1、什麼是脊柱畸形,如何預防
脊柱畸形,主要是指脊柱異常彎曲。脊柱位於人體背側面中央,是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骶骨和尾骨組成的一個縱軸。從背面看,脊柱是直的。從側面看,脊柱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即向前凸的頸曲和腰曲,向後凸的胸曲骶曲。這些彎曲是隨著兒童的生長發育逐漸形成的,到青春發育期後才基本定型,但是仍不如成年人穩固。頸、胸、腰三個彎曲具有很大彈性,能緩沖跑步、跳躍等劇烈運動對腦和其他內臟器官的震盪。脊柱彎曲異常(畸形)時,其生理功能會減弱。通常我們所說的駝背,就是脊柱畸形。脊柱畸形是在中小學生中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率占學生總數的2.11%。脊柱畸形不僅影響兒童少年的體態和體力,也影響就業和參軍。造成脊柱畸形的原因很多,但大多與肌力不足或肌力發展不平衡有關。因此,體育鍛煉有預防和矯正這類畸形的重要作用。脊柱畸形從形狀上看有駝背和側變兩類。如何預防脊柱畸形呢?脊柱畸形有些是後天產生的,有些是由於營養不良(佝僂病),有些是由於肌肉力量不足,有些是由於工作學習和姿勢不正,或終年用一個肩膀背書包所引起的。中小學生要預防畸形,首先是要上好體育課,從事系統的體育鍛煉,促使身體得到較全面的發展。此外,還應注意學生的坐姿和書寫姿勢,書包最好能經常換肩背或雙肩背。這對預防脊柱畸形有很大的好處。
2、請問什麼是成人脊柱畸形
國際脊柱側凸協會(SRS)針對成人脊柱畸形分類系統繼續改進。這項工作由SRS成人脊柱畸形學會委員會Thomas Lowe主持完成。分類根據彎曲類型、矢狀面代償、腰椎遠端退變和總體平衡參數。
另外,Frank Schwab也提出了一個近似的分類方案,可預測影響成人側彎手術的因素包括矢狀面和冠狀面失代償、實際旋轉半脫位、椎管狹窄症狀和畸形進展。冠狀面Cobb角並不是手術的首要決定因素。
成人脊柱畸形行手術治療的SRS生命健康相關評分的敏感性遠遠高於青少年。對於青少年畸形,術後唯一改變的是影像本身,而成人脊柱畸形則是多方面術後改變。成人脊柱畸形矯形術後並發症遠多於青少年,包括假關節形成、遠近端結合部後凸成角和矯往過正。rhBMP被認為能夠降低假關節形成率,然而這類產品的後路手術應用尚不合法,而且價格高昂。
3、佝僂的壞處
佝僂 多見於嬰幼兒,特別是3~18月齡。主要表現為生長最快部位的骨骼改變,並可影響肌肉發育及神經興奮性的改變,年齡不同,臨床表現不同。本病在臨床上可分期如下:
初期(早期)
見於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以內小嬰兒。多為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易激惹、煩鬧、多汗刺激頭皮而搖頭等。此期常無骨骼病變,骨骼X線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下降,血磷降低,鹼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活動期(激期)
當病情繼續加重,出現PTH功能亢進和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6月齡以內嬰兒佝僂病以顱骨改變為主,前囟邊緣軟,顱骨薄,輕按有「乒乓球」樣感覺。6月齡以後,骨縫周圍亦可有乒乓球樣感覺,但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漸增厚,至7~8個月時,頭型變成「方顱」,頭圍也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觸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稱佝僂病串珠(rachiticrosary);嚴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手、足鐲。1歲左右的小兒可見到胸骨和鄰近的軟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嚴重佝僂病小兒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溝或郝氏溝(Harrison』s groove)。
患兒會坐與站立後,因韌帶鬆弛可致脊柱畸形。由於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鬆弛,1歲後,開始站立與行走後雙下肢負重,可出現股骨、脛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形)或膝外翻(「X」形)樣下肢畸形。可能因為嚴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謝障礙,使全身肌肉鬆弛,肌張力降低和肌力減弱。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鈣稍低外,其餘指標改變更加顯著。X線顯示長骨鈣化帶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樣、杯口狀改變;骨質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幹彎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無臨床症狀。
4、頸6.7椎體並椎畸形是什麼意思?
此為椎體畸形中最為常見者,易單發,亦可多發。椎體畸形在胸椎多見,腰段亦可遇到。又稱半脊椎畸形。實際上此類畸形並不局限於椎體,因此半椎體用詞不準確,盡管此稱謂在國內骨科界流行。根據本病的臨床症狀特點,視其畸形缺損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以下脊柱畸形:脊柱側凸、脊柱後凸畸形、脊柱側凸及旋轉畸形等。
1.臨床症狀特點視畸形缺損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以下脊柱畸形
(1)脊柱側凸 因單發或多發半椎體畸形所致。
(2)脊柱後凸畸形 見於後側半椎體畸形者。
(3)脊柱側凸及旋轉畸形 嚴重側彎者,如果軀體上部重力不平衡,則於發育過程中可逐漸形成伴有明顯旋轉的側彎畸形,並伴有胸廓變形等體征。
(4)身高生長受限 以多發者影響為大。
2.Nasca曾將椎體畸形分為以下六型
(1)單純剩餘半椎體 即相鄰的兩椎節之間殘存一個圓形或卵圓形骨塊,易與相鄰的椎體相融合。
(2)單純楔形半椎體 指在X線正位片上椎體呈楔形外觀者。
(3)多發性半椎體 指數節連發者。
(4)多發性半椎體合並一側融合 多見於胸椎。
(5)平衡性半椎體 即2節或多節的畸形左右對稱,以致畸形相互抵消,除軀干短縮外,並不引起明顯側彎外觀。
5、脊柱畸形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1、椎骨的改變,這是脊柱畸形的危害之一。椎骨的畸形是脊柱側凸的基本病理改變,除先天性側凸外,側凸患者常隨側凸的加重而產生椎體兩側或椎體前後的高度不等,即楔形改變,左右楔變形成側凸,前後楔變,常常是前側高度減少,造成後凸,若兩者合並存在則形成側後凸。椎體兩側不對稱,凸側增大,凸側椎弓根增粗增長,同側的橫突隆起,椎板增厚,而凹側椎弓根變短,使椎管呈凸側長凹側短而近似橫三角形。棘突偏離中線而倒向凹側。整個椎骨向後旋轉。2、肋骨與胸廓的改變,這是脊柱畸形的危害之一。隨著椎骨的旋轉,肋骨產生一側隆起,一側平陷,凸側的肋椎角變銳,而凹側的肋椎角增大,凸側肋間隙變寬,凹側肋間隙變窄。由於凸側肋骨隆起,肋骨角度變小,因而胸廓畸形,凸側胸腔變窄。肋骨本身也常由扁平形改變為三角形。3、椎間盤改變,這是脊柱畸形的危害之一。椎間盤的形態隨著椎體的楔變而楔變。在凸側椎間盤增厚,纖維環層次增多,而凹側間盤變矮,纖維環變薄,而髓核移向凸側。盡管椎間盤在顯微鏡下改變不大,但文獻報告側凸患者椎間盤中氨基乙糖含量明顯減少。相反,酸性磷酯酶含量增加。同時側凸可以引起間盤蛋白糖結構變化。4、椎管的改變,這是脊柱畸形的危害之一。由於脊柱側凸,生理曲線消失,椎管變形,使脊髓及神經根弛張不一,脊髓偏離椎管中央,常偏向凹側,緊貼凹側椎弓根旁,因而畸形加重,可產生脊髓受壓或神經根牽拉。5、椎旁肌改變,這是脊柱畸形的危害之一。脊柱側凸患者常伴有椎旁肌萎縮,兩側不等,凹側更為明顯。在顯微鏡下觀察,有些肌肉有變性,橫紋消失,肌核減少,間隙纖維增生。有些學者發現側凸患者的椎旁肌部分肌梭結構發生改變,在側凸角度大於50°者更為明顯。有些學者認為特發性脊柱側凸是肌源性的。6、胸腔內臟改變,這是脊柱畸形的危害之一。主要是肺臟和心臟的功能改變,由於脊柱側凸,椎體旋轉,引起胸廓畸形及呼吸肌疲勞,肺擴張相應受限。肺功能障礙後,可導致缺氧,低氧血症又可引起血球體積增大,進而導致血粘度增高,微循環阻力加大,肺動脈壓升高,右心負荷加大。嚴重者最後可導致心肺功能衰竭。詳情可登錄脊柱畸形疾病專題
6、脊柱畸形的病因,脊柱畸形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脊柱側彎(脊柱側凸)是一種症狀,原因很多,各有特點。為使治療有效,應該分清種類,有針對性治療。
脊柱側凸按照病因可以分為功能性或器質性兩種,或稱非結構性和結構性者:
(一)非結構性脊柱側凸
1.姿勢性側彎;
2.腰腿疼痛,如椎間盤突出症、腫瘤;
3.雙下肢不等長引起;
4.髖關節攣縮引起;
5.炎症刺激(如闌尾炎);
6.癔症性側彎。
非結構性脊柱側彎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暫時性側彎,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復正常,但長期存在者,也可發展成結構性側彎。一般這種病人在平卧時側彎常可自行消失,拍攝X線片,脊柱骨均為正常。
(二)結構性脊柱側凸
1.特發性
最常見,占總數的75%-85%,發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稱之為特發性脊柱側彎。根據發病年齡不同,可分成三類。
(1)嬰兒型(0~3歲) ①自然治癒型;②進行型。
(2)少年型(4~10歲)。
(3)青少年型(>10歲~骨骼發育成熟之間)。
上述三型中又以青少年型最為常見。
2.先天性
(1)形成不良型 ①先天性半椎體;②先天性楔形椎。
(2)分節不良型。
(3)混合型,同時合並上述兩種類型。
先天性脊柱側彎是由於脊柱在胚胎時期出現脊椎的分節不完全、一側有骨橋或者一側椎體發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兩種因素,造成脊柱兩側生長不對稱,從而引起脊柱側凸。往往同時合並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線片上即可發現脊椎發育畸形。
3.神經肌肉性
可分為神經源性和肌源性,是由於神經或肌肉方面的疾病導致肌力不平衡,特別是脊柱旁肌左右不對稱所造成的側凸。常見的原因有小兒麻痹後遺症、腦癱、脊髓空洞症、進行性肌萎縮症等。
4.神經纖維瘤合並脊柱側凸。
5.間質病變所致脊柱側凸
如馬方綜合征、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症等。
6.後天獲得性脊柱側凸
如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結核、膿胸及胸廓成形術胸部手術引起的脊柱側凸。
7.其他原因
如代謝性、營養性或內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側凸。
摘自 中山一院脊柱側彎中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