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成人的脊柱有幾個生理彎曲?
「脊柱」與「脊椎」在組織的形成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脊柱」是由骨盆椎骨及其周圍軟組織共同構成的,即除椎骨外,還包括椎管內脊髓、韌帶、椎體間的椎間盤以及椎管外的神經、血管、肌肉、關節囊等軟組織;而「脊椎」則只是由椎骨和椎間盤兩者組成的。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脊柱,位於我們人體的背部中央,構成人體的縱軸。由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和腰椎5塊)和1塊骶骨、2-4塊尾椎組成。它們之間依靠韌帶、椎間關節連結。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脊柱,正面看應該是筆直的,因為它的四周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附著。例如,貫穿全長的有能棘肌,各棘突、橫突棘肌和間肌等,共同維持脊柱的穩定。而且,這些韌帶、肌肉和背部、腹部的各種大小肌群密切配合,協同作用,使脊柱能靈活自由地後伸、前屈、左右側彎和轉體。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脊柱,側面看卻是彎的,有頸、胸、腰、骶四個彎曲。其中,頸曲前凸,胸曲後凸,腰曲前凸,骶曲後凸。這些生理彎曲適合人的直立時,重心穩定的需要。而且它等於使軀體按上了彈性裝置,走、跑、跳時產生的震動,能通過它減弱和消失,從而使腦和心、肝、腎等生要內臟得到保護。這些生理彎曲隨著生長發育而逐步形成。新生兒的脊柱幾乎筆直;生後2-3個月,隨著抬頭、轉著等頸部活動,出現頸曲;7-9個月時嬰兒會坐,由此出現胸曲;幼兒開始站力和走路後,出現腰曲和骶曲。不過,頸、胸曲要到7歲才定型;腰曲的定型則要到青春早期。及時基本定型,這些生理性彎曲通常還很不穩因,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脊柱彎曲異常。
2、屈,伸,側屈,迴旋脊柱的肌主要有哪些
使脊柱(軀乾和頸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鎖乳突肌、斜角肌、頸長肌、頭長肌、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使脊柱後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後鋸肌、下後鋸肌、頭夾肌、頸夾肌、骶棘肌、橫突棘肌、背短肌等。
使脊柱側屈的肌有:肩胛提肌、腰方肌、肋間肌、橫突間肌等。
與脊柱旋轉有關的肌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斜角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夾肌、髂肋肌、脊柱固有的迴旋肌、髂腰肌等。
(2)脊柱後屈式擴展資料: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分為白、紅肌纖維,白肌依靠快速化學反應迅速收縮或者拉伸,紅肌則依靠持續供氧運動。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中,牽引骨產生運動。
人體骨骼肌共有600餘塊,分布廣,約占體重的40%,每塊骨骼肌不論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位置和輔助裝置,並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經支配。因此,每塊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器官。
頭肌可分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兩部分。軀干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髖(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壯,這與支持體重、維持直立及行走有關。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頸肌。
3、脊椎反屈是什麼
脊柱的生理曲度正常的話應該是S型,由於受習慣性姿勢的影響,曲度發生改變,變直或反向發展都叫脊椎反屈
最好的辦法是去醫院做理療,通過牽引來改變脊椎反屈
4、使脊柱完成屈伸的肌肉?
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背闊肌、下後鋸肌、前鋸肌
脊柱側曲牽連到很多部位的肌肉,需要各部位肌肉協調才能完成!
大部分吧分布在腰腹背部!!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5、彎腰屈背是什麼式的詞彎腰屈背式的詞再
彎腰屈背,屬於聯合式片語。
解釋:腰背彎曲。 常指坐久或年老。
相似類型的詞語有:
彎腰曲背、背曲腰躬、拱肩縮背、睟面盎背、彎腰捧腹、催眉折腰、摧眉折腰、展腳伸腰、點頭哈腰、指手畫腳、搓手頓腳、摩拳擦掌、張口結舌、失魂落魄、改頭換面、粉身碎骨、焦頭爛額、搔首弄姿、嬉皮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