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受重比

脊柱受重比

發布時間:2020-10-12 21:44:29

1、一副正常人的骨骼重多少千克?

男性8.0kg、女性5.4kg,但是存在個體差異。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

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

骨骼在進化過程中,其防護功能與支撐功能互相結合,例如無脊椎動物外骨骼既是支撐系統,又是防護系統。脊椎動物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撐,其防護功能讓位於皮膚。

人體的骨骼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是人體運動系統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塊骨,骨與骨之間一般用關節和韌帶連接起來。除6塊聽小骨屬於感覺器外、按部位可分為顱骨23塊,軀干骨51塊,四肢骨126塊。

(1)脊柱受重比擴展資料:

從骨骼出發鑒定年齡時,往往要採用多種方法互相印證,以提高結果的准確性,鑒於營養、健康狀態、地理環境及性別等諸多因素都會對骨骼的形態產生影響,不少骨骼特徵——如骨化中心的出現和骨骺的癒合狀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規律性的變化。

比如30~40歲時,肋軟骨骨化中心增多,胸骨柄與胸骨體出現癒合,40~50歲時,胸骨體與劍突癒合,喉和肋軟骨開始固化,到了60歲以上,全身軟骨都會發生骨化。

對於成年骨骸的年齡鑒定,通過觀察比較骨骼的形態學變化更為常用。兒童期時,骨組織有機質的成分較多,使得骨骼的韌性大,硬度小。

到了成年期,無機質的比例漸漸升高,約佔70%,這時的骨骼不但堅硬,而且彈性韌性都很良好,時至老年期,無機成分進一步升高,骨骼變得更脆,同時在骨質增生和吸收的作用下,骨骼的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2、施比受重什麼意思

施:施捨、拿出去;受:接受、拿進來。
施比受重:施捨、給與別人的(錢或物),比接受別人的(錢或物)重要得多。
「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 下):施捨、給與別人的(錢或物),比接受別人的(錢或物)更加有福氣。

3、人的身體可以承受多少重量?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普通戰斗機飛行員在飛特級時一般是5個G左右(1G相當於自己的體重,5G就是5倍體重的力量),宇航員一般承受的在8G左右,人最大不會超過12G(這種人很少見的)。

4、脊柱由什麼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

5、為什麼大笑時,脊椎承受的壓力比站立時要大?

醫學研究表明,當椎間盤的發育完成後,它的退行性改變也就開始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不可逆的「衰老」,導致椎間盤原有的吸收負荷、分散應力功能漸漸減退。由於現代人腰肌鍛煉少、坐姿不良、長時間使用電腦等,使腰、頸椎間盤老化尤為明顯,由此容易導致脊柱穩固性降低、小關節紊亂及骨質增生等情況發生,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壓迫神經和血管的症狀。

大笑時候不知不覺就會上身向前傾並且彎腰,這樣的姿勢感覺似乎舒服一些,其實對脊椎的壓力比綳直了背部坐時還要大,最有力的證據是數據——綳直背部坐時脊椎壓力是110(以自然站立時脊椎承受負擔指數為100作為基準),而前屈坐則有可能達到166。


研究顯示,在沒有笑的時候腰椎所承受的壓力約為兩倍的體重。也就是說,能不大笑就絕不大笑。背部肌肉便必須像拉緊的弓弦一般,用力拉著整個上半身,這種姿勢對「腰椎」的壓力是體重的3倍。當然,這里所說的腰背肌損傷,並不是因為承受壓力,而是因為長時間持續地收縮。

大笑也是大多數職場人群無法避免的,可以說,如果上身完全後靠於椅背上,那麼它與坐辦公椅的姿勢基本相同。如果上身向前傾或後背離開靠背,比如雙臂架在桌面上,就會對腰椎產生極大的負荷。

6、兩邊脊柱重怎麼回事

背痛是一種症狀,可以見於多種疾病.有的疾病比較嚴重,需要認真對待,如胸椎的外傷骨折,結核,腫瘤等;有的背痛症狀較輕,往往是由於背部受涼,姿勢不良引起,不必過於焦慮.除了由嚴重疾病引發的背痛外,一般由受涼,勞累,姿勢不良和脊椎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背部疼痛,使用一些簡單療法進行自我治療,建議: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中醫的針灸,推拿,拔罐都有很好的療效.醫患交流內容僅供參考!如須就診請到當地正規醫院。

7、名詞解釋 脊椎

脊椎也稱脊柱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8、人骨能夠承受幾百斤的重量為什麼?

人體骨頭知多少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從顱骨到腿骨 顱骨像個堅硬的球殼,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如果沒有顱骨,那麼,我們栽了一個跟斗就永遠別想爬起來,更別說足球隊員頂球射門、雜技演員用頭頂物,演出多姿多採的節目了。 男人的肋骨和女人一樣多,一共有12對。這些肋骨和胸骨及脊柱共同圍成胸廓,好像一隻堅固的籠子,保護著裡面的心和肺等內臟器官。 連接胸骨和肩胛骨的長骨叫鎖骨。它們位於脖子兩側的皮下,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是頸部和胸部的分界標志,也是上肢和軀乾的唯一骨骼聯系。鎖骨支撐著肩胛骨,既能維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又保證了上肢的靈活運動。 如果說股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那麼,脛骨就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脛骨位於小腿的內側,它們像兩根鐵柱,承擔著全身的重量。舉重運動員手舉幾百千克杠鈴,而不會被壓垮,與一副堅固的脛骨是分不開的。據測量,脛骨能承受的重量,可以超過人體平均重量的20多倍。 人體頂樑柱 一間房屋,最重要的是大梁。在人體中,脊柱像頂樑柱一樣,支撐著大部分體重,因而俗稱脊樑骨。它是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骼,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這個頂樑柱是可以活動的,能前屈、後伸、左彎、右旋,作各種方向的運動。 正常人的脊柱並不是筆直的。從側面看,它是S形的——有四個地方是彎曲的。這些彎曲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的脊柱是弓形的。小兒開始抬頭時,頸部的椎骨逐漸凸向前方,出現了頸曲。孩子能坐了,胸椎的後凸便變得明顯起來;要是胸椎後凸得很厲害,就會成為駝背。孩子開始學走路了,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會前凸,骶骨和尾骨就彎向後方。這四個彎曲可以減輕走路、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輕對頭部的沖擊。 在人的脊柱中,頸椎的體積最小,而活動量最大。我們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能左顧右盼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和頸椎的正常功能分不開的。為了使頸椎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在平時適當作些頸部的旋轉活動。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過低或過硬。萬一頸部受到損傷,自己不要輕易扭動,最好去請醫生幫忙。 科學家發現,十到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特別注意脊柱的正常發育,否則就容易造成脊柱變形,產生不正常彎曲。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美,還會使肺活量減少,影響全身的健康發育。 人體的三根彈簧 人體的第一根彈簧在脊柱上。這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它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內部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的髓核。這種結構可以使脊柱承受壓力、吸收震盪、減輕沖擊。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是不一樣的:胸部中段最薄,腰部最厚,因而腰部活動起來方便得多。女子的腰所以要比男子柔軟,原因也在這里。女子腰部的椎間盤比男子要厚,而且空隙要大一些。這就使她們得天獨厚,能完成柔軟的體操或雜技動作,而男子只能望塵莫及了。 人體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是一種彈簧。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特別是與它們相連的跟腱。跟腱全長37厘米,彈性與優質橡膠相仿。據測算,一個人以每秒4. 5米的中等速度奔跑時,地面的最大作用力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 8倍,而跟腱承受的力量約等於人體重量的7倍。 足弓是人體的另外一種彈簧。這是腳底的拱形結構。猿類幾乎沒有足弓,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蹌蹌。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大約52%就落在腳後跟,剩下的落在拇趾跖骨頭和小趾跖骨頭上。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時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腳就富於彈性,勞動和運動時能對震動起緩沖作用。 軟骨人和脆骨人 缺鈣或缺維生素D的人,會得佝僂病和骨軟化症。這種人的骨頭會因變軟而發生畸形,所以又稱軟骨病。據考證,秦始皇就是個軟骨病人。 從小進行訓練的人,身體會變得特別柔軟,如有的雜技演員鑽壇子,反曲身咬花等等,柔軟自如。1987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比賽中,一個孩子將兩腳從前胸經腋窩拉到了後腦,而且保持這種姿勢達半個小時,被譽為「軟骨人」。 加拿大30歲男子皮耶全身關節生來就像橡皮一樣柔軟,可以把兩只腳向後轉180度,也可以把兩只手臂向後扭轉,好像脫了臼。吃飯時,他常將兩腳扭轉向上,把腳底當桌子,自由自在地用餐。醫生發現此人一切正常,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如此彎曲自如。 人的骨頭是很堅硬的。然而,有的人骨骼卻脆得像玻璃。中國廣州有位20多歲的「玻璃姑娘」,從小骨頭就特別脆,有時在床上翻個身也會骨折。她的手骨和腳骨經常骨折,好在骨折處會很快自行癒合,而且她自我感覺並不很痛苦。有的醫生認為,這是「先天性骨形成不全症」,並不是缺鈣引起的,可是真正的病因卻尚未查明。 年齡和骨齡 人體的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先是軟骨階段,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被骨組織代替。研究表明,在人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發育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科學家用骨骼生長發育的程度來評定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這就是骨齡。一般,人們是用手掌骨的X光片來判斷骨齡的。 我們平時說的年齡,是指人出生後經歷的年份,也就是生活年齡。由於每個人生長發育的早晚和快慢不同,有些人的骨齡和生活年齡是一致的,也有些人的骨齡會略大於或小於生活年齡。比如,在15歲少年中,有的人骨齡已達到十六七歲,有的人骨齡卻只有14歲。科學家認為,與生活年齡相比,骨齡能更准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生長發育狀況。 通常,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兒童,將來身體比較高大;相反,骨齡大於生活年齡的以後個子不會太高。此外,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生長發育高潮的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能力「自然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樣的少年經過一定的科學訓練,常常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而,測定骨齡是選拔優秀運動員的方法之一。

與脊柱受重比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