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序列指

脊柱序列指

發布時間:2020-10-12 01:36:01

1、脊椎動物演化序列(古生物地層學)

可能有點太具體了,其實只看每段開頭就可以了

無頜類:無頜類是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動物。它們沒有上下頜,口如吸盤。由於它們大都生活在水中,具有魚形的身體,所以常被譯為「某某鰻」或「某某魚」,其實它們是比通常意義的魚類更原始的脊椎動物。現生無頜類僅有盲鰻和七鰓鰻兩大類約50種,但在早古生代的海洋中,它們的數量和種類繁多,是真正的海中霸主。

甲胄魚類是最早分化的古魚形動物。它們全身披有「甲胄」(這里所說的「甲胄」,並非古代將士戴在頭上的頭盔和披在身上的金屬護身衣,而是一種含鈣質成分的骨質甲片),還沒有演化出上下頜,沒有骨質的中軸骨骼或脊柱,通常靠濾食海洋中的小型生物或微生物為生,有時候可以吮食大型動物的屍體,主動捕食能力非常差。

原始早期魚類——盾皮魚類及棘魚類
a.盾皮魚類,是一種戴盔披甲的魚類,一支古老的有頜脊椎動物。盾皮魚類是古生代最為繁盛也是種類最多的魚類,其頭部和身體的胸部均包在骨質呈箱狀的硬甲里,象古代士兵使用的盾牌,由此而得名。其笨重的甲胄雖然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但也付出了靈活性降低的代價,使這種魚類在生命史中雖成為了泥盆紀古海洋的主宰,但終究是曇花一現,在3.5億年前,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與它們的祖先甲胄魚類一起全部退出生命演化的舞台。
b.棘魚類:另一類古老的魚類,長得象黃花魚,個體不大,體長不超過30厘米。它的鰭非常特殊,與任何魚類的鰭都不同,所有鰭葉的前方都有一根強壯的鰭刺,其上還有像雕刻出來的縱向花紋。沿身體的腹側,在胸鰭和腹鰭之間,還有幾對附加的小鰭,同樣由鰭刺支持。「棘魚」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棘魚類始終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在4億年前曾達到演化的頂峰,之後逐漸衰落,到2.7億年前的古生代末期全部滅絕。

高等魚類——軟骨魚類及硬骨魚類
a.軟骨魚類(即鯊類和鰩類)在演化歷史過程中身體始終是軟骨性的。除了覆蓋身體的細小魚鱗,所有骨骼都是由軟骨組成,從不骨化。所以我們發現的軟骨魚類化石也很少,大多為牙齒和鱗片。
b.硬骨魚類(包括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是水中生活的動物中非常成功的一類動物,它生活在地球上所有水域中。

最為豐富多彩的魚類——輻鰭魚類
i)軟骨硬鱗類是最早發展出來的硬骨魚類。這種魚身體都覆蓋著厚厚的琺琅質菱形鱗片,但體內的骨骼仍為軟骨。它們在古生代的晚期至中生代的早期時佔有一定的優勢。現存的硬鱗魚類極為稀少了,目前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華鱘就是硬磷魚類中的活化石,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ii)全骨魚類: 在中生代的早期和中期軟骨硬鱗類被全骨魚類代替了,化石代表如中華弓鰭魚。
iii)真骨魚類: 到中生代的晚期,由於真骨魚類種類繁多,生態環境多樣。全骨魚類又被發展中的真骨魚類代替了。

肉鰭魚類
大約4.1~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鰭魚類,因其鰭的形態為肉質的柄狀而得名。這種魚成對的鰭只有有兩對,肉質,鰭內的骨骼與高等的脊椎動物的四肢骨骼相似,以後這兩對鰭將演化為四足動物的四肢。肉鰭魚類包括總鰭魚和肺魚。肉鰭魚類在泥盆紀時最為繁盛,以後逐漸衰落,現生的只有3種肺魚和1種極為罕見的總鰭魚類——拉蒂邁魚(又稱矛尾魚)。

古兩棲類
「兩棲」的含義:兩棲動物英文名稱「amphibian」,就是「有兩種生活的動物」。大多數兩棲動物的幼體生活在水中,像魚一樣有尾巴,並用鰓呼吸,而它們的成體在陸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尾部消失。這個發育的過程叫「變態」,是這類動物的一個重要特點。
兩棲動物的興衰:兩棲動物在登陸初期是當時陸地上最進步的動物。在距今大約3.5~2.9億年兩棲動物開始發展和繁盛,之後,到了大約2億3千萬年左右,隨著爬行動物的興起,兩棲動物逐漸衰落下去,只有少種類數殘存到現在。目前兩棲動物大約有4千多種,在5萬種現生脊椎動物中,屬於種類最少的類群之一。
兩棲動物雖然完成了由水上陸的第一次飛躍,但是,它們還不能完全脫離水,還必須在水中產卵並度過幼年時期。因此,還不能說真正征服了陸地,它們是從魚到爬行動物發展過程中的紐帶。
最早的兩棲動物是由肉鰭魚類中的某些種類演化而來的,魚石螈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兩棲動物。它們的一系列特點都與總鰭魚類相似,如:四肢骨骼和頭骨的組成、牙齒的構造等;它們還有鰓蓋骨的殘余和「魚尾」的鰭條等,盡管這些都代表著某些魚類的特徵,但它確實是一種真正的四足動物,具有肩帶、腰帶、肢骨相當堅固,前後足都是5個趾頭,能在陸地上活動等進步特徵。
我國已知最早的蛙類——「三燕麗蟾」:生存在距今約1億2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與大大小小的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古爬行動物
三億多年前,兩棲類中的有志者,一類迷齒兩棲動物,為了更好地征服廣袤的大陸,終於產下了「羊膜卵」。它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成為爬行動物。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次飛躍。到了中生代,爬行動物終於統治了世界:天空翱翔著翼展達16米的翼龍,海中隱藏著重達150噸的蛇頸龍,陸地上則游盪著成群結隊大小懸殊的各類恐龍。然而白堊紀末它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盡管如此,今天的地球上仍然存在一個千奇百怪且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大家族。
羊膜卵的出現:爬行動物形成的標志是羊膜卵的出現。羊膜卵的出現也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繼「脊椎出現」、「頜的出現」、「從水到陸」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羊膜是蛋中的一層薄膜,它包裹著胚胎,裡面有液體(又叫羊水),像溫室一樣保護著小胚胎,使它不怕乾燥,能在陸地上孵化出小動物。羊膜卵的出現,使爬行動物的發育過程完全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從而確立了脊椎動物完全陸生的可能性。
爬行動物的演化:最初的爬行動物出現在古生代的石炭紀,是從某種迷齒兩棲類進化形成的。中生代的三疊紀開始繁盛起來,並曾主宰地球達一億五六千萬年之久,而且還佔領了海、陸、空,因而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但是,到了白堊紀爬行動物開始衰退;6500萬年前,恐龍、翼龍全部滅絕,其它的爬行動物也大為衰亡。到了新生代時只有少數種類殘存了下來。到了今天,地球上生活的爬行動物只有龜鱉類、鱷類、有鱗類(包括蜥蜴和蛇)和紐西蘭的喙頭類了。
爬行動物的分類:根據頭骨的結構可分為三大類:無孔類(如龜鱉類)、雙孔類(如已經滅絕的恐龍、翼龍、蛇頸龍、以及有現生代表的鱷類、有鱗類、喙頭類等)和下孔類(似哺乳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就是從下孔類爬行動物進化出來的。

恐龍

中生代的陸地是恐龍稱霸的大地。很多人腦海中的恐龍,都是身披鱗片、巨大無比的動物,其實我們已知道最小的恐龍——小盜龍只有40厘米長。而最近在中國遼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恐龍化石進而表明,並非所有的恐龍都像人們原來想像的那樣,渾身長著鱗片,有一副冷酷的外表,有一些恐龍,甚至包括霸王龍在內的許多恐龍,像美麗的鳥類一樣,是長有羽毛的,有一副溫柔的形象。

似哺乳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
似哺乳爬行動物,顧名思義,它們是長得像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都屬於下孔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就是從似哺乳爬行動物中的一支——獸孔類演化而來的。
分類:似哺乳爬行動物分為盤龍類和獸孔類兩大類。
盤龍類是基乾的早期類群,從石炭紀一直延續到早二疊世。盤龍類中的楔齒龍類是早二疊世陸地上的肉食統治者,從這類中產生了獸孔類。盤龍中有的種類有著長長的背棘,如同船帆似的,科學家們推測這種「帆」是用以調節體溫的,能夠迅速吸收或放出熱量。盤龍化石大多發現於北美洲和歐洲,我國至今還沒有發現此類化石。
獸孔類:主要包括恐頭獸類、二齒獸類及獸齒類。
恐頭獸類有肉食和植食兩大類群,只生存於二疊紀,沒有留下後代。
二齒獸類是二疊紀、三疊紀最為繁盛的類群,以植食為主。典型的二齒獸僅在上頜有兩個「犬齒」。二齒獸類包括二齒獸、水龍獸、肯氏獸等。
獸齒類是肉食類群,包括獸頭類、麗齒獸類和犬齒獸類,以犬齒獸類最為興旺。哺乳類在三疊紀後期就從犬齒獸類中產生。如何識別爬行動物化石及哺乳動物化石:

爬行動物的牙齒都是一個樣,或全是尖銳的,或全是扁平的。而哺乳動物的牙齒出現形態分化,比如我們人類,有鏟型的門齒,尖銳的犬齒和丘型的前臼齒和臼齒。
哺乳動物的下頜由一塊骨頭——齒骨組成,而爬行動物的下頜殘存著關節骨和隅骨等。
哺乳動物的四肢直立在身體下面(典型的如馬),而爬行動物的向兩側伸展(像鱷魚)
爬行動物的肋骨在身體中部的脊柱上從頭到尾分布;而哺乳動物,比如我們人類,腰部前後沒有肋骨,哺乳動物有了「腰」,也就是脊柱上分化出了腰椎,而爬行動物沒有。

古鳥類
鳥類是脊椎動物向空中發展並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在1億3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是鳥類首次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遼寧發現的古鳥類化石是這一時期世界上數量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整、種類最多的代表。這一時期,鳥類個體較小,但飛行能力及樹棲能力都比始祖鳥大大提高。不過,新生代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今是鳥類取得真正大發展的時期。鳥類的生存空間也由單一的空中發展變為「陸海空」的全面佔領。

古哺乳動物
新生代是哺乳動物的時代,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界的成功者。由於有了發達的大腦,它們的家族統治了地球達6000萬年之久。而今,依然主宰世界的是這個家族中智慧最高的人類。
脊椎動物演化史中的第7次重大變革——可以胎生、哺乳的哺乳動物的出現
遙遠的中生代,在恐龍等大型爬行動物主宰的地球上,生活著一類特別的脊椎動物,它們有著不同於其他所有動物的生理習性,它們腦子相對較大,身披毛發,產下的是胎兒,而不是卵,幼崽出生後由母獸哺乳。正是這些我們稱為哺乳動物的吃奶的「小精靈」,逃過導致恐龍等大型爬行動物滅絕的白堊紀末期的大劫難,迅速輻射進化,成為現代陸地生態系統的統治者。
比較可靠的化石記錄顯示,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1億5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而它們的直系祖先(最早的哺乳型動物)在大約2億2千萬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
「小精靈」化石:世界上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十分稀少,自1812年發現第一塊化石發現以來的近兩個世紀,發表的完整骨骼標本不超過十具。值得欣慰的是,近十年來,我國科學家在遼寧早白堊世地層中已找到數具保存極為完好的哺乳動物骨架,已研究發表的有張和獸、熱河獸、中華俊獸、強壯爬獸、巨爬獸等,為早期哺乳動物的進化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信息。

古老哺乳動物
階齒獸:生活在距今5千5百萬年前的古新世,這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老哺乳動物,生活於多水草的地區以昆蟲類、嫩果、葉為主要食物的古老有蹄類動物。(圖5-2-1階齒獸)
中獸: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化石,中獸是吃肉的,相當於現在的獅子、老虎。
六角獸:是一種恐角類。恐角類是第三紀早期的一類大型哺乳動物,最早的化石發現於亞洲和北美的晚古新世,它們在始新世相當繁盛,在漸新世一開始距今約3千萬年前就滅絕了。此件標本因其頭上有三對骨質突起,所以俗稱「六角獸」,雖然模樣可怕,但卻是吃植物的。
嚙齒類與兔形類——鼠和兔
嚙齒類:在脊椎動物進化上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支。它們在種類上和個體數目上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多的;在現在,嚙齒類動物的種數超過了所有其他哺乳動物種數的總和,我們熟悉的松鼠、田鼠、跳鼠、各種家鼠、豪豬、河狸等等,均屬於嚙齒類。
嚙齒類在進化上獲得成功的原因:首先,這些哺乳動物中的大多數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保持著小的軀體,這使它們能去開辟大動物所不適應的許多環境,從而建立大的種群。其次大多數的嚙齒類適應能力非常強,它們居住在地上、地下、樹林中、岩石下、沼澤內和草地里,它們分布的范圍從赤道地區一直到兩極。最大的鼠類和最小的鼠類:
早在一百多萬年前,在烏拉圭生存著一種原水豚鼠,頭大如公牛,身如野豬。它的近親,現生的南美的水豚鼠也有1.3米長,重50公斤(圖5-9-1,發現在南美300萬年前的原水豚復原圖)。可同樣是也是鼠類,最小的可以在麥穗上築巢,體重僅20克(圖5-9-2,巢鼠)。
老鼠為什麼總在啃木箱?:嚙齒類長了一對大門牙,像一對大而尖銳的鑿子,而且終生生長,為了不撐破嘴巴,它們就要嚙咬各種東西來磨牙,這是老鼠們最可惡的地方,其實這也是它們生存的需要。鼠類在吃東西時,是用門牙把食物咬斷後,送到後面用臼齒咀嚼,這時門牙是張開的,這一特點是鼠類所特有的。為了咀嚼方便,鼠的犬齒沒了,頰齒數目也大大減少。
兔類:老鼠與兔子在生物演化的系譜上是近親,兩者都歸入同一大類——嚙形超目。兔和鼠都長有一對無根的大門牙,但兔類在大門牙後面還有一對小門牙。兔子的化石最早發現於5千5百萬年前的古新世,直到現在仍然是一個繁盛的大家族。
奇蹄動物
奇蹄類:是有蹄動物中的一個類群,現生的代表除了馬以外,還有犀牛和貘,而已滅絕的奇蹄類還包括雷獸和爪獸。奇蹄類的特點是它們的趾頭數目常常是奇數的,而且腳的中軸通過中趾。所有奇蹄類前、後腳的大拇指和後腳的小趾都已消失,大多數奇蹄類前腳的小趾也不存在,所以奇蹄類的腳上常常只有三個趾頭起作用,而在進步的馬中只剩下一個趾頭。奇蹄類在第三紀中期達到繁盛的頂峰,而在現代已讓位於偶蹄類。
犀牛(披毛犀/沙拉木倫巨犀)
犀牛是一種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在第三紀時曾是一個種類繁多的大家族,目前正在走向滅絕,現存的犀牛隻有五種,而且僅僅生活在非洲和亞洲的局部地區。最早的犀牛出現於始新世(大約5千萬年前),它們的身體較靈活,善於奔跑,與現代犀牛有很大的區別。在新生代晚期,大部分陸地上犀牛非常繁盛,演化出許多分支,互相平行地演化著。
雷獸是大型奇蹄類動物。最早出現於始新世早期(大約五千萬年前),那時它們還是些小馬駒大小的動物,到了大約三千萬年前,雷獸發展到了頂峰,成為笨重而巨大的動物,而當它們一旦成為巨獸後,離滅絕也就不遠了。它們很可能是由於氣候、環境以及食物的變化以及自身體質等原因滅絕。
爪獸十分特別,它們是奇蹄類中唯一腳上有大的爪而不是有蹄的動物,因此,科學家們稱它們為爪獸。它的其他特徵,包括牙齒都是奇蹄動物的特徵,與雷獸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到了更新世早期以後(距今大約70萬年前),它們便開始滅絕,它們的滅絕可能與更新世地球上出現的冰期有關。
貘 最早的貘類出現在距今約5千多萬年前,貘的進化比較簡單,主要是身體有某種程度的增大。近年來貘類化石的不斷發現表明,我國在新生代貘類動物分布很廣,且種類繁盛,大約在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貘類在我國境內消失。現生的貘類僅分布於東南亞(馬來貘)和南美洲(美州貘),長著一個延長的,十分靈活的鼻子,有點像小號的象鼻。
越跑越快的馬
馬是奇蹄動物中發展最成功的一種動物,馬化石一直被作為生物進化最典型的例子,因為馬在5千多萬年的地質歷史中保留了豐富的化石記錄,這個記錄一直延續到人們熟知的現生真馬。
最早的馬:是在距今5千多萬年前始新世早期出現的始祖馬。始祖馬沒有現代馬那種魁梧的身軀,也沒有賓士千里的英姿,而是一種其貌不揚,微不足道的小動物,其大小和現代的狐狸差不多。頭骨很小,脖子也不長,背部隆起沒有馬鬃,四肢細長,前腳有四個趾,後腳有五個趾,如果不是科學家把世界各地發現的馬化石綜合對比和研究,又有誰會相信始祖馬這樣的小動物還會是現代馬的祖先呢?
三趾馬:不是現代馬的直系祖先,它們仍保留著保守的三趾的腳,它們的大小和現代的驢差不多;它們除了少數生活在湖泊地區外,大多數都成群地在草原上賓士。三趾馬在更新世時全部滅絕。在中國,三趾馬是從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最有代表性的哺乳動物之一。
真馬:每條腿上只有一個蹄。真馬在約4百萬年前由上新馬進化而來,其體型已經與現代的高頭大馬一樣。真馬在更新世初期擴散到其他大陸,在第四紀時廣泛分布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南美洲。我國發現的雲南馬、三門馬等屬於真馬。
偶蹄類
5000多萬年前,一個以植物為食的大型哺乳動物家族——踝節類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蹄子和「角」。後來從它們演化出現代生態系統中最繁盛的食草類群——偶蹄類。它們的蹄子更完善,角更復雜多樣,為今天動物世界的多樣性貢獻著絢麗和斑斕。
偶蹄類是目前為止進化得最為成功的有蹄類動物,現在大多數有蹄動物都是偶蹄類,如牛、羊、鹿、駱駝等。偶蹄類的得名依據主要就是因為前後腳的趾數都是偶數——2個或4個,身體重量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
偶蹄類的興起:偶蹄類可能起源於一種早已滅絕的古老有蹄類——踝節類,最早的偶蹄類發現於始新世早期的地層中(距今大約5多千萬年前)。那時是奇蹄動物的天下,數量和種類比偶蹄動物多的多。但是現在,偶蹄動物比奇蹄動物要多得多了。這主要歸功於它們所擁有的一系列進步性狀,而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歸功於消化系統的進步。大多數偶蹄類都是反芻動物,反芻偶蹄類具有復雜的消化系統,具有分室的胃及相關的「反芻」習性,使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匆忙吞下大量的食物,然後躲到安全的地方細嚼慢咽。這也使得它們能夠比奇蹄類更有效地進食並躲避食肉猛獸的襲擊。奇蹄動物沒有反芻功能,它們的特長就是提高奔跑速度,所以它們的其他趾退化了,中趾加長發達了,馬也越跑越快了。
長鼻類
從4千多萬年前豬一般大小的始祖象,到今天仍然生活在地球陸地上的最大動物大象,長鼻類家族經歷了體型越來越大,鼻子和大牙也越來越長的發展過程。
始祖象:所有的象類都歸於長鼻目,始祖象是長鼻目的祖先,出現在晚始新世,比始祖馬稍晚。它們身體粗笨,大小如豬,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沒有長鼻子,也沒有長長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頜的第二對門齒也稍大些——這是長鼻類後來發展出來的長長的象鼻子和長長的大象牙的雛形。
象類的演化有幾個趨勢:體型加大,牙齒從丘型齒變為脊型齒,且齒冠加高。我國是個象化石豐富的國家,有嵌齒象、互稜齒象、鏟齒象、劍齒象、猛獁象、古菱齒象等。
始祖象沿著三個方向發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頜乳齒象,第三支經過長頜乳齒象、劍齒象等階段,最後進化到現代象。
猛獁象:真象類中一種神奇的種類。更新世後期,猛獁象曾經遍布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寒帶和寒溫帶地區。當距今3萬年前,我們人類的祖先也散布到這些地區的時候,這些貌似不可一世實則憨笨無防的植食性動物就成了人類的重要獵物之一。它們身上披有厚厚的長毛,不怕寒冷,在寒冷地帶生活。猛獁象化石在我國東北、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均有重要的發現,它最後的代表在距今3千多年前滅絕。
食肉類
食肉類動物的發展歷史很長,至少從六千多萬年前至現代都有它們的代表。現在的獅子、老虎、熊、狗都是食肉類。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具有裂齒。裂齒是一種特殊形狀的牙齒,一般由臼齒變化而成,形如刀刃狀,齒尖裂成幾片,因而得名。每側的上下牙床各有一顆裂齒,這樣上下結合起來就像一把鋒利的剪刀,專門用於切割、咬斷獵物的肌肉和骨頭。食肉類還具有身材靈活、犬齒發達、趾端都有鋒利的爪子等有利於捕食的特徵。
始熊貓:是大熊貓的祖先類型。大熊貓的祖先在800萬年前就出現在中國了,距今大約2百萬年至1萬年前的更新世期間,它的足跡不僅遍布我國華南、甚至到達秦嶺以北(在北京周口店可能也有大熊貓的遺跡),還出現在鄰近我國的南亞地區。從遠古的食肉類祖先演變成今天專以竹子為食的物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最特別和最難弄清楚的問題。大熊貓從什麼時候開始食竹、和為什麼要改食竹子呢?這迄今依然是個謎!
劍齒虎:在地質歷史上,虎豹等食肉類動物曾經有過一群叫做「劍齒虎」的姐妹。劍齒虎是當時陸地上的霸王,體型比虎和豹都大,它們的大犬齒極長,呈彎曲的匕首狀,刃緣還有許多小鋸齒。在攻擊獵取對象時,劍齒虎把嘴巴張得很大,並利用強壯的頸部力量以及肩部和身體的重量投入一擊,以使兩把鋒利的「寶劍」插入獵物的體內。劍齒虎敢襲擊比它們自身還大的動物,連犀牛和象這樣的龐然大物見之也望而生畏。雖然劍齒虎可稱得上是「王中之王」,但由於自身過於特化,當更新世結束時,終因賴以生存的大型動物的滅絕而走向滅亡。11.海中巨獸與夜空幽靈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但海洋和天空不僅僅是魚類與鳥類的天堂,中生代的爬行動物退出歷史舞台之後,哺乳動物也打造了自己家族中的「海軍」和「空軍」。
到了新生代,當哺乳動物爆發式的輻射進化發生的時候,又有一些哺乳動物類群重新適應了海洋生活,回到海洋里重新占據了那些曾經由海洋爬行動物占據的生態位。它們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海獅、海象、海豹、海牛以及各種鯨魚。同樣,也有一些哺乳動物開始了飛行生活的適應,它們就是給許多人「夜空幽靈」般可怕印象的翼手目動物——各種各樣的蝙蝠。
鯨:地球上最成功的海洋哺乳動物要屬鯨類。它們的身體和四肢骨骼演變得簡直就像魚一樣了,難怪被人們俗稱為「鯨魚」。當然,它們決不是魚類,它們是溫血的、胎生哺乳並有很高智力的高等的脊椎動物。
蝙蝠:與鳥類相比,蝙蝠類的飛行能力可能並不出眾,但是它們的絕活兒是超聲波回聲定位能力的發展,這使得它們能夠在絕大多數鳥類都已經安眠的夜間無障礙般地飛來飛去並且准確無誤地捕食各種昆蟲。

2、脊椎是什麼意思

意思指脊椎動物體內構成脊柱的椎骨。

脊椎  jǐ  zhuī 

脊椎一般指脊柱。

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功能:

脊柱為人體的中軸骨骼,是身體的支柱,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

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彈簧,能增加緩沖震盪的能力,加強姿勢的穩定性,椎間盤也可吸收震盪,在劇烈運動或跳躍時,可防止顱骨、大腦受損傷,脊柱與肋、胸骨和髖骨分別組成胸廓和骨盆,對保護胸腔和盆腔臟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運動功能。

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3、脊椎骨是指哪裡?

人體後部正中從頭顱以下至臀部尾骨止,可觸及到脊椎的棘突。

4、脊椎柱 脊椎骨 脊椎的概念

脊椎動物(Vertebrata )
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的總稱。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除具脊索動物的共同特徵外,其他特徵還有:①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④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⑤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⑥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⑦除圓口綱外,水生動物具偶鰭,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徵雖然有顯著差別,但組成軀體的器官系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脊椎動物 盾皮類是戴盔披甲的魚類,它們是甲胄和化石無合類不同,是由覆蓋頭部的頭甲和包裹軀乾的軀甲兩個單元組成,展出的東生清鱗魚就是很好的例子,盾皮類是一支古老的有合脊椎動物,和其它魚類及高等脊椎動物一樣,最前面的鰓弓發展成攝取食物的合,合上裝備了牙齒。合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無合類只能被動地過濾水中的細小有機體,而有合類可用合主動攝取食物。盾皮類是一個種類繁紛的家族,在泥盆紀為其全盛時期,但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而趨於消亡。展出的雲南魚、武定魚、般溪魚,是部份不同種類的盾皮類的頭甲。
魚類中獲得最大成功的要屬硬骨魚和軟骨魚類,二者在泥盆紀時雖在種類和數量上還遠不能與無頜類的盾皮類匹比,在隨後的時間里它們欲日益繁盛,現生的魚類都屬於這兩類。
硬骨魚類的一支,稱為肉鰭類,包括終鰭類的肺魚,因為它們的鰭具有發達的肉質柄,柄 內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動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學家們相信它們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在泥盆紀晚期發展出兩棲類。因此早期終鰭魚類特別受到古生物學家的青睞。發現於中國雲南早泥盆世的著名的揚氏先驅魚乃是當前所知最早的終鰭類代表。肉鰭類在中晚泥盆世甚是繁盛,以後逐漸衰落,現在殘存的僅有南美洲肺魚、澳洲肺魚和極為罕見的終鰭類拉蒂曼魚。
另一支硬骨魚類在古生代時身體都覆蓋厚重的菱形鱗片,因為鱗片表面敷以發亮的名為硬質的物質,所以它們被稱為硬鱗魚類。像吐魯番鱈、長興魚、重慶魚、中華弓鰭魚都是這類的代表。至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類日趨衰落,現在還生存的硬鱗魚極為稀少,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華鱘堪你硬鱗魚類中的活化石,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下,到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逐漸被它們的後裔真骨魚取代。真骨魚類的鱗片由於硬質退化只保留骨質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韌性,既不失去鱗片保護作用,又擁脫了硬鱗的沉重負擔,增加了靈活性。所以從中生代後期至今,真骨魚類的進化中不斷完善自己,長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無處不在,成為世界上最寵大的脊椎動物。展現中的狼鰭魚和昆都倫魚都是原始的真骨魚類代表。
軟骨魚類除了覆蓋身體的細小盾鱗,所有骨胳都是由軟骨組成,從不骨化。現海洋中的各種鯊魚和銀鮫,就是這類魚的代表。軟骨魚類從泥盆紀出現至今,在數量上一直沒有大起大落,只有少數種類在古生代後期至中生代早期曾入侵到淡水中。軟骨魚類局限於海洋。軟骨魚類所以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是得益於它們是個內受精和富含蛋黃的卵,這是繁衍後代的有力保證。因為軟骨魚類骨骼為軟骨性,在化石中不易保存,所以常見的化石是牙齒和鱗片。展出的中華旋齒鯊,乃是其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在西藏珠峰也有發現。
脊椎動物起源可能分五步
王百戰 高立勛
2003年2月28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舒德乾等研究者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雲南蟲類的一個新種及其對後口動物演化的重要意義》。該成果的發布,標志著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取得了進一步的重要進展。
高階元生物類別的起源歷來是進化生命科學的核心命題。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譜系總根底起源,涉及到脊椎動物兩大類群間的演化關系,因而不僅是學術界長期探索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大眾普遍關注的一個科學熱點。現代動物學從各個不同層次進行探索,近年來取得了較為廣泛認同的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動物演化大樹的兩大基本分支譜系中,位於後口動物譜系頂端的脊椎動物與原口動物譜系沒有直接聯系,它根植於後口動物脊椎系的演化輪廓是:從現在最低等的後口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為始點,先後經由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動物和脊索縱貫全身的頭索動物,最後通過脊椎和頭部構造的出現,誕生出該譜系的終端產物脊椎動物。然而學術界的共識是,這一基於現代動物學信息間接推測出來的假說到底是否可靠,還必須得到真實歷史資料的檢驗、修正和補充。
要在古生物學上進行有效的脊椎動物起源研究,應該以現代動物學信息為重要線索,在盡可能靠近脊椎動物起源的「源頭」時段探尋時做好兩件工作:首先是力求發現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接著便是以這些脊椎動物始祖為起點,向前逐步追溯它們在無脊椎後口動物中的完善的祖先序列。我國保存了五億三千萬年前的眾多精美後口動物軟軀體構造化石的澄江化石庫,恰好靠近這樣的「源頭」。為中國學者揭開這一謎團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1999年昆明魚和海口魚的發現被英國《自然》雜志評論為「逮住第一魚」,為難題的破解投進了一縷曙光。2003年初,舒德乾等人再度在《自然》雜志著文,他們通過對數百枚海口魚標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們一方面已經開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頭部感官,另一方面卻仍保留著無頭類的原始性器官,從而證實了它們不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而且還屬於地球上一類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早期後口動物的系列性發現,不僅與現代動物學關於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說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這「四步走」更為原始的「第一步」,從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說。這些始見於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第一步」動物群古蟲類和雲南蟲類,是一些創生出咽腔型鰓系統的原始分節後口動物,極可能代表著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分節的共同祖先與由於軀體特化而喪失分節性的後口動物(包括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十分有趣的是,盡管它們由於咽鰓的出現而引發了動物體在取食、呼吸等新陳代謝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為真正的後口動物,但其軀體卻仍保留著其祖先的分節性特徵。舒德干解釋說:「實際上,既出現創新特徵又繼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狀的鑲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
在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動物類群十分奇特:對1400多枚海口蟲標本進行比較解剖學研究表明,它們不僅缺少脊索構造,而且在皮膚、肌肉、呼吸、循環、神經等器官系統上與脊索動物存在著根本區別;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其由6對外鰓組成的呼吸系統,這與較為高等的後口動物的內鰓迥然有別。海口蟲與同處「第一步」的古蟲動物門在軀體構型上卻相當一致:兩者皆明顯分節,而且軀體也都呈獨特的「雙重二分型」,即身體沿縱軸分為前體和後體兩大部分,而前體又被一個能自由擴張的「中帶」構造分為背、腹兩個單元。所不同的是,海口蟲兼具背神經索和腹神經索,這顯示出它比古蟲動物門稍略進步些,從而更靠近「第二步」中的半索動物。
舒德干指出,盡管我們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說,但這仍只給出了一個演化輪廓,在其相鄰演化步驟之間仍缺乏中間環節的證據。
分類
動物界: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魚綱 兩棲綱 爬行綱 鳥綱 哺乳綱
無脊椎動物:原生動物門 多孔動物門 腔腸動物門 扁形動物門 線形動物門 環節動物門 軟體動物門 棘皮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
爬行綱
喙頭目(楔齒蜥)、龜鱉目(龜)、有鱗目(蜥蜴)和鱷
魚綱
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鰓裂5對,鰓間隔寬大,板狀,如各種鯊、鰩。
全頭亞綱(Holocephali):頭大而側扁,鰓裂4對,上頜骨與腦顱癒合,故稱全頭類,如我國產的黑線銀鮫(Chimaeraphantasma)。
二、硬骨魚系(Osteichthyes)骨骼一般為硬骨,體被骨鱗,少數種類為硬鱗或無鱗。口位於頭部前端,有骨質鰓蓋,腸內常無螺旋瓣,多數有鰾。一般體外受精,卵生。海淡水均產,常分三個亞綱:
肺魚亞綱(Dipnoi)具有內鼻孔,除用鰓呼吸外,還能以鰾代替肺呼吸。現存的種類全世界僅三屬,如分布南美洲、非洲和澳洲的肺魚。
總鰭亞綱(Crossopterygii):偶鰭為帶鱗的肉葉,內部骨骼的排列與陸生脊椎動物肢骨的排列極為近似,是動物界「活化石」之一,如矛尾魚(Latimeriachalumnae)。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占現代魚類的90%以上,骨骼系統幾乎全由硬骨組成,鰭條呈輻射狀,無內鼻孔,體被圓鱗或櫛鱗。現將我國重要經濟魚類及名貴珍稀魚類所屬的目,簡介如下:
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吻長,口在吻的腹面,體表棵露或覆有5行縱列的硬鱗(硬甲),骨骼大多為軟骨,因而又稱軟骨硬鱗魚。本目都是名貴珍稀魚類,因當前數量稀少,已列為保護對象。例如,中華鱘(Acipenser。sinensis)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水域,近年來四川省試驗拴養和人工催產獲得成功,為馴化定居,擴大養殖對象作了良好的准備。此外,還有分布於長江和黃河流域的白鱘(Psephurusgladius)以及黑龍江流域的史氏鱘(A.schrenski)等。
鯡形目(Cluupeiformes):頭骨骨化不完全,尚保留軟骨,背鰭無硬棘,鰭條柔軟分節,所以也稱軟鰭類;因所有的椎骨構造都相同,故又稱等椎類,鰾管發達,體被圓鱗,如鰣魚(Hilsareeuesii)、鯡魚(Clupeapallasi)、鱭(Coiliomystus)、大銀魚(Prootosalanxhyalocranius)、大麻哈魚(Oncorhynchusketa)等,均為名貴魚類。
鰻鱺目(Aaguilliformes):體呈棍棒形,體前部圓而後部側扁,一般無腹鰭,背、臀、尾三鰭完全相連。鱗小或無,如鰻鱺(Anguillajaponica)。鰻鱺為降河洄遊性魚類,在淡水中生長,入海產卵,是一種食用價值較高的經濟魚類,在我國和日本成為養殖對象。
鯉形目(Cypriniformes):為魚綱中第二大目,具有韋伯氏器(為內耳與鰾連系的一種器官),有鰾管,體被圓鱗或裸露,如青魚(Mglopharyngodonpiceus)草魚(鯇)(Cten-opharyngodonidellus)、鰱(Hypophthalmichysmolitrix)、鱅(Aristichthysnobilis)等四大家魚,此外還有鯉魚(Cyprinuscarpio)、鯽魚、團頭魴(Megalobramaamblycepha-la)、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都是淡水養殖中常見的魚類。
鱸形目(Percifofmes):為魚綱中最大的一個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通常有兩個背鰭,多數被櫛鱗,無鰾管。我國海產食用魚類多屬本目,如大黃(花)魚(Pseudosciaenacrocea)、小黃(花)魚(P.polyctis)、帶魚(Trichiurushaumela),連同軟體動物中的烏賊合稱「四大海產」。其他還有鱸魚(Lateolabraxjaponicus)、鱖魚(Sinipercachuatsi)(淡水產)。鮐魚(Pneumatophorusjaponicus)、銀鯧(Stromateoidesargenters)以及引入的尼羅羅非魚(Tilapianilotica)等。
此外,常見的經濟魚類還有:鱧形目(Ophiocephaliformes)的烏鱧(Ophiocephalusargus)、合鰓目(Symbranchiformes)的黃鱔(Monopterusalbus)、鰈形目(Pleuroecti-formes)的牙鮃(Paralichthysolivaceus)、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蟲紋東方魨(Fnguvermicularis)等。
兩棲綱
無足目、有尾目和無尾目。
無足目或稱裸蛇目(Gymnophiona),為原始的,同時又是極端特化的一類。特化的構造是和它們營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聯系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無尾,無四肢及帶骨。皮膚裸露,有許多環狀皺紋,富於粘液腺。眼睛退化,隱於皮下,實際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間有一能收縮的觸角,可以收縮進一特殊的凹陷內,很敏感,有助於鑽穴活動。聽覺器官中沒有鼓膜,聽神經退化。嗅覺發達。體內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著交配器的作用,能將精液輸入雌體內。脊椎骨的數目很多,蚓螈多達250塊。
無足類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徵外,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徵,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質鱗陷在真皮之內,外表並不顯露,這代表著古代堅頭類體表鱗甲的遺跡。現代的有尾類和無尾類體表光滑無鱗,只有無足類尚保存著這種種承前的原始性特徵。此外,椎骨為雙凹型,無胸骨,心房間隔發育不完全,頭骨膜原骨非常發達和堅頭類有相似之處,這些特徵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多數種類終生棲於水中,也有些種類變態後離水而棲於濕地。體長形,多數具四肢,少數種類僅具前肢。尾很發達,且終生存在。有些種類身體兩側具明顯的側線。皮膚裸露無鱗片,富於皮膚腺。水棲的種類眼睛小,無活動的眼瞼。脊椎骨的數目很多,有些種類脊椎骨多達100塊。椎體為雙凹型或後凹型,軀椎具不發達的肋骨。有些種類尚沒有薦椎的分化。腰帶連接脊柱的部位尚不固定,如泥螈(Necturus)的腰帶有些連在第18椎骨上,有些連在第19或第20椎骨上,甚至一側連第18,另一側連第19椎骨上。這說明後肢支持身體的能力較弱。肩帶與腰帶大部分仍為軟骨,肩帶完全缺少膜原骨,鎖骨也不存在。有尾類中有些種類,如洞螈(Proteus)、三指螈(Amphiuma)等,不具胸骨;有些種類雖具胸骨,但僅是一塊簡單的軟骨板(如蠑螈),或僅是在肩帶區肌隔上一些零散的軟骨化中心。前肢的橈骨與尺骨,後肢的脛骨與腓骨分離,都不象青蛙那樣癒合成橈尺骨與脛腓骨。
多數有尾類幼時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也有些種類終生具鰓,肺很不發達或無肺,而皮膚呼吸和口咽腔呼吸卻佔有重要地位。循環系統比較原始,無肺的低級有尾類,心房尚未分隔,多數有尾類的心房間隔不完整,在間隔上有些穿孔,使左右心房相通。心室中無海綿狀的肌肉網柱,動脈圓錐中也無螺旋瓣。不少有尾類和無尾類的蝌蚪一樣,保存著4對動脈弓,相當於胚胎期的第III、IV、V、VI對動脈弓。在靜脈系統中,既有後腔靜脈,又終生保留著後主靜脈,顯示了比無尾類更為原始的性質。
無尾目是現存兩棲類中結構最高級、種類最多且分布最廣的一類。體形寬短。具發達的四肢,後肢特別強大,適於跳躍。成體無尾。皮膚裸露,富於粘液腺,有些種類具有發達的毒腺。具可活動的下眼瞼及瞬膜。鼓膜明顯,鼓室發達。椎體前凹型、後凹型或參差型。一般不具肋骨。頭骨的額骨和頂骨癒合成額頂骨。肩帶分為弧胸型和固胸型兩種類型。具鎖骨和胸骨。橈骨與尺骨癒合成橈尺骨,脛骨與腓骨癒合成脛腓骨。成體以肺呼吸,絕無外鰓或鰓裂。成體一般營水陸兩棲生活,但生殖時必須回到水中。雄性大多具聲囊,不具交配器,通常為體外受精。幼體稱蝌蚪。蝌蚪從外形到內部結構都和魚近似,仍以鰓呼吸,以鰭游泳。蝌蚪經變態後轉變為陸生類型的成體。
無尾兩棲類的分類標准主要是根據肩帶類型、椎體類型以及外部形態特徵,包括聲囊、舌、牙齒、指趾末端、皮膚光滑或粗糙、皮膚褶以及身體顏色等。
本目在全世界有16科167屬2600餘種,我國有7科23屬172種,約佔世界種類的6%。
編輯本段概念
脊椎動物依次 順序為:魚類——兩犧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兩犧類:
有尾無四肢,幼體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它們成體生活在陸地或水中,無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在水中時,可以用皮膚呼吸。卵生動物,體溫不恆定。
常見動物:蛙,蠑螈,大鯢(娃娃魚)等
爬行類:
皮膚表面有角質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動物,陸地生活,體溫不恆定。
常見動物:陸龜,變色龍,鱷魚等
鳥類:
體形特點: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胸肌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卵生動物
有喙無齒,身體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夠飛翔。
常見動物:鴨子,家鴿,鵝,鸚鵡等
哺乳動物:
全身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蝙蝠 是 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飛翔的動物。
哺乳動物是所有的動物中最高級的動物。
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目前它們是動物界中分布最廣,功能最完善的動物。

5、脊柱是指人體哪裡?有圖片看下嗎?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6、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是什麼?

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
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著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著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干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
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臨床檢查,頸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變,指的就是第四頸椎和第五頸椎,L5-S1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節的椎間盤突出,以此類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對脊柱的結構能有所了解。

7、脊椎和無脊椎動物分類標准

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與脊柱序列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