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關節病變最為常見。它的最為顯著的變化為關節的纖維化和骨性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以往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目前該名稱已廢用了達20年之久,理由是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亦絕對不是一種特殊部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因缺乏類風濕因子而又曾被命名為"血清陰性脊柱骨關節病",現在看來亦不確切,因為並不存在有"血清陽性脊柱骨關節病",同樣屬於此類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癬關節炎、腸源性關節炎、兒童期慢性關節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標本中曾發現從第4頸椎至尾椎的所有椎體全部融合連接成一塊骨骼。在古希臘與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發現有類似的記載。在19世紀末時Strumpell和Marie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了詳細的放射學檢查的記錄。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發現本病具有強力的HLA-B27抗原。
在發病率方面,白種人的發病率為0.05%,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為10∶1。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病例,無論在臨床表現與X線表現,都進展較慢。由於症狀不夠嚴重,診斷往往遲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病例往往為輕型或亞型,估計男女之間的比例約為7:3。
根據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結果,B27陽性的人有20~25%的X線表示出骶髂關節和脊柱炎表現。假使將這種亞臨床型和輕型的都統計在內,本病的發病率可高達1.5%。但也有報告HLA-B27陽性的人中,有5%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產生發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標准不一,使發生率有顯著差別。必須指出,不是凡發現有骶髂關節炎且伴有症狀者都可以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強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性易感因素有關。HLA-B27影響本病發病機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須看到B-27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會使疾病發展,B27的存在還不足以使每個人都發病。看來B27本身並不重要,主要是它與其他基因間的不平衡聯系,改變了免疫反應,使機體易於發病,很可能B27抗原作為病毒或其它外來因素的受體,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與外來因素有些相似,使這些因素起著異常免疫反應而致病。外來因素種類很多,長期以來懷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證實。目前發現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肺炎桿菌對本病的發病可能起著作用。
至於致病因子是B27本身,還是與B27有著密切關系的基因,目前還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響疾病嚴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展。
【臨床表現】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實驗檢查】
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現血清C-正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員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並與地區與種族有關。歐美白種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沒有中國人的資料,但知日本人與非洲黑人卻很少具有B27。測定HLA-B27可以幫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但卻不能作為常規試驗。該試驗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許多類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並不存有HLA-B27,這類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與較少發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卻具有B7或BW16。
2、強直性脊柱炎和僵直性脊椎炎 有什麼區別……
是同一個病,別稱而已,現在廣泛都稱強直性脊柱炎。
我是此病患者,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能幫的一定幫
3、強直性脊柱炎易做什麼運動
石家莊風濕病醫院的專家指出強直性脊柱炎保健運動的幾種方式:
1、游泳
定期做治療性的體育鍛煉,游泳是AS病人最好的運動方式,戴上潛水鏡和通氣管能使頸部明顯屈曲畸形的病人做自由泳運動。
2、床上伸展運動
早晨醒來時,採用仰卧位,雙臂上伸過頭,向手指,腳趾兩個方向申展,伸展滿意後,放鬆;伸展雙腿,足跟下伸,足背向膝方向屈,至滿意後放鬆。可反復做幾回。
3、膝胸運動
仰卧位,雙足著床板,屈膝;抬起一膝慢慢向胸部方向屈曲,雙手抱膝拉向胸前,到滿意為止,回原雙足位置,另膝作上述運動。雙膝各重復2-3次,放鬆;做雙手抱雙膝運動2-3次,至僵硬消失為止。
4、貓背運動
趴跪如貓狀,低頭盡量放鬆,同時拱背如弓形,直到拉伸滿意為止;回復原位後,塌背仰頭抬臀,盡量拉伸至滿意為止。
5、腹部運動
目的在於伸張腹部肌肉,改善肌力並保持軀干平直姿勢。仰卧位,屈膝,雙足著地,雙臂置身旁:頭及雙肩一起慢慢抬高,以至雙手觸膝;堅持5秒鍾,回復至原位,以上動作重復5次。
6、轉體運動
取坐位,屈臂平舉,雙手交叉,轉體向右,目視右肘,堅持5秒鍾後復原。每側重復5次。
7、轉頸運動
坐位雙足著地,頭向左轉或向右轉。並注視同側肩部,再復原,每側重復5次。同樣也可採取頸前屈,下頜盡量向胸靠,復原;仰頭盡量向後,復原,每個方向重復5次。
8、擴胸運動
目的是伸展上胸、肩部肌肉以維持或改善胸、背姿態。雙足與肩等寬面對牆角而站,雙手平肩支兩面牆上,行深呼。雙肩向前並伸展頭及上背,堅持5秒鍾,恢復原位,重復5次。
4、強直性脊椎炎怎麼治
你好。看到編輯轉來你的咨詢信息,因未見到病人,意見僅供參考。不排除強直性脊柱炎。有無腹瀉、眼虹睫炎等?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葯物有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羥氯喹、來氟米特等。還有生物制劑、中醫葯、理療等。要堅持治療、定期復查。最好還是先到當地大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也可以到我院就診。
5、強直性脊柱炎適宜做什麼運動
運動療法
注意做矯形體操 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矯形體操是預防和矯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措施。簡單易行的是深呼吸運動和擴胸運動。兩者都有擴展胸廓,預防肋椎關節強直,增加肺活量的作用,由於胸廓的擴張,還間接起到預防駝背畸形的作用。
(1)深呼吸:每天早晨、工作休息時間及睡前均應常規作深呼吸運動。深呼吸可以維持胸廓最大的活動度,保持良好呼吸功能。
(2)頸椎運動:頭頸部可作向前、向後、向左、向右轉動,以及頭部旋轉運動,以保持頸椎的正常活動度。
(3)腰椎運動:每天作腰部運動、前屈、後仰、側彎和左右旋轉軀體,使腰部脊柱保持正常的活動度。腰背肌鍛煉詳見骨質疏鬆篇。
(4)肢體運動:可作俯卧撐、斜撐,下肢前屈後伸,擴胸運動及游泳等。游泳既有利於四肢運動,又有助於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最適合的全身運動。但本病患者嚴禁跳水,以免造成頸椎和頸脊髓損傷。
(5)髖膝關節:運動見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述。
(6)兩腳分開與肩寬,兩手叉腰,抬頭挺胸,目視前方,做胸式呼吸。
(7)體位同前,吸氣時兩手變拳。經體側上舉與肩平,同時挺胸,肩部向脊柱收攏,頭後仰,足尖踮起,呼氣時還原。
(8)體位向前,吸氣時兩上肢伸直經體側上舉;呼氣時雙腿伸直,上體前屈,手觸地面。
(9)距牆角一米處,兩手分別撐在兩側牆上,與肩平齊,吸氣時身體前傾,腰部前挺,腳跟不要抬起,呼氣時還原。
(10)距牆一臂之遠站立,雙臂伸直,撐牆,略比肩寬,吸氣時屈肘,前臂觸牆,胸部前挺;呼氣時還原。
(11)雙手高舉抓單杠懸吊,用自身重量進行牽引,也可以行引體向上,吸氣時上,呼氣時還原。
(12)其他鍛煉方法可以參考骨質疏鬆的運動方法三。
除此以外,太極拳的大雲手有助於增加脊柱的旋轉活動;背伸肌鍛煉有助於預防駝背畸形。
以上的鍛煉方法,病人可以從中選擇幾節,一般一天鍛煉1-2次,每個動作重復8-10次。
(13)生物反饋療法在強直性脊柱炎的應用:強直性脊柱炎容易造成頸椎、腰椎和髖關節的強直,所以要加強這些部位的鍛煉。以下三個部位可以一個月測量一次,病人可以親自看到自己身體功能在綜合治療後正在逐步改善,從而增加他們與疾病斗爭的信心。
1)頸椎 測量頸椎的活動度,包括前屈、後伸、側屈、旋轉。
2)腰椎 較為方便的是測量指地距,較為精確的是改良Schober實驗。①指地距,指的是立位,雙膝關節伸直位,雙足並攏,身體盡量做屈曲(彎腰)的動作,測量指尖到地面的距離;②改良Schober實驗,在雙髂後上棘連線的中點與其上10cm處一點相連作一垂直線(即在皮帶與脊柱的交點作一點,從此點沿脊柱向上10cm處作一點),測量前屈時兩點的延伸距離,正常人可達16-22cm,而重型強直性脊柱炎僅增加1-2cm。
3)髖關節 雖然髖關節有多種運動方式,但對於病人來說屈曲功能最為重要。保持了髖關節的屈曲功能,對於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來說就是保持了生活自理能力。簡單的方法是測量臀地距,指的是病人作下蹲動作,肛門到地面的垂直距離。
4)勞逸適度 過度勞累,促使骨關節破壞,易形成殘廢;過度強調休息,易使骨關節喪失活動能力,也將造成殘廢。根據臨床經驗,在疼痛能夠忍受的情況下,注意關節的功能活動,這樣既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又有利於保持關節功能,防止或減少殘廢的發生。患者一般不要全休,應堅持做一些一般性的工作。同時,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避免感冒和外傷,避免長期從事彎腰的工作,適當理療、休養。
6、強直性脊柱炎的最初症狀是怎樣的感覺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軸關節受累的關節病變,主要影響骨盆的骶髂關節,脊柱關節和椎旁組織.主要發病在20-30歲的青年男性,40歲以上發病少見.女性患病僅為男性十分之一,且病情較輕.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原因不清,但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基因中HLA-B27陽性率高達90%,而普通人群中僅有5%左右.某些特定部位的感染,如前列腺炎,潰瘍性結腸炎可能與發病有關.此病起病較隱匿,進展緩慢.早期症狀往往是腰部僵硬感或僵痛,在夜間翻身,起床,或久坐,久站後症狀尤為明顯,經過活動後,僵痛感可以好轉.除腰骶部關節受類外,疾病可以累及胸椎和頸椎,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僵硬和疼痛.部分周圍大關節,如: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少數累及足,手小關節,但周圍關節炎大都呈少關節,非對稱發病.除關節症狀外,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慾減退,消瘦,貧血等症狀.部分患者因下肢周圍神經病變而出現下肢膝以下部位肌肉酸痛和麻木.約四分之一患者有眼睛虹膜睫狀體炎,出現眼痛,畏光和流淚.更嚴重的患者伴有心臟主動脈瓣病變和肺纖維化.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腰椎,胸椎,頸椎病變可逐漸加重,部分患者出現頸椎前屈,胸椎平直,髖關節屈曲畸型,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免疫球蛋白以及血沉明顯增高.HLA-B27位點陽性提示為高危人群.X線攝片檢查具有診斷價值,患者有特徵性的骶髂關節改變以及脊柱"竹節樣"改變.積極的治療可以減輕關節症狀,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畸型的發生.消炎痛等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葯具有較好的效果.強直性脊柱炎需要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治療,患者應對自己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體療的康復訓練對於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適當的行走,睡眠姿勢,腰腹的鍛練可以維持關節的靈活性,呼吸鍛練和游泳的有氧運動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肺功能.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後療效不明顯,出現關節僵直,但如果能夠維持在功能位,就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部分關節功能.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護理與自我調理: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在長時期患病的過程中,除葯物及其它輔助治療外,加強護理與患者的自我調理,對促進疾病好轉及防止病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中醫角度考慮,重點有四個方面:
1, 避免復感外邪
氣候潮濕及氣溫驟變,能加重患者的關節酸痛,生活於乾燥,氣候相對恆定的氣候環境中最為有利;平日需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及風吹雨淋;防止出汗過多而感受風寒.
2, 起居,活動與鍛煉
中醫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主張生活起居要適應四時季節的變化,適當的體力勞動及活動特別是在治療的同時輔以腰部功能鍛煉對早期患者尤為必要,對防止病變粘連,脊柱強直及肌肉萎縮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3, 注意飲食宜忌
忌吃生冷飲食,應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等.亦可捋黃芪,熟地,當歸,枸杞子等葯與肉等食物同煮來作為食療(吃肉喝湯)等等.
4, 情緒愉快樂觀
樂觀愉快的情緒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之一,對於慢性病患者的影響尤為明顯.古人甚至提出:"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強調了精神治療的重要性.中醫認為,"思慮傷脾",終日為病痛而憂心重重,會損傷脾胃而影響其消化,吸收功能,並可導致"心神失養"而出現失眠,多夢等癥候,影響休息,均不利於患者的康復.清代程國彭在>一書中指出:"病家誤,苦憂思,憂思郁欲何之",提出"常捋不如已者比",是解脫因病魔纏身而致情緒苦悶的一種方法;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病情許可的工作或社會活動等等都是使情緒保持樂觀愉快的有效方法.
強脊炎患者的生活小常識
一,強脊炎患者穿衣要求:不要穿緊身的胸衣和brace(背帶褲),一些醫生不了解現代的as的治療情況同意病人穿緊身的胸衣和背帶褲,這樣會使情況變的更糟,因為他們使脊柱沒法活動,緊緊的,對於as來說,不動就意味著不能動了.
強脊炎患者食物要求:病友應當吃富含營養的食品,在魚,肉里含有的大量的蛋白質,吃水果和蔬菜來補充維生素,喝牛奶補補鈣,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胖啊.
二,患者注意戒煙酒:As會減弱肺的功能,吸煙肯定會讓這樣的情況加重,使病友的肺更容易收到感染,變的呼吸短促,如果病友是個煙民,還是考慮戒掉把;適量的酒對as是沒有壞處的,但是,鎮靜葯(可能是這個意思)和酒對腸胃的影響不好,因此不要一起使用.
三,注意冷和熱:不同方式的熱會幫助減輕疼痛和身體的硬度,很多人在早上或者是睡覺前洗個熱水澡,減少他的疼痛和僵硬,他們也做一些伸展的體操,暖水袋和電熱毯都是很好用的,如果病友有特別發炎紅腫的地方,冰塊敷一下,但是小心,可能會有不好的效果.
四,按摩:盡管在有的情況下,正骨術和脊柱的按摩可能是有點效果的,我們不建議as病友進行的活動,因為人工強行的方法是不合適的.
五,強脊炎患者坐姿要求:試驗可以有規律的活動脊柱,保持直的狀態,通過坐的高些來活動脊柱,擴胸活動,不要一次做的時間太長,站起來,走走.
在家裡和工作的地方想辦法弄一個比較合適的椅子,座位硬一些,靠背要直的,比較堅固的,最好椅背高一些可以到頭的部位.一個有扶手的椅子有幫助於減輕疼痛.座位不要太長,那樣的話,比較低的脊柱的部位就靠不到座位了.椅子的高度要最好是可以讓膝蓋和關節的地方垂直的放下來.無論怎麼樣,避免那些很低的,軟的椅子和沙發,因為那樣的姿勢會增加疼痛.
六,強脊炎患者卧姿要求:理想的床應當是比較堅固的,不要有下陷,但是不要太硬了,如果你用的是彈簧的床墊,底部也不是非常的堅固,在床墊下面放個板子,不要枕太高的枕頭,一個就可以了.
7、強直性脊柱炎需要多長時間可以治癒?
建議: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軸關節受累的關節病變,主要影響骨盆的骶髂關節,脊柱關節和椎旁組織.主要發病在20-30歲的青年男性,40歲以上發病少見.女性患病僅為男性十分之一,且病情較輕.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原因不清,但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基因中HLA-B27陽性率高達90%,而普通人群中僅有5%左右.某些特定部位的感染,如前列腺炎,潰瘍性結腸炎可能與發病有關.此病起病較隱匿,進展緩慢.早期症狀往往是腰部僵硬感或僵痛,在夜間翻身,起床,或久坐,久站後症狀尤為明顯,經過活動後,僵痛感可以好轉.除腰骶部關節受類外,疾病可以累及胸椎和頸椎,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僵硬和疼痛.部分周圍大關節,如: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少數累及足,手小關節,但周圍關節炎大都呈少關節,非對稱發病.除關節症狀外,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慾減退,消瘦,貧血等症狀.部分患者因下肢周圍神經病變而出現下肢膝以下部位肌肉酸痛和麻木.約四分之一患者有眼睛虹膜睫狀體炎,出現眼痛,畏光和流淚.更嚴重的患者伴有心臟主動脈瓣病變和肺纖維化.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腰椎,胸椎,頸椎病變可逐漸加重,部分患者出現頸椎前屈,胸椎平直,髖關節屈曲畸型,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免疫球蛋白以及血沉明顯增高.HLA-B27位點陽性提示為高危人群.X線攝片檢查具有診斷價值,患者有特徵性的骶髂關節改變以及脊柱"竹節樣"改變.積極的治療可以減輕關節症狀,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畸型的發生.消炎痛等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葯具有較好的效果.強直性脊柱炎需要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治療,患者應對自己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體療的康復訓練對於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適當的行走,睡眠姿勢,腰腹的鍛練可以維持關節的靈活性,呼吸鍛練和游泳的有氧運動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肺功能.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後療效不明顯,出現關節僵直,但如果能夠維持在功能位,就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部分關節功能.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護理與自我調理: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在長時期患病的過程中,除葯物及其它輔助治療外,加強護理與患者的自我調理,對促進疾病好轉及防止病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中醫角度考慮,重點有四個方面:1, 避免復感外邪氣候潮濕及氣溫驟變,能加重患者的關節酸痛,生活於乾燥,氣候相對恆定的氣候環境中最為有利;平日需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及風吹雨淋;防止出汗過多而感受風寒.2, 起居,活動與鍛煉中醫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主張生活起居要適應四時季節的變化,適當的體力勞動及活動特別是在治療的同時輔以腰部功能鍛煉對早期患者尤為必要,對防止病變粘連,脊柱強直及肌肉萎縮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3, 注意飲食宜忌忌吃生冷飲食,應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等.亦可捋黃芪,熟地,當歸,枸杞子等葯與肉等食物同煮來作為食療(吃肉喝湯)等等.4, 情緒愉快樂觀樂觀愉快的情緒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之一,對於慢性病患者的影響尤為明顯.古人甚至提出:"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強調了精神治療的重要性.中醫認為,"思慮傷脾",終日為病痛而憂心重重,會損傷脾胃而影響其消化,吸收功能,並可導致"心神失養"而出現失眠,多夢等癥候,影響休息,均不利於患者的康復.清代程國彭在>一書中指出:"病家誤,苦憂思,憂思郁欲何之",提出"常捋不如已者比",是解脫因病魔纏身而致情緒苦悶的一種方法;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病情許可的工作或社會活動等等都是使情緒保持樂觀愉快的有效方法.強脊炎患者的生活小常識強脊炎患者食物要求:病友應當吃富含營養的食品,在魚,肉里含有的大量的蛋白質,吃水果和蔬菜來補充維生素,喝牛奶補補鈣,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胖啊.三,注意冷和熱:不同方式的熱會幫助減輕疼痛和身體的硬度,很多人在早上或者是睡覺前洗個熱水澡,減少他的疼痛和僵硬,他們也做一些伸展的體操,暖水袋和電熱毯都是很好用的,如果病友有特別發炎紅腫的地方,冰塊敷一下,但是小心,可能會有不好的效果.四,按摩:盡管在有的情況下,正骨術和脊柱的按摩可能是有點效果的,我們不建議as病友進行的活動,因為人工強行的方法是不合適的.五,強脊炎患者坐姿要求:試驗可以有規律的活動脊柱,保持直的狀態,通過坐的高些來活動脊柱,擴胸活動,不要一次做的時間太長,站起來,走走.
8、強直性脊椎炎能治癒嗎?
強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關節病變最為常見。它的最為顯著的變化為關節的纖維化和骨性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以往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目前該名稱已廢用了達20年之久,理由是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亦絕對不是一種特殊部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因缺乏類風濕因子而又曾被命名為"血清陰性脊柱骨關節病",現在看來亦不確切,因為並不存在有"血清陽性脊柱骨關節病",同樣屬於此類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癬關節炎、腸源性關節炎、兒童期慢性關節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標本中曾發現從第4頸椎至尾椎的所有椎體全部融合連接成一塊骨骼。在古希臘與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發現有類似的記載。在19世紀末時Strumpell和Marie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了詳細的放射學檢查的記錄。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發現本病具有強力的HLA-B27抗原。
在發病率方面,白種人的發病率為0.05%,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為10∶1。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病例,無論在臨床表現與X線表現,都進展較慢。由於症狀不夠嚴重,診斷往往遲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病例往往為輕型或亞型,估計男女之間的比例約為7:3。
根據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結果,B27陽性的人有20~25%的X線表示出骶髂關節和脊柱炎表現。假使將這種亞臨床型和輕型的都統計在內,本病的發病率可高達1.5%。但也有報告HLA-B27陽性的人中,有5%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產生發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標准不一,使發生率有顯著差別。必須指出,不是凡發現有骶髂關節炎且伴有症狀者都可以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強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性易感因素有關。HLA-B27影響本病發病機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須看到B-27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會使疾病發展,B27的存在還不足以使每個人都發病。看來B27本身並不重要,主要是它與其他基因間的不平衡聯系,改變了免疫反應,使機體易於發病,很可能B27抗原作為病毒或其它外來因素的受體,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與外來因素有些相似,使這些因素起著異常免疫反應而致病。外來因素種類很多,長期以來懷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證實。目前發現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肺炎桿菌對本病的發病可能起著作用。
至於致病因子是B27本身,還是與B27有著密切關系的基因,目前還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響疾病嚴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展。
【臨床表現】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實驗檢查】
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現血清C-正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員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並與地區與種族有關。歐美白種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沒有中國人的資料,但知日本人與非洲黑人卻很少具有B27。測定HLA-B27可以幫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但卻不能作為常規試驗。該試驗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許多類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並不存有HLA-B27,這類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與較少發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卻具有B7或BW16。
【放射學表現】
以骶髂關節炎最為突出。骶髂關節出現x線徵象時往往已較遲,幾乎完全是雙側性。最初出現的是關節附近有斑片狀骨質疏鬆區,特別是骶髂關節的中下段最為明顯。接著便出現了骨腐蝕與軟骨下骨皮質硬化。在骶髂關節的中下段,髂骨面覆蓋著薄層軟骨,因此該處首先出現骨骼變化,且比較明顯。在骶髂關節的上1/3處,有堅強的韌帶連接著骨面,也可以有類似的X線徵象。
軟骨下骨侵蝕的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的假性增寬。接下去便是纖維化、鈣化、骨橋形成與骨化。一般說來,軟骨下骨皮質硬化比骨腐蝕明顯些,最終骶髂關節完全強直,通常需數年之久。
在脊柱方面主要表現在椎間盤、脊椎小關節、肋脊關節,後縱韌帶與寰樞關節。很少有上述關節出現病變而骶髂關節卻不受侵犯。早期階段,椎間盤纖維環淺層有炎症,伴反應性骨硬化與鄰近椎體腐蝕,使椎體變成方形。纖維環逐漸骨化,並有骨橋形成。同時脊椎後關節和鄰近韌帶亦有類似的變化,最終脊柱完全融合,如竹節狀(圖96-10)。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還可以出現椎間盤周圍椎體骨質腐蝕和硬化,竹節狀改變亦在此節段中斷,通常發生在疾病的後期。臨床上常有急性發作,並有局限性疼痛。該區常有上述X線徵象,稱為"椎間盤炎"。這種病變易誤診斷為結核、化膿性骨髓炎,甚至認為是轉移性病灶。
周圍大關節炎症以髖關節最常見。表現為對稱性、均勻性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不規則骨硬化,關節外緣骨刺形成,最後骨性強直。肩關節為第二好發部位,病變情況與髖關節相類似,骨腐蝕主要發生在肱骨頭外上方。
【病理說明】
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所不同,它主要侵犯纖維軟骨關節,如椎間盤、胸骨柄,恥骨聯合與棘間韌帶。骶髂關節100%受累,有軟骨破壞,腐蝕與軟骨下骨皮質硬化,最後纖維化至骨性強直。
在關節囊和韌帶附著於骨骼處也可以出現局灶性炎性病灶。這些病灶以後也會有反應性纖維化與骨質沉著。還可以有其它關節以外的病灶,如葡萄膜和主動脈根部也可有炎性病變。
【治療說明】
本病無特效治療方法。在急性期主要措施是緩解疼痛與防止畸形。阿斯匹林效果不好。鎮痛作用較好的當首推保泰松與消炎痛類非激素抗炎葯物(NSAIDS)。保泰松開始劑量為每日400mg,分4次服用,維持量為每天100~200mg。它的缺點是副反應大。消炎痛的劑量為100mg,分4次服用,最好臨睡時再加服50mg。缺點也是有副反應。其它新型非激素抗炎葯物具有同樣功效。不主張全身使用皮質醇類激素,但局部應用效果卻很好。皮質醇類激素滴眼劑用於急性虹膜炎效果很好,重度病例可作眶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也很有效。
在急性期預防畸形發生十分重要。如果早期得到診斷,輕度的畸形並不影響病人的生活。要告誡病人正確對待疾病,在行走、坐位時都要保持良好的姿勢,務必使脊柱保持平直,睡覺時改用硬板床與薄枕。在體療醫師指導下進行鍛煉,免除一切可能招致損傷或誘發畸形的體育運動。
早期的畸形較輕,尚未達到骨性融合,因而畸形是可以糾正的。睡硬板床及作骨盆牽引可望改善。
後期的畸形已有骨性融合,非手術治療難以奏效。對嚴重駝背畸形者可施行脊柱截骨術。手術的指征是:①重度駝背畸形,膝關節與髖關節伸直時雙目不能平視;②病變已靜止,血沉正常;③一般情況良好,年齡較輕,肺功能無多大損害者。腰椎側位片腹主動脈有鈣化者禁忌手術。如雙髖亦有強直者應先行髖關節置換術,才考慮施行截骨術。
脊柱截骨術系在腰椎後部切去楔形骨塊,手法折斷前方韌帶,使腰椎前凸增加,畸形改善。常用的脊柱截骨術有下列數種:
(一)單節段脊柱截骨術 一般選在腰2~3或腰3~4之間。以腰2~3節段為例,截骨的范圍為腰2棘突與下關節突的下半部和腰3棘突及上關節突的上半部,楔形截骨的尖角應針對腰2~3椎間盤水平。截骨完成後即應用矯形架或手法進行矯形,使前方的前縱韌帶折斷,腰椎前凸增加而改善駝背畸形。截骨平面應接觸良好,並需用牢固的內固定物,以往都用不銹鋼絲縛扎棘突,目前以Harrington棒或Luque棒較為常用。術後石膏背心固定時間不應少於6個月。
截骨術的並發症有:①截癱:大都因截骨平面選擇不當所致,截骨的尖端沒有針對椎間盤水平,矯形後出現脊椎移位;②脂肪栓塞:因截骨數量少,矯形時後方骨質受到強烈擠壓,使骨內壓力驟增而使脂肪進入循環;③腹主動脈破裂:腹主動脈硬化者無伸展的能力,強行矯形時可因此而死於手術台上;④矯形度數的喪失:手術後矯形度數的喪失主要原因為石膏背心固定時間不足與後方截骨面接觸不良所致。
(二)單節段截骨術加椎體間植骨術 為防止矯形度數喪失與獲得最大限度矯形,可經腹膜外途徑,直視下矯形並在張開的椎間隙前半部植入方形骨塊,可得到最大限度矯形。
(三)多節段脊柱截骨術 嚴重駝背畸形者可適用多節段截骨術,在腰3~4處行截骨術後可在上方2個節段處即腰1~2處作第二個截骨術,可望獲得良好的矯形。
(四)脊柱截骨術加椎體松骨質掏空術 截骨的尖頂針對腰椎椎體後方。截骨完畢前將椎體內松質骨刮空矯形後造成椎體的塌陷。掏空術使脊柱縮短,比較安全,截骨面接觸好,術後矯正角度喪失的可能性明顯減少。對髖關節骨性強直者宜先行髖關節置換術。
【預後說明】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程變化很大,它具有自行緩解或加劇的特徵,一般說來比較輕,並能自動緩解。據統計資料,在發病20年以後,還有65~80%的患者能勝任全日工作。
決定預後的因素是周圍大關節炎症、頸椎強直與重度駝背畸形。這些情況一般發生在發病後的最初10年內。輕型病例可以生活得像正常人一樣的好。
http://www.jkw.cn/special/30/1/2004/08/252241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