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衛生保健

脊柱衛生保健

發布時間:2020-10-10 05:49:25

1、學前兒童運動系統的衛生保健措施有哪些

1、培養兒童坐、立、走的正確姿勢,防止胸廓和脊柱畸形。

2、組織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

3、兒童在活動中,兩臂要交替使用,負重時應該用雙肩維持身體的平衡;雙腳、雙腿也要交替活動,交替負重,從而保持身體的形態優美,防止體態變形。

4、組織兒童活動時要動靜交替,活動量適當,以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

5、給兒童提供充足的營養。

6、兒童的衣服要寬松適度,不宜過小過緊,以免影響骨骼、肌肉的正常發育;也不宜過大,以免影響運動,造成意外傷害。

(1)脊柱衛生保健擴展資料

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包括以下內容:

1、根據兒童不同年齡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培養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

2、為兒童提供合理的營養膳食,科學制定食譜,定期進行營養計算與分析,保證膳食平衡;

3、制定與兒童生理特點相適應的體格鍛煉計劃,根據兒童年齡特點開展游戲及體育活動,並保證兒童戶外活動時間,增進兒童身心健康及抗病能力;

4、建立健康檢查制度,開展兒童定期健康檢查工作,建立健康檔案。堅持晨檢及全日健康觀察,做好常見病的預防,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5、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做好室內外環境及個人衛生。加強飲食衛生管理,保證食品安全和衛生;

6、協助落實國家免疫規劃,在兒童入托時應查驗其預防接種證,未按規定接種的兒童要告知其監護人並指導補種;

7、加強日常保育護理工作,對體弱兒進行專案管理。定期開展兒童眼、耳、口腔保健,開展兒童心理衛生保健;

8、建立衛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各項衛生安全防護工作,預防傷害事件的發生;

9、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對兒童及其家長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

10、做好各項衛生保健工作信息的收集、匯總和報告工作。

第十五條 托幼機構應當做好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管理工作。

1、托幼機構發現傳染病患兒應當及時按照法律、法規和衛生部的規定進行報告,並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2、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托幼機構應當加強預防保健措施。

2、吃什麼對脊椎好呢?

1中醫講腎主骨,肝腎不足可以引起頸椎腰椎病,所以滋補腎陰很重要,枸杞,菊花,芝麻、桂圓有很好的效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宜多食含鈣、硒、鋅類食物。如豆製品,動物肝、蛋魚、蘑菇、蘆筍、胡蘿卜、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帶、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綠豆。 預防保健措施: 1、注意勞逸結合,不要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合坐姿,適當休息這樣有利於頸椎病的防護。注意枕頭的高度,不要過高,一般是10cm左右最好。 2、抵禦頸腰椎病要加強頸背肌、腰肌的鍛煉,游泳就是比較好的運動、騎自行車對腰椎鍛煉也十分有益。 3、腰椎不太好的注意要睡硬板床,坐、站、走時間不要過長。 4、頸腰椎病患者一定要注意的是保暖 概括為 一合理均衡的飲食,而且一日三餐要有規律 二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 三是加強身體鍛煉,多參加戶外的集體活動 四是額外的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鈣,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 五要注意保暖

3、各個系統怎麼衛生和保健

近20年來,世界各國的平均身高每10年增長1厘米。人類的身材出現了一代更比一代高的趨勢。據記載:美國在200多年以前,全國的平均身高為170厘米,現已達到180厘米,增長了10厘米;近30年來,日本14歲的少年平均身高增加了8.2厘米;瑞典從1851年到1931年的80年中,新兵的身高從166.6厘米增加到174.1厘米,增加了7.5厘米;原蘇聯對18世紀軍人的骨骼進行測量,發現在過去250年中,士兵的平均身高增加了20厘米。我國近20年裡,18~25歲的城市青年,男子平均身高增加了2.3厘米、女子增加了2.15厘米。

一、測量身高
1、測量身高的好處
人們普遍認為體重變化快,因而常用體重的增減作為評定健康的客觀標准。其實,用身高增長來評定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和疲勞程度其准確性也不亞於體重。
兒童青少年時期,每年測量1~2次(最好每季度測量一次)身高是及時掌握生長發育狀況的重要手段之一。身高增長正常,說明生長發育良好;身高增長緩慢、基本不長、甚至停止增長就要分析原因,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針對性補救。
中老年人經常測量身高,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評定衰老程度。身高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正常人以20~30歲為最高峰,從40歲開始,年齡每增加10歲,身高就降低1~2厘米。男性老年人的身高平均要降低2.25\\%,女性平均要降低2.5%。國外有人報告說,從40歲到90歲,人體身高可下降7~9厘米,甚至出現明顯的駝背。人體這一生理變化,俗稱「老縮」。
一日之內的身高變化還是評定生理負荷大小和疲勞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個體而言,早晨起床時最高,晚上睡覺前最矮。身高的這種變化與職業特徵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些肩擔、背扛的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尤其是舉重運動員,一日之內的身高變化更為明顯,早晨起床時要比晚上睡覺前高出2~5厘米。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脊柱椎間盤被壓縮。椎間盤是軟骨組織,中間有帶彈性的髓核具有緩沖作用,使脊柱有一定的伸展活動能力。由於脊柱承受負荷致使椎間的軟骨彈性暫時「減弱」而使脊柱縮短。二是維持人體脊柱正常生理彎曲的頸、背、胸部的肌肉一天承受負荷而逐漸疲勞,脊柱的支撐力減小,彎曲度增大,隨之身高亦相應降低。脊柱這一生理增減,僅是一日之內的變化,經過一夜睡眠,肌肉得到充分休息,疲勞消除後,身高也隨之恢復。
2、測量身高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赤腳,「立正」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緊靠身高計的立柱上。測量者站在被測量人的左右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齊平,再移動身高計的水平板至被測量人的頭頂,使其松緊度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
2)測量要求:每次測量身高均應赤腳,並在同一時間(早晨更准確),用同一身高計,身體姿勢前後應一致,身高計應放在地面平坦並靠牆根處。每次測量身高最好連續測兩次,間隔30秒。兩次測量的結果應大致相同。身高計的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3、測量上身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坐板上,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坐時頭正直,眼平視,軀干挺直,兩腿並攏,大小腿間保持90度的夾角,兩腳踏在地面或身高計的墊板上,兩臂自然垂於體側。測量者的站位與操作同測身高。
2)測量要求:被測量人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其餘與測身高相同。
4、測量下肢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站在平坦的地面上。測量左下肢股骨大轉子上緣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即是下肢的長度。
2)測量要求:測量人一定要摸准被測量者大轉子骨上緣的部位。觸摸時,先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貼在被測量人大轉子骨的部位,讓被測量者屈膝抬起大腿,再直腿前後擺動幾次,測量人就能准確地判斷大轉子骨(股骨上端隨動作轉動處)的上緣位置。測量的鋼捲尺誤差不得超過0.2厘米。
普通家庭沒有身高計可用小捲尺拉直固定在門上,用書代替身高計的水平板,按操作方法測量,同樣可以准確地測出身高。
前面已經講到,身高取決於遺傳和後天環境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中,遺傳雖然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後天環境因素,特別是長高的兩個關鍵時期內,保證充足而又平衡的營養和經常性的體育運動的積極作用也不可低估。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身材高大些,某些女青年找對象也特別注重男子的身高。曾幾何時,社會上就流傳著把中等身材的男青年比喻成幾等「殘廢」的笑話。擇偶片面強調身高實屬欠妥。人高有優越性,矮個也有其優勢。將高與矮這兩個群體相比,矮個兒比高個兒更聰明、伶俐,更健康長壽。我國醫學專家對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省區調查發現,90歲以上老人的身高多在128~158厘米之間,體重40千克左右。美國學者馬勞斯以身高173厘米為界,調查了美國各界名人和運動員,結果有11%的矮個兒比高個兒多活9歲。750名男性中,活過90歲的15人里矮個兒有13人。活過90歲且有成就的9位名人中矮個兒佔8人。230厘米以上的巨人平均只活了39.8歲。美國歷屆總統矮個子平均活80.2歲,高個子平均只活了66.6歲。
人類身高一代更比一代高的趨勢還將持續。以我國為例,目前我國男性平均身高170.3厘米、女性159厘米。據預測,一百年後,我國男性平均身高將超過183厘米、女性超過169厘米。為此,有的科學家認為,將來也許會像今天控制人口增長一樣來控制人類自身的不斷增高。
那麼理想的身高究竟多少最佳呢?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期待長高和控制長高將變成現實。果真如此,人類更加幸福。
二、影響身高的因素
身高、體重指標,不但反映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而且與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發育相吻合。身高是對人體縱向各部分的長度與比例而言,原於人體的縱向生長,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男性在20~24歲、女性在19~23歲,四肢長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長了。
影響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營養、體育運動、環境、生活習慣、種族、內分泌、性成熟早晚(初潮年齡18歲比11歲者平均高出5厘米)、遠近親婚配、醫學進步等等。
1、遺傳
生長發育受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營養、體育鍛煉及各種生活條件因素共同影響。但在諸多影響身高的因素中,遺傳是比較重要的。人體從一個單細胞的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復雜的多細胞個體,從一個幼小的胎兒發育成一個體格健壯的個體,均受遺傳基因的控制。體長的遺傳力高達0.75~0.92,尤其對女兒的影響更大,遺傳力高達0.85~0.92。即是說,男身高有75%~92\\%、女有85\\%~92%,受到遺傳變異的影響。男最高只有25%、女最高僅有15%取決於後天其它因素。證明遺傳對子女身高起極為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體重受遺傳基因的影響較小,男63%、女42%受遺傳影響。男有37%、女有58%取決於後天環境因素。可見後天環境對體重的影響較大。
2、營養
營養是人類賴以生存,即維持正常生命、發展身體、從事活動等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特別是人體兩次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內,保證供給質優量足的營養,並使維生素和礦物質(鈣、磷、鋅等)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比農村同齡人平均高出2~4厘米,原因之一是城市營養好於農村。僅以蛋白質為例,身高的營養特別是由蛋白質「堆起來的」。已知在人體或自然界的氨基酸約有20種,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要靠營養來提供。食物能提供足夠的8種必要的氨基酸,這就有利於加速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促使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長發育,特別是骨骼和骺軟骨的生長發育。以賴氨酸為例,日本將六對孿生嬰兒分成兩組實驗,第一組供給正常營養,第二組在正常營養中再加賴氨酸,實驗13200小時後檢查發現,第二組嬰兒比第一組高1.7厘米,體重多1千克。對學齡兒童實驗證明,每餐麵包中加0.5克賴氨酸的實驗組的身高和體重均顯著超過其他學齡兒童。有的國家還在兒童青少年午餐麵包中加25克黃豆粉和適量的鈣、鐵、維生素,半年後這些兒童青少年比吃普通飲食的兒童青少年重2.62千克,高0.9厘米,血色素高3.4克。原因是蛋白質不僅是人體的「建築材料」,而且是參與人體重要生理活動的酶、激素、血紅蛋白、肌纖凝蛋白以及構成人體支架的膠原蛋白的重要物質。同樣,母體的營養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胎兒的正常發育,如果飲食中缺乏某種營養素,將會引起胎兒的畸形。
營養不良既會影響生長發育,又會影響大腦細胞的數量和質量;相反,營養過剩,會導致肥胖症,同樣有損於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體育運動
在諸多影響身高的後天因素中,最積極而又有效的因素莫過於體育運動。影響兒童青少年體格發育的是肌肉衰弱。多運動是兒童和少年長高的生理需要。因而體育運動是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國內外大量調查資料都證明,堅持運動的兒童青少年與不運動或缺少運動的同齡兒童青少年相比,胸圍、肺活量、握力分別增加5~8厘米,500~1500毫升、4.6~5.7千克,堅持鍛煉有助於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以遼寧一所小學的調查資料,經常參加學校或少體校訓練的學生與一般學生相比,身高平均高出4厘米,體重多2千克,肺活量大200毫升。原蘇聯極北地帶兒童,在沒有日光的極夜,活動積極性低落,個子雖高,骨架也不小,但體力差、耐力弱,和同齡的南方兒童比較,握力少8千克,跳遠成績差9厘米,跳高成績少3厘米。這些都證明,體育運動不但能促使長高,而且還影響身體機能的改善與運動能力的提高。
4、環境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環境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人體生長發育,以環境基本因素中自然環境(人類生態系統中圍繞著人類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對身高的影響為例,一般來說,熱帶和溫帶的兒童青少年性成熟較早,身體發育水平稍差一些;中國科學院兒科研究所1975年調查後,對17歲年齡組的平均身高(厘米)分析得出:男性,北京168.7、武漢167.8、廣州164.7;女性,北京157.7、武漢157.3、廣州155.3。從1982年我國對兒童青少年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調研證明:北京7~17歲的兒童青少年與湖南同年齡組的兒童青少年相比,要高出2.5~4.6厘米。以上兩例調查均證明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身高有北高南低的趨勢,這種趨勢,除了與食物品種有關外,還與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光照時間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
心理因素也會影響生長發育。心理因素可以說是情緒的總和,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就是情緒的表露。情緒世界是形形色色的,客觀事物給人體的感受是高興、愉快、幸福或是憂傷、痛苦、失望,直接影響人的一切活動。突然的、強烈的、持久的情感剌激就會影響人體的臟腑、氣血的活動、大腦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憂傷、壓抑、生悶氣等就容易使兒童青少年患各種疾病而影響生長發育。臨床觀察證明,精神受過嚴重剌激的兒童,不但容易患各種疾病,而且生長發育遲緩,甚至停滯,造成未老先衰。這就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影響了大腦和內分泌的功能的結果。因此,給兒童青少年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特別是家庭應在正面啟發、疏導的前提下,給孩子以溫暖、撫愛、關懷,使其心理上得到必要而又是正常的滿足,精神充實,心情愉快,身心健康成長。

5、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的內容包括極廣,如飲食、運動、衛生、睡眠、作息制度、勞逸結合情況等等。改善某些生活習慣同樣有助於長高。據有關資料報道,日本國民從1892~1926的34年之間,平均身高增加了2.23厘米。主要原因在於過去絕大多數國民有盤膝而坐的習慣,隨著時代的進步,盤膝而坐逐漸被坐椅子所代替,這就促使了下肢骨骼的生長以育。身體姿勢也影響身高,當人體進入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期(青春發育突增期),肌肉增長速度大大落後於身高的增長,因而肌纖維細、橫切面和體積小,肌肉力量差。有些兒童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站、坐、行、讀、寫的正確姿勢,老是習慣性地低頭、端肩、含胸、駝背,致使脊柱變形,會影響長高1~5厘米。
另外,醫學的進步也能促進長高。如服硫酸鋅和賴氨酸制劑,可增進食慾,促進生長發育。原蘇聯採用牽引手術促進增高很有成就,一位叫彼德彭庫斯的侏儒症患者,身高僅130厘米,經過伊里沙洛夫教授三年的治療達到160厘米。伊教授的治療方法是:用小錘和細鑿把四肢長骨兩端分別打穿,用毛衣針粗的鋼絲透過肌肉、骨骼將其固定在金屬架上,三天後用改錐將金屬架拉長1毫米,新生的骨細胞僅24小時就將這個小空隙長滿,血管、肌肉、肌腱也隨之增長。彼德三年裡增長了30厘米,僅小腿就增長了19厘米。伊教授已經給30萬人拉長了骨頭。
三、預測身高
身高是體型特徵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為世人關注,預測身高的方法有許多種,如用骨齡預測法、用足長預測法、用父母身高預測法、用兒童青少年當年身高預測法、用青春期開始時的身高預測法、數學預測法等。本冊資料只將國內外經過實驗、確有科學依據預測方法簡介於後。
預測身高的方法很多,大體分兩類。一類是用當前骨齡和當前身高預測成年後身高:其理論依據是各年齡階段的身高和成年後的身高具有高度的相關性,R=0.8。根據當前骨齡,就可預測出還可能長多高?
1987~88年我國國家體委組織了中國人的骨齡評定標准研究,制訂了《中國人手腕骨發育標准CHN法》。1992年被批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正式公布實施。
拍攝手腕骨X片時,左手五指分開,手心向下緊貼X片盒,手伸直與前臂成一直線,X光鏡頭對准第三掌骨頭,距手背約90厘米。X片除應包括全部手、腕骨外,還應包括橈骨遠側端3~4厘米。
CHN法共評定橈骨、掌骨、指骨、腕骨中的14塊骨的發育程度。將14塊骨等級得分相加,再查表就可以評定出骨齡。經過系統培訓和反復練習准確掌握區分各骨塊等級的標准後,用CHN法評片的誤差是不大的。
用評定手腕骨骨齡的方法評定出的骨齡也稱為:生物年齡,它是人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程度的標志。在兒童青少年階段,通常把生物年齡看成生長發育的程度。生物年齡與人按出生年月計算出的生活年齡大體相符。但是,由於每一個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遺傳、營養、體育鍛煉、疾病等等因素的影響,發育的速度並不一定和日歷年齡完全一致。有的人發育提前,生物年齡會大於生活年齡。也有的人生物年齡小於生活年齡。發育速度有時是不均勻的,一個人在某段時間發育落後,過了一段時間,也可能因為發育速度加快,而又正常了。習慣上將:骨齡減生活年齡的差值在±1歲以內的稱為發育正常。骨齡減生活年齡的差值>1歲的稱為發育提前(簡稱:早熟)。骨齡減生活年齡的差值<1歲的稱為發育落後(簡稱:晚熟)。在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階段,定期評定他們的發育程度,對於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多種骨齡預測身高的方法中,經過比較,TW2Mark2法准確性更好些。預測時,要求輸入當前身高和骨齡,女孩還要輸入是否已經來例假。然後採用男女不同的預測公式計算成年後身高。
另一類是根據父母的遺傳因素來預測成年後的身高。也有好幾種預測公式。經過使用比較,國外的公式誤差較大,湖北省體育科研所於1983~84年對1821名男女青年及其父母的身高進行了調查統計後,計算出的身高預測公式,比用國外的公式預測誤差小,在我國運動員選材和青少年體質評定中運用效果較好。身高預測公式如下:(單位:厘米)
男孩身高=59.699+0.419×父親身高+0.265×母親身高
女孩身高=43.089+0.306×父親身高+0.431×母親身高
用骨齡預測的未來身高,主要是從當前的發育水平來預測,用父母身高預測的未來身高,是從先天的遺傳可能性方面來預測,所以,兩者的預測結果是完全可能不一致的。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影響身高的因素很多,無論用那種方法預測,預測公式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而且,在某時間內預測後,被預測對象的營養、疾病、環境等許多變化因素也無法預測。所以,雖然我們肯定這些預測方法都是有科學依據的,預測的結果所反映的趨勢是不會錯的。但是,身高預測的誤差總是不可避免的。
四、體育運動促長高。
1、人體長高的兩個關鍵時期
從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來看,在人的一生中,身高的生長發育有兩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孕中期至嬰兒期。孕中期(4~6個月時)胎兒的身高增長最快,在這三個月中約增長27厘米,占整個胎兒身高的二分之一,是人一生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階段。嬰兒期(自出生至1周歲),生長速度稍有減慢,但仍增長20~25厘米,為出生時的50%。以後增長速度減慢,並保持相對穩定,直到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期,大約女10歲、男12歲(青春期)。青春期,身高平均增長7~8厘米,最多可以增加10~12厘米;體重年增長值為4~7千克,個別可達8~10千克。約三年以後生長速度又減慢,直到女17歲左右、男22歲左右身高基本停止增長。由於女孩第二次生長突增期較男孩早開始,故在10歲左右男女的身高發育曲線出現第一次交叉,交叉以前男孩的身高高於女孩,交叉以後變為女超過男;到12歲左右男孩第二次生長突增期開始,而此時女孩生長速度已開始減慢,故又反過來男身高高於女,曲線出現第二次交叉。由於男孩突增期增長幅度較大,生長時間持續較長,所以到成年時絕大多數男子身體形態指標均比女子高。
依據平均值得出的發育規律,但是無論男或女都有早熟、正常、晚熟三種類型。早熟的特點是開始發育的年齡早,身高突增高峰出現早,但突增的過程往往較短,因而開始雖然顯得較高,但最後不一定高於晚熟者。早熟女孩的體重與身高的比例一般高於晚熟者,最後肩窄、骨盆寬,趨於矮胖型。晚熟的特點是開始雖然身材較矮,但突增的時間較長,最後往往比早熟的還高。晚熟的男孩骨盆窄、肩寬,呈瘦高型。正常型發育情況介乎二者之間。
當我們知道身高增長的一般規律和增長高峰之後,就可以在這兩個時期內對孕婦和胎兒、嬰兒以及兒童青少年進行全面調劑,除補充全面而平衡的營養,特別是質優量足的蛋白質外(懷孕後半期,胎兒生長骨骼,需供給鈣質,宜多吃些含鈣食物,如豆漿、豆腐、雞蛋、土豆、白菜、胡蘿卜等,小魚、蝦炸後可連皮吃下,多吃鮮菜、水果、蜂蜜等),還要進行適度的體育運動。孕婦在妊娠期,特別是孕中期(4~7個月時),流產率大大降低,妊娠反應消除或減輕,精神狀態已穩定,要適度進行體育活動,如健身操、深呼吸、活動性游戲、步行,還可進行輕度操練背腹肌等量小、強度弱、節奏緩和的運動。這既可改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調節胃腸功能和人體代謝,又可幫助胎兒的發育和分娩。
出生後的嬰兒在無疾病或其它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啼哭幾聲並非壞事,而是很好的運動,有益健康。嬰兒啼哭,四肢蹬伸,「手舞足蹈」,不但能促使血液循環加快,給大腦、骨骼、肌肉以充足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而且還能提高心肺功能和胸廓的生長發育。6~12個月的嬰兒,根據情況適度誘導其玩、翻、爬或攙扶其步行,有助於身心健康和大腦的發育。神經系統是人體發育最早、最快,成熟也最早的系統。6~7歲時,大腦的重量已達到成人的90%,到20歲時大腦的重量才增加10%,重約1400克,但這時腦細胞內部結構和機能的復雜化過程,高度發展,達到非常完善的時期。因此,嬰幼兒時多給些信息刺激對其大腦發育和身心健康極為有利。
青春發育突增期是兒童青少年發育到成熟的過渡時期,是人生的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期。這個時期人體的形態、生理、心理、生化、內分泌和智力等都將發生突變,因而在青春期進行適度的體育運動,特別是多做全身性的伸展性運動,更有助於長高。
2、體育運動何以能長高
體育運動能促進長高,主要原因有三。
(1)促使生長激素分泌量增加。控制身高的內分泌激素主要有三種,即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黃化體激素和性激素。這三種激素中,生長激素的功效最顯著,它是確保人體正常生長發育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實驗證明,進行90分鍾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人體內生長激素的分泌量比安靜時增加兩倍。體育運動的良好刺激,還能保證睡眠更深沉。科學家們通過腦電圖、心電圖和眼流動監測儀發現,兒童青少年沉睡1小時,體內的有關激素(生長激素、黃化體激素、性激素和催乳素)的分泌量極為旺盛,尤其是生長激素的分泌量達到了高峰,每毫升血液里的含量高到20微克,是白天的5~7倍。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就能促使兒童青少年正常生長發育。據報載,有一位23歲的女青年因病昏睡兩個月後,身高增長近3厘米。如果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不足,就會嚴重影響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甚至還會患侏儒症。
(2)能增加骺軟骨的增殖能力。身材高矮之「高」,關鍵在於下肢長骨的長短和脊柱生長發育狀況。從人體解剖學來說,四肢長骨是管狀骨,兩端與骨體之間有軟骨(嬰兒時期,每一塊骨頭都有一個生長點或叫骨化中心),稱為骺軟骨。人從嬰兒發育成熟,身高增長了好幾倍,主要是由於骺軟骨增長的結果。當骺軟骨完成骨化,人就不再長高了。骺軟骨的生長發育是由生長激素控制的。堅持體育運動不但能使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增加,而且能促使新陳代謝旺盛,血流加快。人處於安靜狀態時血液在全身循環一周需要20~25秒,運動時縮短至8~9秒。體育運動還能使吸氧量增加7~12倍。15~20歲的青少年,呼吸頻率可由安靜狀態的18~20次/分提高到30~40次/分,肺通氣量增加到70~120升。血氧充足,流速加快,就能供給骨細胞充足的原料。
適宜的運動除能給骺軟骨的增殖提供充足的原料,對其施以有益的「機械按摩」外,還能對骨的形態結構和機能等變化起良好的作用,例如,骨密質增厚,使骨變得更加粗壯結實;骨小梁的排列根據壓力和拉力不同,更加整齊而有規律;骨表面的肌肉附著的突起更加明顯等。這些變化就能大大提高骨的牽拉、壓縮、扭轉、抗彎、抗折等的性能。
(3)能獲得更多的維生素D和「空氣維生素」。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多在室外進行,室外陽光充足,空氣清新,能使人體獲得更多的維生素D和「空氣維生素」。物理學家研究發現,陽光透過三棱鏡發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七色光的外面還有許多看不見的光線,這些光線約占陽光的50~70%。紅光有興奮神經,提高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肌肉組織的功能,黃光和綠光具有鎮靜功效,藍光和紫光則有抑製作用。不同季節,光照時間長短、強弱也不一樣,因而季節對生長發育有較大的影響。以身高、體重為例,在一年四季中,春季身高增長最快,3~5月份的三個月與9~11月份的三個月相比,前者身高增長要高出2~2.5倍。相反,體重是秋季增加最快,9~11三個月中是全年體重增加最快的時期。春季身高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春天太陽距離地球越來越近,因而陽光里含紅外線和紫外線增多。紅外線波長短,穿透力強,且含有大量的熱能,能給人體皮膚均勻地加溫,反射性地促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給骺軟骨增殖提供充足的血氧。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中的一種叫做「麥角固醇」的物質變成維生素D,維生素D進入血液,能促使胃腸對鈣、磷等物質的吸收,給骨細胞的生長提供更多的制骨原料。
在室外進行體育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能獲得更多的「空氣維生素」。南方四季常青、萬紫千紅,北方春、夏、秋三季也是花紅柳綠,這樣的自然環境里陰離子數倍增。陰離子是維持人體細胞正常生長功能必不可少的「元素」,科學家們稱它為「空氣維生素」。有人將白鼠分成兩組喂養(營養完全相同),甲組在正常的空氣中喂養,乙組在經過棉花過濾的空氣中喂養。四周後甲組無變化,安然無恙;乙組患病率高,有的面臨死亡。關鍵原因就在於乙組白鼠呼吸的空氣中的陰離子已被棉花完全吸收所致。可見,人體內陰離子數增多,既有助於兒童青少年長高,又有助於提高有機體的機能和健康水平。
3、練哪些項目有助長高
兒童青少年時期骨骼系統生長迅猛,且骨骼里含有機物比例大,無機物比例小,骨骼脆弱、柔韌性大。兒童青少年脊柱彈性大,但肌肉、韌帶力量差,固定關節力量弱。兒童青少年神經過程的特點是興奮比抑制更占優勢,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工作能力差,容易疲勞,但反應快、恢復快、靈活性好。兒童青少年時期,特別是青春發育突增期,身高增長迅猛,胸廓發育相對落後,心臟的發育速度趕不上身體其它部位增長的速度,供血、供氧相對不足,心血管系統的調節機能亦不穩定。鑒於兒童青少年上述特徵,鍛煉時應選擇那些伸展幅度大、頻率較高、節奏感強、持續時間短的練習,應盡量避免練那些過於緊張、持續時間長、憋氣的耐力性和靜力性的練習。
(1)全身性伸展項目:全身性伸展項目內容非常多,如徒手操、輕器械操、健美(身)操、引體向上、雙臂屈伸、屈臂伸擺浪、懸垂擺動、擺腿、壓腿、踢腿、騙腿、劈腿、「橋」等等。
(2)協調性項目:這類項目包括球類運動、游泳、滑冰、滑雪、舞蹈、活動性游戲等等。
(3)跳躍項目:這類項目有原地單、雙足跳、行進間單足和雙足跳、跨步跳、蛙跳、縱跳摸高、立定跳遠、立定多級跳遠、跳橡皮筋、跳繩、支撐跳躍、跳越障礙等等。
(4)短距離競賽項目:短距離競賽項目包括田徑徑賽項目50米、60米、100米、200米、400米和4×100米接力跑,游泳(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2

4、青少年有必要做脊柱健康檢查嗎?

據統計,33%的兒童有各種輕重不同的疾病隱患,這些隱患可以通過體檢發現;每年定期體檢,並建立連續的健康檔案,是保證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
很多父母常常憑經驗、憑肉眼觀察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健康,認為孩子歡蹦亂跳、營養充足就是健康。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有一些疾病是肉眼無法看到的,憑經驗很難判定。而通過專業的兒童青少年體檢,不僅能夠篩查先天性疾病、遺傳性代謝疾病,還能及時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常見病以及預防「成人病」,保障兒童健康成長。
福能兒童青少年健康管理專家們建議,應該定期帶孩子去體檢,並建立一份全面的、連續的健康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孩子生理、心理及智力上存在的疾病,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任何疾病的一點痕跡,都可以回過頭來從他的健康檔案里檢索第一手資料,做到有據可查。

兒童青少年存在五大健康問題
1117例兒童體檢發現不少隱患
據統計,33%的兒童都潛在著各種輕重不同的疾病隱患,目前我國青少年及兒童存在五大健康問題,分別是營養不良和肥胖、近視、齲齒、貧血、心理衛生,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重視。此外,還面臨著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鋅缺乏、矮小症、性早熟等生長發育異常的情況。
那麼,我們身邊的孩子的健康情況又如何呢?
據介紹,今年初,福能健康管理中心組織了1117名正常的兒童進行了體檢,並就發現不少問題。這些孩子中,乙肝兩對半全陰(即沒有抗體)的佔50%,25-(OH)維生素D3降低的佔43.5%,血鈣降低的佔34.5%,骨量減少的佔30.7%,骨鹼性磷酸酶增高的佔13.8%,身材矮小占的佔13%,肥胖的佔23%,超重的佔13%。此外,還有包皮過長、隱匿性陰莖、膝內翻、血壓偏高、變應性鼻炎等問題。這些情況,如果不是專業體檢,就發現不了!
對此,福能兒童青少年健康管理首席專家李淑閩主任表示, 孩子們的體格、臟器、神經、心理不斷發展和完善,每個階段都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他們的健康要比成人更為復雜,而且時間有限,不可重復。因此相對成人,兒童青少年更需要體檢!至少每年一次的全面的體檢。
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健康患隱
建立健康檔案將來有據可查
福能兒童青少年健康管理首席專家李淑閩主任指出,孩子定期體檢,可了解目前身體狀況,及時發現生理缺陷和某些疾病,給予對症治療與干預。

一個周末,小明(化名)的媽媽到福能健康管理中心體檢,因為沒人照顧,就把3歲的兒子一起帶來了。在交談中,媽媽表示,給孩子洗澡時,發現他的陰囊空空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李淑閩主任聽罷,連忙照呼孩子過來檢查,發現情況的確如此。她建議做腹部超聲檢查,查看睾丸是否還在腹腔。彩超結果顯示,小明的「蛋蛋」還在腹腔,需要趕緊治療,否則會耽誤孩子一輩子(導致成年後的不育)。

「兒童青少年體檢還可預防『成人病』。」李淑閩主任表示,很多成人病,如肥胖症、高脂血、冠心病、高胰島素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其實都始於兒童期,如果從小孩時就開始注意預防,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潛在的危險因素,早期干預,可大大降低成年後的發病率。另外家族性遺傳性疾病不是等到成人或得病了才去管理,應提前到兒童青少年時期,延緩疾病發生或不發生。

李淑閩主任還表示,健康體檢是一份與兒童青少年同步成長的最好的健康禮物,並建立一份全面的、連續性的健康檔案,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任何疾病的一點痕跡,都可以回過頭來從他的健康檔案里檢索第一手資料,做到有據可查。

不同年齡的孩子
體檢項目各有側重
那麼,給孩子體檢要做哪些項目呢?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體檢項目各有哪些側重這個問題,李淑閩主任介紹,兒童青少年時期(出生至18周歲)處於全身組織和器官逐步完善,體格、生理和心理均在不斷發育的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其生長發育的特點不同,所以體檢側重也不同。

嬰幼兒期:
身高、體重連續測定,可以知曉孩子的生長發育速度是否正常,早期發現營養不良、肥胖、生長遲緩等問題,進行早期干預;通過神經心理行為檢查,可發現神經心理發育異常、運動發育落後、腦損傷等;通過智力篩查,可以早期發現某地智能方面的不足;動態體檢觀察可預防佝僂病,避免骨骼畸形等;微量元素檢查,及時發現微量元素缺乏;血紅蛋白檢查,可及時發現貧血,及時糾正;盡量避免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學齡前期:
對這個階段的兒童應注重營養方面的體檢,如缺鐵性貧血、佝僂病、生長發育遲緩等。另外,弱視、齲齒、過敏性鼻炎、咽炎、中耳炎和先天性異常也是重點檢查項目。


學齡期:
這一階段要注重檢查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預防屈光不正、齲齒、缺鐵性貧血、性早熟、生長發育遲緩、脊柱側彎、不良習慣等等。


青春期:
關注青春期性徵發育是否正常,有無提早或延遲,以及預測將來身高是否達標及心理健康是檢查重點。

一般來說,新生兒期要做2次體檢次,在出院後1周內和滿月;嬰兒期至少4次,建議分別在3、6、9和12月齡進行;3歲及以下兒童每年至少2次,每次間隔6個月,時間在1歲半、2歲、2歲半和3歲;3歲以上兒童每年至少1次體檢。

5、學校衛生保健工作有什麼要求?

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精神,校醫應在校長的領導下,進行學生衛生保健管理工作。其職責、任務如下:

一、校醫是校長在衛生保健工作方面的參謀和助手,必須是校保健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經常向校長提出建議,不斷改善學校衛生和學生的健康情況。

二、每學期要根據教育和衛生部門及學校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學校保健工作計劃,提請學校保健委員會討論通過,並列入學校工作計劃內。

三、建立學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據條件定期對學生進行體格檢查(可在當地醫療衛生部門協助下完成);建立學生體質健康卡片,納入學生檔案;對體檢中發現學生有器質性疾病的,應當配合學生家長做好轉診治療工作。

四、校醫應積極做好近視眼、弱視、沙眼、齲齒、寄生蟲病,營養不良、貧血、脊柱彎曲、神經衰弱等學生常見病的群體預防和矯治工作。

五、做好傳染病的預防管理工作和預防接種、預防服葯工作。

六、建立衛生管理制度。做好學生個人衛生、教室衛生、環境衛生、宿舍衛生、食堂衛生、飲水管理等工作。防止食物中毒及傳染病的發生。

七、開展學生健康教育工作,增加學生的衛生保健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八、對體育場地和器材進行衛生監督,防止發生意外傷害事故。

九、要經常了解學生的學習負擔情況,參加勞動的情況,並及時提出合理化建議。

十、校醫應做到一般治療、急救及轉診工作,並與地段醫療單位建立聯系,取得其支持與配合。

6、根據學前兒童脊椎,腕骨,骨盆,肌肉的特點,應採取哪些衛生措施

1、脊柱:成人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新生兒時期,脊柱幾乎是直的。隨著幼兒的生長發育,從抬頭、坐立到行走時,才初步形成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並逐漸被固定,約20—21歲或更晚脊柱才最後定型。因此,幼兒整個發育時期,要預防脊柱變形。
2、腕骨:幼兒腕骨的發育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時期的腕骨都是軟骨,隨著年齡的增長,腕骨逐漸鈣化。所以,幼兒腕骨負重力差,不要讓幼兒提拎較重的物品。此外,幼兒運用手的精細動作,如寫字、畫畫、時間也不宜過長。
3、骨盆:正常骨盆是由髖骨、骶骨和尾骨共同圍合而成。幼兒的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依靠軟骨相連而成,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骨盆也尚未定型,所以要避免幼兒從高處向硬的地面上跳,特別是女孩子,以免影響未來骨盆的發育和成年後的生育功能。
4、肌肉:每一塊肌肉可分為肌腹、肌腱兩部分。肌腹柔軟而富有彈性,肌腱則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沒有收縮性。幼兒肌肉嫩柔軟,肌纖維較細,肌腱寬而短,肌肉中含水分相對較多,含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少,力量較差,容易疲勞或受損傷。尤其在運動量過大,或單調的長時間站立、寫字、靜坐時,都容易使肌肉產生疲勞,但因為幼兒新陳代謝比較旺盛,氧氣供應充足,疲勞的恢復比成人快。

7、孕前衛生保健有哪些?

(1)什麼情況下不宜受孕

①新婚時不宜受孕新婚時舉行婚禮往往吸煙飲酒多,布置新房,接待親朋好友等使新婚夫妻易疲憊,這些都有可能損害生殖細胞,導致胎兒畸形低能,特別是婚姻使男女雙方由個人世界進入雙人世界,需要一個相互了解、適應的過程,如果很快進入三人世界,而妊娠本身會使雙方心態情緒異常,這樣會給夫妻雙方帶來一定的困難,也會給胎兒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新婚時不宜受孕。

②旅行時不宜受孕旅途中往往生活起居沒有規律、營養偏缺、睡眠不足、疲勞等,影響胎兒生長發育,易造成流產。

③患病、服葯期間不宜受孕身體患病和服葯都影響精子和卵子的質量,有的甚至使胎兒致畸,所以夫妻雙方任何一方患病,均應病癒後停葯3—6個月再受孕。

④接觸有毒有害的物質不宜受孕如果雙方因工作接觸過放射性材料、有機農葯等有害物質,應脫離工作崗位3~6個月再受孕。

⑤情緒不好時不宜受孕情緒不佳可影響精子質量,影響胎兒生長,甚至可導致流產。

(2)什麼時間最容易受孕

除患有無精子症者外,男性的精子總是成千上萬源源不斷地生長,沒有明顯的時間差別,每一次排精均有精子排出。但女性卻不然,每一次月經周期一般只有一個優勢卵泡發育成熟,而且卵細胞只有在排卵後短時間內存活,所以最容易受孕的時候就是女性的排卵日。了解了您自己的排卵日,就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什麼時候最容易受孕了,對計劃受孕和避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了解排卵日主要有下列5種辦法:

①月經日期法如果您的月經周期很准,很有規律,則排卵一般在下次月經前的第14天,你往前推算一下即可。如你平時月經28天一次,你上次月經的第1天為9月20日,那麼你下次月經第1天可能在10月18日開始,而這一次的排卵日期則在10月18日前的第14天,也就是在10月4日左右。

②白帶法月經周期前半期,雌激素水平增高,從陰道口排出子宮頸分泌粘液(稱白帶)大量增多,水分含量增加,至排卵期達最高峰。排卵時白帶變稀,如蛋清樣,放於拇指與食指間拉絲可長達10厘米,塗於玻璃片上,乾燥後可呈羊齒葉狀結晶。排卵後,雌激素水平降低,黃體形成並分泌黃體酮,此時,白帶量變少、變稠,拉絲度不佳,塗於玻璃片上乾燥後可見橢圓形結晶。

③基礎體溫法女性月經周期中,由於激素的變化,基礎體溫亦有變化,排卵後孕激素升高,基礎體溫也要升高。基礎體溫的測量方法為:

a.備一根體溫表,每晚臨睡前將體溫表的水銀柱甩至35℃以下。

b.每天早晨醒來後,立即拿起體溫表放入舌下5分鍾後拿出來讀數,並記錄於特別的表格上就形成了基礎體溫表。

c.測體溫前不能有起床、說話、大小便、喝水等活動。

d.如遇感冒、飲酒、遲睡、失眠、性生活均應記入表內以作參考。

基礎體溫表可以從醫院買到,也可以自己製作。以橫向每3毫米劃一格,代表一天,縱向上每3毫米劃一格,代表0.1℃。排卵前體溫較低,一般為36.8℃(月經第一天算起約14天左右)。排卵後,體溫較排卵前增高0.3—0.5℃,一般為37.1—37.3℃左右。形成卵泡發育期體溫低,排卵後黃體期體溫高的雙相型體溫,直到下次月經來潮。這升高的體溫持續12—16天,平均14天。

④B超監測法此法很准確,但一般僅用於不孕症患者,為提高妊娠率,指導懷孕而用之。

⑤激素測定法血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在排卵前24小時有高峰,可用以推測排卵日。目前有測定尿液中促黃體生成素的試紙,大家可試試。

確定排卵日後,易受孕期也就可以確定。卵子受孕能力在48小時內,精子在24小時內。所以在排卵前3天或排卵後1天性交為易受孕期。如上述舉例在10月4日左右排卵,那麼在10月1日至10月5日這幾天性交容易懷孕。

(3)選擇最佳的受孕時機

①選擇最佳的受孕年齡、受孕月份建議生育年齡最好在35歲以內。最佳年齡為25~30歲。這個年齡段正處於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時期,所以胎兒發育較佳。5~8月是受孕較好的月份,此月份病毒性感染發生的可能性最少。

②選擇最佳生物節律狀態人的體力、情緒、智力等也是呈周期性變化的,不可能一直處於高潮或低潮。

體力節律為23天;情緒節律為28天;智力節律為33天。從出生那天起為第一天,就以上述的時間周期循環往復。節律的前半期為高潮期,後半期為低潮期。

如果男女雙方三個周期都遇於前半期即高潮期,又逢排卵日,此時授孕,孩子的質量就會處於最佳狀態。

那麼對於你生命中的任何一天(X),你的生命節律如何計算呢?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出生後的總天數X:你所出生的年數×365+多餘的天數+閏年數。

體力節律:X÷23餘2~11天為高潮期,餘13~22天為低潮期。——第1、12、23天為危象日或臨界。

情緒節律:X÷28餘2~13天為高潮期,餘16~27天為低潮期。——第1、14、15、28天為危象日或臨界。

智力節律:X÷33餘2—16天為高潮期,餘18—32天為低潮期。——第1、17、33天為危象日或臨界。

如你是1968年10月1日出生,到1996年11月10日滿28歲並多1個月零9天,每4年1個閏年,其問有7個閨年,那麼你出生後的總天數X=28×365+39+7=10266,所以在1996年11月10日你的:

體力節律:10266÷23=446餘8天處高潮期。

情緒節律:10266÷28=366餘18天處於低潮期。

智力節律:10266÷33=311餘3天處於高潮期。

由此看來,在1996年11月10日那天你處於2個高潮期。

(4)男女雙方要作好孕前健康檢查

女方在懷孕期間的負擔加重,有些原本不易發作的病此時極易發作,而作為丈夫即未來孩子的父親在妻子懷孕、生育及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擔負起照顧妻兒、教育孩子的任務,無疑身心負擔大大增加了。所以孕前半年男女雙方到醫院作一次全面的體格檢查很有必要。一方面了解男女雙方身體狀況,如果孕前身體狀況不佳,對懷孕不利,應繼續避孕,以免危及母嬰,或經適當的治療,調養後再考慮受孕、妊娠。如夫妻雙方身體健康,可以妊娠、生育孩子,這次檢查可以作為孕期的參考,以動態了解孕婦在整個孕期中的身體變化情況,以及早發現危及母嬰健康的因素,確保母嬰平安。

(5)防止遺傳病

在人體細胞內有一種決定我們特徵的物質叫染色體,人的染色體共有46條並分為兩組,每組為23條,其中與男女性別無關的叫常染色體為44條,每組22條。決定男女性別的染色體叫性染色體,男女各2條,但不一樣的是女性為XX,男性為XY。所以父親的染色體為46XY,母親為46XX。

父母雙方給予下一代的只是各自經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的精子(23X或23Y)和卵子(23XX)。這樣精子和卵子受精後形成新生命——受精卵的染色體數就恢復為46XX或46XY。

遺傳病即為遺傳物質異常而導致孩子生長發育異常的一類疾病。遺傳病主要有兩大類:一為染色體病,二為基因病。染色體病是因染色體數目和染色體的結構不正常,導致孩子生長發育不正常。如Turner綜合征,因染色體數目為45XO,少了一條性染色體X,所以表現為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原發閉經、蹼頸、身材矮小、肘外翻等。又如染色體數目為47條,多了1條21號染色體,則表現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和其它畸形。

但並不是染色體數正常即正常,有些遺傳病為染色體結構的異常,染色體間發生了易位,如13號染色體的一部分跑到了14號染色體的位置上,14號的染色體的一部分又跑到13號染色體的位置上,有的染色體易位者本人表現正常,但卻會生育異常的孩子,經常流產或不能生育。

基因即為遺傳信息最小單位。每組染色體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叫等位基因,控制著人的某個特徵或表現。如果一對基因相同叫純合子,不相同叫雜合子。某些遺傳病當等位基因中的一個基因突變就出現病理表現時叫顯性遺傳病。有些只有兩個等位基因都改變時才出現疾病叫隱性遺傳病,如果有害基因在性染色體X或Y上就叫伴性遺傳,它們均是單基因病。

如果父親或母親患有顯性遺傳病他們每一個孩子都有50%的可能患與父親或母親相同的遺傳病。顯性遺傳病數以百計,如軟骨發育不全,亨廷頓舞蹈病等。

帶有一個隱性遺傳病基因的人不會患病,叫攜帶者。如果兩個攜帶者結合,他們每個孩子都有25%的可能患病,50%的可能成為與父母同樣的攜帶者,25%的可能正常。表親結婚,兩人帶同種隱性遺傳病的基因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不要近親結婚。

在伴性遺傳中,如果母親的一條X染色體上存在有害基因,即她本人是攜帶者,與一個正常男性結合,所生的男孩子有50%可能患病,50%正常;女孩子有50%是攜帶者,50%完全正常。

母親正常,父親有病,所生男孩子均正常,女孩子100%為攜帶者。

母親是攜帶者,父親有病,所生男孩子50%可能患病,50%正常;女孩子509%患病,50%是攜帶者。

某一疾病的表現需要多個基因作用,為多基因遺傳病。如唇裂、齶裂、畸形足、無腦、脊柱裂、先天性心臟病等,均為多基因病。(6)預防遺傳性和先天性疾病有哪些措施

①了解家族史,盡早發現遺傳病基因

夫妻雙方應追述三代以上的親屬,了解他們患病、生育和死亡的情況。親屬范圍包括:夫妻雙方的兄弟姐妹及表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及其兄弟姐妹(包括表兄弟姐妹)。如果上述親屬中有遺傳病,在准備懷孕前應找遺傳咨詢門診的專家作遺傳咨詢。

②進行遺傳咨詢

遺傳咨詢是醫生與未來的父母和患有遺傳病的人或有關人員就關於遺傳病的發生或復發的談話。遺傳咨詢的目的是向那些需要咨詢者提供有關遺傳病的有關知識和它的含義,以及向他們提供選擇的方案。通過向家庭提供足夠的遺傳知識,以便他們作出合理的決定,這決定可能防止(至少可減少)一個家庭中嚴重遺傳病或智力低下的現象發生。

什麼人需要遺傳咨詢

a.需要知道本身是否患有遺傳病以及是否是遺傳病的攜帶者的人。

b.需要知道他們是否有生下患有某種遺傳病小孩的危險性的人。

c.已經診斷出存在著遺傳病者,需了解其遺傳病的含義是什麼,以及這種遺傳病的預後和治療是怎樣。

d.在產前診斷、選擇性流產、人工授精或領養子女等方面作出選擇和決定時。

e.已經有遺傳病的孩子,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幫助,以及在什麼地方取得幫助。

f.未婚男女,在結婚前或結婚時。

g.已婚夫婦懷孕前通過咨詢認識到他們怎樣避免這種危險性,使他們從遺傳咨詢得到幫助,就有可能避免出生有缺陷的孩子。

③患有下列遺傳病不要懷孕生育

a.帶有明顯遺傳病基因者則不應生育,如白痴,愚笨,雙方均有精神病史,亨廷頓舞蹈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軟骨發育障礙等。

b.一些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往往為雜合子,夫婦一方患病,子女風險率為50%,最好不要生育。

c.有些隱性遺傳病,如已經生過一個患兒,再發風險率亦高,如果這些疾病不能做產前診斷,則不應再懷孕。

d.染色體同源易位攜帶者,即同一條染色體片段易位,如12/12,13/13等,懷孕時經常反復流產,如果足月分娩,新生兒100%不正常,不宜妊娠,以做絕育手術為好。

④掌握生男生女的方法

為什麼會生男或生女?這是因為女性只有一種含X染色體的卵子,男性有含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兩種精子。當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X染色體結合後而為46XY即為男孩。如果為X染色體的精子與X染色體的卵子受精則為46XX,即為女孩。生男生女不如意時把責任歸罪於女方是錯誤的。生男生女的關鍵是男性的含X染色體的精子還是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女性的卵子結合。

如果利用科學的方法手段去實現重男輕女的目的,那最終必然導致人類自身男女性別失掉平衡的悲劇發生。所以選擇生男生女是毫無意義的事。但是,從遺傳與疾病的角度出發,當父母患有某些遺傳病或是疾病基因攜帶者時,為了避免遺傳病在孩子身上發生,又必須進行性別的選擇,例如血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多種遺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是在X染色體上。如果生女孩時,女孩有兩條X染色體,這樣她只是攜帶者或僅有輕微表現。如果是男孩,僅有一條X染色體,則可能發病,後果嚴重。所以這類伴性遺傳病的基因攜帶者生育時一定要做性別選擇。

性別選擇的方法

a.改變人體內酸鹼度:X染色體精子喜歡酸性環境,Y染色體精子喜歡鹼性環境。因此通過改變人體內酸鹼度有可能選擇不同性別的胎兒。其具體做法如下:

·控制飲食:女方在計劃受孕前1至3個月經常吃一些酸性食物,如動物性食物、牛奶、牛肉、雞蛋、水產品,還有花生、核桃仁、杏仁等,生女孩的可能性大。經常吃蘇打餅干及用小蘇打煮粥,可能生男孩的機會較多。

·改變陰道酸、鹼度:用30%或50%食醋或1%乳酸鈉沖洗陰道後同房,生女孩的機會多,用2%或5%的小蘇打水沖洗陰道後同房,生男孩機會多。

·掌握射精深淺度:在陰道淺處射精X染色體受精可能性大,得女孩機會多。在陰道深處子宮頸處射精,Y染色體受精可能性大,易得男孩。

·控制性高潮:在性高潮時女方分泌一些鹼性物質,如男方在女方性高潮時射精,生男孩可能性大。女方無明顯性高潮,無明顯性快感時,男方射精得女孩機會多。

b.掌握X、Y染色體的特性:Y染色體精子較為嬌氣,存活時間短,但在短時間內即顯出男性強健的特徵。而X染色體精子動作慢,壽命長,因此在女方排卵時同房,易生男孩,在排卵期後同房易生女孩。

c.分離X、Y精子法:此法一定要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X、Y精子的比重不同,Y精子較輕,X精子較重。將精子放入離心機中進行分離,利用沉澱的精液進行受精可生女孩,利用上面的精液受精可生男孩。

上述方法僅是有可能選擇胎兒性別。需確定胎兒性別,可在醫生指導下做絨毛細胞X小體檢查及B超檢查以便保留女胎,有利防止伴性遺傳性疾病的患者出生。

⑤及時診斷胎兒是否正常

當你懷孕後,可以在孕期通過作胎兒的細胞染色體和羊水生化、B超、X線、胎兒鏡等方法檢查胎兒是否正常,特別是有出生先天性畸形和遺傳病患兒風險的孕婦,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診斷胎兒是否正常,具體方法會在孕期第4月產前診斷的方法中詳細講到。

8、學前兒童盆骨的衛生保健要求

骨盆:正常骨百盆是由髖骨、骶骨和尾骨共同圍度合而成。幼兒的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依靠軟知骨相連而成,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骨盆也尚未道定型,所以要避免幼兒從高處向硬的地面上跳,特別是女孩子專,以免影響未來骨盆的發育屬和成年後的生育功能。

9、脊椎不好、怎麼樣保養?按摩可以么、?

當下電腦在中國尤其是城市已經相當普及,對許多人來說電腦已成為其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們在盡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各種便利之時,由電腦引起的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悄然而至。除了大家熟知的電腦對視力的不良影響外,對神經系統損害也不容忽視。 頸椎病,這個以往多見於中老年人的疾患,目前已逐漸成為年輕人甚至青少年的「流行病」,其主要原因是姿勢性勞損。年輕人由於工作或上網、游戲等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不動,甚至廢寢忘食。頸部長時間保持一種前傾、前屈的姿勢,頸部肌肉疲勞,小關節容易錯位,生理曲度變直,甚至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膨出。這些頸椎結構的變化壓迫通過頸椎內部的血管神經,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症狀,稱為頸椎病。主要表現為: 1、頭痛、肩背疼痛:由於頸部神經根受壓或頭頸部肌肉緊張引起。頭痛、頭脹,記憶力減退;肩及上臂疼痛范圍常按神經分布呈條塊狀,伴有麻木感,通常休息後可以緩解。 2、頭暈、眩暈、惡心、嘔吐、視物不清、耳鳴:由於頸椎骨關節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後者痙攣,導致腦干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常在睡眠時翻身誘發,視物旋轉或晃動,不敢睜眼,伴惡心、想大便、出虛汗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口齒不清、吞咽困難等。 除頸椎病外,由於長時間使用鍵盤和滑鼠,對尺神經及正中神經的壓迫,可以造成這些神經的永久性損傷,早期表現為手麻或胳膊麻木、疼痛,晚期出現肌肉萎縮、肌無力,導致殘疾。 綜上所述,電腦在給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之時,可能會引起很多健康問題。早期注意用「腦」衛生,可以有效避免這些「不良反應」。年輕人組織彈性較老年人好,即便已經出現了一些臨床症狀,只要認真注意以下事項,及時糾正不良習慣,早期治療,可以完全治癒。 1、建立嚴格的作息時間:在連續使用電腦1小時(青少年30~45分鍾),起來休息一刻鍾。可以做做眼睛保健操或僅向遠處眺望;前後左右活動活動頸部及肩部肌肉,注意動作要輕柔,不要過猛,尤其是有眩暈發作時暫時別做此動作。為自己泡一杯綠茶,邊補充水分邊休息。如果您經常忘記時間,最好買一個定時器,或設置程序讓電腦提醒您。 2、睡覺時,枕頭不要太高、太硬,最好可以自由變換形狀的。將枕頭墊在頸後(不要只墊著後腦勺),側卧或仰卧,使頸部處於輕度後仰的狀態,有利於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 3、多飲水、多進食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經常有視物模糊、眼乾等症狀者,可以多食用炒熟的胡蘿卜。 4、如果已經有手麻、肩背疼痛、眩暈等神經系統損傷的症狀,則須到醫院診治,補充維生素B1、B12等,必要時進行局部牽引治療。 5、夏季在有空調的房間使用電腦,應注意穿長衣長褲,以免關節長時間受涼引起關節炎。腕部、肘部是神經較易受外界壓迫而受損之處,可在右腕部、雙肘部帶護腕、護肘以減輕使用電腦時對局部的壓迫。 操作電腦時間長了會給身體帶來不適甚至危害,所以每工作一小時應休息6分鍾,工作兩小時應休息15分鍾,關閉電腦、離開工作地點。下面這套操能夠使你緩解疲勞狀態,血液循環通暢,恢復精力。 1.閉上雙眼用中指適度向外旋按摩眼球30個,然後再按摩太陽穴30個及雙眉中間稍偏上30個。 2.頸部平行旋轉左右各15個。 3.肩部旋轉30個。 4.雙手抱膝盡量貼在腹部,然後將腿向前伸直,放回地面左右各做10個。 5.曲肘、攥拳,腳尖離地勾腳面,然後綳腳面,做20個。 6.轉動手指手腕,內旋10個,外旋10個。 7.雙手向上左右緩慢伸展各5個。 8.雙手向頭後緩慢伸展5個。

與脊柱衛生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