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的病人經常在門診看醫生,有時醫生拿著X光片說某個病人你的腰5椎體峽部裂或腰5椎體滑脫,這是你長期腰痛的原因。那腰椎峽部裂或滑脫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腰椎解剖和生物力學。在解剖上,每個腰椎骨分椎體和椎弓兩部分。椎體位於椎骨前部,呈短圓柱形,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分,內部為松質骨;椎弓位於椎體的後方,是弓形的骨板,由一對椎弓根和一對椎弓板組成(左右側對稱)。椎體與椎弓圍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連接起來(椎體之間、椎弓之間的空隙分別借軟骨和韌帶封閉).構成容納脊髓的椎管。我們可以大致這樣理解,椎孔的前面是椎體,兩側面是椎弓根,後面是椎弓板。上下關節突之間有一狹窄區,即為我們要認識的椎弓根峽部,如該部骨化不全,或自潛在的軟骨缺損.即形成先天性峽部骨不連。其缺損區位於上下關節突之間,該椎體與後部椎弓板(臨床醫生習慣性稱為椎板)無骨性連接,與相鄰椎體僅靠軟組織聯系。如果我們把椎弓根比作一個橋的橋墩,椎板為跨河的橋,那麼橋與橋墩之間的連接即拱形部分即為峽部。如該處發育薄弱,再加上某種程度的外傷或勞損,亦可引起薄弱的峽部發生骨折
。多數學者認為腰部過伸是主要損傷動作,但在屈曲或負重時如運動員提拉杠鈴或腰部扭轉加屈曲.也可以在峽部產生剪力與扭力,引起峽部骨折。如果先天性峽部骨不連或峽部骨折為雙側性的,就可能發生脊柱滑脫(可理解為位置錯開),成為慢性腰腿痛的一種原因。這種脊柱滑脫多數發生於第5腰椎。大多數脊柱滑脫是上一個椎體向前滑脫,僅少數是向後滑脫的。脊柱滑脫是由於脊柱的穩定性異常導致椎體解剖序列的異常,主要是椎體向前或後滑移。以上所說的由椎弓根峽部不連或椎弓根峽部骨折所致的脊椎滑脫,骨科醫生喜歡稱它為真性脊柱滑脫。如果無峽部骨不連或骨折,而僅僅由於脊椎或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即老化改變,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椎體輕度前移位,則稱作假性脊柱滑脫,假性脊柱滑脫也比較常見,一般沒有椎體結構性異常。但其臨床表現基本是相似的。
2、椎骨的椎弓間的連接,主要有什麼物質?
在脊椎動物脊柱中,每個椎骨是不規則的骨,具有由骨和一些透明軟骨組成的復雜結構,其比例根據骨乾的部分和脊椎動物的種類而變化。
椎骨的基本構型各不相同;大部分是體,中心部分是中心。椎骨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提供與椎間盤的連接。椎骨的後部形成一個椎弓,分為十一部分,由兩個椎弓根,兩個椎板和七個過程組成。椎板與黃韌帶(脊柱韌帶)相連。存在由椎弓根形狀形成的椎骨凹口,當椎骨進行關節運動時形成椎間孔。這些孔是脊神經的入口和出口導管。椎骨體和椎弓形成椎孔,較大的中央開口容納椎管,其包圍並保護脊髓。
椎骨相互關節,為脊柱提供力量和靈活性,其背部和前部的形狀決定了運動范圍。在結構上,椎骨基本上與脊椎動物物種相似,在水生動物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看到的差異最大。因此,脊椎動物的名字來源於組成脊柱的椎骨。
椎骨間的連結——各椎骨之間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
【椎間盤】
除第一及第二頸椎之間外,椎間盤連結相鄰兩椎體,成人23塊。椎間盤周圍部分為環形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軟骨稱為纖維環,它的中央部分是白色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體物質稱為髓核。
椎間盤受力時可產生形變,壓力消除後又可恢復原狀。
【前縱韌帶】
起自枕骨大孔前緣,縱行於脊柱前面,止於骶骨。它限制脊柱過度後伸和防止椎間盤脫出。
【後縱韌帶】
位於椎體後面椎管的前壁。起自樞椎,止於骶管前壁。它限制脊柱過度前屈和防止椎間盤向後脫出。
【黃韌帶】
相鄰椎骨的椎弓間有黃韌帶相連結
【橫突間韌帶】
椎骨的相鄰橫突間有橫突間韌帶相連結。
【棘突間連結】
椎骨的相鄰棘突間有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相連結。
【關節突間的連結】
兩個相鄰椎骨上下關節突的相應關節面構成關節突關節,屬於平面關節,活動微小,但脊柱的所有關節突關節的整體活動幅度很大。關節突關節在功能上相互組成聯合關節。
【腰骶連結】
由第五腰椎椎體與骶骨底間借椎間盤和韌帶等的連結。
【骶尾連結】
由第五骶椎與第一尾骨間借軟骨的連結。
3、脊椎L5椎弓根崩裂因該採取怎樣的治療比較好
X線:腰椎椎體排列整齊,腰椎生理弧度正常,L5椎弓根後緣見透亮線影,椎體未見明顯形態改變,椎間 隙未見明顯狹窄。診斷:L5椎弓根崩裂,請結合臨床。
4、脊椎側隱窩前後寬度即椎弓根高度 這句話對不對 請懂的老師講下
完全不對。。。。側隱窩指的是椎弓和椎弓根圍成的窩。椎弓根高度是指椎弓根的高度。。。
簡單說吧:
你把羊蠍子橫著砍一刀,如果砍得准,就能看到、測量到側隱窩;
你把羊蠍子豎著從中間劈開,能看到、測量到椎弓根的高度。
側隱窩狹窄,容易產生神經刺激症狀。多見於腰椎。產生刺激的來源多是增厚的黃韌帶、突出的椎間盤、此處的骨贅(俗稱骨刺)等等。
椎弓根則是連接椎體和椎弓的所在。
沒有圖,不好解釋。。。
你要是學醫的,自己看看解剖圖譜,一下子就明白了。
一個是水平位觀測的,一個是矢狀位觀測的。
或者,平時多吃羊蠍子,豬腔骨,就明白了。。。哈哈,既解饞又長知識。。。
請採納。。。
5、脊椎椎弓峽部裂是怎麼引起的?
脊椎於胚胎第七周開始出現四個軟骨核(椎體兩個,每側椎弓各一個)。四個軟骨核繼續生長,並聯合形成一個軟骨樣脊椎。約在胚胎第十周後,又開始出現三個原發性化骨核,包含在原發性軟骨核內,慢性生長,至出生時仍然是分離的。出生後1~2歲左右,椎弓開始聯合,並出現脊突。3~6歲後椎體與椎弓骨核融合。
生長完全的脊椎,可分為椎體、椎弓、椎板、上下關節突、橫突與棘突。上下關節突之間有一狹窄區,即為椎弓根峽部。如該部骨化不全,或有潛在的軟骨缺損,即形成先天性峽部骨不連。其缺損區位於上下關節突之間,該椎體與後部椎板無骨性聯接,與相鄰椎體僅靠軟組織聯系。如該處發育薄弱,再加上某種程度的外傷或勞損,也可導致薄弱的峽部發生骨折。其機理與疲勞骨折相似。
6、醫學脊柱骨科專業問題, 檢查項目:腰椎正側位片(放射) 影像所見:L5棘突及椎弓峽部骨質不連,
這里腰椎下部有兩處相當於骨折,一是峽部不連,一是隱性椎裂,會導致腰痛經常發生。
建議手術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