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三維空間

脊柱三維空間

發布時間:2020-10-09 14:00:55

1、脊柱側彎是怎樣形成的?有些什麼危害?

脊柱側凸俗稱脊柱側彎,它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正常人的脊柱從後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並且軀干兩側對稱。如果從正面看有雙肩不等高或後面看到有後背左右不平,就應懷疑「脊柱側凸」。這個時候應拍攝站立位的全脊柱X線片,如果正位X線片顯示脊柱有大於10度的側方彎曲,即可診斷為脊柱側凸。輕度的脊柱側凸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外觀上也看不到明顯的軀體畸形。較重的脊柱側凸則會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者可以影響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癱瘓。輕度的脊柱側凸可以觀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脊柱側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兒童的常見疾病,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一)脊柱側凸的早期診斷
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可以防止畸形發展嚴重。脊柱側凸早期表現有:雙肩高低不平,脊柱偏離中線,肩胛骨一高一低,一側胸部出現皺褶皮紋,前彎時雙側背部不對稱。早期發現主要靠父母、學校老師和校醫,簡單的檢查是彎腰試驗:讓患兒脫上衣,雙足立於平地上,立正位。雙手掌對合,置雙手到雙膝之間,逐漸彎腰,檢查者坐於小孩前或後方,雙目平視,觀察患兒雙側背部是否等高,如果發現一側高,表明可能存在側彎伴有椎體旋轉所致的隆凸。如果彎腰試驗陽性,應到醫院及時就診。
(二)影像學檢查
(1)X線片檢查 最為重要,一般藉助X線片就可以區別側凸的原因、分類以及彎度、部位、旋轉、骨齡、代償度等。
常規的X線片應包括站立位的脊柱全長正側位攝片,上端包括下頸椎、下端包括雙側腰骶關節和髂骨翼。其他特殊的X線片包括仰卧位側彎位片,牽引位片等,可以評估脊柱側彎的柔韌性。
(2)CT掃描 可以很好的顯示骨性畸形,尤其是脊柱三維重建CT可以很好顯示先天椎體畸形,還可以做脊髓造影CT掃描,在一些復雜的脊柱畸形中可以很好顯示脊椎與神經關系,有無脊髓畸形,指導手術治療。
(3)磁共振(MRI) 相比脊髓造影是一種無創性檢查,它的軟組織解析度高,可以很好的顯示脊髓病變。
(三)神經系統檢查
每一個脊柱側凸的病人應進行詳細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一方面注意有無側凸導致脊髓壓迫,引起截癱,早期有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另一方面注意有無合並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縱裂、脊髓空洞等脊髓異常。

脊柱側凸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理療、體操療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療。
一般20度以內的特發性脊柱側凸,可先不予治療,進行嚴密觀察,如果每年加重超過5度,則應進行支具治療。首診30度~40度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應立即進行支具治療,因為這一組病人60%以上會發展加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在下列情況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1)胸彎大於40度、胸腰彎/腰彎大於35度者;
(2)支具治療不能控制,側彎快速進展者;
(3)腰背疼痛明顯或者有神經壓迫症狀者。
先天性脊柱側凸的病人,如果側彎是容易進展的類型或者在觀察期間出現側彎明顯進展,則應盡早手術治療,一般3~5歲是一個比較好的手術時機。
由於脊柱側凸病因復雜,類型繁多,是否需要手術絕非簡單地依據患者年齡或側彎度數,還應考慮到畸形的類型、特點、節段、進展速度、患者骨齡發育及畸形對患者體態的影響程度等因素。進展型的先天性脊柱側凸應早手術已成共識,因其隨年齡增長不僅畸形加重,且變得僵硬,難於矯治。但特發性脊柱側彎如在兒童期過早行後路矯正融合,可能會影響其脊柱生長發育,遠期很可能會出現畸形加重。另外,脊柱的平衡、手術對脊柱的生長和活動度的影響等因素也要考慮在內。因此每個脊柱側彎的患者都應該具體分析,採取個體化的治療措施。
脊柱側凸手術目的是:防止畸形進展;恢復脊柱平衡;盡可能的矯正畸形;盡量多的保留脊柱的活動節段;防止神經損害。採用當前的三維矯形技術和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脊柱側凸可以獲得良好的手術矯形,但也不能得到100%的糾正,因為手術還要考慮患者脊柱和脊髓的耐受性,過分的矯正容易導致內固定物失敗,增加手術並發症發生率,甚至會導致神經損害和癱瘓。不同年齡、不同度數以及病因的側彎矯正度都有不同,一般特發性脊柱側凸其矯正率通常可達到60%~80%。

2、三維全電腦正脊療法指什麼

三維全電腦正脊療法引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電腦三維脊柱牽引機,治療椎間盤膨出先進設備。該設備有計算機智能管理,根據患者病症、體征、影像及檢查結果設計治療方案,並通過電腦監控治療,利用三維主體旋轉和成角瞬間牽引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高難度復合治療,治療安全快捷,副作用小,無需住院。該設備治療對椎間盤膨出症、椎間小關節紊亂症、一度腰椎滑脫、腰椎壓縮性骨折、早期強直性脊椎炎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5.2%。據調查:95%以上的人一生中有過腰腿痛。其發病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使相鄰的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可歸結為內在與外在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內在因素是腰椎間盤的退變,外在因素則較多,如突然的負重、腰部外傷、腹壓增高、外受寒濕、妊娠、產後等因素。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在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在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症前就有腰椎間盤退變引起的症狀出現,這些症狀可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存在,或突然發生,或反復發作。經常出現下列症狀不容忽視,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檢查與診治。

1.容易腰扭傷:許多人都有過腰扭傷的經歷,大多是因為過度或過強的運動勞損造成的。少數輕微運動就突然腰扭傷,休息幾日或熱敷或口服止痛葯,疼痛就能消失,患者常常以為是肌肉拉傷或肌纖維織炎,而不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信號。

2.慢性腰痛:有些患者在急性腰痛之後逐漸形成持續性的慢性腰痛,在咳嗽、噴嚏、排便用力或早晨起床後疼痛加重,休息後減輕。

3.發作性腰痛:往往在過伸位或過屈位時發生腰痛,可反復發作,每次可持續數日或數周,在間歇期則沒有任何症狀。

4.脊柱側彎:有的患者腰痛伴有脊柱側彎,而沒有腿痛的症狀。

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兩種方法:一是手術治療,二是保守治療。手術的方法包括各種方式的切除術、摘除術、假體置換術等,這些方法病人痛苦大、費用高、恢復時間長、容易出現並發症,且療效不確切;保守治療包括牽引、推拿、按摩、針灸、火罐、理療、水療、蠟療、紅外線、神經阻滯療法、刮痧療法等等。這些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但療程長、愈後易復發。目前,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最理想的方法是——全電腦三維正脊儀。

DXH-2000C型全電腦三維正脊儀是根據生物力學原理,結合現代科技,在三維空間上實現定方向、定角度、定距離、定椎間,使突出物在三維空間內發生不同程度的變位、變形,增加了神經根、硬膜囊的相對空間,使突出的腰椎間盤在數秒中復位,尤其是對患病多年、久治不愈的腰腿痛及腰椎間盤突出者療效最佳,具有不住院、不開刀、無痛苦、安全可靠的特點,深受患者喜愛。

3、脊柱側彎怎麼鍛煉 8種鍛煉方法恢復脊柱側彎

脊柱側凸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理療、體操療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療。

脊椎側鍛煉方法: 俯卧向前伸一隻手臂。在床上趴著挺直身體,用脊柱側彎的另一隻手使勁前前伸,同一側的手後伸,並且做抬頭挺胸的動作。體轉動作。兩腳分開站立,轉動身體軀干,向胸椎曲凸的相同方向的做體轉運動。做完一次體轉動作後,兩只手輕輕的放在體側,再重復做此動作,在做的時候兩條腿要伸直,雙腳不能移動,避免影響練習效果。

一隻手臂外振動作,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彎側臂伸直,空手用力向身體的外側使勁舉起,再使勁放到身體的前內側,反復練習。 手裡拿著東西向側上方擺動伸展。趴在墊子上,兩手比肩寬,手裡拿著東西,抬起胸部並挺起腹部,使胸椎曲凸面的另一側胳膊彎曲,同一側的手臂伸直使勁向側凸面用力。

面對著助木,伸直手臂握緊使身體倒立,慢慢向左右擺動腰和腿,並且移動抓緊肋木的雙手,反復練習。正面雙手握緊單杠,兩條腿並攏向左右兩側擺動,使S形的脊柱逐漸伸直,反復練習30到50次。凹側臂手握著單杠倒立20到30秒鍾。

一隻胳膊拉橡皮筋,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手抓著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凹側臂像側面平舉,使勁向身體的另一側拉引。一隻胳膊上舉啞鈴,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凹側手拿著啞鈴,向上舉起的時候伸直手臂,放下的時候屈肘,啞鈴到肩的側面時候停止。

(3)脊柱三維空間擴展資料:

脊柱側凸俗稱脊柱側彎,它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正常人的脊柱從後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並且軀干兩側對稱。如果從正面看有雙肩不等高或後面看到有後背左右不平,就應懷疑「脊柱側凸」。這個時候應拍攝站立位的全脊柱X線片,如果正位X線片顯示脊柱有大於10度的側方彎曲,即可診斷為脊柱側凸。

輕度的脊柱側凸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外觀上也看不到明顯的軀體畸形。較重的脊柱側凸則會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者可以影響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癱瘓。輕度的脊柱側凸可以觀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脊柱側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兒童的常見疾病,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4、](急!)請問脊柱後凸成角怎麼判斷多少度,拍X片行嗎?

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開展已有40多年的歷史,後路手術自從第三代內植物出現以後,矯正效果、穩定性以及術後角度的丟失等均有了明顯改善。前路內固定器械是Dwyer在1964年首先使用的[1], 1976年Zielke和Stunkat開發了VDS(Ventrale Derotation Spondylodesse腹側去旋轉脊柱固定術),為前路手術提供了良好的開端[2]。但其對椎體旋轉的矯正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術後矯正率的丟失以及內植物的斷裂說明這種內固定系統存在生物力學方面的缺陷,近幾年,部分學者開始研究改善VDS的內固定系統[3,4,5]。本研究使用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對胸腰段、腰段脊柱側彎患者進行前路手術矯正,從側凸、後凸的矯正,矯正率的損失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克服了Zielke手術所存在的問題,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男性3例,女性17例,特發性脊柱側彎15例,先天性脊柱側彎5例,均為KingI型。
1.2 材料 中華長城系統(Tri-Fix System),椎體釘,墊片,5.5cm棒。
1.3 手術方法
1.3.1 體位和切口 患者側卧位,凸側朝上,切口為側方斜切口。
1.3.2椎橫動脈的處理 所固定節段需結扎椎橫動脈,zielk報道2000餘例,未出現一例因結扎椎橫動脈影響脊髓供血的情況。
1.3.3 椎間盤切除 此步驟是直接影響矯形效果和術後融合的重要環節,徹底切除松解,但一般切除對側凹面的外層纖維環是不必要的,因為它們可以作為矯正畸形時的鉸鏈,並可防止矯形過度。
1.3.4 椎體螺釘旋入 椎體板上的螺孔是用來控制螺釘旋入方向的。一要避免螺釘穿入椎管。二要提供很大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每個螺釘都應穿過對側皮質以達到最大穩定性。
1.3.5 矯正旋轉 矯正旋轉是矯正脊柱側彎三維畸形的一個重要步驟。首先對旋轉棒進行預彎,用一對持桿器夾住桿的兩端,然後一點點地旋轉桿以減少旋轉後凸。脊柱被向腹側矯正旋轉,使之更接近解剖位置。這個步驟可矯椎體的旋轉和後凸畸形。
1.3.6 椎間植骨 在矯正旋轉後,將截下的肋骨切成1~2cm的小塊,並從前方放入間盤切除後間隙內1~2塊,以保持重建的生理曲線(胸腰段豎直,腰椎前凸)。
1.3.7 側彎的矯正-壓力的應用 以進一步矯正側彎和減少後凸畸形。將上下螺釘向中間加壓,最後,用扳手擰緊固定螺釘,使桿可靠地固定於椎體螺釘上。

2 結果
後前立位(PA)和側立位影像被用來評價術前、術後和隨訪時的情況,以下參數是從影像中測量而得的,冠狀面Cobb角,固定節段的矢狀面Cobb角,及其下腰骶區(最下內固定節段與骶椎上緣之間)的前凸角,椎體的旋轉度。
胸腰椎術前側凸平均64Ο(45Ο-83Ο),術後矯正至6Ο(0-8Ο),矯正率91%。2年隨訪為7Ο(0-10Ο),矯正率89.1%,術前後凸10Ο(4-30Ο),術後前凸15Ο(12-18Ο),2年後隨訪為前凸11Ο(4-14Ο),融合節段最下一椎體與骶骨所成角度術前前凸42Ο(30-50Ο),術後前凸30Ο(28-34Ο),2年後前凸28Ο(25-32Ο),2年後椎間植骨均融合,旋轉度矯正術前2-4Ο,術後1-2Ο。並發症:2例出現凸側下肢發熱,3月內消失;1例對側肢體出現麻木,考慮為椎體釘位置欠佳,神經根受到刺激,2周後症狀消失;3例男性患者未出現逆反射精等情況。未出現斷棒、假關節形成。

3 討論
1969 年Dwyer 報道了前側施加矯正手術,切除椎間盤為矯形創造了較大的可能性,脊柱縮短而減少了神經損傷的危險,以及更為滿意的節段固定。其主要缺點:前路凸側加壓而不伴隨去旋轉會引起脊柱後凸畸形,鋼纜斷裂可致假關節形成,以及鋼纜進入螺釘頭部的固定不牢[1]。
Zielke手術是切除構成主彎的各有關椎間盤,楔形切除椎間隙的軟骨面,置入螺絲釘,用帶螺絲的金屬棒從上下兩端進行加壓,使側彎的脊柱向中央靠攏,再用特製旋轉矯正器扣緊在壓縮棒的中點和上下兩端,構成三點壓力,徐徐拉向原來脊柱旋轉畸形的相反方向,並伸直復位,將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最後將各節的螺帽向中央旋緊,使脊柱固定在較伸直的矯正位。但是Zielke器械還存在以下的問題:植入器力學方面的缺陷;即使有脊柱旋轉的矯正,也不能達到矢狀面的滿意矯正;已獲得的三維矯正的術後丟失較大(即穩定性問題)[2]。
"中華長城",使用的是直經5.5mm的金屬棒,首先將金屬棒進行預彎,通過旋轉金屬棒將脊柱冠狀面上的彎曲轉變到矢狀面上來,達到三維矯正的效果,尤其是椎體旋轉度和脊柱的後凸,簡單而有效,大大簡化了手術步驟,提高了內植物的穩定性,更有利於植骨融合。
3.1 適應症 前路治療脊柱側彎的適應證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前路多節段器械對特發性胸腰段和腰椎側彎的矯正和穩定最有效。該系統也適用於癱瘓性、先天性和其它起因的胸腰段和腰椎側凸的治療。相對於後路矯形手術,可以減少融合節段,對治療伴有骨性L5/S1關節強直的胸腰椎側彎十分重要。胸腰椎側彎的高度矯正,同時矯正旋轉及恢復生理矢狀曲線是該系統的重要優點之一。椎間盤切除能對脊柱在冠狀面的傾斜產生顯著的矯正。先天性胸腰段或腰椎後凸並側凸,及半椎體畸形引起的側凸在切除半椎體後也是該系統的適應證。反之該系統不適用於大的復合性的先天彎曲。一般來說,高質量的椎骨是進行前路器械手術的基本條件。從這一點來說,一些神經纖維瘤病不是適應證,超過100°的嚴重側彎和長的C型側彎也不適合本方法。
3.2 存在的一些問題
3.2.1 側前路手術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最高盡量不超過T8,最低不應低於L4,一般僅限於的胸腰段、腰段部分病例。T8以上椎體較小,不利於固定。低於L4術後疼痛率過高。
3.2.2 因為技術要求較高,且僅限於下胸段、腰段的側凸,比較局限。
3.2.3 部分伴有胸段側彎的病例需要二次手術才能矯正,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作者將對此類病例另行總結。
3.2.4 同後路手術一樣,同樣存在神經系統損傷的情況,但發生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3.3 未來發展方向 雙棒進行矯正,加強矯正的強度和穩定性[3,5]。通過胸腔鏡進行高位胸段的矯正手術。此兩項目前均為近幾年新開展的項目,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脊柱側彎是一種涉及三維空間各方向的畸形,因此手術矯正也應該是三維的。我們所作體內和體外的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在間盤切除後脊柱有最大的可活動性。因此,VDS對側彎,前後突,特別是旋轉畸形能做到最佳的改善。堅固的後路內固定,能否因其產生強大矯正力而抵消不作前路松解的優點則尚無證明,因此前路手術雖然對技術要求較高,但是對一個熟知脊柱生物力學並能分析畸形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技術熟練並有足夠經驗的骨科醫生來說,很少發生並發證。VDS內植物必須是一種可屈型易控制的內植物,它允許進行復雜的矯正手法。"中華長城"器械用於VDS,是一種很好的手術方法,內固定有效而穩定。
探討一期前路手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狀後凸畸形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齡27歲。本組中先天性脊柱後凸14例,脊柱結核後凸畸形5例,外傷後脊柱後凸畸形4例,術前後凸平均76度。所有患者均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及釘-棒系統矯形固定治療。 結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術,無嚴重手術並發症,後凸平均矯正47度(61.8%)。術後隨訪平均24個月,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隨訪中82.6%的患者對治療結果表示滿意。結論 一期前路手術可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減壓徹底,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脊柱後凸;脊柱融合術;前路減壓;內固定

脊柱後凸畸形是引起截癱的常見原因,近年來有關脊柱後凸畸形治療的報道多採用後路椎體截骨、椎弓根螺釘固定或前、後路聯合截骨矯形,其並發症相對較多[1-3]。我科自1999年9月-2003年5月採用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脊柱內固定術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齡9-53歲,平均27歲。其中先天性椎體畸形14例(I型(椎體形成障礙)9例,II型(椎體分節障礙)5例);陳舊性結核性後凸5例,病史6-20年,其中1例9年前曾在外院行側後方病灶清除術;椎體骨折後凸畸形癒合4例,病史8-35個月,2例曾行椎板切除減壓及內固定術。後凸頂椎部位:T6、T7各1例,T8 2例,T9-104例,T11 3例,T12-L19例,L2 3例。後凸最多受累椎體為3個,平均受累椎體數1.6個。其中有9例伴有不全癱,Frankel分級B級2例,C級5例,D級2例。術前後凸角度(Cobb法)53°-95°,平均76°。術前患者均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平片、CT、MRI),以了解畸形的結構和脊髓情況。

1.2 手術方法:採用氣管插管全麻,T11以上部位後凸採用經胸腔入路,T12以下採用胸腹聯合或腹膜後入路。病人取側卧位,通過比後凸頂椎高2個平面的肋骨平面進入胸腔內,顯露畸形椎體及上、下各1個正常椎體,結扎節段血管。切除畸形椎體上下椎間盤以及頂椎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逐漸切除畸形椎體前方骨塊,包括同側椎弓根,直至椎管前壁。有神經症狀者通過切除椎管前壁和椎間盤進行椎管減壓。對椎體分節障礙的,用骨刀沿殘留的白色軟骨線進行截骨,直至經撐開鉗檢查椎體完全松動。對於結核所導致的畸形,由於椎間隙已經破壞,需要使用銳利的骨刀在相應的部分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進行松解時,注意一定要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對側的纖維環徹底松解,否則會導致矯正效果不佳。然後於上、下正常椎體的中部,平行於椎體的上下終板,略偏前方,各植入1枚螺釘(螺釘加墊圈),螺釘尖端穿過椎體對側骨皮質。對於畸形嚴重者,可以在畸形頂點上下各2個椎體置入螺釘,以獲得良好的矯正力和穩定性(本組2例超過90度畸形者均採用上下2個節段置釘)。安裝連接棒,用撐開器撐開,矯正後凸,鎖固螺帽。本組採用的內固定系統為中華長城鈦合金釘棒系統。測量手術間隙的高度,將切取的肋骨修剪成合適的長度(3-4條)植於其間,並將椎體切除時取下的碎骨植於肋骨條的前方。開胸組常規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

術後1、3、6、12、24月拍片隨訪了解植骨融合和矯正維持情況,並在術後一年時採用標準的問卷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症狀、日常生活和對手術的滿意度。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安全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160min (130-270),平均出血量610ml (300-1300)。術後病人卧床1-2周後下地活動,使用胸腰骶支具保護6個月。術後後凸平均29°(8°-45°),平均矯正47°(61.8%)(圖1)。術前伴有神經損害者,術後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Frankel分級2例D級及2例C級恢復至E級,2例C級恢復至D級,1例C級無恢復,1例B級恢復至D級,1例B級恢復到C級。本組1例術後發生一過性雙下肢痛覺過敏,經過脫水、神經營養等葯物治療後於術後10天症狀消失。1例病人術後發生肺部感染,經積極排痰、抗炎後治癒,無其他並發症發生。本組病例全部獲隨訪,平均24個月(12-42)。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時間平均為4.2個月,無螺釘斷裂松動,無後凸角度的丟失。一年隨訪時82.6%(19/23)的患者對手術效果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

3. 討論

脊柱後凸是常見的脊柱畸形,尤其是角狀後凸,引起脊髓損害的幾率較高[4,5]。而一旦出現脊髓損害,手術效果直接與手術時機及手術方法有關。李危石等[2]提出要在出現脊髓損害之前積極治療,防止畸形進一步加重。目前對脊柱後凸的治療,多採用後路截骨、椎弓根內固定矯形或前、後路聯合手術矯形[1-5]。單純採用後路截骨矯形,並發症較多[3,6],由於要繞過脊髓對前方進行減壓,容易導致減壓不徹底,並增加對脊髓的騷擾或損傷,對術中出血不易控制。且後方截骨,椎管是縮短的,如果存在椎管狹窄,易擠壓脊髓引起神經症狀。而前、後路聯合截骨,雖然提高了矯正率,但對病人的創傷較大,不利於病人的恢復(7)。

脊柱角狀後凸畸形對脊髓所造成的壓迫常來自前方後凸頂點,因而採用前路減壓更直接,由於是在直視下減壓,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較小,術中可以同時清除畸形椎體及變性的椎間盤對脊髓的壓迫,減壓充分,有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本組9例術前不全癱的患者有8例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恢復,無1例發生神經損害。

後凸矯正時,畸形頂點處的松解非常關鍵。除了切除半椎體和其他發育不良的椎體結構外,將椎體前方攣縮的前縱韌帶和纖維環徹底松解切斷,可以獲得更好的松解,從而增加後凸的矯正率。對於椎體分節不良或脊柱結核後凸畸形的患者,直視下沿原來椎間隙的部位進行截骨,截骨時根據術前CT掃描的數據確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椎管內的脊髓。本組均採用自體肋骨條進行椎間植骨,減少了再取自體髂骨的並發症,縮短了手術時間。植骨時同時將取下的椎體松質骨碎骨植於肋骨前方,增加了植骨量,促進了植骨的融合。本組23例均發生了植骨融合,無1例假關節形成。由於採用前方撐開,恢復了脊柱前、中柱的高度,根據Denis的三柱理論,一期前路減壓、植骨加堅強的內固定,恢復了正常的前、中柱,符合生物力學原理。本組後凸畸形平均矯正47°,高於後路單平面截骨矯正率。

一期前路手術矯正脊柱角狀後凸畸形,需要注意掌握手術適應症。對於T6以上部位為頂點的脊柱後凸,由於前路顯露困難,建議採用後路手術。而重度(大於90°)的脊柱後凸畸形,單純採用前路矯形有一定的困難,建議採用前、後路聯合矯正手術。

本研究結果表明,一期前路手術可以切除畸形椎體,解除脊髓的壓迫,穩定脊柱,矯正畸形,是治療脊柱角狀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5、整脊療法後的反應?

剛開始做整齊療法的時候,她的反應還是很大的,因為很多人適應不了

6、脊柱側彎會自己好嗎?我這才18啊?一年一厘米沒長

脊柱側彎姿勢性的可以通過改善不良姿勢自行恢復,但如果時間較長,已經形成結構性病變,自我恢復的幾率較小,如果是特發性的或先天性的一般不會自己好,你一年沒長個,說明骨骼基本發育完全了,如果是輕度的30°以下的側彎,一般不會對將來造成太大的危害,可能部分人可能會出現腰背疼痛的症狀。如果度數大於30°,80%的人有繼續加重的傾向,將來可能需要通過手術來進行矯正。你也可以根據現在的度數來考慮做個性化3D矯形體操來進行度數維持和降低將來腰背疼痛的發生幾率。

與脊柱三維空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