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的分節

脊柱的分節

發布時間:2020-10-09 07:57:51

1、脊柱動物包括哪幾個綱?各綱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圓口綱(Cyclostomata)

無頜,缺乏成對的附肢,單鼻孔,脊索及雛形的椎骨(verte-brae)並存。又名無頜類(Agnatha)。

2、魚綱(Pisces)

出現上、下頜,體表大多被鱗,鰓呼吸,成對的前後肢形成適於水生生活的胸鰭和腹鰭。本綱與更高等的四足類(Tetrapoda)脊椎動物合稱為有頜類(Gnathostomata)。

3、兩棲綱(Amphibia)

皮膚裸露,幼體用鰓呼吸,以鰭游泳,經過變態後的動物上陸生活,營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運動。

4、爬行綱(Reptilia)

皮膚乾燥,外被角質鱗、角盾或骨板。心臟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於兩心室。本綱與鳥綱、哺乳綱在胚體發育過程中出現羊膜(amnion),因而合稱為羊膜動物(Amniota),其他各綱脊椎動物則合稱為無羊膜動物(Anamniota)。

5、鳥綱(Aves)

體表被羽(feather),前肢特化成翼,恆溫,卵生。

6、哺乳綱(Mammalia)

身體被毛,恆溫,胎生,哺乳。

2、由哪些部分組成的脊柱

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註:脊柱不等於脊椎,脊柱是由許多脊椎組成的.

3、脊椎跟脊柱的區別。

脊椎是一個椎體、兩個椎弓根、兩個椎板、兩個橫突、四個關節突和一個棘突組成的骨結構,分頸椎骨、胸椎骨、腰椎骨、骶椎骨、尾椎骨。 脊柱是由32個脊椎組成,是內臟的支柱和保護器,是負重、運動、吸收震盪和平衡肢體的主要結構。

求採納

4、脊柱後凸易發生的部位及病因

脊柱後凸(kyphosis),又稱駝背,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後異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屬組織解剖形態改變的一種疾患。本病發病率不低,造成的傷殘很顯著,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勞動。所以,治療本病,不僅僅是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恢復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勞動能力。
【病理與病理生理】
脊柱後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變,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壓迫並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臟器生理活動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縮,導致肺活量減少。在嚴重脊柱後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變短和受壓,使膈肌運動受限,肺功能明顯減低。
脊柱後凸患者呼吸功能術前和術後測定,並同正常時對比發現:部分患者具有限制性通氣障礙,其氣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誘發氣道阻塞。可在限制性通氣障礙的基礎上,產生混合性通氣障礙。術後測定說明肺活量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圖1)。
脊柱後凸和患者在晚期,由於咳嗽功能減弱,影響肺內分泌物的排出,從而導致肺內疾患的發生,如並發肺結核者可高達25%。經研究證實,脊柱後凸患者在呼吸時肋骨移動很小,而膈肌運動范圍增加,這一因素使肺活量及最大通氣量降低,呼吸時氣體交換不足。在休息時,患者可能無明顯不適,當運動時即有心悸、氣短、出汗。長期肺功能不良,可引起肺源性心臟病。脊柱後凸經手術矯正後,肺活量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脊柱後凸矯形手術,除能改善外觀、矯正畸形外,還可改善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的功能。
脊柱後凸患者的身體重心在第4腰椎前緣向前移,為克服身體向前傾倒,頸椎前突曲度代償性增加,且髖與膝關節屈曲以保持軀體平衡,長時間代償,可導致頸椎增生。手術矯形後,可使頸椎曲度、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生理狀態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長期脊柱屈曲,腹肌短縮,從而改變肌肉牽拉力線的角度,能加重脊柱的屈曲後凸畸形。
【病因與發病機制】
根據脊柱後凸的形狀,本病可分為脊柱弓狀後凸和角狀後凸,病因各有不同。
1.脊柱弓狀後凸(round kyphosis)
(1)先天性脊柱後凸:可以是椎骨局限性先天畸形的結果,也可以是全身性骨化紊亂的一部分,如Morquio病。椎骨先天畸形的發病原因不明,多見於女孩,隨著脊柱的生長,後凸程度逐漸增加。椎骨畸形種類可以是:
①椎體缺如;
②椎體缺如伴有小椎體;
③一個小椎體;
④鄰近兩個小椎體;
⑤鄰近椎體的分節不全;
⑥椎體前角缺如;
⑦楔形椎體等。
(2)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強直性脊柱炎為脊柱各關節,包括椎體間關節、關節突關節、肋椎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骶髂關節亦常受累。至晚期,受累關節發生骨性強硬、韌帶鈣化,脊柱呈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男性約佔90%,本病好發於15~30歲青壯年。現一般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前者稱為「血清陰性」多發性關節病,以和後者區分。最近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發現多數有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證明該病有遺傳因素,損傷、感染等可能是誘發因素。本病的病理改變和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但鄰近關節的骨質增生較多,關節軟骨和軟骨下皮質骨破損,伴有纖維性和骨性融合,關節周圍組織變性和鈣化,脊柱前縱韌帶先受到影響,在椎體之間形成骨橋,X線像呈竹節樣。
(3)老年人駝背(senile kyphosis):老年人駝背的特徵是整個脊柱保持完整,但受累椎體呈楔形。大部分椎間盤正常,惟其前緣可有壞死、纖維變性,甚至完全消失,以致相鄰椎體的前緣骨質融合。病變多見於上、中胸段。此處椎骨和間盤前緣承受較大的應力,特別是蹲著乾重活的人。長期的壓力引起骨質吸收,椎體逐漸變成楔形。最後,出現胸椎明顯後凸、身長縮短、頭向前傾等畸形。
(4)原發性骨質疏鬆症(primary osteoprosis):是指發生在老年和絕經期後婦女的骨質疏鬆,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5)佝僂病性駝背(ricketic kyphosis):佝僂病是發生於小兒的骨軟化症。因椎體發育障礙,而形成弓狀後凸畸形。
(6)癱瘓性脊柱後凸(paralytic kyphosis):常見於脊髓前灰白質炎,這種後凸是由於神經病變引起軀干肌力失衡所致。脊柱後凸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即不對稱的肌無力,不對稱的軟組織緊張或攣縮,椎體生長紊亂等。癱瘓性脊柱後凸往往被忽視,實質上有不少脊柱後凸是短的脊柱旋轉肌癱瘓所致,是一種隱匿性的脊髓前灰白質炎。
(7)多發性骨骺發育異常(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也稱原發性骨骺骨軟骨病或Fairbank病,又稱多發性骨骺成骨不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特徵為多個骨骺異常骨化、生長障礙和手指粗短。好發部位首先為髖、肩、踝關節,其次為膝、腕、肘關節,受累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行走困難,呈搖擺步態。肩關節活動受限,也常為早期的症狀。骨端常粗大,少數有關節屈曲畸形或關節鬆弛。手變短,手指變粗,表現為短肢型侏儒。此外,尚有膝內翻或外翻,兩肢不等長或脊柱後凸畸形,或胸椎呈不規則楔形,因半椎體而引起脊柱後凸。
(8)次發性骨骺骨軟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又稱青年圓背或Sheuermann病,每一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環狀骺板,即次發性骨骺,此種骨骺可發生骨軟骨病,亦稱脊柱骨骺炎。常見的發病部位為胸椎中段。一般都累及3~5個椎體。也可發生於胸腰段。發病年齡多為12~17歲,也有在20~21歲發病者,本病病理表現為受累骨骺前半部缺血性壞死,影響椎體的正常發育,椎體呈楔形變形,增加胸椎的生理後凸,形成圓背。
(9)氟骨症(fluorsis):由於慢性氟中毒而引起骨骺的緻密性、硬化性疾病。氟可以結合進骨的羥磷灰石結晶,並替代結晶中的羥基從而使骨結晶不易溶解,引起骨樣組織增多及大量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及骨組織增多。以脊柱及骨盆最易累及,其次是胸廓與顱內。嚴重者可引起韌帶鈣化、脊柱強直後凸,臨床上類似強直性脊柱炎的表現,甚至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受壓。
(10)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營養不良(hyperparathyroidism osteodystrophy):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加快骨吸收的速度,破壞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引起纖維性骨炎或纖維囊狀骨炎。受累椎體極易產生壓縮性骨折,造成後凸畸形。

5、脊柱的各節段中,哪一段活動度最大

人體脊椎中,活動度最大的節段是 A.頸椎 B.胸椎 C.腰椎D.骶椎 E.尾椎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 正確答案 A 解析 頸椎是脊椎活動度最大的節段。故選A。 ..

6、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6)脊柱的分節擴展資料:

典型的椎骨主要包括四部分:

(1)椎體,短圓柱形,上下兩面澀,接椎間纖綿軟骨,體的中份稍細,是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

(2)椎弓,與椎體連接的部分叫椎弓根,有神經橫過形成上下切跡,兩椎骨上下切跡對在一起即成椎間孔。椎弓背側稱椎板。椎弓與椎板相合成的孔稱椎孔,所有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具有保護脊髓的作用。

(3)棘突和橫突,椎弓向後下方突出一個棘突。從椎弓根與椎板連接處向兩側伸出兩個橫突,用以附著肌肉。

(4)關節突,起於椎弓的上方和下方,鄰近的上下二關節突相接成關節,構成一條縱貫身體的脊柱。其決定運動的方向。

7、人體脊柱的分段方法和表示的方法?

第七頸錐棘突特別長,胸骨角平面平對第四胸椎,頸胸腰骶分別用英文字母表示為 C T L S

8、脊柱的生理彎曲有哪幾個及特點如何?

人的脊柱由24塊椎骨、一塊底骨及尾骨組成。每個椎骨間還有椎間軟骨和椎間盆。隨著人體活動的重力作用,脊柱在出生後逐漸形成了三個生理變曲,即頸彎、胸彎和腰彎。頸彎和腰彎向前凸,脊柱從側面看呈「S」型。

與脊柱的分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