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疾病看脊柱外科
脊柱的退變、創傷、腫瘤、炎症、畸形等導致脊柱的功能障礙,通常分為脊柱創傷和脊柱骨病。脊柱的病理變化往往導致脊髓、神經、血管等結構的損害,引起頸肩痛、腰腿痛以及肢體的麻木、乏力、行走不穩、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礙。脊柱的疾患大多數能夠通過理療等保守治療獲得治癒,但過分地依賴保守措施,甚至在頸肩腰腿痛病因尚未明確的情況下採取保守治療,往往會延誤或加重病情。對於有以上症狀者,應由脊柱外科專業醫生進行評估、診斷和治療。以下是脊柱外科常見的收治疾病:1、脊柱創傷:頸、胸、腰椎各類新鮮及陳舊性骨折及相應節段的脊髓損傷,伴全癱或不全癱神經;2、脊柱骨病:退變性疾病(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畸形(脊柱側彎和後突畸形及駝背、斜頸、半椎畸形等);腫瘤(良惡性脊柱腫瘤、髓內髓外椎管內腫瘤);脊柱結核(伴或不伴神經缺失症狀)。
2、脊柱神經損傷哪家醫院看的好
病情分析:
你姐姐如果光上肢沒有知覺,而下肢沒問題的話,不考慮脊髓有損傷。l
指導意見:
脊髓損傷一般表現為受損平面以下感覺運動障礙。重了可以出現損傷平面以下截癱。
3、什麼是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關節病變最為常見。它的最為顯著的變化為關節的纖維化和骨性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以往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目前該名稱已廢用了達20年之久,理由是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亦絕對不是一種特殊部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因缺乏類風濕因子而又曾被命名為"血清陰性脊柱骨關節病",現在看來亦不確切,因為並不存在有"血清陽性脊柱骨關節病",同樣屬於此類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癬關節炎、腸源性關節炎、兒童期慢性關節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標本中曾發現從第4頸椎至尾椎的所有椎體全部融合連接成一塊骨骼。在古希臘與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發現有類似的記載。在19世紀末時Strumpell和Marie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了詳細的放射學檢查的記錄。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發現本病具有強力的HLA-B27抗原。
在發病率方面,白種人的發病率為0.05%,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為10∶1。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病例,無論在臨床表現與X線表現,都進展較慢。由於症狀不夠嚴重,診斷往往遲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病例往往為輕型或亞型,估計男女之間的比例約為7:3。
根據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結果,B27陽性的人有20~25%的X線表示出骶髂關節和脊柱炎表現。假使將這種亞臨床型和輕型的都統計在內,本病的發病率可高達1.5%。但也有報告HLA-B27陽性的人中,有5%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產生發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標准不一,使發生率有顯著差別。必須指出,不是凡發現有骶髂關節炎且伴有症狀者都可以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強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性易感因素有關。HLA-B27影響本病發病機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須看到B-27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會使疾病發展,B27的存在還不足以使每個人都發病。看來B27本身並不重要,主要是它與其他基因間的不平衡聯系,改變了免疫反應,使機體易於發病,很可能B27抗原作為病毒或其它外來因素的受體,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與外來因素有些相似,使這些因素起著異常免疫反應而致病。外來因素種類很多,長期以來懷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證實。目前發現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肺炎桿菌對本病的發病可能起著作用。
至於致病因子是B27本身,還是與B27有著密切關系的基因,目前還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響疾病嚴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展。
【臨床表現】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實驗檢查】
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現血清C-正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員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並與地區與種族有關。歐美白種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沒有中國人的資料,但知日本人與非洲黑人卻很少具有B27。測定HLA-B27可以幫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但卻不能作為常規試驗。該試驗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許多類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並不存有HLA-B27,這類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與較少發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卻具有B7或BW16。
4、強直性脊柱炎早期有哪些症狀
1、並發周圍關節炎:
以髖關節最為常見,患病人群達到35%。
該病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
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另外,關節外骨骼會有壓痛點,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脊、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2、胸廓擴張度減弱:
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有的會伴隨放射性肋間神經痛。
這是由於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所致。
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
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
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
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這是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中最明顯的一點。
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
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脊、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
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
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4、骨骼外病變:
嚴重者會患上急性葡萄膜炎,該病的發生率可高達25%。
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表現為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
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
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
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5、腰兩側酸脹
腦梗塞的食療方
處方:瘦豬肉50克,大蒜瓣20克,豬尾菜6克,黑木耳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精鹽4克,味精2克,加水適量煮爛熟。連湯食用,每日一頓。
腦梗塞為老年常見多發病,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腦血栓、冠心病等血液循環系統疾病,一旦發病就需長期用葯,維持治療。發生葯物反應也是常有的事。食療驗方的優點是對身體有利而無害,可以長期食用,且少毒副作用。患者不妨留心觀察,照方試用,以驗證療效。
建議你進入下面的網站看看,裡面是腦梗塞的各種知識,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腦梗塞——大中華健康網:
http://www.jkw.cn/jkzx/ailmentfull/1/10/8/
腰椎間盤突出症(膨出)在中國古代中醫理論中稱之於「背骨痛」,背骨痛乃腎水衰耗不能上潤於腦,滯留在背骨既「椎骨」不能運行而痛也,是一種病程較長、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許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日久逐漸產生並發症,最終導致一系列退行性病變,有的還需要手術治療。但是,由腎虧引起有很多種,如:腰痛不能腑者、腰痛不能直者、腰痛而不止者(腰扭傷)、腰腿筋骨痛、腰痛足亦痛、腰腿痛、胸背頸項手足肩胛腰膝痛(頸椎病、肩周炎)、腰痛兼頭痛等。有些患者對目前的治療效果不理想,要求醫生給他做手術,而有醫生也要求患者讓他來做手術,這種治療方法是錯誤的,也是完全不可接受治療方法,此種治療方法只會患者帶更加嚴重的痛苦,甚至會給患者造成永遠不能工作的後果或癱瘓。如頸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腰膝痛、口流唾液等,做手術能治好嗎?它的病源在那兒你們是否知道,為什麼要做手術?頸椎病的主要病源在於心隔,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致,引起頸骨痛、肩胛痛、、、、、、等等,既筋骨牽引。腰椎間盤突出症既稱背骨痛,是腎水虧不能上潤於腦,虧損者,腎水無法遠行,滯留在腰椎骨之間,久則寒,寒濕向下漫延,導致腰腿筋骨被壓痛,不能走路 。所以說,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做手術,能治好嗎?真正要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首先補腎水,再加一些祛寒祛濕,然後加些止痛消炎,才能有效的治療。再說,手術治療創傷重、痛苦大、並發症和禁忌症多,術後恢復期長,且有復發可能。因此,多數患者不堪其苦,卻只有望而卻步。
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漸漸失去了日常而自然體育煅爍的寶貴時機,為適應工作需要,不得不長時間的保持坐姿不變及不正確的姿態持續過久,使得保護腰椎的腰肌及恝帶長時間得不到舒暢,從而導致許多的工作人員、司機、學生和某些崗位的操作人員患上了慢性腰肌勞損疾病,從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症(背骨痛)。因此,腰椎間盤突出是不能做手術的,只有用中葯才是患者最佳的選擇。其治療方法和葯方、葯理分析如下:
麥冬:滋陰清心,為常用養陰葯,滋陰而不傷胃。《本經》:「主諸風濕偏痹,強骨髓。」五味子:生津滋腎,本品酸斂,濕潤,常和麥冬等配伍治氣陰兩傷之症。《本經》:「主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為補中益氣常用葯。黃芪:補氣升陽,與黨參配伍能增強補氣之功效,為補氣之要葯,常用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痹痛,與方中熟地、麥冬同用可起到益氣生津之功效,為方中君葯之一。《日華子本草》:「助氣,長筋骨。」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為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之聖葯,常用於寒濕痹痛之症。《本經》:「主寒濕痹。」山葯:益氣養陰,補腎益脾,補先天後天之本。熟地: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為補血之要葯,又為滋陰之主葯,與黨參、黃芪、麥冬同用有協同作用。中醫甚本理論有精、津、血同源,又有氣血相助相生的理論,故補血益於氣陰雙補。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本品即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常與羌活同用構成益痹湯。羌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治療肢節疼痛,肩背酸痛,與防風為本方臣葯。《珍球囊》:羌活:「祛諸骨節疼痛。」茯苓:利水滲濕,利水而不傷氣,葯性平和,為利水滲濕之要葯,為本方君葯之一。養陰生津,為方中佐葯之一。甘草:調和諸葯,補緩止痛,為使葯,為方中諸葯相互協同,標本兼顧,不僅能快速解除疼痛症狀,又能通過長期服用茯得治本之目的。
以上葯方不能擅自使用,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使用。但是使用此葯方的醫生,要懂此葯方的配伍方法,否則葯量不正確,反而會使患者更加嚴重,如果配法正確,患腰椎間盤突出(背骨痛)的患者,輕者一十五天,重者一個月,更嚴重者二個月痊癒,不復發。
6、脊柱疾患,腰椎間盤突出適不適合練習瑜伽?
對於孕婦和帶有嚴重健康問題的學員,應該徵求專業醫生的意見。健康問題包括:關節損傷、近期外科手術、癲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 壓)等等。在中國,雖然目前瑜伽還沒有得到正確認識,很多醫務人員對瑜伽練習也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徵求醫生的意見仍然是需要的。盡管你自己可以有保留意見。其次,你也許要徵求瑜伽教練的意見,尤其是很專業的教練。
7、脊柱腫瘤怎樣治療?
目前,對於脊柱腫瘤的治療,一般需要首先通過活檢明確診斷。原發脊柱腫瘤的治療原則與肢體腫瘤相同。對於脊柱轉移瘤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化療、放療和手術。內外科治療轉移瘤的目標都是最大可能地改善生活質量。一旦轉移瘤的診斷確立,則手術或手術聯合其他治療手段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是緩解疼痛、改善或維持神經功能和恢復脊柱結構完整性。確定脊柱轉移瘤的治療方案需要諸如腫瘤內科、普通內科、放射科、放療科、神經科和骨科等多學科參與。
注意。
①關注自己的健康,如果感覺身體有麻木、疼痛等症狀,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及早做檢查確診。
②手機、電腦、電視、微波用品的電磁輻射,盡量多使用有線電話,使用電腦時距熒屏應在一臂之遙,看電視的時間不要太久。
③養成良好的姿勢習慣,注意保暖,防止受風寒侵襲,保護好頸椎、腰椎、胸椎等。
④減少和避免放射性輻射,尤其在青少年骨骼發育時期。
⑤避免外傷,特別是青少年發育期的長骨骺部。
⑥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病毒感染。
⑦宜多吃具有抗骨髓病、骨肉瘤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淡菜、海蛤、裙帶菜、杏仁、桃仁、李。骨痛宜吃龜板、鱉肉、穿山甲、牡蠣、蟹、蝦、核桃。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忌霉變、腌制、油煎、肥膩食物、忌羊肉、鵝肉、豬頭肉等發物等。
⑧少吸煙喝酒,盡量避免煙酒刺激身體。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