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練脊柱的氣功

練脊柱的氣功

發布時間:2020-10-07 15:40:30

1、練氣功意守下丹田時感覺脊椎和頸部骨節響

你確定是關節響還是氣響?你意守下丹田時身體那部分感覺熱乎乎的

2、練習什麼氣功能使脊椎骨靈活解脫僵硬

有兩大主要功能:
1、可以迅速擴展音域,提高聲音規格,加強歌唱用聲能力。
2、可以治癒各種嗓音疾病。
咽音的發音方法:
穩定喉器並抬高喉器上方的舌骨後部,抬高會厭及使會厭後傾與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開的發音管。——沒有圖示可能很難理解,現在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當我們念「麗、綠、鳥、亮」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們就不自覺地形成了「會厭後傾與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開的發音管」的發聲動作,仔細體會一下,找找感覺。。

當然練「咽音」不可能是一拓而就的,我們必需從基本練習開始,——大家得有心理准備,這里的基本練習也跟練吉它的基本功一樣的枯燥無味,而且得長時間練才有效果。

3、怎麼練氣功?

氣功動作姿勢:一,(調身)姿勢自然放鬆,是順利進行氣功呼吸和誘導精神松靜的先決條件。不同的姿勢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姿勢本身也起著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姿勢有平坐、自由盤膝、單盤膝、仰卧、側卧、站式、走式等。

二,入靜(調心)入靜是指一種穩定的安靜狀態 ,無雜念,集中意念於一點,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對外界刺激的感覺減弱,進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常用的入靜方法有五種:1.意守法。2.隨息法。3.數息法。4.默念法。5.聽息法。

以上五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一種,可因人而異。

三,呼吸(調息) 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種:自然呼吸法。順呼吸法。逆呼吸法。停閉呼吸法。鼻吸口呼法。氣通任督脈呼吸法。潛呼吸法。真息法。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於求成。

四,動作盤腿,是練習靜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盤腿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靜坐入靜程度的深淺,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很多初學者對此都摸不著門路,給練習靜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更好的練好靜坐。

(3)練脊柱的氣功擴展資料:

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煉氣要訣:專心呼吸,輕松舒適,靜觀其變,順其自然,自然而然,聚精會神,感生化力。

參考資料:網路-氣功 (傳統運動養生)

4、我是一名學生 由於脊柱側彎我開始練習 氣功 治病效果不錯 我才開始練希望您能指點一下怎麼練

修煉《羅漢神功》可以放外氣給家人治病 。
此功可在網上查到。

5、初學者怎麼練習氣功的基礎?

初學者練習氣功的基礎:

1、呼氣注意心窩部。

初學者練功准備就緒,即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每次呼氣的時間,以每分鍾呼8-12次為宜。吸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

初學者練功時若有雜念,要用數息法制之:只須數呼氣之數,從1-10,再回頭從1-10,反復進行,雜念平息,即不必數息。本步練功時間每日3次,每次20分鍾。盡可能固定每日練功時間,易於形成條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時間者,則每日早、中、晚3次不可缺。練功約3-5日,便自覺心窩部有沉重感,至10日左右心窩部有溫熱感。

2、意息相隨丹田趨。

初學者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於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

初學者必須注意輕松自然,不可過分用意和操之過急。如此每日練功3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10天左右,即可於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3、調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沉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後,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3次,每次40分鍾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40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

隨著功夫的積累,氣團逐漸增大,小腹充實飽滿有力,有時會出現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腎區及四肢發熱等,這些現象或感覺可因人而異。一般患有失眠、陽痿、月經不調、二便異常者漸可明顯好轉。

4、通督勿忘復勿助。

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即會沿脊柱上行。此時,意念須隨之上行而不為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當其止於某處不復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時,也不要用意向上導引(勿助)。因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決於丹田中真氣充實的程度,丹田越充實,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則上行中止,甚或倒退。

練本步過程中,可出現項背強急,頭如緊箍等情況,是沖關通督之前兆,不可疑慮放鬆;通關後(尾閭、夾脊、玉枕)自然輕松愉快。

5、元神蓄力育生機。

任督循環形成後,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時其他經脈也可相繼開通。如頭頂出現動力,可改守上丹田(腦中),可以靈活掌握。練功時間仍每日3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此期間,會出現頭皮奇癢,舌尖顫麻,全身如有電流亂竄,皮膚麻癢如有蟻爬,眉心、鼻樑緊張,環頭拘緊等反應,亦因人而異,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約一月後各種動象漸會自然平息。

(5)練脊柱的氣功擴展資料:

1、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2、我國古代氣功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在道家、儒醫、醫家書記中有大量氣功文獻記載。挖掘整理工作,是一項既重要又艱巨的任務,它不僅要求研究者有較高的醫學、氣功學及古漢語、現代漢語等方面的知識,還須自身有較高的氣功功底。

6、怎麼練氣功?

武當太乙隱仙派秘傳——寒暑鐵布衣功, 這門功夫無論對於練武和普通人來說,都是極為神奇的功夫。功法極為簡單實用,即使尋常未 練過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按法修煉十五分鍾,一個月後便可達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單衣在零下10度至零上40度之間的環境內活動自如,並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兩個月後,周身可任棍棒擊 打不傷,並可數日不食,真氣溢滿力大無窮。 其實,這門功夫是修道之人所應必修的基礎功夫。在古史記載中,武當派祖師張三豐經常不飲不食達數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於這門功夫的奧妙神奇。修道之人沒有固定的生 活來源,尤其為了鍛煉心性和身體,經常遊方行腳遍天下,以化緣乞食為生,因此有一個好身體以應付氣候的惡劣變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惡奴野犬的襲擊實屬必要。如果能練成這門功夫,則足以應付 這些來自人類社會及自然界的無常變化和意外襲擊。 因此,這套功夫實為入道修行的必修課。當世武當山紫霄宮道人朱誠德便精通此功,可達不畏寒暑,長力致遠及辟穀不食之境界。其功法也十分簡便易行。無論有無文化根基,只要師傅點破迷 津,均可修煉成功。古人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誠哉斯言! 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畏寒暑及鐵布衫抗擊打是無限神秘的,可是這門功夫的道理卻幾句話就可點透。有多少練武者,為了追求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練也無法達到這一境界,本 人也曾是其中之一。自從追隨兩位裴錫榮、金子弢恩師習藝後,得受此千古奇藝,始知平淡之中蘊天真之理。從此以後,再不知感冒風寒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數日下飲不食也屬尋常事。 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於一個氣'字。這個氣也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個神秘奇特的」炁「,更 不是所謂內功中的真氣,而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氣,其關鍵就在於如何操作這口氣、錘煉這口氣而已!所以,修煉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從12歲少年到80歲老人無分男女,只要精神與身體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煉成功。

功法歌贊如下:

寒暑鐵布衣,奇功世間稀。 三豐祖師傳,後學應謹記。 陰陽合於心,寒暑兩無礙。
男女有別法,修煉要注意。 一氣先和合,九九須摶聚。 再以息貫之,鼓盪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元力。 更將金剛杵.毛穴可封閉, 自可辟五穀,又可卻宿疾。
手足力無窮,身披鐵布衣。 言行依道理,動靜可如意。 四海任我行,吟嘯杳雲際。


太乙混元樁法
太乙混元樁法全稱為「武當太乙隱仙派混元陰陽五行樁「。該樁為武當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根本,凡修煉武當道家嫡傳內家拳功者,無不以此樁為基礎,其中的」七返九還大法「為隱仙派采氣得氣之源,而」混元一氣旋轉乾坤「之法更為求得拳術中」旋轉力、混元力「之基礎,因此凡入我門中學習武當派拳功者必以此樁為重中之重,每天操練一至十遍,一年後即可身具奇功,下面具體詳細解說練法。
該功共分三步,第一步為」太乙七返樁「,內容如下:
1預備勢:練此樁前最好空腹,除凈大小便,褲帶不可太緊,以自然不松垂為度。自然松凈站立,雙手分置大腿外側,且平視前方,如圖1所示。意念:我站在武當山之巔,天風溫和的吹拂我周身,我要與山川大地融合為一。
2太乙七返樁:
(1)由「預備勢「雙腳以腳跟為軸,雙腳尖極力向外分開,成一條直線為度,如圖2
(2)上身保持不動,接圖2雙腳 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兩側)橫撇,變成兩腳腳尖朝前直放,如圖3
(3)凝神定氣,兩手同時由下向前向上緩緩抬起,掌心向下,高與肩平,如圖4
(4)座腕亮掌,變成兩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鬆狀態,尤其肩 部松垂,如圖5
(5)身緩緩下坐,同時雙掌緩緩 隨身體下按至小腹前,雙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對,五指自然分開。如圖6。 此勢即為大乙七返樁定勢,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蓋彎處約成120度角即可,身體保持中正,脊柱豎直不可尾閭骨前頂。兩胯根處微有向兩側的橫撐之意,使陰部兩睾丸及陰莖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橫撐胯根,並意念陰部陰道口子宮口微微開張。兩手不可有絲毫用力,意念雙腳與大地粘在一起,並越粘越緊,牢不可拔。
(6)現在開始調呼吸。其實所有的內功都是由呼吸煉成的,此處也不例外。 注意,緩緩地吸氣,意念大地陰冷冰涼,而地心處卻涌動著熾熱的地火,我的吸氣便是把地心處的地火熱氣吸上來,沿著我的兩足心湧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著骨髓向上升,在會陰穴(在前後陰之間,陰囊與肛門之間)處融而為一,再沿身體之中線向上升,直升到腦部中的泥九宮。 泥丸宮在眉心與後腦之間,意為一空竅為神靈所在之地。路線由會陰穴 向上經「丹田「(肚臍後,命門前空穴)再經過膻中竅(兩乳頭連線中間點向後,體腔中間之空竅)向上經脖頸中管過鵲橋(舌頭輕抵上齶即上牙膛,稱為搭鵲橋)再向上可入泥丸宮。此時眼可微閉,中間留一微縫恰巧照住雙掌中的空間,耳不外聽,上下牙齒輕合,小腹內收,此為一吸氣。吸氣過程中,隨小腹內收可用意念向陰部向上向體內抽吸。但不可太勉 強用力。只要有微動感覺即可;女性則意念向陰道內縮緊子宮口封閉。一 吸氣完成後,即轉為呼氣,呼時全身放鬆,氣由泥丸宮經膻中竅、丹田向下到會陰穴仍分為兩股入兩腿骨內,再向下經腳心湧泉穴深入地底回歸地火之中,此為一呼氣。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閉緊。呼時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復原,陰部松沉胯根仍撐開。一吸一呼為一息,心中默數,共七吸七呼為第一遍。呼吸之間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緩慢悠長。心中慢慢的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時數,呼時松氣即可,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數到七、二、三、四、五、六、七為第一輪。
如果為業余練功者,練完第一輪即可停止,然去接練大乙九還樁,如此日日習練日久自成。如果有時間的專業習武者,欲求長功快可再加練第二輪、第三輪,但最多不可超過第七輪。而且練幾輪七返樁,就必須接練幾輪九還樁。所以必須自己掌握好時間,以循序漸進為好。
3.太乙九還樁:
接七返樁之架,身體不動, 只是緩緩地將兩手由內向外翻轉成手心向上,仍置於小腹前,五指分開 略撐,雙掌如抱一大氣球,如圖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復自然 呼吸,意念頭部之上頂中開一洞,洞 口約拇指粗細,此洞深入向下經腦中、鵲橋、口腔、喉嚨、膻中竅、丹田 到會陰,為一直線。天空中陽光燦 爛光明溫暖,但天空極深極高遠處 則有陰涼之精氣,此精氣隨我吸氣 時由我頭頂洞口進入我身體內,由泥丸宮直下會陰內並充溢於陰部之 中,我呼氣時此清涼精氣則歸入我 的腹腔命門等處。(命門在脊椎正 對肚臍之骨節處); 吸氣時小腹略鼓,意念清涼精氣由天至頂至會陰穴,為一吸氣,呼氣時意念精氣歸入腹腔命門。此為一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共九息。呼吸時身體各部要求與七返樁相同,閉口,微合目留一縫照於雙掌中間空處,耳不外聽,舌抵上齶,鼻吸鼻呼,雙手虛托不可著力,肩松垂,忘掉兩腿。就這樣教吸不數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為第一輪。
一般練幾輪七返就練幾遍九還,其實也不拘於此.但七返通常最多不過七輪,九還最多不過九輪,七返為通地火,以地火之陽練我身中之陰,「九還「為通天水,以天水之陰濟我身中之陽。那麼為什麼又稱之為七返九還而不叫五返六還呢?這是依據最古老的河圖洛書而來。在遠古時代人們開始認識宇宙天地萬物時,是由最簡單的」一「開始的,道家之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此意。 河圖的理論即為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為火數,九為金數,通過水火鍛煉以成金丹。道家的「金液還丹」理論,便是由這些理論而產生的。這里以「七返、九還」為名,主要是鍛煉體內的真氣凝聚與通暢。「七返」由下通上,「九還」由上至下,使身內排濁留清,進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摶氣樁:
(1) 由「九還樁」勢,身體不動,自然呼吸。兩手由手心向上虛托,緩緩向上抬起,同時雙掌略向內翻,成雙掌合抱式,高與胸齊,十指自然分開相對,相距約五寸,如圖8。
(2) 全身松沉,胯根橫撐,陰部松垂,意念兩睾丸鬆鬆下垂而對稱,如天平之兩端的稱盤平正一線,女性意念兩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兩端稱盤平衡一線。
(3) 此時不計呼吸,身體向左緩 緩旋轉90度兩腳不動,同時身體前送,右腳蹬直,左腿成弓步,如圖9。
(4)接上式,身體不動,左腳蹬 直,身體後坐,重心落於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態,如圖10。
(5)接上式,身體右轉180度.如起勢時面向北,則圖9為面朝西,此時轉為面朝東方,身體緩緩隨轉動之勢向前移動,左腳蹬直,右腳成弓步;如圖11
(6)接上式,身體緩緩後坐,右 腳蹬直,身體重心坐於左腿上,如圖12。
(7)接上式再身體左轉 180度成圖9式,,以後左旋右轉,邊轉邊數。
(8) 此時不計呼吸,由圖9時數一(默數),圖10數二,再數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一輪。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二輪,數到八、 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八輪,此時為第一遍,可根據練功時問練一至 八遍不等。
(9) 此式名為混元一氣旋轉乾坤,關鍵在於旋轉摶氣,通過七返九還的採收天地二氣,此式便將身中之陰陽二氣摶和為一,使之成為真正的精氣內力,旋轉時,意想帶脈,帶脈如腰帶圍腰一圈,前後與肚臍命門相齊。意念真氣在帶脈中流動,(帶脈粗如拇指)在身內畫一8字圈,同時可觀注六球一柱,何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為上中下三盤各二球。上盤為兩眼球,中盤為兩腎球(命門 兩側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盤為兩睾丸球。女性中盤為兩乳房球,下盤為兩 腎球、一柱則為脊柱。三盤兩球連線則為三字,內隱仙理,故稱為隱仙派。旋轉時以脊柱為立軸,三盤六球隨之左旋右轉,內中真氣自然也隨之 左旋右轉,久則摶聚為一團精氣,即成內力。再通過長期的左右旋轉,身體如沉入大地,雙腳如入地三丈,兩腿如樁如山,身體雙臂松沉旋轉而具有一種螺旋力,此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於內氣漸旺,雙掌合抱中又產生一種如氣團的膨脹力,也可稱為彈力,所以此樁為武當拳功道法之本,精氣內力之源。丹道家稱此階段為築基。旋轉時,眼微開目光注於身體面對的前方,雖開而似閉,耳則似聽非聽 不著意於任何事物。身體切忌上下浮沉,始終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5.收勢:
接混元樁勢,練完一整遍後,即可停止旋轉之勢,身體轉向正北方,身體緩緩直立,雙手放下恢復預備勢之位置,再以雙腳尖為軸,雙 腳跟內合;再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內合並齊,兩腳跟再內合並齊即可。
以上即為太乙混元樁的全套修煉方法,這是基礎中的基由,每日至少練一遍沏切!切切!
關於太乙混元樁的練氣還丹共分為三層功夫,這里只介紹了築基 的基本要求,其目標基本為聚斂真氣,持聚成氣團,然後能用此氣團開通八 脈,通過打八脈錘使身體的真氣更加鼓盪,同身產生抗擊打能力;然後運用 真氣可負重致遠強健體力;用此真氣可禦寒辟暑,可辟穀不食,可頤養回春還顏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輕力大,神彩照人。第二層功夫為運化。即在旋轉的過程中注意將意念之於六球一柱「 的旋轉擺動上,雙腳交替為根與脊柱相連,再深入地底與地心相連.六球如飛砣因離心力而張開,身中精力充沛彌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圍氣流氣均為我的旋轉所帶動,圍繞我的身體成一氣旋,又如龍卷風之勢。此時真氣已充入身體的每一個毛孔每一個臟器,武功正與真氣相合,形成真正的內功,此階段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凡脫俗的階段,丹道家稱之為武火煉丹。第三層為入神。 如果如前兩層還有內氣與內功的運化,那麼這一層已不再關注真氣的變化,而全部轉為神意的運行。即周身真氣盈滿後,意念身體膨脹放大,而周身外圍有一層氣流如繩索纏繞著我,我不斷的旋轉用意念將周圍的氣圈撐大,漸漸我周身放出明凈之光包圍身邊,此光氣之圈再將纏繞我之氣繩脹大並使之逐漸融化與我的氣充分融合,氣光愈散愈大愈廣愈遠,漸於虛空相合。此時我頂天立地旋轉於虛空之中,周圍除了虛空已一無所有,我的身體已漸漸融化於虛空中成為一個透明的氣旋,此時身心俱入虛靜之中,我只是一團神意不斷地不由自主地自動地左轉右旋,愈轉愈慢.漸漸不動,而連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虛空。此時的功夫,道家稱為化光坐忘,佛家稱為深入大定,丹道煉氣士又稱為沐浴養胎。 化光生忘是隱仙派武功的最高層次,此時神意與身體高度統一,周身松凈之極已達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不以意覺純以神行的境界,應事體物待敵全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南派道家祖師張紫陽稱之為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功到神行,已可由武入道,終身受益。


太乙八脈錘導引四式
在打錘之前,應先進行脊椎導引。這是因為太乙混元樁只是進行了意與氣的導引及鍛煉,而沒有對脊椎進行導引鍛煉。這四種姿勢是打錘前 的准備。
一、扭項望月式
(1) 由預備勢圖1起,雙腳以腳跟為軸向兩分開半步,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外移雙腳與肩同寬,雙手不 動,眼看前方,如圖2所示。然後兩 手向身體前方抬起平伸與肩平齊, 手心向下。如圖13
(2) 由此姿勢身體以右腳為軸,向後轉180度,雙手隨轉動之勢向後轉,右手外旋變成手心向上,向後伸直,左手曲肘護於脖子前面,左腳尖點地,如圖14
(3) 接上勢,身左轉恢復圖13姿 勢然後繼續左轉 180度,左手外旋變掌心向上,右手屈肘護於脖前,左 腳直立,右腳尖點地。如圖15。
(4) 接上勢右轉恢復圖13姿勢, 再向右轉到圖14姿勢,如此共左右各轉四次,即回到預備勢即可。
此勢目的主要是活動脊椎,脊 椎是人周身神經的總樞,必須天 活動以保證所有神經叢的正常運轉機能。轉身時,一定要配合扭項觀 望伸直的掌心,速度不要太快太猛, 適中即可。轉動時可以聽見脊椎骨 發出的咯吧的響聲。這表明脊椎 骨節位置不正的地方已恢復正常。
二、側身探月勢
(1) 由圖1預備勢起,仍雙腳分 與肩同寬如圖2所示,雙手側平舉掌心向前,高與肩平。
(2) 由上勢,兩腳不動身向右盡 量側彎,左手置於頭上,手心向頭,右手置於背腰間手背腰,手心向後;如圖16
(3) 接上勢,身再向左側彎,右手置於頭上手心向頭,左手置於身後腰間手背貼腰,手心向外,如圖17。
(4) 如此左右各彎曲四次,即回到預備勢即可。
三、海底觀月勢
(1) 預備勢起分腳至圖2姿勢。
(2) 由圖2,雙手在背後腰間,十指交叉,手背貼於後腰間,如圖18。
(3) 上身向前彎,躬身盡量將頭向雙腿中間伸,目光由雙腿間向後看,如圖19。
(4) 起身恢復到圖18,如此向前 彎腰四次,再回到預備勢即可。
四、仰天嘆月勢
(1) 由預備勢分腳至圖2所示。
(2) 雙手扶於腰間日視前方如圖 20。
(3) 接著將上身盡量向後彎, 頭盡量向後仰眼看後方,如圖21。
(4) 如此回到圖 20,然後再後共仰身四次。注意,做此勢時不可屈膝,要使腰部後彎,以鍛煉腰部力量和柔韌性。
以上四個姿勢都是鍛煉脊柱的動能,通過立旋、側彎、前躬、後 仰使脊柱得到全面立體的鍛煉,這樣在打八脈錘時既可使真氣暢 通,又增強脊柱強度和抗擊打能 力,避免受傷。


太乙八脈錘法須知
大乙八脈錘法,就是用特製的木棒、鐵棒捶打全身的奇經八脈,使入脈全部貫通,真氣暢通無阻,以達到抵禦寒暑和周身抗外力擊打的能力 操作太乙八脈錘法,有幾個注意事項,習者一能要遵守。
第一. 練習之前一定要將前面的導引四勢做一遍,以熱身和防止受傷。
第二. 打錘前一定要先貫氣,貫氣內容見後面。
第三,打錘前禁止喝酒,任何酒都不能喝,這是因為酒傷衛氣,使周身汗毛孔張開,容易受傷。
第四,打錘時必須是飯後兩小時以後,一般每天只打一遍錘即可。建議早晨大小便後進行,煉功結束半小時以後才可進早餐。
第五,開始習煉大乙八脈錘法後的一個月內禁止任何性生活,否則極易受傷,切記,切記!一個月後可以有性生活,但必須節制,而且在當天早上不可打錘,只做導引四式,第二天再打錘。建議凡修煉此功法的已婚者,繼續學習我所傳的太乙陰陽術,即隱仙派的雙修功法。一方面有此基 礎後再學陰陽術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修成陰陽術後,除具有綿掌、 雷掌的功夫外,還可以成就內功丹法,在性生活中可以陰陽互補,盡情娛 樂又不傷身體,不妨礙打錘煉功,又可增長功力。
太乙陰陽術我也將舉辦函授班,學者可注意《武魂》的招生廣告。
第六,太乙八脈錘的棒錘有兩種,初學第一年只可打木棒,第二年後可打鐵棒、鐵棒為特製的空心鐵棒、每年春秋冬三季打錘時可將鐵棒用開 水預熱,然後在周身滾動熱烙,以溫烙奇經八脈,對增長功力極有益處。鐵 棒我將在集中面授時帶給大家,有需要者須提前預訂。每對僅收一百元工本費,我同時傳授太乙降魔棒法八式的武功套路。這樣這對鐵棒既可健 身長功又可防身自衛。此項只為自願,學者也可以一直打木錘,日久功深, 仍能收奇效。四貫氣式:
貫氣式是寒暑鐵布衣的關鍵,從八脈錘到禦寒暑都需要操作好貫氣式,只有氣貫得好打錘才不會受傷,禦寒才會有效。
(1) 由圖1預備勢不動,深呼吸三次,即吸氣時盡力鼓小腹,呼氣時小腹凹進去,盡量把腹中氣呼出。
(2) 三次深呼吸後,第四次不吸不呼時,將小腹先盡力鼓起,然後閉住氣,再深吸一口氣,入腹,然後喉中吞咽一次。注意,吸氣不可太急,要慢慢 吸入充入小腹中,另外吞咽時只是乾咽,口中沒有口水也沒有氣,只是好象 咽食物一樣的於咽。
(3) 吞咽後向下壓住腹中氣,小腹一直鼓著不放,口鼻恢復自然呼吸。然後雙腳分開如圖2所示,身地微微下坐,膝微屈,似自然站立。
(4) 盡量鼓腹,待實在忍不住時,可放開小腹,長呼氣,張嘴念哈字,將小腹中氣用口呼出,連呼三次,念哈字三次,呼吸恢復自然。
從(1)至(4)算一次,每天早晨空腹練六次,連練三天,再接練下一步。
注意:一定要先鼓腹,然後再吸氣入腹,然後咽氣闊氣再自然呼吸,腹中一直充盈氣團,次序決不可錯,否則無益而有損。
(5) 上接(3),鼓腹站樁,將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前向上托,托至胸前,掌心向上曲肘相對,如圖22。
隨雙手上托同時,將小腹中之氣團上升至胸膈處,使胸腔隆起,口鼻仍自然呼吸,凝住不動,盡力忍耐憋氣不泄'。
(6) 至忍無可忍時再呼出胸中氣,同時張嘴念哈,連續三次,呼盡胸中余氣。呼氣時不可太快速,也要緩緩呼出。以上再連續練三天,便可打錘了;
注意:貫氣法是關鍵中的關鍵,必須要操作熟練才可打錘,而且在以後應敵之時,需要隨時貫氣,既可抗擊又可充盈拳腳之內力,練其他拳掌功夫 及腿腳功夫時自可事半功倍。
辟穀法:辟穀不食法雖然古已有之,但不可輕試,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尤其練武之人,每日消耗體力過大,必須保持正常的營養和補給 如果遇特 殊情況,需斷食時,則每日只練太乙混元樁和此貫氣勢,一般一感到飢餓,即貫氣三口。然後休息片刻喝幾口水即可。通常斷食時,第一天只吃一頓飯(早飯),晚上喝點水,加練樁功和貫氣。第二天只吃一點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飲水練功。 第三天則只飲水練功。如果想恢復吃飯,則第一天只喝一頓稀粥,第二天可以吃較稠的粥或面條,水果蔬菜,第三天可以恢復正常的飲食。


太乙八脈錘
一、 任督錘
1、 預備式:姿勢同於圖1之預備勢,不過手持太乙盤龍雙棒,如圖23所示。
2、 擊腹勢:由圖23起先鼓腹貫氣,將氣充於腹中, 然後先左後右以雙棒擊打小腹,所擊處在臍下一寸處,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直數到四、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共四九三十六棒。其間口鼻自然呼吸,但腹中一直充氣不泄,如圖 24所示。
3、 擊尾勢(1): 接上勢擊腹完成後, 右腳右擺身右轉90 度弓身,把左手反轉 以棒頭擊打尾閭骨處八次,右手持棒橫 置於頭前,口中默數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即可結束, 如圖25所示。
4、 擊尾勢(2):身再左轉90度, 右腳里扣,左腳外擺,左手持棒橫置於頭前,右手持棒以棒頭擊打尾閭骨處,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然後將身轉正站直,如圖 26所示。
5、身向前微躬,雙手反轉以 棒頭輪流擊打脊椎骨,由尾閭骨 向上,先左後右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數到八時, 正好右手擊到脖子後大椎骨處, 如圖27、28及總示意圖脊椎骨擊 打處所示。
6、 擊頸勢:由上勢,左手把棒 頭朝上貼於脊椎上,棒頭貼在大椎骨上,右手持棒以棒頭擊打大椎骨, 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即可,如圖表29所示。
7、 擊頸上頭:接上勢,將左手 棒放下,用右手棒由大椎處起向上輕擊,邊擊邊上移,經風府, 玉枕至百會而止,同時口中 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共擊八次,如圖30、31所示。
8、 躬身擊頂(1):接上勢,上身向前彎 ,低頭由腿中間向後看,以雙棒輪流擊打百會穴八次,先右後 左,如圖32、33 所示。
9、 躬身擊頂(2):定擊百會穴 後,再由該穴向前到發際(頭發邊際,前額上)雙棒輪擊八次邊打邊 走,同時緩緩起身站直,如圖34,35所示。
此時放鬆小腹出氣念哈字,呵氣三口,然後在貫氣入小腹。
10、 抹鼻下喉:把右手棒由發際向下過額頭沿鼻根眼內角再順鼻右側拖下,再向下過喉結右側到「天突穴」處停止,兩棒匯齊,如圖36、37、38所示。
11、 定擊天突:將左棒開向左 平伸,高與肩齊,同時仰頭望天,以右手棒頭擊打天突穴三次,如圖39所示。
12、 順下到中:由天突穴向 下雙棒輪擊,邊擊邊走到膻中穴 中止,其間共擊四次,如圖40所示。
13、 將小腹中氣團提到胸膈處,雙棒輪流擊打膻中八次。
14、 順下到腹:由膻中穴向下,便打邊走,雙棒輪擊八次到小腹處為止,同時將胸膈處氣團下降到小腹中,如圖41、42所示。
注意:此時胸腹中氣團雖然下 移在移動過程中還要承受棒擊,必 然鼓而不泄。出氣松開小腹,口中念哈三次。此為任督錘,專為震開督任二脈, 初學者學完以上錘法後,可暫停,打此任督錘七天,七天後再接打後面的全錘。
二、 帶脈錘
1、 由圖23所示 預備勢起,鼓腹貫氣,然後右腳向右橫開一步,前腳掌點地,上身向左轉,左手棒向上揚起,橫棒於頭前上方,右手棒橫置於左肋 部的帶脈上,如圖43所示。然後開始擊打八次,八次完畢再上移一寸,再擊 打八次,再上移一寸,擊打八次,再上移一寸,擊打八次停上。共打四處三十二次,如圖44所示。
2、 將雙棒放下,右腳放平,身向右轉左前腳掌著地,身體重心落到右腳上,右棒上揚以左棒擊打右肋四處共計四八三十二次,如圖45、46所示。
3、 將身轉正放鬆,放下雙棒, 松腹出氣念哈三次停止,如圖47所示。
三、 頭臂錘
1. 上接圖47,此後不再貫氣, 只須精神集中於棒所擊打處即可,凝神於頭部右側之太陽穴,用右 手棒輕擊八次,左棒不動,如圖48所示。
2. 由太陽穴向後經耳朵上 方,後上方,後方,用棒輕擊共八次,邊擊邊走,如圖49所示。
3. 放下右棒,以左棒輕擊左 太陽穴八次,如圖50所示。
4. 再以左棒邊打邊走經左耳 上方,後上方,後方,共擊八次停止如圖51所示。
以上擊打太陽穴時,擊打 一定要輕,稍有重量即可,即使熟練以後也要輕打,因為此處為頭 部血管所匯集處,輕打可以通血 脈,以預防中風腦血栓等病,重打 則有血管破裂之患,非常危險,慎 之!慎之!
5. 將右手伸直向右,以左手 棒擊打右肩部八次,擊打時可用意將右肩部肌肉隆起,初時要輕,以 後逐漸加重,如圖52所示。
6、左手棒順右臂向下便打邊走到右肘外側停止,共打八次,如圖53所示。然後擊打右小臂外側八次,擊打部位在距右肘尖兩寸以下處。
7、 右肘部向下到右腕外側 處,左棒邊打邊走共計八次,到神門穴處停止,如圖54所示。此時 右臂已經內旋,右手棒頭朝下,神 門穴朝上,此處位於腕根與小臂 頭陽谷穴之間凹陷處。
8.擊打該處八次停止。
9.將右臂外翻,右棒頭朝右, 以左棒擊打右腕內側神門穴八次,如圖55所示。
10.由神門穴順臂內側 向上邊打邊走至距肘際紋(屈臂時中問凹陷紋)二寸處停 止。其間共擊打八次。然後再 擊打該處八次停止,如圖56所示。
以上為右臂錘,左臂錘與右臂錘擊打方式相同,不過只是改為以右棒擊左肩左臂而已,如圖57……61所示。四、臀錘
1. 由圖47之姿勢開始,左腳 收回半步以前腳掌點地,身向左側彎,突出右臀部,右腿伸直不可彎, 左棒橫置於右腹前,以右棒擊打右 臀部環跳穴處八次,目視右棒,如圖62所示。
2. 左腿蹬直,右腳前掌點 地,身向右側彎,突出左臀,右 棒橫於左腹前,以左棒擊打左臀部環跳穴八次停止,如圖63所示,回到預備勢。

與練脊柱的氣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