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阻滯

脊柱阻滯

發布時間:2020-10-04 22:27:31

1、脊椎尤其是頸椎好疼~~~~

要先做檢查找出病因再到中醫院試試針灸治療。因為像頸椎疼、腰痛等症狀西葯只能暫時緩解疼痛根治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西葯都有副作用的。中醫卻恰恰相反雖然可能需要長期配合但如果症狀不是很嚴重的話也可以買哈磁五行針或真空火罐等中醫保健器材(大型葯房有買)在家治療很簡單方便。平日還可以做做對頸椎有益的保健操,總之中醫是首選
...................
教你一招:把兩臂伸平,並走步,邁左腿兩手握拳,邁右腿時兩手鬆開,每天堅持走400米,一年後絕對見效,我就是這樣練好頸椎的,滋味雖然不好受,可是很見效,建議你嘗試一下
.............................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參考資料:http://www.kf365.com/html/11/578.html

2、麻醉後的脊椎疼痛怎麼辦?

患者性別:女全部症狀:剖腹產後脊椎痛,有一個脊椎的面積,挨一下就象扎了一刀似的,半天緩不過來,甚至不能靠椅子坐。疼痛有半年時間,後來忽然好了,發病時間及原因:2005年剖腹產手術麻醉造成。當時做手術是怕痛醫生建議帶麻醉棒,手術很成功,回復非常好,只有代麻醉棒的後脊椎很不方便,四天後出現疼痛,後了叫來麻醉師取掉了,當時麻醉棒取下時只有一根細塑料管上帶了一塊紗布,沒有針頭,我很奇怪,塑料管怎樣插到後背上的,是不是針頭很小走到我的身體里了,所以引起疼痛,現在我的身上有時會在某個地方出現刺痛,我很害怕。治療情況:去問過手術的醫院,他們說是正常的,但我覺得他們沒有告訴我實情。想要得到的幫助:麻煩哪位專業醫生,給我講講,出出主意醫師1:這是常見的麻醉後反應,與鎮痛(你說的麻醉棒)無關,一般是用特定的針穿進後再從針內放科導管,再把針撥出,所以你看到的是管子,沒有針,到疼痛科看下吧醫師2:您好,您說的麻醉棒是腰麻的時候置的管,用於術中追加麻醉葯和術後止疼,對您沒有什麼影響了,這真的是正常的。您不用太擔心。醫師3: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復合麻醉。又根據麻醉葯進入人體的途徑分為吸入麻醉,靜脈麻醉和基礎麻醉。基礎麻醉是將某些全身麻醉葯(常用的有硫噴妥鈉,氯胺酮)肌肉注射 ,使病人進入睡眠狀態 ,然後施行麻醉手術。局部麻醉為利用局部麻醉葯如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使身體的某一部位暫時失去感覺。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內麻醉(阻滯),神經阻滯,區域阻滯,局部浸潤麻醉和表面麻醉等。椎管內麻醉是將局部麻醉葯通過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內,其中注入蛛網膜下腔的稱為蛛網膜下腔阻滯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稱為硬脊膜外腔阻滯。神經阻滯是將局部麻醉葯注射到身體某神經干(叢)處 ,使其支配的區域產生痛覺傳導阻滯,常用的神經阻滯有頸神經叢阻滯,臂神經叢阻滯。區域阻滯則是將局部麻醉葯注射於手術部位的周圍,使手術區域的神經末梢阻滯而達到麻醉的目的。局部浸潤麻醉是直接將局部麻醉葯注射至手術部位,並均勻地分布到整個手術區的各層組織內,以阻滯疼痛的傳導,是臨床小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表面麻醉為將滲透性強的局部麻醉葯噴霧或塗敷於粘膜,結膜等表面以產生麻醉作用。復合麻醉是麻醉中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或更多的麻醉葯,輔助葯(如鎮痛葯,安定葯等)或麻醉方法,使之相互配合截長補短 ,以增強麻醉效果,保障病人安全,以及滿足某些手術的特殊要求。應根據病情和手術需要,麻醉方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來選擇麻醉方法。

3、怎樣預防脊椎炎,頸椎炎?

你好,考慮是頸椎疾病引起的現象.可做頸部手法按摩,中葯熱敷及口服頸復康顆粒治療.平時注意休息及加強頸部鍛煉,忌長時間伏案工作如電腦工作及頸部負重.

與脊柱阻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