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損傷分為幾種?
脊髓損傷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遲發性,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病理,時間不同,治療恢復程度也不同,外傷因素引起的脊髓損傷,一般損傷的程度包括脊髓震盪以及脊髓部分損傷,脊髓橫斷傷等等,一般脊髓震盪又稱為脊髓休克,可能是在短時間內,脊髓下的下面的支配的區域可能有了功能障礙,但是隨著時間的會逐漸恢復,而對於脊柱的部分損傷的情況會有功能喪失,至於整個橫斷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功能完全喪失的情況。
2、導致脊椎損傷的原因都有哪些?
(1) 創傷性:脊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由閉合性鈍性外傷引起,通常和脊柱的骨折或錯位有關。脊柱骨折患者中約有20%發生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① 頸脊髓損傷:屈曲型旋轉脫位或骨折脫位最常見,最好發部位為C5-6。壓縮性骨折C5-6最常見。過伸型損傷最常見於老年人,占頸椎損傷的30%左右,最常見於C4-5,屬於穩定性損傷。② 胸腰脊髓損傷:屈曲型旋轉脫位或骨折脫位最為常見,多位於T12-L1,造成椎體前移,通常不穩定,導致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功能的完全性障礙。③ 過伸性損傷:少見,通常導致完全性脊髓損傷。④ 開放性損傷:較少見。⑤ 揮鞭性損傷:X線往往陰性,脊髓損傷多為不完全性。(2) 非創傷性① 血管性:動脈炎、脊髓血栓性靜脈炎、動靜脈畸形等。② 感染性:格林巴利綜合征、橫貫性脊髓炎、脊髓前角灰質炎等。③ 退行性:脊柱肌肉萎縮、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脊髓空洞症等。④ 腫瘤:原發性-腦(脊)膜瘤、神經膠質瘤、神經纖維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繼發性-繼發於肺癌、前列腺癌等。⑤ 其它。
3、脊柱損傷的急救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平卧到硬地,不要輕易搬動,撥打急救電話1201、褥瘡 體位又不能隨意翻動,皮膚及皮下組織很容易受壓,床單潮濕,營養不良,皮膚彈性差,對壓力損傷的耐受性差,均可導致褥瘡的發生。2、容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與結石 尿失禁或排尿不凈或尿瀦留等,對症處理措施是插導尿管,插導尿管容易引起感染,引流瓶或引流管中的尿液返流入膀胱或引流不暢,膀胱中積存殘余尿均能引起泌尿系感染和結石。3、大便失禁或便秘 與脊髓損傷後胃腸的神經機能受到損傷、長時間卧床、活動少有關,大便失禁可污染床鋪,若不及時更換,易導致褥瘡或局部感染。4、容易發生肺部感染 患者傷後因疼痛不敢咳嗽、深呼吸,平卧位也不利於呼吸,因此肺及氣管內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發生肺炎。特別是頸椎骨折患者,肋間肌與腹肌均麻痹,只剩下膈肌作用,因此,肺的膨脹不全,更容易發生肺炎。護理1、心理護理 患者思想上承受較大的痛苦,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抑鬱、悲觀消極等不良心理反應,我們及時做好患者及其家人的思想工作,並以熱情和藹、關心、同情心傾聽等工作態度、嫻熟的護理技術,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向患者介紹治療方案、可獲得的治療效果。可有意識的組織交流同類患者治療較成功的病例,增強患者的信心。細心觀察患者是否有反常情緒,加強防範措施,防止患者出現自傷、自殺。2、合適的卧位與正確的翻身法 患者早期給予正確地翻身法,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傷,腰椎骨折患者翻身至少需要2人,頸椎骨折至少需要3人。在受傷4周以後進入截癱晚期,骨折局部已趨穩定,只需1名護士幫助側卧患者即可翻身。平卧時兩腿可平行放置,屈髖、屈膝。上面的腿下墊枕,兩足用皮墊或砂袋頂住,保持踝關節於功能位,下面的腿足踝部要墊棉圈或海綿墊。下肢痙攣的患者採取這樣的睡卧姿勢時,兩腿應分開。側卧位時上面的腿屈髖、屈膝,腿下墊枕,下面的腿伸髖、伸膝,兩腳都頂著砂袋,背部須用枕抵住。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的患者多行顱骨牽引,因此翻身時要保護好頭部,顱骨牽引器不要滑脫,保持頭部與軀干成一條直線。平卧或側卧位都要使頭略偏向後伸,保持頸椎與軀干成一水平一條直線。3、預防褥瘡的發生 定時更換體位,禁止在床上拖拉患者,保持床單平整、清潔、乾燥、松軟、無皺褶,對長期卧床或坐輪椅的患者將骨突受壓部墊氣圈、棉團,以減輕局部組織長期受壓,保持皮膚清潔乾燥。4、泌尿系感染的預防與護理 患者受傷早期,一般是傷後2周內,要給患者插留置導尿管,保持尿管持續開放,使膀胱內不積存尿液,減少受損傷的機會,經過2周~3周後將導尿管定時開放有助於建立反射性膀胱排尿;在插導尿管時,要選擇合適型號的尿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鼓勵或幫助患者大量飲水,預防泌尿系結石。5、消化功能紊亂的處理 脊髓損傷後,軀體神經功能發生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患者在傷後或術後可出現腸麻痹,表現為嘔吐、胃擴張、數日不排便、腹脹、膈肌活動受限、呼吸困難等;應給予禁食、胃腸減壓、肛管排氣及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受傷後患者常可因使用激素或體內應激反應而並發應激性潰瘍,出現嘔血、黑便等。我們嚴密觀察病情,給予及時地治療與護理。6、肺炎的預防和護理 患者受傷初期如疼痛時可給適當的止痛劑以減輕疼痛,鼓勵患者有效地咳嗽、排痰,方法是囑患者深呼吸,在呼氣的2/3時用力咳嗽,反復進行,使痰液由肺泡周圍進入氣道咳出;多翻身更換體位,每次翻身時,叩打胸背部,有助於排痰,也可利用吹水瓶方法增進肺泡功能。 頸椎骨折高位截癱患者的排痰問題更是重要,這類患者很容易發生肺炎並發症,甚至由於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而發生窒息,早期做氣管切開,是減少肺炎並發症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氣管切開以後能否把痰很好地引流出來,與護理工作質量很有關系。在護理氣管切開患者必須強調無菌操作,可做霧化吸入幫助排痰。將葯液從氣管切開插管內滴入時應順著管壁慢慢滴入,以免引起嗆咳。7、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指導雙下肢主動和被動活動定時加壓促進血液循環,勤翻身,服用抗凝葯物如阿司匹 林,經常抬高雙下肢以利於靜脈迴流,輔以手法按摩,盡可能地早期離床活動。8、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與關節僵硬 生命體征穩定後即開始幫助進行功能鍛煉,使癱瘓的肌肉、關節,軟組織不萎縮,關節不僵硬,促進血液循環,預防畸形。對於沒有癱瘓的肌肉,尤其是上肢和背部的肌肉,要認真積極地鍛煉,為將來扶拐下地打基礎、做准備。要細致耐心地向患者講清楚鍛煉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合作。
4、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4)脊柱損傷分型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5、脊椎損傷怎樣治療?
去看中醫
6、脊椎病如何預防?
脊椎病是人體頸、胸、腰、骶、尾部位脊柱損傷、損害,功能紊亂、病理變化等病症的總稱。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頸部、胸背部、腰部疼痛,甚至牽連引發下肢疼痛,每當工作與學習緊張、過累或天氣變化時均可加重症狀。近年來,該病的發病人群越來越大,年齡越來越小,症狀越來越復雜。雖然如此,絕大多數患者沒有手術的必要,保養加防護加食療,即可有效地防治脊椎病。
保養骨骼加強防護:
1、避免肥胖。肥胖會給脊椎帶來過大的負荷,同時由於腹肌鬆弛而不能起到對脊柱的支撐作用,大腹便便,會迫使脊柱發生變形。
2、學會放鬆。緊張可使血中激素增多,促使腰間盤腫大而導致腰痛。所以,心情愉快也是防治脊椎病的良方。
3、矯正坐姿。坐立時若身體向前彎曲,則會使腰背部的神經和肌肉受到牽拉而引起疼痛。所以,坐立時盡量使背部緊靠椅背,以使腰部肌肉得以放鬆和休息。寫寫停停,向後伸腰,也是預防腰痛的好方法。
4、睡硬板床。如果腰痛,不妨從席夢思等舒適的軟床下來,把毯子鋪在地板上,睡上一周。當然,如有硬板床則更好。
5、選擇合適的運動。游泳是增強腰背肌力量的有效運動,對頸椎病、頸肩痛、腰膝關節痛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跳水、打棒球、打高爾夫球或做體操卻有增加腰痛的危險。收縮腹肌、伸展腰肌以及散步、搖動腰部和騎自行車,都能防止和減輕腰痛。
主要有以下幾項:
1.採用正確的工作姿勢,特別是長期從事同—姿勢工作的人要注意適當的活動。
2.使用合理、符合健康要求的寢具。不良的寢具是許多脊椎病的禍根。
3.正確的睡眠姿勢。
4.防止過度疲勞。
5.防止風寒、潮濕的侵襲。
6.加強鍛煉、特別是頸部和腰部的活動。
7.脊椎病作輔助檢查:脊椎病能作的輔助檢查較多,臨床上用的最多、最普及的是脊椎X線平片。脊椎X線平片在臨床上有特殊的意義,它較普及,作常規檢查較cT、MRI價值高,有助於療效判定,明確病變的性質、范圍、程度及分型分期。除了脊椎X線平片之外,尚有許多特殊攝影,如:體層攝影、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cT)、核磁共振(MRl)、脊髓造影術、其它作為功能檢測的腦血流圖、肌電圖、誘發電位等,臨床上具體採用什麼輔助檢查。應根據專科醫生的要求。通常按一般檢查、x線平片、脊髓造影、cT這—順序的原則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