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對應臟腑

脊柱對應臟腑

發布時間:2020-10-03 11:44:39

1、脊柱兩邊是什麼穴位/經絡?按到那裡特別痛

脊柱兩邊的兩條經絡叫 膀胱經 關於痛 是要從脊柱的 頸椎 胸椎 腰椎看的 比如說 你腰椎部位一按就痛了 那裡的腎樞 表明你腎臟有問題 至於出痧 也許是上火 也許是風寒濕毒 不一定的

2、一天24小時,每2個小時對應的是哪幾個臟器?

1、子時(夜裡11點-次日凌晨1點):膽。

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是陰陽交匯之時,萬籟俱靜,這個時候最好是睡覺,而且要盡量的舒服。

2、丑時(凌晨1點-3點):肝

在這個時候陽氣生發起來,陽氣雖然生發起來,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斂,有所控制,就是說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養好肝血,此時要睡好。

3、寅時(凌晨3點-5點):肺

此時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需要深度睡眠。

4、卯時(早晨5點-7點):大腸

應該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這個時候地戶開,也就是肛門要開,所以要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

5、辰時(早晨7點-9點):胃

吃早飯,就是要補充營養。這個時候是天地陽氣最旺的時候,所以說吃早飯是最容易消化的時候。因為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

6、巳時(上午9點-11點):脾

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

7、午時(中午11點-13點):心經當令

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睡子午覺最為重要,睡不著閉一會兒眼睛都有好處。因為天地之氣在這個時間段轉換,以不變應萬變。

8、未時(下午13點-15點):小腸

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午飯要吃好,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

9、申時(下午15點到17點):膀胱

膀胱經從足後跟沿著後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如果這個時候特別犯困,就是陽虛的毛病。

10、酉時(傍晚17點-19點):腎

腎主藏精,精是人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所以到一定年齡階段都講究補腎。

11、戌時(晚上19點到21點):心包

心包是心臟外膜組織,主要是保護心肌正常工作的,此時陰氣正盛,陽氣將盡,喜樂出焉,人應在這時放鬆娛樂,古人在這時都是聊天休閑。

12、亥時(晚上21點到23點):三焦

三焦指連綴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三焦一定要通暢,不通則生病。在亥時就要休息了。

(2)脊柱對應臟腑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視子時,一陽初生,一天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

在《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取決於膽的生發。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到晚上八九點鍾時,就會容易犯困,可到夜裡11時,恰恰就清醒了。這是因為陽氣在這個時候開始生發起來了。

在中醫文化里,「臟器」是這么寫的——藏器。任何一個藏器都涉及到形、氣、神三個層面,所謂「形」就是它的物質基礎,不要以為把膽囊切了,膽經就生發不起來了。

中醫所說的「藏」,是內藏的意思。有內藏,就有外象,用中醫的觀點來理解,一根手指上就會有五藏。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醫理論里,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問題都跟肺氣有關。

皮毛里邊裹著肉,肉跟中醫藏器中的脾有關,脾主肌肉。肉里有血,心主血脈。肉里有骨頭,骨頭為腎所主。

身體要想活動都是由筋來連綴的。中醫認為筋跟肝有關,跟肝氣有關。肝氣實,則手能握,屈伸靈活;肝氣虛,則手指瘺軟或僵硬。

在子時,膽經就是從人的外眼角一直沿著人頭兩側,順著人體側面下來,再沿著身體側面往下走,一直走到腳的小趾、四趾。

3、脊柱與臟腑有怎樣的對應關系?

從中醫經絡上說:脊柱和五臟六腑,脊柱稱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也是支撐著整個身體,脊柱旁掛著人體的五臟六腑,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脊柱旁開0.5寸是內膀胱經,旁開1寸是外膀胱經。從頸椎下來(頸椎有7椎,第一椎在內,不容易摸到,第7椎就和大椎連接,下來就是所說的3肺5心,就是胸椎第3椎是肺第5椎的心。再是肝膽、脾胃、大腸、小腸、左腎、右腎、膀胱了)。中醫經絡還講中醫五行,木、火、水、金、土。分別對應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與脊柱息息相關。

4、人的五臟六腑圖片

人的五臟六腑圖片如下:

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人體內臟器官的統稱。也比喻事物的內部情況。

(4)脊柱對應臟腑擴展資料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的合稱。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臟,故又稱為六臟。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而稱為「神臟」。五臟的職能雖各有所司,但彼此協調,共同維持生命進程。五臟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關的。

心為五臟之一,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其形圓而下尖,如未開的蓮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由於心的主血脈和主藏神功能起著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臟而主通明。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於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覆蓋於心之上。肺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肺經肺系(指氣管、支氣管等)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肺氣以宣發肅降為基本運行形式。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覆蓋諸臟,故有「華蓋」之稱。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故有「嬌臟」之稱。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屬絡於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肺在五行中屬金,為陽中之陰,與自然界秋氣相通應。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攝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人出生之後,生命活動的繼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氣的運動特點是主升舉。脾為太陰濕土,又主運化水液,故喜燥惡濕。

脾在體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屬絡於脾與胃,相為表裡。脾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旺於四時。

肝位於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稱之為「剛臟」。《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膽附於肝,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屬絡於肝與膽,相為表裡。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納氣。由於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生命之本原,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與腎陽能資助、促進、協調全身臟腑之陰陽,故腎又稱為「五臟陰陽之本」。腎藏精,主蟄,又稱為封藏之本。

腎在體合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屬絡於腎與膀胱,相為表裡。腎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陰,與自然界冬氣相通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臟六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臟

5、腳上六條連接五臟六腑的經絡在哪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

3、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

4、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交於足厥陰肝經。

5、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本經脈另一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又一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5)脊柱對應臟腑擴展資料

中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葯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與脊柱對應臟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