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頸肩脊柱

頸肩脊柱

發布時間:2020-10-02 02:52:17

1、頸肩背不適及頭暈【關節及脊柱響頸肩背部不適】


應屬於姿勢不良引起的亞健康疲勞,注意姿勢(少低頭、多仰來頭、低枕平卧等),減輕頸椎負擔,適當運動,配合理療熱敷等,應可以逐漸減輕。

(北大源人民醫院王波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zd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頸肩肉硬

你是不最近累到了,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會肩頸酸痛僵硬,對了我給你一個專業的文章吧
常做辦公室的朋友十有八九會有肩頸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到五十左右會有讓你坐卧不寧的五十肩,嚴重的到穿衣服都成問題。其實肩頸的問題一般是與長期保持同一姿勢有關。心經有阻,心經與小腸經又互為表裡,小腸經也會有淤塞,吹了風或空調後,寒氣淤在經絡中,輕則動作受牽,重則內層筋膜粘貼,一動便疼痛無比。女性尤盛,另一原因在於女性易生氣嘛,悶氣一生,肝經也就牽連進去了,肝氣不舒也會造成肩頸失調。我們來看看中里巴人專家對此的看法:小腸經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
「麻筋」就是小腸經的線路,你現在用拳頭打一下這「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去。如果一麻到底,證明您心臟供血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臟已經存在供血不足的情況了。另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測試法,只要行個軍禮,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會不會很鬆弛,鬆弛就是此處氣血供應不足了。這里正是小腸經,而小腸經是靠心經供應氣血的。
天天守在電腦旁的朋友們通常都會肩膀酸痛。有的人站起身活動一下,很快就恢復如常;而另一些人則會日漸加重,先後背痛,然後脖子也不能轉側,手還發麻。醫院通常診為頸椎病。其實多數是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小腸經氣血也虛弱了。觀察一下小腸經的走向就會發現,從脖子到肩膀,再從胳膊到小手指,一路下來,正是你平常出現症狀的部位。
所以,肩頸痛了,就學做三步曲吧:

1、頭部的前低,後仰,左右拉伸,順逆時針轉動,聳肩放下的動作會吧?緩慢的進行,一個動作做四遍,配合緩慢的呼吸。

2、合掌上推到極致,放下手臂後雙手一上一下再背後盡量相夠;做完這個動作後以脊椎為中心平伸手臂左右轉身;每三節彎腰低首前後擺臂;一個動作再四遍緩慢進行。

3、放鬆拍拍肩膀。按摩小腸經與心經各3分鍾,每天堅持直到敬軍禮時完全沒有松垮垮的泡泡肉為止。

PS:若是有過生悶氣後肩頸酸痛的朋友就好好壓自己的肝經從太沖到行間的部分吧(在腳背上)

3、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3)頸肩脊柱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4、怎樣治療長期的脊椎病?

怎樣治療和預防脊椎病?
臨床上對脊椎病的治療主要採用兩種方法即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是對症狀較嚴重的,經嚴格的非手術治療無效,身體尚能耐受手術的病人,非手術治療臨床方法常用以下幾種:

引:通過外加或者人體自身的重力將脊椎推體之間間隙增寬,這樣有利於突出髓核回復,恢復正常椎體排列,鬆弛韌帶緊張,從而減少對脊髓、脊神經根的壓迫、刺激。
固定製動:通過定型枕、頸圍、腰圍將頸椎、腰椎固定製動,能減少繼續損傷,有利十損傷修復。
手法推拿、按摩:通過特種手法將椎體、小關節恢復到正常生理位置及正常生理曲線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物理治療:
通過各種物理因子作用於人體(如紅外線、磁、電),起到消炎、止痛、加速恢復的目的、對改善臨床症狀是十分有效的。

閉:將葯物分布於病患局部,效果比較明顯、但不宜長期使用。
葯物治療:通過服用以注射中、西葯,將葯物吸人人體。用葯時間要求較長。且效果較差,副作用較大而不提倡過多、過廣和長期使用。
預防主要有以下幾項:
1.採用正確的工作姿勢,特別是長期從事同—姿勢工作的人要注意適當的活動。
2.使用合理、符合健康要求的寢具。不良的寢具是許多脊椎病的禍根。
3.正確的睡眠姿勢。
4.防止過度疲勞。
5.防止風寒、潮濕的侵襲。
6.加強鍛煉、特別是頸部和腰部的活動。
7.脊椎病能作什麼輔助檢查?
脊椎病能作的輔助檢查較多,臨床上用的最多、最普及的是脊椎X線平片。脊椎X線平片在臨床上有特殊的意義,它較普及,作常規檢查較cT、MRI價值高,有助於療效判定,明確病變的性質、范圍、程度及分型分期。除了脊椎X線平片之外,尚有許多特殊攝影,如:體層攝影、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cT)、核磁共振(MRl)、脊髓造影術、其它作為功能檢測的腦血流圖、肌電圖、誘發電位等,臨床上具體採用什麼輔助檢查。應根據專科醫生的要求。通常按一般檢查、x線平片、脊髓造影、cT這—順序的原則進行檢查。
專家建議療法
脊椎的保護重在平時的注意。因為長期的坐姿、站姿甚至是睡姿的不正確都可能導致頸肩腰腿疼或脊椎病,因此,睡眠時選擇良好的寢具十分重要。

5、脊柱不適

手術後3個月以後!

6、腰部的脊柱

過度使用電腦和長期駕車,對關節和肌肉傷害最大,埋下了隱患。不少人用起電腦來一用就是幾個小時,而下班後又是驅車回家。平時再不注意加強鍛煉,患上頸肩腕疼痛症狀就顯得很正常,這些疾病長期發展下去就會變成關節炎
動作一
(1)坐在椅子上,毋須坐得太深。
(2)右腳拉直,腳尖向上;另一腿屈曲。
(3)右手慢慢向右腳尖方向伸,大腿底會有拉扯感覺,停住。
(4)換另一邊腳及手,重復以上動作。
動作二
(1)雙腿分開(預備動作)。
(2)曲膝,彎腰,雙手向外相扣,向前貼地,停住。
注意:此動作的維持時間與其他動作不同,為防血壓變動太快引起不適,只限維持3秒便要回復至預備動作。
動作三
(1)雙手叉腰。
(2)挺胸,向後仰,停住
平時要補充極品活性骨膠原,提高關節軟骨含量,增加軟骨厚度。

與頸肩脊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