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腫瘤分型

脊柱腫瘤分型

發布時間:2020-09-30 21:31:25

1、核磁共振檢查都適用於哪些脊柱疾病呢?

首先,核磁共振檢查能夠對腰椎間盤突出症作出明確的定位定性診斷。這是由於核磁共振檢查能夠清晰地觀察椎體、髓核和纖維環等結構。可以直接觀察到纖維的完整性,這對於確定椎間盤突出的病理分型有重要價值,同時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其次,核磁共振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脊髓、蛛網膜下腔,對於脊髓腫瘤有很好的顯示效果,一般能夠對腫瘤作出定性診斷。對於脊髓空洞症,核磁共振檢查可以作出明確清晰的診斷,在這一點上明顯優於CT掃描。(在CT掃描中,髓內腫瘤及脊髓空洞積水症均可導致脊髓增粗,有時不易鑒別。)再次,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脊柱結核和脊柱轉移癌的診出率較高,往往可以彌補X線平片檢查和CT掃描的漏診。核磁共振成像對於骨骼的顯影清晰度較之CT掃描要差一些,這也是其少有的缺陷之一。 贊

2、脊柱轉移癌的診斷鑒別

懷疑脊柱轉移癌的患者應該做徹底的診斷性檢查,包括病史與體格檢查。警示信號包括脊椎損害症狀(夜間痛、神經功能障礙、步態不穩)和系統性症狀(體重減輕和器官功能衰竭)。調查患者吸煙史、環境或職業性暴露史和旅遊史。問診應涉及可增加癌症可能性的條件(HIV、炎症性條件和原位癌)以及最近的癌症篩查情況和家族史。檢測血細胞計數、生化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當考慮到多發性骨髓瘤時,加做血漿和尿蛋白電泳分析。 1.X線平片:長期以來作為出現與脊柱相關的新發症狀患者的初級評估手段,這主要由於其技術簡易、價格低廉和廣泛應用。因此,X線平片成為確認溶解性和硬化性損害、病理性骨折、脊柱畸形和大體積團塊的有效篩查檢測工具。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可產生硬化性損害,但大多數脊柱轉移癌屬於溶解性的,在超過半個椎體受累前,X線平片不能顯示相關變化。由於這種相對不敏感性,明確診斷常需要結合其它影像學技術。核素掃描(骨掃描)是鑒別骨骼系統代謝活動增加區域的敏感方法。在椎體30-50%部分受累前,與腫瘤相關的變化不能被X線平片所顯示,而骨掃描能夠較早的發現轉移瘤,其解析度可達到2mm。有報道稱,核素骨掃描檢測脊柱轉移癌的敏感度為62-89%。然而,由於核素掃描檢測的是增強的代謝活動,而炎症或感染也可增強代謝活動,因此對轉移病灶不具特異性。圖像低解析度妨礙了閃爍成像的效果,應該結合CT或MRI影像排除良性表現,必要時行手術探查。
2.SPECT(單光子發射型CT):是核素骨掃描更先進的方式,提供可疑性脊柱轉移癌的3D影像。這種技術在檢測病灶方面比平面掃描具有更加詳細的影像且增加了敏感性和特異性。並且,不同於其它檢查技術,SPECT影像可區分轉移性病變和良性病變。在檢測脊柱轉移癌方面,當平面掃描無法確診時,SPECT是有效和相對廉價的檢測工具。應用氟脫氧葡萄糖(FDG)作為示蹤劑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也是常規應用於檢測轉移性病變和腫瘤分期的整體監測工具。PET設備已被證實在發現脊柱轉移癌方面優於平面閃爍掃描術,由於直接測定腫瘤的代謝活動,而不是骨轉化這一轉移瘤的間接標志,故能夠實現腫瘤的早期檢測。PET掃描也被用於辨別腫瘤的囊變區和壞死區,這些信息可增加活檢采樣的診斷率並有助於制定外科干預計劃。然而,PET的解析度是有限的,必需結合CT或MRI影像。另外,PET掃描費時且價格昂貴。最新一代多排CT掃描設備提供了脊柱骨解剖結構和腫瘤侵犯程度的高度詳細圖像。增加的矢狀位和冠狀位數字重建進一步提高了CT影像的詳細程度。當脊髓造影術與CT影像結合時,能夠獲得神經元所佔據間隙的高精度表現以識別受壓結構,有助於明確脊髓受壓的原因,了解是腫瘤侵入椎管還是病理性骨折的骨折塊向後突入椎管。由於對區域性解剖結構識別徹底,可協助指導手術入路、手術方式和確定內固定范圍,CT檢查在制定外科干預計劃時具有高度價值。除了對脊柱受累部分行CT掃描外,對於懷疑脊柱轉移癌而無法確定原發灶的患者,應對其主要體腔進行CT掃描以確定腫瘤原發灶。此外,CT血管造影術可對脊柱轉移癌的血供和迴流進行評估。
3.核磁共振成像:被認為是評估脊柱轉移癌的金標准影像設備。在檢測脊柱病變方面,MR影像較之標志標准X線平片、CT、核素掃描敏感性更高。這種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MR圖像對脊柱軟組織結構優良的解析度,包括椎間盤、脊髓、神經根、脊膜以及脊柱肌群和韌帶。MR圖像能夠顯示骨與軟組織界限,提供腫瘤侵襲或骨、神經、椎旁結構受壓的解剖學詳情。一組MR影像包括應用造影劑之後3個標准軸線(軸位、矢狀位和冠狀位)T1、T2加權圖像。另外,由於T1加權圖像中骨髓內脂肪為高強度信號,脂肪抑制研究可進一步解釋脊柱骨組織中病灶信號增強的原理。彌散加權成像,盡管非常規應用,但可區分病理性和非病理性壓縮骨折。
4.常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是評估脊柱轉移癌的重要工具。對於原發腫瘤血供豐富(腎細胞腫瘤、甲狀腺腫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肝細胞腫瘤和神經內分泌瘤)的轉移瘤患者,如考慮手術,了解轉移瘤的血供意義重大。通過血管造影術還可進行轉移瘤術前栓塞,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這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栓塞後可減少術中失血量,有助於病灶的完整切除。另外,控制術中出血,減少轉移瘤血供能夠潛在縮短手術時間,防止術後血腫致切口裂開和神經組織變性。 1.積極治療原發癌:若原發癌存在,或未經治療,或治療後又復發,均需積極治療原發癌,否則轉移瘤的療效將受到影響,且可出現新的轉移灶。原發癌未被發現者,應積極尋找並處理原發癌。
2.綜合治療轉移瘤:
(1)化療:各種不同類型腫瘤有各自敏感的化療葯物。最常見的乳腺癌轉移大部分對激素治療效果良好,某些單一葯物如5-氟尿嘧啶、阿黴素、環磷醯胺均有一定療效,但以聯合化療為佳。脊柱轉移癌化療能緩解或解除疼痛,但效果不能持久。
(2)放療:不論單發或多發轉移灶均可進行局部放療,抑制腫瘤生長,緩解症狀。
(3)激素治療:有些癌與內分泌有關,如乳腺癌與前列腺癌和女性與男性激素有關,可用性激素來治療。
(4)免疫治療:干擾素對一些癌症有效。若與化療和放療聯合使用,效果更佳。甚至有的空腔部位可局部注射。
(5)手術治療:目的是提高有效生存期的生活質量,如緩解症狀、穩定脊柱,改善癱瘓,延長生命。
3.對症支持治療:不論綜合治療有無效果,在一段時間內存在一些症狀,需要對症治療,如給鎮靜劑和開胃葯,輸液輸血、補充營養和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改善器官的功能等。
4.外科治療和患者的選擇
葯物研發的進步使許多腫瘤的治療得以改善,並延長了眾多患者的生存期。此類患者的治療決策需要參考最有價值的文獻資料、醫師的臨床專業知識和經驗,並考慮患者意願,其中後兩項內容是關鍵性的,由於是姑息性治療,患者意願尤為重要。實際上,在做治療決定時,臨床醫師應主要考慮三個方面:患者因素、脊柱穩定性和神經功能。
在過去20年,外科技術不斷發展,在並發症發生率可接受的條件下,前路和後路進行的脊柱穩定術使得減壓和腫瘤切除范圍得到改善。一些病例可獲得長期無病生存,特別是單發腎細胞惡性腫瘤患者,但對大多數患者來說,外科治療的目的是保留神經功能、緩解疼痛和確保脊柱的機械穩定性。大多數臨床醫師在考慮脊柱轉移癌行手術治療前,通常預期患者的生存期應超過3個月。 一、手術適應症:1.原發灶不明的單發轉移瘤在冰凍活檢的同時施術;2.化療或放療後復發或繼續加重者;3.已知是抗放射線者;4.有截癱或脊柱不穩定者。
選擇有手術適應症的患者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Tokuhashi等基於原發腫瘤類型、脊柱轉移灶數量、脊柱外和內臟轉移灶表現、患者一般狀況和神經狀況制定了一套評分系統。預後指標(低侵襲性腫瘤、脊柱單發病灶、無其它部位轉移灶、整體狀況良好、無神經功能障礙)越好,外科治療價值越高。患者評分大於9分時,建議手術切除病灶。患者評分低於5分、預後指標較差時,建議行姑息療法,即限制性減壓和固定。外科技術的進步和治療方式選擇的擴展促使Tomita等基於原發癌的分級、內臟轉移灶的表現和骨轉移灶的數量制定了一套相似的評分系統。在此系統中,預後指標愈好,評分愈低。2-3分的患者,以長期局部控制為目標大范圍或邊緣切除。4-5分的患者,表明應中期控制,邊緣或病灶內切除。6-7分的患者建議姑息性手術治療,支持療法僅適用於評分超過8分者。制定此評分系統的原則是協助外科醫師選擇那些可受益於手術治療的患者,並確定手術切除的合理范圍。實際上來說,計算Tomit和Tokuhashi系統評分並不會限制治療方法的選擇,特別是像新近發展的SRS這類其它治療方式。然而,這些預後評分系統的基本原則還是適用的。此外,一旦患者被認為適合於手術治療,在決定手術入路和固定方式時,要求對轉移瘤及其毗鄰結構的解剖和組織病理學特徵、脊柱生物力學和轉移瘤誘發的變化有著全面的了解。
二、手術方式
外科解剖和組織病理學腫瘤分型:脊柱轉移癌患者行手術切除和減壓的方式主要由受累脊柱節段、腫瘤在脊柱的位置、腫瘤的組織學特性、所需脊柱重建的類型所決定。椎體是脊柱轉移癌最常見的受累部分,因此,前路手術能夠最有效的切除病灶和進行椎管減壓。然而,這種術式增加了手術相關的並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因此,經常應用的經椎弓根後方或後外側入路成為首選入路。經此入路可完成三柱減壓內固定,這一術式在胸腰椎應用越來越多,特別是椎體環狀切除和/或多節段切除時。
1.脊柱轉移癌繼發脊柱不穩的治療
脊柱轉移癌繼發脊柱不穩以往無明確定義。有綜述顯示,對即將發生的或已發生的頸椎或胸腰椎不穩無明確治療指南。目前其診斷取決於一組臨床和影像學參數,而這些均未經過驗證。脊柱生物力學研究顯示,椎體的支撐超過80%來自脊柱軸向負荷。因此,最常發生轉移瘤的部位椎體發生溶解性病變時,對脊柱的負載能力有明顯影響。影響的程度取決於病灶的體積、完整椎體的橫斷面積和總骨礦物密度。隨著溶解性病灶體積的不斷增大,椎體完整性被破壞,導致壓縮性或爆裂性骨折。這些骨折產生的骨折塊或腫瘤碎塊進入椎管或椎間孔,引起神經結構受壓,導致疼痛或運動/自主功能障礙。有研究顯示,50-60%胸椎和35-45%下胸椎/胸腰椎椎體溶解性病變預示著發生椎體塌陷。高活動度或高壓力節段,例如頸胸段和胸腰段,在較小的腫瘤負荷下即可發生骨折。脊柱背側結構的轉移瘤,特別是關節突關節,被認為是造成患者病理性脫位、滑脫、水平性不穩的原因。由於脊柱後方轉移瘤的發生率遠少於椎體,此類病變並不常見。
了解不穩的表現程度和特徵能夠協助選擇手術方式和確定重建范圍。由於損傷機制的不同,對在腫瘤形成過程中導致的脊柱不穩行內固定和減壓的指征尚不清楚。Cybulski對評估腫瘤導致脊柱不穩的影像學標准建議如下:1.前中柱破壞(椎體高度塌陷>50%);2.2個或以上相鄰椎體塌陷;3.腫瘤累及中後柱(後方形成剪切畸形的可能);4.既往行椎板切除術,未發現前中柱病變。這些研究建議,當這些不穩標准中一項存在時,或預期壽命>5-6個月的患者出現神經壓迫症狀、免疫或營養狀態良好、不完全性神經功能障礙、腫瘤對化療不敏感、腫瘤既往治療失敗時,可行手術建議內固定。
2.脊髓壓迫症的治療
當腫瘤組織或骨折塊突入椎管時,則發生轉移性硬膜外脊髓壓迫症(MESCC)。當這種病變引起神經損害時,通常為外科急症。這種情況在5-10%的癌症患者和超過40%其它部位骨轉移患者中均會發生。皮質類固醇和X線放療是主要治療方法。以往,外科方法的選擇局限於椎板減壓術,但這種技術不能對椎體前方進行減壓,並且使後方結構發生不穩,由此導致脊柱不穩、神經功能惡化和疼痛。因此,對脊髓進行環狀減壓這一積極的外科技術更為常用。
有綜述顯示,隨著時間的發展,臨床結果的改善與越來越積極的外科治療策略的進步有關。盡管有著相對更高的術後死亡率(平均10%),運動功能改善最好的報道仍來自對前路減壓內固定患者(平均75%)的研究。還有研究顯示, MESCC的治療方法選擇上,手術輔以XRT優於單純XRT。盡管此項研究的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但考慮研究的選擇標準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對放療高度敏感的腫瘤患者,例如淋巴瘤、骨髓瘤和小細胞肺癌均被排除在兩組之外。在這些患者中,單純XR T適用於MESCC不合並脊柱不穩的患者。另外,單純XTR還適用於神經功能障礙進展迅速、椎管無明顯骨塊突入的患者,或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者。手術減壓內固定適用於脊柱不穩、骨性椎管受壓、神經功能迅速衰退、XRT後復發的腫瘤、放療抵抗性腫瘤引起的MESCC以及有必要做病理診斷的患者。此外,全椎體切除術適用於單發且相對進展緩慢、能夠治癒性切除的轉移瘤患者,例如無全身性轉移的腎細胞癌患者。 1.葯物治療
葯物療法應用於脊柱轉移癌的治療可分為兩類:直接作用於腫瘤的葯劑和最小化腫瘤繼發症狀的葯劑。除了一些化學敏感性腫瘤,例如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和神經母細胞瘤,許多脊柱轉移癌對細胞毒素劑不十分敏感,治療這些病變的抗癌葯受到限制。相反的,防止和改善脊柱腫瘤症狀包括疼痛、炎症和骨破壞的葯物應用廣泛。
2.化療
盡管在過去幾十年化療方案的進步改善了癌症的治療效果,但通常這些療法在治療脊柱轉移癌方面作用有限,因為脊柱轉移癌是癌症的晚期並發症。然而,術後新輔助療法的應用使得某些轉移瘤的治療效果得到改善,包括生殖細胞瘤、高危神經母細胞瘤、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另外,曾經被認為是無法切除的腫瘤在接受新輔助療法治療後得以手術切除。例如,由於手術並發症發病率高且術後改善效果有限,以往認為肺上溝非小細胞癌脊柱轉移是無法手術切除的,但是,接受新輔助療法(依託鉑甙和順鉑)和XRT後,2/3此種腫瘤患者在手術時發現腫瘤體積縮小,切除邊緣陰性的可能性亦增加。其它一些葯物療法脊柱轉移癌的治療也是有效的。
3.激素療法
一些脊柱轉移癌,特別是源自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者,可能具有激素受體,直接針對這些受體的治療是有效的。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例如他莫昔芬,芳香酶抑制劑,如來曲唑、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顯示了在治療乳腺癌方面的有效性。對於前列腺癌,採用雌激素抑制劑聯合促性腺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和/或氟他胺是有效的療法。即使原發腫瘤對激素療法敏感,轉移瘤可能不具備同樣的激素受體,因此,可能對激素療法不敏感。
4.雙磷酸鹽療法
此類葯物抑制與脊柱轉移癌相關的骨破壞和骨吸收,可降低病理性骨折的風險、緩解溶解性病變引起的局部疼痛、減低惡性腫瘤相關性高鈣血症。對於轉移性乳腺癌、多發性骨髓瘤和其它一些溶骨性轉移瘤的治療被證實是有效的。
5.皮質類固醇療法
皮質類固醇類是葯物療法治療脊柱轉移癌相關性疼痛、處置轉移瘤病灶壓迫脊髓引起急性神經功能障礙的基礎葯物。皮質類固醇可緩解炎症,減輕腫瘤相關性疼痛。它還可以減輕脊髓水腫,改善短期神經功能。最後,還可直接溶解腫瘤,例如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和乳腺癌。但就皮質類固醇類葯物的給葯劑量方案,即高劑量和與其相對的低劑量方面尚未達成一致。有研究顯示,初始靜脈推注劑量為10mg與100mg對比時,在疼痛、離床活動、膀胱功能方面無差異。
6.止痛劑
脊柱轉移癌可引起劇烈的機械性或神經性疼痛,因此,止痛成為許多治療方案的主要目標之一。癌症引起的疼痛若處理不當可引起抑鬱、焦慮和疲勞,盡管不斷的努力改善止痛劑的給葯途徑,處理不當的癌痛仍然存在。癌痛的治療通常為階梯式的,包括從NSAIDs,到弱阿片類葯物,到嗎啡類強效鎮痛劑逐級增加。一線葯物應該為非阿片類鎮痛劑,例如醋氨酚、阿司匹林以及其它的NSAIDs。美國疼痛協會建議聯合應用長效和短效的阿片類並應用通便劑,避免應用哌替啶。當開始應用嗎啡時,首先應嘗試口服給葯,然後靜脈給葯,包括軸索鎮痛劑。這種階梯式療法聯合輔助療法以防止鎮痛劑的副作用和神經性並發症。另外,許多脊柱轉移癌患者由於椎旁神經叢受累而出現神經性疼痛。此種類型的疼痛阿片類葯物很難治療,因此需要另外的對策,包括通過留置導管給予麻醉葯進行連續神經根阻滯,或進行冷凍消融術。其它葯劑對治療神經性疼痛可能也有效果,包括抗驚厥葯、神經安定葯和利多卡因貼片。這些鎮痛劑能夠引起棘手的副作用,因此在服葯期間需進行監測,並給予相應處理。阿片類鎮痛劑通常引起胃腸道症狀,包括便秘和惡心,應用此類葯物時應適當給予通便葯和止吐葯。阿片類葯物可加重老年患者的步態障礙和認知損害,安全預防措施是必備的。長期應用阿片類葯物患者可產生機體依賴性,應避免突然停用。抗驚厥葯可引起嗜睡和眩暈,精神安定葯可引起鎮靜、抗膽鹼能效應、體位性低血壓和體重增加。必須對經歷癌痛治療的患者進行葯物副作用、疼痛緩解效果、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參數的監測。
7.放療
放療是治療脊柱轉移癌的主要手段,並在緩解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穩定神經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XRT通常分次分時段在10-14天內給予25-40Gy的總劑量。照射水平定位在轉移灶邊緣5cm、上下兩個椎體水平。能否達到局部控製取決於靶病灶的投射劑量和腫瘤的組織學分型。然而,傳統的XRT是不精確的,因為對射線敏感的神經結構與病灶毗鄰,所以不能對脊柱單獨靶病灶進行大劑量照射。結果導致對病灶照射劑量往往不足,因此,腫瘤組織學類型表現為對射線抵抗者不推薦進行放療。
與傳統大面積照射的XRT不同,脊柱SRS可精確將大劑量交叉射線束聚焦於指定目標,這可限制射線照射到脊髓、皮膚和其它對射線敏感的結構。射線劑量分級化允許對目標組織單次高劑量照射,SRS得以分為1-2次在門診進行。精密外部框架和圖像引導無邊框系統最近都在應用。圖像引導系統使用內部或外部基準標志物提供對患者體位接近即時的更新以聚焦射線,避免了外部固定。由於外部固定的繁瑣且引起不適,該技術特別適用於脊柱。對這些系統的研究已顯示出良好的結果,包括腫瘤進展終止、疼痛緩解和較少的不良事件。聚焦射線治療後長期結果對准確評估此項技術的優缺點至關重要。例如,SRS治療後發生病理性骨折的早期記錄已經完備,這可能由於聚焦射線引起快速和顯著的組織破壞。但是,能夠應用高適形XRT以高劑量照射病灶,同時使周圍組織暴露范圍最小,使得在類型上被考慮為「射線不敏感」的腫瘤的治療得以繼續,並選擇病灶進行再次照射。結果,SRS的出現使得脊柱轉移癌的治療模式發生本質的改變。
質子束療法最初在1940年用於癌症的治療,但應用並不廣泛。在過去20年,許多治療中心裝備了質子束設備,因此,使其在腫瘤治療領域得以普及。不像以傳統方式和立體定位方式進行照射的X射線束和伽馬射線束,質子束療法能夠發射射線至中樞神經系統臨界結構而不良反應極微小。這主要由於質子獨特的物理特性,即以最小的散射獲得最大的能量峰值。由於質子束療法的有限利用率和高昂的費用,使其在大多數患者中的應用受到限制。隨著越來越多的治療中心開展此項技術,對其應用將越來越普遍。
盡管傳統XRT、SRS和質子束療法能夠使局部病灶得到控制、保留了神經功能、緩解疼痛,但這些療法不能糾正有轉移瘤引起的脊柱不穩和畸形以及由此產生的疼痛和功能障礙,也不能緩解病理性骨折和骨折塊突入椎管或神經根管引起的脊髓壓迫。當XRT作為手術的輔助療法或新輔助療法時,其應用時機必須慎重考慮。XRT引起的不良後果包括手術重建後傷口和植骨塊癒合不良。因此,建議術後3-4周後開始進行放療。
8.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
廣泛、多發的脊柱轉移癌傳統上進行保守治療,包括傳統XRT、皮質類固醇、鎮痛劑、佩戴矯形支架和卧床休息。然而,XRT治療後明顯的疼痛緩解不超過2周,骨質增強不超過4周。盡管曾用於治療椎體彌漫性血管瘤,椎體後凸成形術已成為對脊柱轉移癌引起的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治療手段。
椎體成形術通過直接將骨水泥注入椎體來完成,而後凸成形術首先將一個可擴張性球囊置入椎體並使其膨脹以形成一個腔隙,然後注入骨水泥。後凸成形術中應用球囊擴張能夠改善由於椎體塌陷引起的後凸畸形,並顯示出其防止後凸進一步加重的作用。將骨水泥注入塌陷的椎體已被證明可有效緩解疼痛。可以假定機械性疼痛的緩解是由於後凸畸形的矯正,但是也可能是骨水泥本是具有鎮痛的作用。脊柱轉移癌椎體後凸成形術的指征最近正逐步形成。此項技術已被證明是治療轉移瘤引起的椎體骨折造成的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措施,當聯合XRT時,能夠緩解被認為不具備手術適應症患者的疼痛。然而,病理性骨折引起的脊髓壓迫為椎體後凸成形術的相對禁忌症,因為該技術不能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反而迫使骨折塊突入椎管而加重脊髓壓迫。該術式並發症罕見,通常包括PMMA滲漏和誤置,引起神經結構受壓或肺栓塞。盡管椎體後凸成形術是治療脊柱轉移性疾病疼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穩定脊柱、矯正畸形和解除脊髓壓迫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而這些可以通過手術減壓和內固定來妥善處置。
9.脊髓髓內轉移瘤
脊髓髓內轉移瘤(ISCM)是一種罕見病例,大約2%的腫瘤患者在屍體解剖時發現該病。在這些病例中,大約5%在患者生前繼全身性疾病被確診。ISCM最常見的來源為肺癌,特別是小細胞肺癌。像包括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腎細胞癌這些通常轉移至脊柱的腫瘤中很少出現髓內轉移。由於症狀和臨床所見難以區分,髓內轉移瘤與其它病變像硬膜外轉移瘤、類腫瘤壞死性脊髓病的鑒別診斷較為困難。對於既往有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新發一側肢體運動或感覺缺失時應考慮ISCM,因為非對稱性脊髓功能常提示為髓內腫瘤。另外,據估計30-45%的ISCM患者發生Brown-Sequard或偽Brown-Sequard綜合症。髓內轉移瘤的標志是快速進展的神經症狀,而典型的原發性髓內腫瘤進展緩慢,表現為漸進性症狀。大約75%被報道的髓內轉移瘤患者在出現神經症狀後1月內進展為完全性神經功能喪失。另外,肌肉萎縮是原發性髓內腫瘤的常見體征,而在髓內轉移瘤患者中並不常見。
髓內轉移瘤通常發現較晚,患者常合並其它系統的轉移瘤。因此,髓內轉移瘤的發展常與較差的預後相關,如不治療,平均生存期少於1月。因此,許多作者主張XRT而不支持手術切除。放療對於某些射線敏感性腫瘤如小細胞肺癌或乳腺癌、淋巴瘤是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對射線抵抗性轉移瘤無效。對於此類患者,微創手術切除結合原發腫瘤和其它繼發轉移瘤的治療可能有助於穩定或逆轉神經功能障礙,延長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切除可通過CO2激光器將腫瘤汽化來完成,該方法操作容易,可減少對脊髓的牽拉。此外,髓內轉移瘤通常是孤立且邊界清晰的團塊,標准微創術式易於切除。

3、醫療器械怎麼分級

國家對醫療器械按照風險程度實行分類管理。

第一類是風險程度低,實行常規管理可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

第二類是具有中度風險,需要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

第三類是具有較高風險,需要採取特別措施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

二類醫療器械是指,對其安全性、有效性應當加以控制的醫療器械。包括X線拍片機、B超、顯微鏡、生化儀等都屬於屬於二類醫療器械。

第三類醫療器械:

用於植入人體或支持維持生命,對人體具有潛在危險,對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須嚴格控制的醫療器械。如植入式心臟起搏器、體外震波碎石機、病人有創監護系統、人工晶體、有創內窺鏡、超聲手術刀、彩色超聲成像設備。

激光手術設備、高頻電刀、微波治療儀、醫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X線治療設備、200mA以上X線機、醫用高能設備、人工心肺機、內固定器材、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腎、呼吸麻醉設備、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輸液器、輸血器、CT設備等。

(3)脊柱腫瘤分型擴展資料:

常用葯品及醫療器械

家庭保健器材:疼痛按摩器材、家庭保健自我檢測器材、血壓計、電子體溫表、多功能治療儀、激光治療儀、血糖儀、糖尿病治療儀、視力改善器材、睡眠改善器材、口腔衛生健康用品、家庭緊急治療產品。

家庭醫療康復設備:家用頸椎腰椎牽引器、牽引椅、理療儀器、睡眠儀、按摩儀、功能椅、功能床,支撐器、醫用充氣氣墊;制氧機、煎葯器、助聽器等。

家庭護理設備:家庭康復護理輔助器具、女性孕期及嬰兒護理產品、家庭用供養輸氣設備;氧氣瓶、氧氣袋、家庭急救葯箱、血壓計、血糖儀、護理床。

4、醫學類學術核心期刊分類

核心期刊 第五編 醫葯、衛生
R 綜合性醫葯衛生
R1 預防醫學、衛生學
R2 中國醫學
R3 基礎醫學
R4/8 臨床醫學/特種醫學
R9 葯學
綜合性醫葯衛生類核心期刊
1、中華醫學雜志
2、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3、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4、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5、第一軍醫大學學報(改名為: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6、解放軍醫學雜志
7、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8、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
9、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10、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11、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12、復旦學報.醫學版
13、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14、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15、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16、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17、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
18、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廣東醫學
20、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
21、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2、上海醫學
23、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4、江蘇醫葯
25、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6、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7、實用醫學雜志
28、山東醫葯
29、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30、重慶醫學
31、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32、天津醫葯
33、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34、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35、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36、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37、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預防醫學、衛生學類核心期刊
1、中國公共衛生
2、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3、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4、衛生研究
5、營養學報
6、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7、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8、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9、環境與健康雜志
10、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11、中國衛生統計
12、中國工業醫學雜志
13、中國職業醫學
14、環境與職業醫學
15、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
16、中國衛生經濟
17、毒理學雜志
18、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19、中國食品衛生雜志
20、現代預防醫學
21、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2、中國婦幼保健
23、中國學校衛生
24、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5、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6、生殖與避孕
中國醫學類核心期刊
1、中草葯
2、中國中葯雜志
3、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4、中國針灸
5、中成葯
6、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
7、中葯材
8、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9、中葯葯理與臨床
10、中華中醫葯雜志
11、針刺研究
12、中葯新葯與臨床葯理
13、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
14、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15、遼寧中醫雜志
16、時珍國醫國葯
17、中醫雜志
18、新中醫
19、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中國天然葯物
基礎醫學類核心期刊
1、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中華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
3、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4、解剖學報
5、中國免疫學雜志
6、免疫學雜志
7、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8、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9、生理學報
10、解剖學雜志
11、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2、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13、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改名為: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14、生理科學進展
15、中華病理學雜志
16、神經解剖學雜志
17、現代免疫學
18、病毒學報
19、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21、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改名為:國際免疫學雜志)
22、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23、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24、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改名為: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25、基礎醫學與臨床
臨床醫學類核心期刊
1、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3、中國臨床康復(改名為: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4、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5、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6、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7、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8、中華護理雜志
9、臨床檢驗雜志
10、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11、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2、中國急救醫學
13、檢驗醫學
14、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15、中國全科醫學
16、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17、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18、中國輸血雜志
19、中國實驗診斷學
20、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1、護士進修雜志
內科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中華內科雜志
3、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4、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5、中華血液學雜志
6、中華肝臟病雜志
7、中華消化雜志
8、中國地方病學雜志
9、中華腎臟病雜志
10、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11、中華糖尿病雜志(改名為:中國糖尿病雜志)
12、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13、中華傳染病雜志
14、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15、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16、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17、中國循環雜志
18、高血壓雜志(改名為:中華高血壓雜志)
19、中國老年病雜志
20、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1、中國內鏡雜志
22、腸外與腸內營養
23、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4、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外科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外科雜志
2、中華骨科雜志
3、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4、中華創傷雜志
5、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6、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7、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8、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9、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10、中華燒傷雜志
11、中華麻醉學雜志
12、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13、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14、中華手外科雜志
15、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16、中華整形外科雜志
17、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18、中國器官移植雜志
19、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1、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2、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3、臨床麻醉學雜志
24、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5、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6、中華男科學雜志
婦產科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婦產科雜志
2、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3、實用婦產科雜志
4、現代婦產科進展
兒科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兒科雜志
2、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3、臨床兒科雜志
4、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5、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6、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腫瘤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腫瘤雜志
2、癌症
3、中國腫瘤臨床
4、腫瘤
5、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6、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
7、腫瘤防治研究
8、中國癌症雜志
9、實用腫瘤雜志
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神經科雜志
2、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3、中華精神科雜志
4、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5、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6、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7、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8、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改名為: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9、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皮膚病學與性病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皮膚病雜志
2、臨床皮膚科雜志
3、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耳鼻咽喉科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改名為: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3、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4、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眼科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眼科雜志
2、中華眼底病雜志
3、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4、眼科研究
5、眼科新進展
口腔科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3、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4、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5、口腔醫學研究
特種醫學類核心期刊
1、中華放射學雜志
2、臨床放射學雜志
3、實用放射學雜志
4、中華核醫學雜志
5、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6、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
7、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8、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9、放射學實踐
10、介入放射學雜志
葯學類核心期刊
1、葯學學報
2、中國葯學雜志
3、中國葯理學通報
4、葯物分析雜志
5、中國新葯雜志
6、中國新葯與臨床雜志
7、中國醫院葯學雜志
8、中國醫葯工業雜志
9、中國葯科大學學報
10、中國抗生素雜志
11、沈陽葯科大學學報
12、中國葯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13、中國臨床葯理學雜志
14、中國葯房
15、中國生化葯物雜志
16、中國現代應用葯學
17、華西葯學雜志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 (每4年更新一次,最新一次是2015年8月出版第七版)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 (分為核心庫以C為標記和擴展庫以E為表記)

5、全面地介紹一下腦瘤?

顱內及椎管內腫瘤
【概述】
1. 原發性腫瘤:起源於頭顱、椎管內各種組織結構,如顱骨、腦膜、腦組織、顱神經、腦血管、腦垂體、松果體、脈絡叢、顱內結締組織、胚胎殘余組織、脊膜、脊神經、脊髓、脊髓血管及脂肪組織等;膠質瘤最多、腦膜瘤次之,再次為垂體腺瘤、神經纖維瘤、腦血管畸形等。
2. 繼發性腫瘤:轉移瘤或侵入瘤等。
【發病率】
10~12/100000人口/年,僅次於胃、肺、子宮、乳腺、食道腫瘤,約佔全身腫瘤2.5%。兒童期為7.5%。
1. 年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見。
2. 性別:一般發病與性別無多大差異,但松果體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血管網狀細胞瘤、顱咽管瘤、轉移瘤、神經鞘瘤和畸胎瘤等,男性稍高於女性(男:女=3.2:1),而腦膜瘤則以女性發病率占優勢(女:男=1.2~1.5:1)。
3. 發病年齡與腫瘤的好發部位及其病理性質有一定關系:
①兒童:小腦幕下中線部位,常見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瘤等;
②成年:多發生於幕上,少數位於幕下,常見星形細胞瘤、腦膜瘤、垂體腺瘤及聽神經瘤等;
③老年:多位於大腦半球,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腦膜瘤或轉移瘤等居多。
【分類】
1. 按生長部位分類:依腫瘤生長在顱內結構的不同部位而定,如額、頂、枕、顳葉,小腦、腦干、丘腦、鞍區、腦室內、小腦腦橋角區等。
2. 按病理學性質分:WHO(1995)
類 型 各自的類別
膠質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含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脈絡叢乳頭狀瘤(癌)、松果體細胞瘤、混合性膠質細胞瘤
腦膜瘤 內皮細胞型、纖維型(纖維母細胞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乳頭型、間變性(惡性)腦膜瘤
垂體腺瘤 a. 無分泌性腺瘤; b. 分泌性腺瘤:生長激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細胞腺瘤; c. 垂體腺癌; d. 垂體細胞瘤
神經纖維瘤(含神經鞘瘤) 聽神經(鞘)瘤、三叉神經纖維瘤、舌咽神經瘤、副神經瘤等
先天性腫瘤 顱咽管瘤、畸胎瘤、皮樣或上皮樣囊腫、拉賽克裂囊腫、膠樣囊腫等
血管性腫瘤 血管網狀細胞瘤(血管母細胞瘤)
轉移瘤與侵入瘤 a. 來自肺、胃腸道、乳腺、泌尿生殖系等癌瘤的腦轉移; b. 由鼻咽癌、巨細胞瘤、脊索瘤、軟骨瘤等向顱內侵入
其他腫瘤 漿細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細胞瘤、肉瘤或不能分類的腫瘤等
膠質細胞瘤,臨床上仍延用克諾漢(Kernohan)四級分類法:Ⅰ級:腫瘤細胞大小、形態、染色均勻一致,分化良好,屬於良性,但臨床病理發展趨於向惡性發展;Ⅱ級:部分瘤細胞大小不一,偶見瘤細胞分裂相,屬低級別惡性腫瘤;Ⅲ級與Ⅳ級:瘤細胞分化不良,大小及形態不一,深染,核分裂相多,並可見瘤巨細胞,屬高級別惡性腫瘤。
【病因】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1.先天因素:胚胎發育過程中原始細胞或組織異位殘留於顱腔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備分化與增殖功能,可發展成為顱內先天性腫瘤。這類腫瘤生長緩慢,多屬良性,常見有顱咽管瘤、脂肪瘤及膠樣囊腫等。
2.遺傳因素:人體基因缺陷或突變可形成顱內腫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屬神經系統腫瘤遺傳最具典型的代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約半數病人有家族病史。視網膜母細胞瘤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傳播,單發性病灶佔3/4,具有體細胞的突變,約有12%~17%可傳給子代;多灶性病變則有細胞的染色體改變,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員很有可能易感,約50%~65%能傳給子代。
3.物理因素:
(1) 創傷:一般認為,創傷可引起腦、腦膜瘢痕組織間變而成為腫瘤。
(2) 射線:研究發現,放射區域的細胞突變是腫瘤形成的基礎。此類腫瘤以惡性為多。
4.化學因素:誘發的腫瘤可為膠質細胞瘤、腦膜瘤、肉瘤、垂體腺瘤和松果體瘤等。
5.生物學因素:常見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這些病毒可誘發腦膜瘤、松果體瘤、肉瘤、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和髓母細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機制是它們進入細胞後,在胞核內合成DNA時(即細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並改變染色體的基因特性,使細胞增殖與分裂功能發生畸變而形成腫瘤。
【臨床表現】
取決於腦瘤的部位、性質和腫瘤生長的速度,並與顱腦解剖與生理的特殊性相關。
發病多緩慢。首發症狀可為顱內壓增高或神經定位症狀如肌力減退、軀體麻木、癲癇等。於數周、數月或數年之後,症狀增多,病情加重。
急性發病者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突然加重惡化,陷入癱瘓、昏迷,多見於腫瘤囊性變、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惡性的腫瘤或轉移瘤並發急性彌漫性腦水腫,或因瘤體突然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以致顱內壓急劇增高,導致腦疝危象。
一、 顱內壓增高:85%。
(一)原因:
1.腫瘤的佔位作用:腫瘤在顱內呈擴張性或浸潤性生長,超過顱腔代償限度(約達到顱腔容積的8%~10%),即出現顱內壓增高。
2.腦脊液循環通路梗阻:腫瘤壓迫或因腫瘤妨礙了腦脊液的吸收。
3.腫瘤壓迫腦組織、腦血管,影響血運導致腦的代謝障礙,或因腫瘤、特別是惡性膠質細胞瘤與轉移瘤的異物(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管通透因子)刺激反應與毒性作用,使瘤周腦組織發生局限或廣泛性腦水腫。
4.顱內靜脈迴流障礙:腫瘤壓迫較大的靜脈或靜脈竇,可導致靜脈迴流障礙,使腦組織淤血。
5.腫瘤卒中與變性:瘤內急性出血(瘤卒中)、瘤組織囊性變或壞死,使瘤體積迅速增大、腦水腫突然加重。
6.其它因素:攝入水分過多、反復嘔吐、劇烈咳嗽或用力、不適當的腰椎穿刺及肺部感染或高熱等引起的腦缺氧等,均可增高顱內壓力。
(二)症狀:
1.頭痛:多因顱內壓變化和腫瘤直接影響等因素,使顱內敏感結構腦膜、腦血管、靜脈竇和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為常見的早期症狀,90%的腦腫瘤病人均有頭痛。
多為搏動性脹痛或鈍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發生,時輕時重。一般於清晨或起床後出現,白天逐漸緩解,嚴重時可伴有惡心、嘔吐,每於嘔吐後頭痛多可減輕。任何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噴嚏,或用力,劇烈運動等,均可使頭痛加重。
某些腦瘤所致頭痛的部位可有一定的規律性,如腦膜瘤常引起相應部位頭痛;垂體腺瘤多為兩顳側或額部頭痛;幕下腫瘤頭痛常位於枕頸及眶額部;腦室內腫瘤可因腫瘤位置移動、頭位變化,引起嚴重顱內壓增高,出現發作性劇烈難忍的頭痛,嚴重時,可發生顱內壓增高危象。
2. 惡心、嘔吐:早期或首發症狀,多伴以頭痛、頭昏。常發生在清晨空腹時,典型表現為與飲食無關的惡心或噴射性嘔吐,且常於較劇烈的頭痛、頭昏之後發生,頭位變動可誘發或加重。小兒顱後窩腫瘤出現嘔吐較早而頻繁,易誤診為胃腸道疾病;成年人嘔吐出現較晚。惡心、嘔吐是因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影響迷走神經核(嘔吐中樞)所致。
3.視乳頭水腫與視力障礙:與腦腫瘤的部位、性質、病程緩急有關。如顱後窩腫瘤出現較早且嚴重,大腦半球腫瘤較顱後窩者出現較晚而相對要輕,而惡性腫瘤一般出現較早,發展迅速並較嚴重。
可演變為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視力逐漸下降。出現生理盲點擴大和視野向心性縮小,以及視乳頭繼發性萎縮。長期顱內壓增高常致失明。
眼球外展麻痹亦常為顱內壓增高的徵象,可出現斜視和復視。
4.精神症狀:因大腦皮質遭受損害引起,表現為淡漠、遲鈍、思維與記憶力減退,性格與行為改變,進而發展為嗜睡、朦朧或意識不清。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較明顯,額葉腫瘤經常引起精神症狀,或表現有欣快、易激動及痴獃等。
5.癲癇:20%~30%,其中半數病人為首發症狀。
6.生命體征變化:顱內壓呈緩慢增高者,生命體征多無變化。顱內壓顯著增高或急劇增高可表現緩脈,常慢至50次/分鍾左右,伴有呼吸深慢,血壓代償性升高等。這些已屬腦疝前期或已有腦疝的表現。如繼續惡化,則出現脈搏細速,呼吸不規則,呈抽泣或潮式樣呼吸,血壓降低以致周身循環衰竭,最後呼吸停止。下丘腦及腦室內腫瘤或惡性腫瘤,可出現體溫波動,體溫常升高。
二、 神經系統定位徵象:是腫瘤所在部位腦、神經、血管等受損的表現,反映腦腫瘤部位所在。
三、 內分泌與周身症狀。
【診斷】
1.病史與體格檢查。
2. 頭顱X線平片檢查:
3.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查:包括腦脊液壓力、細胞計數、蛋白及生化測定。
4.頭顱超聲波檢查。
5.腦電圖檢查:約90%的腦腫瘤可出現異常腦電圖。
6.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對耳蝸以短聲刺激後,從雙側頭皮上記錄到的大腦皮質電位變化,其電位來源於腦干聽覺通路,故稱之為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臨床上可用來客觀地評價腦干功能障礙的部位,依波峰情況能早期診斷腦干腫瘤、小腦腦橋角區聽神經瘤或腦膜瘤等。
7.生物化學及免疫學測定:
8.腦血管造影:
9.腦室造影:經顱骨鑽孔、直接穿刺側腦室將氣體或造影劑(如碘油、碘苯葡胺等)注入腦室內,以顯示腦室系統的方法。由於顱內腫瘤的佔位效應,常壓迫相應部位的腦室和蛛網膜下腔,使其變形、移位或梗阻。依據這些改變,常可對顱內腫瘤作出定位診斷。
10.頭顱CT、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掃描
【治療】
1.手術治療:為目前顱內腫瘤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原則:a.生理上允許;b.解剖上可達;c.技術上可行;d.得多於失、利多於弊。
(1)完全切除
(2)次全與部分切除
(3)減壓性手術與腦脊液分流術
2.放射治療:60鈷、直線加速器或高能量X線。
原理:射線穿過組織時,在其軌跡上將能量傳送至組織細胞,細胞核對輻射極為敏感,射線通過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間接作用,使DNA結構發生改變,產生DNA單鏈、雙鏈的斷裂,導致受照組織細胞的變性與死亡。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狀態,是影響細胞對射線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越活躍的組織細胞,對射線越敏感。多數腦惡性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增生活躍,因而對輻射的敏感性較高,是構成輻射治療腦腫瘤的重要基礎。組織細胞受照後的損傷分為潛在性致死損傷、亞致死損傷和致死損傷,其中潛在性致死損傷和亞致死損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修復。
3.化學治療:人出生後神經細胞即不再分裂,膠質細胞也僅有低度再生,而腦腫瘤細胞卻不斷進行核分裂,這種細胞生長繁殖之間的差異,使抗代謝或阻斷核分裂的葯物起到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不損傷正常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腦腫瘤化療要求具備幾個條件:
(1)腫瘤血管分布相對豐富,毛細血管通透性較大;
(2)化療葯物容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
(3)化療葯物具有對腫瘤細胞有效殺傷或抑制功能;
(4)選擇有效的途徑,使腫瘤細胞處於高濃度化療葯物的環境中。
4. 激素治療:
(1)以減退腦水腫為目的,常用葯物為地塞米松10~20mg/d,靜脈滴注;
(2)針對垂體腺瘤或顱咽管瘤等作為內分泌激素的補償治療;
(3)鞍區腫瘤手術後出現尿崩症,應用垂體後葉素或長效尿崩停注射液的抗利尿作用進行治療。
5. 免疫治療:主動或被動免疫手段。宜在治療前對腫瘤行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先降低宿主的瘤負荷,以最大限度增加機體的相對免疫力。
6. 中醫葯治療。

6、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

骨髓copy瘤可能性很大,需要進一步查:血免疫固定電泳看是否有M蛋白,另外做骨穿看骨髓中是否有骨髓瘤細胞,這兩個做完就基本可以診斷了。

(庄俊玲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與脊柱腫瘤分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