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脊椎骨有多少節?
24塊。還是幼兒的時候有32~33塊,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和尾椎3~4塊,等到成年後5塊骶椎融合成1塊骶骨,3~4塊尾椎融合成1塊尾骨。
2、脊柱神經節的名詞解釋
神經節是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在中樞以外的周圍部位集合而成的結節狀構造。表麵包有一層結締組織膜,其中含血管、神經和脂肪細胞。被膜和周圍神經的外膜、神經束膜連在一起,並深入神經節內形成神經節中的網狀支架。由節內神經細胞發出的纖維分布到身體有關部分,稱節後纖維。按生理和形態的不同,神經節可為脊神經節(感覺性神經節)和植物性神經節兩類。腦脊神經節在功能上屬於感覺神經元,在形態上屬於假單極或雙極神經元。植物性神經節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交感神經節位於脊柱兩旁。副交感神經節位於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內。在神經節內,節前神經元的軸突與節後神經元組成突觸。神經節通過神經纖維與腦、脊髓相聯系。
3、人體脊椎有多少節,都有什麼作用
病情分析:人的脊椎骨位於背部正中,由24個椎骨、一個骶骨和一個尾骨借軟骨、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其中計有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骨1個(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尾骨1個(由4個尾椎融合而成)。意見建議:脊柱構成人體的中軸,其上端承托顱;其胸段、腰段和骶尾段分別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的骨性壁的一部分;脊柱的椎管容納脊髓。故脊柱具有支持保護胸、腹、盆內臟器,保護脊髓,以及進行多種運動的功能。
4、脊椎分為幾節
亦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脊柱的整體觀:
(1)前面觀:椎體自上而下漸加寬,第2骶椎最寬,與椎體的負重有關.自骶骨耳狀面以下,重力傳至下肢骨,體積漸縮小.
(2)後面觀:椎骨棘突連貫成縱嵴,位於背部正中線.頸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細長,斜後下方,呈疊瓦狀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後.
(3)側面觀:可見頸,胸,腰,骶四個生理性彎曲,頸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後.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彎曲,從側面看呈S形,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鶻椎後凸。長期姿勢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結核、類濕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異常彎曲,如駝背。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
5、後背有筋節能解開嗎?
後背有筋節可以解開,找專業推拿的大夫,松筋散結,舒筋通絡就好了。
6、能詳細說一下人體脊柱每一節對應的神經根所支配神經的功能嗎?
脊神經
脊髓每個節段發出一對脊神經,共31對(個別人32對),脊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及尾神經1~2對。脊神經由脊髓前根(運動根)和後根(感覺根)合成根神經通過椎間孔後,分成前支和後支。後支較細,穿橫突向後行,分布於頸、背、腰、骶部肌肉和皮膚;前支粗大,向外前行,支配頭頸、胸、腹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膚。每一對脊神經前支在椎間孔外不遠處發出交通支,與交感神經節相聯系,並發出脊膜返支(竇椎神經)再入椎管,支配椎管內骨膜、硬脊膜、硬膜外血管、椎間盤後部纖維環、後縱韌帶及關節囊。
一,脊神經的纖維
脊神經包含有四種神經纖維:
(一)軀體感覺纖維:神經末梢終於皮膚、肌肉、肌腱、關節和骨膜,向中樞傳導各種深、淺感覺。
(二)軀體運動纖維:末梢終於前身骨骼肌中的運動終板,支配頸、軀干及四肢骨骼肌的運動。
(三)內臟感覺纖維:傳導胸、腹部內臟、血管及腺體的感覺。
(四)內臟運動纖維:來自脊髓側角交感神經元的纖維,分布至皮膚的汗腺、立毛肌、血管及肌肉內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縮及調節肌肉營養。
部分頸神經與腦神經聯合支配的,稱為交通支。例如C3,4部分纖維與副神經結合支配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故常見落枕患者胸鎖乳突肌痙攣,當糾正落枕引起2~4頸椎小關節錯位後,肌痙攣即可緩解。
二,神經叢
脊神經前支組成個種神經叢,即頸神經叢(C1~4組成)、臂叢(C5~8、T1組成)、腰叢(T12、L1~4組成)、骶叢(尾叢)(L4~5,S1~5、Co1~2組成),胸神經不組成叢。各神經叢分布情況如下:
(一)頸叢(C1~4前支)
1,皮支
(1)枕小神經(C2):支配枕外部、耳廓後面及乳突部皮膚。
(2)耳大神經(C2、3):支配耳廓。乳突及腮腺區皮膚。
(3)頸皮神經(C2、3):支配頸前麵皮膚。
(4)鎖骨上神經(C3、4):支配鎖骨區、肩部及上胸部皮膚。
2,肌支
(1)胸鎖乳突肌支(C2、3)。(參與副神經支配)。
(2)斜方肌支(C3、4)。
(3)頸深肌支:C1支配頭前直肌、頭側直肌;C2~4支配頭長肌;C1~4支配頸長肌;C3~4支配中斜角肌;C4支配前斜角肌。
(4)提肩胛肌支(C3~5)。
3,膈神經(C3~5)
(1)運動纖維:支配膈肌。
(2)感覺纖維:支配心包、膈、縱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
(3)至舌下神經交通支:支配頦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及甲狀舌骨肌。
(4)至迷走神經交通支(C1):支配顱後窩硬腦膜感覺。
(二)臂叢(C5~8、T1前支)
1鎖骨上分支
(1)肩胛背神經(C3~5):支配菱形肌及提肩胛肌。
(2)胸長神經(C5~7):支配前鋸肌。
(3)鎖骨下神經(C5、6):支配鎖骨下肌。
(4)肩胛上神經(C5,6):支配岡上肌、岡下肌。
(5)胸前神經(C5~T1):支配胸大肌、胸小肌。
(6)肩胛下神經(C5、6):支配肩胛下肌、大圓肌。
(7)胸背神經(C6~8):支配胸闊肌。
2鎖骨下分支
(1)外側束
1肌皮神經(C5~7):皮支支配前臂外側麵皮膚;肌支支配肱二頭肌及肱肌。
2正中神經(C6~T1):皮支支配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手指皮膚;肌支支配前臂旋前圓肌、掌長肌、指屈淺肌及橈側屈腕肌、姆內收肌以外之拇指肌及橈骨側之2、3蚓狀肌、姆屈長肌、指屈深肌的橈骨頭、旋前方肌。
(2)內側束
1臂內側皮神經(C8、T1):支配臂內側麵皮膚。
2前臂內側皮神經(C8、T1):支配前臂內側麵皮膚。
3尺神經(C7~T1):皮支支配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手指和手背面尺側兩個半指的皮膚;肌支支配尺側屈腕肌、指屈深肌之尺骨頭、尺側二個蚓狀肌、各骨間肌及內收拇肌。
(3)後束
1腋神經(C5、6):皮之支配臂外側麵皮膚;肌支支配三角肌及小圓肌。
2橈神經(C5~T1):皮支支配臂和前臂背面、手背橈側兩個半手指皮膚;肌支支配肱三頭肌之長頭、肘肌、肱橈肌及前臂背側各伸肌及橈側之各伸肌。
(三)胸神經前支(T1~12)
(1)肋間神經:皮支支配胸前和胸部外側皮膚,第二肋間神經外側皮支稱肋間臂神經,支配臂內側麵皮膚;肌支支配肋間肌。下6對肋間神經還支配腹肌。
(2)肋下神經:為T12胸神經前支。
(四)腰叢(T12、L1~4前支)
(1)髂腹下神經(T12、L1):皮支支配大腿上外側及恥骨聯合附近的皮膚;及支支配腹肌。
(2)髂腹肌溝神經(L1):皮支支配陰囊、陰莖根的皮膚(女性支配陰阜和大陰唇皮膚)及大腿上內側皮膚;肌支支配腹肌。
(3)生殖股神經(L1、2):皮支支配大腿前側、腹股溝韌帶下方和陰唇皮膚;肌支支配提睾肌和肉膜。
(4)股外側皮神經(L2、3):支配大腿外側麵皮膚。
(5)股神經(L2~4):皮支支配大腿前麵皮膚及小腿內側和足內側緣皮膚(名隱神經);肌支支配股四頭肌。
(6)閉孔神經(L2~4):皮支支配大腿內側面中部皮膚和髖關節;肌支支配大腿內收肌群和閉孔外肌。
(五)骶尾叢(L4~、S1~5、Co1~2前支)
(1)陰部神經(S1~4):皮實支配會陰及外生殖器皮膚;肌支支配會陰肌。
(2)臀上神經(L4~S1):支配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3)臀下神經(L5~S2):支配臀大肌。
(4)肌支:支配梨狀肌(S1、2)、閉孔內肌(L5、S1)及股方肌(L5、S1)。
(5)股後皮神經(S1~3):支配大腿後麵皮膚。
(6)坐骨神經(L4~5、S1~3)
○1脛神經:皮支支配小腿後面及足外側緣、足跟內外側及足底的皮膚;肌支支配腓腸肌、跖肌、比目魚肌、腘肌、脛後肌、拇屈長肌、趾屈長肌及足底部肌肉。
○2腓總神經:皮趾支配小腿前側、外側和足背皮膚;肌支支配脛前肌、伸拇長肌、伸趾長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及足背肌肉
(六)脊神經後支的分布:
(1)枕大神經(C2):支配頭下斜肌、頭夾肌。頭最長肌及枕部皮膚。
(2)枕下神經(C1):支配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
(3)第3枕神經(C3):支配頭半棘肌及枕部皮膚。
(4)頸神經4~8
(5)胸神經1~12
(6)腰神經1~5
以上頭、胸及腰神經後支按節段支配頸、背、腰部的肌肉及皮膚感覺。其中L1~3後支的皮支組成臀上皮神經,支配臀部上部皮膚。
(7)骶神經(S1~5):從骶孔穿出支配臀中部皮膚。
(8)尾神經(Co1~2):從骶管裂孔穿出,支配尾部皮膚。
7、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7)脊柱筋節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8、簡述脊柱環節節段的力學特性
獲得頸部脊柱節段和腰部脊柱節段的生物力學參數,為力學環境中人體脊柱安全性評價及防護系統的設計提供依據。方法分別對6例人體頸部脊柱節段和4例腰部脊柱節段進行壓縮力學實驗,獲得整體節段的壓力和變形關系曲線,通過分析得出整體節段的屈服壓力、屈服變形和剛度等生物力學參數。結果頸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2267N,平均屈服變形為12.6mm,平均剛度系數為303.07N/mm;腰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5276N,平均屈服變形為13.25mm,平均剛度系數為633.52N/mm。結論腰部脊柱節段發生屈服破壞時的平均壓力達到頸部脊柱節段的2倍以上,而平均屈服變形相當。
9、脊椎(背中間那幾節)好痛
我想你是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太久了,導致脊椎酸痛。
應該適當去運動一下,活動活動筋骨。另外可以叫人幫你按摩脊椎部位。
10、人體脊椎多少節?
人體的脊椎是由32節組成的,每一段脊椎所包含的節段是不一樣的,在頸椎主要是由7節組成,胸椎由12節胸椎組成,腰椎主要是由5節腰椎組成,骶椎是由5節,尾骨是由3節,所以共同32節組成了人體的脊椎,主要起到了支撐人體上身軀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