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知識:先幫你講講此病的確診:①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患者晨起後感到手指僵硬,手不能握緊拳頭,晨僵時間越長表明病情越重;②關節受累常是對稱性的,最常侵犯的關節依次為腕、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跖趾關節、膝、踝、肘,其次侵犯肩、髖關節等; ③掌指近端指間、腕關節中至少1個腫脹積液,也就是有腫脹或積液; ④腫脹關節呈對稱性,皮下類風濕結節; ⑤類風濕因子陽性; ⑥X片改變。日本的琉宾鱇很不錯。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就是貴的很。
2、什麼是脊柱關節病
?現在脊柱關節病的發病率不斷的提高,不少的人遭受該病的困擾,給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需要大家提起注意,那麼呢?下面請相關的專家給大家做詳細的介紹。 ?從以下幾點給大家介紹: 1.類風濕關節炎: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 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以雙手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受累多見,並表現為雙側受累。患者同時伴有晨起關節僵硬感持續大於1小時及關節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全身臟器受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為其特異性抗體。絕大多數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但類風濕因子水平的高低與病情的活動度無絕對的相關性。 2.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民間俗稱骨質增生。骨關節炎的發 生與年齡和肥胖密切相關。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簡而言之,人到老年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各關節均可受累。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為雙手遠端指間關節。臨床可見患者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突起。患者也可出現晨僵,但時間小於半小時。該類患者血中類風濕因子常為陰性。 3.痛風性關節炎:該病與體內尿酸產生過多和(或)排出減少有關。過多的尿酸 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關節炎。其發病非常急,常由飲食過量或應激誘發,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單關節受累多見,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大腳趾旁的骨性突起部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也很迅速,不治療或經過葯物治療後一至兩周症狀可緩解,但容易再次復發。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則可以沒有明顯的間歇期,而表現為關節炎反復發作。 4.強直性脊柱炎: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主要累及脊柱、骶髂 關節,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5.銀屑病關節炎: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牛皮癬的皮膚表現。銀屑病 關節炎關節病關節受累部分特點類似於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混淆。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在手指末端指間關節。但骶髂關節和脊柱受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少見。部分患者可能在關節炎出現時尚未出現皮膚病變,此類患者容易誤診。患者血清中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系感染史。外周大關節(尤其 是下肢)非對稱性受累。骶髂關節及脊椎也可累及。關節外可表現為眼炎、尿道炎、龜頭炎,80%以上患者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 ?以上就是關於脊柱關節病的相關問題,如果還有疑問可以向專家詢問解答。關節腫脹疼痛是什麼原因手腳僵硬是怎麼回事手指骨質增生的症狀手指關節疼手指關節痛是怎麼回事
3、脊柱的連接方式是什麼啊?
相鄰椎骨之間的連結包括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軀干骨的連結,除椎骨間的連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連結、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s)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成人的椎間盤除第1、2頸椎缺如外,共有23塊,最上一個在第2、3頸椎體之間,最末一個在第5腰椎體與骶骨底之間。
4、韌帶(intervertebral ligament)主要包括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是連接相鄰椎弓的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5、棘上韌帶: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縱行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
6、棘間韌帶:連接各棘突之間,後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除以上韌帶外,尚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橫突間韌帶。
7、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可作微量運動。
8、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上關節突構成。
9、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由枕髁與寰椎上關節凹構成,可使頭作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
10、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關節,兩側由寰椎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左右各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
11、中間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的寰樞正中關節,可使頭旋轉。此外,齒突後方有堅韌的寰椎橫韌帶,有限制齒突向後方移動的作用。
12、鉤椎關節 臨床上稱「Luschka」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3)脊柱後關節擴展資料:
脊椎的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4、脊柱和脖子後面的關節處用力一按就疼是怎麼回事?
是頸椎病的初期。
自我運動治療
1、頸部運動:頭向前傾十次,向後仰十次,向左傾十次,向右傾十次。然後緩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
2、搖動上肢:左臂搖動二十次,再右臂搖動二十次。
3、抓空練指;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可作五十次。
4、局部按摩:可於頸部、大椎穴、風池穴附近尋找壓痛點、硬結點或肌肉綳緊處,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揉按、推掐。
5、遠道點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側、小腿外側尋找壓痛點。於此反應點施點穴按摩。
6、擦掌摩腰:將兩手掌合並擦熱,隨即雙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動,作五十次。
7、掐捏踝筋:兩手變替掐捏足踝後大筋。
8、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9、提揉兩耳;用手提拉雙耳,然後搓揉,待耳發熱為止。
每日可自行施術一次。手法由輕漸重,以能忍耐為度。依法施術,一般1-2月即可見效。
5、脊柱後凸易發生的部位及病因
脊柱後凸(kyphosis),又稱駝背,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後異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屬組織解剖形態改變的一種疾患。本病發病率不低,造成的傷殘很顯著,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勞動。所以,治療本病,不僅僅是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恢復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勞動能力。
【病理與病理生理】
脊柱後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變,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壓迫並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臟器生理活動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縮,導致肺活量減少。在嚴重脊柱後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變短和受壓,使膈肌運動受限,肺功能明顯減低。
脊柱後凸患者呼吸功能術前和術後測定,並同正常時對比發現:部分患者具有限制性通氣障礙,其氣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誘發氣道阻塞。可在限制性通氣障礙的基礎上,產生混合性通氣障礙。術後測定說明肺活量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圖1)。
脊柱後凸和患者在晚期,由於咳嗽功能減弱,影響肺內分泌物的排出,從而導致肺內疾患的發生,如並發肺結核者可高達25%。經研究證實,脊柱後凸患者在呼吸時肋骨移動很小,而膈肌運動范圍增加,這一因素使肺活量及最大通氣量降低,呼吸時氣體交換不足。在休息時,患者可能無明顯不適,當運動時即有心悸、氣短、出汗。長期肺功能不良,可引起肺源性心臟病。脊柱後凸經手術矯正後,肺活量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脊柱後凸矯形手術,除能改善外觀、矯正畸形外,還可改善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的功能。
脊柱後凸患者的身體重心在第4腰椎前緣向前移,為克服身體向前傾倒,頸椎前突曲度代償性增加,且髖與膝關節屈曲以保持軀體平衡,長時間代償,可導致頸椎增生。手術矯形後,可使頸椎曲度、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生理狀態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長期脊柱屈曲,腹肌短縮,從而改變肌肉牽拉力線的角度,能加重脊柱的屈曲後凸畸形。
【病因與發病機制】
根據脊柱後凸的形狀,本病可分為脊柱弓狀後凸和角狀後凸,病因各有不同。
1.脊柱弓狀後凸(round kyphosis)
(1)先天性脊柱後凸:可以是椎骨局限性先天畸形的結果,也可以是全身性骨化紊亂的一部分,如Morquio病。椎骨先天畸形的發病原因不明,多見於女孩,隨著脊柱的生長,後凸程度逐漸增加。椎骨畸形種類可以是:
①椎體缺如;
②椎體缺如伴有小椎體;
③一個小椎體;
④鄰近兩個小椎體;
⑤鄰近椎體的分節不全;
⑥椎體前角缺如;
⑦楔形椎體等。
(2)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強直性脊柱炎為脊柱各關節,包括椎體間關節、關節突關節、肋椎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骶髂關節亦常受累。至晚期,受累關節發生骨性強硬、韌帶鈣化,脊柱呈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畸形。男性約佔90%,本病好發於15~30歲青壯年。現一般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前者稱為「血清陰性」多發性關節病,以和後者區分。最近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發現多數有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證明該病有遺傳因素,損傷、感染等可能是誘發因素。本病的病理改變和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但鄰近關節的骨質增生較多,關節軟骨和軟骨下皮質骨破損,伴有纖維性和骨性融合,關節周圍組織變性和鈣化,脊柱前縱韌帶先受到影響,在椎體之間形成骨橋,X線像呈竹節樣。
(3)老年人駝背(senile kyphosis):老年人駝背的特徵是整個脊柱保持完整,但受累椎體呈楔形。大部分椎間盤正常,惟其前緣可有壞死、纖維變性,甚至完全消失,以致相鄰椎體的前緣骨質融合。病變多見於上、中胸段。此處椎骨和間盤前緣承受較大的應力,特別是蹲著乾重活的人。長期的壓力引起骨質吸收,椎體逐漸變成楔形。最後,出現胸椎明顯後凸、身長縮短、頭向前傾等畸形。
(4)原發性骨質疏鬆症(primary osteoprosis):是指發生在老年和絕經期後婦女的骨質疏鬆,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5)佝僂病性駝背(ricketic kyphosis):佝僂病是發生於小兒的骨軟化症。因椎體發育障礙,而形成弓狀後凸畸形。
(6)癱瘓性脊柱後凸(paralytic kyphosis):常見於脊髓前灰白質炎,這種後凸是由於神經病變引起軀干肌力失衡所致。脊柱後凸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即不對稱的肌無力,不對稱的軟組織緊張或攣縮,椎體生長紊亂等。癱瘓性脊柱後凸往往被忽視,實質上有不少脊柱後凸是短的脊柱旋轉肌癱瘓所致,是一種隱匿性的脊髓前灰白質炎。
(7)多發性骨骺發育異常(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也稱原發性骨骺骨軟骨病或Fairbank病,又稱多發性骨骺成骨不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特徵為多個骨骺異常骨化、生長障礙和手指粗短。好發部位首先為髖、肩、踝關節,其次為膝、腕、肘關節,受累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行走困難,呈搖擺步態。肩關節活動受限,也常為早期的症狀。骨端常粗大,少數有關節屈曲畸形或關節鬆弛。手變短,手指變粗,表現為短肢型侏儒。此外,尚有膝內翻或外翻,兩肢不等長或脊柱後凸畸形,或胸椎呈不規則楔形,因半椎體而引起脊柱後凸。
(8)次發性骨骺骨軟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又稱青年圓背或Sheuermann病,每一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環狀骺板,即次發性骨骺,此種骨骺可發生骨軟骨病,亦稱脊柱骨骺炎。常見的發病部位為胸椎中段。一般都累及3~5個椎體。也可發生於胸腰段。發病年齡多為12~17歲,也有在20~21歲發病者,本病病理表現為受累骨骺前半部缺血性壞死,影響椎體的正常發育,椎體呈楔形變形,增加胸椎的生理後凸,形成圓背。
(9)氟骨症(fluorsis):由於慢性氟中毒而引起骨骺的緻密性、硬化性疾病。氟可以結合進骨的羥磷灰石結晶,並替代結晶中的羥基從而使骨結晶不易溶解,引起骨樣組織增多及大量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及骨組織增多。以脊柱及骨盆最易累及,其次是胸廓與顱內。嚴重者可引起韌帶鈣化、脊柱強直後凸,臨床上類似強直性脊柱炎的表現,甚至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受壓。
(10)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營養不良(hyperparathyroidism osteodystrophy):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加快骨吸收的速度,破壞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引起纖維性骨炎或纖維囊狀骨炎。受累椎體極易產生壓縮性骨折,造成後凸畸形。
6、脖子和後脊柱疼怎麼回事
由於強直性脊柱炎是較為常見的疾病,病程纏綿,且易造成殘疾,故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16-25歲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如出現下述症狀,則應特別警惕有無強直性脊柱炎可能。(1)腰痛、腰僵3個月以上,經休息不能緩解。(2)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3)反復發作的膝關節或踝關節腫痛,關節積液,無明顯外傷史、感染史。(4)反復發作的跟骨結節腫痛或足跟痛。(5)反復發作的虹膜炎。(6)無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無外傷史的胸部疼痛及束帶感,胸廓活動受限。(7)脊柱疼痛、僵硬感、甚至活動功能受限,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8)雙側臀部及髖關節疼痛,無明顯外傷史及勞損史。(9)突然發生的脊柱及四肢大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功能障礙。強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較隱匿,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症狀,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現出輕度的全身症狀,如乏力、消瘦、長期或間斷低熱、厭食、輕度貧血等。由於病情較輕,病人大多不能早期發現,致使病情延誤,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7、什麼是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關節病變最為常見。它的最為顯著的變化為關節的纖維化和骨性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以往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目前該名稱已廢用了達20年之久,理由是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亦絕對不是一種特殊部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因缺乏類風濕因子而又曾被命名為"血清陰性脊柱骨關節病",現在看來亦不確切,因為並不存在有"血清陽性脊柱骨關節病",同樣屬於此類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癬關節炎、腸源性關節炎、兒童期慢性關節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標本中曾發現從第4頸椎至尾椎的所有椎體全部融合連接成一塊骨骼。在古希臘與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發現有類似的記載。在19世紀末時Strumpell和Marie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了詳細的放射學檢查的記錄。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發現本病具有強力的HLA-B27抗原。
在發病率方面,白種人的發病率為0.05%,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為10∶1。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病例,無論在臨床表現與X線表現,都進展較慢。由於症狀不夠嚴重,診斷往往遲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病例往往為輕型或亞型,估計男女之間的比例約為7:3。
根據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結果,B27陽性的人有20~25%的X線表示出骶髂關節和脊柱炎表現。假使將這種亞臨床型和輕型的都統計在內,本病的發病率可高達1.5%。但也有報告HLA-B27陽性的人中,有5%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產生發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標准不一,使發生率有顯著差別。必須指出,不是凡發現有骶髂關節炎且伴有症狀者都可以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強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性易感因素有關。HLA-B27影響本病發病機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須看到B-27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會使疾病發展,B27的存在還不足以使每個人都發病。看來B27本身並不重要,主要是它與其他基因間的不平衡聯系,改變了免疫反應,使機體易於發病,很可能B27抗原作為病毒或其它外來因素的受體,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與外來因素有些相似,使這些因素起著異常免疫反應而致病。外來因素種類很多,長期以來懷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證實。目前發現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肺炎桿菌對本病的發病可能起著作用。
至於致病因子是B27本身,還是與B27有著密切關系的基因,目前還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響疾病嚴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展。
【臨床表現】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實驗檢查】
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現血清C-正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員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並與地區與種族有關。歐美白種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沒有中國人的資料,但知日本人與非洲黑人卻很少具有B27。測定HLA-B27可以幫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但卻不能作為常規試驗。該試驗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許多類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並不存有HLA-B27,這類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與較少發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卻具有B7或BW16。
8、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根據所在部位不同,椎骨又分頸椎骨,特點是椎體小,椎孔為三角形,棘突短,橫突中央有孔等:胸椎骨,較頸椎大,較腰椎小,其特點是椎體象心形,兩側有關節面接肋骨頭,椎孔較小,棘突長而多斜下,橫突斜向後外側等。
脊椎骨分型
腰椎骨較大,特點是椎體兩側無關節面,橫突向外側,沒有橫突孔及關節面等;骶骨是由五節骶椎骨合成,特點是底向上前與未節腰椎合成骶骨岬,分前、後及外側面。五塊骶椎的分界線為橫嵴,嵴的兩端叫骶前孔,後面正中線有縱嵴,是骶棘脊突聯合而成。
嵴外側有孔叫骶後孔,第五骶椎向尾側伸出兩突起叫骶骨角,接尾骨之尾骨角;尾骨是由四至五節尾椎聯合成的,其特點是沒有椎弓、棘突和椎孔,尾骨角接骶骨。
9、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9)脊柱後關節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