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腫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頭顱血腫如果吸收快,一兩周可以吸收,但也有些要三、四個月才吸收的,也有些無法吸收而機化變硬的。需要注意的是,頭顱血腫里的血液吸收時,會導致孩子出現較重的黃疸,必要時需要予藍光治療退黃。不能用揉它的辦法來促進消退,血腫會越揉越大的。
2、血腫的名詞解釋
硬膜下血腫是指顱內出血血液積聚在硬腦膜下腔,在顱內血腫中發生率最高。根據傷後血腫發生的時間,分為急性硬膜下血腫(傷後3天以內)、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傷後3天至3周內發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腫(傷後3周以上)。
3、硬膜外血腫的病理生理
硬膜外血腫發生於硬膜外腔內。血腫開始為新鮮血液和血塊,幾天後血塊液化並被逐漸吸收,周圍有薄層肉芽組織形成,l個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內含血塊液化之液體,混有柔軟凝塊,有的可機化成固體。
典型的硬膜外血腫的患者存在中間清醒期。中間清醒期是指受傷當時昏迷,數分鍾或數小時後意識障礙好轉,甚至完全清醒,繼而再度昏迷,這是因為硬膜外血腫的形成,腦受壓引起的。但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硬膜外血腫的患者都存在中間清醒期,因為意識狀態的改變取決於原發腦損傷的程度、血腫形成速度和顱內其他損傷的存在。
4、硬膜外血腫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硬膜外血腫主要以急性發生為主,佔86%左右,有時並發其他類型血腫。多因頭部受過外力直接打擊,產生著力點處的顱骨變形或骨折,傷及血管所致,血腫一般發生在受力點及其附近,因此可根據骨折線通過腦膜血管和靜脈竇的部位來判斷血腫部位。損傷腦膜中動脈引致硬膜外血腫佔3/4,其次是損傷靜脈竇、板障靜脈等而導致血腫。出血積聚於硬膜與顱骨內板分離處,並隨著血腫的增大而使硬膜進一步分離。
硬膜外血腫以額顳部和頂顳部最多,這與顳部含有腦膜中動、靜脈,又易為骨折所撕破有關。發展急速的硬腦膜外血腫,其出血來源多屬動脈損傷所致,血腫迅猛增大,可在數小時內引起腦疝,威脅病人生命。若出血源於靜脈,如硬腦膜靜脈、板障靜脈或靜脈竇,則病情發展稍緩,可呈亞急性或慢性病程。
急性硬腦膜外血腫在枕部較少,因該處硬膜與枕骨貼附輕緊,且常屬靜脈性出血。據研究,血腫要將硬膜自顱骨上剝離,至少需要35g的力量。但有時,由於骨折線穿越上矢狀竇或橫竇,亦可引起騎跨於竇上的巨大硬膜外血腫,這類血腫的不斷擴張,多為硬腦膜與骨內板剝離後,因新的再出血所致,而非僅由靜脈壓造成繼續出血。
血腫的大小與病情的輕重關系密切,愈大愈重。不過不能忽略出血速度與臨床表現的關系。往往小而急的血腫早期即出現腦壓迫症狀,而出血慢的血腫,則於數日甚至數周,始表現出顱內壓增高。位於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腫,常向內向下推壓腦組織,使顳葉內側的海馬及鉤回突向小腦幕切跡緣以下,壓迫大腦腳、動眼神經、大腦後動脈,並影響腦橋靜脈及岩上竇的迴流,稱為小腦幕切跡疝。為時較久的硬膜外血腫,一般於6~9天即有機化現象,由硬膜長入纖維細胞並有薄層肉芽包裹且與硬膜及顱骨粘連。小血腫可以完全機化,大血腫則囊性變內貯褐色血性液體。
5、血腫是怎麼形成的
血腫:是由於種種外力作用,導致血管破裂、溢出的血液分離周圍組織,形成充滿血液的腔洞。
病症名。因血瘀所致水腫。《丹溪心法·水腫》:「其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多因瘀血留滯,血化為水所致。證見四肢浮腫,皮肉間有紅絲血痕,或婦女經水先斷,後見水腫,少腹脹痛拒按,小便清長等。治宜活血祛瘀,用續斷飲、桃紅四物湯、代抵當湯、小調經散等方。四肢腫甚,則兼治水,用五皮飲加當歸、白芍、蒲黃、丹皮、桃仁,或用乾漆、雄黃、醋丸,麥芽湯下。參見水腫條。
物理療法:
使用ZZ-2紫外線照射法進行治療,每日或隔日1次,共2~3次。
6、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的CT表現各有何特點?兩者如何鑒別?
硬膜是在顱骨和腦組織之間的一層堅韌的薄層膜狀結構,是用來保護我們的腦組織的屏障。這樣就出現了兩個間隙:硬膜和顱骨之間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腦組織之間的「硬膜下」,在這兩個間隙出血造成的血腫,也就被稱為硬膜下血腫與硬膜外血腫。其中硬膜外血腫因為有硬膜的阻擋,不會直接接觸到腦組織,並且因為硬膜的限制,血腫不容易出現擴散,很容易包成一塊,在CT或磁共振上面會出現一個凸透鏡形狀的影子。因為不合並腦其他損傷的話 意識比較清楚。而硬膜下血腫,基本上屬於直接在腦組織表面出血,而腦組織表面沒有什麼限制的東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兩面滲透,所以他的表現就會在靠近腦組織的一邊看到血腫貼著腦組織的紋理,另一邊貼著硬膜,變成新月形狀。這種情況下,因為出現很可能就來自於腦組織,所以往往有腦組織明顯挫傷。比較容易引起腦水腫等。往往有意識障礙。
7、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
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腫常見於青壯年男性顱骨線形骨折的病人,以額顳部和頂顳部最多。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可因出血速度、血腫部位及年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從臨床特徵看,仍有一定規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現以幕上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為例,概述如下: 由於原發性腦損傷程度不一,這類病人的意識變化,有三種不同情況:
⑴原發性腦損傷較輕,傷後無原發昏迷,至顱內血腫形成後,始出現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及意識障礙,這類病人容易漏診。
⑵原發性腦損傷略重,傷後曾一度昏迷,隨後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識好轉,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狀態,這類病人即具有「中間清醒期」的典型病例,容易診斷,但這類病人在臨床中不足1/3。
⑶原發性腦損傷嚴重,傷後持續昏迷,且有進行性加深表現,顱內血腫的徵象常被原發性腦挫裂傷或腦干損傷所掩蓋,較易誤診。 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早期診斷,應判定在顳葉鉤回疝徵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後,故臨床觀察非常重要。著力部位除頭皮挫傷外,常見頭皮局部腫脹,出血經骨折線到骨膜下,或經破裂的骨膜至帽狀筋膜下形成帽狀筋膜下血腫時,應考慮到顱內血腫的存在;當病人頭痛嘔吐加劇、躁動不安、血壓升高、脈壓差加大及/或出現新的體征時,即應高度懷疑顱內血腫,及時給予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顱骨平片、A型超聲波、腦血管造影或CT掃描等。
CT表現:硬腦膜外血腫絕大多數(85%)都有典型的CT特點:在顱骨內板下方有雙凸形或 硬膜外血腫梭形邊緣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有的血腫內可見小的圓形或不規則形的低密度區,認為是外傷時間太短仍有新鮮出血(較凝血塊的密度低),並與血塊退縮時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數血腫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個別血腫可通過分離的骨折縫隙滲到顱外軟組織下;骨窗位常可顯示骨折。此外,血腫可見佔位效應,中線結構移位,病變側腦室受壓,變形和移位。靜脈源形硬膜外血腫因靜脈壓力低,血腫形成晚,CT掃描時血腫可能溶解,表現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區。少數病人受傷時無症狀,以後發生慢性硬膜外血腫,這時作增強後掃描可顯示血腫內緣的包膜增強,有助於等密度硬膜外血腫的診斷。
MRI表現:血腫發生的部位多位於直接接受暴力的位置,多有局部骨折,頭皮血腫,一般血腫較局限,不超越顱縫的界限。硬膜外血腫的形態改變和CT相仿。血腫呈雙凸形或梭形,邊界銳利,位於顱骨內板和腦表面之間。血腫的信號強度改變,與血腫的期齡有關。急性期,在T1加權像,血腫信號與腦實質相仿。在T2加權像血腫呈現為低信號。在亞急性和慢性期,在T1和T2加權像均呈高信號。此外,由於血腫佔位效應,患側腦皮質受壓扭曲,即腦回移位征。與顱骨內極距離增大,腦表面(皮質)血管內移等提示腦外佔位病變徵象,得出較明確診斷。 需要和以下疾病鑒別
1.硬膜下血腫:
硬膜下血腫與硬膜外血腫的病因類似,多是外傷致顱骨骨折後板障或者腦膜血管破裂引起,部位是腦膜與顱骨的間隙之間,但不同的是CT表現為范圍較寬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可以跨顱縫。
2.大腦半球佔位病變:
如腦內血腫、腦腫瘤、腦膿腫及肉芽腫等佔位病變,均易與慢性硬膜外血腫發生混淆。區別主要在於無頭部外傷史及較為明顯的局限性神經功能缺損體征。確診亦需藉助於CT、MRI或腦血管造影。
蛛網膜下腔血腫:蛛網膜下腔血腫也是顱內佔位的常見原因,可以顱壓增高、意識障礙等表現。蛛網膜下腔血腫可分為外傷性的和自發性兩類:外傷性的可合並硬膜外出血;自發性的常以劇烈、爆炸樣頭痛起病,其病因多為顱內血管畸形或動脈瘤破裂所致。
8、脊柱摔傷怎麼辦
脊髓損傷為震盪傷或部分挫傷,預後好,如果骨折固定良好,或沒有錯位,盡早下床站立,或在床上運動,特別注意踝關節不要下垂。同時可以採用我們研製的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
9、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部分較輕微的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
但可能留下癲癇後遺症
較嚴重的患者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同
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嘔吐、三偏、神志改變、情緒、情感異常、語言、運動功能異常、瞳孔不等大或是放大、光反射異常、肌張力改變、癲癇發作、腦膜刺激症狀、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10、做CT顯示有血腫嚴重嗎?求大夫的建議
從片子上來看,第一張不是很清楚,不過能看個大概,應該是受傷當時做的CT,當時處於急性出血的情況,顱內高密度影明顯;從今天的片子來看,應該是亞急性的硬膜下血腫,遇到這種情況存在兩個可能,就是目前這個亞急性的硬膜下血腫逐漸吸收,還一種情況就是硬膜下血腫吸收不了,後期可能還會增加,如果這樣可能需要創傷相對較小的鑽孔引流術解決。不知道這兩個星期中間有沒有再做過其他的CT。
我們臨床中遇到過類似的,可以繼續葯物治療。不知道患者現在在什麼級別的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