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大家幫幫我~~
我得過脊柱側彎,有七年,因為度數太大了,去年做了手術,所以一定要相信我說的。
脊柱側彎和飲食什麼的可以說是沒有關系。平時最好不要做劇烈運動,少扭動上身,平時身子別老歪著。
因為不知道你妹妹彎的度數,所以我詳細說一下吧。
如果度數小於四十度,根本不用太著急,考完大學再去找醫生,看是牽引,戴支具,做手術,還是因為已經成年而度數又小就不用管了。
如果度數大的話,看發展趨勢了,這要聽醫生的,可以讓醫生預測一下,再過半年的話,度數會加重多少。度數的多少是和做手術時動幾節骨頭,用幾個釘子有關的(當然是越少越好)。如果再拖半年影響不大的話,舊拖吧,等考完,放假時再做手術。當然,如果現在情況確實嚴重的話,一定要趕緊做。
不過你放心,你不會失去妹妹的。說句不愛聽的實話,從醫學角度講,即使彎的度數很大,等到人因此而心肺功能徹底衰竭時,那要好多年後呢,得用十位數計算。我今年15歲,像上面那樣殘酷的話,醫生當時也對我說過的。
再次強調,如果度數小是不用動手術的。所以你也不要太擔心了。
關於脊柱側彎的病理網上一搜就可以找到。至於手術,術後是非常疼的,不過有一個月就基本可以自由活動了。我當初就是暑假做完,開學就去上學的。所以你不用怕耽誤你妹妹的學業。
2、脊柱結核的症狀有哪些?
脊柱結核為慢性骨關節病變,起病緩,進展慢,早期可無症狀常常被忽視。有的被誤診為慢性勞損、風濕症等而長期對症治療。極少數起病急驟,易和急性化膿性炎症混淆。
多發群體
脊柱結核約占所有骨關節結核患者的50%~75%,以前認為脊柱結核的發病年齡基本趨勢是年齡越高,發病越少,現在隨人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和卡介苗的預防接種,發現脊柱結核發病人群也發生變化,主要發病為一些邊緣地區、老年營養及免疫功能較差人群,脊柱結核以10歲以下兒童最少,約佔2%,10-29歲青年約佔24%,30-49歲中年約佔31%,50歲以上老年約佔43%,其中男性略多於女性,平均年齡47±17.5歲,其中多發性身體負重較大的腰椎、胸椎、胸腰椎、腰骶椎和頸椎等。有兩處椎體病灶者3%~7%,而其間為無病的椎體所隔開,稱之跳躍型脊柱結核。
疾病症狀
1.全身症狀
患者倦怠無力,食慾減退、午後低熱、盜汗和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狀。偶見少數病情惡化急性發作出現弛張型高熱,體溫39℃左右,多誤診重感冒或其他急性感染。
2.局部症狀
(1)疼痛
患處局限性鈍痛。早期輕,病情進展逐漸加重,勞累、活動後加重,在坐車震動、咳嗽、打噴嚏時加重,卧床休息後減輕。夜間痛加重,如果出現突然症狀加重,多為椎體壓縮或病變累及神經根,疼痛可沿脊神經放射,上頸椎放射到後枕部、下頸椎放射到肩或臂,胸椎沿肋間神經放射至上、下腹部,常誤診為膽囊炎、胰腺炎、闌尾炎等。下段胸椎11~12可沿臀下神經放射到下腰或臀部,為此X線攝片檢查時多僅攝腰椎片,從而下段胸椎病變經常被漏診。腰椎病變沿腰神經叢多放射到大腿的前方,偶牽涉腿後側,易誤診為間盤脫出症。
(2)活動受限
病變周圍軟組織受到炎症刺激,發生疼痛、保護性攣縮,影響脊柱活動。頸椎與腰椎活動度大,容易查出,胸椎活動度較小,不易查出。脊柱主要有屈伸、側彎和旋轉三個方向活動。無特殊固定體位讓患者主動屈曲、伸展、側彎,如有受限,常常也能一目瞭然。小兒不合作,可使其仰卧,常可發現髖、膝屈曲;如被動伸直髖關節,可出現疼痛;讓患兒俯卧,一手握其雙足並將其提起,可見立即出現疼痛,並能看到腰部板狀。即俯卧背伸試驗陽性。
(3)異常姿勢
患者常有特定姿勢異常,部位不同,姿勢各異。頸椎結核患者常有斜頸、頭前傾、頸短縮和雙手托著下頜體位。胸腰椎、腰椎及腰骶椎結核患者站立或行走時呈挺胸凸腹的姿勢,坐時喜用手扶椅,以減輕體重對受累椎體的壓力。正常人可彎腰拾物,因病不能彎腰而是屈髖屈膝,一手扶膝另手去拾地上的東西,稱之拾物試驗陽性。
(4)脊椎畸形
主要為結核桿菌侵襲破壞造成椎體間形態結構改變所致,頸椎和腰椎可有生理前突消失,胸椎、胸腰段多以後凸畸形多見,多為角型後凸,用手觸摸,一觸即知。脊椎側彎不常見,也不嚴重。脊椎後凸畸形,彎腰受限為脊柱結核的特徵表現。
(5)壓痛及叩擊痛
早期病變較深且較局限,故局部壓痛可不明顯,可採用縱向叩擊法檢查:患者坐直,醫生一手扶住患者胸前,一手握拳縱向叩擊患者頭頂,此時患者常有病損椎隱痛。當局部畸形出向後,用手按壓後凸棘突,即能引起明顯疼痛。
(6)寒性膿腫和竇道形成
常為患者就診的最早體征,就診時70%~80%脊柱結核並發有寒性膿腫,常有將膿腫誤認為腫瘤。位於深處的脊椎椎旁膿腫需通過X線攝片CT或MRI可顯示出。環樞椎病變可有咽後壁膿腫引起吞咽困難或呼吸障礙;中、下頸椎膿腫出現頸前或頸後三角;胸椎結核椎體側方呈現張力性梭形或柱狀膿腫,可沿肋間神經血管束流注至胸背部,偶可穿入肺臟、胸腔、罕見的穿破食道和胸主動脈;胸腰椎、腰椎的膿腫可沿一側或兩側髂腰肌筋膜或其實質間向下流注於腹膜後,偶穿入結腸等固定的臟器,向下不求上進至髂窩、腹股溝、臀部或腿部;骶椎膿液常匯集在骶骨前方或沿梨狀肌經坐骨大孔到股骨大轉子附近。膿腫可沿肌肉筋膜間隙或神經血管束流注至體表。經治療可自行吸收,或自行破潰形成竇道。竇道繼發感染時,病情將加重,治療困難,預後不佳,應盡量避免。
(7)脊髓受壓
結核性炎症蔓延到椎管或椎體畸形壓迫脊髓,可出現脊髓受損症狀,脊柱結核特別是頸胸椎結核圓錐以上患者應注意有無脊髓壓迫征,四肢神經功能障礙,以便早期發現脊髓壓迫並發症。若炎症控制不理想,直接累及蛛網膜下腔,引起結核性腦膜炎,預後極為不良。脊柱結核合並脊髓損傷是預後最差的一種類型。
3、強直性脊柱炎與脊柱結核的區別?
強直性脊柱炎有哪些主要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發症緩慢隱襲,常不為患者所注意。疾病主要部位在脊柱,即自骶髂關節由下而上地出現腰椎、胸椎和頸椎症狀。病初患者偶有腰背部、骶部或臀部疼痛或僵硬感。大約10%的病人疼痛可沿臀部往大腿和小腿屈側向下放射(沿坐骨神經分布范圍)但神經系統檢查一般無陽性發現。經數月或數年患者臨床症狀逐漸加重,出現持續性腰部、胸椎或頸部疼痛、僵硬,常在半夜痛醒並有翻身困難,需起床活動後方能減輕痛苦。早晨起床或久坐、久蹲後起立時腰背部僵硬感尤為劇烈,輕微活動方可緩解症狀。隨著病性進一步的發展,最終可導致腰、胸及頸椎各個方向的動動受到限制。胸椎和脊肋關節受累可使胸廓擴展范圍縮小,脊柱呈現畸形。微動關節如骶髂關節、恥骨聯合及胸骨柄關節亦可受累,局部出現疼痛或腫脹。
.............
脊柱結核症狀:
脊柱結核臨床上最為多見,佔全身骨與關節結核的第一位。99%為椎體結核,1%為附件結核,附件結核多繼發於椎體結核或與椎體結核同時存在。椎體結核中的腰椎最多見,胸椎次之,其次為胸腰段脊椎、腰骶段脊椎、頸椎,骶尾骨最少見。這與椎體負重大,易於勞損,肌肉附著少和血液供應差有關。
症狀表現
(一)全身症狀 早期無明顯症狀,活動期則出現食慾不振、消瘦、午後潮熱、盜汗等中毒症狀。
(二)局部症狀和體征
1.疼痛局部痛為主,於勞動、咳嗽時加重。患處可有壓痛、叩擊痛及放射痛。
2.脊柱畸形由於椎體破壞塌陷後,形成角狀後突畸形。為脊柱結核所特有。
3.肌肉痙攣、姿勢異常和運動受限頸椎結核病人可有斜頸畸形,或頭前屈,活動時明顯受限。胸、腰椎結核病人不能彎腰,故拾物姿勢很特殊,不是彎腰去拾,而是屈髖、屈膝、挺腰下蹲,一手撐大腿,另一手去拾地上的東西。
4.寒性膿腫應仔細檢查,如懷疑可作穿刺。
椎體結核按原發病灶部位可分為三型:
(一)中心型 病灶位於椎體中心部,見於兒童。特徵為以骨質破壞為主,椎體被壓成楔形,成人可長期局限在椎體中心,出現死骨,死骨吸收後,可出現空洞。
(二)邊緣型 多見於成人,進一步累及相鄰椎體。以溶骨性破壞為主,很少出現死骨,易侵犯椎間盤,引起椎間隙狹窄。
(三)骨膜下型 由於膿液沿著前縱韌帶上下蔓延,相鄰椎體前側部長期被骨膜下膿腫腐蝕的結果,多為繼發性,可同時累及數個椎體前緣。
椎體結核常形成寒性膿腫,蔓延方式為,沿椎體骨膜下蔓延,形成廣泛的椎旁膿腫,再則是遠離病側形成流注膿腫。
不同的椎體結核有不同的蔓延途徑。
頸椎:常位於頸長肌後方。上部頸椎形成咽後壁膿腫,下部頸椎形成食管後膿腫。
胸椎:常形成椎旁膿腫,正位X線片見呈球形,張力較大,或呈筒形、梭形。椎旁膿腫可經肋橫突間隙向背部流注,或沿肋間血管向肋骨遠端流注。
腰椎:常形成流注膿腫,多沿腰大肌筋膜形成腰大肌膿腫。腰大肌膿腫可因重力關系蔓延至髂窩、股三角或股骨小轉子附近,還可繞過股骨上端後側至大腿外側,再沿闊筋膜向下流注到膝關節附近。腰大肌深層的膿液可穿過腰筋膜,出現在腰三角部位。
寒性膿腫轉歸:病灶處於靜止時,寒性膿腫可自行吸收或鈣化,但常破潰,形成竇道,也有的膿液因膿腫壁與胸、腹腔臟器如肺、腸道、膀胱發生粘連,最後穿破,形成內瘺。
[實驗室檢查]極為重要,不僅要看有無椎體破壞,還要注意脊椎的曲度以及有無附件改變。
椎體破壞情況隨病理類型不同而異。中心型可有死骨、空洞形成,周圍骨質疏鬆,但有的骨質反顯緻密,呈磨砂玻璃樣。邊緣型多表現溶骨破壞,應仔細觀察每個部位,勿使遺漏。椎體破壞嚴重者可發生楔形壓縮,甚至消失。椎間隙可模糊、變窄或消失。
對椎旁軟組織陰影,應注意有無加寬或局限性膨隆。頸胸段脊椎結核膿腫引起的上縱隔擴大陰影,不要誤認為縱隔腫瘤。胸椎結核椎旁膿腫的邊緣需與心臟右緣及胸主動脈陰影相鑒別。也有時椎旁軟組織陰影雖有明顯增寬,但實際上並非膿腫,而是增厚的軟組織,膿腫已被吸收,病變已纖維化。這種椎旁陰影的密度常較低,邊緣一般比較平直,缺乏局限性膨隆。3個月後拍片復查時,該陰影並無明顯增寬或變窄。此外,因病變處於靜止階段,故病人血沉、體溫都比較正常,局部疼痛也明顯減輕。
診斷
[鑒別診斷]
(一)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患者常出現脊柱運動受限,血沉增快,累及多數椎體,同時伴有骶髂關節病變。X線片可見韌帶骨化,呈竹節樣改變,椎體無破壞,無軟組織增寬影。
(二)脊柱腫瘤 一般只累及一個椎體,相鄰椎間隙寬度保持正常,破壞常在椎弓根。
(三)椎間盤中央型突出 X線片有時可見椎體上下緣有小圓形缺損,但周圍骨質緻密,系由於髓核向椎體內突出,形成許莫爾結節。有時椎體前上緣可見一小三角形游離骨塊,系由於環形骨骺未癒合。
治療方法
治療應包括三方面:①結核本身的治療;②解除脊髓的壓迫;③預防及治療各種並發症。
手術治療主要是對脊髓進行減壓。術前應作好充分准備,結合病人體征及X線片表現,選擇好恰當的手術方法,才能起到減輕症狀、治癒疾病的目的。在各種手術方法中以後路或側前方減壓術最常用。側後減壓術通過切除一側椎板、椎弓根及關節突,可同時顯露脊髓及椎體病灶,減壓及病灶清除也較徹底,但手術復雜,出血又多,並有可能影響脊柱穩定性,一般很少採用。
長期高位截癱者,常伴有腎上腺皮質功能衰退,手術時易因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而突然發生休克,甚至死亡,術前應先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4、咸寧麻塘診斷脊椎結核要做哪些檢查?
脊柱結核占滿身關節結核的第一位,在其中以錐體結核佔大部分,附件結核非常少見。在全部脊椎中,椎間盤活動度較大,腰椎結核發病率也最大,胸椎其次,頸椎骨更其次,置於骶、尾椎結核則頗為少見。
依據病歷、臨床症狀、臨床症狀、X線片、CT、MRI及試驗室查驗,臨床醫學明確確診不會太難。建議還是到靠譜醫院大專深化查驗醫治,確立造成現階段病症的原因後再開展目的性的醫治吧。穿刺檢查或許都是這種較為精準的查驗方法,可是有時也未必需要這一查驗,還可以明確。
5、脊柱結核的症狀有哪些?
脊柱結核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疼痛。多為輕微鈍痛,休息後減輕,勞累後則重,咳嗽、打噴嚏或持物時加重,但夜間病人多能較好地睡眠,這與惡性腫瘤不同。病人訴說疼痛部位有時和病變不一致,胸腰段病變的病人常訴說其腰骶部疼痛。如不仔細檢查,或僅攝腰骶部X線片,往往會漏診。後凸畸形嚴重者,可引起下腰勞損,產生疼痛。如病變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疼痛可能相當劇烈,並沿神經根放射。②姿勢異常。病變部位不同,病人所採取的姿勢也各不相同。頸椎結核病人常有斜頸畸形,頭前斜,頸短縮,一直用雙手托住下頜。胸腰椎、腰椎及腰骶椎結核病人站立或走路時盡量將頭與軀干後仰,坐時喜用手扶椅,以減輕體重對受累椎體的壓力。腰椎結核的病人從地上拾物盡量屈膝、屈髖,避免彎腰,起立時用手扶大腿前方,此種現象稱為拾物試驗陽性。③脊柱畸形。以後凸畸形最為常見,多為角形後凸,側彎不常見,也不嚴重。④脊柱活動受限。脊柱的正常活動有屈伸、側彎和旋轉三個方向。由於病灶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受累脊柱活動受限,運動幅度較大的頸椎和腰椎容易查出,活動較小的胸則不易查出。⑤壓痛和叩擊痛。因椎體離棘突較遠,故局部壓痛不太明顯;叩擊局部棘突,可引起疼痛。⑥寒性膿腫。此種現象常為病人的最早體征,有時常將膿腫誤認為腫瘤。有時膿腫位置深,不易早期發現,因此應當在膿腫的好發部位去尋找膿腫的病灶。⑦脊髓受壓現象。有的病人因出現截癱才來就診。即使病人沒有神經障礙的描述,也應常規地檢查雙下肢的神經情況,以便及時發現早期脊髓受壓現象。
6、脊椎結核為什麼會癱瘓?癱瘓有什麼徵兆嗎?
骨結核是一種致殘率相當高的疾病,尤其是再脊柱的骨結核是最容易導致截癱的。那麼截癱的前兆是什麼呢?
患者除具備了脊柱結核的症狀和體征之外,在所處病椎的下部首先出現感覺障礙,如病人訴說有從後背向前胸或腹部的束帶養緊縮感,或蟻爬、麻木、冷熱刺激等異常感覺。
運動障礙:自覺行走笨拙,挪腳步時不聽使喚,雙下肢發僵、發硬、顫抖、發軟、無力、易跌倒等。
括約肌功能障礙:主要指的是膀胱括約肌,其次是指肛門括約肌的障礙,如出現想小便時呈滴水裝,無力量,不想解小便時又尿了床,但也未排干凈,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可出現尿閉。肛門括約肌障礙一般先出現便秘,需要用瀉葯才能解出,發展的結果是失禁,不能自控。
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如表現為病變椎體以下的皮膚乾燥無汗,皮膚溫度低,用手觸摸正常椎體或者病變椎體所支配的神經上下。左右的范圍有冷熱分明的感覺。
7、腰脊椎結核臨床表現有哪些?怎麼檢查?
臨床表現:腰痛是腰椎結核最常見的症狀,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或酸痛,伴有壓痛和叩擊痛,在勞累、咳嗽、睡前,疼痛會加重,上腰椎結核可有大腿痛,下腰椎結核可能有坐骨神經痛,這是由於結核膿腫,肉芽組織及壞死的椎間盤和植骨向後突入椎管內,使脊椎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和刺激,出現放射性疼痛。
診斷依據:通常有典型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畸形等臨床表現;X線攝片表現為骨質破壞和椎間隙狹窄,有一側腰大肌陰影模糊等表現,有助於確診。
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