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人體後背脊柱圖片

人體後背脊柱圖片

發布時間:2020-09-22 03:54:56

1、人體的各部分名稱(圖)

人體的各部分名稱:

骨骼系統

一、中軸骨:

椎骨,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後期發育為1塊骶骨)、尾椎4塊(後期發育為1塊尾骨)。

二、胸廓:

1、胸骨。

2、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顱骨:

1、腦顱骨,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頂骨、顳骨(各1對)。

2、面顱骨,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1)人體後背脊柱圖片擴展資料:

肌肉系統:

一、頭部肌

1、顱面肌、顱頂肌、眼周圍肌(眼輪匝肌)、口周圍肌(口輪匝肌)。

2、咀嚼肌,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1、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2、舌骨上肌群,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3、舌骨下肌群,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2、人體!背部

可以練肌肉,你練其他部位的就行了

你說你背部肌肉發達,那手臂呢,腰部呢,下肢呢,都可以練

通過有效、合理的鍛煉,把你全身的肌肉都練起來了,也就不顯得嚇人了

3、人體腰部結構圖

暈~~~這個問題太籠統了~~~腰部的內臟,還是神經,還是血管,還是淋巴管,還是骨骼,還是肌肉?

4、背部脊椎痛。

你好,你不必擔心,我在臨床當中經常遇到你這種情況的病人,病名叫胸椎小關節功能紊亂。我教你可以自己檢查,你自己摸後背的骨節,是不是有幾節或一節壓疼特別明顯,或者疼的那節比比別的骨節高?你致病的原因和你的工作姿勢有關,拍x光片,ct,磁共振,都看不出明顯問題。你應該找推拿高手推拿復位治療,而且局部還需放淤血,因中醫講究不通則疼,這樣治療後可以不再犯。要盡早治療,隨著時間的增長,症狀會越來越重。

5、人體脊椎骨骼高清圖

人體脊椎骨骼高清圖:

人類的脊柱由23-24塊脊椎骨和中間起緩沖作用的椎間盤組成;這個結構通過韌帶和小的脊柱關節固定;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

脊柱人為劃分為7頸椎、12胸椎、5腰椎、骶骨和尾骨。人類的5塊骶骨和4塊尾骨相互融合,它們被稱之為「假脊椎」。有尾巴的脊椎動物有數目不等的尾骨。

成人的脊柱在矢狀面成雙s形彎曲,脊柱側面觀,有頸、胸、腰、骶4個生理性彎曲。它為直立行走的人類提供了強大支持,而且具有彈性。頸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柱彎曲被稱之為脊柱前凸,相對的胸部和尾部向後突出則被稱之為脊柱後凸。

(5)人體後背脊柱圖片擴展資料:

人體骨骼作用

1、支持作用:人體不同的骨骼通過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連成一個整體,對身體起支撐作用。假如人類沒有骨骼,那隻能是癱在地上的一堆軟組織,不可能站立,更不能能行走。

2、保護作用:人類的骨骼如同一個框架,保護著人體重要的臟器,使其盡可能地避免外力的「干擾」和損傷。例如顱骨保護著大腦組織,脊柱和肋骨保護著心臟、肺,骨盆骨骼保護著膀胱、子宮等。沒有骨骼的保護,外來的沖擊、打擊很容易使內臟器官受損傷。

3、運動功能:骨骼與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協同,共同完成人的運動功能。骨骼提供運動必須的支撐,肌肉、肌腱提供運動的動力,韌帶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穩定性,使運動得以連續的進行下去。所以,我們說骨骼是運動的基礎。

4、代謝功能:骨骼與人體的代謝關系十分密切。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鈣、磷及其他有機物和無機物,是體內無機鹽代謝的參與者和調節者。

6、人體一共有多少脊椎骨

人體一共有33塊脊椎骨。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根據所在部位不同,椎骨又分頸椎骨,特點是椎體小,椎孔為三角形,棘突短,橫突中央有孔等:胸椎骨,較頸椎大,較腰椎小,其特點是椎體象心形,兩側有關節面接肋骨頭,椎孔較小,棘突長而多斜下,橫突斜向後外側等。

(6)人體後背脊柱圖片擴展資料

脊椎骨分型

腰椎骨較大,特點是椎體兩側無關節面,橫突向外側,沒有橫突孔及關節面等;骶骨是由五節骶椎骨合成,特點是底向上前與未節腰椎合成骶骨岬,分前、後及外側面。五塊骶椎的分界線為橫嵴,嵴的兩端叫骶前孔,後面正中線有縱嵴,是骶棘脊突聯合而成。

嵴外側有孔叫骶後孔,第五骶椎向尾側伸出兩突起叫骶骨角,接尾骨之尾骨角;尾骨是由四至五節尾椎聯合成的,其特點是沒有椎弓、棘突和椎孔,尾骨角接骶骨。

7、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7)人體後背脊柱圖片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8、背部穴點陣圖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陽穴、曲垣穴、腰陽關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門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風門穴、肝俞穴、腎俞穴、厥陰俞穴、 小腸俞穴、肺俞穴、膽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腸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關元俞穴、膀胱俞穴。

補:靈台穴、筋縮穴、中樞穴、懸樞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風穴、臑俞穴、肩貞穴、大杼穴、督俞穴、氣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長強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胞肓穴、秩邊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脈、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等人體經絡上 經典穴位推薦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稱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發熱並向小腹放散。

風門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常用於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頸項強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肩胛骨內緣,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於咳嗽、氣短、健忘、遺精、陽痿、盜汗及諸虛百損的治療。

至陽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靈台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腎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補益腦髓,強壯腰腎,止咳定喘,聰耳明目。適用於腎虛腰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健忘失眠、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氣喘、腎不納氣、小兒發育不良、諸虛百損等病症。有全身強壯作用,對腎虛、腎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痛的感覺,用力不可過大,時間可稍長一些。

與人體後背脊柱圖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