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老是出汗

脊柱老是出汗

發布時間:2020-09-18 04:02:53

1、總是出很多汗好不好

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排除體內的廢物,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而當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時則會出現異常的出汗,所以,應根據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導致異常出汗,並伴隨明顯的相應症狀。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控制病情,而後多汗情況就能解決。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疾病症狀的異常出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按出汗時間分:

白天出汗過多。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慾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練習太極拳等。

晚上出汗。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是陰虛的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

按出汗部位分:

頭汗過多,若暴飲暴食後出現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濕熱的表現,應注意清淡飲食。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發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乾、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

心窩、胸口多汗,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慾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等,緩解壓力,調節心身。

2、脊背出汗多是怎麼回事?

出汗

出汗與氣候、運動、情緒或葯物無關者多是機體的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素問·評熱病論》說:「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汗出的分類有多種,按汗出量的多少分類,可分大汗,微汗。汗出量多不止,稱大汗;汗出量少,綿綿不斷,稱微汗。按出汗感覺情況分類,可分自汗,盜汗。自汗是指不因勞動,天氣過熱,而汗出,動則益甚,稱為自汗,多由陽氣虛衰,表衛不固而致;盜汗是指睡後汗出,醒後汗止,多由陰虛,陰不斂陽,汗隨陽泄而致。按部位分類,可分頭汗,心汗,半身汗,手足汗。亦有些特殊出汗,如絕汗(又稱脫汗)、黃汗、戰汗等。絕汗是指大汗淋漓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的絕脫之證。黃汗與戰汗是外感熱病中的特殊症狀。

【常見證候】

太陽表虛:全身汗出,兼有發熱惡風,頭項涌,鼻塞,苔薄白,脈浮緩。

陽明熱盛:全身大汗,汗量較多,壯熱或潮熱,口渴喜冷飲,面赤,舌紅苔黃燥,脈洪大有力。

暑傷氣津:全身汗出,頻頻不斷,兼有煩渴,胸膈痞悶,口渴喜飲,少氣乏力,倦怠神疲,舌紅,苔黃,脈洪大無力或濡數。

濕熱交蒸:全身,頭部或手足部汗出,口中粘膩而苦,渴不欲飲,身熱不暢,肢困煩躁,脘悶納呆,小便不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陰虛火旺:睡時全身出汗,醒時汗止,或心胸部,手足部汗出,兼有虛煩不寐,五心煩熱,潮熱顴紅,或有心悸,咳喘,腰膝酸軟等,舌紅少苔,脈細數。

人體出汗與氣溫等環境條件是很有關系的。現代保健醫學把人體出汗分為不顯汗和有效汗。當氣溫低於攝氏20度時,處於靜止狀態的人也會排汗,但這種汗液非常細小,人體感覺不出來,故稱不顯汗;而當人體處於活動狀態或氣溫高於攝氏25度時,不顯汗占的比重就不大了,為了散發熱量,人體就要通過排出並蒸發汗液的形式來散熱,這種汗液很容易感覺出來,故稱有效汗。所以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保持體溫穩定的重要機能。需要說明的是,健康人體的出汗多少,除了與氣溫和活動量有關外,與風、濕度、氣壓等氣象因子關系也很密切。當溫度高、濕度小時,人體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當風速較小、濕度和氣壓較高時,即使氣溫較高,人體也會出汗不暢,在這樣的情況下,人較容易中暑。

能不能出汗,常常預示著病是否康復。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姜湯後卧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這是因為著涼感冒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熱,導致體溫升高;喝湯蓋被後,汗腺因受熱而舒張,從而排出汗液,散發體熱,降低體溫,真可謂「汗到病除」。

出汗的多少與否,也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對健康就不利了。過多出汗,可造成人體血液循環的流量減少,循環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趨減,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所以,夏季里,人們應及時補充流質和適當的鹽分。

我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2594632.html

止汗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用法] 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鍾,
即可食用,吃飽。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2) 黃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

[材料]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用法] 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黃蓍】甘,微溫。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3) 浮小麥飲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適用於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

[用法] 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浮小麥】甘,涼。入心經。止汗。

(4) 小麥山葯湯

[功效] 補氣斂汗。

[材料] 浮小麥15克,山葯15克,白糖少許。

[用法] 二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參歸腰子

[功效] 補虛斂汗。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

[材料] 人參10克,當歸8克,
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

[用法] 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
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人參】甘,平。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

(6) 生地黃雞

[功效] 滋陰止盜汗。

[材料]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隻,飴糖100克。

[用法] 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

【生地黃】甘,寒。滋陰涼血。

【烏雞】甘、平。
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 黑豆小麥飲

[功效] 祛風斂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補腎,明目鎮心,久服,好顏色,不老。
止腹脹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葯毒。

(8) 韭菜根湯

[功效]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手足心熱。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將韭菜根加水適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溫、澀。
歸心,安五臟六腑,除胃中熱。
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氣。韭菜根治諸癬。

(9) 泥鰍湯

[功效] 多汗、自汗、盜汗等症。

[材料] 泥鰍90克,食油適量。

[用法] 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剖腹取內臟,
再用清水洗凈,濾去水份,用適量油煎至焦黃,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18470891.html

3、後背愛出汗的原因

出汗本身是一種調節體溫、散熱的一種方式,比如勞動、運動、情緒激動、緊張之後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中醫認為出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記載。人與人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比如胖一些的人汗液就會多一些,瘦一些的人出汗就會少一些,這都屬於正常范疇。出汗一定要分出來是生理性出汗還是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多汗症的原因總體概括起來就是一種中樞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中醫認為出汗是一種陰陽失調引起的.中醫是怎樣認為每個人出汗的情況 : 醫學對於出汗是有分類規定的,有自汗、盜汗、頭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最常見的還是自汗和盜汗。所謂自汗就是無緣無故、不自主地出汗,一般都是在白天並不炎熱也沒有運動的環境下。盜汗醫學上認為就是在夜間睡著了時候出汗,而睡醒了後汗就止了。當然其它還有很多出汗的情況都有分類。自汗和盜汗有一部分在醫學上是病理性的,是合並在某一些疾病上的。有時是由於體內中樞神經紊亂有關.自汗和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關系,比如一些高熱性的疾病如發燒、肺炎、風濕熱等疾病。另外還有一些內分泌紊亂的原因也是有的,如更年期綜合征,還有一些代謝性疾病引起的如甲亢。還有一些一般疾病的情況如糖尿病的低血糖狀態或者冠心病疼痛缺氧狀態。其它還有葯物引起的出汗如吃阿司匹林等。因此自汗的原因還是很多的。 盜汗與疾病的關系: 通常引起盜汗的原因有結核病,其它原因還有小孩缺鈣(佝僂病),盜汗是要就診的。 治療方法 :可以用一些葯如桂枝湯等。 總之還是建議你到正規醫院去檢查一下,聽聽醫生怎麼說吧!

4、有強直性脊柱炎,經常感覺熱的出汗,冬天也是,頭發像剛洗過一樣?這是不是腎虛?

問題分析:
您好,從您描述的情況看,您這是腎陰虛導致的,引起陰虛的病因有很多

意見建議:
,如腎部問題,氣血虛熱等等。 建議您應該去看看中醫,自己也可以服用點六味地黃丸,看看有沒有效果,六味地黃丸的服用一定要堅持3個月以上的。

5、只要一走動背部脊柱旁,特別是靠上邊會大量出汗。該怎麼辦

出汗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缺鈣,另一種是新陳代謝較快,易出汗。
盜汗以後,要及時用毛巾擦乾皮膚,更換衣服,還要勤沐浴。要讓經常參加戶外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也會隨之而止。

發燒還有夜裡流汗,注意是不是有結核病了,夜裡流汗分為睡覺中和清醒中,睡覺中流汗的特點是叫盜汗,就是覺得流汗了會醒,屬於陰虛;而清醒時流汗叫自汗,屬於陽虛氣虛.
你出的可能是虛汗
顧名思義,「虛汗」多見於虛症。它既可以單獨出現,也可發生於多種疾病的過程中。「汗為心之液」,若病人出汗太多或自汗、盜汗的病程持續時間過久,將導致精氣耗傷,出現精神倦怠、臉色蒼白、四肢乏力、不思飲食、容易感冒、睡眠多夢等陰陽失調的症狀,損害人體的身心健康,甚至誘發其他疾病。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出汗過多會導致體內必需的微量元素流失和電解質失衡,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常出虛汗的孩子,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發育遲緩。
虛汗,卻不同於一般的汗,是身體不正常或病變的表現。虛汗多見於兒童,有些兒童入睡後出汗不止、間或身體冰涼,這便是醫學上所說的「出虛汗」。有些兒童因為身體虛弱、感冒發燒或患肝炎等炎症使用大量抗生素(或其它葯物)後導致出虛汗。出虛汗的兒童,常見有頭暈、面色蒼白、沒胃口、睡不好、智力發育受制約等,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育。
成人也會出虛汗。有些體質虛弱的人在安靜情況下,或無原因而全身或局部出汗,甚至大汗淋漓,這也是「虛汗」。某些患急慢性疾病者,或婦女產後體質都特別虛弱,往往會出虛汗。
對虛汗問題,既可以到醫院請醫生診治,也可以根據情況自己購葯治療。是陰虛盜汗;吃六味地黃丸治療就好了.
祝你身體健康,要加分呦

6、經常晚上睡覺 脊柱總是感覺很難受,有時候都能難受醒,還出汗 感覺喘不過氣似的,不過起來坐一會就好多了

脊椎的神經壓迫 建議去醫院 拍個片子 看一下
腰不是小事 一定要注意好

與脊柱老是出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