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脊柱是怎樣構成的?
我國對人的形體姿態重視已久,如有「坐如鍾,站如松,卧如弓」之說,贊美身體健美者「岩岩若孤松」、「婉若游龍」,等等。
我們知道,支持人體的中軸骨———脊柱,共有26塊,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和尾骨各1塊。正常的脊柱應是頸椎、腰椎略向前彎,有3~5厘米的凹陷,超過此限度即屬異常。
2、脊柱就是脊椎嗎?
我也說不清!我截了一段!《對脊柱和脊椎的認識》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於「脊柱」和「脊椎」這兩個概念和名稱是不加區分的。尤其是在英文中,幾乎就是同一個單詞。但是,筆者認為它們之間應是有區別的,其內涵和外延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從中文的字面上講,「柱」與「椎」這一字之差就有所不同,「柱」有支柱之意,「椎」是指椎體,「脊柱」是指以脊椎為骨架,周圍組織為輔助而形成的柱狀體。而「脊椎」則是指由26塊椎骨相連而成的結構,且更多是指骨性結構。 其次,「脊柱」與「脊椎」在組織的形成上也有所不同。筆者認為「脊柱」是指椎骨及其周圍的軟組織共同構成的,即除椎骨外,還包括椎管內脊髓、韌帶、椎體間的椎間盤以及椎管外的神經、血管、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而「脊椎」則只是由椎骨和椎間盤兩者組成的。 再者,筆者認為「脊柱」在概念上有可擴展性,且其外延已經有所擴展,這當然也是應脊柱醫學發展的需要。即已將脊椎上端的枕骨、頭顱,以及下端的底座——骨盆都看作「脊柱」的組成部分。如果進一步擴展的話,就連四肢也應看作「脊柱」的輔助部分或納入「脊柱」研究的范疇。因為雙下肢是支撐脊柱的底座——骨盆的,如果雙下肢不平衡,骨盆自然會傾斜,脊椎就會隨之代償彎曲,而雙上肢就像是脊柱的兩翼,對調節「脊柱」的運動和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可以這樣認為:人體的脊柱是以脊椎為中軸,骨盆為底座,關節為樞紐,肌肉為動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抵抗),韌帶為保護和穩定,大腦和脊髓為中樞指揮,脊神經、體液和經絡為信息通道,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復雜的系統——脊柱系統。脊柱不僅支撐整個機體的重量,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懸掛於其上,而且還是人體主幹信息網路之所在,擔負著各種生命信息的傳遞、應答和處理等重要工作。 因此,脊柱與脊椎在概念和內容上是由較大區別的,脊椎只是脊柱的組成部分,而脊柱無論從解剖學、生物力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方面都比脊椎的內涵要豐富而復雜得多,因而有脊柱系統(spine system)之說,且人體的九大系統無不與之息息相關。 21世紀,人們已充分感受到一個信息網路科技時代所帶來的便利。信息無處不在,因此對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的認識、研究也不得不考慮到「信息」這一要素。身心醫學模式雖然是從醫學的整體觀念出發的,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對人類疾病、健康的影響,但尚未更深入的認識到體內各類「生物信息」的擁塞、缺失或紊亂等對生命、健康、疾病所造成的重要影響。實踐證明有效的調節、疏導機體的生命信息,對於健康和生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醫學時代,由於「生物信息」及「網路傳輸」對機體生命健康的重要影響,使我們已充分認識到「諸多疾病的根源在於脊柱」。
採納哦
3、脊柱是指人體哪裡?有圖片看下嗎?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4、脊椎和脊柱有什麼區別,是脊柱動物還是脊椎動物
脊柱由很多脊椎骨構成,根據動物的體內有無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的體內沒有脊柱,如蚯蚓、蜜蜂等.脊椎動物的體內有由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如魚、青蛙等.
故答案為:脊柱由脊椎骨構成;有脊柱的叫脊椎動物
5、脊柱是什麼形狀的?
你是不是以為脊柱從上到下是筆直筆直的?其實不對。從側面看,你會看到一個長長的S型弧線。這種形狀使脊柱具有柔韌性,在我們走路和跑步時,有助於減緩震盪;還可以使脊柱更易彎曲。
6、脊柱的名詞解釋
脊椎也稱脊柱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7、脊柱由什麼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
8、脊椎在人體起什麼作用
脊椎為人體的中軸骨骼,是身體的支柱,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脊椎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椎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8)脊柱是擴展資料
脊椎構成:
脊椎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椎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椎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椎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椎的負荷為某段以上的體重、肌肉張力和外在負重的總和。不同的部位的脊椎節段承擔著不同的負荷。由於腰椎處於脊柱的最低位,負荷相當大,又是活動段與固定段的交界處,因而損傷機會多,成為腰背痛最常發生的部位。
9、腰椎和脊椎的區別
腰椎:椎體較大;棘突板狀水平伸向後方,相鄰棘突間間隙寬,可作腰椎穿刺用,關節突關節面呈矢狀位. 人體有五個腰椎,每一個腰椎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附件組成。椎板內緣成弓形,椎弓與椎體後緣圍成椎孔,上下椎孔相連,形成 椎管,內有脊髓和神經通過,兩個椎體之間的聯合部分就是椎間盤。它是由纖維環和髓核兩部分組成。髓核位於椎間盤的中央,它是一種富有含水分 、呈膠凍狀的彈性蛋白。在髓核的周圍是纖維環,一層層的纖維環把兩個椎體連接在一起,並把髓核牢牢地固定在中央。 脊椎亦稱脊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共24塊(成年人)獨立的椎骨。脊椎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