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搬板
搬板:手機或設備主板出現無法修復的故障或損壞,將部分原件拆下移植到另外一塊板子上的過程叫搬板。
需要材料:故障原板,原板CPU、基帶、碼片、硬碟(可缺少)工作正常,ID靚板,無摔、無進水、無修,工作正常,非UMT板底。
多用於設備主板因重度進水、跌落導致主板腐蝕、變形、彎曲嚴重,存在多種故障,且維修後故障容易重現,板底存在不穩定性的情況。
(1)脊柱搬運板擴展資料
搬板在每代Iphone中都存在,iphone6代之前的設備,不需要搬CPU,所以難度較小,成功率較高,iphone6代後,需要連同cpu一起移植,導致難度增加,成功率降低,但隨著技術和工具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成功率也逐步提高。
2、脊柱骨折一個人怎樣搬運???
患者平卧於平地面上,或者是硬木板上。(堅決不可以四個人各拎一個肢體抬患者。脊柱骨折那樣搬運病人可能會引起脊髓斷裂,而有可能引起斷裂處以下的癱瘓)移動患者時應該用滾動的方法,目的是使脊柱不彎曲。將患者捆綁,固定在硬木板上,然後迅速送至醫院處理。
3、怎樣運送脊柱受傷者
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在事故現場,經常有傷員需要送往醫院救治。可由於種種原因,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很難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傷員的運送大多是由現場人員完成的。由於缺乏急救的相關知識,一些脊柱受傷者經過不正確的搬運,傷情加重,後果甚至無法挽回。統計表明,在各種事故中,脊柱與脊髓損傷的傷員比例較大,所以,掌握脊柱損傷傷者的搬運方法甚為重要。
1、切勿看見病人就抬,拉起胳膊就背。
2、對傷勢重或傷情復雜難以判斷的傷員,如無木板或人手不夠(少於三人),最好讓傷員就地平躺,不要搬動,火速打電話請急救中心派車救治。在等車時托起傷員下巴,讓其保持呼吸道通暢。
3、對明確的脊柱損傷的傷員不能隨便搬動其頭頸部和腰部,禁止曲伸、轉動、搓揉其身體。
搬運時宜用木板或平板擔架,應多人(三人或三人以上),用手平托起傷員的身體,將傷員托上木板或平板擔架。如傷員訴說頸部疼痛,盡可能用沙袋或衣物塞至頸部兩側以作固定。
4、對脊柱外傷不明顯,但有明顯顱腦損傷或嚴重四肢骨折的傷員,要考慮其伴有脊柱損傷,搬動時要求同上。(嚴朝華)
4、脊柱損傷搬運術的操作步驟
(一)脊柱損傷固定操作
1.現場評估:觀察周圍環境安全後,急救員正面走向傷者表明身份;告知傷者不要做任何動作,初步判斷傷情,簡要說明急救目的;先穩定自己再固定傷者,避免加重脊柱損傷。
2.體位:仰卧位,頭部、頸部、軀干、骨盆應以中心直線位,脊柱不能屈曲或扭轉。
3.操作方法:用脊柱板、擔架等。三人至患者同側跪下插手,同時抬高、換單腿、起立、搬運、換單腿、下跪、換雙腿同時施以平托法將患者放於硬質擔架上,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搬運方法,在傷處墊一薄枕,使此處脊柱稍向上突,然後用4條帶子把傷員固定在木板或硬質擔架上(一般用帶子固定胸與肱骨水平、前臂與腰水平、大腿水平、小腿水平,將傷員綁在硬質擔架上),使傷員不能左右轉動。如果伴有頸椎損傷,病員的搬運應注意先用頸托固定頸部,如無頸托用「頭鎖或肩鎖」手法固定頭頸部,其餘人協調一致用力將傷病員平直地抬到擔架上或木板上,然後頭部的左右兩側用軟枕或衣服等物固定。
4.監測與轉運:檢查固定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選擇合適轉運工具,保證病人安全。
(二)頸椎損傷固定操作(傷員仰卧位)
1.現場評估、判斷:現場環境安全,詢問傷員:「我是120急救醫生,請問您現在哪裡不舒服…」。傷員是高處墜落,神志清、訴頸部疼痛、下肢感覺障礙,懷疑頸椎損傷。
2.調整頸部位置 醫生按脊椎損傷處理,助手准備頸托及脊椎板(告知傷員配合)。上頭鎖,調整頭頸部:醫生與助手配合;助手食指置傷者胸骨正中指示。
3.檢查頭頸部 助手頭胸鎖固定頭頸部,醫生檢查頭枕部(頸椎形狀、壓痛)、上頭鎖。
4.上頸托 助手檢查測量傷員頸部的長度,調整所需尺寸,正確上頸托。
5.全身檢查判斷傷情(醫生或醫助)頭—頸—胸—腹—背部—外生殖器—下肢—上肢(未發現其他傷情)
6.上脊椎板 助手頭胸鎖、二助准備脊椎板及約束帶完畢),醫生頭肩鎖(肩鎖在側翻的同側)。
7.整體側翻 醫生指揮,二位助手左右手交叉抱傷員的肩、髂和膝部,將傷者軸位整體側翻於側卧位,保持脊柱在同一軸線。助手檢查背部及脊柱。
8.放置脊椎板 助手拉脊椎板注意擺放在背部合適的位置。將傷者軸位放置回仰卧位 。
9.脊椎板平移(推)傷員 助手用胸鎖手法固定頭頸部,醫生用雙肩鎖,助手左右手交叉,將傷者在仰卧位平移,推至脊椎板合適位置。
10.頭部固定 一助頭胸鎖,二助准備頭部固定器,醫生上頭部固定器。
11.脊椎板約束帶固定 助手對胸部、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順序以約束帶固定。
12.再次檢查傷員
13.搬運傷員 醫生指揮平穩抬起傷者,足先行,術者在頭側,同時觀察頭頸部情況 。要求醫生指揮及報告:口令簡潔,整體配合:選手操作手法規范,動作交替流暢,配合默契,過程緊湊。
(三)頸椎損傷的固定與搬運操作(傷員坐位)
1.初步判斷傷情,術者行胸背鎖穩定患者,一助至患者後方,進行頭、外耳道、頸後部查體,一助行後頭鎖,術者固定患者雙肩,保持患者上身穩定,一助將患者頭部復位至正常體位。
2.術者進行頸部查體,判斷患者有無呼吸道損傷,然後放置頸托。
3.放置頸托
(1)測量傷者頸部長度:拇指與掌面垂直,其餘四指並攏並與患者額面垂直,測量下頜角至斜方肌前緣的距離;
(2)調整頸托,塑型;
(3)放置頸托時,頸托中間弧度卡於患者右肩處並略向前下傾斜,先放置頸後,再放置頸前,保證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緊度適中。
4.頸托放置後,術者進行全身體格檢查,順序由上到下,由軀干到四肢。
5.使用解救套(短脊板)
(1)術者行胸背鎖固定患者;
(2)一助與二助放置解救套在患者背部,平滑面的一面緊貼傷者身體;
(3)把解救套的中央放在傷者的脊椎位置後,一助換頭鎖;
(4)術者和二助把胸前的活動護胸甲圍繞傷者的身軀,並向上輕微拉動貼在腋下;
(5)將肩帶和胸腹部固定帶扣好,確保活動護胸甲頂端置於患者腋下;腿部固定帶(黑色)自內而外、自下而上繞經傷者的膝間,緊貼腹股溝位置,由大腿內側穿出,拉向外扣好並收緊;
(6)術者將頸部襯墊放好並將右手於短脊板後方行胸背鎖,在頸部與解救套之間放置襯墊緊貼,確保無空隙,一助將頭部護甲整理並至於正確位置後,行後頭鎖;
(7)術者將下頜固定帶放於下頜位置並向上拉貼緊頭部活動護甲,額部固定帶放置額前後也將之向下拉貼緊頭部活動護甲,注意保持氣道通暢;
(8)從下至上拉緊各固定帶,並用三角巾寬頻將膝踝部固定;
(9)檢查所有固定帶松緊度並整理。
6.搬運
(1)移動傷者:術者與二助在兩邊各自抓住腰兩側握把處,另一手放在傷者腿下,兩人雙手互扣抓牢,將患者分兩次45°移動轉體至90°。
(2)使用長脊板:長脊板放置上車擔架與傷者背側成一直線,穩定上車擔架,一助用雙肩鎖固定頭部,術者與二助抬高下肢先將傷者軀干平放於長脊板上,逐漸移動到位,適度放鬆肩、胸、腹、腹股溝固定帶,解除膝踝三角巾,並平放在長脊板上。
(3)固定傷者:將傷者軀體和四肢固定在長脊板上,按從頭到腳順序固定,頭部固定器固定頭部,胸部固定帶交叉固定,腿部固定帶斜行固定,並固定傷者與上車擔架。術者自下而上檢查各固定帶,並判斷患者呼吸情況。
(4)急救員平穩升高上車擔架,搬運傷者,足側先行,術者在頭側,同時觀察傷者頭頸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