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診斷歌訣

脊柱診斷歌訣

發布時間:2020-09-14 22:54:29

1、在系統解剖學骨學階段,有沒有好的口訣或方法高效准確的學習?

1. 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歌訣
運動系統骨連骨,支持運動加保護;
肌肉動力骨杠桿,關節樞紐連鄰骨;
體表標志要記牢,臨床應用有幫助;
註:骨連骨指:骨、骨連接,骨骼肌。
全身骨歌訣
全身骨頭雖難記,抓住要點就容易;
頭顱軀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開記;
腦面顱骨二十三,軀干總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頭基本齊;
還有六塊體積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點歌訣
椎骨外形不規范,各有特點記心間;
頸椎體小棘發叉,橫突有孔很明顯;
胸椎兩側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
腰椎特點體積大,棘突後伸寬雙扁。
胸骨歌訣
胸骨形似一把劍,上柄中體下刀尖;
柄體交界胸骨角,平對二肋是特點。
顱骨歌訣
顱骨二十三塊整,腦面顱骨要分清;
腦顱八塊圍顱腔,腔內藏腦很適應;
額枕篩蝶各一塊,成對有二顳和頂;
面顱十五居前下,上頜位居正當中;
上方鼻骨各一對,兩側顴骨連顴弓;
後齶內甲各一塊,犁骨膈於鼻腔中;
下頜舌骨各一塊,全部顱骨均有名。
鼻旁竇歌訣
鼻旁竇骨內藏,都有開口通鼻腔;
內含空氣減額重,發音共鳴如音箱;
上頜竇腔最為大,開口較高引不暢;
各竇名稱要熟記,開口位置莫遺忘;
病人有了鼻竇炎,請你診斷心不慌。

脊柱韌帶歌訣
脊柱韌帶,三長兩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間;
再透黃韌,進入椎管。
脊柱形態歌訣
前觀脊柱有特點,上細下粗尾部尖;
粗粗細細有道理,承受壓力密相關;
翻過脊柱後面觀,棘突連成一條線;
頸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點;
前後觀過側面觀,四個彎曲很明顯;
胸骶彎曲凸向後,頸腰二曲凸向前;
身體直立減震盪,線條大方又美觀。
胸廓歌訣
胸廓形似小鳥籠,上窄下寬扁錐形;
上口狹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
容納保護心肝肺,吸氣下降呼氣升;
各經隨著年齡變,肋間增寬有毛病。
肩關節歌訣
肩關節有特點,肱骨頭大盂較淺;
運動靈活欠穩固;脫位最易向下前。
肘關節歌訣
肘關節很特殊,一個囊內包三組;
肱橈肱尺橈尺近,橈環韌帶尺橈付;
屈肘三角伸直線,脫位改變能查出。
手腕骨歌訣
舟月三角豆,大小頭鉤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體頭,指骨近中遠。
膝關節歌訣
膝關節最復雜,全身關節它最大;
內含兩塊半月板,前後韌帶相交叉;
下肢運動很重要,能屈能伸實可誇。
跗骨歌訣
一二三楔骰內舟,上距下跟後出頭。
顱底內面歌訣
內觀顱底結構多,分為前中後顱窩;
高高低低象階梯,從前向後依次說;
前窩中部有篩板,雞冠下對鼻中隔;
篩板有孔眶坂薄,顱部外傷易骨折
眼窩出現瘀血斑,「血脊」①鼻漏莫堵塞;
中窩中部有蝶鞍,上面有個垂體窩;
窩內容納腦垂體,頸動脈溝兩側過;
兩側孔裂共六對,位置對稱莫記錯;
蝶鞍前方有「兩個」②,都與眼眶連通著;
卵圓棘孔加破裂,蝶鞍兩側各一個;
中窩易折有特點,血脊耳漏破鼓膜;
岩部後為顱後窩,枕骨大孔很清楚;
大孔外側有三洞,門孔加管各一個;
枕內隆凸兩側看,橫連「乙」③狀象條河。
註:①血液和腦脊液。
②指視神經孔眶上裂。
③乙狀竇溝。
新生兒顱骨歌訣
新生兒顱骨有特點,頭大臉小頰飽滿;
額頂骨間有前囟,閉合約在一歲半;
哭鬧生病細觀察,高低變化很明顯。
膈肌歌訣
膈肌圓圓頂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縮下降脅吸氣,舒張呼氣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個孔,想想各有誰貫通?
註: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圍部為肌質。

2、哪位高人能不能給點醫學上的巧記口決?

③乙狀竇溝。
新生兒顱骨歌訣
新生兒顱骨有特點,頭大臉小頰飽滿;
額頂骨間有前囟,閉合約在一歲半;
哭鬧生病細觀察,高低變化很明顯。
膈肌歌訣
膈肌圓圓頂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縮下降脅吸氣,舒張呼氣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個孔,想想各有誰貫通?
註: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圍部為肌質。
咽歌訣
咽部分三鼻口喉,前壁開口氣食流;
上通鼓室下通喉,吞咽閉氣不用愁。
食管與胃歌訣
食管三段頸胸腹,三個狹窄要記住;
胃居劍下左上腹,二門二彎又三部;
賁門幽門大小彎,胃底胃體幽門部;
小彎胃竇易潰瘍,及時診斷莫延誤。
小腸歌訣
小腸彎又長,盤曲在腹腔;
上段十二指,中下空回腸;
全長約五米,空回二三量。
十二指腸歌訣
四部上降下和升,右包胰頭「C」字型;
降部後內有乳頭,膽總胰管同開口。
大腸歌訣
大腸四周圍成框,空腸回腸框內藏;
結腸袋帶腸脂垂,三大特點記心上;
盲腸位居右髂窩,闌尾根部連於盲;
麥蘭二氏兩個點,升橫降乙接直腸。
闌尾歌訣
闌尾末端不固定,回腸前後下也行;
盲腸後下較常見,三帶集中闌尾根。
肝歌訣
肝為消化腺,位於膈下面;
其內三管系,膽汁產其間。
若問最高點,五肋鎖中線。
肝下面「H」溝歌訣
右後下腔前膽囊,左後靜脈前肝園;
橫為肝門交通口,動脈神經肝管穿;
下面分為四個葉,左右方葉和尾狀。
胰腺歌訣
胰腺頭致體尾連,顏色灰紅質地軟;
正付胰管通胰頭,內外分泌功能全。
外鼻歌訣
外鼻尤如錐體形,根背尖下二隻孔;
呼吸困難細觀察,兩側鼻翼會扇動;
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較少皮薄松;
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櫻桃紅。
鼻腔外側壁開口歌訣
淚管開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淚一把;
中道額竇上頜竇,篩竇前群莫丟下;
篩竇後群上鼻道,蝶竇隱窩只有它。
喉歌訣
甲環軟骨杓會厭,喉結向膠標志顯;
環甲環杓兩關節,兩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為前中下,粘膜與咽相續連;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腫阻塞很危險;
環甲韌帶掌握准,及時切開莫遲延。
會厭軟骨歌訣
會厭軟骨樹葉狀,防止食物入喉腔;
進食切莫談和笑,誤入氣管可遭殃。
支氣管歌訣
主支氣管左和右,各有特點要記住;
左支細長右粗短,異物墜落多入右。
腎形態與位置歌訣
形如蠶豆表面平,脊柱旁列八字形;
被膜腎蒂腹內壓,相鄰器管都固定;
左腎上平胸十一,右低半椎十二中;
腎門約對一腰椎,病變腎區扣壓疼。
腎竇歌訣
腎門向內有間房,多種結構裡面藏;
動靜腎盂大小盞,淋巴神經和脂肪。
腎被膜歌訣
纖維襯衣脂肪襖,筋膜外罩厚又牢。
腎血液循環歌訣
腎血循環特點三,管粗壓高快循環;
進球短粗出球細,濾出原尿不困難;
兩級毛細血管網,先濾後吸多完善。
輸尿管歌訣
輸尿管細又長,上起腎盂下連膀;
三外狹窄要記住,起始越髂穿膀胱;
結石下降易滯留,請君快喝排石湯。
膀胱歌訣
外觀膀胱錐體形,頂尖底大體臌隆;
內面三角有特點,結核腫瘤好發生。
尿道歌訣
男性尿道長狹彎,女性尿道短直寬。
男性尿道歌訣
男性尿道有特點,恥骨前下二個彎;
恥骨前曲可消失,恥骨下曲不改變;
尿道膜部內外口,三個狹窄有危險;
結石下降易滯留,導尿插管莫戳穿。
睾丸與卵巢歌訣
睾丸外形扁橢圓,兩端兩面兩個緣;
分泌激素維性徵,產精產卵子孫延。
附件歌訣
卵巢輸卵管,二者稱附件;
若有罹患時,兩者皆受難。
前列腺歌訣
前列腺居膀胱下,形態重要粟子大;
五個分葉圍尿道,前後左右中葉峽;
老年男性排尿難,首先把它來檢查;
直腸前壁仔細摸,前列腺溝有變化。
子宮歌訣
前膀胱後直腸,子宮位於正中央;
倒置梨形盆中央,前傾前屈是正常;
上下三部底體頸,梭形頸管三角腔;
上通卵管下陰道,卵管卵巢列兩旁
心、位置歌訣
心居胸腔縱隔間,三分之二在左邊;
心內注射葯物時,胸骨左緣四肋間。
心臟的結構歌訣
一套房子十一個門,迎來送去不停神;
請你猜猜它是啥,每間房子幾個門?
頸外動脈歌訣
甲上舌與面,耳後在枕前;
頜顳兩終支,七支要記全。
腹主動脈歌訣
膈下腹腔十二胸,腸與腎上腰一生;
腎與精索平腰二,腸系膜下腰三平。
掌動脈弓歌訣
尺橈吻合兩個弓,各弓組成要記清;
淺弓尺終橈掌淺,深弓尺深連橈終。
四肢淺靜脈歌訣
橈頭尺貴肘正中,采血輸液經常用;
危急搶救剖大隱,內踝前方要記清;
大隱入股隱裂孔,屬支名稱有五個;
腹部旋髂和陰部,還有股內股外側。
門靜脈引流器官歌訣
食管腹段大小腸,胃脾胰腺和膽囊。
淋巴干歌訣
淋巴系統九大幹,三三見九極好算;
乳糜池處有三條,左右腰乾和腸干;
支縱鎖下加頸干,靜脈角處兩側同。
胸導管歌訣
胸導管是重點,乳糜池起腰一前;
上穿動脈裂孔後,行於胸主奇靜間;
最後注入左靜角,收集淋巴六大幹。
毛細血管歌訣
廣泛分布組織間,動脈靜脈兩端連;
內皮細胞構管壁,薄層基膜包外邊;
組織細胞相連接,物質交換很方便。
伴行毛細血管組織學鑒別歌訣
切片之上看血管,動脈特點最明顯;
靜脈壁薄管腔大,動脈壁厚小而圓。
眼球壁歌訣
球壁三層內中外,角膜透明鞏膜白;
中膜棕黑富血管,名稱又分虹睫脈;
內膜又叫視網膜,組織結構層次多;
錐桿雙極節細胞,視錐強光視桿弱。
房水歌訣
房水來自睫狀突,後房前房必經路;
前房角入靜脈竇,穩壓折光養眼球。
屈光系統歌訣
屈光系統有四個,角膜房水晶狀玻;
視遠晶薄小帶緊,看近晶厚睫肌縮。
眼底歌訣
顏色桔紅真鮮艷,乳頭中凹像圓盤;
血管由此分支走,動靜比例二比三;
乳頭缺乏視細胞,正常生理是盲點;
乳頭顳側三點五,視覺靈敏在黃斑。
鼓室歌訣
中耳鼓室六個壁,名稱結構要牢記;
前後上下外內側,按照順序記仔細;
咽管孔竇鼓室蓋,骨板鼓膜內側迷;
中耳炎症互蔓延,即早治療莫大意。
內耳歌訣
內耳迷路藏顳岩,耳蝸前庭半規管;
聽覺耳蝸螺旋器,前庭直線半規旋。
脊髓末端位置歌訣
脊髓何處定末端,男一女二小兒三;
終池底部對骶二,終絲尾骨背側攀。
脊髓歌訣
柱狀兩臌大,下部是圓錐;
溝內前後根,向下成馬尾。
脊髓橫切面歌訣
白質包外灰居中,灰質斷面似蝶形;
前角運動後感覺,側角交感在腰胸;
前側後索傳導束,聯絡頸節上下行;
後索薄楔內外位,深感精觸較固定;
前側索內上下全,冷熱觸壓和運動。
脊髓節與椎骨對應關系歌訣
頸節一四相齊,頸五胸四節高一;
下胸高三中高二,腰節平胸十十一;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診斷是依據。
腦干連腦神經根歌訣
中腦連三四,橋腦五至八;
九至十二對,要在延髓查。
四疊體及膝狀體歌訣
上視、下聽、外視、內聽;
視聽反射,務必記清。
內囊歌訣
內囊並非一個囊,交通樞紐恰稱當;
豆尾與丘之間是,投射纖維聚多方;
水平切面拐角形,前後二腳膝中央。
正中神經歌訣
正中神經屬臂叢,掌長肌腱外側行;
此處淺表損傷,魚際萎縮「猿爪」樣。
手部神經分布歌訣
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側一指半;
手背橈尺各一半,正中侵佔三指半。
肋間神經分布歌訣
二平胸骨四乳頭,六對大約到劍突;
八對斜行肋弓下,十對臍輪水平處;
十二內下走得遠,分布兩列腹股溝。
前臂肌神經支配歌訣
橈神經不難記,全部伸肌肱橈肌;
尺神經也簡單,前壁屈肌一塊半;
名為尺側腕屈肌,屈指深面尺則半;
其餘正中神經管。
內質脊髓束歌訣
上下兩級神經元,皮質興奮向下傳;
經過內囊後腳處,錐體下部多越邊;
下行脊髓側前索,終止前角神經元;
交叉前傷癱對側,交叉後傷癱同邊;
上損硬癱下損軟,定位診斷並不難。
腦神經名稱歌訣
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聽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
腦神經性質歌訣
一二八對性質感,運動舌付動滑展;
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覺運動混合全。
腦神經出入顱部位歌訣
視管有視嗅篩板孔,眶上裂內眼滑展動;
靜脈孔中咽迷付通,面聽內耳舌下管行;
還有上頜圓下頜卵,也要記清。
腦神經連腦歌訣
一嗅額下嗅球中,二視離球間腦通;
腳間窩內三動眼,下丘下方滑車行;
橋腹兩側連三叉,橋延溝內展面聽;
橄欖後溝上至下,舌咽迷走副神經;
錐體橄欖之間處,舌下神經看得清。
交感神經功能歌訣
怒發沖冠,瞪大雙眼;
心跳加快,呼吸大喘;
胃腸蠕動慢,大便小便免;
骨臟血管收縮,舒骨骼肌血管;
全身出汗唾液粘,力量來自肝糖元;
孕婦過興奮,宮縮易流產。
舌的味覺及神經分布歌訣
舌根苦、舌尖甜、舌背兩側嘗酸咸;
面體尖、根舌咽、三叉神經管一般。
法樂氏四聯症歌訣
肺動脈窄,主動脈跨,
膜部缺損,右心室大。
盆底筋膜與肌肉歌訣
盆底筋膜一支歌,兩隔兩隙一支歌;
尿生殖隔與盆隔,深淺二隙坐直窩。
肌肉一塊膜兩塊,尿隔盆隔前後方。
尿隔上下夾深橫,盆隔上下夾提
尿生殖區層次:
外生殖器尿道除,層層結構蓋本區.
淺表皮薄多脂肪,三層筋膜深部張:
最下會陰淺筋膜,接續腹壁前外方;
尿生殖膈下筋膜,會陰深橫肌下方;
尿生殖膈上筋膜,會陰深橫肌之上.
三膜夾有兩間隙:淺隙向前通腹壁,
內有三肌陰蒂腳、球腺男女略有異;
深隙內含深橫肌,周圍完全被封閉。
腋窩淋巴結分群
胸肌肩胛下、外側中央尖。
乳腺疾患時,胸肌群腫大先。
手掌層次
皮膚皮下掌腱膜,淺表三層一句過;
中間內外筋膜鞘,包含結構何其多;
魚際掌中二間隙,內含組織似蜂窩。
注釋:由淺入深,手掌層次為:皮膚、皮下組織、掌腱膜(深筋膜淺層)、手掌骨筋膜鞘(又分外側鞘、中間鞘和內側鞘)和手掌筋膜間隙(又分魚際間隙和掌中間隙)。
小兒語言發育過程:
一哭,二笑,三咿呀,
四個月會笑哈哈,
五六月把單音發,
七八月會叫爸媽,
九十月會說再見,
十一十二把物念。(識別物體)
(註:數字代表月份)
「五律」------乳房的淋巴迴流
外中入胸肌,上入尖鎖上,二者皆屬腋。
內側胸骨旁,吻合入對側。
內下入膈上,吻合腹前上膈下,聯通肝上面。
深入胸肌間或尖,前者又稱Rotter結

3、脊柱相關病的脊柱定位歌訣

我這邊有一個脊柱相關疾病的對應圖,您可以參考一下:

4、十八反十九畏歌訣

十八反十九畏歌訣分別如下:

1、十八反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萎貝蘞芨攻烏。

藻戟芫遂俱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解析: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葯。

2、十九畏葯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解析: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石脂。

(4)脊柱診斷歌訣擴展資料: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葯,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並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鬱金同用。

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葯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

由於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並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採取慎重態度。一般說來,對於其中一些葯物,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參考資料:

網路-十八反歌十九畏歌

5、有沒有系統解剖學的口訣啊

肌肉動力骨杠桿,關節樞紐連鄰骨;

體表標志要記牢,臨床應用有幫助;

註:骨連骨指:骨、骨連接,骨骼肌。

全身骨歌訣

全身骨頭雖難記,抓住要點就容易;

頭顱軀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開記;

腦面顱骨二十三,軀干總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頭基本齊;

還有六塊體積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點歌訣

椎骨外形不規范,各有特點記心間;

頸椎體小棘發叉,橫突有孔很明顯;

胸椎兩側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

腰椎特點體積大,棘突後伸寬雙扁。

胸骨歌訣

胸骨形似一把劍,上柄中體下刀尖;

柄體交界胸骨角,平對二肋是特點。

顱骨歌訣

顱骨二十三塊整,腦面顱骨要分清;

腦顱八塊圍顱腔,腔內藏腦很適應;

額枕篩蝶各一塊,成對有二顳和頂;

面顱十五居前下,上頜位居正當中;

上方鼻骨各一對,兩側顴骨連顴弓;

後齶內甲各一塊,犁骨膈於鼻腔中;

下頜舌骨各一塊,全部顱骨均有名。

鼻旁竇歌訣

鼻旁竇骨內藏,都有開口通鼻腔;

內含空氣減額重,發音共鳴如音箱;

上頜竇腔最為大,開口較高引不暢;

各竇名稱要熟記,開口位置莫遺忘;

病人有了鼻竇炎,請你診斷心不慌。

脊柱的韌帶歌訣

脊柱韌帶,三長兩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間;

再透黃韌,進入椎管。

脊柱形態歌訣

前觀脊柱有特點,上細下粗尾部尖;

粗粗細細有道理,承受壓力密相關;

翻過脊柱後面觀,棘突連成一條線;

頸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點;

前後觀過側面觀,四個彎曲很明顯;

胸骶彎曲凸向後,頸腰二曲凸向前;

身體直立減震盪,線條大方又美觀。

胸廓歌訣

胸廓形似小鳥籠,上窄下寬扁錐形;

上口狹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

容納保護心肝肺,吸氣下降呼氣升;

各經隨著年齡變,肋間增寬有毛病。

肩關節歌訣

肩關節有特點,肱骨頭大盂較淺;

運動靈活欠穩固;脫位最易向下前。

肘關節歌訣

肘關節很特殊,一個囊內包三組;

肱橈肱尺橈尺近,橈環韌帶尺橈付;

屈肘三角伸直線,脫位改變能查出。

手腕骨歌訣

舟月三角豆,大小頭鉤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體頭,指骨近中遠。

膝關節歌訣

膝關節最復雜,全身關節它最大;

內含兩塊半月板,前後韌帶相交叉;

下肢運動很重要,能屈能伸實可誇。

跗骨歌訣

一二三楔骰內舟,上距下跟後出頭。

顱底內面歌訣

內觀顱底結構多,分為前中後顱窩;

高高低低象階梯,從前向後依次說;

前窩中部有篩板,雞冠下對鼻中隔;

篩板有孔眶坂薄,顱部外傷易骨折;

眼窩出現瘀血斑,「血脊」①鼻漏莫堵塞;

中窩中部有蝶鞍,上面有個垂體窩;

窩內容納腦垂體,頸動脈溝兩側過;

兩側孔裂共六對,位置對稱莫記錯;

蝶鞍前方有「兩個」②,都與眼眶連通著;

卵圓棘孔加破裂,蝶鞍兩側各一個;

中窩易折有特點,血脊耳漏破鼓膜;

岩部後為顱後窩,枕骨大孔很清楚;

大孔外側有三洞,門孔加管各一個;

枕內隆凸兩側看,橫連「乙」③狀象條河。

註:①血液和腦脊液。

②指視神經孔眶上裂。

③乙狀竇溝。

新生兒顱骨歌訣

新生兒顱骨有特點,頭大臉小頰飽滿;

額頂骨間有前囟,閉合約在一歲半;

哭鬧生病細觀察,高低變化很明顯。

膈肌歌訣

膈肌圓圓頂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縮下降脅吸氣,舒張呼氣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個孔,想想各有誰貫通?

註: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圍部為肌質。

6、下面這個中醫歌訣 有誰知道哪裡找得到

增補醫方一盤珠
五運六氣所屬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也。
十二經絡所屬
手太陰屬肺,足太陰屬脾,手少陽屬心,足少陰屬腎,手厥陰屬包絡,足厥陰屬肝,手太陽屬小腸,足太陽屬膀胱,手少陽屬三焦,足少陽屬膽,手陽明屬大腸,足陽明屬胃。
五臟六腑所屬
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也。
五臟六腑所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使令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胃者,水谷之海,磨谷消食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莫能出焉。
脈理命名大
七表脈,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脈,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脈,長,短,虛,細,促,動,結,代,革;又三脈,數,牢,散(以上瀕湖二十七脈);七危症脈,彈石,解索,雀啄,屋漏,蝦游,魚翔,釜沸;奇經八脈,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
診脈最要條例
皇極經雲:人之四肢各有脈動也,一脈三部,一部三候,以應天敗也,一脈三部,寸關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以應九數也,脈之理亦微矣哉,古之先哲講究已極其精詳,予生晚近,以樗櫟庸才,不能贊一詞,王叔和以七表八里決人之生死,苦其文理浩繁,非上智之資,不能窺其堂奧,古人雲,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其言不誠然乎哉,今摭拾古人之樞要以為備覽至於深心岐黃之業者,又當詳考難經脈訣,以定人之生死,是則予之厚望也乎,
七表八里總歸四脈
浮脈屬陽主表,舉指輕按傳之曰浮,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芤,浮而長大為實。
沉脈屬陰主里,舉指重按得之曰沈,沉而有力為滑,沉而無力為弱,沉而似無為微,沉而至滑為伏。
遲脈屬陰在臟,舉指半重按之在內,一息三至為遲,遲而有力為澀,遲而無力為濡,遲而似有似無為緩。
數脈屬陽在腑,舉指輕按而極急,一息六至曰數,數而有力為弦,數而無力為緊。
寸關尺主病大概
寸脈主上焦頭面之病,關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臟脈病虛實之論
附龔廷賢先生脈理要訣
肝象木,旺於春其脈弦,其神魂,其候目,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在呼,其臭躁,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為腑,肝氣盛為血有餘,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怒氣則頭眩耳聾,是肝氣實也,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不得術息,爪甲枯而青恐,如人將補之,是肝氣之虛也,宜補之,春肝木旺,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及得微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謂之賊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當愈,反得沉而滑者,是腎乘肝,母之克子,為虛邪,雖病當愈反得緩而大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為微邪,肝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平脈,肝脈急而勁,如新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於夏,其脈洪而大,其候舌,其聲言,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為腑,心氣盛,則病胸內痛,兩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宜瀉之,心氣不足則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驚悸恍惚,舌強善憂悲,是心氣之虛也,宜補之,夏心火旺,其脈浮洪而散,曰平脈,反得沉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長,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雖病當愈,反得緩而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雖病當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心脈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於長夏,其脈緩其候口,其聲歌,其味甘,其養肉,其色黃,其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為腑,脾氣盛,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若飢,足瘺腳下痛,是脾氣之實也,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無力,食不化,則宜補之,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曰平脈,長夏以胃氣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也,為大逆不治,反得微澀,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當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腎之克脾,水之凌土,為微邪,脾長而弱,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命盡,六至曰死,脾脈來實而數,如雞舉足,曰脾死。
肺象,金旺於秋,其脈如毛,其候鼻,其聲哭,其味辛,其液涕,其養皮毛,其色白,其藏氣,其神魂,手太陰其經也,與大腸合為腑,脾氣盛,則病喘咳,肩背痛,汗出屍冷,足背痛,是肺氣之實也,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是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秋金肺旺,其脈浮澀,曰平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為大逆不治,反得沉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緩大而長,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為微邪,雖病當愈,肺脈來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病篤,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腎象,水旺於金,其脈如石,其候耳,其聲伸,其液唾,其養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合為腑,腎氣盛,則病腹脹,飧泄,汗出怕風,面目黑,小便黃,是腎氣之實也,宜瀉之,腎氣不足,則病腰冷,耳鳴若聾,是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冬腎水旺,其脈沉而滑,曰平脈,反得浮大而緩,是脾之乘腎,土之克水,為大逆不治,反得浮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當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腎,火之凌水,雖病不死,脈來碎碎如彈彈石,曰腎死。
膽象,木旺於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謀慮出焉,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內不安,身驅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宜瀉之,膽氣不足,氣上咽而口苦,心下如人將捕之,是為膽之虛也,宜補之。
小腸象,火旺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水液下行為溲便,流於小腸,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便熱,小腹脹,是為小腸氣之實也,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之虛也,宜補之。
胃象,土旺於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胃氣有餘,則病腹脹,是為胃之實也,宜瀉之,胃虛不足,則飢而不受水谷,飧泄嘔逆,宜補之,胃脈實則脹,虛則瀉,關脈滑,胃內有寒氣,滿而欲食,關脈浮大,積熱在胃也。
大腸象,金旺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糟粕出焉,氣盛為有餘,則病腸內如錐刺痛,腰背驚急,,是為大腸氣之實也,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是為大腸之虛也,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脈急,則為陽明實者,大腸實也。
膀胱象,水旺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歸於膀胱,氣化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入胞則為小便,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便不通,小腹腫痛,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宜補之。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於胃口,咽以貫膈,布胸內,走腋下上至舌,下至足,陽明與營衛俱行,主約而不出,中焦之氣亦出於胃口,受氣者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化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氣,則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納,故水谷弁居於胃,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
定死脈形候歌
指下如湯沸時,旦占夕死定無疑,尾掉搖搖頭不動,魚翔腎絕亦如期,
去疾來遲熱劈劈,命絕脈來如彈石,三陽谷氣久虛空,胃氣分明屋漏滴,
散亂還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見兩尺,蝦游狀如蝦暮游,魂定行屍定主憂,
雀啄連連來數急,脾無谷氣定難留,欲知心絕並營絕,如刀壓刀細推求,
更有肺枯並胃乏,如麻戚促至無休,指下揮然如轉豆,三光正氣以漂留。
診五臟六腑氣絕死症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不見人。
病人脾絕十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腹熱,泄利不覺,出時無度。
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
病人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背脊痛,腰重不可反復。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枯面黑,目黃色,腰折汗流如水。
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氣出不收。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何以知之,脈浮無根底。

尋常感冒
尋常感冒病猶輕,微微發散自然瘳,病輕葯重還增病,香蘇香豉二方靈,
服後有痰寒熱並,芎蘇散與敗毒尋,若兼頭痛肢節疼,十二神湯自分明,
藿香平胃因時用,嘔吐傷食見奇猷。
香蘇散,治四時微冒風寒。香附,紫蘇,陳皮,甘草等分姜引。
蔥白香豉湯,治同上。蔥白五根,香豆豉三錢,姜一片。
芎蘇散,治感冒風寒,微寒微熱,表裡不分,兼有痰咳。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紫蘇,干葛,柴胡,川芎,枳殼,桔梗,各等分。四肢麻閉,加桂枝(一錢),防風(八分),生薑引。
人參敗毒散,治(春月,冬月)冒感風寒,頭痛寒熱(此方體虛之人宜用)。人參(體實者不用),茯苓,甘草,前胡,川芎,枳殼,桔梗,柴胡,羌活,獨活各等分,生薑引。腹痛加香附,白芍。四肢冷,加桂枝。
十神湯,治同上。麻黃(體虛之人不用),陳皮,甘草,紫蘇,干葛,香附,白芍,川芎,白芷,升麻各等分姜引。
藿香正氣散,治傷食感冒。紫蘇,伏毛,陳皮,桔梗,甘草,茯苓,厚朴,半夏,白芷,生薑引。腹痛加山神曲,寒加桂枝,熱加柴胡,渴加黃芩。
平胃散,治傷食,蒼術,陳皮,厚朴,甘草。嘔加藿香(炒末),腹痛加白芍,小便少加茯苓,朱苓,澤瀉,車前子,燈心引。便秘加枳殼,熱加白芷,柴胡。
小柴胡湯,治傷感發表後,熱不退兼口渴。半夏,人參(體實者不用),柴胡,甘草各等分,燈心引。小便赤少加車前,嘔逆口渴加竹茹,麥冬。
大柴胡湯,治感冒發表後,大熱煩燥,大便秘結,大黃,半夏,枳殼,黃芩,赤芍,柴胡各等分,姜棗引。
枳殼二陳湯,治感冒,痰結胸中。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桔梗各等分。有有熱加柴胡,食積合平胃散用之。
中風門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是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按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湊之間,溫卧取汗,益其不利,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風痱者,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言微,知則可治,甚則不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寒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也,治先補陰,後瀉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風痹者,類風狀,風勝則周身走注疼痛,寒勝則關節刺痛,濕勝則麻木不仁。
石頑曰:中風四法,方治頗煩,今每例采一專方,為逐症之綱旨,如偏枯用八風續命湯,風痱用竹瀝飲子,風懿用獨活湯,風痹用附子湯,千金所謂變動枝葉,各依端緒,以取之端緒,愈紛則探求愈惑,圓機之士諒不能固守成法也。
中風不治諸症歌
發直葉沫,搖頭上攛,魚口氣粗,眼目直視,喉聲如鋸,面赤如妝,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語,爪甲青黑,大吐大瀉,吐血下血,其脈堅急,躁疾短澀,此等諸症,皆為不治。
八風續命湯,治中風偏枯,半身不遂。肉桂,當歸,人參,石膏,(煨熟),乾薑(炒黑),甘草,杏仁(去皮尖),獨活,黃芩(酒炒)各等分。本方去石膏,加白芍,防風,防己,附子,名小續命湯,生薑引,治同上。
竹瀝飲子,治風痱,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者。川芎,防己,附子,人參,白芍,黃芩,甘草,肉桂,羚羊角(煅),杏仁,麻黃(搥去灰,開水泡過炒),防風各等分,竹瀝薑汁引。
獨活湯,治風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閉塞,手足搖曳。肉桂,白芍,甘草,獨活,瓜蔞仁(搥去油)各等分,生薑引。
附子湯,治風痹手背不仁,口面渦斜,麻黃(搥去灰,開水泡過炒),附子,細辛,乾薑,肉桂,人參,防風,羚羊角(銼為末),川芎,竹瀝,薑汁引。
中風諸方備考列表
烏葯順氣散,治一切中風初起,四肢頑麻。烏葯,川芎,麻黃(搥),枳殼,陳皮,乾薑,白芷,甘草,桔梗,姜蠶,薑汁引。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不思飲食。麻黃(搥),黃芩,獨活,細辛,黃芪(蜜炒),薑汁引。
排風湯,治中風五臟諸症,口眼歪斜。白術(土炒),當歸,肉桂,川芎,白癬皮,杏仁(去皮尖),防風,甘草,獨活,白芍,麻黃(搥),茯苓各等分,薑汁引。
三生飲,治中風昏迷痰涎壅盛並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生南星(一錢),首烏(五錢),生附子(五錢),木香(錢半),姜(七片),水煎服。如脈沉微,多見脫者,倍加人參,竹瀝,薑汁引。
舒筋三聖散,治口眼歪斜,左急右緩,血脈受邪者。當歸,肉桂,玄胡各三錢,姜引。
參歸三聖散,治中風血脈,左半邊發,口目左斜。當歸,人參,肉桂,玄胡各三錢,姜引。
正舌散,治中風舌強不正。全蠍尾(水洗滾醋泡,炒干,三錢),茯苓(一錢),薑汁拌曬干,共為末服。
星香散,治中風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熱葯不得者。制南星(三錢),廣木香(錢半),共為末,生薑湯下。
省風湯,治同上。制南星,九套牛膽南星(各錢五分),防風(一錢),法制半夏,黃芩(酒炒),甘草(各七分),水煎服,生薑引。
中風外治方,荊芥散煎湯洗。荊芥,羌活,獨活,苦參,防風,白芷,紫蘇,藿香,大蓼,杉木,川椒,樟葉,石楠滕皮(各等分)。
又丹方,異人傳授,丹方,蛇皮燒灰(用二分,研細末),生熟明凡(五分用),為末吹鼻自能言,醒後能言尋葯用,中風之症自然痊,上葯三味,共研細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得嚏,自醒後又吹,能言即修方調治。
中寒門
冬月正傷寒,仲景諸先生,講究已詳,予慚譾劣,何能復贅,姑就中寒一症,及四時冒感風寒,論列諸方,以備參考。
中寒之病腎為根,腎氣虛而寒易侵,氣弱體虛調護失,乘涼卧地也傷人, 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痛口失音,治法只宜用溫散,五積理中裡面尋。
五積散,治中寒頭痛,四肢酸痛,肩背拘急,嘔吐冷痰,腹中微痛等症。四肢微寒,加桂枝,白芷,陳皮,厚朴,桔梗,枳殼,川芎,白芍,甘草,茯苓,蒼術,當歸,半夏,肉桂,乾薑,麻黃(搥去灰,開水泡,五分,體虛之人麻黃勿用,換熟附子一錢),姜棗引。
理中湯,治臟腑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僵直,口鼻氣冷,小腹微痛等症。乾薑,白術,人參,炙草,附子,(各三錢),姜棗引。
中寒身冷如外治方,用乾柴熱一把,燒熟地一片,去柴灰,以醋二瓶,傾地上,乘熱氣,用旱席一床,以中寒人睡上,用絮被蓋定,候熱扶起用葯,真神方也。
中暑門
暑氣內擾,於營則汗,上迫於肺,則煩喘,內熱攻燒,則多言,總不離乎熱傷心胞,而蒸肺經之症也,金匱雲:太陽中竭,發熱惡寒,身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逆冷,發汗則惡寒甚,下之則淋甚,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手太陽之標症也,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補仲景之未逮也,王節齊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之胞絡,其脈多虛,治暑之法,以去濕熱清心,利小便為主,氣傷宜補真氣為要也。
諸症列方於後以備參考
香薷飲,治伏暑口燥咽干,或吐瀉等症。香薷,厚朴,扁豆(各等分),姜引。此方乃祛暑和中之要葯,體虛人不可服,恐嚇發汗不止。體實氣盛煩渴飲水者,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清暑益氣湯,治體虛傷暑,發熱惡寒,脈微無力。炒黃柏,升麻,蒼術,白術,陳皮,青皮,澤瀉,人參,甘草,黃芪,干葛,川芎,當歸,北五味,麥冬,神曲,姜棗引。
一行人農夫,日中勞役而得暑症,此熱傷陽症也,必苦頭痛發熱,汗瀉肌膚,大熱而喝,先服香茹飲,次服益元散,或白虎湯。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滑石(六兩,水飛過),甘草(一兩),共為末,冷水調服二三錢,本方加辰砂,名辰砂六益散。
白虎湯,治傷暑煩熱而渴。石膏(八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本方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一避暑於涼亭水閣而得暑症,此暑傷陰症也,必頭痛惡寒,身體拘急,發熱無汗,宜先服清暑益氣湯,次服消暑十全散。
消暑十全散,香薷,厚朴,扁豆,白術,陳皮,甘草,白苓,木瓜,藿香,紫蘇(各等分)。
茹苓湯,治傷暑發熱口喝,小便不通。香薷,厚朴,朱苓,澤瀉,扁豆,白苓,白術(土炒,各等分),燈心引。
十味香茹飲,治傷暑體倦,神昏頭重吐瀉。香薷,人參,黃芪,白術,白苓,甘草,陳皮,扁豆,厚朴(各等分)。
六和湯,治傷暑藿亂,嘔吐不止。香薷,人參,白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各等分)。
生脈飲,治氣虛傷暑多汗,心脈空虛。人參,麥冬(去心),五味子,炒糯米為引。
一夏月無故卒倒,手足抽搦,冷汗如珠,昏不知人,死在須臾,急用研蒜水灌鼻中,取其通竅,即活,如無蒜,又用一方,以熱土圍臍,開一大孔,以熱小便淬之,此以淬導熱之義也,二方屢用神效,醒後精神不安,即用生脈散,清暑益氣之類,以補之。
醫按
一不兒八九歲,夏月酷暑,眾小兒在外打瓦子嬉戲,至午刻大渴,喚母要吃茶,母以茶與之入口即死,渾身大汗請予往治,父母掠惶曰:必不治矣。予曰:不妨,此中暑症也,以熱茶飲之,隨閉其熱,速以蒜汁灌鼻中,四五匙,喉中忽響,少傾能言,又以冷水調蒜汁服之,即全愈,皆曰予醫神妙,不可測也。予曰:不過以古人成方用之,以見效耳。以治數農夫中暑皆效。
中濕門
風寒暑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滯留關節,非同中風,中寒,中暑之暴也,濕郁久為熱,熱留不去,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熱傷筋不能束骨,故為弱痿,濕熱加之,氣濕爭熱,故為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全以風治誤矣。
羅必煒治濕歌訣
問君何以知中濕,染於杳冥不自識,非專雨水是濕根,天地汗氣亦中人,
中人身體覺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治法利便除身熱,
五苓除濕勝濕先,加減消詳用五積,又有風濕腰疼痛,獨活寄生湯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濕之主方。朱苓,白術,白苓,澤瀉,肉桂(各等分),燈心引。本方加蒼術,陳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湯,治濕常用。
除濕湯,治中濕通用,蒼術,白術,白苓,甘草,乾薑,橘紅,丁香(各等分),生薑引。
五積散,治寒濕克於經絡,腰膝酸疼等症。白芷,陳皮,厚朴,桔梗,枳殼,川芎,赤芍,甘草,赤苓,蒼術,當歸,半夏,桂枝,麻黃(虛人換防風),生薑引。
獨活寄生湯,治風濕腰腿酸疼,兩足浮腫等症。獨活,寄生,當歸,防風,白芍,牛夕,地黃,細辛,茯苓,秦艽,肉桂(初起用桂枝),川芎,杜仲,甘草,生薑引。
羌活勝濕湯,治風濕上沖,頭重如裹,似有物蒙之也。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蒼術,甘草,生薑引。
除風濕獨活湯,治同上兼有熱。羌活,防風,柴胡,川芎,蒼術,升麻,生薑引。
神術湯,治風木之邪,濕土下血之症。川芎,蒼術,羌活,白芷,甘草,細辛,生薑引。
升陽除濕湯,治濕泄,腸風下血。防風,蒼術,白術,白苓,白芍,生薑引。
茵陳湯,治濕熱發黃,小便黃。茵陳,枝子,大黃(俱各等分),燈心引。

7、中醫診斷學歌訣

中醫診斷學歌訣. 1.、表寒證:傷寒惡寒身發熱,鼻塞無汗浮緊咳。中分惡風脈浮緩,頭項強痛自汗出。 2、表熱證:表熱熱重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咳痰粘稠脈浮數,舌紅苔黃銀翹靈。 3、里熱實證:里熱實證高熱狂,煩譫口渴喜飲涼。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數有力舌苔黃。 4、里寒虛症:里寒虛症腹痛滿,嘔吐清水氣息短。納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脈沉緩。 5、寒證:寒證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長清。便溏舌淡脈遲弱,陰盛外寒陽虛生。 6、實熱證:實熱高熱面目紅,汗出煩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譫語,舌絳脈洪和神昏。 7、虛熱證:虛熱骨蒸五心煩,盜汗乏力悸失眠。頭暈眼花腰酸痛,氣短咽干痰少粘。顴紅無苔脈細數,育陰潛陽治可愈。 8、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上熱下寒錯雜證,胸中煩熱咳痰粘。口舌生瘡咽腫痛。腹痛便溏緊相連 9、上寒下熱:上寒胃脘拘急痛,嘔吐清水噦逆機急。下熱下腹脹悶痛,尿痛色黃尿意頻。 10、里寒表熱:里寒素有浮腫病,畏寒便溏四肢涼。復感表熱渴咽痛,發熱解表當助陽。 11、里熱表寒:里熱表寒素有熱,煩躁便秘渴咽干。復感寒邪身軀痛,繼而發熱惡風寒。 12、真熱假寒:真熱假寒陽不伸,面色蒼白手足冰。惡熱煩渴喜冷飲,舌絳苔黃神不清。 13、真寒假熱:身寒假熱陽氣虛,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熱口渴脈虛大,甘溫除熱好時機。 14、虛症:虛症形瘦無精神,心悸氣短汗淋淋。陰虛可見五心熱,陽虛面白肢不溫。舌光無苔脈細弱,大便溏瀉小便頻。 15、實證:實證氣郁精神狂,脅脘腹脹痰濁黃。便難里急尿澀痛,舌紅苔厚脈弦長。 16、上實下虛:上實喘嗽壅勝痰,胸脘腹脹卧則難。下虛浮腫吸氣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虛下實:上虛心肺不足證,下實大腸濕熱凝。心悸怔中氣息短,里急後重膿血行。 里實表虛風熱壅,郁在三焦表裡中。腹滿據按二便閉,發熱汗出痛惡風。 18、里虛表實:里虛表實食慾減,便溏食後腹脹滿。惡寒發熱頭身痛,素體陽虛又外感。 19、真實假虛:內有真實外假虛,體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後重或症癖,大實贏狀補益疾。 20、真虛假實: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而和緩。舌質胖嫩虛弦脈,反瀉含冤重危險。 21、陰陽 陰證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語聲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陽證神旺語聲粗,面目紅赤呼吸粗。高熱尿黃大便秘,舌紅苔黃脈洪浮 陰虛內熱顴唇紅,盜汗少寐夢遺精。五心煩熱脈細數,舌紅無苔卧不寧。 陽虛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虛弱脈,身倦畏寒尿頻數,陽痿帶稀體無澤。 失血脫水成之陰,口乾喜冷汗多粘。舌紅乾燥脈虛數,面色潮紅畏熱煩。 亡陽病變陽虛脫,手足厥冷汗出多。脈微欲絕舌淡潤,渴喜熱飲息微弱。 22、氣虛:氣虛五臟功能弱,呼吸氣促語低微。身疲肢倦食納少,心悸筋緩目發黑。頭暈眼花腰酸痛,自汗脫肛內臟重。 23、氣滯證:氣滯主證脹悶痛,脹疼發作時重輕,竄痛噯氣矢氣減,兼證五臟各有型。脘悶納呆脅脹滿,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氣逆:氣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嘔惡噯氣呃逆胃,腫逆昏厥頭暈眩。 25、血虛證:面唇舌甲無光華,心悸失眠手足麻,經少衍期脈虛細,頭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熱證:身熱夜甚煩不眠,目紅鼻衄發疹斑。舌質紅絳脈細數,月經先期崩漏連。 27、血瘀:腫脹刺痛有定點,日輕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質青紫暗,舌邊尖部瘀點斑。口乾嗽水不欲咽,肢體麻木或痙攣。脈沉細澀為要點,部位不同隨政見。 28、氣滯血淤:氣滯血淤肝鬱成,太息易怒脅脹痛。月經不調脅痞塊,舌紫脈虛診可憑。 29、氣血兩虛:氣血兩虛頭暈眩,少氣乏力懶語言。面白色淡脈細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氣虛失血:氣虛失血屬內傷,倦怠少氣面萎黃。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脈弱歸脾湯 四診 一、診色歌 伍色辨征,望診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澤夭。微甚清濁,散摶宜曉。一生不變,是為主色。 四季轉移,名為客色。病色異常,善惡宜量。含蓄明亮,預後佳良。暗晦暴露,其後不祥。 伍色主病,宜細分認。青主寒瘀,又主痛驚。青黑寒痛,青白虛風。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熱汪,虛實宜分。顴紅如妝,證屬戴陽。面黃浮腫,脾虛濕阻。面目身黃,病屬黃疸。 黃如橘子,濕熱陽黃。黃讓釤熏,寒濕陰黃。白主寒虛,脫血奪氣。淡白氣虛,晄白陽虛。 白而無華,脫血奪氣。(2 er2 wu2 hua2 _tuo1 xue4 o2 qi4 _)黑主腎虛,寒痛飲瘀。面色黧黑,腎陽虛衰。黑而忓焦,虛火上熏。 眼眶發黑,腎虛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內停。 二、察舌辨證歌 舌之與苔,首須辨識。苔察氣病,舌候血疾。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邪氣淺深,察苔可知。 臟腑虛實,舌質可識。舌質淡白。主寒主虛。淡白胖嫩,陽虛寒汪。淡白瘦薄,氣血輛虛。 紅舌主熱,尚有區別。舌紅苔黃,證屬實熱。絳色深紅,亦主熱征。舌絳起刺,溫熱傳營。 舌絳無苔,陰虛火旺。紫舌主病,寒熱之分。紫絳忓枯,熱微傷津。淡紫濕潤,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寒凝陽郁,痴血凝滯。蒼老嬌嫩,虛實分明。堅斂蒼老。皆屬實證。 浮胖嬌嫩,均屬虛證。胖大瘦薄,輕易辨識。胖嫩淡白,脾腎陽慮。胖大色紅,脾胃濕熱。 拼車是否合法 腫脹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氣血輛虛。瘦薄色紅,陰虛火旺。舌生芒刺,邪盛熱熾。 兼焦黃苔,氣分熱極。絳舌無苔,熱入營血。舌面裂紋,熱微傷陰。血虛不潤,脾虛濕侵。 舌邊齒痕,脾虛濕盛。光滑無苔,津液枯竭。強硬舌體,活動不靈。熱入心包,高熱傷津。 肝風夾痰,阻於廉泉。痿軟舌體,有力屈伸。痿廢不靈,氣血俱虛。熱灼傷接爆陰虧已極。 顫抖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動,氣血俱虛。熱極生風,習習煽動。歪邪一側,風中經絡。 吐弄舐舌,心脾積熱。小兒驚風,臨床可見。短縮舌體,不能伸長。宗凝筋脈,疫濁內阻。 熱極生風,病屬危險。白苔主表,亦主濕寒。薄白而潤,外感風寒。苔白舌紅,風溫初染。 白滑舌淡,里濕里寒。白而積粉,瘟疫內癰。蒼白燥裂,津液暴傷。黃苔主病,屬里屬熱。 淡黃熱輕,深黃熱重。舌苔焦黃,陽明熱結。灰苔主里,有寒有熱。苔灰而忓,熱熾津傷。 苔灰而潤,痰飲內停。黑而燥裂,熱極津枯。黑而滑潤,寒極陽衰。苔質厚薄,主邪淺深。 薄苔主表,邪淺病輕。厚苔入里。濕食痰飲。潤燥滑苔,可察津液。潤澤正常,津液未傷。 燥舌主病,熱微津傷。舌苔水滑,為濕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將化邪,陽氣有餘。 膩苔黏膩,刮之不去。痰濕踞中,陽被陰遏。舌苔剝落,氣陰輛傷。苔薄漸厚,邪盛病進。 拼車是否合法 苔厚漸薄。正復邪退。驟增驟退。病情暴變。有根無根。胃氣存亡。 三、病脈順逆訣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洶可推。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洶可知。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 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江見陽,雖困無害。勞倦傷脾,脈當虛弱;自汗脈躁,死不可卻。 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代散則難。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數蠌瀣,結腸者亡。霍亂之侯,脈代勿訝;舌卷囊縮,厥伏可嗟。 嗽脈多浮(sou4 mai4 o1 fu2),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喘急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切為逆證。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8、診斷疾病三要素

中醫診斷疾病三要素主要是論舌、說脈、談證三個要素

9、人體八大系統口訣

----運動系統-----
全身骨
全身骨頭雖難記,抓住要點就容易;
頭顱軀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開記;
腦面顱骨二十三,軀干總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頭基本齊;
還有六塊體積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點
椎骨外形不規范,各有特點記心間;
頸椎體小棘發叉,橫突有孔很明顯;
胸椎兩側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
腰椎特點體積大,棘突後伸寬雙扁。
胸骨歌訣
胸骨形似一把劍,上柄中體下刀尖;
柄體交界胸骨角,平對二肋是特點。
顱骨歌訣
顱骨二十三塊整,腦面顱骨要分清;
腦顱八塊圍顱腔,腔內藏腦很適應;
額枕篩蝶各一塊,成對有二顳和頂;
面顱十五居前下,上頜位居正當中;
上方鼻骨各一對,兩側顴骨連顴弓;
後齶內甲各一塊,犁骨膈於鼻腔中;
下頜舌骨各一塊,全部顱骨均有名。
鼻旁竇歌訣
鼻旁竇骨內藏,都有開口通鼻腔;
內含空氣減額重,發音共鳴如音箱;
上頜竇腔最為大,開口較高引不暢;
各竇名稱要熟記,開口位置莫遺忘;
病人有了鼻竇炎,請你診斷心不慌。
脊柱的韌帶歌訣
脊柱韌帶,三長兩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間;
再透黃韌,進入椎管。
脊柱形態歌訣
前觀脊柱有特點,上細下粗尾部尖;
粗粗細細有道理,承受壓力密相關;
翻過脊柱後面觀,棘突連成一條線;
頸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點;
前後觀過側面觀,四個彎曲很明顯;
胸骶彎曲凸向後,頸腰二曲凸向前;
身體直立減震盪,線條大方又美觀。
胸廓歌訣
胸廓形似小鳥籠,上窄下寬扁錐形;
上口狹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
容納保護心肝肺,吸氣下降呼氣升;
各經隨著年齡變,肋間增寬有毛病。
肩關節歌訣
肩關節有特點,肱骨頭大盂較淺;
運動靈活欠穩固;脫位最易向下前。
肘關節歌訣
肘關節很特殊,一個囊內包三組;
肱橈肱尺橈尺近,橈環韌帶尺橈付;
屈肘三角伸直線,脫位改變能查出。
手腕骨歌訣
舟月三角豆,大小頭鉤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體頭,指骨近中遠。
膝關節歌訣
膝關節最復雜,全身關節它最大;
內含兩塊半月板,前後韌帶相交叉;
下肢運動很重要,能屈能伸實可誇。
跗骨歌訣
一二三楔骰內舟,上距下跟後出頭。
顱底內面歌訣
內觀顱底結構多,分為前中後顱窩;
高高低低象階梯,從前向後依次說;
前窩中部有篩板,雞冠下對鼻中隔;
篩板有孔眶坂薄,顱部外傷易骨折;
眼窩出現瘀血斑,「血脊」①鼻漏莫堵塞;
中窩中部有蝶鞍,上面有個垂體窩;
窩內容納腦垂體,頸動脈溝兩側過;
兩側孔裂共六對,位置對稱莫記錯;
蝶鞍前方有「兩個」②,都與眼眶連通著;
卵圓棘孔加破裂,蝶鞍兩側各一個;
中窩易折有特點,血脊耳漏破鼓膜;
岩部後為顱後窩,枕骨大孔很清楚;
大孔外側有三洞,門孔加管各一個;
枕內隆凸兩側看,橫連「乙」③狀象條河。
註:①血液和腦脊液。
②指視神經孔眶上裂。
③乙狀竇溝。
新生兒顱骨歌訣
新生兒顱骨有特點,頭大臉小頰飽滿;
額頂骨間有前囟,閉合約在一歲半;
哭鬧生病細觀察,高低變化很明顯。
膈肌歌訣
膈肌圓圓頂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縮下降脅吸氣,舒張呼氣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個孔,想想各有誰貫通?
註: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圍部為肌質。
-----消化系統-----
咽歌訣
咽部分三鼻口喉,前壁開口氣食流;
上通鼓室下通喉,吞咽閉氣不用愁。
食管與胃歌訣
食管三段頸胸腹,三個狹窄要記住;
胃居劍下左上腹,二門二彎又三部;
賁門幽門大小彎,胃底胃體幽門部;
小彎胃竇易潰瘍,及時診斷莫延誤。
小腸歌訣
小腸彎又長,盤曲在腹腔;
上段十二指,中下空回腸;
全長約五米,空回二三量。
十二指腸歌訣
四部上降下和升,右包胰頭「C」字型;
降部後內有乳頭,膽總胰管同開口。
大腸歌訣
大腸四周圍成框,空腸回腸框內藏;
結腸袋帶腸脂垂,三大特點記心上;
盲腸位居右髂窩,闌尾根部連於盲;
麥蘭二氏兩個點,升橫降乙接直腸。
闌尾歌訣
闌尾末端不固定,回腸前後下也行;
盲腸後下較常見,三帶集中闌尾根。
肝歌訣
肝為消化腺,位於膈下面;
其內三管系,膽汁產其間。
若問最高點,五肋鎖中線。
肝下面「H」溝歌訣
右後下腔前膽囊,左後靜脈前肝園;
橫為肝門交通口,動脈神經肝管穿;
下面分為四個葉,左右方葉和尾狀。
胰腺歌訣
胰腺頭致體尾連,顏色灰紅質地軟;
正付胰管通胰頭,內外分泌功能全。
-----呼吸系統-----
外鼻歌訣
外鼻尤如錐體形,根背尖下二隻孔;
呼吸困難細觀察,兩側鼻翼會扇動;
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較少皮薄松;
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櫻桃紅。
鼻腔外側壁開口歌訣
淚管開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淚一把;
中道額竇上頜竇,篩竇前群莫丟下;
篩竇後群上鼻道,蝶竇隱窩只有它。
喉歌訣
甲環軟骨杓會厭,喉結向膠標志顯;
環甲環杓兩關節,兩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為前中下,粘膜與咽相續連;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腫阻塞很危險;
環甲韌帶掌握准,及時切開莫遲延。
會厭軟骨歌訣
會厭軟骨樹葉狀,防止食物入喉腔;
進食切莫談和笑,誤入氣管可遭殃。

與脊柱診斷歌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