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道與食管的區別
食道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連接咽喉到胃。
食管是咽和胃之間的消化管。
所以總體來說是沒有區別的。也可以說食道就是食管,都是指的同一種。只不過在語言上說法不同而已。
2、胃食管反流會不會引起氣喘脊柱骨骺往上竄?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它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還有非糜爛性的食管炎。這兩種其實治療起來是一樣的,胃食管病的治療。首先第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用那些抗反流的食物,不要用那些引起反流的食物,包括過飽的飲食、喝酒,還有油膩飲食,以及特別甜的,喝咖啡,巧克力進食過多等,把這些因素先去除掉。葯物就是有一部分能夠加重反流的葯物,我們也盡量地避免。在這個基礎上,還有一個就是反流,它是跟我們的體位有關,卧位的時候容易反流。尤其是而且在晚上,那怎麼辦呢?我們就把這個床,晚上睡覺的時候床整個擺一個斜著的體位,30度左右的一個斜坡,整個床斜坡,頭高腳低,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它反流。另外就是加上一些抗反流的葯物,主要是用抑制胃酸,加促進胃動力,加上一個黏膜保護劑,三種葯物聯合治療,療程一般是不短於八周。
3、氣管和食管的關系是怎樣的?
氣管和食管均位於縱隔內。縱隔是在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器官、結構及其間的結締組織的總稱,位於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以胸骨角為界,將縱隔分為上、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的前後壁為界,分為前、中、後三部。氣管位於上縱隔,食道位於後縱隔。氣管上端起自環狀軟骨下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以氣管軟骨為支架,保持持續開張狀態。食道則為一扁狹肌性長管道,上端在第六頸椎下緣接咽,下接胃賁門,比氣管的兩倍還長,食道上段走行於氣管後方略偏左,在氣管分為回左主支氣管處,形成食道的一個狹窄。最有臨床意義的是氣管與食道上方,均與咽部有接屬關系。
呼吸時,通向氣管的氣道開放,攝食咽下時,食物通道開放,氣道關閉,不致發生誤差。臨床上,在鼻飼插胃管或行答胃鏡檢查時,常需患者配合做咽下動作,以防誤入氣管,引起嗆憋,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吃飯時忌大喊大笑,也是防止飲食誤入氣管造成窒息。
4、解剖學中食管容易滯留的部位是哪裡
食管前面是喉和氣管
喉和氣管是有軟骨撐著的
是「硬「管
食管在後面,它是肌性的,是「軟「管
食管後面是脊柱,也是「硬「的
所以,食管被脊柱和喉氣管夾起來
沒食物過的時候 食管總是扁的 關閉的
但氣管總是在呼吸 有氣體進出的 它總是開放著的
聲帶其實是在喉里,不是在氣管里
它由兩片橫的皺壁構成一狹縫
氣管經過時,就產生震動從而發出聲音
喉軟骨又由韌帶和肌肉連在一起
可以調節聲帶的松緊,就使人發出高低不等的聲音
最後:食管與喉、氣管可以說是不連在一起的
但也可以說有一定的外部粘連。。。
不知你懂了沒有???
不懂,就再去看解剖學之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的這兩部份結構
5、食道是靠在脊椎長的嗎,離背很近,離前面遠?
脊椎動物食管的頸段位於氣管背後和脊柱前端,胸段位於左、右肺之間的縱膈內,胸段通過膈孔與腹腔內腹相連,腹段很短與胃相連。
6、食道在什麼位置
食道位於身體上半身脊椎前方,上部連接咽喉,沿脊柱椎體下行,下部胃的賁門相連,全長約25厘米,其直徑平均為2cm。是輸送食物的扁圓形肌性管道,由環節肌層和縱行肌層組成,食管的粘膜濕潤而光滑,呈粉紅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淺灰色。
食管依照行程可分為頸部、胸部、腹部三段。食管主要。由於這兩種肌肉的收縮蠕動,迫使食物進入胃,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向胃內推進食物。
(6)食管與脊柱擴展資料:
食管作為運輸食物的器官,對人體營養吸收有著重要作用,為保護食管,在日常飲食中,需注意避免以下行為:
一、趁熱吃喝
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溫度在40℃~50℃,超過這一范圍就容易發生損傷,造成破損、潰爛等機械損傷。雖然黏膜上皮有增生和修復功能,損傷後會自行恢復,但長期反復刺激會導致黏膜慢性損傷,可能誘發癌變。
二、喜食腌制、熏制、燒烤食品
腌制會使食品中的亞硝酸鹽明顯增高,亞硝酸鹽含量越高,致癌性越大。此外,燒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等也含有很多亞硝酸鹽。
三、無辣不歡
有研究表明,過量吃辣椒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過於辛辣的食物容易損傷食管上皮,引起上皮細胞變性,造成黏膜炎症,影響細胞核酸代謝,增加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可能促使食管發生癌變。
四、吃飯太快
吃太快會使食物不能進行充分咀嚼,顆粒粗糙的飯菜容易損傷食管黏膜上皮,引發急性炎症。久而久之,急性炎症很可能形成慢性炎症,增加食道癌風險。
7、食道口在身體的哪個位置?
食道口位於脊柱的前方。上端於第6頸椎下緣高度與咽相接,下端穿過膈肌於11胸椎左側與胃的賁門口相連,全長約25厘米,從中切牙至食管末端的長度約40~42厘米。
食管的粘膜濕潤而光滑,呈粉紅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淺灰色。粘膜上有7~10條縱行皺襞,凸向內腔,有助於液體下流。
(7)食管與脊柱擴展資料:
食管在氣管後方下降,經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食管橫斷面,顯示管壁肌層及微細結構,食管、膈、胃(上部)的冠狀切面,示膈食管韌帶將食管連於膈,此韌帶使得食管隨吞咽和呼吸而運動,但限制食管向上的過度移動
食管有內環、外縱兩層肌肉。上1/3的外層由骨骼肌組成,下1/3由平滑肌組成,中1/3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組成。
8、為什麼脊椎動物的口腔和食道的上皮組織是復層扁平上皮
在發育過程中,食管的上皮細胞增殖,由單層變為復層,使管腔變狹窄,甚至一度閉鎖,以後管腔又重新出現。食管可分為頸段、胸段和腹段。脊椎動物食管的頸段位於氣管背後和脊柱前端,胸段位於左、右肺之間的縱膈內,胸段通過膈孔與腹腔內腹相連,腹段很短與胃相連。哺乳動物的食管結構上由內向外分四層1、粘膜層,包括上皮、固有層和粘膜肌層。上皮為較厚的未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耐摩擦,有保護作用。在食管與胃賁門交界處,復層扁平上皮突然變成單層柱狀上皮;固有層為緻密結締組織,內有食管腺導管;粘膜肌層由縱行肌組成。2、粘膜下層,為厚的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食管腺,可分泌粘液經導管排入食管腔。粘膜和粘膜下層形成7~10條縱行皺襞,橫切面呈星形。食物通過食管時,皺襞消失。3、肌層,上1/3段為骨骼肌,下1/3為平滑肌,中段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組成。其肌纖維的排列為內環形和外縱形兩層。食管還有括約肌,位於人環狀軟骨水平的,稱為食管上括約肌;位於食管下端,一部分在膈上,穿過膈孔,另一部分在膈下的高壓帶,稱為食管下括約肌。這兩處括約肌在非進食情況下是關閉的,可阻止胃內容物返流入食管。4、外膜,由疏鬆的纖維組織構成,含
9、食管距門齒是從哪到哪?是人體的哪塊地方?
食管
食管為肌肉組成的管道,上端與咽部相連,下端與胃相接,全長約25-30厘米,大部分在胸腔內。食管各部位的口徑大小不一,全長有3個狹窄處;第1狹窄在食管起始部,距門齒約15厘米;第2狹窄在與左支氣管交叉處,距門齒約25厘米;第3狹窄在膈肌食管裂孔處,距門齒40厘米。這些狹窄處是較大的異物容易停滯和癌腫的好發部位。
10、食管的三個狹窄分別位於哪裡
食管的三個狹窄分別位於:
1、食管的第一個狹窄,位於食道的起端,即咽與食道的交接處,相當於環狀軟骨和第6頸椎體下緣,由環咽肌和環狀軟骨所圍成,距中切牙約15cm;
2、食管的第二個狹窄,在食道入口以下7cm處,位於左支氣管跨越食道的部位,相當於胸骨角或第四、五胸椎之間的水平,由主動脈弓從其左側穿過和左支氣管從食道前方越過而形成,該部位是食道內異物易存留處,距中切牙約25cm;
3、食管的第三個狹窄,位於食道通過膈肌的裂孔處。該裂孔由右向左呈向上斜位。在行食道鋇餐造影時,可見到食道的這三個壓跡。當左心房出現病理性擴大時,第三個壓跡更為顯著,距中切牙約40cm。
食管的第一個狹窄是食道最狹窄的地方。
(10)食管與脊柱擴展資料:
食管有內環、外縱兩層肌肉。上1/3的外層由骨骼肌組成,下1/3由平滑肌組成,中1/3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組成。食管上連於咽,沿脊柱椎體下行,穿過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全長約25厘米。依食管的行程可將其分為頸部、胸部和腹部三段。
食管主要由環節肌層(內層)和縱行肌層(外層)組成。由於這兩種肌肉的收縮蠕動,迫使食物進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內推進食物。
食管腹段短,呈管狀,長約1.25cm,經右膈腳的食管裂孔續於胃。食管右緣續於胃小彎,而其左緣通過心切跡與胃底相隔。食管與胃的連接部位於通過劍突末端平面第11胸椎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