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有多少根血管神經
神經大多數和血管伴行
和血管是同樣多,人有12對顱神經,31對脊神經,每12對神經人體里有250萬億根血管
2、脊柱神經分布
人體解剖彩色圖譜上面比較清楚,建議你去看一下,一般的書店都有
3、能詳細說一下人體脊柱每一節對應的神經根所支配神經的功能嗎?
脊神經
脊髓每個節段發出一對脊神經,共31對(個別人32對),脊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及尾神經1~2對。脊神經由脊髓前根(運動根)和後根(感覺根)合成根神經通過椎間孔後,分成前支和後支。後支較細,穿橫突向後行,分布於頸、背、腰、骶部肌肉和皮膚;前支粗大,向外前行,支配頭頸、胸、腹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膚。每一對脊神經前支在椎間孔外不遠處發出交通支,與交感神經節相聯系,並發出脊膜返支(竇椎神經)再入椎管,支配椎管內骨膜、硬脊膜、硬膜外血管、椎間盤後部纖維環、後縱韌帶及關節囊。
一,脊神經的纖維
脊神經包含有四種神經纖維:
(一)軀體感覺纖維:神經末梢終於皮膚、肌肉、肌腱、關節和骨膜,向中樞傳導各種深、淺感覺。
(二)軀體運動纖維:末梢終於前身骨骼肌中的運動終板,支配頸、軀干及四肢骨骼肌的運動。
(三)內臟感覺纖維:傳導胸、腹部內臟、血管及腺體的感覺。
(四)內臟運動纖維:來自脊髓側角交感神經元的纖維,分布至皮膚的汗腺、立毛肌、血管及肌肉內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縮及調節肌肉營養。
部分頸神經與腦神經聯合支配的,稱為交通支。例如C3,4部分纖維與副神經結合支配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故常見落枕患者胸鎖乳突肌痙攣,當糾正落枕引起2~4頸椎小關節錯位後,肌痙攣即可緩解。
二,神經叢
脊神經前支組成個種神經叢,即頸神經叢(C1~4組成)、臂叢(C5~8、T1組成)、腰叢(T12、L1~4組成)、骶叢(尾叢)(L4~5,S1~5、Co1~2組成),胸神經不組成叢。各神經叢分布情況如下:
(一)頸叢(C1~4前支)
1,皮支
(1)枕小神經(C2):支配枕外部、耳廓後面及乳突部皮膚。
(2)耳大神經(C2、3):支配耳廓。乳突及腮腺區皮膚。
(3)頸皮神經(C2、3):支配頸前麵皮膚。
(4)鎖骨上神經(C3、4):支配鎖骨區、肩部及上胸部皮膚。
2,肌支
(1)胸鎖乳突肌支(C2、3)。(參與副神經支配)。
(2)斜方肌支(C3、4)。
(3)頸深肌支:C1支配頭前直肌、頭側直肌;C2~4支配頭長肌;C1~4支配頸長肌;C3~4支配中斜角肌;C4支配前斜角肌。
(4)提肩胛肌支(C3~5)。
3,膈神經(C3~5)
(1)運動纖維:支配膈肌。
(2)感覺纖維:支配心包、膈、縱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
(3)至舌下神經交通支:支配頦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及甲狀舌骨肌。
(4)至迷走神經交通支(C1):支配顱後窩硬腦膜感覺。
(二)臂叢(C5~8、T1前支)
1鎖骨上分支
(1)肩胛背神經(C3~5):支配菱形肌及提肩胛肌。
(2)胸長神經(C5~7):支配前鋸肌。
(3)鎖骨下神經(C5、6):支配鎖骨下肌。
(4)肩胛上神經(C5,6):支配岡上肌、岡下肌。
(5)胸前神經(C5~T1):支配胸大肌、胸小肌。
(6)肩胛下神經(C5、6):支配肩胛下肌、大圓肌。
(7)胸背神經(C6~8):支配胸闊肌。
2鎖骨下分支
(1)外側束
1肌皮神經(C5~7):皮支支配前臂外側麵皮膚;肌支支配肱二頭肌及肱肌。
2正中神經(C6~T1):皮支支配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手指皮膚;肌支支配前臂旋前圓肌、掌長肌、指屈淺肌及橈側屈腕肌、姆內收肌以外之拇指肌及橈骨側之2、3蚓狀肌、姆屈長肌、指屈深肌的橈骨頭、旋前方肌。
(2)內側束
1臂內側皮神經(C8、T1):支配臂內側麵皮膚。
2前臂內側皮神經(C8、T1):支配前臂內側麵皮膚。
3尺神經(C7~T1):皮支支配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手指和手背面尺側兩個半指的皮膚;肌支支配尺側屈腕肌、指屈深肌之尺骨頭、尺側二個蚓狀肌、各骨間肌及內收拇肌。
(3)後束
1腋神經(C5、6):皮之支配臂外側麵皮膚;肌支支配三角肌及小圓肌。
2橈神經(C5~T1):皮支支配臂和前臂背面、手背橈側兩個半手指皮膚;肌支支配肱三頭肌之長頭、肘肌、肱橈肌及前臂背側各伸肌及橈側之各伸肌。
(三)胸神經前支(T1~12)
(1)肋間神經:皮支支配胸前和胸部外側皮膚,第二肋間神經外側皮支稱肋間臂神經,支配臂內側麵皮膚;肌支支配肋間肌。下6對肋間神經還支配腹肌。
(2)肋下神經:為T12胸神經前支。
(四)腰叢(T12、L1~4前支)
(1)髂腹下神經(T12、L1):皮支支配大腿上外側及恥骨聯合附近的皮膚;及支支配腹肌。
(2)髂腹肌溝神經(L1):皮支支配陰囊、陰莖根的皮膚(女性支配陰阜和大陰唇皮膚)及大腿上內側皮膚;肌支支配腹肌。
(3)生殖股神經(L1、2):皮支支配大腿前側、腹股溝韌帶下方和陰唇皮膚;肌支支配提睾肌和肉膜。
(4)股外側皮神經(L2、3):支配大腿外側麵皮膚。
(5)股神經(L2~4):皮支支配大腿前麵皮膚及小腿內側和足內側緣皮膚(名隱神經);肌支支配股四頭肌。
(6)閉孔神經(L2~4):皮支支配大腿內側面中部皮膚和髖關節;肌支支配大腿內收肌群和閉孔外肌。
(五)骶尾叢(L4~、S1~5、Co1~2前支)
(1)陰部神經(S1~4):皮實支配會陰及外生殖器皮膚;肌支支配會陰肌。
(2)臀上神經(L4~S1):支配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3)臀下神經(L5~S2):支配臀大肌。
(4)肌支:支配梨狀肌(S1、2)、閉孔內肌(L5、S1)及股方肌(L5、S1)。
(5)股後皮神經(S1~3):支配大腿後麵皮膚。
(6)坐骨神經(L4~5、S1~3)
○1脛神經:皮支支配小腿後面及足外側緣、足跟內外側及足底的皮膚;肌支支配腓腸肌、跖肌、比目魚肌、腘肌、脛後肌、拇屈長肌、趾屈長肌及足底部肌肉。
○2腓總神經:皮趾支配小腿前側、外側和足背皮膚;肌支支配脛前肌、伸拇長肌、伸趾長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及足背肌肉
(六)脊神經後支的分布:
(1)枕大神經(C2):支配頭下斜肌、頭夾肌。頭最長肌及枕部皮膚。
(2)枕下神經(C1):支配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
(3)第3枕神經(C3):支配頭半棘肌及枕部皮膚。
(4)頸神經4~8
(5)胸神經1~12
(6)腰神經1~5
以上頭、胸及腰神經後支按節段支配頸、背、腰部的肌肉及皮膚感覺。其中L1~3後支的皮支組成臀上皮神經,支配臀部上部皮膚。
(7)骶神經(S1~5):從骶孔穿出支配臀中部皮膚。
(8)尾神經(Co1~2):從骶管裂孔穿出,支配尾部皮膚。
4、脊髓神經元和脊髓血管是同一種病嗎
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脊髓壓迫症、脊髓空洞症、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脊髓血管疾病、運動神經元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炎、朊蛋白病、艾滋病的神經系統表現、結核性腦膜炎、腦囊蟲病、腦型血吸蟲病。腦血管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腦栓塞)、腦、蛛網膜下腔、高血壓腦病、腦底異常血管網病、顳動脈炎、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周圍神經病:三叉神經痛、特發性面神經炎、偏側面肌痙攣、多數腦神經損害、單神經病及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病、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多發硬化、視神經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運動障礙疾病:帕金森病、小舞蹈病、肝豆狀核變性、肌張力障礙:部分發作、全面發作、綜合征、持續狀態肌肉疾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周期性癱瘓、多發肌炎自主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偏頭痛、緊張性頭痛、低顱壓行頭痛痴呆: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性疾病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神經-肌肉接頭疾病:重症肌無力
5、什麼疾病看脊柱外科
脊柱的退變、創傷、腫瘤、炎症、畸形等導致脊柱的功能障礙,通常分為脊柱創傷和脊柱骨病。脊柱的病理變化往往導致脊髓、神經、血管等結構的損害,引起頸肩痛、腰腿痛以及肢體的麻木、乏力、行走不穩、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礙。脊柱的疾患大多數能夠通過理療等保守治療獲得治癒,但過分地依賴保守措施,甚至在頸肩腰腿痛病因尚未明確的情況下採取保守治療,往往會延誤或加重病情。對於有以上症狀者,應由脊柱外科專業醫生進行評估、診斷和治療。以下是脊柱外科常見的收治疾病:1、脊柱創傷:頸、胸、腰椎各類新鮮及陳舊性骨折及相應節段的脊髓損傷,伴全癱或不全癱神經;2、脊柱骨病:退變性疾病(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畸形(脊柱側彎和後突畸形及駝背、斜頸、半椎畸形等);腫瘤(良惡性脊柱腫瘤、髓內髓外椎管內腫瘤);脊柱結核(伴或不伴神經缺失症狀)。
6、簡述骨的血管及神經
上述兩個韌帶與坐骨大、小切跡分別圍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兩孔內有神經、血管和肌通過。
髖骨間的連結 即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圖示]由左右恥骨的相對面和其間的纖維軟骨共同構成。在女性此軟骨較寬而短。兩側恥骨相連形成的骨性弓,稱恥骨弓。
骨盆(pelvis)[男性骨盆][女性骨盆]骨盆的組成: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髖骨借關節和韌帶連結而成。
骨盆的分部:骨盆由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上緣的分界線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大骨盆較寬大,向前開放。小骨盆有上、下兩口:骨盆上口由上述的分界線圍成;骨盆下口由尾骨、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和恥骨弓等圍成。兩口之間空腔為骨盆腔。
骨盆的性差:由於女性骨盆要適應孕育胎兒和分娩的功能,所以男女骨盆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骨盆的分部:骨盆由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上緣的分界線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大骨盆較寬大,向前開放。小骨盆有上、下兩口:骨盆上口由上述的分界線圍成;骨盆下口由尾骨、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和恥骨弓等圍成。兩口之間空腔為骨盆腔。
骨盆的性差:由於女性骨盆要適應孕育胎兒和分娩的功能,所以男女骨盆有明顯的性別差
7、腰椎的肌肉、血管和神經走向
你好,腰部肌肉血管很多。
第一節 背深層肌
1 .豎脊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脊棘突,止於胸一至十二橫突、棘突、肋骨角。功能:脊柱後伸維持直立(雙)使脊柱同側側屈、旋轉。神經支配:脊神經後支。血管供應:主動脈肌支。
2 .腰大肌起自胸十二腰四椎體側面和橫突,止於以髂腰肌腱止於肱骨粗隆。功能:屈髖,大腿外旋。神經支配:腰叢一至三前支。血管供應:旋股內側動脈肌支。
3 .髂肌起自髂窩上內側面,止於以髂腰肌腱止於肱骨粗隆。功能:屈髖,大腿外旋。神經支配:旋股內側動脈肌支。
第二節 腹肌群
1、 腹直肌起自第五至七肋軟骨劍突,止於恥骨上緣、聯合。功能:使脊柱前屈,維持腹肌。神經支配:肋間神經(胸六至十)。血管供應:腹壁上、下動脈。
2、 錐狀肌起自恥骨上支,止於腹白線。功能:維持和增加腹壓。神經支配:肋下神經
(胸十二)。血管供應:腹壁下動脈。
3. 腹外斜肌起自第五肋骨至第十二肋股外面,止於髂嵴前二分之一外唇,半月線以內、
髂前上棘以下移形成腹股溝韌帶。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轉向對側,維持腹壓。神經支配:胸七至十二神經前支。血管供應:腰動脈肌支。
4. 腹內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前部、腹股溝韌帶外側二分之一,止於第十至十二肋軟骨、肋骨,下緣移形於腱膜,止於白線。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轉向對側,維持腹壓。神經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經前支。血管供應:腰動脈肌支。
5. 腹橫肌起自第七至十二肋軟骨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內唇腹股溝韌帶外側三分之一,移形於腱膜,止於白線,參與聯合腱、提睾肌。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軀干前屈。神經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經前支。血管供應:髂腰動脈腰支。
6 .腰方肌起自髂嵴後部內唇、髂腰韌帶、腰二至五橫突,止於第十二肋骨內側半下緣(腰一至四橫突、胸十二椎體)。功能:脊柱側屈(單),降肋(雙)。神經支配:腰神經叢(胸十二止腰三)。血管供應:髂腰動脈腰支,腰動脈肌支。
8、人體脊柱標識L、C、T、S分別代表什麼?
C代表頸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椎。
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N塊脊椎組成的)
結構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 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