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益建為什麼感動中國?
梁益建為什麼感動中國?一位深入采訪過梁益建的記者這樣寫道:他像一束光,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他更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獻的熱情。在央視網上,則如是「點評」梁益建的「感動」事跡: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為讓患者盡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短短一百來個字,濃縮了一位醫者幾十年的職業人生,是對其持業敬業、醫者仁心的道德禮贊。
生活在滬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與其偶遇,當即說服其接受救治,並將其接往成都。13個小時的手術後,這個不到1.3米、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小夥子能夠平躺了,而且康復後身高達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慶璧山的肖強,脊柱向右側彎達190°,世界罕見。從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為其施行三次手術。如今的他,已迎來了女兒的誕生。
河北滄州的於建紅,患40年脊柱側彎。2016年,他最終找到梁益建。從簡訊咨詢、手機發送檢測數據,到收治入院、手術,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樓梯、聊天。奇跡,就發生在一周之內。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為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則大多為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些手術難到什麼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話來說,「就像在川藏線的懸崖邊開車」。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職業操守、職業水準再合適不過。看門診,他有個規矩:一上午只看20個號,平均看一個號大約10分鍾。「對病人不能輕易打發」,就是這個規矩的來由。每日在病區查房的隨身醫療器械,就是各種規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對患者身體的調整、矯正,差不多就要耗時30分鍾時間。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面對每一個患者,梁益建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個醫療流程的精細把控,對病人永不缺乏的偉大的同情心,成為患者生命曲線、精神曲線努力向上的「矯正天使」。梁益建有一個有300餘名成員的「梁益建脊柱側彎咨詢群」,繁重的工作之餘,他與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為了鍛煉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請音樂老師來醫院教病人唱歌;為了紓解常年卧床患者的孤獨,他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更有甚者,他還幫病人籌措手術費。從自己捐錢、找朋友幫助籌款,到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合作,帶動了超過2000萬元社會投入幫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
如果說《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儀書,那麼,在中國晉代《物理論·論醫》則用中國人的言說方式、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活畫出何謂「醫者」:「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在這部中國語境的「醫者」字典中,「仁愛」、「達理」是「醫者」的必備條件,而「醫者」,則必須是醫療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範。梁益建,就是這一「醫者」詮釋的活標本。
一個成都醫生,一個成都好人。其背後,是他的團隊,其腳下,是他生於斯、工作於斯、成就於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詮釋。正如葉芝所言:「我們所做所說所歌唱的一切都來自同大地的接觸。」以梁益建為標桿的成都人,正寫就一個個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場和境界,源起於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這是成都的「軟實力」,是成都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將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城市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今夜,梁益建站上感動中國的宏大舞台接受頒獎,領受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贊美與敬意。他帶來的「感動」,則猶如一場持久的春雨,盪滌蒙塵的心靈
2、2016感動中國梁益建醫生的讀後感怎麼寫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梁益建觀後感:
梁益建,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
2月8日,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來自成都三醫院的骨科醫生梁益建的事跡感動了在場的聽眾,現場掌聲雷動。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多年來,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讓患者得到重生。在患者眼中,他是華佗再世,而在同行眼中,是勇攀醫學高峰的勇者。不斷探索醫學的邊界,鑄造了同行難以企及的醫學高度。
央視頒獎詞評價他: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打開那些被折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我就是個小醫生」
「我就是個小醫生,治病救人才是頭等大事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梁益建說。這么多優秀的人,這么大的榮譽砸到自己身上,一開始他有點惶恐。
今年1月中旬,梁益建榮獲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消息從北京傳來。「這個獎該給別人啊。」這是梁益建腦海里浮出來的第一個想法。但後來梁益建也想通了,獎項是一種認可,一種榮譽,但是更是一種責任。「這個獎不僅僅是給自己,更是代表醫務工作者去領的一個獎。」
就在昨天,他親自操刀,為一名患者做了脊柱矯正的手術。手術從早上11點一直到下午4點多,時間達5個小時。這名患者本身是一名神經內科醫生,來自河北。正是在網路上得知梁益建的醫術精湛,才不遠千里來求醫。「這是第二次手術,最後再做一次大手術,他的脊柱基本就可以恢復到了理想狀態了。」整天圍著手術台和患者轉,動輒手術要長達10個小時,這個5小時的手術,對於梁益建來說,太正常不過了。 唯一不同的是,做完手術,昨天他提前一個小時下班。家裡人正在等著他回家,一起看晚上播出的頒獎典禮。
「我治得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著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梁益建的話不多,沙啞的聲音說得最多的就是四個字:「我治得好。」這四個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聽來,有若天籟,意味著一線生機。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梁益建在該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後出院,餘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更多的人,正在因為遇到了梁益建,獲得重生。
盡可能為患者著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患者盡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梁益建博士團隊從2014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唯一的經驗就是堅持、不放棄」
目前,國際公認的極度重症脊柱畸形手術有三大禁區,即:極重度脊柱畸形、合並脊柱畸形和合並心肺功能衰竭。「禁區」,意味著很多醫生不敢觸及。
梁益建對病人有個統計:75%的人是北、上、廣等地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們無一例外是從網路上查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術的病案後趕來的。
從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已經超過1000例,梁益建成為終結極度重症脊柱畸形手術「禁區說」的那個人。「別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紹的經驗就是『堅持、不放棄』,我一步步地走,邊走邊總結經驗,就像攀登一座高峰,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但堅持下來,回頭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達了別人從未抵達的高度!」
梁益建創造的脊柱畸形手術高度,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在專業領域內是無可爭議的。2015年2月,他發表在國際脊柱頂級雜志《Spine》上的論文,以「無一問題提出」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志在審稿時針對每篇文章提約20個問題的慣例。
3、脊柱側彎的飲食
脊柱側彎飲食:
平時飲食要合理,理性地養成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和各種蔬菜類(綠色、黃色和瓜茄類)搭配混食兼用的習慣。其次飲食要有重點,手術前一段時間更注意飲食,適當地補充蛋白質。每日蛋白質的量可達100-150克(2-3兩)左右,盡量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要少量多餐,每日6餐。可以在原來飲食的基礎上,增加全脂或脫脂奶1份、酸奶1-2份、雞蛋1個、大豆粉適量或豆腐1份,動物肝或腎適量。術前一天晚上(如果沒有糖尿病)可多吃些無脂的糖果。
雞蛋棗湯:雞蛋2個,紅棗10個,紅糖適量。鍋內放水煮沸後打入雞蛋卧煮,水再沸下紅棗及紅糖,文火煮20分鍾即可。具有補中益氣和養血作用。
乳鴿枸杞湯:乳鴿1隻,枸杞30克,鹽少許。將乳鴿去毛及內臟雜物,洗凈,放入鍋內加水與枸杞共燉,熟時加鹽少許。吃肉飲湯,每日2次。具有益氣、補血、理虛作用。適用於體虛及病後氣虛、體倦乏力、表虛自汗等症。
4、梁益建為什麼感動中國
梁益建為什麼感動中國?一位深入采訪過梁益建的記者這樣寫道:他像一束光,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他更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獻的熱情。在央視網上,則如是「點評」梁益建的「感動」事跡: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為讓患者盡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短短一百來個字,濃縮了一位醫者幾十年的職業人生,是對其持業敬業、醫者仁心的道德禮贊。
生活在滬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與其偶遇,當即說服其接受救治,並將其接往成都。13個小時的手術後,這個不到1.3米、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小夥子能夠平躺了,而且康復後身高達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慶璧山的肖強,脊柱向右側彎達190°,世界罕見。從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為其施行三次手術。如今的他,已迎來了女兒的誕生。
河北滄州的於建紅,患40年脊柱側彎。2016年,他最終找到梁益建。從簡訊咨詢、手機發送檢測數據,到收治入院、手術,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樓梯、聊天。奇跡,就發生在一周之內。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為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則大多為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些手術難到什麼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話來說,「就像在川藏線的懸崖邊開車」。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職業操守、職業水準再合適不過。看門診,他有個規矩:一上午只看20個號,平均看一個號大約10分鍾。「對病人不能輕易打發」,就是這個規矩的來由。每日在病區查房的隨身醫療器械,就是各種規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對患者身體的調整、矯正,差不多就要耗時30分鍾時間。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面對每一個患者,梁益建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個醫療流程的精細把控,對病人永不缺乏的偉大的同情心,成為患者生命曲線、精神曲線努力向上的「矯正天使」。梁益建有一個有300餘名成員的「梁益建脊柱側彎咨詢群」,繁重的工作之餘,他與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為了鍛煉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請音樂老師來醫院教病人唱歌;為了紓解常年卧床患者的孤獨,他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更有甚者,他還幫病人籌措手術費。從自己捐錢、找朋友幫助籌款,到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合作,帶動了超過2000萬元社會投入幫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
如果說《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儀書,那麼,在中國晉代《物理論·論醫》則用中國人的言說方式、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活畫出何謂「醫者」:「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在這部中國語境的「醫者」字典中,「仁愛」、「達理」是「醫者」的必備條件,而「醫者」,則必須是醫療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範。梁益建,就是這一「醫者」詮釋的活標本。
一個成都醫生,一個成都好人。其背後,是他的團隊,其腳下,是他生於斯、工作於斯、成就於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詮釋。正如葉芝所言:「我們所做所說所歌唱的一切都來自同大地的接觸。」以梁益建為標桿的成都人,正寫就一個個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場和境界,源起於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這是成都的「軟實力」,是成都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將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城市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今夜,梁益建站上感動中國的宏大舞台接受頒獎,領受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贊美與敬意。他帶來的「感動」,則猶如一場持久的春雨,盪滌蒙塵的心靈
5、38歲的成人脊柱側彎,從側面看起來駝背較明顯,頭部偏向一側,能否矯正?
你好!首先,一般成年性脊柱側彎使用牽引的健身用品作用不大。其次,因為我未看過你現在具體的情況,建議你將現在脊柱的情況用相機拍下來發至我的郵箱yijiancq@163.com,我再具體答復你。謝謝你的來信!
成都416醫院-骨科-梁益建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