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錯位疼痛嗎?都有什麼症狀?
你好,錯位後以疼痛為主,復位後也會有腰酸的症狀,通常需要一周才能恢復正常的活動,
2、胸椎小關節錯位連續復位一療程。過後還是感覺不對,甚至往下一點整條脊椎都有點不對了。這個到底是好了啊
你可能是碰上「蒙古大夫」了?胸椎錯zd位怎麼可以連續復位一療程?簡直是草菅人命!「整條脊椎都有點不對了」說明不僅沒有復位成功,而是加重了錯位或者造成了新的錯位,所以就會出現更多的不適症狀。上述疾病和症狀一般都不需要用葯治療,只要復位症狀就可以消失。背部胸椎部位疼痛就是胸椎錯位的地方。解決方法告訴你:做這個復位一定要平爬在床上, 雙手向後放在身體兩側,身體自然放鬆。《需要叫內家人幫助做復位》方法是握拳用手背中指大關節按壓住胸椎的疼痛點,右側疼就往左側方向推,反之就往右側方向推,推到不疼為止。推壓的力量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最大到10㎏的力量,絕不可用蠻力猛力推壓,逐漸加力一直推壓到胸椎不疼了。只要復位推壓到位你「背部胸椎部位疼痛」的症狀立刻就能消失。胸椎錯位處按壓疼的症狀需要5到6天以後才能長好,之後就不容疼了。做這個復位是比較疼的, 因為胸椎骨錯位長時間擠壓神經已經很疼了,現在復位又要在長時間受到擠壓已經很疼的神經上再進行推壓,因此會很疼,但在可以忍受的范圍內。請你試一試吧。向你現在的情況建議你一天只復位兩個點,治好一處再進行另一處復位。
3、脊椎錯位是什麼症狀
就是說沒有治不了的病 只有不會治這個病的醫生 你走邊全世界肯定能找到答案 但是我要在這里說的 是我個 人的意見還建議 請你看好
我生下來就是就是一隻腿短 另一支長 你有去看過你自己的CT嗎? 如果沒有那就去做一個看看 看看是不是我想像中的骨盆錯位置 如果是的好就好辦了 把位置正過來 就可以解決了 你就正常了 這個簡單
腰部有一處窪陷 就去看看是不是出生就是那個樣字 如果不是也是好解決的 就按照錯位置把位置恢正常就可以了 一個CT 解決你全部的問題
就是說如果你是天生就骨頭就那樣那我也沒有辦法 如果說你是骨頭錯誤了位置
那我自然有解決的辦法 不單單是我 其他醫生也可以解決這點問題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4、小關節紊亂什麼症狀
腰椎小關節是指關節突關節,關節囊有豐富的神經末梢,關節囊內的滑膜中也有豐富的有髓神經纖維和毛細血管。腰椎小關節接近矢狀位,有利於腰椎前屈、後伸運動,當超過運動范圍不能復位時,就會嵌壓滑膜和關節囊,引起腰痛、腰椎活動受限等臨床症狀,稱腰椎小關節紊亂症。
一、病因
1. 小關節錯位:常見於椎間盤退變、椎間隙縮窄,上下關節突不能正常對合。關節囊、韌帶鬆弛導致小關節在正常活動時出現間隙。
2. 小關節滑膜嵌頓:腰椎用力不當突然出現劇烈腰痛、腰椎活動明顯受限。原因是關節囊皺襞、滑膜嵌頓於關節間隙,壓迫神經末梢。
3. 小關節骨性關節炎:慢性勞損導致小關節骨質增生、肥大、內聚。
二、臨床表現
多見於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常有慢性腰腿痛病史,無明顯外傷史。正常
活動時突然出現腰部劇烈疼痛,部位不明確,腰部活動明顯受限,夜間翻身困難。
查體:骶棘肌痙攣、腰椎小關節處深壓痛,下肢無神經體征,直腿抬高試驗(-)。
三、輔助檢查
1. X片:可見小關節不對稱、關節間隙增大、重疊、退變增生等。可有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等繼發改變。
2. CT:可見關節突增生、關節間隙增寬、對合不良、關節突關節退變、軟骨下硬化、關節內碎骨、積液、積氣等改變。
四、診斷要點及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典型體征,診斷不困難。
1. 椎間盤源性痛:椎間盤退變也可引起小關節紊亂,所以與椎間盤源性痛鑒別較困難。單純小關節紊亂復位後疼痛消失快、不易復發。椎間盤源性痛多持續、難以徹底緩解。
2. 腰肌勞損:慢性腰痛,無急性外傷史。酸脹痛、休息後減輕,反復發作。肌肉起止點附近較固定壓痛點。
3. 棘上棘間韌帶炎:慢性腰痛,局限於腰後正中區。壓痛點位於棘突和棘間,不放射。
4.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骶棘肌痙攣、第三腰椎橫突尖壓痛。局封療效好。
5. 急性腰扭傷:有明確的外傷史,肌肉附著點壓痛明顯,局封後疼痛消失。
五、治療原則
1. 卧床休息,口服鎮痛葯和解痙劑。
2. 斜扳手法復位:安全、快速、有效解除劇烈腰痛和肌肉痙攣的方法。不需要麻醉,通過放鬆腰背肌、快速旋轉復位使嵌頓的滑膜解除壓迫。
3. 針灸、按摩、理療:有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的作用,但不能治癒。
4. 局部封閉:短期內止痛效果良好。
5. 腰背肌功能鍛煉:增強腰椎穩定性,防止復發。
6. 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者,可行腰椎關節囊和滑膜切除術
5、脊椎小關節錯位導致的慢性腰肌勞損
一般小關節紊亂也是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一種,單純的小關節紊亂造成你的症狀並沒有絕對性,所以不要憑自己的了解去判斷,我承認一些醫生並沒有認真的去辯證分析患者的病情,從而是很多患者不對症治療或者走了不少彎路,腰上的問題,不管是痛、酸脹等等排除內臟上的問題,那麼拍核磁共振是最好的確診途徑,因為對於骨性和軟性因素都一目瞭然,也可能你有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所以不要考慮哪裡有小關節紊亂治療,可以說太多了,因為空軍總院馮天有的新醫整骨療法也就是定位旋轉斜板法就是針對紊亂情況的,而且多數醫院的推拿師都會這種正骨手法,我建議你盡快拍個核磁共振找個懂行的看片子確定你的病因再考慮治療為好,如果是因為軟組織壓迫造成的感覺神經反射,那麼一般的醫院是沒什麼好辦法的,不要把你本是正常的脊椎給你正的紊亂了,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祝你好運並早日康復了!
6、請教脊柱小關節錯位和頸椎病的問題~
實際上你這一次.只是頸椎病的.爆發.椎體病.已經有幾年了.現在你是.頸椎紊亂壓迫神經血管軟組織.循環不暢.大腦供血不足.大椎也有紊亂.只有有效扶正紊亂部位.疏通經絡改善循環.就康復
7、什麼叫胸椎小關節紊亂
胸椎後關節紊亂又稱胸椎後關節錯縫,臨床時有發生。胸椎後關節即關節突關節,由於胸椎後關節突關節面近似冠狀位,兩側有肋骨支撐,胸椎的穩定性相對於頸椎和腰椎為強,發生後關節錯縫的機會相對於頸椎和腰椎為少。但是,當突然的外力牽拉、體位變換不當、扭轉,使後關節不能承受所分擔的拉應力和壓應力時,則有可能引起胸椎後關節急性錯縫病變。[臨床症狀] 胸椎在人體正常的生理呼吸運動和中,後關節的活動范圍很小,但在擠壓或用力不當的扭挫傷,甚至咳嗽、打噴嚏等也可引起關節錯位。典型患者在發病時往往可聞及胸椎後關節在突然錯位時的「咯嗤」聲響,輕者發生關節勞損,表現錯位節段局部明顯疼痛和不適;重者可引起韌帶撕裂、後關節錯位,表現為「岔氣」,牽掣頸肩背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以及相應脊神經支配區域組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體征] 急性胸椎後關節紊亂患者呈痛苦面容,頭頸仰俯、轉側困難,常保持固定體位(多見前傾位),不能隨意轉動;受損胸椎節段棘突有壓痛、叩擊痛和椎旁壓痛,深吸氣疼痛更甚,棘突偏離脊柱中軸線,後突隆起或凹陷等。受損節段椎旁軟組織可見有觸痛、觸及痛性結節或條索狀物。 [診斷] 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式病史。 2.臨床症狀及體征:詳見上述「臨床症狀」及「體征」部分。 3.觸診:錯位節段胸椎棘突有明顯壓痛、叩擊痛或偏歪。棘旁軟組織可有不同范圍和程度的緊張甚至痙攣,觸之常可感覺有條索樣物,壓之疼痛。 4.X線平片:由於胸椎後關節錯位乃解剖位置上的細微變化,故X線攝片常不易顯示。但X線檢查可除外胸椎結核、腫瘤、骨折、類風濕等疾病。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的手法介紹
本貼收到6朵鮮花 胸椎小關節紊亂是一種臨床多發病。從生理上來看:12 塊胸椎作為脊柱的一部分, 構成了人體力學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胸椎椎管內有脊髓經過, 並且有很多功能各異的神經從胸椎旁邊經過。由於胸椎小關節數量多, 發生紊亂後所引起的症狀、體征較為復雜, 具體表現與錯位胸椎平面的高低、數量的多少、累及組織的不同、組織累及的程度不一以及病程長短等諸多因素有關, 因此, 有較大差異: 如肌肉勞損、肋間神經痛、胸腹腔臟器功能紊亂以及頭頸部症狀等。從形態結構上來看: 胸椎參與構成胸廓,憑借關節囊、周圍韌帶以及肌肉等軟組織緊密結合與肋骨共同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狀態, 不容易受損, 故而臨床中胸椎小關節紊亂所致的疾病常常被誤診為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葯物治療收效甚微, 即使有效也往往停葯即再次發作,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筆者經過幾年的臨床探索, 並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對胸椎小關節紊亂的糾治有了點粗淺的認識, 並歸納出了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行之有效的十種手法, 現介紹如下。
1 手法介紹111 沖壓法 以第五胸椎向左、第六胸椎向右旋轉移位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站於左側, 以左手掌跟壓在第五胸椎棘突右邊, 右掌跟壓在第六胸椎棘突左邊, 然後囑患者作一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未盡時, 醫生用雙手同時施一寸勁沖壓。此時, 往往可以聽到清脆的關節彈響聲, 提示關節
復位。然後再檢查相鄰的上下關節, 若仍有錯位則依法再施。此法可以作為糾正胸椎小關節紊亂的通用手法, 尤其適合於小關節紊亂並伴有胸椎輕微前後滑脫者。
112 旋轉沖壓法 此方法為沖壓法的衍生手法, 所不同之處在於沖壓時雙手作一順時針方向的旋轉。這樣沖壓力與旋轉力所形成的合力對於單純的胸椎旋轉錯位比沖壓法更省力。
113 單掌振法 此法機理與沖壓法、旋轉沖壓法機理相同, 但施術時改雙手為單手。以第五胸椎向左旋轉移位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左側, 右手掌抵住第五胸椎棘突,囑患者作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時, 右掌跟以寸勁向右沖壓,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單掌振法較為適合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114 膝頂擴胸扳法 又稱「胸椎對抗復位法」。具體操作時有三種方法: 患者面向靠背椅的靠背跨坐到椅子上, 雙手向上交叉抱於腦後, 醫生用膝蓋頂住偏歪棘突。A 法:醫生雙手從患者腋下向前, 然後繞向後上方, 抓住患者前臂, 慢慢向後拉患者前臂, 同時膝蓋稍微用力, 聽到關節彈響聲, 則提示關節復位。B 法: 醫生雙手托住患者肘尖向後慢慢扳動, 待活動到最大限度時輕微閃動一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C 法: 這一方法是我對前兩種手法掌握不太熟練時, 發現用A 法, 稍胖一些的患者不能忍受, 而B 法有時操作不慎會使患者感到肩部疼痛, 於是我就變通一下。醫生雙手從患者腋下伸出, 然後兩手向上勾住患者雙肩, 緩慢向後拉, 同時膝關節輕微向前抵住偏歪棘突, 待活動到最大限度時, 稍一加力即可聽到關節彈響聲。這種方法較為適合於上中部胸椎小關節紊亂。
115 扳肩法 以第三胸椎棘突左偏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患者頭側, 以左手小魚際壓住第三胸椎棘突右側, 同時右手向左上方扳患者右肩, 聽到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此法較為適合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116 指推法 以第十一胸椎棘突右偏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患者右側, 雙手拇指重疊抵住偏歪棘突, 逐漸加力向左推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指推法適合於頸胸椎交界、胸腰椎交界關節紊亂及身體較瘦弱、關節囊較為鬆弛的患者。
117 捶擊法 以第二胸椎棘突右移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右側, 左手拇指擠壓住偏外的棘突並用右拳擊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操作時要注意不可驟用暴力, 對有骨質疏鬆或導致骨質疏鬆疾病的患者禁用。此法適用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118 雙手重疊按壓法 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左側, 雙手重疊於中段胸椎棘突之上, 囑患者做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時以寸勁按壓,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此法適合於脊柱甩鞭傷的新傷, 復位成功時的關節彈響聲有人稱為「放鞭炮」。
119 坐位旋轉推法 以第十二胸椎棘突右移為例。患者坐位, 助手固定患者雙腿, 醫生坐在右側以右手從患者右腋下穿過向上用手勾住患者頸部, 以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患者放鬆, 醫生以右手帶動患者上身由直立向右下方擺動, 待力傳至第十二胸椎時以右手拇指推之, 即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聲。此法較適合於下段胸椎的小關節紊亂。
1110 拔伸牽引法 較之前九種手法, 此手法操作難度較大, 對醫生要求較高。以第一胸椎束突偏歪為例。患者仰卧, 醫生坐於床頭, 右手托住患者頸部並用拇指食指放鬆患者頸部肌肉; 左手托住患者下頜緩慢牽引, 待傳到第一胸椎時, 以寸勁作一牽引動作, 聽到輕微的關節彈響聲則提示復位。此法要求十分熟練方能操作成功。本法適合上段胸椎小關節紊亂。
2 病案舉例孫××, 女, 33 歲, 2003 年5 月來診。自述背部疼痛1 周余, 加重3 天。經檢查發現其胸椎小關節紊亂, 棘突向左偏歪, 其餘無特殊症狀。於是局部施以放鬆手法, 然後以沖壓法進行復位, 聽到四聲清脆的關節彈響聲, 患者告知「感覺輕松許多」, 考慮到是第1 次治療, 不能過多使用整復手法, 遂囑其回家熱敷, 第2 天繼續治療。次日患者早早來到, 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說患此病已13 年了, 從未想到會有如此療效。經仔細問病史, 患者告知13 年前從車上摔下, 經住院治療, 出院時被告知脊柱形態無法矯正。後每隔1 月或每到天氣突變時均會發作, 住院吃葯均未能根除, 再檢查脊柱時發現整個脊柱向一側側彎, 方明白是一側甩鞭傷。於是仍用沖壓法, 前後治療1 周, 全部紊亂的小關節得以糾正。考慮到病史較長, 囑其每天熱敷半小時, 並隔3 日治療一次, 以鞏固療效, 連續1 個月。
3 討論關於胸椎小關節紊亂的病因病機, 長期以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認為由於骨質的病變, 如骨質增生等導致周圍肌肉、神經、血管的痙攣、水腫, 隨之產生疼痛、小關節錯位。這就是習慣上所說的「骨性學說」[ 1 ] ; 另一種則認為由於肌肉、神經、血管等軟組織受到不良刺激產生痙攣、水腫導致胸椎受力結構破壞, 脊柱失衡, 從而產生小關節紊亂繼發骨質增生。這就是習慣上所說的「肌性學說」[ 2 ] 。從臨床觀察並結合骨質增生產生的病因病機來看,本病多因長期坐姿不正, 或因受涼, 或過度疲勞、外力損傷等原因, 導致胸椎周圍軟組織痙攣, 擠壓周圍的神經血
管, 使血液循環受阻, 從而產生彌漫性疼痛, 進而脊柱穩定性遭到破壞, 失去平衡, 從而出現脊柱側彎, 進而發生小關節紊亂甚至胸椎滑脫, 這種小關節紊亂未得到有效的糾正, 周圍組織充血水腫不能很好的消散、吸收, 時間過久就導致骨質增生, 紊亂的胸椎小關節突出部分和骨質增
生所產生的骨贅刺激到周圍軟組織, 引起進一步的軟組織痙攣、充血、水腫, 擠壓周圍的血管、神經, 從而產生更加劇烈的疼痛及其它症狀,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實施手法復位時, 首先通過放鬆手法, 使毛細血管擴張, 加速局部血液循環, 增加組織供氧量, 促進代謝廢物如氮、二氧化碳等的排泄並升高患者血液中的類嗎啡樣物質以解除軟組織痙攣, 減輕疼痛。這樣從軟組織方面來清除病因, 截斷惡性循環的進一步發展; 然後, 通過整復手法來糾正小關節紊亂, 消除其對周圍軟組織的不良刺激,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隨著錯位小關節的糾正, 有些患者的臨床症狀可以迅速消除。這樣從骨性結構上清除病因,截斷惡性循環的發展。
通過臨床治療觀察, 我們有如下體會: (1) 各個手法在使用前都要對局部進行充分的放鬆, 這樣不僅有利於手法的一次性成功, 而且還能盡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受到無謂的損傷或者痛苦。(2) 做完整復手法後須用理筋手法, 使局部恢復解剖位置以便於氣血的通暢, 從而有利於疾病的康復。(3) 文中多次提到的「寸勁」就是醫生能夠收發自如的一種爆發力, 因為其收發在一寸之間, 故而稱為「寸勁」。(4) 介紹手法時, 對脊柱的分段只是以模糊的上、中、下段概括而不作精確的定位, 是因為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各個醫生因為習慣的不同或者熟練程度的不同, 有些手法的操作差別僅僅在細微之間, 但矯正的胸椎則差別較大, 故而不作嚴格的定位。(5) 在文中筆者多次提到關節復位而沒有說成功復位, 是因為由於醫生把握的尺度不同,或者功力的深淺不同, 有時不能一次完全復位成功, 仍然會遺留一些輕微的錯位, 則需要再次施術以正之, 故而僅僅說復位。(6) 對於胸椎小關節紊亂時間較長的患者, 則應多次復位方能成功, 不可強求一次完全復位, 以免造成新的損傷。(7) 對於體質較差、關節囊較為鬆弛或者病程日久的患者, 做完整復手法後可以適當的點、按足三里穴以加速康復並能鞏固療效。(8) 以上手法對於單純的胸椎小關節紊亂及其並發症狀有著良好的療效。若用之得當,常可以使症狀迅速解除。但臨床中要仔細檢查, 注意與其它疾病相鑒別, 尤其要注意對年高體弱、骨質疏鬆等患者要謹慎, 對腫瘤患者則應禁止手法治療。(9) 對於小關節復位時的彈響聲, 它可以作為關節復位的一項指征, 但不是唯一的指征, 故而不能強求, 更不能片面追求彈響聲而用暴力, 以免造成新的損傷。
8、什麼是腰椎小關節紊亂症?
腰椎小關節是指關節突關節,關節囊有豐富的神經末梢,關節囊內的滑膜中也有豐富的有髓神經纖維和毛細血管。腰椎小關節接近矢狀位,有利於腰椎前屈、後伸運動,當超過運動范圍不能復位時,就會嵌壓滑膜和關節囊,引起腰痛、腰椎活動受限等臨床症狀,稱腰椎小關節紊亂症。一、病因1. 小關節錯位:常見於椎間盤退變、椎間隙縮窄,上下關節突不能正常對合。關節囊、韌帶鬆弛導致小關節在正常活動時出現間隙。2. 小關節滑膜嵌頓:腰椎用力不當突然出現劇烈腰痛、腰椎活動明顯受限。原因是關節囊皺襞、滑膜嵌頓於關節間隙,壓迫神經末梢。3. 小關節骨性關節炎:慢性勞損導致小關節骨質增生、肥大、內聚。二、臨床表現多見於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常有慢性腰腿痛病史,無明顯外傷史。正常活動時突然出現腰部劇烈疼痛,部位不明確,腰部活動明顯受限,夜間翻身困難。查體:骶棘肌痙攣、腰椎小關節處深壓痛,下肢無神經體征,直腿抬高試驗(-)。三、輔助檢查1. X片:可見小關節不對稱、關節間隙增大、重疊、退變增生等。可有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等繼發改變。2. CT:可見關節突增生、關節間隙增寬、對合不良、關節突關節退變、軟骨下硬化、關節內碎骨、積液、積氣等改變。四、診斷要點及鑒別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典型體征,診斷不困難。1. 椎間盤源性痛:椎間盤退變也可引起小關節紊亂,所以與椎間盤源性痛鑒別較困難。單純小關節紊亂復位後疼痛消失快、不易復發。椎間盤源性痛多持續、難以徹底緩解。2. 腰肌勞損:慢性腰痛,無急性外傷史。酸脹痛、休息後減輕,反復發作。肌肉起止點附近較固定壓痛點。3. 棘上棘間韌帶炎:慢性腰痛,局限於腰後正中區。壓痛點位於棘突和棘間,不放射。4.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骶棘肌痙攣、第三腰椎橫突尖壓痛。局封療效好。5. 急性腰扭傷:有明確的外傷史,肌肉附著點壓痛明顯,局封後疼痛消失。五、治療原則1. 卧床休息,口服鎮痛葯和解痙劑。2. 斜扳手法復位:安全、快速、有效解除劇烈腰痛和肌肉痙攣的方法。不需要麻醉,通過放鬆腰背肌、快速旋轉復位使嵌頓的滑膜解除壓迫。3. 針灸、按摩、理療:有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的作用,但不能治癒。4. 局部封閉:短期內止痛效果良好。5. 腰背肌功能鍛煉:增強腰椎穩定性,防止復發。6. 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者,可行腰椎關節囊和滑膜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