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狀圖

脊柱狀圖

發布時間:2020-09-08 23:31:58

1、求七年級上學期人教版地理復習資料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 最大周長4萬千米 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⑴麥哲倫環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輪船由遠駛近,先見船桿後見船身P4 ⑷地球衛星照片 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
4.經線和緯線的區別(見P5—P7)
緯線 經線(又名子午線)
定義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形狀 圓 半圓
長度 從赤道向極點逐漸縮短 等長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關系 平行 相交
5.經度和緯度(見P6-P7)
經度(子午線) 緯度
劃分起點 0°經線(本初子午線) 0°緯線(赤道)
劃分方法 0°經線以東為東經(E)以西為西經(W 0°緯線以北為北緯(N)以南為南緯(S)
數值由0°經線向東向西同時增大 數值由0°緯線向南向北同時增大
數值范圍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極) 90°S(南極))
表達方式 度數+W或E 數值+N或S
變化數軸 半球劃分 20°W以東至160°E以西為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東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東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經線圈——兩條相對的經線(即經度差為180°的兩條經線)組成的圓圈
例題1
1. 寫出A、B的坐標 (A:15°W,15°S B:75°E,0°)
解題方法:①確定經線、緯線:直線型經緯網中橫緯豎經;其他經緯網看線條的相互關系,相交或最終會相交的線條為經線,始終平行的是緯線
②判斷東、西經,南、北緯:有0°的可以直接判斷,0°經線以東是E、以西是W,0°緯線以北是N、以南是S;沒有0°經線或緯線的經緯網根據數值的增加方向來判斷—數值向東增為東經(E),數值向西增為西經(W),向北增為北緯(N)向南增為南緯(S)『註:判斷的起點,要依據此圖的經(緯)度間距來確定』
2. 判斷A、B的半球位置 (A:東半球、南半球 B: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處)
①根據緯度判斷南、北半球。緯度後面的字母為N即北半球,為S即南半球,既無N也無S即在赤道,位於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據經度判斷東、西半球,有兩種方法:其一數軸法,畫出半球劃分數軸(如上),將要判斷的點在數軸相應的位置標出,然後讀出半球位置。其二數值法,大部分東經度在東半球,東經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經度在西半球,西經度<20°的在東半球。此外,0°經線在東半球,180°經線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東西半球的分界處(既不在東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題方法:①根據經度判斷東西方向:東經度大在東,西經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則甲在東乙在西;丙110°W丁50°W,則丙在西丁在東;戊10°E己40°W,則戊在東己在西;兩地一地在東經度一地在西經度時,要特別注意兩地經度和是否超過180°,若超過180°則東經度在西,西經度在東如:庚100°W辛100° E,則庚在東辛在西)②根據緯度判斷南北方向:北緯度大在北,南緯度大在南③綜合①②判斷結果即為所求方向
例題2
1.標出C、D的經度
解題思路:由中心的北極點(N)知,此圖為北極俯視圖,
由北逆南順知此圖中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可在圖
中用鉛筆標出該方向,以輔助答題)。A的經度為0°,
B的經度為180°,可知C、D的經度均為90°。自A至C
數值增大,且增大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即向東增
大,所以C為東經度即90°E。自A到D數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為西經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對於B的方位,A為要確定方向的點B為參照點。解題思路如下:①判斷東西方向:從參照點出發到要確定方向的點去,若行進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則要確定方向的點在參照點的東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斷南北方向:離北極點 (N)近則為北方,離南極點(S)近則為南方③綜合①②判斷的方向即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運動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繞轉中心 地軸 太陽
周期 一天(約24小時) 一年(365或366天)
產生現象 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
產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體和自轉 繞日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呈66. 5°夾角
註:時間差異-位置越向東去,時間越早
地球的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旋轉,在南極上空仰視地球的自轉為順時針旋轉,即北逆南順
2.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年中白晝長短的變化
3.四季知識歸納(見下左圖)
日期 太陽光直射的緯線 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 節氣 北半球季節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晝長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晝短夜長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帶的劃分(見下右圖)
溫度帶 范圍 氣候特點 特殊地理現象
熱帶 南北回歸線間(23.5°S—23.5°N) 終年炎熱 太陽直射
南溫帶 南回歸線與南極圈間(23.5°S—66.5°S) 四季分明 無
北溫帶 北回歸線與北極圈間(23.5°N—66.5°N) 四季分明 無
南寒帶 南極圈與南極點間(66.5°S—90°S) 終年嚴寒 極晝極夜
北寒帶 北極圈與北極點間(66.5°N—90°N) 終年嚴寒 極晝極夜
5.高、中、低緯的劃分:0°-30°為低緯,30°-60°為中緯,60°-90°為高緯。 第三節 地圖
1 地圖:把大范圍的地區如一個省一個國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後,用不同的符號、顏色在平面上表示出來
2. 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縮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畫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較詳細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畫實地范圍較大,內容較簡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40km
數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線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個0,千米化厘米加5個0)
⑵方向:a一般情況下,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向
b指向標定向:箭頭所指方向為正北 方法是將指向標平移到參照點再確定方向
c經緯網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⑶圖例與注記:圖例-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牢記P14常用圖例)
注記-用來說明地理事物名稱的文字和說明山高水深的數字
3.地形圖 ⑴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
⑵分層設色地形圖:能一目瞭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態和海底起伏狀況
⑶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坡度陡緩
4.海拔: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地的海拔差
5.等高線:在地圖上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斷(見P16、P17)
山地 a.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數值內高外低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c.山谷:等高線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對數值相等的等高線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合處
f.等高線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線分布稀疏,坡度平緩
高原:海拔較高>500m邊緣陡峻,內部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丘陵:海拔較低,有起伏,坡和緩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億km2)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1.49億km2)。概括地說,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陸分布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2.無論我們怎樣將地球平分為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3.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大西洋(形狀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積最小、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
5.大陸架、大陸坡、海溝
6.全球陸地被海洋包圍,並分割成大大小小許多塊,其中面積廣大的叫大陸(共六塊大陸:亞歐大陸、南美洲大陸、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洲大陸),面積較小的是島嶼。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半島則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最大的島嶼是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7.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亞、非、北美、南美、南極、歐、大洋(面積由大到小排列)面積最大的是亞洲,面積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極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歐洲;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全部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於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歐洲,全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極洲;被三大洲包圍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圍的大洲是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都是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 亞歐的分界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亞非的分界是蘇伊士運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馬運河;亞、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峽;北美、歐的分界是丹麥海峽;南美、南極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峽;歐、非的分界是直布羅陀海峽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例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喜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荷蘭的圍海大堤)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其觀點是: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a地表岩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圖P37)
b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中。
c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註:每個板塊都是由陸地和海洋共同組成,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世界上的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最大)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5.板塊的運動可以分為張裂和碰撞擠壓兩種運動。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地表會產生裂谷、出現新的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面積擴大將成為新的海洋;板塊發生擠壓碰撞時地表會形成山脈、海洋面積縮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發生擠壓運動)、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運動)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氣候的對比
天氣 氣候
概念 一地短時間的風雨、陰晴、冷熱等大氣狀況 一地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特點 短時間;經常變化
同一時間不同地方天氣差異可能很大 長時間;變化不大
描述內容 陰晴、降水概率、風向、風力大小、氣溫 氣溫、降水、氣壓、風
註: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為0,表示肯定「無雨」。氣溫是大氣冷熱的程度。風向是風的來向,有「北、南、西、東」四個基本方向。風向為「北」,說明風來自北方。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0-12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詞語判斷:夜裡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天氣)
岳陽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長冬無夏(氣候)
暴風驟雨,飛砂走石,風和日麗、陰雨綿綿(天氣)
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氣候)
五原春色歸來遲,二月垂柳來掛絲(氣候)
2.在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3.熟悉城市天氣預報圖中常用的天氣符號(見P46圖3.6)
有時一個城市名稱旁邊會出現兩個天氣符號,表示天氣將從某種天氣狀況轉變成另一種天氣狀況
4.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見P48圖3.9空氣質量級別和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狀況的對應關系)空氣質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受人類活動影響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的測量是用放在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得的。溫度計放置的高度,離地面1.5米。單位:℃(攝氏度)。日平均氣溫一般取8時、14時、20時、2時四個時刻的氣溫均值
2.氣溫的變化:(見P51圖3.12、3.13,會做活動題1.2)
⑴日變化指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氣溫的日較差=(該天)最高氣溫-(該天)最低氣溫
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南北半球一樣)
⑵年變化指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氣溫分布規律:(見P53圖3.17)
⑴世界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不同緯度)
⑵同緯度相比,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同緯不同海陸)
⑶同緯度相比,海拔越高氣溫越低-0.6攝氏度/100米(同緯同陸)
⑷世界最低氣溫分布在南極地區,最高氣溫在西亞巴士拉
4.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即等溫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的各點氣溫相等
5.等溫線呈封閉形狀,如果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反過來就是高溫中心
6.等溫線判斷:⑴等溫線密,溫差大;等溫線稀,溫差小
⑵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緯度影響
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說明氣溫受海陸影響顯著
⑷等溫線呈封閉曲線,氣溫內高外低為盆地,低地;反之為高原、山地
⑸等溫線向北數值增大為南半球,向南增為北半球
⑹等溫線向高緯凸起說明該地氣溫比同緯高;向低緯凸起氣溫比同緯低(若為夏季,等溫線向高緯凸起處為陸地,向低緯凸起處為海洋;
若為冬季,等溫線向低緯凸起處為陸地,向高緯凸起處緯海洋)
7.兩地溫差=兩地相對高度/100×0.6℃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時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測量:測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單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時和20時各測量一次,測量結果之和為日降水量。(註:日平均氣溫取四時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兩時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赤道地區多雨,兩極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少雨、東岸多雨;
中緯地帶沿海多雨,內陸少雨;
山地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個地方的氣候具有一定的特徵,一般變化不大。
2.氣候的兩大因素:氣溫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和氣候特徵(見P58圖3.23)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以北半球為例)
大陸西岸 內陸 大陸東岸
極地冰原氣候(全年少雨)
極地苔原氣候(全年少雨)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常年濕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季風(夏季多雨區)
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區 (全年少雨區) 亞熱帶季風(夏季多雨區)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少雨區)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區)
熱帶草原(夏季多雨區)
熱帶雨林(全年多雨) 4.影響氣候的因素
⑴緯度:緯度高氣溫低、緯度低氣溫高;低緯降水多、高緯降水少
⑵海陸:距海近多雨、距海遠少雨;距海近溫差小、距海遠,溫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攝氏度);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⑸人類活動:植樹造林、修水庫則風調雨順旱澇災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溫室效應,冰雪融化、水溫上升,引發洪澇災害
氣候也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5.能通過氣溫降水圖判斷氣候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①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平均氣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③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
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1000mm
溫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300mm
溫帶季風氣候500-600mm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300-1000mm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200mm
寒帶 苔原氣候、冰原氣候<250mm 居民與聚落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1.世界人口增長規律:18世紀前緩慢之後迅速,特別是20世紀以來增長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長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內出生的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內死亡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決定。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在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
3.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長;=0人口不增不減;<0人口減少,負增長)
一般經濟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速度慢,經濟落後國家人口增長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嬰兒數/總人數 死亡率=死亡人數/總人數
4.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達60億,現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萬
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積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人/平方千米 一個國家或地取區的人口密度=人口總數/總面積
6.亞洲東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歷史上人口密集)、歐洲及北美洲東部(主要原因: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圖P66)
7.人口稀少區:乾旱沙漠地區、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高緯地區、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8.人口問題: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破壞、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難、飢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人口過少導致國防兵源不足、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9.人口問題對策控制人口數量(人口過多的國家進行計劃生育,人口過少的國家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10.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農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難;城市裡有較好的醫療、教育條件,較多的發展機會等。過多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城市病: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11.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人類可以分為白種、黃種和黑種三個主要人種。人類早期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深受環境的影響,身體逐漸形成了適應環境的特徵,大體上從高緯度向低緯度,人的膚色和眼色逐漸變深。
12.人種的分布(見P72圖4.11)
人種 分布地區 包括人群 特徵
白種人 歐北美洲大洋洲 阿拉伯人 白皮膚藍眼睛黃頭發
黃種人 亞洲東部 因紐特人、印第安人 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
黑種人 非洲撒哈拉以南 黑皮膚黑眼珠黑而卷的頭發 第二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見P75圖4.13) 世界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中國、東南亞
英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
法語 法國以及前殖民地
俄語 俄羅斯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三大宗教(見地圖冊P30)
宗教 發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經典 宗教建築 分布
基督教
(第一大) 巴勒斯坦 上帝和耶穌 聖經 教堂、十字架 歐美、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第二大) 阿拉伯半島 安拉(真主)和穆罕默德 古蘭經 清真寺、星月形標志 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第三大) 南亞(古印度) 釋迦牟尼 三藏 佛塔、寺廟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3.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中國的本土宗教為道教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分為鄉村和城市兩種形式。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這里的居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農業生產活動
2.早期的聚落大都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點。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或沒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地形、氣候、水源、土壤、自然資源、交通及經濟狀況等等(P80)
3.在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聚落的建築外貌、建築材料等因環境而異。如:東南亞高架屋、因紐特人冰屋、黃土高原窯洞、西雙版納的傣家竹樓、西亞小窗厚牆的村莊等等
4.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隨著聚落的發展,傳統民居在逐步消失,我們該如何處理好聚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呢?如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對四合院進行既符合現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合理改造。
5.世界遺產可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自然與文化遺產三大類。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有300多處。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的「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等已被列入該名錄之中--來自百度知道

2、給我初一上學期的政治,生物,歷史,地理的復習資料。快啊!1月1日之前給我,我給分!

政治:我覺得這一科其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去復習的,只要你看一看課本和時事手冊的第一分冊就行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在這一科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生物: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認識生物
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生存的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的生物需要呼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生物能排除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生物能會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地殼內部是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的
地球上是和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有它的表面一薄層
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氣圈的空氣有多種氣體組成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海湖泊
岩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
生物的生存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生存空間
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個大類:非生物因素和0生物因素
當環境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的死亡
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在自然環境中,各匯總因素影響著生物,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同時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生物都具有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能夠眼食物鏈積累。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
書p27
生物圈中的生態系統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 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物種類繁多
 草原生態系統分布在乾旱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相對來說較少
 海洋生態系統有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動植物種類繁多
 淡水系統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組成
 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的條件下形成的,動植物種類繁多
 農田生態系統是人工的生態系統,動植物相對來說較少
 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其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種類相對來說較少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從目鏡內看到的物象是倒像。目鏡與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顯微鏡放大倍數
切片——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
塗片——從液體的生物材料經塗抹製成
裝片——用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得少量材料製成
最外層是一層透明的薄壁,叫細胞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叫細胞膜,保護裡面的物體,控制物體進出
植物細胞內有一個近似球狀的細胞核
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叫做細胞質。
細胞質理由液泡。在植物體綠色的部分,細胞之內還有葉綠體
植物細胞的各種結構分別具有各自的功能,它們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力
人的細胞和動物的細胞的基本形狀和結構一樣
人體和動物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且是一樣的,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水和糖類都是細胞中的重要物質、
細胞中的物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分子比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鹽、無機鹽、氧等,這類物質叫無機物;一類是分子較大的,一般含有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這類物質是有機物。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葉綠素和線粒體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遺傳信息在細胞核內
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叫做DNA的有機物 呈螺旋狀
DNA的分子很長,它可以分為很多片段,每一個片斷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的
染色體的數量的的恆定對生物的正常的生活和傳種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細胞核中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DNA,DNA上有遺傳信息
細胞分裂時,細胞質分為兩份,每份中含有一個細胞核。兩個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新細胞和原細胞酸寒的遺傳物質也一樣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動物和人體的生長發育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就使受精卵
在發育過程中,這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們在形態上、結構上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的分化
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是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主要有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的種類很多,骨組織、血液都屬於結締組織。結締組織有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能夠共同完成幾種或一種的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人體內有八大系統,它們是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畢鳥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綠色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組成的。
在成熟的主物體內,總保留著一部分不分化的細胞,它們始終保持分類能力,這種的細胞群構成的組織,叫分生組織
植物的主要組織有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分生組織
生物圈中還有一些生物,它們的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稱為單細胞生物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病毒不能獨立生活,根據它們的寄生的細胞不同,可以分為三大類: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內的動物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體內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
細胞的結構很簡單,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體內
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製造出新的病毒,這就是它的繁殖/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已知的綠色植物,可以分為4大類: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
苔蘚類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植株一般都很矮小
蕨類植物的根莖葉中都有輸導組織。
藻類、苔蘚、蕨類植物都是不結種子的
由種子發育成的,這種植物統稱為種子植物
種子的表面有一層種皮,裡面是胚。胚實際上就是幼小的生命體,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有的還有胚乳。種皮是幼小的胚得到保護。子葉或胚乳里含有豐富的營養組織
種子植物之所以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能產生種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p85
松的種子是裸露的,外面沒有保護它的果皮,這樣的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這樣的植物成為被子植物
果實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可以保護種子免受昆蟲的叮咬,以及外界環境中其它不利因素的危害
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經歷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過程
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都是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組織。芽在發育時,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它是由幼嫩的莖、葉、芽組成的
植株的生長需要的影響物質——水、無機鹽和有機物
根向下生長,從土壤中吸收水的無機鹽;莖向上生長,並向上長出綠葉,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無機鹽
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鉀的無機鹽。
被子植物生長到一定時期就會開花,花是由花芽發育成的
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組成的。雄蕊裡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裡有胚珠。
圖p102
花葯成熟後會自讓裂開,散放出花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胚細胞,它與來自花粉管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圖p102
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實,子房裡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上面的資料是真的很有用,考試重點都在這里。
歷史:1.漢武帝的大一統;2.商鞅變法;3.北魏孝文帝;4.秦始皇。這四點是最重要的,另外還要看一些圖,比如說,司母戊鼎是什麼樣子的,戰國七雄的位置等都要記住。還有朝代的劃分,這一科要記住的東西比較多,一定要合理安排時間。
地理:1.地球緯線的最大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 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km。
2.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 地圖上如果比例尺大,則表示的范圍小,但內容詳細。比例尺的三種形式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
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 、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世界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5. 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五帶中,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最少的是北寒帶和南寒帶。
6.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 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占總表面積的29%。
7.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
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裏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洲,有「冰雪高原」之稱的大洲是南極洲。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0.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世界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亞馬孫河流域。
11.地球上的陸地從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兩半球的劃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劃分的,東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劃分的。
12.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如果該數值小(大、小),則對人體健康有利。
1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是經線(又叫子午線),指示的方向是南北,長度相等。緯線是半徑不等的圓,指示的方向是東西,長度不相等。
1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零度經線叫本初子午線,零度緯線是赤道。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南美洲。
15. 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總數達到60億。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用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人口密度=居民數量/單位面積。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區叫大陸架。
16.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屬於黃色人種。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為主的是歐洲。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脊,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懸崖。
17.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東部,從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1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公轉的周期是一年,自轉的周期是一天。是繞太陽公轉的。
19.為了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
20.世界上三個主要的人種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世界上的三大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黑種人的故鄉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
2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聯合國的工作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這些復習資料希望能夠幫到你,生物的可能會難一點,祝你考試成功!

3、2009地理中考題

2009初中畢業與升學考試
一、選擇題(20分)
世博會於2010年5月1日在上海拉開帷幕,到2010年10月31日結束,其間有200多個國家參展。閱讀圖文資料,完成1l~12題。
11.小華5月31日看到電視上顯示的上海天氣預報是:「多雲, 18°C~27°C」,圖4中能正確表示這天天氣情況的符號是
12.世博會期間,地球不會運行到圖5中的
A.a和b之間 B.b和c之間 C.c和d之間 D.d和a之間
圖6是某地實測的海拔高度,畫出圖中等高線並完成13~14題。
13.圖中道路通過的主要地形部位是
A.山脊 B.鞍部
C.山頂 D.盆地

l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最高點的海拔高度約為730米 B.甲乙兩地的實際直線距離約為30千米
C.圖中地形以丘陵為主 D.甲在乙的東北方向
l5.圖7是台灣三類產業產值的構成變化圖,關於其產業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
A.1 965年到1998年,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
B.1965年以第一產業為主
C.1998年第二產業佔主導地位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讀圖8,回答16~17題。
16.甲乙兩國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徵是
A.國土全部位於南半球
B.都位於西半球
C.均有較大的熱帶面積
D.地勢西高東低
17.關於兩國經濟的敘述,正確的是
A.鐵礦都分布在東部地區並大量出口 B.乙國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C.都是經濟發達的國家 D.人口和城市都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
2009年12月26日,武廣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運營,圖9中A是武廣高鐵路線分布圖,
B是武廣高鐵所經省區及新疆、西藏的人口和面積柱狀圖。讀圖回答18~19題。
18.圖A中,關於武廣高鐵的說法正確的是
A.自北向南經過的省區是川、湘、粵
B.經過的省區都位於東部季風區
C.跨越了淮河、長江兩大水系
D.聯系了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
19.圖B中,五省區的數據表明
A.五省區中新疆的人口數最多 B.五省區中武廣鐵路沿線人口密度較小
C.我國人口分布均勻 D.我國人口分布東多西少
20.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雖然沒有達成法律性協議,但「全球變暖」已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實踐「低碳生活」的做法可取的是
A.用電熱水器代替太陽能熱水器 B.節約用電,杜絕浪費
C.選用一次性物品 D.禁止使用汽車
二、綜合題
21.(5分)讀圖l0~11,回答下列問題。
(1)過地心與丙點對稱的點的地理坐標是 。
(2)圖中三點,位於西半球的是 ,丙點屬於 (高、中、
低)緯度。
(3)甲在乙的 方向。
(4)圖11是四個晝夜長短比例示意圖(陰影部分表示夜長),能
表示徐州今天(6月20 日)晝夜長短的是 (填數字)。
22.(6分)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了8.8級地震,讀六大板塊圖和智利震區氣候圖(圖
12),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圖中看,智利位於 洲,震區此季節的氣候特徵是 。
(2)根據六大板塊學說解釋此次地震發生的原因 。
(3)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當地震發生時正確的避險方法是 (填字母)。
A.在室內迅速跳窗逃生 B.在室內迅速抱頭蹲在牆角
C.在室外迅速抱住電線桿 D.在室外迅速跑入建築物內躲避
(4)中國運送救援物資到智利震區的船舶,走最近路線必經的大洋是 ,船員
到達震區後,發現自己正午時影子的朝向是 方。
23.(5分)讀「我國某省級行政區地理簡圖(圖13)」,
請根據圖中信息回答問題。
(1)該省的地勢特徵是 。
(2)該省北部有我國著名的湖泊 ,近年來
該地區退田還湖卓有成效,對長江下游的積極影
響是 。
(3)你認為該省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從資源
和交通兩方面回答)
資源: 。
交通: 。
24.(4分)我國疆域遼闊,不同的地
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請你填出四幅景觀圖片與圖14
中相對應區域的字母。
甲 乙
丙 丁

2009初中畢業與升學考試
地理試題參考答案與評分標准

一、選擇題(20分)
11.C 12.C 13.B 14.D 15.A 16.C 17.D 18.B 19.D 20.B
二、綜合題(共20分)
21.(共5分,每空1分)
(1) 500S, 1500W
(2)甲 中
(3)正西/西
(4)④
22.(共6分,每空1分)
(1)南美洲 炎熱乾燥/高溫少雨
(2)位於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兩大)板塊的交界處/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3)B
(4)太平洋 正南方/南方
23. (共5分,每空1分)
(1)西南高、東北低/西高東低/南高北低
(2)洞庭湖 調蓄(節)河流水量/減少洪澇災害/改善通航條件
(3)礦產資源豐富/水力(能)資源豐富 鐵路交通便利/水陸交通便利
24.(共4分,每空l分)
甲—D 乙—B 丙—A 丁—C

4、各位大俠們幫一下我!!!

不考了吧

5、初一下冊地理知識點,很充足的可以給高分!!!

地理八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1、 中國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緯度位置:4°N——53°N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
2、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3、 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4、 課本p6的活動:A、我國領土東西端晨昏差異的原因:我國東西經度跨度大。B、我國領土南北部季節差異的原因: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
5、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在我國的西北部,簡稱市新,黑龍江是我國最北的省級行政單位,簡稱黑,廣東省簡稱粵,北回歸線穿過,首都北京,簡稱京,我們所在江蘇省,簡稱蘇。
7、 與我國相鄰和隔海相望的重點掌握韓國、日本和馬來西亞。
第二節 眾多的人口
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為12.95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2、我國的人口特點是:
人口增長速度慢。但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人口多。
3、為了使人口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4、我國人口分布以黑河和騰沖為界,東多西少。
5、人口數量過多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人均教育經費減少、就業困難、資源短缺等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
2、P17課本活動2: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長鼓舞……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復習
知識樹使用說明:1、從整體把握知識結構
2、幫助查漏補缺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圖1: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I——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平均4000米
II——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
III——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階梯分界:第一級與第二級分界為:1—昆侖山;2—祁連山;3—橫斷山脈
第二級與第三級分界為:A—大興安嶺;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

圖2:主要地形區
A東北平原;B華北平原;C長江中下游平原;D四川盆地;E青藏高原;
F內蒙古高原;G黃土高原;H塔里木盆地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1、一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2、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
3、活動積溫是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

4、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5、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6、圖5:除青藏高原地區以外,以A大興安嶺—B陰山—C賀蘭山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很明顯,降水豐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風區受海陸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乾旱。
7、夏初,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季節,陰雨連綿達一個月之久。
7、8月份,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伏旱天氣,晴朗乾旱。
8、冬季風活動強烈會爆發寒潮,影響地區會出現短時間大幅度降溫。
夏季風活動不穩定,帶來的降水時間分配不均,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
台風是一種發源於熱帶洋面的大氣渦旋,常帶來狂風和特大暴雨。夏季及秋季常影響我國東南沿海。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
1、內流河是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
外流河是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
2、內流湖基本是鹹水湖;
外流湖是淡水湖。
3、我國的河流大多分布在東南部外流區內。外流河以降水補給為主,在夏季形成汛期。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河流無結冰期,以北河流有結冰期。
4、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
5、河口—孟津,黃河中游地區,流經黃土高原,1支流較多,2黃土高原土層疏鬆,3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植被破壞嚴重(——人為原因),所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6、黃河下游進入華北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使下游隨時隨處都有決口的危險。
7、治理黃河的根本在黃土高原,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
8、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東海,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黃金水道」和「水能寶庫」之稱。
9、長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源頭—宜昌)
10、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繁,重災區在中下游平原地區。洪災頻繁的原因有:
流域內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
自然原因 支流多,流域廣,且各支流及源頭同時入汛。
河道彎曲,使泄洪不暢
上游破壞植被 水土流失 中下游泥沙淤積,河床抬高
人為原因
圍湖造田 湖泊減小 分洪蓄洪能力下降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 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1、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對於可再生資源,要合理利用,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才能實現永續利用。
3、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4、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第二節 土地資源
1、 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利用類型齊全,但是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2、 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3、「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
4、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
5、課本P73活動1:A、小鳥的悲哀:由於人類亂砍濫伐,林地越來越少,小鳥失去了自己的家園。B、小草的哀求:過度放牧,草地越來越少。C、飛來的山峰:隨著人口的增加,一些耕地變為建設用地。
第三節 水資源
1、目前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海洋水佔97%。
2、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不均。
特點 解決辦法
空間分布 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 跨流域調水
如南水北調工程
時間分布 夏季降水集中,冬春降水少 興建水庫
如三峽工程
4、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5、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是3月22日至28日。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 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2、我國的交通運輸網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3、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4、P97 活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2、 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表現為東西部和南北方的差異。西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有我國的四大牧區。(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種植業:東部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地區;林業:東北、西南、東南;漁業: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3、表格
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小麥、甜菜、大豆、花生、棉花、玉米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油菜、棉花
4、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填充圖冊P32第五題
5、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6、P107基塘生產的好處:整個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危害。
第三節 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1、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2、 重工業以提供生產資料為主,輕工業以提供生活資料為主。能夠例舉並判斷。
3、 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上游——水能資源,中游——煤炭資源,下游——石油資源)
4、 填充圖冊P33 第一題1、2。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1
5、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6、讀「北半球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和「甲、乙兩城市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氣壓

(1)赤道低壓帶,上升
(2)西南,乙,終年溫和多雨
(3)太陽直射點,B,高溫少雨,伏旱

7、初中地理總復習資料(人教版)

初中地理總復習資料含七年級上下冊復習提綱,八年級上下冊復習提綱(人教版),你要的太長,不能超過1萬的字數,最好去下載:
http://www.011088.cn/Soft/Geography/zongjie/200902/9675.html
第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②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8、高中文科地理氣候的知識總結及高考重點

氣候專題答題理論要點
1、某區域氣候特點
類型多樣或單一,哪種類型為主,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如中國: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
2、某種氣候類型特點
①氣溫:氣溫的高低,季節變化,最冷月、最熱月氣溫高低,年溫差大小
②降水:年降水總量多少 ,季節變化,年際變化
如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且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年際變化小
3、某天氣特點和成因
特點:①天氣狀況(晴、陰、雨、雪),②氣溫,③氣壓,④風(風向、風力,風的性質)
成因:考慮常見的天氣系統影響
①氣團:冷、暖氣團。
②氣壓:高、低壓。
③鋒面:冷、暖鋒和准靜止鋒。
④氣流:氣旋和反氣旋。⑤鋒面氣旋)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技巧1:大氣和地面的熱量收入和熱量支出
大氣的熱量收入:地面輻射為主,大氣的熱量支出:大氣輻射
地面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為主,地面的熱量支出:地面輻射
技巧2:氣溫的日變化規律
沒有天氣、大氣運動等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一般日最高氣溫出現在14點左右,日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技巧3:氣溫日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
(2)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於冬季 ,在中高緯度地區,最大值在春季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於平地,平地大於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
(4)下墊面性質: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於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
(5)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於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
(6)地勢:離地面越近,日較差越大
技巧4:氣溫年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陸: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
(3)地形:一般情況下高地小於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較差越小
(4)天氣:雲雨多的地區小於雲雨少的地區。
(5)植被:有植被的地區小於裸地。
技巧5:溫差對農業生產影響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於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製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技巧6: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溫差比較:
①氣溫年較差小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②日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技巧6:氣溫水平分布規律:陸地北凸,7月;陸地南凸,1月。
(1)等溫線與緯線平行,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影響因素:緯度;成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
(2)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冬季陸地低於海洋,夏季陸地高於海洋。影響因素:海陸位置;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等溫線閉合或向高海拔突出。影響因素:地形(海拔);成因:海拔高氣溫低。
(4)等溫線向低緯或高緯突出。影響因素:洋流;成因: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技巧7:熱力環流形成過程
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引起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上升或下沉,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的差異。氣壓的差異又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
技巧8: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技巧9:水平氣壓梯度力:(1)垂直於等壓線,並由高壓指向低壓(2)氣壓梯度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技巧10:風的受力和方向:
(1)近地面: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三個力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高空(1500米以上):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兩個力的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技巧11:常見的熱力環流: 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或緯度:
太陽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氣的路徑就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太陽輻射越強。例如,中午的太陽輻射強度比早晚的強。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
3、天氣狀況;大氣污染的程度;大氣透明度:
晴天雲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例如四川盆地多雲霧陰雨天氣,太陽輻射消弱強,太陽輻射成為我國最低值區。
4、白晝時間的長短:白晝長則太陽照射時間長。
註:日照時間主要與白晝時間和天氣狀況有關

影響氣候三大要素的因素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① 緯度對氣溫的影響: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熱、溫、寒等五帶的劃分。
②下墊面
地形:地勢越高,氣溫越低(-0.6℃/100米)。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對冷空氣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間盆地、河谷氣溫往往偏高如四川盆地冬季氣溫比同緯度長江中下游高。山地同一高度,陽坡比陰坡氣溫略高。
洋流:暖流能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亞歐大陸東岸我國亞熱帶范圍25—33度
海陸: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海洋影響大的地區,氣溫變化緩和;受陸地影響大的地區相反。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日本氣候就有海洋性的季風氣候,而我國是大陸性季風氣候
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因其對太陽輻射的屏蔽作用和對蒸發量的影響,氣溫變化小於裸地(綠洲與沙漠)。
水文:湖區、庫區、沼澤、濕地等由於熱容量大,對太陽的反射率低,故溫差小(海陸風成因)。
③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④人類活動:城市的熱島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人類營林與毀林、興修水庫與圍湖造田等活動對氣溫都有很大影響。
2、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降水較多,高壓較少;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於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於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於冬季風。
A:單一氣壓帶、風帶、氣團影響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冰原氣候——極地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
B:不同氣壓帶、風帶、氣團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乾季受信風帶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受赤道氣團(西南季風)控制,旱季受東北季風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冬季受冬季風(西北季風或東北季風)控制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東南季風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風控制
②下墊面
地形:越向內降水越少,是內陸盆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天山和阿爾卑山北坡降水多,喜山南坡多);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乾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於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洋流:澳大利亞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陸西岸的廣大地區,除副高控制外,還受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再如,英國、挪威俄羅斯的海港終年不凍就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乾旱少雨。
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③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雲比效區多。
3、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
①、海拔高度: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海陸分布:因海陸存在熱力性質差異,所以海陸間氣溫與氣壓隨季節發生變化。北半球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冬季相反。
③、氣溫:同一水平面上,氣溫高則氣壓低,反之氣溫低則氣壓高。
④、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氣流處往往氣壓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氣流處相反。
判斷高壓脊(線)、低壓槽(線)和鞍部: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技巧1:氣候的形成因子:
(1)太陽輻射:是造成氣候差異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緯度上分布不均勻,隨著時間變化)
(2)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海陸差異、地形不同、植被覆蓋不同)
 (3)大氣環流:造成氣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顯著地影響各地氣候;本身是氣候現象,主要通過大氣環流形成的行星風帶、大氣活動中心,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節出現)
(4)人類活動: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對氣候產生影響(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釋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技巧2:氣候類型判斷
1.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該地是在南半球還是在北半球。由於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因此氣溫的變化也是相反的。如下表半球名稱 氣溫最高月 氣溫最低月 氣溫曲線形狀
北半球 7月~8月 1月~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月~2月 7月~8月 谷形(凹形)
2.根據最冷月或最熱月均溫值,確定熱量帶。
(1)最冷月均溫>15℃為熱帶。
(2)最冷月均溫在0℃~15℃為亞熱帶,但有一特例,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最冷月均溫>0℃。
(3)最冷月均溫<0℃為溫帶。
(4)最熱月均溫<10℃為亞寒帶和寒帶。
3.根據降水量柱狀圖中年降水量(降水量柱狀圖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季節分配(主要雨季)確定降水類型,最後確定氣候類型。判斷指標如下:
氣候

類型 熱帶 亞熱帶 溫帶 亞寒帶
寒帶
雨林
氣候 草原
氣候 季風
氣候 沙漠
氣候 季風
氣候 地中海
氣候 季風
氣候 海洋性
氣候 大陸性
氣候
降水量(mm) >2000 750~
1000 1500~
2000 <125 >1000
(>800) 300~
1000 500~600
(400-800) 700~1000 <400 <250
季節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註:少雨型:全年少雨或無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均勻,沒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夏季,冬季降水較少。
冬雨型:冬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冬季,夏季降水較少

技巧3:典型氣候分布范圍大小分析要點
如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范圍最廣,最典型原因
(1)、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規律(常規理論):緯度在40-60度的大陸西岸,而歐洲大部處於該位置。
(2)、下墊面(這是分布范圍與其它地區差異主要原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導致其緯度可達北極圈;歐洲的地形地勢(低平原、主要為東西向的山脈)、以及大陸輪廓(海岸線破碎)從而導致其向東延伸范圍大

技巧4:區域地理中有關典型氣候問題
(1)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脈阻擋的影響,山地東側為西風帶的背風坡,產生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巴塔哥尼亞荒漠的成因)、西側為西風帶的迎風坡,降水豐沛,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非地帶性現象)
(2)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3)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4)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5)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6)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中美洲東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海洋的信風帶來暖濕氣流,受地形(山地)的影響,在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7)赤道穿過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空氣對流不旺盛,降水少
(8)亞馬遜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成因?
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又位於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和信風的控制,空氣對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向大西洋敞開,沿海又有暖流經過,從東北、東南方向海上來的濕熱氣流匯集內陸,並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終年降水豐沛。因此,亞馬孫平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9)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於東部季風區,原因是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10)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11)天山北坡、阿爾泰山南坡成半乾旱區?
處於開口向西的槽狀地形,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到達天山北坡和阿爾泰山南坡後,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故成為半乾旱區
(12)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 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3)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 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4)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5)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
(16)東部季風區雨帶移動的時間和影響的地區?4~5月雨帶控制在華南地區;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帶控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7~8月雨帶控制在華北、東北地區。
(17)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靜止鋒)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熱帶高壓脊第一次北跳,脊線在20~25°N,雨帶停留在長江—淮河地區。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為該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汽。伏旱的成因:三伏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最佳答案)

技巧5:副高與我國降水
春末:副高大約在北緯15°-20°,雨帶常位於華南。
夏初: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左右,雨帶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
7月上、中旬:副高再次北移,擺動在北緯25°~30°,這時黃河下游地區進入雨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結束,進入盛夏。由於副高的控制,出現伏旱;
7月末至8月初:副高跨越北緯30°,到達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帶隨之北移,華北北部、東北地區進入雨季;
8月底或9月初:副高南退,雨帶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10月以後:副高退至北緯20°以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特點:夏季北進時,持續時間較長,移動速度較慢,而秋季南退時,卻時間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高活動的年際變化較大。當其活動出現異常時,常常造成我國較大范圍的旱澇災害。
副高的位置還會影響台風的路徑,如果西北太平洋的台風發生在副高南側,受到副高南側偏東氣流的引導,就會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很可能影響到我國。

影響天氣的因素
1、氣溫和氣壓
①鋒面活動:主要指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對氣溫和氣壓的影響。如冷鋒過境前,受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氣壓低;冷鋒過境時大風降溫;冷鋒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氣壓高。暖鋒相反。
②陰晴狀況:白天多雲,射削弱作用強,氣溫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雲,由於大氣的保溫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溫暖;多雲時,往往晝夜溫差小,晴天時相反
2、降水
① 鋒面:冷、暖鋒、准靜止鋒(6、7月江淮梅雨、冬季貴陽天無三日晴、春季東南低溫)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
② 氣流和氣壓: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風
①風向:近地面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向左斜穿等壓線。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風受三力。高空受二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為原動力)
②風力(風速):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③風的性質:低緯向高緯暖風,反之冷風。海洋向陸地濕風,反之干風
(注風向成因分析理論:先說高壓成因,然後分析目的地在高壓相對方向和受的理論風,最後分析實際風成因)

9、請問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是不是同一本書???目前知道都是劉本培編的。

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不是同一本書。

《地球科學導論 》是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本書包括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識和地球各圈層的結構、功能、相互關系等知識,同時分析、闡述了當今地球所面臨的問題,諸如全球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膨脹、自然災害等。

《地理科學導論》是科學出版社於2009年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玉君和武友德。本書是作者在20多年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地理科學專業規范而編著的一部體現研究型或探索型學習的地理教材。

10、鑽孔中的斷層識別

一般鑽孔的斷層是對比出來的,根據鄰井情況、區域地層情況,看本鑽孔地層是否連續,是否和區域地層一致,是否和鄰井地層一致,如果不一致,在哪個部位不一致,具體到深度多少米的地方,比如在X米深度的地方,上部與區域或鄰井的地層一致,到X米處不連續,下部與區域或鄰井其他地層一致,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在X米處存在斷層,與鄰井或區域地層相比,本井X米深度處地層缺失或重復了多少就是斷距。

與脊柱狀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