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中脊柱芭蕾

中脊柱芭蕾

發布時間:2020-09-08 15:23:28

1、中國著名的芭蕾舞演員都有誰啊?

中國著名的芭蕾舞演員有:邱思婷、侯宏瀾、苗旭、孫藝萌、白淑湘、譚元元、曹舒慈、朱妍等等。

1、邱思婷

邱思婷是著名旅德芭蕾舞蹈家,藝術製作人,被西方媒體高度贊譽為「東方天鵝公主」。享譽世界的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大劇院首位簽約華裔女舞蹈家,德國曼海姆國立音樂表演藝術學院舞蹈碩士、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學院奢侈品及藝術管理MBA雙碩士學位。

2、侯宏瀾

侯宏瀾,1976年10月19日出生於四川成都。芭蕾表演演員、編舞,國家一級演員,四川省舞蹈學校及四川省職業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曾任法國萊茵芭蕾舞團及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首席獨舞。

3、苗旭

苗旭畢業於民族大學舞蹈專業、天津師范大學舞蹈編導專業。先後曾從師於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俄籍教師娜塔莎、北京舞蹈學院芭蕾系教授曲皓等多名舞蹈名師。北京舞蹈學院考級中心芭蕾舞、中國舞專業注冊教師,國際標准舞聯合會注冊教師、裁判。

4、孫藝萌

孫藝萌,芭蕾舞演員。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首位中國籍芭蕾舞演員,2017年2月升為獨舞演員,同年12月升為主要演員。2016年第八屆赫爾辛基國際芭蕾舞大賽成年組金獎,同年擔任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天鵝湖》領舞。

5、白淑湘

白淑湘,女,漢族,遼寧新賓人。1952年參加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兒童劇團,1954年選送入北京舞蹈學校學習芭蕾。在中國芭蕾《紅色娘子軍》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瓊花的形象。曾任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等。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舞協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2、芭蕾舞的基礎

芭蕾舞的基礎是—形體芭蕾。

所有芭蕾舞開始和結束的動作都用五種姿勢中的一個。這些姿勢是在18世紀創造的,是為了達到平衡並使腳顯得優美。傳統的古典芭蕾技術建築在外開、伸展、綳直的審美基礎之上的。

它包括:腳的5種基本位置、3種基本舞姿:如阿拉貝斯(arabesque)、阿提秋(attitude)和伊卡特(ecarte);腿部技巧:各種巴特芒(battements)包括腿的伸展、打開以及ronddejambo(腿的劃圓圈)等;

各種幅度和舞姿的跳躍;各種旋轉;擊腿技巧;各種舞步和連接動作;女子的腳尖舞技巧;雙人舞的扶持和托舉等技巧;以及潑德布拉(portdebras)等。

古典芭蕾的這些基本動作(元素),就像字母一樣,編導運用這些字母寫出不同角色的個性、身份、情緒以及角色在劇情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這些元素按特定的結構手法加以編排、組合、組成形象化的舞蹈語匯來表達劇情,創造出各種富有藝術魅力的舞蹈形象。文字說明如下:

腳部的五個基本位置:

第一位:兩腳跟緊靠在一直線上,腳尖向外180度;

第二位:兩腳跟相距一足的長度,腳部向外扭開,兩足在一直線上;

第三位:兩腳跟前後重疊放置,足尖向外張開;

第四位:兩腳前後保持一足的距離,兩足趾踵相對成兩直線,腿向外轉;

第五位:兩腳前後重疊,兩足趾踵互觸,腿向外轉;

手部基本位置:

1、瓦卡諾娃派(俄國派):

第一位:雙手在正面的腹前成自然圓;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在視線范圍內,手心向內;

第三位:雙手上舉在頭上方的視線內;

2、卻革底派(義大利派):

第一位:雙手垂下成自然圓,手指輕觸在大腿旁的位置;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

第三位:一手在身體前手心向內,另一手在旁側伸;

第四位:一手在身體前與橫隔膜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後同時上舉在頭的上方。(在做這些動作時,臀部不得扭動,不然會被認為失禮,不優雅)

(2)中脊柱芭蕾擴展資料:

芭蕾舞素質訓練:初學舞蹈的學生,對舞蹈的接觸情況不同,在理解與接受能力方面也不一樣,身體自然條件有很大的差異。素質訓練就是為了解決學生身體自然條件的差異,縮短學生身體素質和專業需要之間的距離。

素質訓練可分為腰和腿的「軟」「開」兩個部分。 舞蹈是用人的肢體語言表達的,要使學生盡快達到肢體所需要的素質條件,應從「軟」開始。 軟度訓練中可分為肩、胸、腰、腿、胯幾個部分分別加強訓練。

1、壓肩胛帶是訓練肩和胸的軟開度。在訓練過程中可用趴把桿前壓肩胛帶,也可以兩人一組互相後拉肩胛帶;

2、腰是身體運動的軸心。腰的軟度訓練是為了增強腰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訓練中,我們可以用地面吊腰、把桿吊腰和下腰、甩腰來練習;

3、腿功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舞蹈中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深厚的腿功才能完成。訓練中,把桿上壓腿使腿內側的肌肉韌帶得以舒展達到軟的效果。而大踢腿則使腿部不僅有軟度,還更加強了腿部肌肉的力量;

4、胯的軟度即是髖部的開度。舞蹈中,胯的作用也很大,可以擴大動作的空間范圍,增大動作的幅度,使身體的下肢更具有表現力。訓練中,可用坐地分腿練習和躺地分腿練習。趴青蛙、躺青蛙也是增強胯的軟度的好方法。

3、芭蕾舞的基本功有什麼?

芭蕾基本功的分為三大類:地面素質訓練練習、把上練習、把下練習。

1、地面練習包括:

綳腳背練習:足尖美麗的秘密在於腳背——腳踝到腳趾間的腳面。綳起足尖時,腳背會突起成一個拱形的弧,美麗的芭蕾腳背會有一個令人驚艷的拱弧。

曲腳:坐在地板上,雙腿置於身前,膝蓋綳直。(如果你的小腿肌肉太緊,身體可以稍稍向後傾斜,用肘部支撐你的後背。)彎腳,往身體方向拉伸腳趾。腳尖綳直向上,腳跟離地也沒有關系。

曲踝:向下曲腳踝,腳跟緊貼地面,腳尖綳直向前,(很多舞蹈老師管這種姿勢叫「阿拉丁腳」,因為這時的腳很像阿拉丁神燈。)盡可能得彎曲踝關節,雙腳向前綳直。

綳腳尖:腳趾向下綳直,成為雙腳彎曲弧的一個延伸。盡量地向外伸展,線條盡可能地拉長。保持這樣的姿勢幾秒鍾。如果感覺腳抽筋,可以放鬆一下。

地面素質練習還包括:勾腳背、盤腳壓胯、仰卧吸腿、側卧旁吸腿、俯卧後吸腿、腰部訓練、仰卧前大踢腿、壓腿、踢腿、下腰等等;

2、把上練習:擦地練習、蹲步練習及壓腿練習,塑造姿態美的主要手段;

3、把下練習:手位與腳位的訓練,如手臂波浪形的舞動、腳做劃圓等動作,還有步伐和足尖的訓練。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即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故又稱腳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鵝湖》、《仙女》、《胡桃夾子》等。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

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歷史成長過程中,對世界列國影響很大,傳布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列國都全力成長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

2、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

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

3、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3)中脊柱芭蕾擴展資料:

芭蕾的肢體語言:

一、腳部的五個基本位置:

第一位:兩腳跟緊靠在一直線上,腳尖向外180度;

第二位:兩腳跟相距一足的長度,腳部向外扭開,兩足在一直線上;

第三位:兩腳跟前後重疊放置,足尖向外張開;

第四位:兩腳前後保持一足的距離,兩足趾踵相對成兩直線,腿向外轉;

第五位:兩腳前後重疊,兩足趾踵互觸,腿向外轉;

二、手部基本位置:

1.瓦卡諾娃派(俄國派)

第一位:雙手在正面的腹前成自然圓;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在視線范圍內,手心向內;

第三位:雙手上舉在頭上方的視線內;

2.卻革底派(義大利派)

第一位:雙手垂下成自然圓,手指輕觸在大腿旁的位置;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

第三位:一手在身體前手心向內,另一手在旁側伸;

第四位:一手在身體前與橫隔膜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後同時上舉在頭的上方。(在做這些動作時,臀部不得扭動,不然會被認為失禮,不優雅)

參考資料:芭蕾舞 網路

4、芭蕾舞中代表性是什麼

代表性是性格舞就是外國民間舞
有很多可以學
像是西班牙的 匈牙利的 烏克蘭的 俄羅斯的```
性格舞課是專為培養芭蕾舞演員而設立的一門必修課,它是一門獨立的技術基礎課程。它與古典芭蕾課互相配合,它擔負的任務是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結構形式,著重工業發展古典芭蕾基本訓練所不能解決的基本技術技能,重點選學風格鮮明、結構嚴謹、不同民族和不同風格的外國民間舞片斷,共同培養學生具有全面的舞蹈技術技能和掌握不同風格舞蹈的表現能力。
為什麼要開設性格舞課?以怎樣的上課方式最為合適呢?
一.性格舞的主要任務
首先學生裝必須具備有2——3年的古典芭蕾基本訓練的基礎,學生初步具備了某些基本能力,對古典芭蕾藝術的基本規范好有了初步了解,才能開始進入性格舞課程的學習。
學時分為三年。

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的上半學期,男女生分班上課。重點是打基礎和作好男女合舞的准備,學習最基本的性格舞和外國民族民間舞動作元素,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形態、身體的基本姿勢、手和腳的基本位置,通過簡單的組合練習,使學生熟悉舞台的方位、掌握簡單的舞蹈隊形。

第二學年下學期開始,採取分班和合班交叉進行。繼續學習性格舞的基本元素,加大力度和幅度,學習男女對舞的基本技術。

第三學年是整個性格舞基本訓練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年。以學習舞蹈片斷為主,掌握各種不同風格的舞蹈片斷,在動作的力度、幅度、速度、節奏等方面要求更高、變化更多、對比更加鮮明。

二.性格舞的授課形式
在授課形式上是由四個部分組成:扶把練習、中間練習、組合練習、舞蹈片斷練習。不同的學習階段,這四個部分所佔的比重有所不同。在整個三年的性格舞教學過程中,不是學完某一種風格的舞蹈再去學第二種、第三種風格的舞蹈,而是幾種風格的舞蹈同時進行,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元素到動作組合,並從慢到快循序漸進地進行。選學的外國民間舞蹈素材都已經過加工修飾,並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技術規范,表現在古典芭蕾舞劇片斷中。例如,《天鵝湖》中的西班牙舞、波蘭舞、匈牙利舞、義大利舞;《唐·吉訶德》中的吉普賽舞;《胡桃夾子》中的中亞西亞舞、俄羅斯舞等等……

三.在多年性格舞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1. 示範教學
我們都知道舞蹈藝術是一門運用人體動作和形象來表現內容的藝術,一切舞蹈基本訓練的目的都是這了最大限地、最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採用直觀的示範教學的方法。
性格舞課的教學和其它舞蹈基本訓練課的教學方法並沒有什麼根本差別,但它具有特殊性——示範教學在外國性格舞課的教學中更為重要。對學生來講,他們對舞蹈的具體了解首先是從教師所示範的形象中得到的。當我們把所要教的動作示範一遍以後,學生即可以迅速地進行模仿,從而逐步掌握動作要求。示範教學要突出 重點,有針對性地、多樣化地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同時還要進行講解,強調各舞種的不同風格、要領、氣質、節奏等等。教師的反復講解、示範對學生來說就如同一面活的鏡子,可以參照、模仿、對比。
2. 啟發教學
舞蹈藝術從本質上來說是屬於表現藝術,它必須靠人體來表現。要使學生盡快地掌握、理解、表現,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手段。示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感性認識,而啟發式的教學則是理性的,它所得出的效果是不大相同的。
3. 因材施教
即興舞蹈能力的培養是外國性格舞課所特有的,同時又是一個難點。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個性特長,比如:有的學生彈跳很好,有的旋轉突出,有的善長於抒情,有的更富於激情、更善於表現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及時地發掘和有效地誘導和幫助,要發揮他們的特長,同時要強調動作的規范、節奏的統一和風格的統一等等,二者兼顧。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得過且過到最好的效果。
4. 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個教師的教學生涯的全過程,可以說努力鑽研教學方法、掌握和理解大綱,准確地了解和有效地指導學生是永無止境的。從教師主觀的職業責任感,到面對不斷變化的客觀現實,面對智力不斷發展、積極思考、有強烈創造慾望的新世紀的學生們,教師們的責任重大。一個好的優秀的性格舞教師必須具備優良的職業道德,准確地掌握教材的內容,准確的示範能力和編組合的能力,要有敏銳地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而言之,性格舞課是一杯濃郁香甜的咖啡,讓人有滋有味地回味無窮。希望廣大舞蹈愛好者能夠喜歡和欣賞芭蕾舞中的性格舞蹈。

5、中國芭蕾舞和西方芭蕾舞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問得很不明確,你問得西方是指哪個學派?
芭蕾有英國學派,丹麥,俄羅斯,和美國。
中國的芭蕾沿襲的是俄國的芭蕾
在具體技術和名稱都有不同。
對演員表演的要求也不同。
還有,你問的是理論不同?技術訓練不同?還是說表演?

6、芭蕾基訓把上順序和術語

1、Battement ten 擦地 

重點在於訓練腳趾、腳掌、腳弓、腳腕、跟腱等腿部的關節、韌帶、肌肉群等的柔韌性、靈活性及能力,同時鍛煉人體垂直站立的肌肉意識、人體的穩定性、後背肌肉群組的控制力等,我們的腿部肌肉群通過延伸與外開的訓練能掌握更多的力量與好看的線條。

2、plie 蹲 

是一個股關節向外轉開、身體重心下沉的活動,不可停在蹲的姿勢,下沉 時,背部同時相對拉長並提氣,Plie是踝關節、股關節和膝關節的暖身動作以及 為一切跳躍作準備的動作。

注意:執行Plie動作時腳背必須垂直向上,不可前傾或後倒。

3、Battement ten 五位擦地 

保持外開,經一個全腳一位的過程擦地出去,再經全腳一位過程收回,擦地過程同一位向旁,貼腳出,貼腳回,走直線。

(6)中脊柱芭蕾擴展資料:

形體芭蕾主要分地面素質訓練、扶把訓練、脫把訓練等基本訓練方式。

1、地面訓練

包括坐在地上做勾腳背、盤腳壓胯、仰卧吸腿、側卧旁吸腿、俯卧後吸腿、腰部訓練、仰卧前大踢腿等動作。這些動作可以打開肩部和胯部關節韌帶,加強腰的柔韌性,增強腿部和後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

2、扶把訓練

是指訓練的時候扶著固定的物體進行的訓練。常見的有擦地、半蹲、全蹲、小踢腿、劃圈等動作。單腿蹲和小彈腿、壓前腿、壓旁腿、壓後腿也是相當重要的訓練動作。這些訓練動作可以使脊柱、臀、腳踝、臂充滿活力,從而培養優雅和高貴的氣質。

3、脫把訓練

難度較大,動作分為手位與腳位的訓練,如手臂波浪形的舞動、腳做劃圓等動作。與前面的訓練相比,增加的練習有跳躍練習。

小跳還可以分為一位小跳、二位小跳、五位小跳。中跳是隨後的訓練,主要以原地跳為主,分為一位中跳、二位中跳、單起雙落方法和雙起單落方法。最後就是大跳了。

以上訓練,是將臂、腿、彈跳等舞姿造型組成的小組合,既能訓練身體的基本能力,也調整了身體的基本姿態,並使其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到芭蕾中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形體芭蕾

7、芭蕾舞基本功有哪些 我

芭蕾基本功的分為三大類:地面素質訓練練習、把上練習、把下練習。

1、地面練習包括:

綳腳背練習:足尖美麗的秘密在於腳背——腳踝到腳趾間的腳面。綳起足尖時,腳背會突起成一個拱形的弧,美麗的芭蕾腳背會有一個令人驚艷的拱弧。

曲腳:坐在地板上,雙腿置於身前,膝蓋綳直。(如果你的小腿肌肉太緊,身體可以稍稍向後傾斜,用肘部支撐你的後背。)彎腳,往身體方向拉伸腳趾。腳尖綳直向上,腳跟離地也沒有關系。

曲踝:向下曲腳踝,腳跟緊貼地面,腳尖綳直向前,(很多舞蹈老師管這種姿勢叫「阿拉丁腳」,因為這時的腳很像阿拉丁神燈。)盡可能得彎曲踝關節,雙腳向前綳直。

綳腳尖:腳趾向下綳直,成為雙腳彎曲弧的一個延伸。盡量地向外伸展,線條盡可能地拉長。保持這樣的姿勢幾秒鍾。如果感覺腳抽筋,可以放鬆一下。

地面素質練習還包括:勾腳背、盤腳壓胯、仰卧吸腿、側卧旁吸腿、俯卧後吸腿、腰部訓練、仰卧前大踢腿、壓腿、踢腿、下腰等等;

2、把上練習:擦地練習、蹲步練習及壓腿練習,塑造姿態美的主要手段;

3、把下練習:手位與腳位的訓練,如手臂波浪形的舞動、腳做劃圓等動作,還有步伐和足尖的訓練。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即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故又稱腳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鵝湖》、《仙女》、《胡桃夾子》等。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

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歷史成長過程中,對世界列國影響很大,傳布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列國都全力成長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

2、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

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

3、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7)中脊柱芭蕾擴展資料:

芭蕾的肢體語言:

一、腳部的五個基本位置:

第一位:兩腳跟緊靠在一直線上,腳尖向外180度;

第二位:兩腳跟相距一足的長度,腳部向外扭開,兩足在一直線上;

第三位:兩腳跟前後重疊放置,足尖向外張開;

第四位:兩腳前後保持一足的距離,兩足趾踵相對成兩直線,腿向外轉;

第五位:兩腳前後重疊,兩足趾踵互觸,腿向外轉;

二、手部基本位置:

1.瓦卡諾娃派(俄國派)

第一位:雙手在正面的腹前成自然圓;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在視線范圍內,手心向內;

第三位:雙手上舉在頭上方的視線內;

2.卻革底派(義大利派)

第一位:雙手垂下成自然圓,手指輕觸在大腿旁的位置;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

第三位:一手在身體前手心向內,另一手在旁側伸;

第四位:一手在身體前與橫隔膜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後同時上舉在頭的上方。(在做這些動作時,臀部不得扭動,不然會被認為失禮,不優雅)

參考資料:芭蕾舞 網路

8、芭蕾形體的訓練要求

端正肩膀:練習芭蕾形體,要求頸部保持上挺,肩膀自然下垂。這樣的姿勢有助於鍛煉頸椎,減少肩部疾病

與中脊柱芭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