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原發脊柱腫瘤

原發脊柱腫瘤

發布時間:2020-09-08 12:33:08

1、脊柱腫瘤是怎麼引起的

?為什麼脊柱上會長腫瘤呢?這是很多朋友都感到疑惑的問題。下面,就讓專家為我們解答一下吧。 腫瘤是人體器官組織的細胞,在外來和內在有害因素的長期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以細胞過度增殖為主要特點的新生物。而脊柱腫瘤是指發生於脊髓內、脊髓周圍、或者脊椎骨骼里的腫瘤。脊柱腫瘤有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種。而惡性腫瘤又有可能發展成為癌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 脊柱的惡性腫瘤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發性脊柱腫瘤,另一類是轉移性脊柱腫瘤。轉移性脊柱腫瘤本身常無症狀。並且僅在做骨掃面檢查時被發現。 出現症狀可能是下列一種或幾種原因造成的: ①椎體內逐漸增大的腫塊突破骨皮質侵入椎旁軟組織。 ②壓迫或侵入鄰近神經根。 ③椎體破壞繼發病理骨折。 ④病理骨折後出現脊柱不穩定, 特別是並發後側附件溶骨性破壞時。 ⑤脊髓受壓。據報道, 廣泛轉移的癌症患者中約有5 %的人發生脊髓受壓。 轉移的腫瘤灶浸潤椎體並使之強度下降, 椎體發生部分塌陷, 腫瘤組織或骨碎片隨之侵入椎管, 這是脊髓或神經根受壓最常見的原因。 臨床上,腫瘤的病因有很多,主要由化學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病毒和細菌、遺傳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DNA損害,從而激活原癌基因,逐漸誘發細胞病變、過度增殖復制而形成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 ①腫瘤家族遺傳。腫瘤易感性高的人群常伴有某種遺傳性缺陷。 ②創傷。創傷會感染細菌,破壞原生物分子結構。 ③長期從事物理輻射、重金屬接觸。離子輻射可引起腫瘤發生。長期的熱輻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屬元素鎳、鉻、鎘、鈹等對人類也有致癌的作用。 ④寄生蟲侵襲。骨組織寄生蟲,如包蟲;皮膚寄生蟲,如疥蟎、毛囊蟎等侵蝕破壞骨組織。 ⑤長期從事化學研發、吸入化學氣味、接觸化學產品如塑料袋的合成化學元素氯乙烯等易導致腫瘤形成。 ⑥長期吸煙。煙中的酚類化合物和甲醛等,這些物質具有加速癌變的作用。 ⑦感染病毒和細菌。病毒細菌侵蝕細胞,加速細胞病變。 ⑧吃變質的蔬菜和食品。這些變質的蔬菜和食品中含有亞硝胺類等致癌物質。長期食用,容易誘發腫瘤。 好了,朋友,關於脊柱腫瘤的病因就為您介紹到這里。祝您身體健康。如果您還有什麼問題,歡迎點擊在線咨詢。一個真摯的溝通也許會改變您的生活。

2、脊柱原發性腫瘤的臨床表現

<

3、脊椎癌的早期症狀

無論是原發性還是轉移性脊柱腫瘤,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神經功能障礙、局部包塊或脊柱畸形等。無症狀的脊柱腫瘤通常在體檢中才會被發現。
1.疼痛
疼痛是脊柱腫瘤患者最常見、最主要的症狀。80%~95%的原發性脊柱腫瘤在確診時疼痛是首發症狀,有時是惟一症狀。
2.腫塊
因脊柱骨腫瘤多發生在椎體,而椎體的位置較深,難以在體表發現,故以腫塊為首發表現的患者並不常見,主要見於頸椎或脊柱後部附件結構的腫瘤。脊柱惡性腫瘤的包塊增長較快,對周圍組織常形成壓迫等,故常有局部疼痛、不適等表現。轉移性脊柱腫瘤由於有原發病灶的存在,以及轉移腫瘤一般惡性程度較高,生長比較迅速,易於誘發脊柱疼痛和神經症狀等,常在形成較大包塊前即已被發現。
3.畸形
脊柱腫瘤導致的脊柱畸形並不少見,其主要機理包括:腫瘤對椎體和(或)附件的破壞;脊柱周圍組織的痙攣性反應.以及腫瘤體積較大對周圍結構形成擠壓等。如骨樣骨瘤常可出現凹向病灶側的側凸畸形,其側彎頂點多為病灶所在部位。
4.神經功能障礙
脊髓神經受壓可由腫瘤本身直接侵襲引起,也可由腫瘤破壞骨性結構導致的畸形繼發引起。由於脊柱腫瘤主要位於椎體,往往從前方壓迫錐體束或前角細胞,故常首先表現為運動功能損害,其臨床症狀則視脊髓神經受壓程度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脊髓前角綜合征、脊髓後角綜合征及脊髓半切綜合征等。
5. 脊柱腫瘤的全身症狀
早期脊柱腫瘤患者的全身症狀並不明顯,出現全身症狀通常是原發性惡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患者的晚期表現,貧血、消瘦、低熱、乏力等臨床表現。

4、脊柱腫瘤(原發灶未明)【脊柱腫瘤】

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是肝癌合並脊椎轉移癌和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活檢能夠確定病理類型有助於下一步的治療,因此可以考慮肝活檢術,可能的話採取腹腔鏡手術,創傷相對較小。
肝癌的腫瘤標志物如甲胎蛋白的測定有助於診斷。
如果L4腫瘤造成神經壓迫、脊柱不穩,則有手術指征,需要減壓、重建脊柱穩定性,不管原發病灶是否可以手術治療,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

(余可誼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5、脊椎瘤 現象

原發性良性腫瘤常見的骨巨細胞瘤、骨嗜酸性肉芽腫、骨樣骨瘤、神經纖維瘤等。原發性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骨髓瘤,其次為骨肉瘤、尤文氏肉瘤、惡性淋巴瘤、脊髓瘤等。由於脊柱腫瘤的位置與脊髓神經關系密切,導致脊髓和神經根壓迫,可出現相應的感覺及運動障礙,可合並截癱,故在脊柱腫瘤病人護理中,截癱的護理是一項重要工作。
另外還有其他部位腫瘤轉移到脊椎。

6、什麼叫原發性腫瘤

原發性腫瘤是指原發於心臟各腔室及其相通大血管的腫瘤。原發性腫瘤來源於顱內各種組織結構,如腦、腦血管、顱神經、腦膜和胚胎殘余組織等。

此類腫瘤臨床比較少見,發病率很低,其中有70%為良性腫瘤,且近一半以上為黏液瘤。黏液瘤75%發生於左心房,其次為右心房,然後依次為右心室和左心室。

(6)原發脊柱腫瘤擴展資料:

1、原發性心臟腫瘤可起源於心外膜、心肌或心內膜,確切病因不明,多數為良性腫瘤,以左房黏液瘤多見。心臟黏液瘤可以單發,亦有散發,可有多個瘤體。

2、約10%的心臟黏液瘤呈家族聚集性發病,屬於Carney綜合征(CNC)的表現之一,與PRKARlA基因突變有關,術後復發率甚高。有家族史患者中雙心房黏液瘤發生率亦較高。

3、心臟各類原發腫瘤的發生部位、病理類型、大小及活動度等有較大差異,其臨床特徵復雜多樣,缺乏特異性。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勞累後心悸、氣急、胸悶,類似二尖瓣狹窄的症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原發性腫瘤



7、脊柱原發性腫瘤的治療

1.骨樣骨癌
骨樣骨瘤的病程為良性,在若干年內可自限。如果非甾體消炎葯能夠緩解疼痛,可以一直採用非手術治療。如果非手術治療失敗,可行手術切除。整塊切除可以根治腫瘤,極好地緩解疼痛。與腫瘤相關的脊柱側彎如果在畸形發生的15個月內實施腫瘤切除,側彎可自行糾正[1-3]。
2.骨母細胞瘤
治療一般包括手術徹底切除和放療。手術徹底切除能夠達到很好的局部控制,復發率在10%左右。放療常有爭議,但已成功用於非徹底切除和復發的病例。
3.動脈瘤樣骨囊腫
動脈造影和栓塞可作為單獨的治療,或作為減少術中出血的輔助治療。手術治療包括,病灶內刮除或切除。復發很常見,可高達25%。可行放療,但有遲發性肉瘤變的風險[4-5]。
4.骨軟骨瘤
持續性疼痛或造成神經壓迫的病變可手術切除。沒有症狀的病變不需治療。兒童的復發率很低,如果軟骨帽切除徹底,成人的復發率也可忽略不計。多發遺傳性外生骨疣的惡變風險高達25%~30%;而孤立病灶的惡變風險僅為1%。
5.神經纖維瘤
應整塊切除有症狀的病變及受累的不重要的結構。否則應行顯微手術以保留未受累的神經束。20%的病變會發生惡變。應積極治療並發的脊柱側彎,否則會急劇進展。
6.骨巨細胞瘤
術前栓塞可以減少術中出血。成功的手術治療有賴於徹底的腫瘤切除,但脊柱周圍重要的組織結構使手術非常復雜。輔助治療包括病灶內液氮、酒精和異丁烯酸甲酯治療。放療可用於難以手術切除的病例,但有15%惡變的風險。3%的患者可發生肺轉移。
7.嗜酸性肉芽腫
因為絕大多數病變為自限性,受累椎體能幾乎完全重建(72%~97%),所以制動和觀察就足夠了。手術的適應證包括持續的疼痛和不穩定;但需要手術干預的病例很少。對有神經症狀的患者可行低劑量的放療[6-7]。
8.血管瘤
大多數患者不需要治療。只有即將或已經出現病理骨折、神經損害,和/或持續疼痛時才需要手術切除及重建。僅有疼痛而無其他手術適應證的患者可行血管栓塞和/或放療。
9.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是對放療極其敏感的腫瘤,所以,放療和葯物鎮痛是脊柱病變的主要治療方式。化療是系統治療方法。椎體壓縮小於50%的患者可以佩戴支具。即將或已經發生神經損害的患者,即將或已經發生病理骨折的患者如果存在結構性的不穩定,放療後不穩定可能持續存在,或者放療後依然頑固性疼痛的患者,都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懷疑將發生骨折的患者可行後路節段性固定。骨折、後凸畸形或有神經損害的患者可考慮前方手術。
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過程一般為進展性和致命性的,5年生存率約為20%。神經系統受累的患者1年時的死亡率達到75%[8]。
10.孤立性漿細胞瘤
與多發性骨髓瘤相同,孤立性漿細胞瘤對放療高度敏感,所以放療是治療的基礎。需要手術的情況很少,手術的指征與多發性骨髓瘤相同。局部復發的發生率為10%。長期的預後較多發性骨髓瘤好,但隨時都有擴散的風險,因此必須堅持復查。血清蛋白電泳是復查時最敏感的篩查手段。化療用於擴散的病例[9]。
11.骨肉瘤
切除的原則與肌肉骨骼腫瘤外科原則一致。必須根據術前的研究和術中所見審慎處理邊界,同時要留心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結構。應盡一切努力做到邊界清晰的整塊切除。如果終板完整,切除的瘤塊應包括上下的椎間盤。要根據術前的評估確定是否需要過大切除范圍至周圍的椎體,以避免不小心進入瘤體造成腫瘤細胞對創面的污染。前方的切除邊界應該在骨膜以外,骨膜是阻止腫瘤向周圍擴散的屏障,在骨膜外分離也能夠在保護主動脈和下腔靜脈的同時候防止腫瘤破裂。如果可能,後方可以後縱韌帶為邊界,因為肉瘤很少會突破後縱韌帶。侵襲到後方結構的腫瘤需要行整塊的全椎切除。單純累及後方結構的腫瘤切除難度較小,後方的椎旁肌可用作切除的邊界。腫瘤切除後前方結構的重建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大多數醫生傾向於使用鈦網和異體骨。手術6周後再行放療或化療以使植骨達到初步的癒合。一般也同時需要後方的固定,通常選用釘棒系統。
由病理醫生確定的腫瘤殺滅比例可以定量地反應腫瘤對新輔助化療的反應。腫瘤殺滅比例90%預示著85%的5年生存率。而腫瘤殺滅比例在90%以下則提示僅有25%的生存率。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學標本將決定術後的化療方案。如果腫瘤殺滅的比例足夠,可行4個周期的術前化療方案。如果腫瘤殺滅的比例不夠,則需要改用二線葯物化療。
12.尤文肉瘤
化療和放療對尤文肉瘤有效,而且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已經出現或即將發生脊柱不穩定或神經功能損,則需要手術治療。如果可能,手術最好安排在一個周期的化療之後,這樣可以使腫瘤縮小便於切除。由於腫瘤的生長部位特殊,經常難於達到廣泛的切除范圍,導致瘤內刮除,違反腫瘤的切除原則。如果腫瘤切除邊界為陽性,則建議術後放療。所有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50%~60%,肘以下和小腿以下的腫瘤預後更好。有轉移的腫瘤預後更差,5年生存率為25%。
13.軟骨肉瘤
化療和放療通常對軟骨肉瘤不敏感,因此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式,治療結果取決於切除的邊界。整塊切除和重建的原則與前面的骨肉瘤相似。
14.脊索瘤
脊索瘤對放療和化療有高度的抵抗性。放療、質子束和短距離放射治療的效果都不理想。S3水平以上的腫瘤通常需要聯合前後路手術。如果可能,盡量保持S1的完整以保證骨盆的穩定。保留單側所有的神經根可保證幾乎正常的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犧牲S2神經根會導致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也是手術的並發症之一,所以應該盡早和患者交代。對腫瘤切除造成的缺損的重建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需要醫生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以重建腰椎和骨盆之間的穩定。整塊切除仍然是必須遵循的原則,患者的生存率與切除邊界的質量直接相關。骶尾部脊索瘤的預後是不差的,可平均生存8~10年,而其他部位的脊索瘤生存時間為4~5年。腫瘤可以轉移到肝、肺、局部淋巴結、腹膜、皮膚和心臟。
參考資料
1.BouchardJA,KokaA,BensusanJS,StevensonS,EmerySE::Arabbitmodel.Spine1994;19:1836-1841.
2.BorianiS,BiaginiR,DelureF,etal::.Spine1996;21;1927-1931.
3.BorianiS,WeinsteinJN,BiaginiR:Primarybonetumorsofthespine:Terminologyandsurgicalstaging.Spine1997;22:1036-1044.
4.EmerySE,BrazinskiMS,KokaA,BensusanJS,StevensonS:caninemodel.JBoneJointSurg1994;76:540-548.
5.ByrneTN::Diagnosisandtreatment.NEnglJMed1992;327:614-619.
6.EnkaousE,DoursounianL,ChaellierG,MabesooneF,AimardT,SaillantG:Vertebralmetastases:sof71cases.Spine197;22:2293-2298.
7.HammerbergKW:.Spine1992;17:1148-1153.
8.HartR,BorianiS,BiaginiR,CurrierB,WeinsteinJN::.Spine1997,22:1773-1782.
9.KienstraGE,TerweeCB,DekkerFW,etal:.ArchNeurol2000;57:690-695.
10.YuhWT,QuetsJP,LeeHJ,etal:usspread.Spine1996;21:2243-2250.

與原發脊柱腫瘤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