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說該死的是蔣介石而不是汪精衛?
汪精衛出生於廣東,祖籍在浙江紹興,他的祖父是紹興當地有名的教育人士,為當地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後來他的父親舉家遷往廣東,日子過的很清貧,在汪精衛十三歲的時候,父親都去世了,他只能跟著同父異母的大哥生活,寄人籬下的生活是不好受的,這段經歷也為他的成長增加了更多的憂慮。
長大後的汪精衛,可謂一表人才,不僅人長得帥氣,而且還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秀才。1910年他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在獄中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一時間成了許多年輕人的偶像。可是在他死裡逃生以後,整個人的性格都發生了變化,他變得貪生怕死,做事畏手畏腳。
在留學日本期間,汪精衛認識了孫中山,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孫中山最信任的人,1925年孫中山去世時候的遺書就是由他書寫的,孫中山去世以後,汪精衛很自然的成為了黨魁一把手,此時的蔣介石才剛剛嶄露頭角。但是在北伐勝利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身為總司令的蔣介石實際上掌握了軍權,一步一步逼近汪精衛。
由於兩人都想當黨內的一把手,所以難免會發生一些明爭暗鬥的事,這也為汪精衛的死埋下了隱患。1935年11月1日至6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後中央委員合影照相時,大禮堂里的秩序比較混亂。於是,多疑的蔣介石臨時決定不參加合影,返回會議廳休息室。汪精衛見蔣介石遲遲不到,去休息室催促。蔣說:「今天秩序很不好,說不定要出事,我決定不參加攝影,我也希望你不必出場。」汪精衛說:「各中委已佇立良久,專候蔣先生,如我再不參加,將不能收場,怎麼能行,我一定要去。」攝影剛完,愛國軍人孫鳳鳴高呼「打倒賣國賊」,向正在轉身的汪精衛連發三槍,一彈射進左眼外角下顴骨,一彈從後貫通左臂,一彈從後背射進第六、七胸脊柱骨旁。
這三個子彈本來是要打向蔣介石的,搶手孫鳳鳴正是上海斧頭幫幫主王亞樵派來的,王亞樵要暗殺的目標本來是蔣介石,因為蔣介石多次的消極抗日惹怒了王亞樵,可惜孫鳳鳴等了好久不見蔣介石出來拍照,眼看就沒有下手機會了,這次把子彈打向了汪精衛,所以說汪精衛算是替蔣介石挨了三槍。
受傷後的汪精衛經過搶救,左眼外角下顴骨和左臂的兩個子彈取了出來,但是七胸脊柱骨旁的那顆子彈卻沒能取出來,這顆子彈在汪精衛的身體中,整日折磨的他唉聲嘆氣疼痛難忍,最終1944年日本就醫時死在了日本,正是這顆子彈奪取了汪精衛的生命。
汪精衛被刺殺後,他的老婆陳璧君就指責是蔣介石乾的,當時蔣介石一臉委屈,卻有苦難言解釋不清楚,於是他命令戴笠徹查此事,最終發現是王亞樵派人乾的,這次洗凈自己,不過從此蔣介石也更加痛恨王亞樵了,終於在叛徒的配合下把王亞樵殺害了。
2、通過瑜伽,該怎麼鍛煉脊柱呢?
我們常說:人的衰老從長第一根皺紋開始;然而,真正的衰老則是從你的脊柱靈活性變差開始的!你是不是已經開始經常性的落枕,或者是早上醒來以後,身體蜷縮,僵硬,感覺極不舒服,醫學上把這些現象叫做脊柱退化。
瑜伽可以練出健康的脊柱,不但要有力量而且還柔軟。一起來練練脊柱吧~~
1.舞王式
經常練習舞王式可減少腿部多餘贅肉,增強平衡,舒展胸腔,保持優雅體態
A. 以瑜伽山式站立,身體重心放在兩腳上。緩和呼吸。
B. 慢慢抬起右腳離地,將身體重心放在左腳上,雙手抓住右腳轉動手肘向上。綳腳背。
C. 把胸腔往前推出去,手臂慢慢伸直更多。
D. 把腿上提更多,腿伸直更多,堅持30秒,反側重復。
2.騎馬側伸展式
A. 山式站立開始,俯身,四肢支撐身體,跪在墊子上,兩個膝蓋打開,與髖部同寬,做好准備姿勢。
B. 右腳向前邁出一大步,放於我們雙手之間的墊子上,右腿膝蓋位於你的胸前,髖部的左側向前並向下方推送,緩緩用力拉伸你的髖關節。
C. 手指尖觸地,胸骨上提,頭頂向上頂送,幫助後背延伸,左腿貼在墊子上,保持放鬆。
D. 抬起左手,向上後方伸展,頭部順勢向後方伸展,
E. 保持30秒深呼吸,然後換一條腿,繼續做這個體式。
3.戰士一式
練習戰士一式可以緩解肩頸和背部的疼痛和僵硬,加強腳踝和膝蓋的力量,同時減少臀部脂肪。
A. 山式站姿開始,深吸氣,雙腳跳開與肩同寬,腳外側與墊面平行,腳尖指向正前方;
B. 雙手側平舉,轉右腳90度,左腳向右轉動60度-70度,右腳腳跟與左腳在一條直線上;
C. 骨盆中正,尾骨下沉,胸腔打開,向右轉動雙肩、軀乾和骨盆,保持身體直立。
D. 呼氣,蹬後方腿,屈前腿膝蓋,膝蓋與腳尖同向,小腿與地面垂直,大腿與地面平行;
E. 吸氣,轉回前方,練習左側,然後回到山式。
3、學練太極拳時,對身體各部位的姿勢有何要求?
可以看一下陳鑫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要看繁體版。不用看文字,只看裡面的圖形及解說
4、糾正脊柱的健身操
練太極拳拉到了!
太極拳講究身體中正、安舒,虛領頂頸,對脊椎、頸椎幫助很大的。只要你有耐心和信心肯定可以成功!
5、太極拳如何練習腰
看到樓上一大堆文字,眼花。。。各派太極的功法五花八門,但萬法不離其宗
把道理想通,理解消化了,比盲目練功更有效直接。
老師說你腰用不上,是因為樓主你還沒找著「腰」,勁在腰那就斷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勁的傳遞,是「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腰起到關鍵作用。
太極說「腰」,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平常理解的腰部,「腰」是丹田、命門所在的關鍵部位,以此部位表現最為顯著,
有時「腰」也可以放大到「大椎」到「會陰」這一整段,就是肩胯之間。
怎樣解決樓主「腰用不上」的問題,下面這幾點需要注意
一:六合
想信很多人也知道「六合」,其中「肩與胯合」,很大一部分是太極腰的作用,或者說胸腹的作用。
如果初學練拳時多抓住「外三合」練拳,很快就會體會到「整勁」。進而尋求「內三合」。
二:一身備五弓
「一身備五弓」這話我們練太極的應該都很熟悉,兩手臂兩腿是四張「弓」,脊椎是一張「弓」。「腰」就在脊椎這張「弓」上,多尋找脊椎「弓」的感覺,腰自然就找著了。弓需要一個把手,一個支點,才能挽弓,這個點就是「命門」或者說「後丹田」。
三:中正
李經梧先生說過,要練出一根「鐵軸」。這是「活似車輪」的前提。當然在這我只說人體中心線這一根「軸」,也是我們練太極拳要找的第一根「軸」。位置是人直立時,頭頂百會向地面的垂線(必定垂於兩腳之間,人體重心投影)。
初練時,這根軸絕不允許歪斜,始終垂直地面平移(使「百會」「會陰」「重心點」一垂直線)。腰,自然也貫穿其中。腰正,整個身體才能中正。體會身體中正,也有利於規范自己的「腰」。
話又說回來,太極不提倡「練」腰,應該「空腰」。只是得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不懂腰就尋求空腰,那是痴人說夢。所以去體會「太極腰」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找到後,我們又要丟掉。
可能說的有點玄了,呵呵。。。有些東西實在不知道怎麼用文字表達,還忘樓主見諒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請同道指正
本人郵箱taiji-china@foxmail.com
歡迎交流
6、練太極拳對軀幹部姿勢有什麼要求,漲知識了
練太極拳為什麼軀干要中正安舒
所謂身法也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指軀幹部的姿勢動作而言;另一種說法是指全身(包括四肢)的動作而言,這里的內容即按前一種略加敘述。
太極拳對身體的要求很多,如含胸拔背、松腰、沉肩、頂頭懸等,本題主要說明「尾閭中正」及「中正安舒」等要點。
尾閭是尾閭骨的簡稱,尾閭骨位於脊柱的下端,通常所謂尾閭中正,實際上是指全部的脊柱中正而言。脊柱是人體主要的中軸骨骼,它的上端連著頭骨以支持頭部,下端連著骨盤,在連接下肢;脊柱是由一節一節的脊椎組成的,這可以提供頭部的的靈活性。
正常的人體的脊柱也並不是成直線的,而是有三個自然的彎曲,不過這種彎曲的弧度不大,在表面看起來幷不顯著。太極拳要求的「尾閭中,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正」正是這種自然的中正,不要過於免強,如硬要求脊柱上下成一條垂直,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但有駝背習慣的人,在練太極拳時,應盡可能的直腰,力求達到尾閭中正的要求。
什麼叫中正安舒呢?中正安舒是指在練習太極拳時,要使軀干作到安然舒展,不偏不倚。太極拳論中說:「無使有凹凸初。無使有缺餡處」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如果在練拳時,身體某部覺得別扭,不舒適自然,就違背了中正安舒的要求。
從運動生理來說,中正安舒對人體的生理健康影響很大。練太極拳最忌肌肉及關節緊張,只有使之放鬆才不致妨礙氣血流通,使胸腔擴張,肺臟舒展。
此外,練拳時如保持尾閭中正,就會防止軀乾的前俯後仰及左右歪斜的缺點;否則動作不既不優美,呼吸也不自然舒暢,同時身體也易失去平衡,重心不易掌握。如果沒有作到這些,當推手時,對方稍一引動,即可俯倒。這些要點練拳者是極應注意的。
7、大漢奸汪精衛是怎麼死的?
8、形意五行拳與脊椎
你說的崩拳練法應該是「長身發力」這是發力的一種,其實形意拳對脊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就是「立身中正」,練發力就是要把勁力打順,但是平常練拳要求則是「立身中正」只有在練到發力動作時臀尾扭一下,動作不能過大,只是純意念都行。
形意五行拳各有各的發力特點,但是都是在練習整勁的情況下尋找各個五行拳的特點,所以練整勁才是關鍵,也就是說五形拳都要「立身中正」,這是武術的「中庸之道」,做到這一點,你就離入門不遠了,就能逐漸自己去體會勁力了。現在市面上總會有些人說他們的拳才是正宗,看上去發力也很猛,其實這只是演法,看著威猛,忽悠人而已,其實不能總發力,對身體會有損傷的。腰背拔起,前胸微含才是練法,所以如果你想長功夫,又不想練壞身體,你只要記住立身中正就夠了。
我當初也和你一樣,喜歡發力,迷信發力練功,結果調了半年,身體才恢復過來,師父說我這算是回復的快的,你信與不信都不要緊,我只是給你一個參考建議,免得你跟我一樣總同樣的彎路。
9、形意拳的脊椎問題
你說的崩拳練法應該是「長身發力」這是發力的一種,其實形意拳對脊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就是「立身中正」,練發力就是要把勁力打順,但是平常練拳要求則是「立身中正」只有在練到發力動作時臀尾扭一下,動作不能過大,只是純意念都行。
形意五行拳各有各的發力特點,但是都是在練習整勁的情況下尋找各個五行拳的特點,所以練整勁才是關鍵,也就是說五形拳都要「立身中正」,這是武術的「中庸之道」,做到這一點,你就離入門不遠了,就能逐漸自己去體會勁力了。現在市面上總會有些人說他們的拳才是正宗,看上去發力也很猛,其實這只是演法,看著威猛,忽悠人而已,其實不能總發力,對身體會有損傷的。腰背拔起,前胸微含才是練法,所以如果你想長功夫,又不想練壞身體,你只要記住立身中正就夠了。
我當初也和你一樣,喜歡發力,迷信發力練功,結果調了半年,身體才恢復過來,師父說我這算是回復的快的,你信與不信都不要緊,我只是給你一個參考建議,免得你跟我一樣總同樣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