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位置定位

脊柱位置定位

發布時間:2020-09-04 21:40:59

1、脊柱相關病的脊柱定位歌訣

我這邊有一個脊柱相關疾病的對應圖,您可以參考一下:

2、頸椎如何定位?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頸一;能摸到的是頸二;能轉動的是頸七;中間一節是頸四;不能轉動的是胸一;肩胛內側最突點水平連線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連線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點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連線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連線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3、脊柱相關病的診斷定位

一、診斷要點
1.具有自覺症狀 如脊背疼痛、脊柱活動障礙、疼痛、酸脹、沉痛麻木、相對應器官功能障礙等,一項或幾項表現者。
2.望診檢查 從病人的上至寰枕關節,下至尾骨在內,外至肩胛骨內緣線,仔細觀看脊柱中線及脊柱兩側,脊柱是否有側彎、棘突凹陷或凸起,偏離或偏歪中線者,脊柱區帶內色素改變。
3.觸診 採用三指觸診法,可發現棘突增粗、壓痛、偏離中線,及與脊柱有關的肌肉、韌帶附著點
有明顯的痙攣、增粗、條索狀或沙粒狀硬結、剝離、摩擦音等陽性反應物者。
4.X線及其它輔助檢查 有一項以上支持脊柱綜合征診斷者,早期錯位輔助檢查難以發現,用觸診加自覺症狀即可確診。
5.各專科會診 排除骨折、脫位、腫瘤、結核、嗜伊紅細胞肉芽腫及嚴重的器質性病變者。
6.化驗室檢查排除炎症,風濕等因素。
二、四步定位診斷法
1.第一步,神經定位診斷法問診時,根據患者疼痛、麻木的部位,按神經定位診斷分析神經根受壓部位,初步確定錯位的脊椎或關節。
2.第二步,望診定位法望脊椎的形態,觀察有無偏歪、凹陷或凸起,脊椎區有無皮膚顏色改變及色素斑等。
3.第三步,觸診定位法通過三指觸診法,確定棘突有無偏歪、吻棘、關節突有無錯位摩擦音、彈響音;橫突壓痛、有無陽性反應物如硬結、條索狀腫塊、或代償性肥大等部位。
通過三步觸診,符合前兩項望診、神經系統檢查結果符合第一、第二步定位診斷,即可進一步明確脊椎錯位的診斷。
4.第四步,脊柱影像定位法首先仔細觀察X線側位片各椎間關節的變化、椎軸動力學改變、生理曲度是否變直、是否有反弓、是否側彎;椎體後緣是否變銳、是否有骨橋形成;寰椎錯位時會出現的仰位、傾位、側旋等改變、各椎間關節形態改變或移位時,都屬脊椎錯位的表現。各椎間盤變性、椎體關節骨質增生、各韌帶鈣化的部位、程度等,與前三步定位診斷綜合分析,可作出最後定位診斷結論。
應注意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化膿性炎症等。
三、觸診方法
1.單指觸診法 以拇指指腹為著力點,在局部組織進行滑動觸診,觀察局部組織有無緊張、壓痛、結節、條索等。主要用於診斷軟組織損傷的疾病。
2.三指觸診法 以示指、中指及無名指三指指腹尖端分別按壓在脊柱三突上,上至環枕關節,下至尾骨尖端。外至豎脊肌外側,由上向下,由內向外三指觸診法用一定壓力由上向下、由內到外滑動,仔細觸摸各棘突連線是否為直線,各棘突有無偏歪、肥厚、壓痛,同時食指與環指分別感覺兩側骶棘肌有無壓痛、硬結、條索等。主要用於診斷脊柱病變及脊柱相關性疾病。
3.指點試驗 囑患者用一手指准確指出疼痛部位,以便了解疼痛部位和疼痛范圍大小。若指點部位明確,反復數次指點位置不變,則說明此部位可能有器質性病變或損傷。反之,無肯定疼痛位置,說明多無器質性病變或損傷。

4、第三第四腰椎在腰部的什麼位置

摸腰兩側腰帶下方的兩塊骨頭最高點處在腰後部畫一條線,這條線的正中的上方便是第四腰椎,再往上二到三公分就是第三腰椎。

皮質骨的橫斷面掃描皮質骨構成包繞松質骨的殼結構,平均厚度大約1.5~3.5mm,根據其厚度和骨質特點又分為三種情況:

椎體前緣和兩側的馬蹄形部分,其形狀和皮質骨厚度比較規則,CT值范圍:400~500;

椎弓根區,指與椎弓根相連的椎體側壁和椎體後壁部分,此區皮質骨厚度由椎體向椎弓根方向逐漸增厚,連接椎弓根處最厚。CT值范圍:500~800;

椎弓根間區,位於椎弓根間的椎體後壁,皮質骨厚度在三部分中最薄,甚至在椎體中部缺如,相應於椎體後壁靜脈竇。CT值范圍:200~400。


(4)脊柱位置定位擴展資料:

松質骨的橫斷面掃描 松質骨與皮質骨比較,具有高度的不均勻性,CT值范圍從數10至250以上。以椎體中部為例:

椎體中央略偏後部分的骨質比較緻密,此外的周圍部分骨質較疏散,而近椎弓根部分介於兩者之間,椎體前部皮質骨下松質骨最低。靠近上下腰終板的松質骨平均較椎體中部質密,而下部略高於上部。

5、關於腰椎穿刺點定位的問題??

6版外科學:兩側髂嵴最高點作一連線,此線與脊柱相交處即為L3-4棘突間隙或L4棘突.這個是比較准確的,其實許多東西還要你自己在現實中摸索的

6、髂後上嵴到底應該怎麼定位啊

我剛剛進科,以前實習時在血液看骨穿病人都是俯卧位,老師說長的標致的病人在臀部會看見兩個小坑,髂後上嵴就在小坑裡找就行。現在研究生進科,發現科里的老師做骨穿都是要病人側卧位,我現在拿不準「骶椎兩側,臀部上方突出處」的髂後上嵴的位置,科里老師要求我們盡早動手骨穿,我自己也很著急,請問各位大俠,?能詳細的說一說嗎?髂嵴連線下4-6公分,脊柱旁開3-4公分,骨質突出面.這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1.若患者消瘦,無論側卧位還是俯卧位,髂後上嵴突出突出很明顯,不難定位。
2.患者肥胖,摸不到髂後上嵴,但可發現有兩個小坑,是肌肉纖維組織附著於髂後上嵴造成,實際操作時可在麻醉過程中探查髂後上嵴骨面的位置,摸索。
3.患者胖瘦適中,可模糊觸到髂後上嵴,但觸不清,此時可採用下法定位:先將一手中指固定於髂前上嵴,拇指順著骨盆上緣向後觸摸,直到感突出處,一般能定位。有個簡單的方法
有大拇指壓住髂前上嵴往髂後用無名指探,可以觸及比較硬的骨面就是髂後髂後摸著最突出的地方,選擇餘地應該比較大,做兩個就知道了,很簡單,不用緊張。我建議你先看看的人的骨架,看看髂後上棘是個什麼樣子,大概在什麼位置。我們醫院有一種方法就是讓病人俯卧,然後向上太高要穿刺側的下肢,就會在臀部看到一個凹陷,那個地方就是髂後上棘的定位點。其實這個東西還是要靠手感的,摸多了就知道了。還有穿刺的時候針的感覺也是很重要的,你要慢慢體會。骨穿其實是不難的,你大膽做就是了。瘦的人好找,突起的骨性平台,只是有的人髂後上棘會很尖,加上瘦,很容易滑針。
脂肪多的也不怕,因為結締組織牽拉,皮膚上有凹陷的就是髂後上棘部位。還有一種方法是讓患者把一側腿想腹壁屈曲,髂後上棘會比較明顯。
但是有的人在髂後上棘上正好是一些結締組織,很討厭,位置也不好找,骨膜麻醉的時候麻葯也不好打,而且整個穿刺過程疼痛的感覺會比較明顯。
實在不好找的只能估計大概位置,麻醉的時候用針找。
髂後骨髓腔大,髓質豐富,穿刺位置要求不十分嚴格,骨髓移植采髓的時候要在那一片搗多少針啊,稍微偏一點也能抽出來。
我比較郁悶的是,有時候因為我們單位的骨穿針質量不好或者是患者骨質硬化,拔針的時候骨穿針的針帽和針桿脫離,剩個光桿針在骨頭上扎著,不得不用老虎鉗把針拔出來。絕不是動作粗暴,因為有段時間這樣的事情集中發生好幾起,不同醫生都有。郁悶啊。

7、怎麼快速找准胸椎,腰椎的位置,有什麼標志沒有?

確定一個腧穴的位置,常利用體表的各種標志,尤其是骨性標志作為定位依據。脊柱由7 個頸椎、12 個胸椎、5 個腰椎、5 個骶椎、4 個尾椎構成。以下標志可幫助確定脊椎的位置:1、從枕骨結節向下,第一個觸及的是第2 頸椎棘突;它與第2 頸椎椎體約在同一水平。2、當頭部前屈時,可摸到明顯隆起的第七頸椎棘突(大椎)。3、兩手垂於軀體兩側時,兩肩胛岡連線平第三胸椎棘突;棘突下緣約平第3 、4 胸椎間隙。4、兩肩胛骨下角連線平第七胸椎棘突。約平第8 胸椎椎體。5、第十二肋與豎脊肌外緣交點,相當第一腰椎水平。6、兩季肋下緣連線平第二腰椎棘突。7、腰肌兩側可觸及的最長的橫突為第3 腰椎橫突,同第3 腰椎椎體水平。8、兩髂嵴最高點連線平第四腰椎棘突。9、髂後上棘:髂嵴後端。瘦弱者呈隆起頭,年青或肥胖者皮膚表面呈現一凹陷。為骶髂關節中心點和第二骶椎中部的標志。10、骶後孔:骶骨背面的四對小孔,為八髎穴所在。11、骶管裂孔(腰俞):骶尾關節上方正中呈凹陷處。

8、腰椎如何定位

以肚臍為標准

9、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

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如下圖所示:

切記拔完後不要洗澡,不要皮膚暴露。以免再次受風,等印記消差不多時在洗澡。

(9)脊柱位置定位擴展資料: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參考資料:

網路-拔罐

與脊柱位置定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