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直性脊柱炎那裡治療效果好
這個只能維持,沒有痊癒,維持的好跟正常人一樣,說能痊癒都是騙人的。而且這個是內分泌的問題,不是骨本身的問題
2、脖子往下四五寸的脊椎骨疼
大椎紊亂.扶正就好
3、脊椎炎能治癒嗎
你好,強制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軸關節受累的關節病變,這種疾病需要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治療,所以您不要著急建議:1.自己要對疾病有正確認識,積極配合治療,2.避免潮濕,生活應乾燥3.忌吃生冷,多吃營養豐富的實食物4.保持心情愉快,轉移注意力
4、人身上真的有任督二脈嗎,打通了就真的會小說上說的那些武功嗎?拜託各位了 3Q
中醫學里確實有任督二脈, 人脈: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任」字,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總任一身陰經,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故稱為陰脈之海。任脈能妊養胎兒,與女子經、帶、胎、產的關系密切。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經過咽喉,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至齦交穴,與督脈相會,並向上分行至兩目下。分支由胞中貫脊,向上循行於背部 。本經脈腧穴包括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 、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共24穴。 經脈循行 起子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下。 督脈: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見圖)。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督脈 ①奇經八脈之一。出《素問·骨空論》。其循行路線,起始於小腹內,從會陰部向後,行於脊里正中,上至風府,入於腦,上頭頂,下額,沿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齒。前後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繫心、腎、腦。該經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孕等。 ②經外穴別名。《備急千金要方》:「卒癲,……又灸督脈三十壯,三極,穴在直鼻中上入發際。」即發際穴。見該條。 督脈穴 ①督脈所屬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長強(少陰所結)、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後頂、百會(足太陽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共28穴。又交會於足太陽的風門、任脈的會陰。 ②指後溪穴。《針經指南》:「後溪通督脈,為八脈八穴之一。」後溪穴又稱為小督脈。
5、脊椎上的各種穴位怎麼找?
骨頭上是沒有穴位的。
在人體後正中線上的穴位如下(脊椎骨棘突那一條連線上的穴位,都是在棘突下凹陷中的)都是督脈中的穴位
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腰俞、長強
6、打火罐好不好?
拔罐治療各種疾病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熱或抽吸的辦法,排除罐內的空氣,使罐內出現負壓,促使其吸著於皮膚,引起局部淤血,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我國傳統使用的拔罐為火罐,近年來又發明了抽氣罐。抽氣罐使用起來比火罐方便。
一、拔罐的機理
按中醫理論講,拔罐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散寒、調理臟腑虛實、活血化淤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病的機理是:
① 拔罐能使病人皮膚的毛細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從而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這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可以被送往全身各處,刺激機體的各個器官,增強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② 拔罐可使機體局部的血管擴張,起到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作用。
③ 拔罐還具有增進人體內淋巴液的循環,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
④ 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臟器對其代謝產物的排除。
⑤ 拔罐可以通過刺激病人的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種類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氣罐等。根據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採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此法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病症。
2.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於相應位置後,用一隻手壓住皮膚,另一隻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復多次,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此法適用於治療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油(或其他潤滑油)後,再拔罐。然後,醫者用手握住罐子,在塗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當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於治療肌肉豐厚,皮膚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即將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症。
三、拔罐的臨床應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現簡要介紹以下幾種:
1.用拔罐法治療感冒
症狀: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咳嗽、頭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風門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關6、太陽穴7。對於發燒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絡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療頭痛
症狀:頭部脹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陽穴。
3.用拔罐法治療支氣管炎
症狀:咳嗽痰多,伴胸骨後疼痛,氣急,胸悶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豐隆10、尺澤11。
4.用拔罐法治療胃痙攣
症狀:突發性劇烈上腹痛,有時伴有惡心嘔吐等。胃痙攣常見於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有胃神經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樞14、內關15。
5.用拔罐法治療失眠
症狀:入睡困難,多夢,頭暈、健忘、疲倦無力等。
取穴:心俞16、腎俞17、脾俞18、內關、三陰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療高血壓
症狀: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失眠,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腎俞、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7.用拔罐法治療坐骨神經痛
症狀:腰臀部、大小腿右側、小腿右外側及足背側發生放射樣、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等。
取穴:腎俞、環跳22、承扶23、殷門24、委中25、承山26、懸鍾27、風市28。
8.用拔罐法治療關節炎
症狀:關節疼痛、腫脹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遼)、曲池、外關、合谷。
下肢取穴:環跳、陽陵泉30、足三里、風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陽關32。
9.用拔罐法治療頸椎病
症狀:頸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療肩周炎
症狀:肩部疼痛、夜間尤甚及肩部有壓痛,活動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點處)。
四、拔罐的禁忌症
拔罐和其他治療方法一樣,也有其禁忌症。如,對於患有以下疾病的人不宜進行拔罐治療。
1.患嚴重心臟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腫瘤的人。
4.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的人。
5.孕婦和經期的婦女。
6.患有皮膚病的人。
五、拔罐應注意的事項
1.拔罐時應避開風口,防止受涼。
2.拔罐前不宜過於勞累或飲酒,以免影響療效。
3.每次治療時留罐的時間為10—15分鍾。
4.拔罐的部位如果出現瘀斑、水泡(在規定時間內)屬正常現象,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塗以龍膽紫,以防感染。
5.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6.人體的眼、耳、乳頭、前後陰、臍、心臟搏動處及毛發過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7.存在潰瘍、水腫的部位不宜拔罐。
附註:
1?大椎: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主治發熱、咳嗽、氣喘、頭痛等病症。
2?風門: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咳嗽、氣喘、吐血、潮熱、盜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當肘關節成直角時,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即為曲池穴。主治咽喉腫痛、熱病、齒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6?外關: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病症。
7?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於胸骨上窩正中。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9?中府:位於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主治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豐隆:位於外踝高點上與外膝眼連線中點處。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澤: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等病症。
12?中脘:位於臍上4寸。主治胃痛、嘔吐、吞酸、腹脹、泄瀉、黃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樞:位於臍旁2寸處。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等病症。
15?內關: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胃痛、嘔吐、熱病、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等病症。
16?心俞: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心痛、驚悸、咳嗽、失眠、健忘、盜汗等病症。
17?腎俞: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耳鳴、耳聾、腰痛、遺尿、遺精、陽痿等病症。
18?脾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等病症。
19?三陰交:位於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處。主治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失眠等。
20?安眠:位於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癲狂等病症。
21?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環跳:位於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於臀橫紋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門:位於承扶穴與委中穴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於腘橫紋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等病症。
26?承山:位於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懸鍾:位於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主治下肢痿痹、胸脅脹痛、咽喉腫痛等病症。
28?風市:位於大腿外側正中,腘橫紋水平線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等病症。
29?肩髎:位於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音魚)穴後寸許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攣痛不遂等病症。
30?陽陵泉: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脅痛、嘔吐等病症。
31?身柱: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氣喘、脊背強痛等病症。
32?腰陽關: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遺精、陽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於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氣喘、乳癰等病症。
7、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強直性脊柱炎以背部疼痛、僵直為特徵,其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腰椎、胸椎及頸椎。約半數患者四肢關節也可受累。由於其臨床病理及X線改變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故目前已公認其為一獨立的結締組織病。
一、病因病機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為痹證總的外因。其內因與稟賦不足,腎、督陽虛有關;外因感受寒濕或濕熱之邪為主,或與外傷後瘀血內阻督脈有關。由於素體虛弱,風寒濕熱之外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陽氣不化,寒邪內蘊,著於筋骨,影響筋骨的營養潤澤,閉阻經絡,氣血不暢,發為本病。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中醫認為本病大多由於寒濕外襲,濕熱浸淫,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或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骨脈失養所致。
(1)風濕寒邪外襲:由於久居濕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勞汗當風,衣著濕冷,或氣候劇變,冷熱交錯而致風濕寒之邪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氣血痹阻而致本病。
(2)濕熱浸淫:歲氣濕熱行令,或長夏之際,濕熱交蒸或寒濕蘊積日久,郁而化熱,濕熱之邪浸淫經脈,痹阻氣血,筋骨失養而致本病。
(3)瘀血阻絡:跌仆挫傷,損及腰背,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而致。
(4)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室不節以致腎精虧損,筋骨失養而發本病。
綜上所述,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筋骨失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而寒濕痹阻,濕熱浸淫,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則是造成本病發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2.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主要有下列六項指標:
(1)骶髂關節炎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根據之一,正常的骶髂關節幾乎可以排除本病。骶髂關節的X線改變比脊柱的X線改變更早,這有利於早期診斷。骶髂關節炎的X線表現分三期:①早期可見關節邊緣模糊,並稍緻密,關節間隙加寬。②中期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增生與腐蝕交錯,呈鋸齒狀,髂骨側骨緻密帶增寬,最寬可達3cm。③晚期可見關節間隙消失,骨緻密帶消失,骨小梁通過,已呈骨性強直。
(2)胸椎疼痛及強直。
(3)下腰痛、強直已超過3個月,雖休息也不能緩解。
(4)腰椎活動受限。
(5)胸部擴展受限。
(6)虹膜炎或其他繼發症。
以上6項指標中第1項再加其他任何一項即可確診,在後5項中有4項也可診斷。
三、辨證施治
1.風濕寒邪外襲型
【辨證】背腰拘急疼痛,或連髖股,或引膝脛,或見寒熱,腰背覺冷,遇寒則重,得溫痛減。脈浮緊,苔白膩。
【施治】疏風散寒,祛濕止痛。
【方葯】三痹湯加減:熟地15g,秦艽、當歸、杜仲、黨參、黃芪、續斷、茯苓各12g,獨活、川芎、芍葯、桂枝、牛膝、防風、制川草烏各10g,細辛6g。
2.濕熱浸淫型
【辨證】背腰及腿部疼痛,活動後痛可減輕,口乾不欲飲,無明顯畏寒,但惡熱。舌紅苔黃厚膩,脈濡數。
【施治】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方葯】四妙丸加味:薏苡仁、雞血藤各30g,川牛膝15g,蒼術、黃柏、梔子、川斷、杜仲各10g,乳香、沒葯各8g。
3.瘀血阻絡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疼痛,日輕夜重,脊背活動受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施治】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方葯】身痛逐瘀湯加減:牛膝、地龍、香附各15g,川芎12g,當歸、桃仁、紅花、沒葯、五靈脂、秦艽、土元、羌活各10g。
4.腎陽虧虛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酸軟疼痛,喜溫喜按,腰膝無力,遇勞加重;畏寒,肢體怕冷,遇冷痛重,得溫則舒,面色咣白,手足不溫。舌質淡,脈沉細。
【施治】溫補腎陽,佐以活血祛風止痛。
【方葯】烏頭桂枝湯加味:制川烏、草烏、炙甘草、制乳香、制沒葯、蜂房、紅花、肉桂各9g,熟地、當歸、川芎各10g,獨活、菟絲子各12g,桑寄生、川斷、杜仲各15g,細辛3g。
5.腎陰虧虛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酸軟疼痛,喜溫喜按,腰膝無力,遇勞加重,心煩失眠,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足跟疼痛。舌質紅、脈弦細。
【施治】滋補腎陰,佐以活血祛風止痛。
【方葯】芍葯甘草湯加味:生地30g,丹參25g,白芍20g,麥冬、木瓜、桑寄生、枸杞子各15g,龜版10g,乳香、甘草、沒葯、蜂房、川斷、獨活各9g。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雷公藤片(適用於風濕痹阻型)。
(2)風濕寒痛片(適用於風濕寒邪痹阻型)。
(3)腰痛寧膠囊(適用於瘀血阻絡兼寒濕痹阻型)。
(4)類風濕靈液(適用於腎精虧虛,風濕寒邪痹阻型)。
(5)知柏地黃丸(適用於屬陰虛火旺者)。
(6)骨刺消痛液(適用於寒濕阻絡型)。
(7)活絡丹(適用於寒濕閉阻型)。
(8)壯腰健腎丸(適用於腎虛型)。
(9)雞血藤膏(膠)(適用於瘀血阻滯型)。
2.驗方
(1)丹參、薏苡仁各30g,白芍20g,生地、川牛膝、木瓜各15g,威靈仙、獨活、千年健、鑽地風、香附各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強直性脊柱炎早期)。
(2)雞血藤30g,丹參25g,桑寄生、川牛膝、當歸、白芍、木瓜、威靈仙各15g,獨活、淫羊藿、何首烏、甘草、黑豆各10g,黃酒30g。日1劑,水煎分2次內服(適用於強直性脊柱炎中後期)。
(3)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黃芪6g,當歸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子3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早、中期強直性脊柱炎,屬正氣不足,痰濁阻絡型)。
(4)威靈仙30g,羌活、獨活各15g,生黃芪、川楝子、元胡各25g,全蠍6g,土元、當歸、遠志各2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血虛血瘀,風濕痹阻型)。
(5)雙花、寄生、川斷、雞血藤、枸杞子、威靈仙、茯苓各30g,狗脊、連翹、丹參各20g,菟絲子、黃芩、赤芍、白術各15g,桂枝10g,附子15~20g,木香6g。日1劑,水煎,分早、晚分服(適用於瘀血阻絡,風寒痹阻型)。
(6)雷公藤25g,生地黃30g,川斷15g,金銀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風濕之邪痹阻經脈,兼有瘀滯型)。
(7)青風藤40g,生麻黃、桂枝、生薑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時)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寒濕痹阻,陽氣偏虛型強直性脊柱炎)。
3.體針療方
(1)取穴:大椎、身柱、脊中、命門、腎俞、陽關等。合並坐骨神經疼痛者,選用環跳、委中、承山等穴。用捻轉法進針。風濕寒邪偏盛者,用瀉法;肝腎虧虛者用補法。每次選4~5個穴位,每日1次。
(2)取穴:人中穴。以手針或電子捻針器捻針,使其自上而下,從內向外發熱以驅除風寒。
4.外治方
(1)麻油240ml熬滾入黃蠟
7.5g,化開,次入松香30g,再下黃丹30g,銅綠6g,輕粉3g,制乳沒各9g,共末攪勻成膏。敷貼患處(適用於濕熱型強直性脊柱炎)。
(2)松香1500g(第1次薑汁煮,第2次蔥汁煮,第3次白鳳仙汁煮,第4次燒酒煮,第5次鬧羊花煮,第6次商陸根煮,第7次醋煮),桐油1500ml,川烏、草烏、白芥子、蓖麻子、乾薑、官桂、蒼術各120g,用桐油熬諸葯至葯枯,濾去渣,入牛皮120g,烊化,用制過松香漸漸收入,離火,加樟腦30g,麝香9g,厚紙攤之。貼腰脊痛甚處(適用於寒濕型強直性脊柱炎)。
五、調護
(1)早期進行適當活動,可減少脊柱及關節畸形的程度。
(2)維持直立姿勢和正常身高。睡低枕以減少頸椎前彎。睡硬板床。平時注意減少脊椎的負重,避免長期彎腰活動。過於肥胖的病人,應減輕體重,從而減輕關節的負擔。
(3)病人每日進行擴胸運動及深呼吸。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給予翻身拍背,鼓勵咳嗽。同時,注意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
8、打火罐好不好
拔罐治療各種疾病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熱或抽吸的辦法,排除罐內的空氣,使罐內出現負壓,促使其吸著於皮膚,引起局部淤血,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我國傳統使用的拔罐為火罐,近年來又發明了抽氣罐。抽氣罐使用起來比火罐方便。
一、拔罐的機理
按中醫理論講,拔罐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散寒、調理臟腑虛實、活血化淤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病的機理是:
① 拔罐能使病人皮膚的毛細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從而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這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可以被送往全身各處,刺激機體的各個器官,增強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② 拔罐可使機體局部的血管擴張,起到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作用。
③ 拔罐還具有增進人體內淋巴液的循環,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
④ 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臟器對其代謝產物的排除。
⑤ 拔罐可以通過刺激病人的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種類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氣罐等。根據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採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此法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病症。
2.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於相應位置後,用一隻手壓住皮膚,另一隻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復多次,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此法適用於治療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油(或其他潤滑油)後,再拔罐。然後,醫者用手握住罐子,在塗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當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於治療肌肉豐厚,皮膚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即將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症。
三、拔罐的臨床應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現簡要介紹以下幾種:
1.用拔罐法治療感冒
症狀: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咳嗽、頭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風門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關6、太陽穴7。對於發燒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絡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療頭痛
症狀:頭部脹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陽穴。
3.用拔罐法治療支氣管炎
症狀:咳嗽痰多,伴胸骨後疼痛,氣急,胸悶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豐隆10、尺澤11。
4.用拔罐法治療胃痙攣
症狀:突發性劇烈上腹痛,有時伴有惡心嘔吐等。胃痙攣常見於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有胃神經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樞14、內關15。
5.用拔罐法治療失眠
症狀:入睡困難,多夢,頭暈、健忘、疲倦無力等。
取穴:心俞16、腎俞17、脾俞18、內關、三陰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療高血壓
症狀: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失眠,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腎俞、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7.用拔罐法治療坐骨神經痛
症狀:腰臀部、大小腿右側、小腿右外側及足背側發生放射樣、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等。
取穴:腎俞、環跳22、承扶23、殷門24、委中25、承山26、懸鍾27、風市28。
8.用拔罐法治療關節炎
症狀:關節疼痛、腫脹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遼)、曲池、外關、合谷。
下肢取穴:環跳、陽陵泉30、足三里、風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陽關32。
9.用拔罐法治療頸椎病
症狀:頸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療肩周炎
症狀:肩部疼痛、夜間尤甚及肩部有壓痛,活動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點處)。
四、拔罐的禁忌症
拔罐和其他治療方法一樣,也有其禁忌症。如,對於患有以下疾病的人不宜進行拔罐治療。
1.患嚴重心臟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腫瘤的人。
4.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的人。
5.孕婦和經期的婦女。
6.患有皮膚病的人。
五、拔罐應注意的事項
1.拔罐時應避開風口,防止受涼。
2.拔罐前不宜過於勞累或飲酒,以免影響療效。
3.每次治療時留罐的時間為10—15分鍾。
4.拔罐的部位如果出現瘀斑、水泡(在規定時間內)屬正常現象,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塗以龍膽紫,以防感染。
5.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6.人體的眼、耳、乳頭、前後陰、臍、心臟搏動處及毛發過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7.存在潰瘍、水腫的部位不宜拔罐。
附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