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兒推拿清內熱視頻教程
小兒推拿清內熱
出現一些體溫升高的現象,並且在每天中午前後,還會伴隨著手心和腳心都出汗,這時候可以在小兒胳膊內側,採取一些輕柔的推拿方法,每次要達到100次到500次之間。
2、推拿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證卧室里的溫度非常的合適,不能太涼,不然很容易造成小兒身體出現感冒的現象,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2、小兒推拿與成人推拿的區別?
一、適合年齡不同
1、小兒推拿:12周歲以下兒童;
2、成人推拿:13歲以上青少年及成人;
二、推拿手法不同:
1、成人推拿:需要擁有一定的力度才會有好的效果,其手法大多是以捏,按,壓,點,推,拿,搓,揉等為主。
2、小兒推拿:動作要輕柔,並且適當的緩慢,一般以:揉,推,捏,搓為主。關節是不可隨便亂拉,抖,搖,扳,身體也盡量不能用點壓法。
三、推拿部位側重不同:
1、小兒推拿:多在肘膝以下,因為這里兒科穴位比較多,而且多數都要配合捏脊和摩腹,因為小兒脾胃多虛弱,手法上要輕柔。
2、成人推拿:成人和小兒的身體素質不同,所用的手法,手法作用的時間、部位都不是相同的,成人主要以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為主,手法上較小兒推拿要重一點,講求均勻有力,持久滲透。
3、小兒推拿療法的推拿方法
小兒推拿手法應輕快柔和,有的手法雖與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動作及操作方法卻不一樣。治療穴位有時也和成人不同。 1.推法:用拇指面(正、側兩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選定的穴位上作直線推動,稱直推法;用雙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兩端分開推,稱分推法(圖2)。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選定的穴位上貼住皮膚,帶動皮肉筋脈作旋轉回環活動,稱揉法(圖3)。治療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准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患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兩旁,算作捏脊一遍(圖4)。此法多用於小兒疳積,故又稱「捏積」。
4.推脊法:用食、中指(並攏)面自病兒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處,稱推脊法(圖5)。此法適用於高熱。 小兒推拿的常用穴位(圖6及表)。
穴名│位置│主治│操作
脾土穴;拇指羅紋面;腹瀉、嘔吐;用推法,推200~500次 自食指端橈側邊緣至虎口,成一直線;食積、腹瀉;用推法,推100~300次
大腸穴用推法,分補大腸,清大腸,清補大腸3法;自指尖推向虎口為補大腸,反之為清大腸,來回推為清補大腸,亦稱平補平瀉。推5~10分鍾,1000~2000次。
板門穴;大魚際隆起處;胸悶、嘔吐、食積腹滿、食慾不振;用推法或揉法,50~200次
三關穴 ;前臂橈側邊緣,自腕橫紋直上至肘橫紋成一直線;外感怕冷無汗、營養不良;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部,推200~500次
六腑穴 ;前臂尺側邊緣,自腕橫紋直上至肘橫紋成一直線;發熱、多汗,虛證忌用;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腕部,推100~500次
天河水穴;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直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身熱煩躁,外感發熱;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彎處,推100~500次
七節穴;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直線;腹瀉、痢疾、食積腹脹、腸熱便秘;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推200~500次
龜尾穴;尾椎骨處;腹瀉、脫肛、便秘;用揉法,揉300~600次
丹田穴;臍下2 寸;少腹痛、遺尿、脫肛、小便赤少;用摩法或揉法,操作3~5分鍾
4、小兒推拿常用手法有哪些?
小兒推拿手法應輕快柔和,有的手法雖與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動作及操作方法卻不一樣,治療穴位有時也和成人不同。
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如下:
(1)推法:用拇指面(正側兩面均可)或示、中指面,在選定的穴位上作直線推動,稱直推法;用雙手拇指面從同一穴位起,向兩端分開推,稱分推法。
(2)揉法:用指端(示、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選定的穴位上貼住皮膚,帶動皮肉筋脈作旋轉回環活動,稱揉法。治療部位小者用指端揉,大者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對准示指前半段,然後頂住患兒皮膚,拇、示指前移,提起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兩旁,算作捏脊一遍。
此法多用於小兒疳積,故又稱「捏積」。
(4)推脊法:用示、中指(並攏)面自患兒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處,稱推脊法。此法適用於高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