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神內和神外
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
神經內科 :神經內科是獨立的二級學科,不屬於內科概念。主要診治腦血管疾病(腦梗塞、腦出血)、偏頭痛、腦部炎症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脊髓炎、癲癇、痴呆、神經系統變性病、代謝病和遺傳病、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病、周圍神經病(四肢麻木、無力)及重症肌無力等。
神經外科:外科學的分支。神經外科是主治由於外傷導致的腦部、脊髓等神經系統的疾病,例如車禍致腦部外傷,或腦部有腫瘤壓迫需手術治療等; 小兒神經外科是主治腦半球腫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三腦室腫瘤、松果體腫瘤、顱咽管瘤、顱底腫瘤,以及髓內腫瘤、各種椎管內和脊柱腫瘤;包括先天性腦積水、脊髓和脊膜膨出、脊柱栓系綜合症、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顱縫早閉、各種先天性顱頜面畸形。
拓展資料
神經內科常見症狀:·眩暈、腦梗塞、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神經症、面神經炎、暈厥、橈神經麻痹、痴呆綜合征、癲癇、頭痛、坐骨神經痛、帕金森病、急性脊髓炎。
2、髓內腫瘤的症狀有哪些?
1.病史脊髓膠質瘤的病史時間相差很大,最短的只有半個月,最長達10年以上,小兒平均病史為9.5個月,而40歲以上者平均病史達5年之久。當有外傷、發熱時可能會促使脊髓壓迫症狀加速發展。單純從病史來說,不能鑒別脊髓內或脊髓外腫瘤。一般說來,圓錐和馬尾部腫瘤的病史比頸、胸段脊髓者為長。
2.首發症狀首發症狀以疼痛最多見(文獻中有報道為60%~68%)。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腫瘤可壓迫脊髓丘腦束的纖維,可侵及後角細胞,長腫瘤的脊髓可使相應的神經根和硬脊膜壓向脊椎骨,局部脊髓可因腫脹缺血而引起疼痛。疼痛可較劇烈,可為單側,也可為雙側,但往往不如神經鞘瘤所引起的疼痛強烈。如病人訴神經根性疼痛,其性質似灼痛、咬痛、刺痛或扭痛者,則應想到可能是後角細胞刺激所致。
首發症狀中運動功能障礙者佔21%,感覺異常者佔18%,可以雙側不對稱。臨床上感覺異常包括感覺分離作為首發症狀可能遠比運動障礙來得早,但由於不易被患者所注意,等到出現運動障礙後才引起注意,括約肌功能紊亂作為首發症狀卻很少見。
3.入院時的症狀和體征病人來院時大多數已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障礙,病人來院時有疼痛症狀者達85%,訴肢體麻木或束帶感者達43%,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礙為52%,便秘者為18%。大部分有明顯錐體束征,但未發生癱瘓。有較明顯肌萎縮者約佔1/3,從理論上講脊髓內膠質瘤引起上神經元癱瘓不會產生典型的肌萎縮,但事實上卻並不很少見,這可能是由於癱瘓後的廢用引起,腫瘤壓迫某些節段的脊髓神經,或由於疼痛而使病人活動減少。相應部位的棘突壓痛和腰部運動受限,比在脊膜瘤和神經鞘瘤等脊髓外腫瘤的病例少見。
除詳細詢問病史和反復核實存在的體征以外,還應輔以必要的輔助性檢查,如脊柱X線平片,除外椎體病變的存在。目前臨床最常選用的方法,脊髓計算機斷層掃描及磁共振。
3、小孩如果有腫瘤會感覺疼痛嗎
小孩子腿疼是怎麼回事您好,寶寶情況敘述太簡單,不好判斷,建議去醫院檢查確診。臨床上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多見於生長痛,少數病理情況還有關節炎或滑膜炎等。幼兒身體處於發育中,機體生長速度迅速時常出現無原因的下肢疼痛,因疼痛與生長有關,在醫學上稱為生長痛。生長痛多發生於膝關節、大腿、小腿、腹股溝,可以是雙側下肢,也可能是單側。疼痛特點為不定期間歇性發作,發作頻率不規則,有時一天1-2次,有時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除疼痛外並無其他不適症狀。必要時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寶寶多大呢,可以給寶寶做個檢查看看,是否有缺鈣造成的呢。如果小兒是局部肌肉疼痛,可能是缺乏鈣劑,維生素D等所致的肌肉痙攣,應詳細檢查明確後,積極治療, 日常應合理飲食,加強護理,局部注意保暖,避免寒濕,適當補充維生素D,鈣劑等,配合局部熱敷,按摩,理療等措施,多可好轉,如果疼痛發生在骨骼兩端,考慮是生長型疼痛,只需合理飲食,配合局部按摩等即可,具體應遵循臨床醫師的指導。如您是負責的家長,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到醫院里讓醫生去診治小孩經常說腿疼為什麼腿痛是小兒常見症狀,因發作的頻率程度不一,常不能引起家長的重視。有的家長認為小兒說腿痛是調皮說謊,有的家長聽說小兒腿痛為生長痛,不予以理會,甚至以此當經驗向別人介紹,認為生長骨痛無大礙。其實,腿痛只是一種症狀,發生的原因很多,可直接來源於雙腿本身的疾病,如外傷(包括骨折、脫位、軟組織傷)、炎症、腫瘤等,也見於很多兒內科性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結締組織病、壞血病、肌炎、疲勞等等。我們就曾碰到因腿痛而就診的小兒,經檢查確診為白血病;還有一例腿痛患兒,最後檢查竟是脊柱腫瘤,確診時,距初診時間已近半年,不能不說是一個教訓。所謂生長痛,也叫生長骨痛,醫學上確有這一診斷名詞,它是一組綜合征,多見於3-10歲小兒,主要見於單側或雙側膝關節及其周圍小腿,間斷發作,起病急,疼痛可能很明顯(病兒可能哭鬧),每次發作時間短,多半於夜間發作,短期內能自行緩解,疼後玩樂如常,體檢多無明顯異常,常規化驗影像學檢查正常,一般不影響小兒身體生長發育。約長到10歲,疼痛發作就明顯減少,至青春期發作停止。總之,遇到腿痛的患兒,家長醫生都應認真對待,追究原因,即使是生長痛,也是要處理的,不要忘了到醫院診治。 孩子老說小腿疼,怎麼辦?一般來說,3-4歲的孩子若經常說腿疼,但不發燒且關節亦無紅腫,無觸痛,疼一會兒就很快好轉,此進度請家長放心,孩子沒有患關節炎,只是生長發育快,又開始會走,會跑,故下肢的負擔較重,致使骨端充血,孩子就會感到腿疼。此外,應該給孩子做詳細體檢,檢查孩子是否曾患過佝僂病因為患過佝僂病的小兒,有的可遺留輕度的下肢畸形。如有輕度的「X」或「O」型腿,則膝關節和韌帶松馳,關節面的受力不均衡而致使膝關節左右松動,不穩,孩子走路過多時就會感到腿疼。這兩種情況的腿疼多在下午或晚上發作,尤其是在過度活動時,這時只要睡一夜即可停止發作。還有一種情況,有的孩子患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腿疼,待上呼吸道感染好轉後,腿疼隨之消失,這是由於上感可以引起一過性膝關節滑膜炎所致。上述三種情況的腿疼不需治療,只要好好休息,適當限制孩子活動即可,有時適當補充些鈣劑和維生素,也可得到改善。對於5-15歲孩子的腿疼,要注意晚發性佝僂病的發生。盡管比較少見,也要注意。這種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造成的。且多發生於缺乏日光照射的冬末初春。這個年齡是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對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增加,若缺乏即可發病。表現為走路疲乏無力,下肢疼痛,尤以膝關節,踝關節及小腿酸痛為多,有的不定期會「腿抽筋」,個別人還可有足跟疼,上述這些症狀在久站,久走和勞累後加重,但休息後可緩解,同時可伴有睡眠不安和多汗,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扣,症狀即可好轉 我的孩子3歲了,近來在幾天老是說腿疼是怎麼回事1.生長痛多發生於膝關節、大腿、小腿、腹股溝部,可以是雙側下肢,亦可以是單側。發生年齡大都在4-12歲。疼痛發作時,主要特點是不定期間歇性發作下肢隱痛或劇烈疼痛,持續時間短則幾秒鍾,長者可達數小時。發作的頻率不規則,有時一日發作1-2次,有的數月或數年發作一次。發作時除疼痛外並無其他不適症狀和體征。疼痛可以突然消失,亦可逐漸消失。生長痛雖無葯物可治,但也不會導致不良後果。但有些疾病也會表現為腿痛,如急性骨髓炎、骨關節結核病、化膿性關節炎等,建議能在醫生的指導下確診。2.首先應該看寶寶只是偶爾出現腿痛,還是腿痛的情況長期持續存在?如果只是偶爾一次出現腿痛,或許是運動過多過於勞累所致。但是,如果長期持續存在, 要警惕骨腫瘤的可能,不可掉以輕心。建議必要時至少應該去正規醫院去檢查,如果檢查過都沒有異常,則有可能只是正常的生長痛。3.生長痛的可能大,最重要的是及時休息.不要過度運動。適當補充鈣和口服維生素c。晚上用熱水器熱敷。必要時可用消炎鎮痛類的葯物。不會產生後遺症或影響小兒正常的生長發育。4.如果孩子無其它症狀的話,這可能是生長痛主要是缺鈣,建議你去醫院進行血鈣檢查,明確後及時補充鈣劑。5.一般來說,3-4歲的孩子若經常說腿疼,但不發燒且關節亦無紅腫,無觸痛,疼一會兒就很快好轉,此進度請家長放心,孩子沒有患關節炎,只是生長發育快,又開始會走,會跑,故下肢的負擔較重,致使骨端充血,孩子就會感到腿疼。此外,應該給孩子做詳細體檢,檢查孩子是否曾患過佝僂病因為患過佝僂病的小兒,有的可遺留輕度的下肢畸形。如有輕度的「X」或「O」型腿,則膝關節和韌帶松馳,關節面的受力不均衡而致使膝關節左右松動,不穩,孩子走路過多時就會感到腿疼。這兩種情況的腿疼多在下午或晚上發作,尤其是在過度活動時,這時只要睡一夜即可停止發作。還有一種情況,有的孩子患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腿疼,待上呼吸道感染好轉後,腿疼隨之消失,這是由於上感可以引起一過性膝關節滑膜炎所致。上述三種情況的腿疼不需治療,只要好好休息,適當限制孩子活動即可,有時適當補充些鈣劑和維生素,也可得到改善。這是我找的一些專業醫師的回答,希望會對你有幫助 4歲的孩子經常腿疼是什麼原因星期一我帶孩子去集上逛了一圈,晚上睡覺時就說右腿彎處疼。以前也聽她說過腿疼 是什麼原因呢?生長性疼痛又稱「小兒生長痛」,醫學上叫非特異性肢痛,可能與生長發育有關,多見於3~5歲幼兒,生理學研究證明,1~3歲的孩子體重增加的速度超過了身高增長的速度,所以顯得胖而可愛,醫學上把這一階段稱為「第一增重期」。3歲以後,孩子身高增長的速度會加快,由於此期間孩子骨骼生長的速度超過骨骼周圍神經、肌腱的生長速度,結果可使其他肌肉、神經發生不協調疼痛,疼痛位於雙膝及附近肌肉,偶爾可位於大腿或雙踝部,有時也可能出現上肢疼痛,一般疼痛部位比較固定,於晚間或入睡後發生,疼痛程度差異性很大,小兒可因疼痛突然驚醒,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經按摩可減輕,但很少同時雙腿疼痛,並且局部無紅、腫、發熱改變,疼痛可自行緩解。當孩子恢復正常後,便不再感到疼痛,既能跑又能跳,活潑如初。化驗及X線檢查無特殊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身長增高速度減慢,疼痛逐漸減輕、消失,不會留下後遺症。小兒生長痛應與病理性疼痛相區別,病理性疼痛的特點是:疼痛在活動時加重,休息時減輕,腿的病變部位有紅、腫、熱、痛等異常變化,且腿部活動受限制。診斷小兒生長要作化驗和X線檢查,以排除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這些疾病較嚴重,而且需要給予及時治療。 生長性疼痛由於與生長發育有關,是一種暫時性的生理現象,一般不需要治療,疼痛發作時可局部按摩或熱敷,也可以引導孩子玩玩具、做游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同時還應該向孩子說明道理,讓孩子知道這種疼痛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必害怕。發作頻繁而且疼痛較重時可口服水楊酸類止痛劑,若用葯後仍有疼痛,則需到醫院作詳細檢查,以排除病理性疼痛或其他病症。
4、小孩脊柱側彎怎麼辦?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小兒脊柱側彎的治療需根據分型及嚴重程度而定,具體情況如下:
1、功能性脊柱側彎:最為常見,可經調整姿勢後糾正;
2、特發性脊柱側彎:若側彎度數在10度之內,可通過簡單支具固定糾正,若側彎度數超過20度,則需藉助手術方法糾正;
3、先天性脊柱側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需早期干預及手術;
4、合並有骨病腫瘤的脊柱側彎:需找到病因,再針對性治療。
5、孩子發生脊柱側彎的原因有哪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側彎中心】
脊柱側凸按照病因可以分為功能性或器質性兩種,或稱非結構性和結構性者:
(一)非結構性脊柱側凸
1.姿勢性側彎;
2.腰腿疼痛,如椎間盤突出症、腫瘤;
3.雙下肢不等長引起;
4.髖關節攣縮引起;
5.炎症刺激(如闌尾炎);
6.癔症性側彎。
非結構性脊柱側彎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暫時性側彎,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復正常,但長期存在者,也可發展成結構性側彎。一般這種病人在平卧時側彎常可自行消失,拍攝X線片,脊柱骨均為正常。
(二)結構性脊柱側凸
1.特發性
最常見,占總數的75%-85%,發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稱之為特發性脊柱側彎。根據發病年齡不同,可分成三類。
(1)嬰兒型(0~3歲) ①自然治癒型;②進行型。
(2)少年型(4~10歲)。
(3)青少年型(>10歲~骨骼發育成熟之間)。
上述三型中又以青少年型最為常見。
2.先天性
(1)形成不良型 ①先天性半椎體;②先天性楔形椎。
(2)分節不良型。
(3)混合型,同時合並上述兩種類型。
先天性脊柱側彎是由於脊柱在胚胎時期出現脊椎的分節不完全、一側有骨橋或者一側椎體發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兩種因素,造成脊柱兩側生長不對稱,從而引起脊柱側凸。往往同時合並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線片上即可發現脊椎發育畸形。
3.神經肌肉性
可分為神經源性和肌源性,是由於神經或肌肉方面的疾病導致肌力不平衡,特別是脊柱旁肌左右不對稱所造成的側凸。常見的原因有小兒麻痹後遺症、腦癱、脊髓空洞症、進行性肌萎縮症等。
4.神經纖維瘤合並脊柱側凸。
5.間質病變所致脊柱側凸
如馬方綜合征、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症等。
6.後天獲得性脊柱側凸
如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結核、膿胸及胸廓成形術胸部手術引起的脊柱側凸。
7.其他原因
如代謝性、營養性或內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側凸。
脊柱側彎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的,發現得早,治療得當,絕大多數都不需要手術,一定要抓緊時間積極治療。可以帶孩子來給中山一院的楊軍林教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