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一人體解剖生理學重點、習題
解剖:
系統解剖學題庫提綱
一、名詞解釋
系統解剖學、人體標准解剖學姿勢、椎孔、椎間孔、胸骨角、胸骨下角、顴弓、翼點、鼻旁竇、骨盆、骨盆上口、骨盆下口、足弓、斜角肌間隙、小腿三頭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咽峽、舌乳頭、咽淋巴環、齒狀線、肝門、肝蒂、肺門、肺根、支氣管肺段、縱隔、腎門、腎蒂、腎竇、腎區、膀胱三角、精索、會陰、腹膜腔、動脈、靜脈、心尖切跡、三尖瓣復合體、二尖瓣復合體、心傳導系、竇房結、頸動脈竇、頸動脈小球、掌淺弓、掌深弓、靜脈角、乳糜池、感覺器、感受器、角膜、視神經盤、黃斑、屈光系統、螺旋器、灰質、白質、神經核、神經節、纖維束、神經、反射、反射弧、腰骶干、網狀結構、鼓索、交感干、腦干、大腦皮質、基底核、紋狀體、內囊、邊緣葉、邊緣系統、椎體外系、硬膜外隙、蛛網膜下隙、脈絡叢、大腦動脈環
二、問答
1、 顳下頜關節的組成、特點、運動
2、 平靜呼吸及深呼吸的參與肌
3、 胃的組成
4、 肝的臟面的形態結構
5、 膽汁分泌及輸送途徑
6、 喉腔的分部
7、 腎的冠狀面的重要結構
8、 子宮的位置及固定裝置
9、 精子產生及排出途徑
10、 體循環
11、 肺循環
12、 右心室結構
13、 左心室結構
14、 心傳導系及其結構
15、 各心瓣膜的位置及作用
16、 結腸和回腸的動脈分布
17、 胃的動脈及其來源
18、 甲狀腺、腎上腺的營養及來源血管
19、 心、肝、脾、肺、腎的營養及功能血管
20、 直腸和肛管的動脈及來源
21、 淚液分泌及排泄途徑
22、 眼瞼及眼球肌肉及其作用
23、 鼓室各壁的名稱、結構特點、毗鄰及交通
24、 眼外肌組成及其神經支配
25、 支配舌的神經名稱、纖維性質和支配范圍
26、 三對大唾液腺的名稱及其所屬的分泌神經
27、 大腦皮質各中樞的位置
28、 第1軀體運動及感覺區特點
29、 腦脊液產生部位及循環途徑
30、 硬腦膜竇內血液流向
三、填空及選擇(知識點相關內容)
人體標准解剖學姿勢及術語、軸與面、運動系統的構成及各部作用、骨的分類及各類的特徵、骨的構造、椎骨七個突起、各部椎骨的特徵、腦顱骨及面顱骨、顱前中後窩內的特徵結構、顱骨的骨性標志、鼻旁竇的開口、新生兒顱囟、上肢帶骨及自由上肢骨的骨性標志、腕骨近遠二列排列順序、下肢骨骨性標志、閉孔、髖臼、直接連接及間接連接的分類、關節基本構造及輔助結構、椎骨間的連接、椎間盤、脊柱生理性彎曲、胸鎖關節、四大關節、恥骨聯合、骶髂關節、肌的分類及輔助結構、咀嚼肌、頸肌、背淺深肌、胸上肢及固有肌、腹前外及後群肌、上肢帶肌、手肌、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內臟一般結構、胸標志線、腹分區、牙的分類及形態、牙組織及牙周組織、唾液腺、咽分部、食管狹窄、胃分部、十二指腸分部、空腸和回腸的特點、結腸與盲腸的特徵結構、 McBurney點、結腸分段、胰分部、喉軟骨、喉連接、肺尖、肺分葉、泌尿系統組成、被膜、輸尿管狹窄、膀胱形態、女性尿道特點、輸精管分部、男性尿道狹窄、女性生殖系統附屬腺、卵巢、輸卵管分部、子宮形態、子宮韌帶、乳房結構、腹膜各位(內、間、外)器官、腹膜形成結構、脈管系統、體循環、肺循環、心的外形、卵圓窩、室上嵴、左心房、心間隔、心的靜脈、心外膜、頸外動脈、鎖骨下動脈、腹腔干、腸系膜上下動脈、髂內外動脈、上下肢淺靜脈、上下腔靜脈重要通道、淋巴干、胸導管、脾、感受器分類、角膜、眼內容物、淚腺、眼球外肌、光錐、外耳道、鼓室、骨迷路、膜迷路、神經系統分類、神經系統常用術語、脊神經、四大神經叢的組成及分支及支配肌肉及受損情況、腦神經的名稱及性質及連腦部位及出顱腔部位、胸神經前支節段性分布、脊髓位置和外形及內部結構及功能、腦、腦干外形及內部結構、非腦神經核、小腦外形及內部結構、間腦的5個部分、腦神經發出纖維及支配的肌肉或粘膜、內臟運動神經的低級中樞及神經節及交通支、端腦外形及分葉、視覺區和聽覺區的位置、語言中樞分類、側腦室、大腦半球的髓質、神經傳導通路、硬腦膜、大腦前中動脈營養部位、基底動脈分支、脊髓的動脈
生理:
緒論
考綱要求
1、機體與環境的關系:刺激與反應,興奮與抑制,興奮性和閾。
2、穩態的概念,內環境相對恆定的重要意義。
3、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的生理意義和功能。
考綱精要
一、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新陳代謝、興奮性、生殖。
1、新陳代謝:是指機體與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以實現自我更新的過程。包括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
2、興奮性:指可興奮組織或細胞受到特定刺激時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組織細胞發生反應的各種內外環境的變化。
刺激引起組織興奮的條件:刺激的強度、刺激的持續時間,以及刺激強度對時間的變化率,這三個參數必須達到某個最小值。在其它條件不變情況下,引起組織興奮所需刺激強度與刺激持續時間呈反變關系。
衡量組織興奮性大小的較好指標為:閾值。
閾值:剛能引起可興奮組織、細胞去極化並達到引發動作電位的最小刺激強度。
3、生殖:生物體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能夠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個體,這種功能稱為生殖。生殖功能對種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視為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
二、生命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對多細胞機體而言,整體所處的環境稱外環境,而構成機體的細胞所處的環境稱為內環境。內、外環境與生命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當機體受到刺激時,機體內部代謝和外部活動,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這種變化稱為反應。反應有興奮和抑制兩種形式。
三、人體功能活動的調節機制
機體內存在三種調節機制: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自身調節。
1、神經調節:是機體功能的主要調節方式。調節特點:反應速度快、作用持續時間短、作用部位準確。基本調節方式: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反射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
反射與反應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反射活動需中樞神經系統參與。
2、體液調節:發揮調節作用的物質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內分泌細胞分泌後可以進入血液循環發揮長距離調節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組織液內擴散,改變附近的組織細胞的功能狀態,這稱為旁分泌。調節特點:作用緩慢、持續時間長、作用部位廣泛。(這些特點都是相對於神經調節而言的。)
神經一體液調節:內分泌細胞直接感受內環境中某種理化因素的變化,直接作出相應的反應。
3、自身調節:是指內外環境變化時組織、細胞不依賴於神經或體液調節而產生的適應性反應。舉例:(1)心室肌的收縮力隨前負荷變化而變化,從而調節每搏輸出量的特點是自身調節,故稱為異長自身調節。(2)全身血壓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腎血流量維持不變的特點是自身調節。
四、生理功能的反饋調控:正反饋和負反饋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糾正控制信息的效應。
負反饋調節的主要意義在於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在負反饋情況時,反饋控制系統平時處於穩定狀態。
正反饋:反饋信息不是制約控制部分的活動,而是促進與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
正反饋的意義在於使生理過程不斷加強,直至最終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饋情況時,反饋控制系統處於再生狀態。
生命活動中常見的正反饋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內環境與穩態
內環境即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各種腔室液等),是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內環境直接為細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學條件、營養物質,並接受來自細胞的代謝尾產物。內環境最基本的特點是穩態。
穩態是內環境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一種狀態,是內環境理化因素、各種物質濃度的相對恆定,這種恆定是在神經、體液等因素的調節下實現。穩態的維持主要依賴負反饋。穩態是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而不是絕對穩定。
細胞的基本功能
考綱要求
1.細胞膜的物質轉運。
2.細胞的生物電現象以及細胞興奮的產生和傳導的原理。
3.神經-骨骼肌接頭的興奮傳遞。
考綱精要
一、細胞膜的基本結構——液態鑲嵌模型
該模型的基本內容:以液態脂質雙分子層為基架,其中鑲嵌著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質分子,並連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鏈。
特點:
(1)脂質膜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流動的。
(2)細胞膜兩側是不對稱的,因為兩側膜蛋白存在差異,同時兩側的脂類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細胞膜上相連的糖鏈主要發揮細胞間「識別」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種不同的功能,如發揮轉動物質作用的載體蛋白、通道蛋白、離子泵等,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質的形式存在,並且以多種不同形式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如靠近膜的內側面、外側面、貫穿整個脂質雙層三種形式均有。
(5)細胞膜糖類多數裸露在膜的外側,可以作為它們所在細胞或它們所結合的蛋白質的特異性標志。
二、細胞膜物質轉運功能
物質進出細胞必須通過細胞膜,細胞膜的特殊結構決定了不同物質通過細胞的難易。例如,細胞膜的基架是雙層脂質分子,其間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僅有能溶於脂類的小分子物質可以自由通過細胞膜,而細胞膜對物質團塊的吞吐作用則是細胞膜具有流動性決定的。不溶於脂類的物質,進出細胞必須依賴細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幫助。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轉運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被動轉運:包括單純擴散和易化擴散兩種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質由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低濃度的一側轉運的過程。跨膜擴散的最取決於膜兩側的物質濃度梯度和膜對該物質的通透性。單純擴散在物質轉運的當時是不耗能的,其能量來自高濃度本身包含的勢能。
2.易化擴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質在特殊膜蛋白的協助下,由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低濃度的一側移動的過程。參與易化擴散的膜蛋白有載體蛋白質和通道蛋白質。
以載體為中介的易化擴散特點如下:(1)競爭性抑制;(2)飽和現象;(3)結構特異性。以通道為中介的易化擴散特點如下:(1)相對特異性;(2)無飽和現象;(3)通道有「開放」和「關閉」兩種不同的機能狀態。
(二)主動轉運,包括原發性主動轉運和繼發性主動轉運。
主動轉運是指細胞消耗能量將物質由膜的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的一側轉運的過程。主動轉運的特點是:(1)在物質轉運過程中,細胞要消耗能量;(2)物質轉運是逆電-化學梯度進行;(3)轉運的為小分子物質;(4)原發性主動轉運主要是通過離子泵轉運離子,繼發性主動轉運是指依賴離子泵轉運而儲備的勢能從而完成其他物質的逆濃度的跨膜轉運。
最常見的離子泵轉運為細胞膜上的鈉泵(Na+ -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點如下:
(1)鈉泵是由一個催化亞單位和一個調節亞單位構成的細胞膜內在蛋白,催化亞單位有與Na+、ATP結合點,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濃度差將細胞內的Na+移出膜外,同時將細胞外的K+移入膜內。
(3)與靜息電位的維持有關。
(4)建立離子勢能貯備:分解的一個ATP將3個Na+移出膜外,同時將2個K+移入膜內,這樣建立起離子勢能貯備,參與多種生理功能和維持細胞電位穩定。
(5)可使神經、肌肉組織具有興奮性的離子基礎。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均為耗能過程)
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質或物質團塊由細胞排出的過程,主要見於細胞的分泌活動。入胞則指細胞外的某些物質團塊進入細胞的過程。因特異性分子與細胞膜外的受體結合並在該處引起的入胞作用稱為受體介導式入胞。
記憶要點:(1)小分子脂溶性物質可以自由通過脂質雙分子層,因此,可以在細胞兩側自由擴散,擴散的方向決定於兩側的濃度,它總是從濃度高一側向濃度低一側擴散,這種轉運方式稱單純擴散。正常體液因子中僅有O2、CO2、NH3以這種方式跨膜轉運,另外,某些小分子葯物可以通過單純擴散轉運。
(2)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質從濃度高向濃度低處轉運時不需消耗能量,屬於被動轉運,但轉運依賴細胞膜上特殊結構的「幫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擴散理解成「幫助擴散」。什麼結構發揮「幫助」作用呢?——細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為載體將物質從濃度高處「背」向濃度低處,也可以作為通道,它開放時允許物質通過,它關閉時不允許物質通過。體液中的離子物質是通過通道轉運的,而一些有機小分子物質,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則依賴載體轉運。至於載體與通道轉運各有何特點,只需掌握載體轉運的特異性較高,存在競爭性抑制現象。
(3)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質從濃度低向濃度高處轉運時需要消耗能量,稱為主動轉運。體液中的一些離子,如Na+、K+、Ca2+、H+的主動轉運依靠細胞膜上相應的離子泵完成。離子泵是一類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應離子的結合位點,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釋放能量,並利用能量供自身轉運離子,所以離子泵完成的轉運稱為原發性主動轉運。體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機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動轉運屬於繼發性主動轉運,它依賴離子泵轉運相應離子後形成細胞內外的離子濃度差,這時離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一側易化擴散的同時將有機小分子從低濃度一側耦聯到高濃度一側。腸上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屬於這種繼發性主動轉運。
(4)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質或物質團塊出入細胞的方式。內分泌細胞分泌激素、神經細胞分泌遞質屬於出胞作用;上皮細胞、免疫細胞吞噬異物屬於入胞作用。
三、細胞膜的受體功能
1.膜受體是鑲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多為糖蛋白,也有脂蛋白或糖脂蛋白。不同受體的結構不完全相同。
2.膜受體結合的特徵:①特異性;②飽和性;③可逆性。
四、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生物電的表現形式:
靜息電位——所有細胞在安靜時均存在,不同的細胞其靜息電位值不同。
動作電位——可興奮細胞受到閾或閾上刺激時產生。
局部電位——所有細胞受到閾下刺激時產生。
1.靜息電位:細胞處於安靜狀態下(未受刺激時)膜內外的電位差。
靜息電位表現為膜個相對為正而膜內相對為負。
(1)形成條件:
①安靜時細胞膜兩側存在離子濃度差(離子不均勻分布)。
②安靜時細胞膜主要對K+通透。也就是說,細胞未受刺激時,膜上離子通道中主要是K+通道開放,允許K+由細胞內流向細胞外,而不允許Na+、Ca2+由細胞外流入細胞內。
(2)形成機制:K+外流的平衡電位即靜息電位,靜息電位形成過程不消耗能量。
(3)特徵:靜息電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兩側穩定的電位差。
只要細胞未受刺激、生理條件不變,這種電位差持續存在,而動作電位則是一種變化電位。細胞處於靜息電位時,膜內電位較膜外電位為負,這種膜內為負,膜外為正的狀態稱為極化狀態。而膜內負電位減少或增大,分別稱為去極化和超級化。細胞先發生去極化,再向安靜時的極化狀態恢復稱為復極化。
2.動作電位:
(1)概念:可興奮組織或細胞受到閾上刺激時,在靜息電位基礎上發生的快速、可逆轉、可傳播的細胞膜兩側的電變化。動作電位的主要成份是峰電位。
(2)形成條件:
①細胞膜兩側存在離子濃度差,細胞膜內K+濃度高於細胞膜外,而細胞外Na+、Ca2+、Cl-高於細胞內,這種濃度差的維持依靠離子泵的主動轉運。(主要是Na+ -K+泵的轉運)。
②細胞膜在不同狀態下對不同離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靜時主要允許K+通透,而去極化到閾電位水平時又主要允許Na+通透。
③可興奮組織或細胞受閾上刺激。
(3)形成過程:≥閾刺激→細胞部分去極化→Na+少量內流→去極化至閾電位水平→Na+內流與去極化形成正反饋(Na+爆發性內流)→達到Na+平衡電位(膜內為正膜外為負)→形成動作電位上升支。
膜去極化達一定電位水平→Na+內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動作電位下降支。
(4)形成機制:動作電位上升支——Na+內流所致。
動作電位的幅度決定於細胞內外的Na+濃度差,細胞外液Na+濃度降低動作電位幅度也相應降低,而阻斷Na+通道(河豚毒)則能阻礙動作電位的產生。
動作電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5)動作電位特徵:
①產生和傳播都是「全或無」式的。
②傳播的方式為局部電流,傳播速度與細胞直徑成正比。
③動作電位是一種快速,可逆的電變化,產生動作電位的細胞膜將經歷一系列興奮性的變化: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低常期,它們與動作電位各時期的對應關系是:峰電位——絕對不應期;負後電位——相對不應期和超常期;正後電位——低常期。
④動作電位期間Na+、K+離子的跨膜轉運是通過通道蛋白進行的,通道有開放、關閉、備用三種狀態,由當時的膜電位決定,故這種離子通道稱為電壓門控的離子通道,而形成靜息電位的K+通道是非門控的離子通道。當膜的某一離子通道處於失活(關閉)狀態時,膜對該離子的通透性為零,同時膜電導就為零(電導與通透性一致),而且不會受刺激而開放,只有通道恢復到備用狀態時才可以在特定刺激作用下開放。
3.局部電位:
(1)概念:細胞受到閾下刺激時,細胞膜兩側產生的微弱電變化(較小的膜去極化或超極化反應)。或者說是細胞受刺激後去極化未達到閾電位的電位變化。
(2)形成機制:閾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開放,產生少量去極化或超極化,故局部電位可以是去極化電位,也可以是超極化電位。局部電位在不同細胞上由不同離子流動形成,而且離子是順著濃度差流動,不消耗能量。
(3)特點:
①等級性。指局部電位的幅度與刺激強度正相關,而與膜兩側離子濃度差無關,因為離子通道僅部分開放無法達到該離子的電平衡電位,因而不是「全或無」式的。
②可以總和。局部電位沒有不應期,一次閾下刺激引起一個局部反應雖然不能引發動作電位,但多個閾下刺激引起的多個局部反應如果在時間上(多個刺激在同一部位連續給予)或空間上(多個刺激在相鄰部位同時給予)疊加起來(分別稱為時間總和或空間總和),就有可能導致膜去極化到閾電位,從而爆發動作電位。
③電緊張擴布。局部電位不能像動作電位向遠處傳播,只能以電緊張的方式,影響附近膜的電位。電緊張擴布隨擴布距離增加而衰減。
4.興奮的傳播:
(1)興奮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可興奮細胞興奮的標志是產生動作電位,因此興奮的傳導實質上是動作電位向周圍的傳播。動作電位以局部電流的方式傳導,直徑大的細胞電阻較小傳導的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經纖維動作電位以跳躍式傳導,因而比無髓纖維傳導快。
動作電位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是「全或無」式的,動作電位的幅度不因傳導距離增加而減小。
(2)興奮在細胞間的傳遞:細胞間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是化學性傳遞,包括突觸傳遞和非突觸傳遞,某些組織細胞間存在著電傳遞(縫隙連接)。
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信息傳遞過程如下:
神經末梢興奮(接頭前膜)發生去極化→膜對Ca2+通透性增加→Ca2+內流→神經末梢釋放遞質ACh→ACh通過接頭間隙擴散到接頭後膜(終板膜)並與N型受體結合→終板膜對Na+、K+(以Na+為主)通透性增高→Na+內流→終板電位→總和達閾電位→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
特點:①單向傳遞;②傳遞延擱;③易受環境因素影響。
記憶要點:①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信息傳遞實際上是「電—化學—電」的過程,神經末梢電變化引起化學物質釋放的關鍵是Ca2+內流,而化學物質ACh引起終板電位的關鍵是ACh和受體結合後受體結構改變導致Na+內流增加。
②終板電位是局部電位,具有局部電位的所有特徵,本身不能引起肌肉收縮;但每次神經沖動引起的ACh釋放量足以使產生的終板電位總和達到鄰近肌細胞膜的閾電位水平,使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因此,這種興奮傳遞是一對一的。
③在接頭前膜無Ca2+內流的情況下,ACh有少量自發釋放,這是神經緊張性作用的基礎。
5.興奮性的變化規律: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復。
五、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1.骨骼肌的特殊結構:
肌纖維內含大量肌原纖維和肌管系統,肌原纖維由肌小節構成,粗、細肌絲構成的肌小節是肌肉進行收縮和舒張的基本功能單位。肌管系統包括肌原纖維去向一致的縱管系統和與肌原纖維垂直去向的橫管系統。縱管系統的兩端膨大成含有大量Ca2+的終末池,一條橫管和兩側的終末池構成三聯管結構,它是興奮收縮耦聯的關鍵部位。
2.粗、細肌絲蛋白質組成:
記憶方法:
①肌肉收縮過程是細肌絲向粗肌絲滑行的過程,即細肌絲活動而粗肌絲不動。細肌絲既是活動的肌絲必然含有能「動」蛋白——肌凝蛋白。
②細肌絲向粗肌絲滑動的條件是肌漿內Ca2+濃度升高而且細肌絲結合上Ca2+,因此細肌絲必含有結合鈣的蛋白——肌鈣蛋白。
③肌肉在安靜狀態下細肌絲不動的原因是有一種安靜時阻礙橫橋與肌動蛋白結合的蛋白,而這種原來不動的蛋白在肌肉收縮時變構(運動),這種蛋白稱原肌凝蛋白。
3.興奮收縮耦聯過程:
①電興奮通過橫管系統傳向肌細胞深處。
②三聯管的信息傳遞。
③縱管系統對Ca2+的貯存、釋放和再聚積。
4.肌肉收縮過程:
肌細胞膜興奮傳導到終池→終池Ca2+釋放→肌漿Ca2+濃度增高→Ca2+與肌鈣蛋白結合→原肌凝蛋白變構→肌球蛋白橫橋頭與肌動蛋白結合→橫橋頭ATP酶激活分解ATP→橫橋扭動→細肌絲向粗肌絲滑行→肌小節縮短。
5.肌肉舒張過程:與收縮過程相反。
由於舒張時肌漿內鈣的回收需要鈣泵作用,因此肌肉舒張和收縮一樣是耗能的主動過程。
六、肌肉收縮的外部表現和和學分析
1.肌骼肌收縮形式:
(1)等長收縮——張力增加而無長度縮短的收縮,例如人站立時對抗重力的肌肉收縮是等長收縮,這種收縮不做功。
等張收縮——肌肉的收縮只是長度的縮短而張力保持不變。這是在肌肉收縮時所承受的負荷小於肌肉收縮力的情況下產生的。可使物體產生位移,因此可以做功。
整體情況下常是等長、等張都有的混合形式的收縮。
內容太多,放不下了,抱歉
2、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3、脊髓,脊椎,脊神經的解剖學關系是什麼?
兩塊脊椎形成一個完整的洞,33塊連一起,形成的長長的一個通路給脊髓,脊神經從脊髓穿過每節脊椎出來
4、有人體脊柱解剖圖嗎
人體脊柱圖:
5、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
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著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著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干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
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臨床檢查,頸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變,指的就是第四頸椎和第五頸椎,L5-S1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節的椎間盤突出,以此類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對脊柱的結構能有所了解。
6、人體的脊柱,股骨和上肢骨都屬於骨骼
一 脊柱結構
脊柱為人體的中軸,強壯而又柔韌,支持頭和軀干,保持其直立,並能使上身彎曲和旋轉。它由 7 節頸椎、 12 節胸椎、 5 節腰椎及骶椎和尾椎組成。有頸、胸、腰、骶 4 個生理彎曲,使脊柱有類似彈簧的緩沖震盪能力。椎體之間有椎間盤,它有很強的彈性和韌性,可吸收震盪,增加脊柱的靈活性。各個椎體由關節和韌帶等緊密連接而成。整個脊柱起著支持體重,傳遞
重力,保護脊髓、脊神經根及其血管的作用,並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也是某些骨骼的起止點,可見脊柱對人體的重要性。
二、 椎間盤
我們所說的椎間盤( intervertebral disc ) , 是指兩椎體之間的組織結構而言。人體除頸 1~2 之間及骶椎外,其他椎體之間包括腰 5 骶 1 之間均有這種結構,整個脊柱共有 23 個椎間盤,占整個脊柱全長的 32.1% 。椎間盤在橫斷面上與其所連接的椎體形態一致,由於各部位脊柱生理要求不同,椎間盤的厚度也不同,凡是在運動較多的部位,椎間盤較厚。其中以腰椎最厚,胸椎最薄。那麼椎間盤的結構又是如何呢?椎間盤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有椎體軟骨板、髓核、纖維環。髓核是一個半流動狀物質,被纖維環在四周包圍,上方及下方為軟骨板,髓核被緊緊地包圍在其中,無上下活動的餘地,只有前後移動的范圍。
(1)軟骨板
每個椎體上下面都是由軟骨覆蓋,軟骨板實際上是椎體的組成部分,由透明軟骨組成。由於其生理解剖與髓核及纖維環關系密切,所以把它作為椎間盤的組成部分。在椎間隙與上下面緊密相連,其周圍與纖維環相連,防止髓核突入椎體內。在椎體發育過程中,椎體上下面各有一次級骨化中心,其周圍雖有成骨形成骶環,但中心仍一直保留為軟骨。 5 歲以前,椎體上下的骨骶和骨體相融合。椎體上下透明軟骨有承受壓力、保護椎體的作用。同時透明軟骨可視為半滲透膜,在滲透壓的作用下,水可以擴散至椎間盤。另外椎間盤突出物雖然絕大部分指的是髓核及纖維環的突出,但臨床上也見到為數不多的軟骨板撕脫,隨同纖維環,髓核一起突出。軟骨板可以因為發育上的不足,後天外傷與變性,而使髓核突向椎體,形成臨床上所說的許莫氏結節。所以通常將軟骨板也看作為椎間盤的組成部分。總起來說,軟骨板有三個作用,即有骨骺生長作用,保護髓核作用,以及防止水分丟失作用。
(2)纖維環
紛紛環是椎間盤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緻密的纖維組織和纖維軟骨組成,圍繞上下軟骨板的邊緣並和上下椎體緊密連在一起,環包圍髓核,使髓核位於一個密閉的艙內,防止髓核向周圍突出。可以承受身體的很大壓力,並起著緩沖作用。所謂椎間盤突出即纖維環破裂,髓核從中突出,可以理解為「餡餅」周圍的「餅皮」破了,「餡餅」漏了「餡」。
(3)髓核
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可隨外界壓力而改變其位置和形狀。髓核大部分為水分,其含水量可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纖維環和軟骨板將髓核固定,使整個椎間盤似一個水袋,髓核在其中滾動,將所受壓力均勻地傳遞纖維環和椎體軟骨板。椎間盤的彈性和張力與其含水量的改變有密切關系,當含水量減少時,其彈性和張力均減退。含水量減少時壓力解除後,水又進入,體積增大,彈性和張力增高。髓核由於體重、肌肉和韌帶張力影響會產生強大的反抗性彈力,吸收脊柱的震盪,髓核反抗性彈力過強,會沖破纖維環而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馬尾,形成臨床上的椎間盤突出症。
三、椎管
椎管是由各椎骨之椎孔疊加而成,其前臂為椎體後面、椎間盤後緣和後縱韌帶構成,兩側為椎骨之椎弓根和相鄰椎骨上、下切跡圍成的椎間孔。後方為椎板、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組成。在椎管骶段由 5 個骶椎的椎孔癒合而成,其結構與上方不同,均為骨質。椎管各段由於椎骨椎孔的大小不一,故椎管的大小也不同。椎管在頸、腰段較寬闊,胸段較小,骶段呈扁三角形。椎管內有脊髓及其被膜,脊髓發出的神經根從椎間孔穿出。在椎管與脊髓被膜間有脂肪組織和靜脈叢。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椎管狹窄時,可壓迫脊髓、神經根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