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同側屈

脊柱同側屈

發布時間:2020-08-30 18:21:31

1、引起軀干同側屈和同側伸的肌肉?

你好:下面是多數健身人採用的順序,合理有效!

周一:胸+三頭

周三:背+二頭

周五:肩+腹

周日:腿

2、脊柱側彎怎樣鍛煉

3、同側屈肌反射屬於?

二元反射(包括二元)以上都算多元反射。
對側屈肌反射是多元反射。

4、輕度脊柱側彎

不是什麼很嚴重的病,其實這樣的人很多。
介紹一下矯正鍛煉方法:

造成特發性脊柱側彎的主要原因是:因重力不均,影響脊柱兩側肌肉的發展不平衡而形成脊柱側彎(也稱脊柱側凸)畸形。自我矯正的訓練方法是:

一、俯卧向前伸單臂:

在墊子上俯卧挺身,使脊柱側彎的另一例手全力前伸,同側手後伸,同時做抬頭挺胸動作。例如胸椎骨有凸者,可做向前伸左臂的動作,俯卧腿和臂同時上舉,俯卧在墊子上,用脊柱側彎的另一側手和同側腳,同時做挺身和上舉的動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二、體轉動作:

兩腳開立,扭轉軀干,做向胸椎曲凸的同方向的體轉運動。完成一次體轉後,兩臂輕置體側,再重復上述動作(不要做另一方向的體轉動作),在動作過程中強調雙腿伸直,不要移動雙腳,以免減低練習效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三、單臂外振動作:

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彎側臂伸直空手用力向體外側振舉到極限,用力放下到體前內側極限,做30~50次。接著手持重物(2.5~5公斤)重復練15~20次,共做4組。
四、持棒向側上方擺動伸展:

俯卧在墊子上,兩手寬於肩距,持棍棒或繩子或毛巾,抬起胸部挺腹,彎曲胸椎曲凸面的另一側手臂,伸直同側面的手臂用力向側凸面使勁做擺振式體側動作,並同時使上體和兩臂盡力向上抬起。如持繩子和毛巾,務必綳緊,不讓其放鬆下沉。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五、肋木是垂移握把:

面對助木,直臂攀握懸垂身體,然後徐徐向左或向右擺動腰腿,同時順勢移動攀握肋木的雙手。重復練習,不計次數。
六、手扶肋木體側屈:

身體正側面對肋木下站立,用胸椎側凸面方向的手扶持肋木下檔。另一側的手攀握在頭頂上的肋木側,然後向反肋木方面不斷作體側屈運動,必須抬頭、挺胸,收腹,上體不能前傾。重復用30~50次,共練習4組。
七、懸垂體側擺:

正面雙手握單杠或肋木。兩腿並攏,向左右側擺,以使「S」形的脊柱逐漸伸直。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八、單杠單臂懸垂運動:

凹側臂手握單杠懸垂20~30秒鍾,跳下休息1分鍾,重復練習6~8次。
九、單臂拉引橡皮筋:

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手握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凹側臂側平舉,用力向身體另一側拉引,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十、單臂上舉啞鈴運動:

身體直立,兩只腳與肩同寬,凹側手持啞鈴(10~15公斤),向上舉起時伸直臂,放下時屈肘,啞鈴位於肩側停止為1次,自然呼吸,重復10~15次,共練習4組。

〔說明〕採用上述矯正訓練方法,在於重點加強脊柱較弱一側的肌肉力量,逐漸把側凸的脊柱拉直。同時,還要注意經常保持較好的動作姿勢,從而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5、脊柱肌肉的拉力是多少

(L4-40kg的力)如果你想扭斷人的頸椎單靠力量是不夠的 要考慮角度(主要)和速度,還要考慮你扭的那個人的頸椎周圍肌肉的力量,還有在你扭他的時候他是放鬆還是緊張的。(速度夠的話5KG足夠了) 要用刀砍,你要不知道結構直接砍,就是砍個骨頭。如果入刀角度對還要刀快不用多大力量。15KG左右就夠了。

6、使軀干前屈的肌肉主要是哪三對?如何發展其力量?

下面簡要介紹人體主要肌肉群的位置與功能。

一、頸闊肌位於頸部前麵皮下最淺層,收縮時拉口角向下,並拉緊頸部皮膚。

二、胸鎖乳突肌這是頸部淺層最顯著的肌肉。下固定時,一側作用可使頭轉向對側,並向同側傾斜;當頭部處於正常姿勢時,肌肉合力通過寰枕關節橫軸的後面而使頭前屈。上固定時,上提胸廓幫助吸氣

三、斜方肌位於頸部和背部的皮下,一側成三角形,左右兩側相合構成斜方形,稱為斜方形肌。近固定時:上部下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上提、上迴旋、後縮;中部橫纖維收縮,使肩腫骨後縮(靠近脊柱);下部上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下降和上迴旋;上下兩部纖維同時收縮,則使肩胛骨向上移動,如臂上舉動作。遠固定時:一例收縮,使頭向同側屈;兩側斜方肌收縮使頭和脊柱伸直。採用提拉杠鈴聳肩、負重直臂側上舉、負重擴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斜方肌充分發展時,肌肉變短,向後拉收雙肩,使肩更加寬闊,保持背部正直,頭部後仰,可矯正駝背、雙肩內扣、頭前伸等缺陷,賦予正確的直立姿勢。斜方肌發達是一種健、力、美的標志,是業余健美運動員參加健美競賽的有利條件

四、三角肌位於肩部皮下。它是一個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該肌形成。兩側肌肉纖維呈梭形,中部肌纖維呈多羽狀,這種結構肌肉體積小而具有較大的力量。近固定時,前面肌纖維收縮,使上臂屈和旋內;中部收縮,使上臂外展;後面收縮,上臂伸。外旋,前、中、後三部分同時收縮,使上臂外展,如臂側舉動作;採用負重直臂平舉和側平舉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寬闊、有力、渾圓發達的雙肩,是優秀健美運動員的標志。

五、背闊肌位於腰背部和胸部後下外側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闊肌。上部被斜方肌遮蓋。近固定時,使上臂伸,如向後擺臂動作,還能使上臂內收和旋內。遠固定時,可拉引軀干向上臂靠攏,如單杠引體向上等動作。由於背闊肌部分纖維起於肋骨,在遠固定時,可提起肋骨,所以也稱吸氣輔助肌。採用單杠引體向上、向後拉力器、俯立劃船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背闊肌有助於體形的改善。當其高度發達時,顯赫地映現出肩寬、腰細,將上體烘托的更加魁梧呈「V」型。

六、骶棘肌背部一細長的肌肉稱為骶棘肌。位於脊柱兩側,象兩根大立柱從頭部的枕骨到脊柱的最末端(骶骨),脊柱置於骶棘肌之間明顯的凹形槽內,是一塊強大的脊柱伸肌。下方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及脊柱伸,抬頭、挺胸、塌腰動作;一側收縮時使軀干向同側屈,如體側屈運動。

七、胸大肌位於胸前皮下,為扇形扁肌,其范圍大,分為鎖骨、胸肋和腹三部。近固定時,可使上臂屈,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引軀干向上臂靠攏,如跳繩和爬桿等動作。此外,該肌還能提肋,是吸氣輔助肌。胸肌發達時,胸脯高挺,呼吸更為充分和暢通。採用雙杠支撐擺動臂屈伸、卧推和引體向上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

八、前鋸肌位於胸廓的外側皮下,上部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蓋,是塊扁肌。近固定時,可使肩胛骨前伸,上迴旋。採用持啞鈴側上舉、提拉杠鈴聳肩和負重擴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

九、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側。上固定時兩側收縮,可使骨盆後傾或保持較高水平位置,即收腹;下固定時使脊柱前屈。採用仰卧起坐、仰卧舉腿、仰卧直角坐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腹部肌肉比體內其它肌肉更易消退,缺乏運動時,因營養過剩,腹部脂肪大量堆積而下墜時,最易使腹肌鬆弛。腹部下垂(或下墜)和身體發胖,是人體一般健康水平開始下降的標志。而腹肌發達,呈「波浪形」肌塊,則是自我健美訓練者訓練有素的標志。

十、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淺層,為扁闊肌。下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使脊柱前屈;一側收縮可使脊柱向同側屈和向對側迴旋;上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使骨盆後傾。採用負重體側屈和負重體側轉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一、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層,與腹外斜肌形狀相同,走向相反。下固定時,兩側收縮與腹外斜肌作用相同;一側收縮時除使脊柱向同側屈外,還使脊柱向同側轉動,此作用與腹外斜肌相反。所以,體側轉的運動實際上是同側腹內斜肌與對側腹外斜肌協同作用的結果。採用負重體側屈和負重體側轉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二、肱二頭肌 位於上臂前麵皮下。近固定時,使上臂在肩關節處屈,前臂在肘關節處屈和旋外。在屈肘時,前臂先旋外再屈,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遠固定時,使上臂向前臂靠攏,如單杠引體向上動作。採用負重彎舉、引體向上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三、肱三頭肌 位於上臂後麵皮下。近固定時,使前臂在肘關節處伸。有長頭、外側和內側三個頭。採用倒立臂屈伸,負重臂屈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四、 腰肌位於脊柱腰部兩側和骨盆內。由腰大肌和髂(qia)肌兩部分組成。近固定時,使大腿屈和旋外;遠固定時,兩側肌肉同時縮,能使軀干前屈和骨盆前傾,如仰卧起坐動作。採用懸垂舉腿、高抬腿跑、仰卧「剪腿」和仰卧起坐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五、臀大肌這塊肌肉很發達,直接位於骨盆後外側面,維持人體直立姿勢。近固定時,使大腿後伸和旋外,如後擺腿和後踢腿動作。該肌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內收;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向對側轉動,如轉體動作,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維持人體直立姿勢。採用俯卧「背腿」,負重腿屈伸和負重體屈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六、股四頭肌這是人體最有力的肌肉之一,位於大腿前表麵皮下,有四個頭,即股直肌、股中肌、股外肌、股內肌。近固定時,使大腿屈、小腿伸;遠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處伸即牽拉股骨向前(如由下蹲到站立的動作);保持股骨垂直,維持人體直立姿勢。採用負重深蹲和負重伸小腿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七、縫匠肌這是大腿前細長的肌肉,貫穿大腿至小腿,常涉及交叉或合並的肌肉,對大腿前群肌起加固作用和用於腿的整體動作。近固定時,使大腿屈、旋外,小腿屈、旋內。採用仰卧「剪腿」,負重深蹲和負重半蹲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八、股二頭肌位於大腿後面外側皮下,有長短二頭。近固定時,使小腿屈和旋外;小腿伸直時可使大腿伸,如後踢腿跑和後蹬跑動作。遠固定時,使骨盆後傾。採用負重腿屈伸,深蹲起和後蹬跑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十九、脛骨前肌位於脛骨的外側。近固定時,使足伸(背屈)、內收和外展,如勾腳動作。遠固定時,拉小腿向前,以維持足弓。採用負重勾腳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二十、小腿三頭肌位於小腿後面淺層,特別發達,使小腿後部隆起,它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組成。比目魚肌位於腓腸肌的深層。近固定時,能使小腿和足屈。遠固定時,使股骨遠側端和小腿骨拉向後方,使膝關節伸直,從中維持人體的直立。採用負重提踵、足尖行走、後蹬跑、原地縱跳、跳繩和蛙跳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尤其是腓腸肌能展現小腿的形態和發達程度。所以,促進腓腸肌的發展對自我健美訓練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一、肱橈肌 位於前臂的最外側皮下,呈長扁形。近固定時,可使前臂屈。遠固定時,可使上臂向前臂靠攏。採用負重彎舉和引體向上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二十二、橈側腕屈肌 位於前臂前面的內側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採用正纏重錘和正握負重腕屈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二十三、橈側腕長伸肌位於前臂背面的淺層外側,能使手伸並外伸和外展。採用反纏重錘和反握負重腕屈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二十四、尺側腕屈肌位於前臂前面的全部淺層肌的最內側,有兩個頭,能使手屈和內收。採用正纏重錘和正握負重腕屈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二十五、尺側腕伸肌位於前臂的背側皮下,能使手伸和內收。採用反纏重錘和握負重腕屈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的力量。

希望能幫到你~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7、我得脊椎發生側彎.是後天坐姿造成的,怎麼辦

1、非結構性脊椎側彎,主要是姿勢不當造成的,可以通過調整站立行走坐卧等的姿勢就可以調整恢復。
2、結構性脊椎側彎輕度,可以通過運動進行校正:
一、俯卧向前伸單臂。在墊子上俯卧挺身,使脊柱側彎的另一例手全力前伸,同側手後伸,同時做抬頭挺胸動作。例如胸椎骨有凸者,可做向前伸左臂的動作,俯卧腿和臂同時上舉,俯卧在墊子上,用脊柱側彎的另一側手和同側腳,同時做挺身和舉背的動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二、體轉動作:兩腳開立,扭轉軀干,做向胸椎曲凸的同方向的體轉運動。完成一次體轉後,兩臂輕置體側,再重復上述動作(不要做另一方向的體轉動作),在動作過程中強調雙腿伸直,不要移動雙腳,以免減低練習效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三、單臂外振動作: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彎側臂伸直空手用力向體外側振舉到極限,用力放下到體前內側極限,做30~50次。接著手持重物(2.5~5公斤)重復練15~20次,共做4組。
四、持棒向側上方擺動伸展:俯卧在墊子上,兩手寬於肩距,持棍棒或繩子或毛巾,抬起胸部挺腹,彎曲胸椎曲凸面的另一側手臂,伸直同側面的手臂用力向側凸面使勁做擺振式體側動作,並同時使上體和兩臂盡力向上抬起。如持繩子和毛巾,務必綳緊,不讓其放鬆下沉。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五、 面對助木,直臂攀握懸垂身體,然後徐徐向左或向右擺動腰腿,同時順勢移動攀握肋木的雙手。重復練習。
六、 身體正側面對肋木下站立,用胸椎側凸面方向的手扶持肋木下檔。另一側的手攀握在頭頂上的肋木側,然後向反肋木方面不斷作體側屈運動,必須抬頭、挺胸,收腹,上體不能前傾。重復用30~50次,共練習4組。
七、懸垂體側擺: 正面雙手握單杠或肋木。兩腿並攏,向左右側擺,以使「S」形的脊柱逐漸伸直。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八、單杠單臂懸垂運動: 凹側臂手握單杠懸垂20~30秒鍾,跳下休息1分鍾,重復練習6~8次。
九、單臂拉引橡皮筋:
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手握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凹側臂側平舉,用力向身體另一側拉引,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十、單臂上舉啞鈴運動:
身體直立,兩只腳與肩同寬,凹側手持啞鈴(10~15公斤),向上舉起時伸直臂,放下時屈肘,啞鈴位於肩側停止為1次,自然呼吸,重復10~15次,共練習4組。
採用上述矯正訓練方法,在於重點加強脊柱較弱一側的肌肉力量,逐漸把側凸的脊柱拉直。同時,還要注意經常保持較好的動作姿勢,從而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
3、中度脊椎側彎 - 穿背架加上運動治療,高位的脊椎側彎(Apex > T8)者,一般用 Milwaukee 背架,低位的脊椎側彎一般用 Boston 或 OMC 背架,背架應該堅持穿,同時結合牽引和手法按摩效果更好。
4、重度側彎,需要進行手術矯正。

8、脊柱側彎怎麼鍛煉 8種鍛煉方法恢復脊柱側彎

脊柱側凸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理療、體操療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療。

脊椎側鍛煉方法: 俯卧向前伸一隻手臂。在床上趴著挺直身體,用脊柱側彎的另一隻手使勁前前伸,同一側的手後伸,並且做抬頭挺胸的動作。體轉動作。兩腳分開站立,轉動身體軀干,向胸椎曲凸的相同方向的做體轉運動。做完一次體轉動作後,兩只手輕輕的放在體側,再重復做此動作,在做的時候兩條腿要伸直,雙腳不能移動,避免影響練習效果。

一隻手臂外振動作,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彎側臂伸直,空手用力向身體的外側使勁舉起,再使勁放到身體的前內側,反復練習。 手裡拿著東西向側上方擺動伸展。趴在墊子上,兩手比肩寬,手裡拿著東西,抬起胸部並挺起腹部,使胸椎曲凸面的另一側胳膊彎曲,同一側的手臂伸直使勁向側凸面用力。

面對著助木,伸直手臂握緊使身體倒立,慢慢向左右擺動腰和腿,並且移動抓緊肋木的雙手,反復練習。正面雙手握緊單杠,兩條腿並攏向左右兩側擺動,使S形的脊柱逐漸伸直,反復練習30到50次。凹側臂手握著單杠倒立20到30秒鍾。

一隻胳膊拉橡皮筋,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手抓著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凹側臂像側面平舉,使勁向身體的另一側拉引。一隻胳膊上舉啞鈴,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凹側手拿著啞鈴,向上舉起的時候伸直手臂,放下的時候屈肘,啞鈴到肩的側面時候停止。

(8)脊柱同側屈擴展資料:

脊柱側凸俗稱脊柱側彎,它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正常人的脊柱從後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並且軀干兩側對稱。如果從正面看有雙肩不等高或後面看到有後背左右不平,就應懷疑「脊柱側凸」。這個時候應拍攝站立位的全脊柱X線片,如果正位X線片顯示脊柱有大於10度的側方彎曲,即可診斷為脊柱側凸。

輕度的脊柱側凸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外觀上也看不到明顯的軀體畸形。較重的脊柱側凸則會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者可以影響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癱瘓。輕度的脊柱側凸可以觀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脊柱側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兒童的常見疾病,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9、我男朋友脊椎側彎~傷心傷心~…求助…

一般發生這樣的情況都是學習階段姿勢不正確引起的,不要太傷心,保持好心態,不是很嚴重的,只要你仔細看我給你的回答我想應該有很好的效果,一定要切記要堅持,知道嗎祝你男朋友早點恢復。
人的脊柱是固定在骨盆上的一根骨柱,它由26塊可以活動的椎骨組成,靠肌肉、韌帶及筋膜等軟組織連在一起。它支撐頭和軀干,又保證了頭和軀乾的前屈、後伸、側屈、旋轉等各個方向活動的靈活進行。站立時從背後看脊柱是垂直的。如果出現了彎曲,那就是脊柱側彎了。一種側彎只向一側呈C形,另一種上下段分別彎向不同側呈S形。
脊柱側彎多發生於青少年,主要是由於姿勢不正所致,坐或立時,身體重心常常側向一邊;讀書、寫字時歪頭、扭身,使頭和上身傾向一側,日久天長,脊柱就形成了側彎。輕度的側彎,於站久或坐久後出現,如果每天在單杠或肋木上懸吊,則側彎就逐漸消失了;中度側彎比較固定,懸吊時不消失;重度側彎常常合並脊柱後凸、胸廓扭轉。
青少年的脊柱側彎應該積極矯治。脊柱側彎一般在40度以下,多採用非手術治療,40度以上才考慮手術治療。屬於輕度的,可以通過醫療體操使其恢復。醫療體操的目的是使脊柱伸展及鍛煉背肌,使脊柱凸側被拉長的肌肉彎得強壯有力,而使凹側縮短的肌肉受到牽拉得以伸展。
矯治側彎的方法包括矯正體操、姿勢訓練、側方電刺激、支架、牽引和手術等。治療方案當然是由醫生定的,但由於側彎的治療要持續至骨骼發育成熟,無疑家庭康復的責任是巨大的。矯正體操是家長和患兒樂意選擇的矯治方式。由於肩部和骨盆的運動聯系著脊柱的運動,因此可利用它來作矯正活動。如抬左上肢可使胸椎左凸,可用來矯正右側胸彎,提左下肢使骨盆右傾引起腰椎右凸,可用來矯正腰椎右側彎。同時進行上述動作,可矯治胸右腰左的側彎,從而避免在矯正一個側彎時加重另一個側彎。動作要求是:平穩緩慢,充分用力,每一動作持續2~3秒,重復10~30次或更多,直至肌肉疲勞。另外還可用砂袋增加負荷,增強鍛煉效果。矯正操必須動作姿勢正確,用力方向恰當。每天練習1~2次,直至骨成熟。有較大麴度側彎的病人,即使在骨骼發育成熟後也應堅持練習,以盡量避免側彎的繼續緩慢發展。
脊柱側彎的預防十分重要,尤其是少年兒童時期,要養成正確的站立、坐的姿勢,注意書桌和椅子的高度,讀書寫字時要端正,不歪頭、不扭身。要積極開展體育運動,增強體質,使肌肉和韌帶強而有力,從而起到對脊柱的固定保護作用,避免脊柱側彎的發生。

10、脊柱有幾個彎曲

脊柱
亦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彎曲,從側面看呈S形,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鶻椎後凸。長期姿勢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結核、類濕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異常彎曲,如駝背。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與脊柱同側屈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