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俞穴

脊柱俞穴

發布時間:2020-08-29 23:41:32

1、肝俞穴位置怎麼簡便地找?

知道肩胛下角嗎?先找到肩胛下角,然後平行至脊柱,找到第七胸椎的棘突,往下數兩個就是第九胸椎了,再旁開1.5寸就是肝俞穴了。試試看吧。希望能幫到你。

2、十二經絡俞穴名稱?

一、經脈循行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 「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上海第十人民醫院中醫心腦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劉小雨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 11個穴位。

十二經絡之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里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三、經穴分布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布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 45穴
十二經絡之足太陰脾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一跖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後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系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十二經絡之手少陰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系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的脈:挾著咽喉上行,連系於「目系」(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沖,左右各9穴
十二經絡之手太陽小腸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於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直上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督脈),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著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 穴
十二經絡之足太陽膀胱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里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腘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腘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著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丑,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十二經絡之足少陰腎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腘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部;
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與手
厥陰心包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心,內踝後,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
十二經絡之手厥陰心包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脈:沿著胸中,出於脅部,至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行到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中沖);掌中支脈:從勞宮分出,沿著無名指到指端(關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於天池,止於中沖,左右各9穴。
十二經絡之手少陽三焦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沿著腕背,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向前進人缺盆部,分布於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胸直上,出於缺盆部,上走項部,沿耳後向上,出於耳部上行額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
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面頰部,到達目目外眥(絲竹空之下),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穴分布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沖,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
十二經絡之足少陽膽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二跖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十二經絡之足厥陰肝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的支脈:下行頰里,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規律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肝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背部,分布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陽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屬絡關系
十二經脈表裡屬絡關系: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臟腑陰陽表裡屬絡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互為表裡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時相互為用。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1,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2,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3,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抉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辟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

,別附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4,脾足大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人腹,屬脾絡胃,上隔,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
5,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隔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6,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臂臑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7,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8,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隔,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從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隔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至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11,「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毗後;其支者,別銳毗,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隔,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含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12,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查看更多好大夫信息

3、十二正經有五腧穴、原穴、郗穴、墓穴、下合穴等這樣的特定穴,問任脈和督脈有沒有這些特定的穴位啊?

【任脈】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任」字,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總任一身陰經,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故稱為陰脈之海。任脈能妊養胎兒,與女子經、帶、胎、產的關系密切。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經過咽喉,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至齦交穴,與督脈相會,並向上分行至兩目下。分支由胞中貫脊,向上循行於背部 。本經脈腧穴包括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 、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共24穴。
【任脈圖片】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9e7ce6dc520e91bacd11660e.jpg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E%C2%F6&in=24752&cl=2&cm=1&sc=0&lm=-1&pn=10&rn=1&di=9165741985&ln=2000&fr=&ic=0&s=0
【督脈】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見圖)。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http://ke.baidu.com/view/97194.htm?fr=ala0
【督脈圖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BD%C2%F6&in=22394&cl=2&cm=1&sc=0&lm=-1&pn=4&rn=1&di=9458871409&ln=2000&fr=&ic=0&s=0#pn4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122512447.html?si=1

4、薑蓉推背,是什麼

美容推背一般都是去比較大型的美容院做面部護理時免費做的一個項目,目的是為了鬆弛一下緊綳的神經,讓身體能夠放吸收。
推背是用手在背部操作的一種治病方法。這是中國古老的中醫學的一種醫療方法,幾乎與中國歷史一樣源遠流長,是人類在與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
最初,出現推背按摩是因為人們在疼痛時,出於本能,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按推疼痛部位,意外地發現按按摩摩可使病痛緩解或消失。經過長時間實踐和傳播之後,從無意識按摩推背變成有意識,從自我按摩推背轉變成互相按摩推背,從而產生了原始的推背按摩術。人累了之後就會腰酸背痛,有的時候生病前也會感覺背部冒涼氣,這是為什麼呢?
中醫認為,人體背部的健狀況往往取決於胸腰椎關節、肌肉、筋膜和氣血經絡4個關鍵因素。而人們患病正是這些因素陰陽失調的結果。從陰陽學說來說,背部的正中為經絡中的督脈循行路線,督脈又剛好統領全身陽氣、網路全身陰氣。因此背部是陰陽平衡的關鍵。
在人體背部兩旁分布著許多臟腑俞穴。這些穴位是為不同臟腑器官和組織輸布氣血及營養物質的渠道和泵站。特別是脊柱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有臟腑之氣輸注的背俞穴,即心、肺、肝、脾、膽、胃、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腧(shu音同樹)穴。這些穴位的分布與所屬臟腑的位置接近,因此能主治相應臟、腑的有關病症。在推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刺激相應的背俞穴,可以加強療效。此外,學習、閱讀或看電腦時的長期不良坐姿和久不運動,運動過量過度,往往會造成脊柱變形或錯位,導致頸椎病、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病況發生。而這樣的錯位、變形,又壓迫了某些神經,導致了全身臟腑器官或四肢的疾病。
◎ 什麼是俞穴 俞穴也叫「 腧穴」 或「 輸穴」。即廣泛地指穴的總稱,也即穴的別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注為俞」。也就是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 漸淮集輸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樣。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俞穴,又稱「十二俞穴」。 肺 - 太淵 ;大腸 - 三間 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 心 - 神門;小腸 - 後溪 脾 - 太白;胃 - 陷谷 肝 - 太沖;膽 - (足)臨泣 腎 - 太溪;膀胱 - 束骨
推背既可以防治這些局部疾病,也可以根據陰陽平衡原則來防治全身疾病。因此操作時用力要深透,無論是點、按、按摩,還是拍打、叩擊,都要均勻有力、有序,不能或輕或重,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以免影響療效。操作時對於疾病病程較長的患者,其背部的推背療法可稍微強一點,動作幅度可稍大。
松,解乏,並且推背後做護理時產品也可以更好的

5、背部俞穴的位置

背部俞穴是脾俞穴,人體背部有胸脊柱,第11胸椎左凸下大約1.5寸就是脾俞穴。

6、兒童脊椎明顯後彎怎麼辦

1、兒童脊柱明顯後彎,其原因不大可能是書包太重引起的,除非是每天背書包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請找准根本原因後再對症治療。
2、矯正方法有:
A: 反彎腰,即兩腳自然開立同肩寬,兩手上舉,頭後仰向下倒,直到雙手觸地形成弓狀,保持此姿式一至五分鍾,重復二到六次,間隔五分鍾左右。剛開始做時旁邊要有大人保護。
B: 保持正確的坐姿、立姿和走姿。
C: 加強飲食與體育鍛煉。
D: 用以上方法一年後還沒改善的話,請用器械強制矯正。

7、背部穴位 心肝脾肺腎所對應穴位,脊柱第幾節對哪個穴位?

你指的是背部膀胱經上的幾個腧穴吧~~~ 肺腧
【取穴方法】 人體肺俞穴位於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氣腫,肺結核;
2. 外科系統疾病:頸淋巴結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內膜炎,腎炎,風濕關節炎,腰背痛等。 厥陰腧
【取穴方法】 該位於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3. 其它:胃炎,齒神經痛等。 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 1. 循環系統疾病: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心動過速;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失眠,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症,癲癇,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膈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出血性疾病、貧血、呃逆、神經性嘔吐、蕁麻疹、皮膚病等。 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肝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肝炎,膽囊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黃疸;
2. 五官科系統疾病:眼瞼下垂,結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視網膜炎;
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統疾病:淋巴結結核,胃出血,腸出血,膽石症;
5. 其它:月經不調等。 膽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膽經疾病,如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肝炎等。 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 脾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慾不振、糖尿病等。 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慾不振、糖尿病等。 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惡心等。該穴道還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療由於胃腸功能引起的身體消瘦等消化系統病徵,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
三焦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
2.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尿瀦留,遺精;
3. 其它:腹水,神經衰弱,腰肌勞損等。
腎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 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細節請參閱本站「穴道指壓療法」相關網頁。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大腸腧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症】腰痛、腹瀉、便秘、髖關節疼痛等。此穴與小腸俞配合可以明顯改善男子早泄的情形,腹脹,泄瀉,便秘,腰痛。 小腸腧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的骶部,當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寬處,與第一骶後孔齊平。 【主治病症】下腹部腫脹、下腹部疼痛、腳部腫脹、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腸俞穴配合可以明顯改善男性早泄狀況,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疝氣,腰腿疼。 膀胱腧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的骶部,當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寬處,與第二骶後孔齊平。 【主治病症】夜尿症、膀胱腎臟疾病等。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強痛。

8、脊柱兩邊是什麼穴位/經絡?按到那裡特別痛

脊柱兩邊的兩條經絡叫 膀胱經 關於痛 是要從脊柱的 頸椎 胸椎 腰椎看的 比如說 你腰椎部位一按就痛了 那裡的腎樞 表明你腎臟有問題 至於出痧 也許是上火 也許是風寒濕毒 不一定的

9、背俞穴、足三里在什麼地方?按摩有什麼用

背腧穴在後背 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五藏者,心、肝、脾、肺、腎也,每藏有井、滎、腧、經、合之五腧,則五五二十五腧也。六府者,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每府有井、滎、腧、原、經、合之六腧,則六六三十六腧。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的位置

10、一、什麼是推背

推背是用手在背部操作的一種治病方法。這是中國古老的中醫學的一種醫療方法,幾乎與中國歷史一樣源遠流長,是人類在與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最初,出現推背按摩是因為人們在疼痛時,出於本能,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按推疼痛部位,意外地發現按按摩摩可使病痛緩解或消失。經過長時間實踐和傳播之後,從無意識按摩推背變成有意識,從自我按摩推背轉變成互相按摩推背,從而產生了原始的推背按摩術。人累了之後就會腰酸背痛,有的時候生病前也會感覺背部冒涼氣,這是為什麼呢?中醫認為,人體背部的健狀況往往取決於胸腰椎關節、肌肉、筋膜和氣血經絡4個關鍵因素。而人們患病正是這些因素陰陽失調的結果。從陰陽學說來說,背部的正中為經絡中的督脈循行路線,督脈又剛好統領全身陽氣、網路全身陰氣。因此背部是陰陽平衡的關鍵。在人體背部兩旁分布著許多臟腑俞穴。這些穴位是為不同臟腑器官和組織輸布氣血及營養物質的渠道和泵站。特別是脊柱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有臟腑之氣輸注的背俞穴,即心、肺、肝、脾、膽、胃、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腧(shu音同樹)穴。這些穴位的分布與所屬臟腑的位置接近,因此能主治相應臟、腑的有關病症。在推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刺激相應的背俞穴,可以加強療效。此外,學習、閱讀或看電腦時的長期不良坐姿和久不運動,運動過量過度,往往會造成脊柱變形或錯位,導致頸椎病、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病況發生。而這樣的錯位、變形,又壓迫了某些神經,導致了全身臟腑器官或四肢的疾病。◎ 什麼是俞穴 俞穴也叫「 腧穴」 或「 輸穴」。即廣泛地指穴的總稱,也即穴的別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注為俞」。也就是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 漸淮集輸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樣。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俞穴,又稱「十二俞穴」。 肺 - 太淵 ;大腸 - 三間 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 心 - 神門;小腸 - 後溪 脾 - 太白;胃 - 陷谷 肝 - 太沖;膽 - (足)臨泣 腎 - 太溪;膀胱 - 束骨推背既可以防治這些局部疾病,也可以根據陰陽平衡原則來防治全身疾病。因此操作時用力要深透,無論是點、按、按摩,還是拍打、叩擊,都要均勻有力、有序,不能或輕或重,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以免影響療效。操作時對於疾病病程較長的患者,其背部的推背療法可稍微強一點,動作幅度可稍大。

與脊柱俞穴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