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棘突處

脊柱棘突處

發布時間:2020-08-29 02:37:01

1、棘突的問題

樓上的說得非常好,我是骨科醫生,見的強直性脊柱炎比較多,你的症狀完全可以排除強直性脊柱炎了,你完全可以放心了!
你的症狀最大的可能是腰肌勞損,原因就是你缺乏鍛煉和久坐造成的,改掉這兩個毛病,症狀就會逐漸消失的!

2、腰部脊柱有兩處凸起,一處位於腰上部,摸著感覺兩個棘突連在一起一樣,並且比旁邊幾節都要高,按壓疼痛。

問題分析:
你好,你出現這個情況還是肌肉勞損症狀,這還是平時久坐或受風寒有關系,得及時來舒筋活絡止痛來治療一下

意見建議:
平時多做小燕飛或拉單杠鍛煉一下,可以及時去中醫院,採取針灸或推拿等外治方法來舒筋活絡來調治,並且配合著疼痛部位火罐祛風散寒調治,腰痛等情況就能改善了。

3、棘突 起什麼作用

,具有杠桿作用,肌肉韌帶附著其上,增加脊柱的堅固性和穩定性。棘突壓痛即腰背部的壓痛點,腰背部壓痛點的診斷及定位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4、急急急!!!!!!!!後背部脊椎突出!!!!!!!!!!!!!

哪個位置突出?
如果是脊柱就 沒問題,因為棘突本來就是突出來的。
如果不放心,可以拍張X光,發來看下。

5、我的脊椎有一處骨頭凸起是什麼原因

病情分析:
這個脊柱有一處骨頭的突出,這個是需要看具體是在那個部位的。
指導意見:
這個如果是在頸部,這個正常是有隆椎的,也就是第7頸椎棘突,這個本身就比較突出的,如果不是這些地方,一般是考慮有局部的骨瘤的表現,可以照片檢查確診和治療的。

6、公務員脊柱棘突能過嗎

考生可以參考公務員錄用體檢標准,來預判自己的身體情況是否符合體檢要求。

7、"棘突中點"具體是指身體的那個部位

關於經穴定位的依據和方法

2.1 經穴定位的依據

根據中醫典籍和歷代針灸學專著,如《黃帝內經》、《脈經》、《針灸甲乙經》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文獻,結合近年我國出版的高等醫葯院校和國際針灸培訓班用的教材和專著,通過分析、討論,注重臨床實際和現代研究成果,對十四經穴及部分經外穴進行標准化定位。

確定經穴標准部位,是以中醫學基礎理論和經絡學說以及審定穴位的准則為指導的。中醫學對人體部位與方位的描述與現代解剖學不完全相同。將上肢的掌心一側即屈側稱為"內側"是手三陰經穴所分布的部位;將手背一側即伸側稱為"外側",是手三陽經穴所分布的部位。將下肢向正中線的一側稱為"內側",是足三陰經穴分布的部位;將下肢背正中線的一側稱為"外側",下肢的後部稱為"後側",是足三陽經穴分布的部位。

手足部掌面與背麵皮膚的移行處稱"赤白肉際";掌指關節或跖趾關節都稱"本節",以關節兩端的圓形突起(包括關節囊所覆蓋處)為准,區分為"本節前"和"本節後"。即以遠端為"前",近端為"後"。上肢的前後方位則以拇指側即橈側為"前",小指側即尺側為"後"

頭面軀幹部的前後正中線分別為任脈穴和督脈穴的分布部位,是審定分布於其兩側的三陰經穴或三陽經穴的基礎。

2.2 經穴定位的方法

經穴定位的方法分三種:a.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b."骨度"折量定位法;c.指寸定位法,三者在應用時互相結合,即以體表解剖標志為主,折量各部位的距離分寸,並用手指來比量,從而確定經穴位置。分述如下:

2.2.1 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這是指以體表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為依據來確定經穴位置的方法。體表解剖標志,可分為固定的標志和活動的標志兩種。

固定的標志,指各部由骨節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輪廓,發際,指(趾)甲、乳頭、臍窩等。例如,於腓骨頭前下方定陽陵泉;三角肌尖端部定臂臑;眉頭定攢竹;兩眉之中間定印堂;兩乳頭之中間定膻中等。

活動的標志,指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例如:聽宮,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曲池,在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

全身各部的主要體表解剖標志如下:

頭部:
a.前發際正中(頭部有發部位的前緣正中);
b.後發際正中(頭部有發部位的後緣正中);
c.額角(發角)(前發際額部曲角處);
d.完骨(顳骨乳突)。

面部:
a.眉間(印堂)(兩眉頭之間的中點處);
b.瞳孔(正坐平視,瞳孔中央)或目中(目內眥至外眥連線的中點處)。

頸、項部:
a.喉結(喉頭凸起處);
b.第七頸椎棘突。

胸部:
a.胸骨上窩(胸骨切跡上方凹陷處);
b.胸劍聯合中點(胸骨體和劍突結合部);
c.乳頭(乳頭的中央)。

腹部:
a.臍中(神闕)(臍窩的中央);
b.恥骨聯合上緣(恥骨聯合上緣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c.髂前上棘(髂骨嵴前部的上方突起處)。

側胸、側腹部:
a.腋窩頂點(腋窩正中央最高點);
b.第十一肋端(第十一肋骨游離端)。

背、腰、骶部:
a.第七頸椎棘突;
b.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
c.肩胛岡根部點(肩胛骨內側緣近脊柱側點);
d.肩峰角(肩峰外側緣與肩胛內連續處);
e.髂後上棘(髂骨嵴後部的上方突起處)。

上肢:
a.腋前紋頭(腋窩皺襞前端);
b.腋後紋頭(腋窩皺襞後端);
c.肘橫紋;
d.肘尖(尺骨鷹嘴);
e.腕掌、背側橫紋(尺、橈二骨莖突遠端連線上的橫紋)。

下肢:
a.髀樞(股骨大轉子);
b.股骨內側髁(內輔上);
c.脛骨內側髁(內輔下);
d.臀下橫紋(臀與大腿的移行部);
e.犢鼻(外膝眼)(髕韌帶外側凹陷處的中央);
f.腘橫紋(腘窩處橫紋);
g.內踝尖(內踝向內側的凸起處);
h.外踝尖(外踝向外側的凸起處)。

2.2.2 "骨度"折量定位法

這是指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於經穴定位的方法。即以《靈樞·骨度》規定了人體各部的分寸為基礎,並結合歷代學者創用的折量分寸(將設定的兩骨節點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為1寸,十等分為1尺),作為定穴的依據。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見下表。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點 折量寸 度量法 說明




前發際正中—後發際正中 12 直寸 用於確定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眉間(印堂)—前發際正中 3 直寸 用於確定前或後發際及其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後發際正中 3 直寸
眉間(印堂)—後發際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前兩額發角(頭維)之間 9 橫寸 用於確定頭前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耳後兩乳突(完骨)之間 9 橫寸 用於確定頭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胸骨上窩(天突)—胸劍聯合中點(歧骨) 9 直寸 用於確定胸部任脈穴的縱向距離
胸劍聯合中點(歧骨)—臍中 8 直寸 用於確定上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臍中—恥骨聯合上緣 5 直寸 用於確定下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兩乳頭之間 8 橫寸 用於確定胸腹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腋窩頂點—第11肋游離端(章門) 12 直寸 用於確定脅肋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部 肩胛骨內緣—後正中線 3 橫寸 用於確定腰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肩峰緣—後正中線 8 橫寸 用於確定肩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部 腋前、後紋頭—肘橫紋(平肘尖) 9 直寸 用於確定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肘橫紋(平肘尖)—腕掌(背)側橫紋 12 直寸 用於確定前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下肢部 恥骨聯合上緣—股骨內上髁上緣 18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內側足三陰經穴的縱向距離
脛骨內側髁下方—內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轉子—橫紋 19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臀溝—*橫紋,相當14寸)
橫紋—外踝尖 16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

2.2.3 指寸定位法

這是指依據患者本人手指所規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拇中指屈曲成環形)之間的距離作為一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作為一寸。

橫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尺側手四指並攏,以其中指中節橫紋為難,其四指的寬度作為三寸。

此法主要用於下肢部。在具體取穴時,應當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礎上,參照被取穴對象自身的手指進行比量,並結合一些簡便的活動標志取穴方法,以確定經穴的標准部位。

8、脊柱 棘突的問題

到推拿科、按摩科看一看。

與脊柱棘突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