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做脊椎微創手術多少錢
前幾天陪我家老爺子去空軍水上村醫院,那裡的微創好像5000元左右,我勸你們別做手術,風險比較大,如果能保守治療最好,我家老爺子現在一直找軍醫按摩、做電療,情況明顯好轉。
2、什麼是微創手術?在哪種情況下須要做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顧名思義就是微小創傷的手術。是指利用腹腔鏡、胸腔鏡等現代醫療器械及相關設備進行的手術。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是每個需要手術的病人的夢想,微創外科使這個夢想成為了現實。
早期微創手術,是指通過腹腔鏡、胸腔鏡等內窺鏡在人體內施行手術的一種新技術。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越性。
沒有具體的情況下是須要做微創手術,做與不做需要你自己選擇。
微創手術PK傳統手術
微創手術五大優點
一、創口小:腹部微小切口,0.5cm至1cm,基本不留疤痕,有「鑰匙孔」之稱
二、疼痛輕:患者疼痛感小,手術採取靜脈麻醉,患者在睡眠的狀態下完成手術。
三、恢復快:大大減少了對臟器的損傷和對臟器功能的干擾,使術後恢復時間縮短。
四、住院時間短:一般情況下手術後6-8小時可下床,12-24小時肛門排氣即可進食,3-5天出院,一周後基本恢復,費用相對降低。
五、出血少:術中幾乎不出血。微創手術視野比較清楚,血管處理會更精細,加上採用超聲刀等先進止血器械,有助於減少出血量。
傳統手術五大缺陷
一、創口大:傳統長切口,≥10cm,疤痕呈長線狀,影響美觀。
二、疼痛大:傳統手術需要開腹,術後切口部位常伴有疼痛、酸脹、麻木感
三、恢復慢:傳統手術由於切口大,且會造成切口附近肌肉、血管和相應神經的損傷,有可能伴隨某些組織感染並發症,因此患者恢復速度慢。
四、住院時間長:術後24小時下床,7-15天出院,費用相對高。
五、出血多:傳統手術分離組織廣泛,出血量比較大。傳統開刀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切口裂開,一直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3、跪求上海第十人民脊柱微創中心賀石生教授資料求大神幫助
賀石生,微創治療專家。德國慕尼黑脊柱微創外科醫院院長H. Michael Mayer教授,義大利羅馬神經外科醫生Roberto Gazzeri參與編寫的《微創腰椎融合術》也於2010年1月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為了推廣脊柱微創技術的科普知識,賀石生教授還組織國內著名脊柱微創外科專家出版了國內外第一本脊柱微創科普書《脊柱常見疾病的微創治療與康復》,該書2010年3月即將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為了克服進口脊柱微創器械價格昂貴的缺點,推動脊柱微創外科技術在國內的廣泛開展,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賀石生教授和上海源興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脊柱微創外科器械和設備如:Mini-Spine微創牽開器,Mini-Tube微創通道,脊柱微創定位器等,這些器械和設備已經在國內數十家醫院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參考: www.tongjispine.com/wound.php
採納哦
4、請問什麼是微創醫療技術?能治療骨折嗎?
這個最好電話咨詢權威醫院的骨科醫生,以下僅供參考:
脊柱微創手術技術的范疇
(1)脊柱顯微外科技術。運用手術顯微鏡或高倍放大鏡,放大手術視野進行手術操作,通過盡可能小的皮膚切口施行「鑰匙孔手術」,使脊柱外科手術以最小的醫源性損傷實施最有效的治療。包括頸前路手術顯微鏡下椎間盤摘除術、後路腰椎間盤顯微外科摘除手術(正中入路、外側入路、孔外入路)等。
(2)內窺鏡輔助下脊柱外科技術。通過若干個皮膚通道或微小切口到達脊柱,利用光導纖維成像技術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內窺鏡輔助脊柱外科技術可分為胸、腹腔鏡輔助下和顯微內窺鏡輔助下脊柱外科手術。
(3)經皮穿刺脊柱外科技術。經皮穿刺或微小切口,運用特殊器械和裝置,施行脊柱微創手術。 (4)導航系統輔助下脊柱外科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末開展的新技術,在導航系統輔助下,明顯提高了手術准確率和安全性,減少了並發症。
5、蘇州微創脊柱創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蘇州微創脊柱創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是2003-11-17在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方中街112號2號廠房B區。
蘇州微創脊柱創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582755087095L,企業法人葛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蘇州微創脊柱創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脊柱創傷技術的研發;醫療器械(按許可證所列范圍)生產、銷售;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江蘇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7586622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1674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蘇州微創脊柱創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6、目前最先進的脊柱微創技術是什麼?
首先這個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種技術,在脊柱微創這個領域還沒有最先進這種說法。
比較而言,脊柱微創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領域發展較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誕生了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LD)、側路椎間盤鏡、椎間孔鏡(PELD)、後路椎間盤鏡(MED)、激光(PLDD)、針鏡及後來的椎板間鏡、二代椎間孔鏡、射頻纖維針鏡、纖維椎間孔鏡等。2010年頸椎間盤鏡也問世了,雖然時間有先後,這不能說明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不先進這個問題,只是人們在實際中對技術的理解和總結不同而已,不能說頸椎間盤鏡就是最先進的技術。
PLD技術是盲切,不能針對突出物實行摘除,只能經盤內進行所謂減壓。即使如此,其療效還是不錯的,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頸椎間盤鏡沒有問世的時候,PLD是頸椎間盤突出的唯一微創治療技術。
和PLD相似的技術還有側路椎間盤鏡、激光、射頻等。激光、射頻和所謂臭氧、溶盤等也許算不得微創技術,但為了比較,還是一並列上。早年的楊式鏡也是從PLD轉化而來,雖然加了支同軸內窺鏡,其操作原理也沒有什麼兩樣。
德國胡蘭德在楊氏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大了手術器械通道,操作上採用椎間孔入路的方式,這就是後來的椎間孔鏡。以提斯技術為代表的椎間孔鏡能夠摘除突出的髓核,應該說在楊氏鏡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過於粗大的內窺鏡直徑限制了其技術的發展,進入椎間孔必須先進行椎間關節的打磨,多數人認為這是危險和不必的。其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的能力也較弱,鮮見成功的報導。
MED即後路椎間盤鏡克服了椎間孔鏡的弱點,從椎板間入路進行操作能成功的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等,處理脫垂游離的髓核也較為簡單。由於其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約20mm)和術中出血難以有效解決等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
二代椎間孔鏡在提斯椎間孔鏡的基礎上有效的降低了內窺鏡直徑,進入椎間孔不必打磨椎間關節的特徵使得這款內窺鏡更受歡迎。其配套電動手術工具也較原始的提斯椎間孔鏡有了很大進步,對鈣化的髓核、狹窄的椎間孔的處理也相當容易了許多。由此衍生的頸椎間盤鏡為脊柱微創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MED傷害較大的特點不為非專業的脊柱科醫生喜愛,專業的脊柱科大夫更鍾愛可以靈活掌握的傳統小切口技術。這項技術特點啟發了開發人員,新型椎板間鏡應運而生了。靈活的椎板間鏡在手術切口上可以運用自如。改進後的後路技術即椎板間鏡技術既可以採用經皮穿刺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小切口並支持脊柱其他微創技術和鏡下內固定等,操作簡單安全。這種靈活的技術應該是目前脊柱微創發展的方向,即所謂最先進的技術吧。
值得一替的是,針鏡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種模塊化設計的產品使用方便靈活,具有上述技術的所有有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中國特色的技術必將大放異彩。
至於射頻、激光、臭氧、溶盤等,前文有所提及,這項技術還算不得真正的微創技術。其不能准確針對病灶治療或者不能成功處理病灶的特點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溶盤甚至是一種即將淘汰的技術。但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損傷較小,在非專業的脊柱醫生和基層醫生中仍然享有市場。但過份商業化的神化這項技術是有害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