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旋轉功法能治療高血壓病嗎
這個方法是不能治療高血壓病的,如果是發生了高血壓,需盡早服用降壓葯物治療,如硝苯地平緩釋片或依那普利片治療。
2、一種功法,是面壁做上下蹲,是什麼功?具體是怎樣的?
蹲牆功。此功是北京氣功大師龐明老師在1985年親自向本站編輯凈耀居士傳授的本功的功法原理即通過任督二脈的修煉達到丹田氣足圓活,尤其是對頸、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壓縮,可牽扯到常常運動不到的肌肉、韌帶、神經,從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日久自然感應異常靈敏,而使肌肉、骨骼達到堅韌有彈性。就傳統而言,腰在人體中非常重要,腰部放鬆、靈活、氣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另一方面,可保證腰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故古人又有「力發於足,主宰於腰,行於四肢」的說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鬆,弊病甚多。其一,影響丹田蓄氣,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板直、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響命門之火對水液的蒸騰,男性可出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性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其三,練動動者(尤其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於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於中風(即半身不遂)。那麼怎麼來松腰呢?而蹲牆功是全身的運動,能調理周身氣機,所以對治療全身各處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練此功,還能盡快排除各種練功反應、糾治因練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種種不適。譬如,改變自己意識里的好多不良東西。一個人意識亂了之後,外面的東西很容易影響自己,本來很簡單的東西現在也變的很難了,不是以前那種自由自在的了,自己總想改變可總做不到,所以非要通過這種艱苦的鍛煉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是外人能理解的。
蹲牆功的動作要領。基本要領是:面壁而立,兩腳並攏,重心落在前腳掌上,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周身中正,腳尖頂著牆根,會陰上提,兩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鬆,安靜片刻,讓思緒平和。然後腰向後放鬆,身體緩緩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要放鬆地下蹲,腰後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鬆前扣(向牆的方向前扣);尾閭前扣,命門後突。注意後背脊柱要一節節卷著柱逐節放鬆往下蹲,象貓兒一樣,弓著後背下蹲,膝蓋盡量不要超出腳尖等要求,同時注意全身放鬆,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閭部;徹底蹲下後尾閭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後再緩緩上起;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百會處好像有一根細線向上輕輕拽著脊柱逐節升起、抻動、拉直,如此為一次。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於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他特殊意念活動。初學者可以先在腳後跟墊本厚書,這樣可降低蹲牆的難度。可以每天把書撕掉幾頁,漸至撕完,蹲牆就慢慢合度了。
蹲牆的三個階段。將蹲牆功作為一個獨立的小功法來鍛煉,根據其功夫層次由易到難,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兩腳的姿勢和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牆,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方便的同志,可以兩腳尖高開牆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抱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准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同志,則應盡量按標準的姿勢蹲。剛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沒等蹲下去,就會往後倒,碰到這種情況,就要精神高度集中專一,並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個為一組,每天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現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數百,甚至上千、上萬個,收益頗大)。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周身各部氣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應轉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二、熟練階段。此階段在兩腳並攏,腳尖抵牆能完成蹲牆動作的基礎上,應注意「形松意充」,體會周身氣機的升降開合,同時增加蹲牆的次數和時間。
三、提高階段。按標准姿勢能輕松自如地完成整個動作後,就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即蹲牆的次數),而應加大難度,提高質量。加大難度的方法如下:
(一)赤腳蹲牆。赤腳,腳尖抵牆下蹲,同穿鞋蹲牆的感覺大不一樣。大大加強了對脊柱的抻拉作用。
(二)撐臂蹲牆。這在難度、力度上又加了碼。蹲牆時,兩臂保持左右手舉成一字形,立丁字掌。進一步還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時,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時,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牆壁。練此式更有利於通透上肢。
(三)背手蹲牆。①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於腰部命門。經過撐臂蹲牆,起落時身體平穩,不會後仰,就可以採取這種辦法。②兩臂置於背後時,兩小臂重疊,兩手互握對側肘關節。這樣做在蹲牆時還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四)拳抵鼻尖蹲牆。蹲牆時,可用一手握拳,橫置於鼻前,用拳眼對准鼻尖。熟練後,可加至兩拳相接,置鼻尖與牆壁之間,下蹲上起。此動作難度較大,但只要持之以恆,刻苦練習,久之自然合度。
(五)蹲牆耗功。當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時,定住姿勢不動,當作站庄來練,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若此時能在鼻尖前放置兩拳,剛效果會更好。
(以上內容編自《面壁蹲牆功》一文,原文刊登在1998年的《智能氣功科學》雜志,該文是根據龐明老師講課內容整理而成)
第二部分:注意事項
注意:①自始至終,動作與呼吸必須協調一致,即氣吸至盡時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時氣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處。②自始至終鼻、膝、腳尖不能離開牆壁,尤其是頭部絕對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則使脊柱偏斜,影響功效。③呼吸在胸部不憋悶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蹲牆首先從身形入手,對照書本細扣全身各部。然後在身形正確的基礎上,逐漸加大練功強度,蹲牆前要組場,帶著混元氣蹲,意念導引形體放鬆。當然,蹲牆使形體很緊張,站庄是要放鬆的,從表面上看,二者之間有矛盾,怎麼協調還要靠自己。其實,站庄與蹲牆並不矛盾,目的都在於松腰,腰一松形氣就整了,神統帥形氣的功能也就強了。這兩種功都是智能氣功的基礎功。智能氣功特別強調意識的作用,主動運用意識,強化形氣功能。這兩種功作為初練者來講,可先練站庄,把內氣練足了,再練蹲牆就不累了。蹲牆重點在於周身中正,含胸收腹,上起時不要單純的腿部用力,否則容易引起兩腿肌肉緊張。站庄時兩腿松不下來就會累。蹲牆之重點是以百會帶動,上起意注天上之虛空,下蹲意想地下之虛空,同時要善於運用「化」的意識,把全身的僵勁化開,尤其是脊柱、脊柱兩側的神經、血管。平時我們不注意放鬆,多年來造成僵勁充斥,要松腰就要把這些僵勁去掉。有些1,2歲的小孩子作蹲牆就很容易,大人就不行,關鍵就在僵勁去沒去掉,去不掉僵勁就達不到柔若無骨。所以在蹲牆的時候,可以想自己的骨頭沒有了,全身柔軟放鬆、氣充斥在全身各處,這樣蹲牆才輕松一點,不然蹲牆的時候臉紅脖子粗,就沒有練功的味道了,如此讓氣似乎慢慢的滲透到緊張的組織里,逐漸的緊張和疼痛消失了,將拙力、別扭、緊張、疼痛等轉變為氣騰、自然、輕閑、舒適,這樣才能繼續安靜的蹲下去。以次通過蹲牆引動氣機升降,用心體悟,微妙自在其中,總之要在松靜上下功夫,主動將意念鎖定在運動過程中,將意念和意念的作用統一起來。通過運動,使體內氣機自然旺盛起來,並按照氣的自然軌道運行,使身體各部分的通透程度逐漸提高而不容易出現偏差。
應該說,人的身體總要有通透不徹底的現象,在體內氣機旺盛到一定程度,就容易體察到這種不通暢的部分,特別是意念分布的不均勻更加劇了這種氣機沖擊的強度而感覺疼痛,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蹲牆的動作和打氣有點象,氣太足了,身體還消化不了時,就先慢一點打氣,等氣均勻了,再打一下,逐步通過運動主動打氣,用運動產生的高壓通暢身體(本質上還是通過運動調動了意識力)。不過,身體的素質提高需要一個過程,不能過激。
如果想一下子蹲很多也不是什麼難事,比數量沒有意義,想體會出松的感覺也比較容易。關鍵是要堅持,不要一暴十寒。一次蹲1000個容易,每天蹲1000個,就需要很大的韌力了。
這里給各位一個訣竅,可以幫助大家在數量上和感覺上有個突飛猛進,但對於工夫有什麼好處。竅門很簡單:先實驗一下你一刻不停地蹲(閉眼、姿勢正確、呼吸勻細長、速率約為1個/3秒),看你最多能蹲幾個,一般約為30個;正式開始,每蹲30個,停下來,雙手敷於肚臍,靜養30秒(2-3個呼吸長),再開始蹲30個,再靜養,不斷循環;靜養時注意意守丹田,每次靜養後再蹲時,體會腰部都比前一次要有所松動。每停一次,都會愈加松動(腰部),感覺是愈加輕松,很多人就會興趣昂然,愈蹲愈高興,一致可以達到數百個。警告:不可一下就達到很大的數字,最好以比較小的數字為基數,逐漸增加。一般日常生活比較繁雜,在時間很少的情況下,量力而行,可以見縫插針,隨處練習,每次花個3-5分鍾,蹲幾十個,效果也不錯,最重要的就是蹲完後靜養收氣。
第三部分:心得體會
一、蹲牆的關鍵環節
組場蹲牆--事半功倍的練法
首先應明了蹲牆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間,調整氣機使之平衡,練周身的整體性。組場時先要調整身形:腳尖抵牆,全身放鬆,肌肉和肌健松馳不綳勁,重點體會脊柱和腰部的放鬆;用百會把身體領起來,似乎整個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腳好像感覺不到身體的重量。然後意想身體周圍及體內都是藍藍的虛空,體內外是一個整體。調整身形要和調神結合在一起,從而使精神處於集中、安詳、端莊、穩重的狀態。調神時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間。要進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這樣身體容易放鬆、內外氣能很好地融通。蹲牆之前認真組場,這樣練起來就比較輕松,不累,很容易進入氣功態。
正確的身形引導氣機正常運行
蹲牆頭要正,要有百會懸領的意念,下頦回收。兩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領的意念;這樣做既可減輕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與牆的摩擦。尾閭要下垂,像有個東西墜著。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還要照顧到尾閭,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時還要提會陰,這樣命門就自然地向後放鬆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間,要注意由尾閭拉著整個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壓下去,腰部盡量向後放鬆。但頭部、耳根、大推還要有上領的意念。這樣上拉下墜,姿勢就基本正確了,不會有身體向左或向右偏的錯誤動作了。開始練蹲牆,感覺氣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脹感。只要把下頦收住了,注意下頦回收,經過幾天的練習,氣就通了過去,不適感就會消失。蹲牆初期,有的人未注意大椎上拔,氣沒能很好地上升滋養大腦,故神較疲乏,上課愛打瞌睡。後期,調整了姿勢與意念,頭部氣明顯充足,上課就不會打瞌睡了。蹲牆,切忌只求數量忽視質量,下蹲時如果尾閭扣得不夠,重心掌握不穩,至使脊柱左右擺動,時間長了會造成體內氣機不平衡。此外,兩腿必須均勻用力,這樣才能使體內氣機平衡。要使兩腿均勻用力,首先兩腳內側並攏所成的直線必須與牆垂直;然後,在蹲牆過程中,注意用百會領著,始終保持身體的中正,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如果感覺到身體偏向某一邊了,可以用領百會來調整。兩腳掌要平鋪於地,使整個腳掌能均勻受力。剛開始蹲牆時,也許重心會落在腳後跟,且偏於腳外側或腳內側;這樣蹲的時間長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發麻、發木。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受力輕的部位加重意念。這樣,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漸受力了,原來受力過重的部位也不發麻發木了。姿勢的正確與否,哪怕只有細微的不同對功效的影響也會相當大。每次蹲牆,只要認真地做到了尾間下垂,百會上領,大椎上拔,馬上就能明顯感到整個脊柱的牽拉。尾閭下垂主要牽動腰椎,大椎上拔則是牽動胸推,只有按要求做,才能對整個脊柱起作用,進而影響全身氣機的變化。還有些人未注意兩膝並攏,從而下蹲相對輕松;但是加以重視後,難度雖然較以前加大了一些,但一定會感覺骶髂關節被牽動了。練功時,手的位置對強度與功效也有很大影響。當手與牆或腿接觸時,難度頓減,脫離接觸後,腰肌所受的力隨即增強。至於手臂背後或撐臂,腰、腿所需的力氣則更大。
運用意識是關鍵
要練好蹲牆功,首先要從思想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剛開始,大多是被動地蹲牆,只想如何把腰松開,意念過多集中在腰部,忽略了全身的整體協調性,意念貫注不進形體裡面,蹲得滿身是汗,兩腿酸疼,但收效不大。這樣練,蹲至大腿平時易後坐(後倒坐到地上);若蹲下不倒,起時也易後仰坐倒。當注意了百會、尾閭和腰部三個部位的配合後,這種情形得到了改變。腰部不但得到了相應的放鬆,同時氣在身中也能上下貫通。漸漸地,就能夠開始調整練功意識了,開始注重「神形並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鍛煉。首先就用意念使自己和氣場緊密合在一起,腦子里一發「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發「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確。然後意念集中到整個脊柱上,隨著蹲牆動作的一起一落,每個脊柱也隨之一開一合,再後來,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兒,內視著腰椎的一開一合,以加強松腰的效果。這樣主動運用意識後,蹲牆不再覺得累了,一起一落輕飄飄的,每天都有新進步。在蹲牆有一定基礎後,可以意念集中在體內,下蹲時用神光看著脊柱往下落,耳朵聽著裡面的動靜,用形象思維想著腰椎被拉松開;起時看著聽著全身的氣機變化。隨著體察的深入,雜念也很少了,氣向體內滲透得也深了。這樣做,神和形就結合得緊密了,雜念不容易出來。「神念形」還有利於動作的准確、合度。在蹲牆時,如果跑神,身體就不容易保持合度;反之,意念如果能始終注意著自己的身體,就會控制身體不致變形。蹲牆的關鍵是使平時不易運動的腰部的肌肉、韌帶得到抻拉,使之氣血充足,從而達到松腰的目的。如果姿勢不正確,勢必延誤或阻礙松腰目的的實現。所以「神念形」在蹲牆中的運用,不但強化了神意的鍛煉,而且促進了形體和氣機的變化,加速了松腰過程。另外,在蹲牆過程中,應適當注意運用形象思維。下蹲時,要保持周身氣機的整體性,配合意念調整虛實,把意念放在大腳趾,這樣上起下蹲時易保持周身氣機的整體,意想身體內不利於氣機生發的東西都通過腳心散到地下虛空;上起時想像虛空的靈陽之氣呼地一下貫通全身,滲透到每個細胞中,並加「把脊柱抻拉直」的意念。意念要照顧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也可以貫注到背部整個脊柱、韌帶、肌肉,這樣可使腰部及背部放鬆得更好,取得最佳效果。按照上述要求蹲牆,體會著背部一點點地抻拉開,就感覺到氣在向里滲透,氣感越來越明顯,周身內外都被氣包裹著,越蹲越輕松,頭腦也越來越清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蹲牆時,意識里不能有牆。要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進入面前無牆、四周都是空盪盪的狀態,這時,你也許會突兀地停一下,此時,很容易體會到一種虛無的境像--整個的身形和周圍的空間融為一體了……
二、蹲牆的三個階段
快蹲階段-----並非追求速度
在剛開始練快蹲時,脊柱部位放鬆不下來,很緊張。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態,宜從兩方面加強:1、加大強度,數量增到400~500個/小時,鍛煉下肢的承受力;2、著重調整脊柱的放鬆,注意了百會上領、尾閭下垂,一起一蹲,調整脊柱的豎直,盡量改變用腰拱的毛病。約20天後,不適狀態就會消失;上起時,百會能夠主動上領。這之後,可以加快速度,加大難度,數量上升到700~800個/小時。練時,一開始快速,中間慢一些,調整一下,後面再快,這樣一個小時堅持下來,全身濕透。開始時大腿、小腿酸疼發木,結束後兩腿灌鉛一樣沉重。為了盡快過這一階段,蹲牆收功後要加強養氣。一般通過這一階段的強化練習,會使人的身心素質提高許多,丹田內氣明顯增強,腰椎部位靈活、放鬆了,腰部時常是溫熱的,整天精力充沛。
或者以30個為一組,每蹲完一組養10秒鍾的氣,然後繼續蹲。隨著身體素質和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蹲牆的速度由500個/小時到7O0個/小時,再升到950個/小時。
快速蹲牆能磨煉意志力。當連續快蹲400個左右時,就會感到兩大腿根部又酸又脹,腰部有疼痛感,小腿發抖,有點站不穩的感覺。這時就不想再蹲了,但是要馬上意識到,磨煉自己意志力的時候到了。於是,就把速度放慢一點,用增加養氣的次數來咬牙堅持。酸痛的感覺是很難忍受的,當蹲到八九百個時感到體力不支,全身大汗淋漓,又不想蹲了,就採取「再蹲一個」的辦法往下拼,堅持完一個,再堅持一個,就是不停下來。不停頓地蹲下去使整個身體都在跟著呼吸,內氣也就隨之充足起來了;繼續蹲下去,感覺脊柱里的氣也充斥起來了,全身非常地輕松、舒適,體會到了蹲牆的奧妙。蹲著蹲著,感到胸腔里的氣打開了,腰腹部的氣也打開了,兩肋里的氣在自然做開合,呼吸非常通暢,隨著呼吸感到腳心、手心、百會也在呼吸。總之通過這種蹲法會讓一個人意志力大大增強,並增強體質,感覺全身變得更加強健有力了,全身氣機整合度提高了。每次蹲完後,會覺得全身通透,身體輕飄飄的,好像沒有了,又好像是在水中游泳一樣,特舒服。
運用快速的練法,頭腦裡面來不及考慮其它的信息,能量充分地應用內化到自身形、氣裡面,同時能體會到時間、空間、大氣場及自我的混元整體性。
快蹲不要忘了加意念。剛開始只追求數量和速度,倒是一點雜念也沒有,精神特別集中。有時候,蹲著蹲著突然產生一個念頭:加上意念試試。於是就在上起時想百會,下蹲時想下丹田,沒想到,這小小的一個閃念,使人上起時「唿」一股氣沖到頭頂,下蹲時又「唿」一股熱氣沉到丹田,舒服極了。此外,快速蹲牆結束時要注意多往體內收收氣,養氣的時間長一點為好。
快蹲時,精神活動能自然地注入形體,使周身的氣機成為一個整體。蹲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肚臍和命門的部位彷彿是個能夠收縮的氣團。下蹲時,它連著周身內外的氣向里收縮,這時好像整個形體都不存在了;上起時,氣團由里向外膨脹,整個身體輕飄飄、空盪盪的。這時,蹲牆的過程就是大開大合的過程。快速蹲牆不僅調整了整個身體的氣機,使氣血流暢;而且強身壯體效果特別明顯。
重在體察-----慢蹲階段
慢蹲階段要求蹲牆速度慢下來,細心體察體內氣機,特別是體會脊柱的逐節放鬆下落或伸直,繼而體會全身那種周身融融的氣機整合狀態。這一階力求做到把動作輕松自如地完成。
慢蹲的階段,感覺體內外的混元氣隨著身體的上起下蹲而上升下降。這時如果感覺身體通透得不好,可用意念調上方虛空之氣下降至腳,調下方虛空之氣上升到頭頂,前後左右的氣橫穿身體,使體之氣與虛空之氣相混化,形成一種恍恍惚惚的狀態,使自己的精神逐步內收,這樣就會覺得蹲牆是一種內在的享受。
慢速蹲牆,要注重體察體內的氣機變化。蹲的時候要意想周身都是濃濃的混元氣,自身在混元氣海中上下穿梭,接受混元氣的洗禮,同時給自己加全身通暢、生命力旺盛的良好信息。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全身的通透性加強了。
功夫者克攻也-----增加難度階段
增加蹲牆難度階段是在動作標准以後,為了提高質量而安排的。由於快、慢蹲階段基礎比較好,腰松得也不錯,所以赤腳蹲和拳抵界尖蹲就有了可能。
兩手背到身後,十指交叉,掌心向後往下蹲難度較大。開始時蹲不到一半就向後仰、栽跟頭;但是不能灰心,也不用著急,而是保持內心愉悅。 ①要想順利蹲下去,必須先得領百會、垂尾閭,使腰很好地放鬆。②循序漸進。一開始不要把十指交叉得很緊,把十指尖輕輕接上就行,隨著功夫上長,再一點一點叉緊。腳尖也可以先離開牆一點,能夠輕松蹲下去後,再逐漸向牆根靠攏。③心中要有必勝的信念,要想著一定能夠順利蹲下去,不要有「太難了,要倒了」的念頭。當蹲到半截,大腿用上了勁,鼻尖貼在了牆上,非常別扭時,似乎找不著重心要倒了時,要加順利蹲下去,一定成功的意念。
撐臂蹲牆,不僅可增強腿部力量,松腰以調節氣機,為練其它功法打基礎;還可以通透上肢,提高整體性。
蹲到大腿水平,與小腿成90度,停留定勢幾分鍾。這時形體要放鬆,不能緊張,不能使濁力;但也不能鬆鬆垮垮的,否則身體重心就會不穩定,氣機也不整,腿容易打哆嗦。這時應該加強百會懸領的意念,身體松而不懈,做到這點,就必須用意念充斥,這也正是練自己意識靈明度的時候。
平耗前,往往先勻速蹲上一百個把全身活動開了。然後再蹲成大、小腿成90度,一會兒就感到腿酸痛難忍,這時咬牙堅持,用意念體察酸痛的地方,酸痛感就會減輕,堅持的時間就會相應地延長。當實在堅持不住而蹲下去的一剎那,意念一下子隨著進入酸痛部位,身體突然感到「呼」地動了一下,這時腦子里一點雜念都沒有了。再蹲牆感到非常輕松。
蹲一半耗著,注意隨呼吸體會丹田、脊柱、頭內的變化,雜念少了,精神能專一於形體中了。這時千萬要注意放鬆脊柱的各椎骨,使氣向脊椎里滲。
在加大強度蹲牆時,也會出現過腿酸不想再蹲的情況。在延長時間蹲牆的過程中,可能蹲得腿特別酸,腰部兩胯也發木了,蹲下去後,就不想再起了,如果一咬牙,百會一領,會陰一提的瞬間,身體當中也許有一股螺旋的力將自己帶了起來。長功的喜悅會使你忘記勞累。
三、蹲牆的長功途徑
蹲牆要練養結合、循序漸進
蹲牆要注意練養結合。許多人剛開始蹲牆時,一心追求腳尖抵牆根,也不管別的,每次蹲完總是頸疼,胸憋,全身綳得很緊,進步不大。可以每隔一會兒就捧氣貫頂,這就是練養結合。光練不養容易導致蹲久了就累,且精神不易集中,雜念紛紜。邊蹲邊養--下蹲,兩臂放鬆,伸到地下虛空;上起,兩手捧氣上升兩臂微曲,意念送入下丹田。這樣蹲即快又不累,時間久了,丹田裡邊熱乎乎的,非常舒服。
開始腳尖抵牆蹲不下去,若單是按較低的標准(腳尖離開牆)去練,以求自然過渡,需時較長。可行的作法是:可先蹲幾十個,然後逐步加難度,把腳往牆根靠。蹲不下去時,停一會兒,然後扣尾閭,往後放鬆腰,就能往下蹲一點了。在這樣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①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逐漸增加難度,否則難以達到應有的進步速度。②不要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難度加大的過程,也是自己身體變化的過程,這個逐漸加大的難度是最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心情急,則不易安心,不利持之以恆地鍛煉。
蹲牆功與智能切其他功法相互促進
蹲牆、三心並站庄、捧氣貫項法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蹲牆能增強練捧氣貫頂法的整體性,捧氣貫項法的整體性又能使三心並站庄更好地進入整體狀態。而蹲牆和三心並站庄,其主要目的都是松腰,兩者更是密不可分。蹲牆取得好的效果後,再站在就會明顯感到腰向後放鬆了(跟自己以前相比),大腿根部也空鬆了許多。
在蹲牆之前,先做幾個俯身拱腰,活動一下筋骨,蹲牆時腰就不會緊;收功時,再做幾個俯身拱腰,一天都會覺得輕松靈活,精神舒暢。
蹲完牆以後,周身通暢,再做轉腰涮胯時,覺得尾閭內有一根氣棒,帶動腰胯完成動作,意念一動,氣與形體自動。
蹲牆貴有恆
每天堅持蹲牆500個,身體里的氣機因此而有序化。蹲牆最大的收獲是:平凡的蹲牆磨煉了一個人的意志力。在蹲牆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心煩不想蹲的現象,很想收功;這時,一定要堅持蹲,蹲到最心煩、最不想蹲的時候,會突然一下感到心煩、不想蹲的念頭消失了,在這一剎那全身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舒服極了。
功法,在古代武術界曾是密傳功法。
3、求修真功法!!~
別問了,你是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的,修真即修心,體悟人生真諦,人類真理,宇宙真義,還是先修心吧,機會總是給那些始終在修心的人的。例如,我問你一個問題,何為善,何為惡?如果說物物皆有兩面性,那如果一面是力量,另一面呢?還有,修真與年齡關系不大,所以不要只圖盡早,你修心如何往往決定了你修真之路能走多遠,明白嗎?
4、求修真功法
和我一樣咧,不同的是我從中學生已經變成高中生了。給你一本我以前修煉的功法吧,不過如果你期待飛天遁地那就無視吧
道家修煉,從靜功起步。其實修煉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 煉之中的重要性。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 基礎的起手功法。而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之中,卻屬於 最高級的功法。修煉與氣功在層次上的差別,於此可見。
5、求一護體功法《 寒暑鐵布衫 》帶圖示的哪位前輩有給發個!!
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yMjA4
寒暑鐵布衣,奇功世間稀。 三豐祖師傳,後學應謹記。 陰陽合於心,寒暑兩無礙。
男女有別法,修煉要注意。 一氣先和合,九九須摶聚。 再以息貫之,鼓盪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元力。 更將金剛杵.毛穴可封閉, 自可辟五穀,又可卻宿疾。
手足力無窮,身披鐵布衣。 言行依道理,動靜可如意。 四海任我行,吟嘯杳雲際。
一太乙混元樁法
太乙混元樁法全稱為「武當太乙隱仙派混元陰陽五行樁「。該樁為武當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
根本,凡修煉武當道家嫡傳內家拳功者,無不以此樁為基礎,其中的」七返九還大法「為隱仙
派采氣得氣之源,而」混元一氣旋轉乾坤「之法更為求得拳術中」旋轉力、混元力「之基礎,
因此凡入我門中學習武當派拳功者必以此樁為重中之重,每天操練一至十遍,一年後即可身具
奇功,下面具體詳細解說練法。
該功共分三步,第一步為」太乙七返樁「,內容如下:
1預備勢:練此樁前最好空腹,除凈大小便,褲帶不可太緊,以自然不松垂為度。自然松凈站
立,雙手分置大腿外側,且平視前方,如圖1所示。意念:我站在武當山之巔,天風溫和的吹
拂我周身,我要與山川大地融合為一。
2太乙七返樁:
(1)由「預備勢「雙腳以腳跟為軸,雙腳尖極力向外分開,成一條直線為度,如圖2
(2)上身保持不動,接圖2雙腳 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兩側)橫 撇,變成兩腳腳尖朝前直
放,如圖3
(3)凝神定氣,兩手同時由下向前向上緩緩抬起,掌心向下,高與肩平,如圖4
(4)座腕亮掌,變成兩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 用力,全身仍保持放
松狀態,尤其肩 部松垂,如圖5
(5)身緩緩下坐,同時雙掌緩緩 隨身體下按至小腹前,雙掌仍掌心 向下,虎口相對,五指
自然分開。如圖6。 此勢即為"大乙七返樁"定勢,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蓋彎處約
成120度角即可,身體保持中正,脊柱豎直不可尾閭骨前頂。兩胯根處微有向兩側的橫撐之意
,使陰部兩睾丸及陰莖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橫撐胯根,並意念陰部陰道口子宮口微微
開張。 兩手不可有絲毫用力,意念雙腳與大地粘在一起,並越粘越緊,牢不可拔。
(6)現在開始調呼吸。其實所有的內功都是由呼吸煉成的,此處也不例 外。 注意,緩緩地
吸氣,意念大地陰冷冰涼,而地心處卻涌動著熾熱的地火,我的吸氣便是把地心處的地火熱氣
吸上來,沿著我的兩足心"湧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著骨髓向上升,在"會陰穴"(在前後陰
之間,陰囊與肛門 之間)處融而為一,再沿身體之中線向上升,直升到腦部中的"泥九宮"。
"泥丸宮"在眉心與後腦之間,意為一空竅為神靈所在之地。路線由"會陰穴 "向上經「丹田「
(肚臍後,命門前空穴)再經過膻中竅(兩乳頭連線中間點向後,體腔中間之空竅)向上經脖
頸中管過"鵲橋"(舌頭輕抵上齶即上牙膛,稱為搭鵲橋)再向上可入"泥丸宮"。此時眼可微閉
,中間留一微縫恰巧照住雙掌中的空間,耳不外聽,上下牙齒輕合,小腹內收,此為一吸氣。
吸氣過程中,隨小腹內收可用意念向陰部向上向體內抽吸。但不可太勉 強用力。只要有微動
感覺即可;女性則意念向陰道內縮緊子宮口封閉。一 吸氣完成後,即轉為呼氣,呼時全身放
松,氣由"泥丸宮"經"膻中 竅"、"丹田"向下到"會陰穴"仍分為兩股入兩腿骨內,再向下經腳
心"湧泉穴"深入地底回歸地火之中,此為一呼氣。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閉緊。 呼時全身自
然松垂,小腹復原,陰部松沉胯根仍撐開。一吸一呼為"一息",心中默數,共七吸七呼為第一
遍。呼吸之間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緩慢悠長。心中慢慢的數一、二、三、四、五
、六、七;吸時數,呼時松氣即可,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數到七、二、三
、四、五、六、七為第一輪 。
如果為業余練功者,練完第一輪即可停止,然去接練"大乙九還樁",如此日日習練日久自成。
如果有時間的專業習武者,欲求長功快可再加練 第二輪、第三輪,但最多不可超過第七輪。
而且練幾輪"七返樁",就必須接練幾輪"九還樁"。所以必須自己掌握好時間,以循序漸進為好
。
3.太乙九還樁:
接"七返樁"之架,身體不動, 只是緩緩地將兩手由內向外翻轉成 手心向上,仍置於小腹前,
五指分開 略撐,雙掌如抱一大氣球,如圖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復自然 呼吸,意念頭
部之上頂中開一洞,洞 口約拇指粗細,此洞深入向下經腦 中、鵲橋、口腔、喉嚨、膻中竅、
丹田 到會陰,為一直線。天空中陽光燦 爛光明溫暖,但天空極深極高遠處 則有陰涼之精氣
,此精氣隨我吸氣 時由我頭頂洞口進入我身體內,由 泥丸宮直下會陰內並充溢於陰部之 中
,我呼氣時此清涼精氣則歸入我 的腹腔命門等處。(命門在脊椎正 對肚臍之骨節處); 吸
氣時小腹略鼓,意念清涼精氣由天至頂至會陰穴,為一吸 氣,呼氣時意念精氣歸入腹腔命門
。此為一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共九息。呼吸時身體各部要求與"七返樁"相同,閉口,微合
目留一縫照於雙掌中間空處,耳不外聽,舌抵上齶,鼻吸鼻呼,雙手虛托不可著力,肩松垂,
忘掉兩腿。 就這樣教吸不數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為第一輪。
一般練幾輪"七返"就練幾遍"九還",其實也不拘於此.但"七返"通常 最多不過七輪,"九還"
最多不過九輪,"七返"為通地火,以地火之陽練我身中之陰,「九還「為通天水,以天水之陰
濟我身中之陽。那麼為什麼又稱之為"七返九還"而不叫"五返六還"呢? 這是依據最古老的"河
圖洛書"而來。在遠古時代人們開始認識宇宙天地萬物時,是由最簡單的」一「開始的,道家
之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此意。 "河圖"的理論即為"地四生
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為火數,九為金數,通過水火鍛煉以成"金
丹"。道家的「金液還丹」理論,便是由這些理論而產生的。這里以「七返、九還」為名,主
要是鍛煉體內的真氣凝聚與通暢。「七返」由下通上,「九還」由上至下,使身內排濁留清,
進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摶氣樁:
(1) 由「九還樁」勢,身體不動,自然呼吸。兩手由手心向上虛托,緩緩向上抬起,同時雙
掌略向內翻,成雙掌合抱式,高與胸齊,十指自然分開相對,相距約五寸,如圖8。
(2) 全身松沉,胯根橫撐,陰部松垂,意念兩睾丸鬆鬆下垂而對稱,如天平之兩端的稱盤平
正一線,女性意念兩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兩端稱盤平衡一線。
(3) 此時不計呼吸,身體向左緩 緩旋轉90度兩腳不動,同時身體前送,右腳蹬直,左腿成
弓步,如圖9。
(4)接上式,身體不動,左腳蹬 直,身體後坐,重心落於右腿上,上 身保持原態,如圖10
。
(5)接上式,身體右轉180度.如起勢時面向北,則圖9為面朝西,此時轉為面朝東方,身體
緩緩隨轉動之勢向前移動,左腳蹬直,右腳成弓 步;如圖11
(6)接上式,身體緩緩後坐,右 腳蹬直,身體重心坐於左腿上,如圖12。
(7)接上式再身體左轉 180度成圖9式,,以後左旋右轉,邊轉邊數。
(8) 此時不計呼吸,由圖9時數一(默數),圖10數二,再數三、四、五、 六、七、八為第
一輪。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二輪,數到八、 二、三、四、五、六、七
、八為第八輪,此時為第一遍,可根據練功時問練一至 八遍不等。
(9) 此式名為"混元一氣旋轉乾坤",關鍵在於旋轉摶氣,通過"七返九還"的採收天地二氣,
此式便將身中之陰陽二氣摶和為一,使之成為真正 的精氣內力,旋轉時,意想帶脈,帶脈如
腰帶圍腰一圈,前後與肚臍命門相齊。意念真氣在帶脈中流動,(帶脈粗如拇指)在身內畫一
8字圈,同時可觀注"六球一柱",何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為上中下三盤各二球。上盤為
兩眼球,中盤為兩腎球(命門 兩側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盤為兩睾丸球。女性中盤為兩乳房
球,下盤為兩 腎球、一柱則為脊柱。三盤兩球連線則為"三"字,內隱仙理,故稱為"隱仙派"
。 旋轉時以脊柱為立軸,三盤六球隨之左旋右轉,內中真氣自然也隨之 左旋右轉,久則摶聚
為一團精氣,即成內力。再通過長期的左右旋轉,身體如沉入大地,雙腳如入地三丈,兩腿如
樁如山,身體雙臂松沉旋轉而具有一種螺旋力,此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於內氣漸旺,雙掌
合抱中又產生一種如氣團的膨脹力,也可稱為彈力,所以此樁為武當拳功道法之本,精氣內力
之源。丹道家稱此階段為"築基"。 旋轉時,眼微開目光注於身體面對的前方,雖開而似閉,
耳則似聽非聽 不著意於任何事物。身體切忌上下浮沉,始終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5.收勢:
接"混元樁"勢,練完一整遍後,即可停止旋轉之勢,身體轉向 正北方,身體緩緩直立,雙手
放下恢復預備勢之位置,再以雙腳尖為軸,雙 腳跟內合;再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內合並齊,兩
腳跟再內合並齊即可。
以上即為"太乙混元樁"的全套修煉方法,這是基礎中的基由,每日至 少練一遍沏切!切切!
6、求個功法```只要能強身健體
是有的,現在發出一套送給你,較簡單,暫無圖,中國青年應該大力弘揚民族文化!
寒暑鐵布衣功
嚴冬將至特發此功供功友們學習!!!!!!
武當太乙隱仙派秘傳——寒暑鐵布衣功, 這門功夫無論對於練武和普通人來說,都是極為神
奇的功夫。功法極為簡單實用,即使尋常未 練過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按法修煉十五分鍾
,一個月後便可達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單衣在零 下10度至零上40度之間的環境內活動自如
,並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兩個月後,周身可任棍棒擊 打不傷,並可數日不食,真氣溢滿
力大無窮。 其實,這門功夫是修道之人所應必修的基礎功夫。在古史記載中,武當派祖師張
三豐經常不飲 不食達數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於這門功夫的奧妙神奇。修
道之人沒有固定的生 活來源,尤其為了鍛煉心性和身體,經常遊方行腳遍天下,以化緣乞食
為生,因此有一個好身體以應 付氣候的惡劣變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惡奴野犬的襲擊實屬必要
。如果能練成這門功夫,則足以應付 這些來自人類社會及自然界的無常變化和意外襲擊。 因
此,這套功夫實為入道修行的必修課。當世武當山紫霄宮道人朱誠德便精通此功,可達不畏
寒暑,長力致遠及辟穀不食之境界。其功法也十分簡便易行。無論有無文化根基,只要師傅點
破迷 津,均可修煉成功。古人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誠哉斯言! 對於普通人來
說,不畏寒暑及鐵布衫抗擊打是無限神秘的,可是這門功夫的道理卻幾句話就可 點透。有多
少練武者,為了追求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練也無法達到這一境界,本 人
也曾是其中之一。自從追隨兩位裴錫榮、金子弢恩師習藝後,得受此千古奇藝,始知平淡之中
蘊 天真之理。從此以後,再不知感冒風寒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數日下飲不食也屬尋
常事。 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於一個"氣'字。這個"氣"也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個神秘奇特的」
炁「,更 不是所謂內功中的真氣,而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氣,其關鍵就在於如何
操作這口"氣"、錘煉這口"氣"而已!所以,修煉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從12歲少年到
80歲老人無分男女, 只要精神與身體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煉成功。
功法歌贊如下:
寒暑鐵布衣,奇功世間稀。 三豐祖師傳,後學應謹記。 陰陽合於心,寒暑兩無礙。
男女有別法,修煉要注意。 一氣先和合,九九須摶聚。 再以息貫之,鼓盪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元力。 更將金剛杵.毛穴可封閉, 自可辟五穀,又可卻宿疾。
手足力無窮,身披鐵布衣。 言行依道理,動靜可如意。 四海任我行,吟嘯杳雲際。
一太乙混元樁法
太乙混元樁法全稱為「武當太乙隱仙派混元陰陽五行樁「。該樁為武當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
根本,凡修煉武當道家嫡傳內家拳功者,無不以此樁為基礎,其中的」七返九還大法「為隱仙
派采氣得氣之源,而」混元一氣旋轉乾坤「之法更為求得拳術中」旋轉力、混元力「之基礎,
因此凡入我門中學習武當派拳功者必以此樁為重中之重,每天操練一至十遍,一年後即可身具
奇功,下面具體詳細解說練法。
該功共分三步,第一步為」太乙七返樁「,內容如下:
1預備勢:練此樁前最好空腹,除凈大小便,褲帶不可太緊,以自然不松垂為度。自然松凈站
立,雙手分置大腿外側,且平視前方,如圖1所示。意念:我站在武當山之巔,天風溫和的吹
拂我周身,我要與山川大地融合為一。
2太乙七返樁:
(1)由「預備勢「雙腳以腳跟為軸,雙腳尖極力向外分開,成一條直線為度,如圖2
(2)上身保持不動,接圖2雙腳 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兩側)橫 撇,變成兩腳腳尖朝前直
放,如圖3
(3)凝神定氣,兩手同時由下向前向上緩緩抬起,掌心向下,高與肩平,如圖4
(4)座腕亮掌,變成兩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 用力,全身仍保持放
松狀態,尤其肩 部松垂,如圖5
(5)身緩緩下坐,同時雙掌緩緩 隨身體下按至小腹前,雙掌仍掌心 向下,虎口相對,五指
自然分開。如圖6。 此勢即為"大乙七返樁"定勢,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蓋彎處約
成120度角即可,身體保持中正,脊柱豎直不可尾閭骨前頂。兩胯根處微有向兩側的橫撐之意
,使陰部兩睾丸及陰莖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橫撐胯根,並意念陰部陰道口子宮口微微
開張。 兩手不可有絲毫用力,意念雙腳與大地粘在一起,並越粘越緊,牢不可拔。
(6)現在開始調呼吸。其實所有的內功都是由呼吸煉成的,此處也不例 外。 注意,緩緩地
吸氣,意念大地陰冷冰涼,而地心處卻涌動著熾熱的地火,我的吸氣便是把地心處的地火熱氣
吸上來,沿著我的兩足心"湧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著骨髓向上升,在"會陰穴"(在前後陰
之間,陰囊與肛門 之間)處融而為一,再沿身體之中線向上升,直升到腦部中的"泥九宮"。
"泥丸宮"在眉心與後腦之間,意為一空竅為神靈所在之地。路線由"會陰穴 "向上經「丹田「
(肚臍後,命門前空穴)再經過膻中竅(兩乳頭連線中間點向後,體腔中間之空竅)向上經脖
頸中管過"鵲橋"(舌頭輕抵上齶即上牙膛,稱為搭鵲橋)再向上可入"泥丸宮"。此時眼可微閉
,中間留一微縫恰巧照住雙掌中的空間,耳不外聽,上下牙齒輕合,小腹內收,此為一吸氣。
吸氣過程中,隨小腹內收可用意念向陰部向上向體內抽吸。但不可太勉 強用力。只要有微動
感覺即可;女性則意念向陰道內縮緊子宮口封閉。一 吸氣完成後,即轉為呼氣,呼時全身放
松,氣由"泥丸宮"經"膻中 竅"、"丹田"向下到"會陰穴"仍分為兩股入兩腿骨內,再向下經腳
心"湧泉穴"深入地底回歸地火之中,此為一呼氣。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閉緊。 呼時全身自
然松垂,小腹復原,陰部松沉胯根仍撐開。一吸一呼為"一息",心中默數,共七吸七呼為第一
遍。呼吸之間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緩慢悠長。心中慢慢的數一、二、三、四、五
、六、七;吸時數,呼時松氣即可,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數到七、二、三
、四、五、六、七為第一輪 。
如果為業余練功者,練完第一輪即可停止,然去接練"大乙九還樁",如此日日習練日久自成。
如果有時間的專業習武者,欲求長功快可再加練 第二輪、第三輪,但最多不可超過第七輪。
而且練幾輪"七返樁",就必須接練幾輪"九還樁"。所以必須自己掌握好時間,以循序漸進為好
。
3.太乙九還樁:
接"七返樁"之架,身體不動, 只是緩緩地將兩手由內向外翻轉成 手心向上,仍置於小腹前,
五指分開 略撐,雙掌如抱一大氣球,如圖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復自然 呼吸,意念頭
部之上頂中開一洞,洞 口約拇指粗細,此洞深入向下經腦 中、鵲橋、口腔、喉嚨、膻中竅、
丹田 到會陰,為一直線。天空中陽光燦 爛光明溫暖,但天空極深極高遠處 則有陰涼之精氣
,此精氣隨我吸氣 時由我頭頂洞口進入我身體內,由 泥丸宮直下會陰內並充溢於陰部之 中
,我呼氣時此清涼精氣則歸入我 的腹腔命門等處。(命門在脊椎正 對肚臍之骨節處); 吸
氣時小腹略鼓,意念清涼精氣由天至頂至會陰穴,為一吸 氣,呼氣時意念精氣歸入腹腔命門
。此為一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共九息。呼吸時身體各部要求與"七返樁"相同,閉口,微合
目留一縫照於雙掌中間空處,耳不外聽,舌抵上齶,鼻吸鼻呼,雙手虛托不可著力,肩松垂,
忘掉兩腿。 就這樣教吸不數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為第一輪。
一般練幾輪"七返"就練幾遍"九還",其實也不拘於此.但"七返"通常 最多不過七輪,"九還"
最多不過九輪,"七返"為通地火,以地火之陽練我身中之陰,「九還「為通天水,以天水之陰
濟我身中之陽。那麼為什麼又稱之為"七返九還"而不叫"五返六還"呢? 這是依據最古老的"河
圖洛書"而來。在遠古時代人們開始認識宇宙天地萬物時,是由最簡單的」一「開始的,道家
之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此意。 "河圖"的理論即為"地四生
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為火數,九為金數,通過水火鍛煉以成"金
丹"。道家的「金液還丹」理論,便是由這些理論而產生的。這里以「七返、九還」為名,主
要是鍛煉體內的真氣凝聚與通暢。「七返」由下通上,「九還」由上至下,使身內排濁留清,
進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摶氣樁:
(1) 由「九還樁」勢,身體不動,自然呼吸。兩手由手心向上虛托,緩緩向上抬起,同時雙
掌略向內翻,成雙掌合抱式,高與胸齊,十指自然分開相對,相距約五寸,如圖8。
(2) 全身松沉,胯根橫撐,陰部松垂,意念兩睾丸鬆鬆下垂而對稱,如天平之兩端的稱盤平
正一線,女性意念兩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兩端稱盤平衡一線。
(3) 此時不計呼吸,身體向左緩 緩旋轉90度兩腳不動,同時身體前送,右腳蹬直,左腿成
弓步,如圖9。
(4)接上式,身體不動,左腳蹬 直,身體後坐,重心落於右腿上,上 身保持原態,如圖10
。
(5)接上式,身體右轉180度.如起勢時面向北,則圖9為面朝西,此時轉為面朝東方,身體
緩緩隨轉動之勢向前移動,左腳蹬直,右腳成弓 步;如圖11
(6)接上式,身體緩緩後坐,右 腳蹬直,身體重心坐於左腿上,如圖12。
(7)接上式再身體左轉 180度成圖9式,,以後左旋右轉,邊轉邊數。
(8) 此時不計呼吸,由圖9時數一(默數),圖10數二,再數三、四、五、 六、七、八為第
一輪。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二輪,數到八、 二、三、四、五、六、七
、八為第八輪,此時為第一遍,可根據練功時問練一至 八遍不等。
(9) 此式名為"混元一氣旋轉乾坤",關鍵在於旋轉摶氣,通過"七返九還"的採收天地二氣,
此式便將身中之陰陽二氣摶和為一,使之成為真正 的精氣內力,旋轉時,意想帶脈,帶脈如
腰帶圍腰一圈,前後與肚臍命門相齊。意念真氣在帶脈中流動,(帶脈粗如拇指)在身內畫一
8字圈,同時可觀注"六球一柱",何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為上中下三盤各二球。上盤為
兩眼球,中盤為兩腎球(命門 兩側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盤為兩睾丸球。女性中盤為兩乳房
球,下盤為兩 腎球、一柱則為脊柱。三盤兩球連線則為"三"字,內隱仙理,故稱為"隱仙派"
。 旋轉時以脊柱為立軸,三盤六球隨之左旋右轉,內中真氣自然也隨之 左旋右轉,久則摶聚
為一團精氣,即成內力。再通過長期的左右旋轉,身體如沉入大地,雙腳如入地三丈,兩腿如
樁如山,身體雙臂松沉旋轉而具有一種螺旋力,此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於內氣漸旺,雙掌
合抱中又產生一種如氣團的膨脹力,也可稱為彈力,所以此樁為武當拳功道法之本,精氣內力
之源。丹道家稱此階段為"築基"。 旋轉時,眼微開目光注於身體面對的前方,雖開而似閉,
耳則似聽非聽 不著意於任何事物。身體切忌上下浮沉,始終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5.收勢:
接"混元樁"勢,練完一整遍後,即可停止旋轉之勢,身體轉向 正北方,身體緩緩直立,雙手
放下恢復預備勢之位置,再以雙腳尖為軸,雙 腳跟內合;再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內合並齊,兩
腳跟再內合並齊即可。
以上即為"太乙混元樁"的全套修煉方法,這是基礎中的基由,每日至 少練一遍沏切!切切!
關於"太乙混元樁"的練氣還丹共分為三層功夫,這里只介紹了"築基" 的基本要求,其目標基
本為聚斂真氣,持聚成氣團,然後能用此氣團開通八 脈,通過打八脈錘使身體的真氣更加鼓
盪,同身產生抗擊打能力;然後運用 真氣可負重致遠強健體力;用此真氣可禦寒辟暑,可辟
谷不食,可頤養回春還顏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輕力大,神彩照人。 第二層功夫為"運化"。即
在旋轉的過程中注意將意念之於"六球一柱「 的旋轉擺動上,雙腳交替為根與脊柱相連,再深
入地底與地心相連.六球如飛砣因離心力而張開,身中精力充沛彌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圍氣
流氣均為我 的旋轉所帶動,圍繞我的身體成一氣旋,又如龍卷風之勢。此時真氣已充入身體
的每一個毛孔每一個臟器,武功正與真氣相合,形成真正的內功,此階段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
凡脫俗的階段,丹道家稱之為"武火煉丹"。 第三層為"入神"。 如果如前兩層還有內氣與內功
的運化,那麼這一層已不再關注真氣的變化,而全部轉為神意的運行。即周身真氣盈滿後,意
念身體膨脹放大,而周身外圍有一層氣流如繩索纏繞著我,我不斷的旋轉用意念將周圍的氣圈
撐大,漸漸我周身放出明凈之光包圍身邊,此光氣之圈再將纏繞我之氣繩脹 大並使之逐漸融
化與我的氣充分融合,氣光愈散愈大愈廣愈遠,漸於虛空相合。此時我頂天立地旋轉於虛空之
中,周圍除了虛空已一無所有,我的身體已漸漸融化於虛空中成為一個透明的氣旋,此時身心
俱入虛靜之中,我只是一團神意不斷地不由自主地自動地左轉右旋,愈轉愈慢.漸漸不動,而
連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虛空。此時的功夫,道家稱為"化光坐忘",佛家稱為"深入大定
",丹道煉氣士又稱為"沐浴養胎"。 "化光生忘"是隱仙派武功的最高層次,此時神意與身體高
度統一,周身松凈之極已達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不以意覺純以神行的境界,應事體物待
敵全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南派道家祖師張紫陽稱之為"見之不可 用,用之不可見。恍惚里相逢
,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功到"神行",已可由武入道,終身受益。
二太乙八脈錘導引四式
在打錘之前,應先進行脊椎導引。這是因為"太乙混元樁"只是進行了 意與氣的導引及鍛煉,
而沒有對脊椎進行導引鍛煉。這四種姿勢是打錘前 的准備。
一、扭項望月式
(1) 由預備勢圖1起,雙腳以腳跟為軸向兩分開半步,再以腳尖為 軸腳跟外移雙腳與肩同寬
,雙手不 動,眼看前方,如圖2所示。然後兩 手向身體前方抬起平伸與肩平齊, 手心向下。
如圖13
(2) 由此姿勢身體以右腳為軸,向後轉180度,雙手隨轉動之勢向後轉,右手外旋變成手心
向上,向後伸直,左手曲肘護於脖子前面,左腳尖點地,如圖14
(3) 接上勢,身左轉恢復圖13姿 勢然後繼續左轉 180度,左手外旋 變掌心向上,右手屈肘
護於脖前,左 腳直立,右腳尖點地。如圖15。
(4) 接上勢右轉恢復圖13姿勢, 再向右轉到圖14姿勢,如此共左右 各轉四次,即回到預備
勢即可。
此勢目的主要是活動脊椎,脊 椎是人周身神經的總樞,必須天 活動以保證所有神經叢的正常
運轉 機能。轉身時,一定要配合扭項觀 望伸直的掌心,速度不要太快太猛, 適中即可。轉
動時可以聽見脊椎骨 發出的"咯吧"的響聲。這表明脊椎 骨節位置不正的地方已恢復正常。
二、側身探月勢
(1) 由圖1預備勢起,仍雙腳分 與肩同寬如圖2所示,雙手側平舉掌心向前,高與肩平。
(2) 由上勢,兩腳不動身向右盡 量側彎,左手置於頭上,手心向頭, 右手置於背腰間手背
腰,手心向後;如圖16
(3) 接上勢,身再向左側彎,右手置於頭上手心向頭,左手置於身後 腰間手背貼腰,手心
向外,如圖17。
(4) 如此左右各彎曲四次,即回到預備勢即可。
三、海底觀月勢
(1) 預備勢起分腳至圖2姿勢。
(2) 由圖2,雙手在背後腰間,十指交叉,手背貼於後腰間,如圖18。
(3) 上身向前彎,躬身盡量將頭向雙腿中間伸,目光由雙腿間向後看,如圖19。
(4) 起身恢復到圖18,如此向前 彎腰四次,再回到預備勢即可。
四、仰天嘆月勢
(1) 由預備勢分腳至圖2所示。
(2) 雙手扶於腰間日視前方如圖 20。
(3) 接著將上身盡量向後彎, 頭盡量向後仰眼看後方,如圖21。
(4) 如此回到圖 20,然後再後共仰身四次。注意,做此勢時不可屈膝,要使腰部後彎,以
鍛煉腰部 力量和柔韌性。
以上四個姿勢都是鍛煉脊柱的動能,通過立旋、側彎、前躬、後 仰使脊柱得到全面立體的鍛
煉, 這樣在打八脈錘時既可使真氣暢 通,又增強脊柱強度和抗擊打能 力,避免受傷。
三 太乙八脈錘法須知
大乙八脈錘法,就是用特製的木棒、鐵棒捶打全身的奇經八脈,使入 脈全部貫通,真氣暢通
無阻,以達到抵禦寒暑和周身抗外力擊打的能力 操作太乙八脈錘法,有幾個注意事項,習者
一能要遵守。
第一. 練習之前一定要將前面的導引四勢做一遍,以熱身和防止受傷。
第二. 打錘前一定要先貫氣,貫氣內容見後面。
第三,打錘前禁止喝酒,任何酒都不能喝,這是因為酒傷衛氣,使周身汗毛孔張開,容易受傷
。
第四,打錘時必須是飯後兩小時以後,一般每天只打一遍錘即可。建議早晨大小便後進行,煉
功結束半小時以後才可進早餐。
第五,開始習煉"大乙八脈錘法"後的一個月內禁止任何性生活,否則極易受傷,切記,切記!
一個月後可以有性生活,但必須節制,而且在當天早上不可打錘,只做導引四式,第二天再打
錘。建議凡修煉此功法的已婚 者,繼續學習我所傳的"太乙陰陽術",即隱仙派的雙修功法。
一方面有此基 礎後再學"陰陽術"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修成"陰陽術"後,除具有"綿掌"、 "
雷掌"的功夫外,還可以成就內功丹法,在性生活中可以陰陽互補,盡情娛 樂又不傷身體,不
妨礙打錘煉功,又可增長功力。
"太乙陰陽術"我也將舉辦函授班,學者可注意《武魂》的招生廣告。
第六,"太乙八脈錘"的棒錘有兩種,初學第一年只可打木棒,第二年後 可打鐵棒、鐵棒為特
制的空心鐵棒、每年春秋冬三季打錘時可將鐵棒用開 水預熱,然後在周身滾動熱烙,以溫烙
奇經八脈,對增長功力極有益處。鐵 棒我將在集中面授時帶給大家,有需要者須提前預訂。
每對僅收一百元工 本費,我同時傳授"太乙降魔棒法八式"的武功套路。這樣這對鐵棒既可健
身長功又可防身自衛。此項只為自願,學者也可以一直打木錘,日久功深, 仍能收奇效。
四貫氣式:
貫氣式是"寒暑鐵布衣"的關鍵,從八脈錘到禦寒暑都需要操作好貫氣 式,只有氣貫得好打錘
才不會受傷,禦寒才會有效。
(1) 由圖1預備勢不動,深呼吸三次,即吸氣時盡力鼓小腹,呼氣時小腹 凹進去,盡量把腹
中氣呼出。
(2) 三次深呼吸後,第四次不吸不呼時,將小腹先盡力鼓起,然後閉住 氣,再深吸一口氣
,入腹,然後喉中吞咽一次。注意,吸氣不可太急,要慢慢 吸入充入小腹中,另外吞咽時只
是乾咽,口中沒有口水也沒有氣,只是好象 咽食物一樣的於咽。
(3) 吞咽後向下壓住腹中氣,小腹一直鼓著不放,口鼻恢復自然呼吸。然 後雙腳分開如圖
2所示,身地微微下坐,膝微屈,似自然站立。
(4) 盡量鼓腹,待實在忍不住時,可放開小腹,長呼氣,張嘴念"哈"字,將 小腹中氣用口
呼出,連呼三次,念"哈"字三次,呼吸恢復自然。
從(1)至(4)算一次,每天早晨空腹練六次,連練三天,再接練下一步。
注意:一定要先鼓腹,然後再吸氣入腹,然後咽氣闊氣再自然呼吸,腹 中一直充盈氣團,次
序決不可錯,否則無益而有損。
(5) 上接(3),鼓腹站樁,將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前向上托,托至胸前,掌 心向上曲肘相對
,如圖22。
隨雙手上托同時,將小腹中之氣團上升至胸膈處,使胸腔隆起,口鼻仍 自然呼吸,凝住不動
,盡力忍耐憋氣不泄'。
(6) 至忍無可忍時再呼出胸中氣,同時張嘴念"哈",連續三次,呼盡胸中余氣。呼氣時不可
太快速,也要緩緩呼出。 以上再連續練三天,便可打錘了;
注意:貫氣法是關鍵中的關鍵,必須要操作熟練才可打錘,而且在以後 應敵之時,需要隨時
貫氣,既可抗擊又可充盈拳腳之內力,練其他拳掌功夫 及腿腳功夫時自可事半功倍。
辟穀法:辟穀不食法雖然古已有之,但不可輕試,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尤其練武之人,每日
消耗體力過大,必須保持正常的營養和補給 如果遇特 殊情況,需斷食時,則每日只練"太乙
混元樁"和此"貫氣勢",一般一感到飢餓,即貫氣三口。然後休息片刻喝幾口水即可。 通常斷
食時,第一天只吃一頓飯(早飯),晚上喝點水,加練樁功和貫氣。第二天只吃一點新鮮蔬菜
和水果,可以飲水練功。 第三天則只飲水練功。如果想恢復吃飯,則第一天只喝一頓稀粥,
第二天 可以吃較稠的粥或面條,水果蔬菜,第三天可以恢復正常的飲食。
四太乙八脈錘
一、 任督錘
1、 預備式:姿勢同於圖1之預備勢,不過手持太乙盤龍雙棒,如圖23所示。
2、 擊腹勢:由圖23起先鼓腹貫氣,將氣充於腹中, 然後先左後右以雙棒擊打小腹,所擊處
在臍下一寸處,口中默數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
、七、八、九;一直數到四、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共四九三十六棒。其間口
鼻自然呼吸,但腹中一直充氣不泄,如圖 24所示。
3、 擊尾勢(1): 接上勢擊腹完成後, 右腳右擺身右轉90 度弓身,把左手反轉 以棒頭擊
打尾閭骨處八次,右手持棒橫 置於頭前,口中默數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即可
結束, 如圖25所示。
4、 擊尾勢(2):身再左轉90度, 右腳里扣,左腳外擺,左手持棒橫置於頭前,右手持棒以
棒頭擊打尾閭骨處,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然後將身轉正站直,如圖
26所示。
5、身向前微躬,雙手反轉以 棒頭輪流擊打脊椎骨,由尾閭骨 向上,先左後右口中默數一、
二、 三、四、五、六、七、八,數到八時, 正好右手擊到脖子後大椎骨處, 如圖27、28及
總示意圖脊椎骨擊 打處所示。
6、 擊頸勢:由上勢,左手把棒 頭朝上貼於脊椎上,棒頭貼在大椎 骨上,右手持棒以棒頭擊
打大椎骨, 口中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即可,如圖表29所示。
7、 擊頸上頭:接上勢,將左手 棒放下,用右手棒由大椎處起向 上輕擊,邊擊邊上移,經"
風府", "玉枕"至"百會"而止,同時口中 默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共擊八次
,如圖30、31所示。
8、 躬身擊頂(1):接上勢,上身向前彎 ,低頭由腿中間向後看,以雙 棒輪流擊打"百會穴
"八次,先右後 左,如圖32、33 所示。
9、 躬身擊頂(2):定擊"百會穴" 後,再由該穴向前到發際(頭發邊 際,前額上)雙棒輪
擊八次邊打邊 走,同時緩緩起身站直,如圖34,35所示。
此時放鬆小腹出氣念"哈"字,呵氣三口,然後在貫氣入小腹。
10、 抹鼻下喉:把右手棒由發際向下過額頭沿鼻根眼內角再順鼻右側拖下,再向下過喉結右
側到「天突穴」處停止,兩棒匯齊,如圖36、37、38所示。
11、 定擊天突:將左棒開向左 平伸,高與肩齊,同時仰頭望天,以 右手棒頭擊打"天突穴"
三次,如圖39所示。
12、 順下到中:由"天突穴"向 下雙棒輪擊,邊擊邊走到"膻中穴" 中止,其間共擊四次,如
圖40所示。
13、 將小腹中氣團提到胸膈處,雙棒輪流擊打"膻中"八次。
14、 順下到腹:由"膻中穴"向下,便打邊走,雙棒輪擊八次到小腹處為止, 同時將胸膈處氣
團下降到小腹中,如圖41、42所示。 注意:此時胸腹中氣團雖然下 移在移動過程中還要承受棒擊,必 然鼓而不泄。 出氣松開小
腹,口中念"哈"三次。此為"任督錘",專為震開督任二脈, 初學者學完以上錘法後,可暫停
,打此"任督錘"七天,七天後再接打後面的 全錘。
二、 帶脈錘
1、 由圖23所示 預備勢起,鼓腹貫氣,然後右腳向右橫開一步,前腳掌 點地,上身向左轉,
左手棒向上揚起,橫棒於頭前上方,右手棒橫置於左肋 部的帶脈上,如圖43所示。然後開始
擊打八次,八次完畢再上移一寸,再擊 打八次,再上移一寸,擊打八次,再上移一寸,擊打
八次停上。共打四處三十 二次,如圖44所示。
2、 將雙棒放下,右腳放平,身向右轉左前腳掌著地,身體重心落到右腳上,右棒 上揚以左
棒擊打右肋四處共計四八三十二次,如圖45、46所示。
3、 將身轉正放鬆,放下雙棒, 松腹出氣念"哈"三次停止,如圖47所示。
三、 頭臂錘
1. 上接圖47,此後不再貫氣, 只須精神集中於棒所擊打處即可, 凝神於頭部右側之"太陽
穴",用右 手棒輕擊八次,左棒不動,如圖48所示。
2. 由"太陽穴"向後經耳朵上 方,後上方,後方,用棒輕擊共八次, 邊擊邊走,如圖49所示
。
3. 放下右棒,以左棒輕擊左 "太陽穴"八次,如圖50所示。
4. 再以左棒邊打邊走經左耳 上方,後上方,後方,共擊八次停 止如圖51所示。
以上擊打"太陽穴"時,擊打 一定要輕,稍有重量即可,即使熟 練以後也要輕打,因為此處為
頭 部血管所匯集處,輕打可以通血 脈,以預防中風腦血栓等病,重打 則有血管破裂之患,
非常危險,慎 之!慎之!
5. 將右手伸直向右,以左手 棒擊打右肩部八次,擊打時可用意 將右肩部肌肉隆起,初時要
輕,以 後逐漸加重,如圖52所示。
6、左手棒順右臂向下便打邊走到右肘外側停止,共打八次,如圖53所示。然後擊打 右小臂外
側八次,擊打部位在距右肘尖兩寸以下處。
7、 右肘部向下到右腕外側 處,左棒邊打邊走共計八次,到"神 門穴"處停止,如圖54所示。
此時 右臂已經內旋,右手棒頭朝
7、擒拿術的輔助功法
提輔助擒拿術的獨特功法,
技擊性極強。練法自成一家,此功是用繩結來增強指力。功法共分兩式:一練氣式:清晨起床,活動筋骨後盤膝面南端坐。脊柱伸直,頭頸平正,口眼輕閉,舌抵上齶。兩臂向前平行舉至肩平,臂直,立腕,雙手成虎抓狀--全身放鬆。按順呼吸法,吸氣,意想天地精華之氣由勞宮穴吸入,集於丹田。同時屈肘,雙手回收置胸前。呼氣時雙臂推出伸直。如此反復練習15分鍾後方可進行下式練習。要領:呼吸要深長、緩慢,力求自然。 二練指式:分三段,習者可循序漸進,依次練習。功前先准備一根直徑一厘米左右、長一米的麻繩或棉繩(繩必須結實)。在繩上排列整齊的打上八個死結(初習者可稍松),橫置於一張與肚子平高的凳上。第一段,下肢成四平馬步,兩手伸直抓住繩結。吸氣,以意領氣進入丹田;呼氣,將丹田氣貫注十指。而後可自然呼吸(不可引氣回歸丹田),用力解開繩結。崐意想繩是人體,繩結是穴位、關節。解開後以意領氣回歸丹田。然後如上式呼吸運氣解完剩下的繩結。功畢後反復運氣沖洗十指,再用活血葯水擦拭十指。至可一氣解開八個繩結後可進下一步鍛煉。第二段,運氣同上,只是將繩結用水打濕增加難度。第三段,運氣亦如上,此時必須將繩用植物油浸透。至此步功夫已不淺,為增強功力,應堅持不懈。
注意:一、此功練氣時對呼吸法宜多練。二、此功必須每日練習,否則功效不大。三、練功場地必須空氣清新。四、練此功應適當增加營養。五、練此功兩月後便有功夫上手,此後切不可隨便以功傷人。
分筋錯骨專制敵的周身筋骨。所謂「分筋」,是指抓拿肌鍵、肌束和韌帶,使之連接分離,失去加固關節、牽拉骨骼運動的能力;所謂「錯骨」是指反背關節運動規律,使之超出關節活動限度。在「分筋」和「錯骨」中,主要以錯骨之法較為普遍。關節既易於鎖扣和扳擰,且又目標明顯,而骨、筋、穴又是緊密連帶、不可分割的。
8、脊椎病要練什麼瑜伽
一、扭腰、伸手、踢腿的「辦公室體操」並不能代替瑜伽
糾正長年累月不當姿勢造成的身體傷害,瑜伽是一項很好的選擇。瑜伽的動作緩慢、舒展,每個動作做到個人的極限而停止,能令骨與骨之間的關節松開,讓血液更順暢地流到椎間盤,防止它們的僵化和粘連。
瑜伽的這種特效不是一般的活動身體、扭腰、伸手、踢腿能代替的。後者多屬於「體操」性質,劇烈而快速,使肌肉組織的新陳代謝加快。在工作環境中練習瑜伽,可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10分鍾。每個動作練習一兩遍,保持姿勢靜止的時間為兩三次深呼吸即可。
二、緩慢而極限處靜止的姿勢,深長的呼吸和集中於一點的靜思,這就是瑜伽
瑜伽是很養生的運動,最重要的是身心合一,所以練習瑜伽的時候,需要更加多的耐心,均勻的呼吸,這樣就能夠有很好的效果哦。
首先,需要配合深呼吸。姿勢伸展時吸氣,收攏時呼氣。吸氣時腹部鼓脹,肚臍突出,呼氣時腹部往裡縮,好像腹肌要與腰椎合二為一。同時,瑜伽姿勢還需配合「靜思」,思想需集中於一點。比如做提腰時,就把注意力集中於腰部;伸手時,注意力集中在肩部。總之,哪裡覺得酸楚,就集中到哪裡,這樣富氧的血液就可以充分地送到身體所需的部位。
9、八段錦功法的詳細要領
八段錦功法的詳細要領:
1、松靜自然
松靜自然,是練功的基本要領,也是最根本的法則。松,是指精神與形體兩方面的放鬆。這里的「自然」決不能理解為「聽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
2、准確靈活
准確,主要是指練功時的姿勢與方法要正確,合乎規格。。靈活,是指習練時對動作幅度的大小、姿勢的高低、用力的大小、習練的數量、意念的運用、呼吸的調整等,都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掌握。
3、練養相兼
練,是指形體運動、呼吸調整與心理調節有機結合的鍛煉過程。養,是通過上述練習,身體出現的輕松舒適、呼吸柔和、意守綿綿的靜養狀態。
4、循序漸進
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和數量的習練,才會做到姿勢逐漸工整,方法逐步准確,動作的連貫性與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對動作要領的體會不斷加深。
(9)脊柱功法擴展資料
八段錦功法特點:
1、柔和緩慢,圓活連貫
柔和,是指習練時動作不僵不拘,輕松自如,舒展大方。緩慢,是指習練時身體重心平穩,虛實分明,輕飄徐緩。圓活,是指動作路線帶有弧形,不起稜角,不直來直往,符合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它是以腰脊為軸帶動四肢運動,上下相隨,節節貫穿。
連貫,是要求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轉換銜接,無停頓斷續之處。
2、松緊結合,動靜相兼
松,是指習練時肌肉、關節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的放鬆。在意識的主動支配下,逐步達到呼吸柔和、心靜體松,同時松而不懈,保持正確的姿態,並將這種放鬆程度不斷加深。
緊,是指習練中適當用力,且緩慢進行,主要體現在前一動作的結束與下一動作的開始之前。動,就是在意念的引導下,動作輕靈活潑、節節貫穿、舒適自然。靜,是指在動作的節分處做到沉穩
3、神與形合,氣寓其中
神,是指人體的精神狀態和正常的意識活動,以及在意識支配下的形體表現。「神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
八段錦功法是一套獨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於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歷史。古人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五顏六色,美而華貴!體現其動作舒展優美,視其為「祛病健身,效果極好;編排精緻;動作完美。」
現代的八段錦在內容與名稱上均有所改變,此功法分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練習無需器械,不受場地局限,簡單易學,節省時間,作用極其顯著;效果適合於男女老少,可使瘦者健壯,肥者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