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原因導致的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是由於先天或者後天原因造成脊髓神經受損導致的疾病,是一種慢性的、進行性的終身性疾病。此病的發生會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出現癱瘓、神經功能紊亂等。脊髓空洞極大的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
脊髓空洞患者的病因都有哪些?
1、遺傳:脊髓空洞症的並發症最長見的有小腦扁桃體下疝、脊椎裂、顱底凹陷、脊柱側彎畸形等,普遍認為認為,遺傳是發生此病的病因之一。
如果家族有脊髓空洞史,患脊髓空洞的概率就比無病史的概率高50﹪,建議每年做體檢,尤其是脊髓磁共振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脊髓空洞康復作用非常大。
2、腦脊液動力異常:臨床中常見顱頸交界區的先天性畸形合並脊髓空洞症,空洞多見於頸段和上胸段脊髓內。一般認為小腦扁桃體下疝使該部位腦脊液循環不暢,導致脊髓受損形成脊髓空洞。另外,還有脊髓損傷、腫瘤等都可以導致此病的形成。
3、血液循環異常:由於供應脊髓的血液循環異常,如脊前動脈受壓或脊髓靜脈迴流受阻而引起脊髓內組織的缺血、壞死、液化,最後形成脊髓空洞。
2、一般患上脊髓空洞症能活多久
對於脊髓空洞症的存活期,一般在醫學上認為,一旦確診為脊髓空洞症,其存活期一般為3-5年,如果治療及時,則可存活10年以上;如果患有急性脊髓空洞症並且病情發展較快,一般存活期在6個月左右。專家表示,脊髓空洞症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對特效療法的研究中,進行積極的有效治療是很關鍵的,除了規范系統的治療,更多的是需要有積極面對病情的勇氣和戰勝疾病的信心。愉快的心情能夠提高人的免疫功能,有助於更好的恢復。因此這種病症是能治好的,患者不要太在意能活多久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建議患者煮食烹調時應避免使用豬油,另外應減少蛋黃、內臟類、過量的海鮮等高膽固醇之食物,而應增加的是高纖維類食物與足夠水分。水果、蔬菜、豆類、糙米、全麥都蘊含豐富的纖維,脊髓空洞症患者多吃這些食物能夠通腸道,防便秘,減少軟便劑的需要量。高纖食物一定要同時搭配每天3000毫升的水,纔能有效達到健康飲食的要求。?以上就是專家給出的詳細介紹,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編輯 郭琪)
3、脊髓空洞症是什麼?
脊髓空洞症,又稱為脊髓積水空洞症,是指在脊髓內形成一個空洞,包括病理性擴大的脊髓中央管和脊髓實質內出現空洞兩種不同的病理狀態。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男性多於女性,臨床表現主要為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植物神經紊亂、脊柱側彎、關節變形等。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慢性的進行性病變,主要是脊髓中央管擴張引起的一系列表現。我們一般把這一類疾病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由於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比如脊髓本身萎縮會導致脊髓空洞症,另一類是繼發性的脊髓空洞症,所謂繼發性,即由其它原因引起,比如脊髓裡面長腫瘤,使得脊髓中央管不通暢,會把水堵到裡面,形成脊髓的擴張,我們叫做脊髓空洞。另外,炎症或者外傷,都可引起脊髓的空洞。
4、脊髓空洞症是什麼病?真的很可怕嗎?該怎麼治呢?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慢性病,這種慢性進展的脊髓疾病,起病隱潛,病程進展極緩慢,病人數年甚至十幾年都毫無察覺,確診時常常已呈進行性加重趨勢。多以軀體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有的病人身心長期受病痛煎熬,哀嘆脊髓空洞症是不死的癌症!
該病通常發病年齡在20-30歲之間,偶可起病於童年,目前從臨床觀察可以看出,40-50歲的成人發病也有一定的數量。一般常以頭頸肩部疼痛、手部小肌肉萎縮無力或感覺遲鈍而引起注意。臨床症狀因空洞的部位和范圍不同而異。一旦患上這種脊髓變性疾患,輕則失去痛覺,肌肉萎縮、關節畸形、手指或足趾僵直;重者頸肋、脊柱裂變,面部神經麻痹,軟齶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難,失音、大小便失禁及徹底癱瘓。治療脊髓空洞症可以試試中葯空洞康復湯,所含的名貴中葯成份,能補腎生髓,滋養督脈,迅速補充受損部位流失的大量營養成份,滋養神經細胞,提高神經細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麻木、感覺喪失等症狀。同時使脊髓周圍的神經重新連接縫合後,重建神經網路。改善病灶處的脊髓、骨骼、肌肉組織細胞的活性,增強供血供氧的能力,營養骨膜增強韌帶組織柔韌性,從而增強機體組織免疫力。
5、脊髓空洞症是怎麼回事?怎麼治療?後果呢?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緩慢進行性脊髓退行性病變,是在先天性或後天性致病原因的作用下使脊髓中央管擴大或形成管狀空腔,其周圍膠質增生,進而引起受累的脊髓節段神經損害症狀。患者一般以痛、溫覺減退與消失而深感覺保存的分離性感覺障礙及有關肌群的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兼有脊髓長束損害的運動障礙及神經營養障礙。脊髓空洞症表現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病程早晚有很大關系,早期病人症狀比較局限和輕微,晚期可發展至行動困難。
6、脊髓空洞症病症有哪些?
我們都知道,脊髓空洞症一旦出現,將會對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都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專家介紹,要想減輕這種疾病所帶來的危害程度,我們首先應該從了解它的症狀特點開始。下面,我們就請專家來為我們講解以下關於此病的症狀表現吧。
脊髓空洞症的症狀表現:
1、起病特徵:
因脊髓空洞症常在一側的頸膨大的後角基底部,一側的頸肩部和上肢的麻木、疼痛、肌力減弱及頭痛,也有手部肌肉萎縮持續多年的;常有因痛覺、溫度覺喪失以致手部燙傷或燒傷而不自知疼痛者。此外,還有下肢僵硬無力、麻木、行走困難,或面部、軀體排汗異常。
2、運動症狀:
頸、胸段空洞影響脊髓前角,出現一側或兩側上肢弛緩性部分癱瘓症狀。表現為肌無力及肌張力下降,尤以兩手的魚際肌、骨間肌萎縮最為明顯,嚴重者呈現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經下行根受影響時,多發生同側面部感覺呈中樞型痛、溫覺障礙,面部分離性感覺缺失形成所謂「洋蔥樣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腦傳導束受累,可出現眩暈(眩暈【譯】:是因機體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惡心、嘔吐、步態不穩及眼球震顫。而一側或兩側下肢發生上運動元性部分癱瘓,肌張力亢進,腹壁反射消失及 Babinski征陽性。晚期病例癱瘓多加重。
3、自主神經損害症狀:
病變損害相應節段、肢體與軀干皮膚可有分泌異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異常的惟一體征。少汗症可局限於身體的一側,稱之為「半側少汗症」,而更多見於一側的上半身,或一側上肢或半側臉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減弱或消失,因神經營養性角膜炎可導致雙側角膜穿孔。另一種奇異的泌汗現象是遇冷後排汗增多,伴有溫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過度,萎縮,失去光澤。由於痛、溫覺消失,易發生燙傷與碰、創傷。晚期病人出現大小便障礙和反復性泌尿系感染。
4、感覺症狀:
根據空洞位於脊髓頸段及胸上段,偏於一側或居於中央,出現單側上肢與上胸節之節段性感覺障礙,常以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為特點。痛、溫覺減退或消失,深感覺存在。該症狀也可為兩側性。
5、神經營養障礙:
如早期出現一側肢體和軀干皮膚乾燥少汗,中期出現脊柱、上肢關節變形,晚期可出現大小便失禁。
6、運動異常:
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上肢力量下降;手部肌肉萎縮,嚴重者小指及無名指不能伸直,手呈爪形;頸、肩、臂部肌肉萎縮。部分病人有下肢運動障礙。部分脊髓空洞症的特徵持續進展或不治療的病人晚期可能癱瘓。
7、脊髓空洞症是怎麼造成的?
脊髓空洞症的主要病因:
第一、非外傷的脊髓損傷的病因許多,脊髓空泛可繼發於脊髓外傷、局部研究人員將非外傷性脊髓損傷的緣由分為兩類。因該病常伴有其它先天性反常,如:脊髓裂、腦積水等,故以為脊髓空泛症是一種先天發育缺點。
第二、非外傷性脊髓損傷的發病率難以計算,有的專家估量與外傷性脊髓損傷近似致腦脊液循環妨礙,腦脊液搏動壓力不斷沖擊脊髓中心管,招致脊髓中心管不斷擴大,結尾構成空泛。
第三、包羅直接或直接的外力作用形成脊髓布局與功用的危害。脊柱損傷形成了穩定性的損壞,脊髓神經膠質細胞瘤、囊性病變、血管變形、脊髓蛛網膜炎、脊髓炎伴中心軟化等病症。
第四:腦脊髓流體動力學理論→有人以為由於先天性第四腦室出口阻塞,外傷性脊髓損傷是因脊柱脊髓遭到機械外力作用,而脊柱不穩定是形成脊髓損傷,特別是繼發性損傷的主要緣由。
8、脊髓空洞症分為幾種?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的一種進行性、慢性的病變。其病因不是十分明確,病變表現是脊髓內形成了管狀空腔和膠質(非神經細胞)的增生。大多好發在頸部脊髓。當病變累及延髓的時候,則叫作延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五種分型是:
1、腫瘤性空洞:髓內腫瘤如室管膜瘤、星型細胞瘤等形成的囊性退化的空洞,內有蛋白質液體,和腦脊液不同;
2、原發實質空洞:有關於引起脊髓損傷的原發病,常見的原因包括缺血/梗死、創傷、自發性髓內出血等;
3、萎縮性空洞:退行性改變和脊髓萎縮會導致裂縫形成、脊髓內微囊腔和中央管局部擴大。MRI顯示的空洞常常會局限在脊髓軟化處,常不會擴展,也不需手術的治療;
4、非交通性的中央管擴張:由於腦脊液通道在枕骨大孔或者之下受阻造成的。常見原因包括顱底凹陷症、髓外壓迫、ChiariⅠ畸形、脊髓蛛網膜炎、獲得性小腦扁桃體疝、脊髓栓系等;
5、交通性的中央管擴張:第四腦室的出口堵塞形成了腦積水,MRI顯示了第四腦室的均勻擴大,與中央管連續。常見因素包括腦出血和腦膜炎後腦積水,後腦復合畸形。
我們了解了脊髓空洞症的五種分型,希望患者在及早到醫院咨詢醫生,結合自身的所患的脊髓空洞症的類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當然,也不能忽視了治療後的護理措施,防護感冒,感染等問題,在平時生活中,也要做到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這些對康復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9、脊髓空洞症有哪些表現
脊髓空洞症是指脊髓內空腔形成,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緩慢進行性脊髓的退行性疾病.這些空洞可以是脊髓中央管的擴大(有人稱之為脊髓積水症),也可以是獨立的空腔.該病每年新發病例數大約為8.4人/10萬人,常見於頸段,可累及多個脊髓節段,在某些病例可向上延伸至延髓和腦橋,稱為延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症狀
1感覺障礙
因空洞最常起自一側頸膨大後角基底部,故早期突出症狀為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即痛、溫覺喪失而觸覺及深感覺存在.大多數病例以不對稱的單側感覺喪失起
病.感覺缺失可能通過無痛性皮膚潰瘍、瘢痕、水腫、Charcot關節、末端指(趾)骨再吸收等臨床表現反映出來.患兒多因手指無痛覺,局部皮膚被燙傷而
就診.當空洞向灰質前聯合擴展,則出現雙側"馬甲"型分離性感覺障礙.有時患兒自訴在感覺缺失區有自發性難以形容的燒灼樣疼痛,呈持續性,稱為"中樞性痛".空洞如繼續擴大,侵及脊髓丘腦束,則損害平面以下對側痛、溫度覺喪失;脊髓後索常最後受侵,出現損害平面以下深感覺缺失.
2運動障礙
脊髓空洞症多出現上肢的下運動神經元性萎縮和無力.病變常累及上肢末端,以爪形手最多,極少影響前臂及上臂,相應節段的肌肉萎縮及肌束顫動.如空洞在頸
膨大區,則雙手小肌肉萎縮最突出,上肢腱反射減低甚至消失.錐體束受侵則損害平面以下的上運動神經元,同側肢體痙攣性癱瘓.隨病變擴大,由於脊髓側索內膠
質細胞增生或皮質脊髓束受壓,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T1節段受累常導致同側Horner綜合征.有時脊髓空洞中合並出血,則症狀可迅速加重.
3營養障礙
最常見關節腫大、關節面磨損、骨皮質萎縮和骨質脫鈣,多侵犯上肢關節,不伴疼痛,活動時有響聲.神經源性關節病變稱為夏科(Charcot)關節.此
外,皮膚營養障礙,包括出汗異常、青紫、過度角化、皮膚增厚.因無痛覺,故手指或足趾常受傷而形成頑固性潰瘍,甚至指、趾節末端發生無痛性壞死、脫失,形
成莫旺(Morvan)征.
4延髓症狀
延髓空洞症多伴有脊髓空洞症,為脊髓空洞症的延續.症狀多不對稱,累及一側延髓,可有構音障礙、吞咽困難等單側型體征;累及三叉神經脊髓束和脊束核則可以有交叉性感覺障礙,並有累及小腦通路的纖維.
5其他
疾病晚期可有膀胱、直腸功能障礙.此外,本病常合並多種先天性畸形,如頸肋、高弓狀齶、脊椎後凸或側凸,脊柱裂和Arnold-Chiari畸形,弓形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