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鳥類可以成為脊椎動物中幾乎唯一擁有飛行能力的物種?
鳥類是最成功的飛行脊椎動物。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科學家已經接受了鳥類是從一種小型的長羽毛的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的觀點,而這種「龍」到「鳥」的轉變到底是何時發生的呢?隨著越來越多長羽毛的恐龍和原始鳥類化石的發現,科學家研究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越來越多的相似性,如身體結構(大小、骨骼癒合程度等)、生活習性(食性、哺育等)、生活年代等。而越來越多的科學發現和研究在模糊恐龍與鳥類之間的界限。
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活在距今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的地位也受到了質疑,它到底是最古老的鳥類,還是一種帶羽毛的恐龍?也許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包括始祖鳥在內的原始鳥類化石和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共同構成一個連續的演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鳥類進化出了一系列適應飛行的特徵,最終征服藍天。
除少數飛行能力退化的種類,鳥類家族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是飛行高手。擁有獨特飛行方式的它們,可以橫跨海洋、沙漠和整個大陸。它們身體的各器官和各項機能,包括眼睛、胸骨、前肢(翅膀)、尾骨、羽毛、體重、三大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均具有為適應飛行而區別於其他脊椎動物的特化。正是這些不同身體結構的相互協調,使鳥類成為任何靠自身器官飛行的動物都無法超越的最成功飛行者。
羽毛應該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最具獨特性的結構了。它為鳥類提供了流線型的外表,在體溫調節、減少重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鳥類的升力和推力的輸出都來源於主要由羽毛構成的翅膀。根據產自中國的帶羽毛恐龍和原始古鳥類化石,科學家推測羽毛與爬行動物的鱗片等皮膚衍生物是同源的,也就是說羽毛是通過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鱗片等皮膚衍生物的延長,再經過分支等一系列演化形成了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羽毛。
目前有關鳥類飛行起源的學說有兩個觀點:1、飛行的地棲起源說:認為鳥類的祖先生活在陸地上,它們的前肢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逐漸演化成為可以拍動的翅膀,進而飛向天空。
2、飛行的樹棲起源說:認為鳥類的祖先是一種半地面半樹上生活的狀態,或者完全樹上生活的狀態,它們的前肢在從高處到低處的跳躍過程中逐漸演化成為可以拍動的翅膀,進而飛向天空。
2、為什麼鳥類可以成為了脊椎動物中唯一擁有飛行能力的物種?
鳥類不是脊椎動物中唯一能飛的,因為還有哺乳綱的蝙蝠,爬行綱已滅絕的翼龍等
昆蟲綱是無脊椎動物中目前已認知的唯一可以飛行的一類動物。鳥類具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於脊椎動物,除了少數鳥類外(例如雞、鴨等這些鳥類不會飛行以外),絕大多數鳥類會飛,但並不是說鳥類是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比如蝙蝠也是會飛的脊椎動物,但卻不屬於鳥類.而是屬於哺乳類.對於鳥類進化過程的研究發現,滑翔一定是最早的第一步。
有從恐龍到原始鳥類的過渡物種的化石研究為證:
它們的身體結構重心與鳥類不同,不可能僅靠前肢飛行,甚至不能夠僅靠前肢來滑翔,必須還要依靠後肢提供一些升力,所以它們的後肢上也長有長長的羽毛;
另外,它們的胸骨沒有附著強大的肌肉,無法帶動前肢做出拍打翅膀這樣提供升力的有力動作;
在它們滑翔的過程中,四肢能夠做的事情有限,所以需要尾巴來控制方向,調整姿態,而獸腳類恐龍恰好有著長尾巴,這一特徵直到進化為真正的鳥類才消失。
這些證據都表明,飛行的能力並不是突然就出現的,而是先有了滑翔的能力作為基礎。
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
鳥的主要特徵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3、有脊柱的動物叫什麼例如什麼?無脊柱的動物叫什麼如什麼
有脊柱的動物叫做脊椎動物(Vertebrata);是指有脊椎骨的動物,是脊索動物的一個亞門。包括圓口類、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六大類。例如:鴨子、麻雀、家鴿、鵝、鸚鵡等,:陸龜、變色龍、鱷魚等等。
無脊柱的動物叫做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是動物的原始形式。包括原生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腔腸動物、節肢動物、線形動物等。例如:孔蟲、放射蟲、缽水母、珊瑚蟲、烏賊及棘皮動物等等。
(3)鳥類的脊柱擴展資料:
1、有脊柱的動物的特徵:
擁有的肌肉大多數是一對一對的肌肉。神經系統有一部分在脊樑骨中間。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的骨骼是體內骨,有軟骨也有硬骨。在動物成長時,這個骨架支持體型。因此脊椎動物可以比無脊動物長得大,而且平均體量也比較大。
2、無脊柱的動物的特徵:
多數體小,但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大王烏賊屬的動物體長可達18米,腕長11米,體重約2噸。無脊椎動物多數水生,大部分海產,如有孔蟲、放射蟲、缽水母、珊瑚蟲、烏賊及棘皮動物等,全部為海產,部分種類生活於淡水,如水螅、一些螺類、蚌類及淡水蝦蟹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脊椎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脊椎動物
4、電視里說鳥類脊椎多於哺乳動物,那鳥類脊椎有多少塊呢?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
5、鳥類屬於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______.(判斷對錯
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中魚類和兩棲類的生殖和幼體的發育離不開水,魚類完全生活在水中,水中產卵,水中受精,水中發育,兩棲類也是水中產卵,水中受精,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水陸兩棲,都不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而爬行類和鳥類的生殖以及幼體的發育都脫離了水的限制,成為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故題干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
6、為什麼人類說鳥類是不是脊椎動物
中華龍鳥之爭塵埃落定當筆者問及中華龍鳥之爭現在還存在不存在時,季強自信地說:「中華龍鳥經過4年多的激烈爭論之後,現在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對中華龍鳥的命名及其看法,已經無可非議。首先,名稱確定為『中華龍鳥』,這是誰也更改不了的;其次,中華龍鳥是從龍到鳥的過渡類型,似龍似鳥正是它的可貴之處;再次,它是目前發現的第一個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還有叉骨和腳趾等方面的獨特特徵,也是很難得的。我開始命名時,就考慮到了這些特徵。拉丁文名稱為『中國長羽毛的恐龍』。」季強博士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科技人員告訴筆者:自從發現了中華龍鳥等化石之後,地質博物館就門庭若市。大量的外國科學家前來參觀訪問,幾十人組成的代表團一個接著一個,當今鳥類研究的兩派「掌門人」、古生物學界的世界高手都來了。這些人各有意圖,有的既感興趣而又抱著懷疑的態度,不太相信中國有這種能改變教科書的發現;有的是來見識中國的重大發現。總之是來者不拒,他們願意與各國科學家進行學術交流。那末,舉世矚目的中華龍鳥化石究竟有多少塊呢?季強透露:中國地質博物館保存3塊,南京地質古生物所保存2塊,一共5塊。其中有兩塊是非常珍貴的,它們同為一隻中華龍鳥化石的陽、陰模。中華龍鳥化石陰模是季強博士發現並命名的。在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陳丕基得到第一塊化石之後,1996年8月,一位農民將找到的中華龍鳥化石陰模賣給了中國地質博物館。季強當時對那位農民說:「我們不能做買賣。你可以捐獻給國家,國家給你發獎金。」於是,季強代表博物館收下了化石,並發給那位農民6000元人民幣的獎金。筆者問:如果現在有人開價買這塊化石,值多少錢?季強說這是國寶,一千萬也不會賣,而這塊化石的科學意義是無法估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