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瘤 現象
原發性良性腫瘤常見的骨巨細胞瘤、骨嗜酸性肉芽腫、骨樣骨瘤、神經纖維瘤等。原發性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骨髓瘤,其次為骨肉瘤、尤文氏肉瘤、惡性淋巴瘤、脊髓瘤等。由於脊柱腫瘤的位置與脊髓神經關系密切,導致脊髓和神經根壓迫,可出現相應的感覺及運動障礙,可合並截癱,故在脊柱腫瘤病人護理中,截癱的護理是一項重要工作。
另外還有其他部位腫瘤轉移到脊椎。
2、淋巴瘤患者做過手術後出現腰疼的情況怎麼回事,如何治療比較好呢?
說實話,出現腰疼的情況有很多,可能是本身腰肌勞損,或者出現轉移的情況,建議患者去醫院做下具體檢查,確定病因,對症治病,患者手術後可以配合中葯進行鞏固治療,手術只是一種局部治療手段,體內仍然殘存有癌細胞,術後鞏固可以預防,中醫治療通過三聯平衡理念治療,不僅能修復受損機體,促進手術傷口的癒合,還能改變機體內適宜淋巴瘤細胞生存的環境,提高免疫力,從根本上降低淋巴瘤復發和轉移的幾率。
3、如何鑒別脊柱結核與脊柱腫瘤
我們體會應從如下方面進行鑒別:1、是否有結核病史。2、疼痛的性質。3、病史的長短。4、影像學表現。5、細菌培養。6、病理組織學檢查。前三項往往是兩病共有的表現,鑒別方面僅供參考,後三項往往具有特異性,特別是後兩項具有診斷價值。另外還應結合其他輔助檢查綜合分析。臨床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病人拿著X光片、CT、MRI片子找大夫給看一下,希望能給定一下診斷,通常情況下有50%-80%的病人可通過影像學初步確定是否為結核的診斷,下腫瘤的診斷一般臨床醫生比較慎重,往往要等到拿到病理結果後才確診。即使是影像學很傾向腫瘤的診斷臨床上也往往是先下疑似診斷。脊柱結核好發部位為胸腰椎、腰骶段、頸椎,病變常發生在椎間隙,少數病變發生在椎體中央,影像學表現特點為椎間隙變窄、相鄰椎體骨質破壞,周圍出現膿腫、死骨、部分病人出現竇道,骨質破壞特點為蟲蝕樣、骨質破壞的同時周邊骨質有硬化。病變多發生在椎體,少數累積附件。臨床上常見的椎體腫瘤多為轉移癌,原發椎體腫瘤有椎體淋巴瘤、骨巨細胞瘤、神經纖維瘤、嗜酸性肉芽腫、多發性骨髓瘤、朗格罕斯細胞瘤等。最終的診斷往往靠病理學報告。但臨床上如有下列影像學表現應考慮到椎體腫瘤的可能:1、椎體溶骨性破壞。2、溶骨性破壞累積附件。3、扁平椎。4、多節段椎體破壞。
4、脊柱原發性淋巴瘤有生命危險嗎
臨床表現為局部的骨骼疼痛,或觸及逐漸增大的腫塊,後期出現病理性骨折,可伴有周圍軟組織的腫脹、疼痛。一般無全身症狀。CT或MRI檢查可發現病變,需病理活檢才能確診。主要治療方法為化療、放療、化學和放射聯合治療。手術治療對於原發性骨淋巴瘤的療效不明顯。
5、鼻腔里的NKT 淋巴瘤 和 鼻咽癌 是一回事么?
淋巴瘤就是淋巴瘤。皮下出血是患者造血系統不良反應。預後還有機會。生存率個人認為高。你
6、脊髓癌是什麼病?
漿細胞瘤是起源於骨髓的一種原發性的和全身性的惡性腫瘤,來源於B淋巴細胞,具有向漿細胞分化的性質。孤立性骨漿細胞瘤罕見,可被治癒。
【治療措施】
治療為化療,最有效的化療葯物是環磷醯胺和苯丙氨酸氮芥,可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強的松)、長春新鹼、阿黴素和其它抗腫瘤葯物。 當有大且局限的溶骨病灶時,放療可減輕疼痛、緩解脊髓壓迫症狀、預防病理骨折。年輕患者可應用同種骨髓移植術。 手術適用於初發癱瘓者的脊髓減壓和治療及預防病理骨折(骨接合術、骨水泥接合術,人工假體或關節假體置換)。 孤立性骨髓瘤由於其特點常用放療或外科手術切除(廣泛性切除)治療,也可聯合應用放療和手術。
【病理改變】
1.肉眼所見 骨髓瘤與完全或幾乎完全為細胞組成的腫瘤相似,表現為灰色或紅色,質軟,呈髓樣,有時可為液性改變。腫瘤組織廣泛侵潤髓腔,可形成圓形的腫瘤結節,並逐漸增大、融合。部分播散性病變和大部分單發性病變可形成巨大的瘤塊,常有出血、囊性變及壞死改變,腫瘤組織侵透皮質骨向外膨脹。在脊柱,腫瘤膨脹可壓迫脊髓和神經根。 2.鏡下所見 腫瘤組織由密集的細胞簇組成,幾乎沒有細胞間基質。 腫瘤細胞可以辨認為是漿細胞,至少部分腫瘤細胞可以辨認為是漿細胞。這些細胞的胞漿豐富,色深染,嗜鹼性,界線清晰。細胞核為圓形,偏心性,有清晰的核周暈(為一非常發達的高爾基體)。染色質呈塊狀,明顯朝向核膜(車輪狀或豹皮樣核)。有時在電鏡下於胞漿內或胞漿外可見到方形或三角形的結晶。在這些或多或少的典型漿細胞周圍有些體積大的細胞,可有雙核。可見有絲分裂像。具有上述特徵的腫瘤為分化良好的漿細胞瘤。 在其餘的病例中,腫瘤的細胞有高度的異型性,非常不典型。以大細胞或巨大細胞為主,胞漿深染,可有大量的空泡,細胞核有明顯的多形性,伴染色過度,核仁大,可見病理分裂像,可見含有數個核或異形核的巨細胞。這些不典型的細胞散在於分化好、能夠被辨認為漿細胞的細胞。
【臨床表現】
發病率很高,比骨肉瘤的發病率高。好發於男性,男女比例為1.5∶1。好發於成年人或老年人,通常在40~50歲以後發病,少見於30歲以前,不見青春期以前。 漿細胞瘤是起源於骨髓的全身性腫瘤,遲早要累及全身的大多數骨骼,特別是於成人期有紅骨髓的部位。這些區域是軀幹部位的海綿狀骨、顱骨和長骨的干骺端,尤其是髖關節和肩關節周圍的海綿狀骨。 漿細胞瘤的骨骼播散不是同時發生的,也不是一致的。在漿細胞瘤的某個階段,一些骨骼容易受侵犯,而另一些則不,或其病灶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 發病初期為單一病灶局限於單一骨段的漿細胞瘤並不罕見,這種漿細胞瘤即是單發性漿細胞,雖然單一病灶可保持數年,但持續性單一病灶的單發性漿細胞少見,幾乎都會有骨骼播散,並導致死亡。單發性漿細胞瘤最常見的發生部位為脊柱(一個或兩個椎體),其次為軀干骨及股骨近端。 首發症狀是模糊的或定位不清,可持續數周或數月,包括輕度骨疼痛、體質虛弱、體重下降或輕度貧血。患者常訴下背部疼痛,並可擴展到胸部。脊柱的疼痛常因運動而加重,椎旁肌肉可攣縮,叩擊棘突可誘發疼痛。一些下腰痛的病例,多發性骨髓瘤的腫瘤組織可壓迫神經根,引發坐骨神經或足的放射性疼痛。在輕度創傷或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脊柱疼痛可變得非常劇烈,這是病理性椎體骨折的徵象。椎體受到廣泛侵犯時,可由於漸進性的或突然的脊髓壓迫發生結束癱,伴或不伴椎體壓縮骨折。 疼痛和病理骨折不常見於首發症狀中,這些症狀多發生在腫瘤已明顯的階段。 在進展期,可能有淺表骨的腫脹(肋骨、胸骨、鎖骨)、進行性體重下降、貧血、發熱、高血氮、出血傾向、高鈣血症和高尿酸血症、骨外腫瘤和澱粉樣變性所致的巨舌,少數病例有腎功能不全,嚴重者可致尿毒症。
【輔助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骨髓塗片 在漿細胞瘤的初期,診斷不明確時,骨髓塗片常能確診,但陰性並不能除外漿細胞瘤的可能。如果塗片有3%的漿細胞,就應懷疑漿細胞瘤的可能;如果有10%的漿,漿細胞瘤的可能性很大,但也可因肝臟感染或癌的骨轉移瘤而引起彌漫性或轉移灶周圍的骨髓中的漿細胞增加;如果漿細胞百分比更高,最高可達70%,且在典型的漿細胞旁邊有異型漿細胞,如含大核或雙核的漿細胞,或不成熟、不典型的漿細胞,可確診為漿細胞瘤。漿細胞瘤的病程越進展,其細胞學的陽性發現率就越高。 2.血清蛋白 大多數病例的血清球蛋白增加,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即使總的球蛋白沒有增加,免疫電泳也顯示在α或γ球蛋白帶區域有一窄而尖的峰,是由於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增加所致。電泳的改變幾乎存在所有的播散性病例中,但於病變初期可無改變,特別是在單發性漿細胞瘤中。少數病例的血清電泳無表現,其而尿電泳有表現。 3.Bence-Jones蛋白尿 採用尿蛋白電泳和免疫蛋白電泳的方法檢測,其比傳統的加熱尿液的檢查方法敏感。Bence-Jones蛋白尿的陽性率不高,可見於分泌輕鏈球蛋白的漿細胞瘤(K鏈或L鏈)病例。 4.高鈣血症 骨髓瘤增生常可引起彌漫性的骨吸收,導致血鈣升高。 高尿酸血症和氮血症常見。高尿酸血症是由於核酸代謝旺盛所致,可發生在所有骨髓過度增生的患者。高氮質血症是由於骨髓瘤的腎損害所致。 5.外周血變化 表現為貧血。白細胞一般無變化,但極少的病例可有明顯的白細胞增多,甚至有大量的漿細胞,這樣的病例被認為是漿細胞性白血病。 二.X線所見 影像學表現存在著潛伏期,病變於解剖上和影像上的表現程度不成比例,即使腫瘤組織已彌漫侵犯骨髓腔,但骨小梁和皮質骨無明顯吸收,影像表現是陰性的。骨髓瘤腫瘤組織可破壞骨組織呈明顯的多孔改變,影像上表現為廣泛的骨質疏鬆和皮質骨變薄,特別在病變的初期及腫瘤侵犯脊柱。 在骨髓瘤的進展期,腫瘤組織不僅可廣泛地侵犯髓腔,並可形成插散性腫瘤結節,剛形成的腫瘤結節體積微小,以後增大並可融合,這些病理改變決定了漿細胞瘤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其表現為微小的蟲蝕狀、圓形的點狀溶骨、溶骨區融合後的泡沫狀及晚期廣泛的溶骨病變。典型的溶骨腔隙周圍無硬化邊緣,同時腫瘤組織可於骨的內部侵蝕皮質骨,使其變薄,部分區域可消失。 顱骨可有多孔性改變,非常細小,像聚集的針眼,表現毛玻璃樣影像,如病變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較多的播散性的大小不等的圓形溶骨,其進行性增大,並可融合。溶骨區為典型的穿鑿樣邊緣,顱骨的影像表現呈霧狀。 在脊柱,漿細胞瘤可表現為明顯的骨質疏鬆,椎體可出現壓縮改變,呈雙凹畸形,椎間隙相對增厚,彎曲度增加,於嚴重的骨質疏鬆中可存在有溶骨腔隙。典型的是溶骨腔隙也可位於椎體的後弓和肋骨。脊柱和肋骨的皮質骨可很薄,部分呈輕度泡狀膨脹,部分皮質骨可中斷。常見多個壓縮的椎體。盆骨的病變可有同樣的改變。 在長骨,漿細胞瘤可表現為骨質疏鬆、蟲蝕狀破壞和蜂窩狀、泡沫狀溶骨,腫瘤組織從內側侵潤皮質骨,使其變薄。溶骨可融合變大,破壞皮質骨,發生病理骨折,病理骨折主要發生於干骺端,特別是四肢的近端。進展期,骨幹也可或多或少地被腫瘤組織侵犯。 在骨的單發性漿細胞瘤中,影像表現為局限的大塊溶骨區。其溶骨病變可為同源性起源,伴或不伴有皮質骨的侵犯;有時是由多發性點狀溶骨病灶融合而成的;有時可使骨膨脹,呈薄的皂泡狀溶骨腔隙。 骨掃描,可以是陰性的,甚至在影像上明顯表現為巨大的病變也可為陽性。
【鑒別診斷】
典型和晚期漿細胞瘤診斷容易,但早期的漿細胞瘤診斷困難。漿細胞瘤於早期可無疼痛,只有輕微的或不明顯的體征,這種狀況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在臨床上,如40歲以上的患者出現骨骼隱痛或彌漫性下腰痛、乏力、蒼白、輕度體重下降,應懷疑骨髓瘤的可能。 為確診漿細胞瘤,常需行的檢查有顱骨、脊柱、骨盆和肢體近端的X線片,骨掃描,血清蛋白電泳和免疫蛋白電泳(鈣血症,尿酸血症),尋找Bence-Jones蛋白尿蛋白和24小時尿的蛋白電泳(腎清除率),胸骨和髂骨的骨髓穿刺,於明顯溶骨的病例、有脊髓壓迫症的病例和單發性漿細胞瘤的病例中可行切開或針吸活檢。 血清免疫蛋白電泳是最重要的診斷性檢查,在大多數病例可顯示球蛋白的異常,單發性和彌漫性漿細胞瘤病例很少為陰性。尿蛋白電泳在血清蛋白電泳為陰性的情況下可為陽性。 骨髓穿刺在病變的初期或單發性病變中可為陰性。骨髓穿刺結果只能顯示未分化的不典型成分,如僅有骨髓穿刺結果,則可誤診為淋巴瘤。
7、脊柱TB的X線表現?
X線攝片 在病早期多為陰性,據Lifeso等(1985)觀察,認為起病後6個月左右,當椎體骨質50%受累時,常規X線攝片才能顯示出。
X線攝片早期徵象表現在大多數病例先有椎旁陰影擴大、隨著椎體前下緣受累、和有椎間變窄、椎體骨質稀疏,椎旁陰影擴大和死骨等。椎體骨質破壞區直徑<15mm者,側位攝片多不能顯示出,而體層攝片破壞區直徑在8mm左右就能查出。在椎體松質骨或膿腫中時可見大小死骨。
在中心型椎體結核椎,椎間隙多無明顯改變,很難與椎體腫瘤鑒別;而某些生長緩慢的腫瘤如甲狀腺轉移癌、脊索瘤和惡性淋巴瘤等卻可顯示不同程度椎間狹窄,與骨骺型椎體結核鑒別十分困難。
通常椎體結核病例,除陳舊或者將治癒的病人外,椎旁陰影擴大多為雙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