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最先進的脊柱微創技術是什麼?
首先這個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種技術,在脊柱微創這個領域還沒有最先進這種說法。
比較而言,脊柱微創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領域發展較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誕生了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LD)、側路椎間盤鏡、椎間孔鏡(PELD)、後路椎間盤鏡(MED)、激光(PLDD)、針鏡及後來的椎板間鏡、二代椎間孔鏡、射頻纖維針鏡、纖維椎間孔鏡等。2010年頸椎間盤鏡也問世了,雖然時間有先後,這不能說明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不先進這個問題,只是人們在實際中對技術的理解和總結不同而已,不能說頸椎間盤鏡就是最先進的技術。
PLD技術是盲切,不能針對突出物實行摘除,只能經盤內進行所謂減壓。即使如此,其療效還是不錯的,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頸椎間盤鏡沒有問世的時候,PLD是頸椎間盤突出的唯一微創治療技術。
和PLD相似的技術還有側路椎間盤鏡、激光、射頻等。激光、射頻和所謂臭氧、溶盤等也許算不得微創技術,但為了比較,還是一並列上。早年的楊式鏡也是從PLD轉化而來,雖然加了支同軸內窺鏡,其操作原理也沒有什麼兩樣。
德國胡蘭德在楊氏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大了手術器械通道,操作上採用椎間孔入路的方式,這就是後來的椎間孔鏡。以提斯技術為代表的椎間孔鏡能夠摘除突出的髓核,應該說在楊氏鏡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過於粗大的內窺鏡直徑限制了其技術的發展,進入椎間孔必須先進行椎間關節的打磨,多數人認為這是危險和不必的。其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的能力也較弱,鮮見成功的報導。
MED即後路椎間盤鏡克服了椎間孔鏡的弱點,從椎板間入路進行操作能成功的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等,處理脫垂游離的髓核也較為簡單。由於其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約20mm)和術中出血難以有效解決等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
二代椎間孔鏡在提斯椎間孔鏡的基礎上有效的降低了內窺鏡直徑,進入椎間孔不必打磨椎間關節的特徵使得這款內窺鏡更受歡迎。其配套電動手術工具也較原始的提斯椎間孔鏡有了很大進步,對鈣化的髓核、狹窄的椎間孔的處理也相當容易了許多。由此衍生的頸椎間盤鏡為脊柱微創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MED傷害較大的特點不為非專業的脊柱科醫生喜愛,專業的脊柱科大夫更鍾愛可以靈活掌握的傳統小切口技術。這項技術特點啟發了開發人員,新型椎板間鏡應運而生了。靈活的椎板間鏡在手術切口上可以運用自如。改進後的後路技術即椎板間鏡技術既可以採用經皮穿刺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小切口並支持脊柱其他微創技術和鏡下內固定等,操作簡單安全。這種靈活的技術應該是目前脊柱微創發展的方向,即所謂最先進的技術吧。
值得一替的是,針鏡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種模塊化設計的產品使用方便靈活,具有上述技術的所有有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中國特色的技術必將大放異彩。
至於射頻、激光、臭氧、溶盤等,前文有所提及,這項技術還算不得真正的微創技術。其不能准確針對病灶治療或者不能成功處理病灶的特點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溶盤甚至是一種即將淘汰的技術。但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損傷較小,在非專業的脊柱醫生和基層醫生中仍然享有市場。但過份商業化的神化這項技術是有害無益的。
2、脊柱側彎手術
一般特發性脊柱側彎多為右胸彎,如果是左胸彎,需要考慮其它原因的脊柱側彎,比較常見的是脊髓空洞並脊柱側彎。從你的描述來看,側彎度數較大,支具治療效果不佳,結合你的年齡17歲,尚需要考慮進一步檢查,有手術的必要性。請上傳片子看一下,以便提供具體的建議。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余可誼副主任醫師
3、脊柱骨折治療的方法有什麼
脊柱骨折治療的方法有手術,還有一些保守治療,您應該跟主治醫生商量一下商量如何治療您的病。
4、急!治療脊柱側彎的最有效的方法(不用手術)
背背佳沒有絲毫用處!
脊柱側凸是需要非常重視和積極治療的!
你不應該不聽醫生的意見,進行磁共振檢查是排除有沒有脊髓方面的畸形,這對於完善診斷,對脊柱側凸進行正確的分型是很重要的!
當然,根據你女兒的年齡,特發性脊柱側凸的可能性最大,X片上的那些數據跟你沒有關系,那是拍片時所採用的條件!
如果側凸角度在20度一下,可以密切觀察,如果是20-40度,應該帶支具進行矯正,如果超過40,那就必須手術了!再有如果定期復查片子,側凸角度增長較快的話,也應該果斷採取手術治療!!!
不要由著你的性子而耽誤了自己女兒的終身幸福!
不要自己瞎判斷而耽誤了自己女兒的病情和治療!!!!!!
再有問題你可以補充或者給我發信息!
5、什麼是脊椎融合手術
將壓迫神經的椎間盤部份切除,即可達到治療目的。
但是在脊椎融合後,椎節間活動度相對上就會被迫減少,活動程度可能就沒那麼靈活。傳統治療椎間盤的脊椎融合手術,都是將患者椎間盤切除。把突出軟骨拿掉,另置入病人骨頭,將包住椎間盤兩節的骨頭融合。因為骨頭會生長,自體溶合問題將來腰部會很僵硬。而置入的如果是人造撐開物以後會有骨刺等退化性病變,所以,術後患部的椎間盤不是拿掉,就是失去作用,患者會腰椎無力或僵直,亦容易引發後續關節退化。亦即,傳統治療方法,骨頭融合後,減少一節椎間盤支撐負荷的重力與緩沖,穩定性較差,對於運動量需求大的病人而言,雖然解除疼痛,但活動度卻變差。
6、脊椎微創手術
我建議還是先保守治療效果為好。
手術療法包括融合術、減壓術、後路手術等,副作用就是手術畢竟有一定風險而且費用較高,手術後也存在復發的可能因素。
此外, 還有介於手術和非手術之間的介入治療,如經皮髓核抽吸術,膠元酶溶解術,椎間盤激光溶核術等。
副作用也是有一定風險(神經損傷)且治療費用也相對較多同時也存在復發的可能。
非手術治療也稱保守治療,常用的方法有:中葯直接外敷祛、各種中、西葯物治療、牽引治療、推拿手法治療、物理治療、針灸治療、中葯外敷熏洗,甚至單純的卧床休息也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多採用盡量減少病人損傷的方法進行治療,故常被稱為「保守治療」。80%~90%的病人可經非手術方法治療而愈,此方法對於患者而言最為安全,治療費用也較為低廉且療效較佳。
7、幾種常見腰椎融合術的比較
1911年Albee與Hibbs採用脊柱融合術分別有效地治療了脊柱結核與脊柱側凸.1959年Boucher等採用椎弓根釘進行腰椎關節固定.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過對脊柱正常解剖結構和脊柱內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學研究,脊柱融合術的手術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致使脊柱融合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早期脊柱融合術以單純植骨達到脊柱融合的目的,在此基礎上結合內固定的應用版進一步提高了融合率,特別是椎間融合器的出現,又大大提高了融合率.其主要優點是:①可以使運動節段的穩定性得到明顯的提高;②可以在癒合期維持畸形矯正後的形態.由於較高的腰椎疾病發病率,使得腰椎融合術開展較廣泛,老年患者是行腰椎融合術的主要人群,而牢固的腰椎融合是老年腰椎重度滑脫治療的關鍵[1].隨著世界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人類壽命的明顯提高、權手術方式的改善及生物材料的研發等因素促使這種手術在老年人群中的開展迅速增加,鑒於腰椎融合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幾種常見腰椎融合術作如下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