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轉移癌
可引起一組癥候群,包括疼痛、活動性或自主性功能障礙、感覺障礙,這些主要取決於腫瘤生長速度、骨質受累和破壞程度、神經受壓程度和系統性疾病的程度。腫瘤生長迅速可導致症狀快速進展。溶解性腫瘤由於骨質破壞,可導致病理性骨折或畸形。轉移瘤也可導致神經根受累和脊髓受壓,相應引起神經根病和脊髓病。另外,還會表現出系統性疾病的體征,包括消瘦、食慾減退或器官衰竭。對於體積大的骶骨轉移瘤病例,體格檢查中可發現明顯的椎旁甚至直腸團塊。1.疼痛疼痛是有症狀的患者中最常見的主訴,83-95%的患者均可發生,較其它神經症狀早發數周或數月。它最早出現的症狀是病變平面的胸背或腰背痛,一般較輕微,呈間歇性,常不引起注意,給予對症治療,逐漸變為持續性劇痛。10%的癌症患者首發症狀即為相關性疼痛。患者有三種典型的疼痛類型,包括局部疼痛、機械性疼痛和神經根性疼痛。患者經受的疼痛可能是其中一種類型,也可能是多種類型的聯合影響。區分個別患者疼痛的類型是診斷評估過程的關鍵部分。局部疼痛是由於腫瘤生長引起骨膜拉伸和炎症而引起,被描述為深部咬噬性或酸痛性疼痛,常發生在夜間,活動後緩解,應用抗炎葯或皮質激素類葯物可迅速緩解。對此型疼痛患者進行棘突叩診或觸診可引起叩、壓痛。不同於局部疼痛,機械性背痛應用抗炎葯和止痛葯通常無效,隨姿勢和活動而變化。此種類型的疼痛歸咎於將要形成或已經形成的不穩。腫瘤引起的畸形或受累椎體壓縮常導致脊柱不穩,增加了脊柱支撐和穩定結構的張力,這些結構包括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囊。這種張力引起脊柱運動或軸向負荷的特徵性疼痛,這種疼痛可在俯卧位或仰卧位誘發,但是側卧位時通常可緩解。佩戴支具或行手術固定可以穩定脊柱,較好的緩解機械性疼痛。當腫瘤壓迫脊柱神經根出口處的神經根時,或者由於 壓縮性骨折閉塞了神經根管,侵犯神經根時,可發生神經根性疼痛,類似於椎間盤突出相關的根性疼痛,常被描述為劇烈、穿透樣刺痛。位於頸椎者,如壓迫上部頸神經根,可引起枕區疼痛。壓迫頸4神經根可引起頸系帶樣疼痛。壓迫下部頸神經可引起臂痛和指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加重。髓外-硬膜內轉移瘤可引起刺激或侵犯神經根,引起鈍性或神經根性痛。與典型的神經根痛不同,此種疼痛被描述為劇烈的燒灼感。2.神經功能障礙患者另一個最常見症狀是運動功能障礙。60-85%的轉移性脊髓硬膜外壓迫症(MESCC)患者存在一組或多組肌群肌無力。這種肌無力可能和脊髓病、神經根病有關,可以由腫瘤直接壓迫神經結構,或病理性骨折導致骨折塊突入椎管或神經根管所致。MESCC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功能障礙表現,例如腸、膀胱或性功能異常,除非醫生直接問診,否則這些表現常不被發現。這類患者最常見的症狀為膀胱功能障礙(通常為尿瀦留),這與運動功能障礙程度明顯相關。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如不治療,可發展為完全癱瘓。感覺障礙包括麻痹、感覺過敏,感覺異常通常與運動功能障礙和與皮區相應的疼痛同步發生,脊髓病患者可能存在胸腹部帶狀分布的感覺異常。胸髓MESCC患者可能描述一種胸部不適感,類似於襯衫或胸衣過緊的感覺,本質上與胸髓橫慣性脊髓炎患者描述的感覺不適類似。當脊髓壓迫診斷明確時,患者神經功能與其預後密切相關。大多數患者在神經功能障礙發生前即可有疼痛的症狀,但由於背痛在普通人群中非常普遍,診斷延誤常發生在最初主訴為新發背痛或頸痛的患者中。因此,臨床醫師應對背痛,且有腫瘤傾向的患者保持高度警覺。另外, 胸椎與 頸椎、腰椎相比,非腫瘤引起的疼痛不常見,因此這個區域出現疼痛應考慮到腫瘤。
2、脊椎瘤 現象
原發性良性腫瘤常見的骨巨細胞瘤、骨嗜酸性肉芽腫、骨樣骨瘤、神經纖維瘤等。原發性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骨髓瘤,其次為骨肉瘤、尤文氏肉瘤、惡性淋巴瘤、脊髓瘤等。由於脊柱腫瘤的位置與脊髓神經關系密切,導致脊髓和神經根壓迫,可出現相應的感覺及運動障礙,可合並截癱,故在脊柱腫瘤病人護理中,截癱的護理是一項重要工作。
另外還有其他部位腫瘤轉移到脊椎。
3、脊柱腫瘤,需不需要住院【脊柱腫瘤】
腫瘤,不可能由外傷導致。如果你在93年體檢發現了腫瘤,到目前還沒有明顯症狀,考慮為神經鞘膜瘤可能性大,良性。比較一下腫瘤大小變化。如果目前腫瘤較大,並且已經有神經脊髓症狀,建議手術。即使沒有症狀,也建議隨診密切觀察。因為腫瘤較大,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切除,否則以後繼續增大,導致切除困難
(孔清泉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廣州男子被誤診為脊柱腫瘤了嗎?
被診斷為「脊柱腫瘤」後,老家的醫生告訴譚叔(化名)「頂多活三個月」,沒想到他「回家等死」卻挺過了半年,最終在廣州診斷為「脊柱結核」。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防治日。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獲悉,許多被確診的結核病病人往往不相信自己得了「歷史書上記載的癆病」。尤其是脊柱結核患者,往往以為「結核病菌只侵襲肺,不會招惹脊柱」。
我國著名的脊柱腫瘤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主任沈慧勇教授指出,結核病與貧窮緊密相關,在近百年前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如今,我國的結核防控體系非常健全,結核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都明顯下降。但由於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大、耐葯結核桿菌的出現以及自身免疫缺陷疾病等綜合原因,使得近幾年的結核病的發病率又有抬頭的趨勢。
不想「人財兩失」 他曾回家等死
「原本我以為自己必死無疑,現在來醫院碰碰運氣,希望您能幫幫我……」一進診室,老譚便激動地請沈慧勇教授救救他。六個月前,他因為腰背痛就做了MR(磁共振檢查),並被診斷為「脊柱腫瘤」。一方面,老譚家境普通,無法承受伴隨腫瘤治療而來的高額醫葯費,另一方面,醫生告訴他,以往的經驗顯示,「一旦腫瘤出現在骨頭上,往往意味著癌症到了晚期,生命進入倒計時。」
為免家人「人財兩失」,老譚決定放棄治療,返回家中安度餘生。萬萬沒想到,原以為生命只剩三個月,在腰痛的折磨下,老譚卻堅強地挺過了半年,且沒有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抱著一絲希望,老譚慕名找到了廣東省脊柱脊髓疾病科研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慧勇教授,希望能獲得「一錘定音」。
最終,經過沈慧勇教授及其團隊的詳細檢查,尤其是運用了新型「脊柱病灶多點穿刺組織活檢技術」來驗明正身,老譚被確診為脊柱結核,「能治好!」這個消息讓他喜出望外。目前,老譚正在家中進行抗結核治療,大約兩周後將返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進行手術。
原來是虛驚一場
無獨有偶,47歲的老李(化名)因腰背部疼痛2個月,也到醫院來看「腰椎病」。檢查發現,他同樣受到脊柱結核的禍害,導致腰4/5椎間隙塌陷。經過詳細討論,沈慧勇教授及其團隊決定利用腹腔鏡為老李實施前路清理病灶植骨、後路經皮內固定手術,由於前後均為微創手術、創傷小,老李很快就能下地活動。
脊柱結核常遭誤診
僅有五分之一具有傳染性
沈慧勇教授指出,我國結核病發病率為約68/10萬,其中5%-10%為骨與關節結核。
沈慧勇指出,不典型脊柱結核患者常容易被誤診。以老譚為例,這種不典型的脊柱結核,出現在45-60歲,檢查可能是完全正常,患者有時會伴有體重明顯下降,MRI也沒有明顯的冷膿腫形成,因此很容易被誤診為脊柱腫瘤。同時,由於抽血往往查不出結核菌,容易被誤診為脊柱腫瘤,讓患者心灰意冷放棄治療,導致脊柱畸形,徹底喪失勞動力。
「骨與關節結核只有1/5左右合並具有傳染性的肺部結核,而且單純脊柱結核不具有傳染性。」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王鵬副主任醫師提醒患者,但是,脊柱結核葯物治療時間長,治療期間要不斷復查,避免肝、腎及聽力等功能遭受嚴重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脊柱結核經保守治療康復後,大部分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後凸畸形,有3%~5%局部後凸可達到6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外觀。對於這部分脊柱後凸畸形的患者,葯物治療是無效的,需要進行手術矯正。
結核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靠早期、聯合、規律、足療程應用抗結核葯物。但是,脊髓壓迫導致的癱瘓是其最嚴重的並發症,如果處理不當即使用葯期間也難以避免。
5、有一個脊柱腫瘤治療方法,怎麼讓更多人受益?
有一個脊柱腫瘤治療方法,怎麼讓更多人受益,建議你做一個公益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知他的方法,或者讓醫院多推行治療方法都可以。望您採納,謝謝
6、脊柱腫瘤怎樣治療?
目前,對於脊柱腫瘤的治療,一般需要首先通過活檢明確診斷。原發脊柱腫瘤的治療原則與肢體腫瘤相同。對於脊柱轉移瘤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化療、放療和手術。內外科治療轉移瘤的目標都是最大可能地改善生活質量。一旦轉移瘤的診斷確立,則手術或手術聯合其他治療手段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是緩解疼痛、改善或維持神經功能和恢復脊柱結構完整性。確定脊柱轉移瘤的治療方案需要諸如腫瘤內科、普通內科、放射科、放療科、神經科和骨科等多學科參與。
注意。
①關注自己的健康,如果感覺身體有麻木、疼痛等症狀,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及早做檢查確診。
②手機、電腦、電視、微波用品的電磁輻射,盡量多使用有線電話,使用電腦時距熒屏應在一臂之遙,看電視的時間不要太久。
③養成良好的姿勢習慣,注意保暖,防止受風寒侵襲,保護好頸椎、腰椎、胸椎等。
④減少和避免放射性輻射,尤其在青少年骨骼發育時期。
⑤避免外傷,特別是青少年發育期的長骨骺部。
⑥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病毒感染。
⑦宜多吃具有抗骨髓病、骨肉瘤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淡菜、海蛤、裙帶菜、杏仁、桃仁、李。骨痛宜吃龜板、鱉肉、穿山甲、牡蠣、蟹、蝦、核桃。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忌霉變、腌制、油煎、肥膩食物、忌羊肉、鵝肉、豬頭肉等發物等。
⑧少吸煙喝酒,盡量避免煙酒刺激身體。多運動。
7、脊椎癌的早期症狀
無論是原發性還是轉移性脊柱腫瘤,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神經功能障礙、局部包塊或脊柱畸形等。無症狀的脊柱腫瘤通常在體檢中才會被發現。
1.疼痛
疼痛是脊柱腫瘤患者最常見、最主要的症狀。80%~95%的原發性脊柱腫瘤在確診時疼痛是首發症狀,有時是惟一症狀。
2.腫塊
因脊柱骨腫瘤多發生在椎體,而椎體的位置較深,難以在體表發現,故以腫塊為首發表現的患者並不常見,主要見於頸椎或脊柱後部附件結構的腫瘤。脊柱惡性腫瘤的包塊增長較快,對周圍組織常形成壓迫等,故常有局部疼痛、不適等表現。轉移性脊柱腫瘤由於有原發病灶的存在,以及轉移腫瘤一般惡性程度較高,生長比較迅速,易於誘發脊柱疼痛和神經症狀等,常在形成較大包塊前即已被發現。
3.畸形
脊柱腫瘤導致的脊柱畸形並不少見,其主要機理包括:腫瘤對椎體和(或)附件的破壞;脊柱周圍組織的痙攣性反應.以及腫瘤體積較大對周圍結構形成擠壓等。如骨樣骨瘤常可出現凹向病灶側的側凸畸形,其側彎頂點多為病灶所在部位。
4.神經功能障礙
脊髓神經受壓可由腫瘤本身直接侵襲引起,也可由腫瘤破壞骨性結構導致的畸形繼發引起。由於脊柱腫瘤主要位於椎體,往往從前方壓迫錐體束或前角細胞,故常首先表現為運動功能損害,其臨床症狀則視脊髓神經受壓程度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脊髓前角綜合征、脊髓後角綜合征及脊髓半切綜合征等。
5. 脊柱腫瘤的全身症狀
早期脊柱腫瘤患者的全身症狀並不明顯,出現全身症狀通常是原發性惡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患者的晚期表現,貧血、消瘦、低熱、乏力等臨床表現。
8、脊柱腫瘤是怎麼引起的
?為什麼脊柱上會長腫瘤呢?這是很多朋友都感到疑惑的問題。下面,就讓專家為我們解答一下吧。 腫瘤是人體器官組織的細胞,在外來和內在有害因素的長期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以細胞過度增殖為主要特點的新生物。而脊柱腫瘤是指發生於脊髓內、脊髓周圍、或者脊椎骨骼里的腫瘤。脊柱腫瘤有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種。而惡性腫瘤又有可能發展成為癌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 脊柱的惡性腫瘤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發性脊柱腫瘤,另一類是轉移性脊柱腫瘤。轉移性脊柱腫瘤本身常無症狀。並且僅在做骨掃面檢查時被發現。 出現症狀可能是下列一種或幾種原因造成的: ①椎體內逐漸增大的腫塊突破骨皮質侵入椎旁軟組織。 ②壓迫或侵入鄰近神經根。 ③椎體破壞繼發病理骨折。 ④病理骨折後出現脊柱不穩定, 特別是並發後側附件溶骨性破壞時。 ⑤脊髓受壓。據報道, 廣泛轉移的癌症患者中約有5 %的人發生脊髓受壓。 轉移的腫瘤灶浸潤椎體並使之強度下降, 椎體發生部分塌陷, 腫瘤組織或骨碎片隨之侵入椎管, 這是脊髓或神經根受壓最常見的原因。 臨床上,腫瘤的病因有很多,主要由化學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病毒和細菌、遺傳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DNA損害,從而激活原癌基因,逐漸誘發細胞病變、過度增殖復制而形成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 ①腫瘤家族遺傳。腫瘤易感性高的人群常伴有某種遺傳性缺陷。 ②創傷。創傷會感染細菌,破壞原生物分子結構。 ③長期從事物理輻射、重金屬接觸。離子輻射可引起腫瘤發生。長期的熱輻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屬元素鎳、鉻、鎘、鈹等對人類也有致癌的作用。 ④寄生蟲侵襲。骨組織寄生蟲,如包蟲;皮膚寄生蟲,如疥蟎、毛囊蟎等侵蝕破壞骨組織。 ⑤長期從事化學研發、吸入化學氣味、接觸化學產品如塑料袋的合成化學元素氯乙烯等易導致腫瘤形成。 ⑥長期吸煙。煙中的酚類化合物和甲醛等,這些物質具有加速癌變的作用。 ⑦感染病毒和細菌。病毒細菌侵蝕細胞,加速細胞病變。 ⑧吃變質的蔬菜和食品。這些變質的蔬菜和食品中含有亞硝胺類等致癌物質。長期食用,容易誘發腫瘤。 好了,朋友,關於脊柱腫瘤的病因就為您介紹到這里。祝您身體健康。如果您還有什麼問題,歡迎點擊在線咨詢。一個真摯的溝通也許會改變您的生活。
9、脊椎腫瘤惡性能治好嗎?
脊椎惡性腫瘤對健康的危害極大,容易浸潤性的生長,同時可以導致多發的轉移,還是及時的就診,明確具體的情況後及時規范的治療很關鍵,建議你還是及時的到脊椎外科就診,首選的治療需要手術,術後需要配合放療等綜合治療措施,但所有治療後都是有復發和轉移的可能。
10、脊椎腫瘤的病因及症狀是怎樣的?
病因:脊椎腫瘤的發病原因多和脊椎體內逐漸增大的腫塊突破骨皮質侵入椎旁軟組織、壓迫或侵入鄰近神經根、椎體破壞繼發病理骨折、病理骨折後出現脊柱不穩定、脊髓受壓等因素有關。
症狀:脊椎腫瘤的症狀取決於多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