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脊柱生物力學

脊柱生物力學

發布時間:2020-08-21 09:35:42

1、簡述脊柱環節節段的力學特性

獲得頸部脊柱節段和腰部脊柱節段的生物力學參數,為力學環境中人體脊柱安全性評價及防護系統的設計提供依據。方法分別對6例人體頸部脊柱節段和4例腰部脊柱節段進行壓縮力學實驗,獲得整體節段的壓力和變形關系曲線,通過分析得出整體節段的屈服壓力、屈服變形和剛度等生物力學參數。結果頸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2267N,平均屈服變形為12.6mm,平均剛度系數為303.07N/mm;腰椎節段的平均屈服壓力為5276N,平均屈服變形為13.25mm,平均剛度系數為633.52N/mm。結論腰部脊柱節段發生屈服破壞時的平均壓力達到頸部脊柱節段的2倍以上,而平均屈服變形相當。

2、脊柱定點復位療法是什麼?

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是運用了生物力學的原理,是以病人前屈,然後脊柱沿縱軸旋轉、在牽引下應用了旋轉力,在脊柱沿縱軸旋轉的瞬間撥正偏歪棘突,使位移的椎體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罝,使錯縫的關節突關節對位,恢復正常的或代償的脊柱內外平衡,達到治療目的。我知道的在北四環有一家華夏銘醫堂,裡面一南師傅手法還不錯,值得一試。

3、生物組織中的力學性質?

生物力學是應用力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體中的力學問題進行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學分支。

生物力學的研究范圍從生物整體到系統、器官(包括血液、體液、臟器、骨骼等),從鳥飛、魚游、鞭毛和纖毛運動到植物體液的輸運等。生物力學的基礎是能量守恆、動量定律、質量守恆三定律,並加上描寫物性的本構方程。生物力學重點是研究與生理學、醫學有關的力學問題。

生物力學依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可細分為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固體力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等。

生物力學的發展簡史

生物力學一詞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但它所涉及的一些內容,卻是古老的課題。例如,1582年前後伽利略得出擺長與周期的定量關系,並利用擺來測定人的脈搏率,用與脈搏合拍的擺長來表達脈搏率等。

1616年,英國生理學家哈維根據流體力學中的連續性原理,從理論上論證了血液循環的存在;到1661年,馬爾皮基在解剖青蛙時,在蛙肺中看到了微循環的存在,證實了哈維的論斷;博雷利在《論動物的運動》一書中討論了鳥飛、魚游和心臟以及腸的運動;歐拉在1775年寫了一篇關於波在動脈中傳播的論文;蘭姆在1898年預言動脈中存在高頻波,現已得到證實;材料力學中著名的揚氏模量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揚為建立聲帶發音的彈性力學理論而提出的。

1733年,英國生理學家黑爾斯測量了馬的動脈血壓,並尋求血壓與失血的關系,解釋了心臟泵出的間歇流如何轉化成血管中的連續流,並他在血液流動中引進了外周阻力概念,並正確指出:產生這種阻力的主要部位在細血管處。其後泊肅葉確立了血液流動過程中壓降、流量和阻力的關系;夫蘭克解釋了心臟的力學問題;斯塔林提出了透過膜的傳質定律,並解釋了人體中水的平衡問題。

克羅格由於在微循環力學方面的貢獻獲得1920年諾貝爾獎金。希爾因肌肉力學的工作獲得1922年諾貝爾獎金。他們的工作為60年代開始的生物力學的系統研究打下基礎。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一批工程科學家同生理學家合作,對生物學、生理學和醫學的有關問題,用工程的觀點和方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使生物力學逐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其中有些課題的研究也逐漸發展成為生物力學的分支學科,如以研究生物材料的力學性能為主要內容的生物流變學等。

中國的生物力學研究,有相當一部分與中國傳統醫學結合,因而在骨骼力學、脈搏波、無損檢測、推拿、氣功、生物軟組織等項目的研究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生物力學的研究內容

生物的各個系統,特別是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動力學問題,是人們長期研究的對象。循環系統動力學主要研究血液在心臟、動脈、微血管、靜脈中流動,以及心臟、心瓣的力學問題。呼吸系統動力學主要研究在呼吸過程中,氣道內氣體的流動和肺循環中血液的流動,以及氣血間氣體的交換。

所有這些工作,包括生物材料的流變性質和動力學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對人體生理、病理過程的了解,而且還能為人工臟器的設計和製造提供科學依據。生物力學還研究植物體液的輸運。

環境對生理的影響也是生物力學的一個研究內容。眾所周知,氧對生物體的發育有很大影響,在缺氧環境下生物體發育較慢,在富氧環境下發育較快。即使在短期內,環境的影響也是明顯的。實驗表明:在含10%的氧氣、壓力為一個大氣壓的環境中的幼鼠,即使只生活24小時,在直徑為15~30微米的肺小動脈壁下,也會出現大量的纖維細胞。若延續4~7天,纖維細胞則會過渡為典型的平滑肌細胞,這無疑會影響肺循環中血液的流動。又如處於高加速度狀態中的人,其血液的慣性會有明顯的改變,懸垂器官會偏離原位,從而改變體內血液的流動狀態。

在設計水中航行的工具時,經常需要考慮最佳外形、最佳推進方式和最佳操縱方式。由於自然選擇,具有這些優點的水生物較易生存下來。因此,研究某些水生物的運動可以得到一些值得借鑒的知識。

例如,海豚是一種較高級的動物,它具有高效率的推進機制和很好的外形,特別是它的皮膚,分為兩層,其間充滿了彈性纖維和脂肪組織,具有特殊的減阻特性,在高速游動時能夠保持層流邊界層狀態,這是因為它的皮膚對邊界層中壓力梯度變化十分敏感,能作適當的彈性變形以降低逆壓梯度,因而在高速游動時,表皮能產生波狀運動以抑制端流的出現。又如纖毛蟲的運動是通過纖毛的特殊運動實現的,在人的呼吸道內也保持有這種低級生物的運動方式,即利用纖毛排除呼吸道內的某些異物。總之,研究大自然中生物運動的意義是很明顯的。

人體各器官、系統,特別是心臟-循環系統和肺臟-呼吸系統的動力學問題、生物系統和環境之間的熱力學平衡問題、特異功能問題等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生物力學的研究,不僅涉及醫學、體育運動方面,而且已深入交通安全、宇航、軍事科學的有關方面。

生物固體力學是利用材料力學、彈塑性理論、斷裂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生物組織和器官中與之相關的力學問題。

在近似分析中,人與動物骨頭的壓縮、拉伸、斷裂的強度理論及其狀態參數都可應用材料力學的標准公式。但是,無論在形態還是力學性質上,骨頭都是各向異性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骨骼的力學性質已有許多理論與實踐研究,如組合桿假設,二相假設等,有限元法、斷裂力學、應力套方法和先測彈力法等檢測技術都已應用於骨力學研究。

骨是一種復合材料,它的強度不僅與骨的構造也與材料本身相關。骨是骨膠原纖維和無機晶體的組合物。骨板由縱向纖維和環向纖維構成,骨質中的無機晶體使骨強度大大提高,體現了骨以最少的結構材料來承受最大外力的功能適應性。

木材和昆蟲表皮都是纖維嵌入其他材料中構成的復合材料,它與由很細的玻璃纖維嵌在合成樹脂中構成的玻璃鋼的力學性質類似。動物與植物是由多糖、蛋白質類脂等構成的高聚物,應用橡膠和塑料的高聚物理論可得出蛋白質和多糖的力學性質。粘彈性及彈性變形、彈性模量等知識不僅可用於由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也可用來分析有關細胞的力學性質。如細胞分裂時微絲的作用力,肌絲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及細胞膜的力學性質等。

生物流體力學是研究生物心血管系統、消化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以及游泳、飛行等與水動力學、空氣動力學、邊界層理論和流變學有關的力學問題。它一般將生物材料分為體液、硬組織和軟組織,肌肉則屬較為特殊的一類。

體液中以血液為研究的重點,主要研究血液的粘性和影響粘性的因素(如管徑、有形成分和紅細胞),以及流動中紅細胞在管系支管中的比積分配問題,紅細胞本身的力學性質,紅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紅細胞與管壁的作用等。人和動物體內血液的流動、植物體液的輸運等與流體力學中的層流、湍流、滲流和兩相流等流動型式相近。

在分析血液力學性質時,血液在大血管流動的情況下,可將血液看作均質流體。由於微血管直徑與紅細胞直徑相當在微循環分析時,則可將血液看作兩相流體。當然,血管越細,血液的非牛頓特性越顯著。

人體內血液的流動大都屬於層流,在血液流動很快或血管很粗的部位容易產生湍流。在主動脈中,以峰值速度運動的血液勉強處於層流狀態,但在許多情況下會轉變成湍流。尿道中的尿流往往是湍流;而通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交換則是一種滲流。對於血液流動這樣的內流,因心臟的搏動血液流動具有波動性,又因血管富有彈性故流動邊界呈不固定型。因此,體內血液的流動狀態是比較復雜的。

對於軟組織,則以研究它的流變性質,建立本構關系為主,因為本構關系不單是進一步分析它的力學問題的基礎,而且具有臨床意義。對於硬組織,除了研究它的流變性質外,對骨骼的消長與應力的關系也進行了大量研究。

流體力學的知識也用於動物游泳的研究。如魚的體型呈流線型,且易撓曲,可通過興波自我推進。水洞實驗表明,在魚游動時的流體邊界層內,速度梯度很大,因而克服流體的粘性阻力的功率也大。

小生物和單細胞的游動,也是外流問題。鞭毛的波動和纖毛的拍打推動細胞表面的流體,使細胞向前運動。精子用鞭毛游動,水的慣性可以忽略,其水動力正比於精子的相對游動速度。原生動物在液體中運動,其所受阻力可以根據計算流場中小顆粒的阻力公式(斯托克斯定律)得出。

此外,空氣動力學的原理與方法常用來研究動物的飛行。飛機和飛行動物飛行功率由兩部分組成:零升力功率和誘導功率。前者用來克服邊界層內的空氣粘性阻力;後者用來向下加速空氣,以提供大小等於飛機或飛行動物重量的升力。鳥在空中可以通過前後拍翅來調節滑翔角度,這與滑翔機襟翼調節的作用一樣。風洞已用於研究飛行動物的飛行特性,如禿鷲、蝙蝠的滑行性能與模型滑翔機非常相似。

運動生物力學是用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基本原理結合解剖學、生理學等研究人體運動的學科。用理論力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是個開展得比較早、比較深入的領域。

在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中,首先要建立人體力學模型,通常把人設想為由有限個以球鉸聯結的鏈系統。因為人體各相鄰分體之間存在肌肉作用力,所以人體力學模型應是包含肌肉動力系統的特殊剛體系。人與動物的骨骼和肌肉的受力狀態,如手提重物時手臂骨骼與二頭肌的受力,脊柱與脊柱肌的受力等可用靜力學方程求解。

在人體運動中,應用層動學和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方程去分析計算運動員跑、跳、投擲等多種運動項目的極限能力,其結果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記錄非常相近。在創傷生物力學方面,以動力學的觀點應用有限元法,計算頭部和頸部受沖擊時的頻率響應並建立創傷模型,從而改進頭部和頸部的防護並可加快創傷的治療。

生物力學的研究特點

進行生物力學的研究首先要了解生物材料的幾何特點,進而測定組織或材料的力學性質,確定本構方程、導出主要微分方程和積分方程、確定邊界條件並求解。對於上述邊界問題的解,需用生理實驗去驗證。若有必要,還需另立數學模型求解,以期理論與實驗相一致。

生物力學與其他力學分支最重要的差別是:其研究的對象是生物體。因此,在研究生物力學問題時,實驗對象所處的環境十分重要。作為實驗對象的生物材料,有在體和離體之分。在體生物材料一般處於受力狀態(如血管、肌肉),一旦游離出來則處於自由狀態,即非生理狀態(如血管、肌肉一旦游離,當即明顯收縮變短)。兩種狀態材料的實驗結果差異較大。

在體實驗分為麻醉狀態和非麻醉狀態兩種情況。至於離體實驗,在對象游離出來後,根據要求可以按整體正位進行實驗,或進一步加工成試件進行實驗。不同的實驗條件和加工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很大。這正是生物力學研究的特點。
目的探討人同種異體脫細胞骨的制備,生物力學特性及其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取新鮮人屍體髂骨,用20%過氧化氫和90%的乙醚脫去其細胞成分,製成需要的骨塊.以同等大小新鮮解凍骨塊作對照,在通用力學實驗機上行抗壓性、應變程度、移位程度及彈性模量等測量.選擇37例先天性髖脫位,骨囊腫和內生軟骨瘤的患兒行此脫細胞骨移植,隨診3~12個月,觀察骨誘導和骨缺損修復的效果.結果組織學切片染色鏡下觀察見脫細胞骨保留較完整的骨小梁結構,無細胞殘留.脫細胞骨的力學強度,抗壓性與正常骨差別無顯著性意義,但是彈性模量有所降低(P<0.01).脫細胞骨在所有骨移植病例中顯示良好的支撐效果和骨誘導成骨作用.結論脫細胞骨是一種制備簡單、效果可靠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的硬度,相容性和誘導成骨功能,可以成為理想的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

4、脊柱有幾個彎曲

脊柱
亦稱脊樑骨,由形態特殊的椎骨和椎間盤連結而成,位於背部正中,上連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彎曲,從側面看呈S形,即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和鶻椎後凸。長期姿勢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結核、類濕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異常彎曲,如駝背。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系,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范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范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系,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5、簡述運動生物力學參數及其採集?

運動生物力學在體育科學學科體系中研究內容豐富,研究問題復雜,領域寬廣,涉及到生物學、力學、體育學等學科的交叉,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學科互補與融合,促進了運動生物力學學科的進步和發展。隨著測試手段的改進和現代高科技的發展,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縱觀國內外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領域,可以看到該學科的發展趨勢是: 一基礎研究。研究人體基本體育動作的生物力學原理如走、跑、跳的生物力學,研究人體運動器系的生物力學,如膝關節的運動學與動力學、脊柱的生物力學、肌肉活動時肌電對復雜運動中的肌力評價,神經肌肉對運動的支配、運動控制、運動能量等;生物力學在康復診斷評價中的研究,活體結構下的材料力學和彈性力學,生物材料的本構方程,關節受力的形態分析和關節界面的數學力學模型,研究人體運動動作的神經肌肉控制和反饋,矯正動作的生物力學機制等。
二應用研究。包括對優秀運動員各項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診斷(技術分析)、運動技術的優化、生物力學的技術在不同運動項目訓練中的應用、教學實踐與訓練中的力學問題、教學方法方面的生物力學、運動過程中各肌群(原動肌、協同肌、對抗肌)工作特點(參加工作的實踐順序、力量大小等)的研究、運動器系損傷的生物力學機制及物理康復手段的研究、運動生物力學與選材研究,以及研究、設計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原理的運動器材及體育鍛煉的各類健身用品等。
三方法學及測試手段的研究。包括:高速錄象開始應用,錄象解析代替了一部分影片解析;專向技術測試的感測器有所進展,如彈力調節器可安裝於彈跳板上調節彈力大小;測試數據採集計算機化和參數遙測技術研究;多指標、多學科的綜合測試及同步測試;影像解析中圖象識別技術的研究;適合於測量活體系統生物力學參數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儀器的研究;測量參數數字化過程的分析方法的研究。

6、請大家幫幫我~~

我得過脊柱側彎,有七年,因為度數太大了,去年做了手術,所以一定要相信我說的。
脊柱側彎和飲食什麼的可以說是沒有關系。平時最好不要做劇烈運動,少扭動上身,平時身子別老歪著。
因為不知道你妹妹彎的度數,所以我詳細說一下吧。
如果度數小於四十度,根本不用太著急,考完大學再去找醫生,看是牽引,戴支具,做手術,還是因為已經成年而度數又小就不用管了。
如果度數大的話,看發展趨勢了,這要聽醫生的,可以讓醫生預測一下,再過半年的話,度數會加重多少。度數的多少是和做手術時動幾節骨頭,用幾個釘子有關的(當然是越少越好)。如果再拖半年影響不大的話,舊拖吧,等考完,放假時再做手術。當然,如果現在情況確實嚴重的話,一定要趕緊做。
不過你放心,你不會失去妹妹的。說句不愛聽的實話,從醫學角度講,即使彎的度數很大,等到人因此而心肺功能徹底衰竭時,那要好多年後呢,得用十位數計算。我今年15歲,像上面那樣殘酷的話,醫生當時也對我說過的。
再次強調,如果度數小是不用動手術的。所以你也不要太擔心了。
關於脊柱側彎的病理網上一搜就可以找到。至於手術,術後是非常疼的,不過有一個月就基本可以自由活動了。我當初就是暑假做完,開學就去上學的。所以你不用怕耽誤你妹妹的學業。

7、脊椎側彎如何矯正呢?

8、脊柱就是脊椎嗎?

我也說不清!我截了一段!《對脊柱和脊椎的認識》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於「脊柱」和「脊椎」這兩個概念和名稱是不加區分的。尤其是在英文中,幾乎就是同一個單詞。但是,筆者認為它們之間應是有區別的,其內涵和外延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從中文的字面上講,「柱」與「椎」這一字之差就有所不同,「柱」有支柱之意,「椎」是指椎體,「脊柱」是指以脊椎為骨架,周圍組織為輔助而形成的柱狀體。而「脊椎」則是指由26塊椎骨相連而成的結構,且更多是指骨性結構。 其次,「脊柱」與「脊椎」在組織的形成上也有所不同。筆者認為「脊柱」是指椎骨及其周圍的軟組織共同構成的,即除椎骨外,還包括椎管內脊髓、韌帶、椎體間的椎間盤以及椎管外的神經、血管、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而「脊椎」則只是由椎骨和椎間盤兩者組成的。 再者,筆者認為「脊柱」在概念上有可擴展性,且其外延已經有所擴展,這當然也是應脊柱醫學發展的需要。即已將脊椎上端的枕骨、頭顱,以及下端的底座——骨盆都看作「脊柱」的組成部分。如果進一步擴展的話,就連四肢也應看作「脊柱」的輔助部分或納入「脊柱」研究的范疇。因為雙下肢是支撐脊柱的底座——骨盆的,如果雙下肢不平衡,骨盆自然會傾斜,脊椎就會隨之代償彎曲,而雙上肢就像是脊柱的兩翼,對調節「脊柱」的運動和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可以這樣認為:人體的脊柱是以脊椎為中軸,骨盆為底座,關節為樞紐,肌肉為動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抵抗),韌帶為保護和穩定,大腦和脊髓為中樞指揮,脊神經、體液和經絡為信息通道,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復雜的系統——脊柱系統。脊柱不僅支撐整個機體的重量,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懸掛於其上,而且還是人體主幹信息網路之所在,擔負著各種生命信息的傳遞、應答和處理等重要工作。 因此,脊柱與脊椎在概念和內容上是由較大區別的,脊椎只是脊柱的組成部分,而脊柱無論從解剖學、生物力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方面都比脊椎的內涵要豐富而復雜得多,因而有脊柱系統(spine system)之說,且人體的九大系統無不與之息息相關。 21世紀,人們已充分感受到一個信息網路科技時代所帶來的便利。信息無處不在,因此對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的認識、研究也不得不考慮到「信息」這一要素。身心醫學模式雖然是從醫學的整體觀念出發的,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對人類疾病、健康的影響,但尚未更深入的認識到體內各類「生物信息」的擁塞、缺失或紊亂等對生命、健康、疾病所造成的重要影響。實踐證明有效的調節、疏導機體的生命信息,對於健康和生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醫學時代,由於「生物信息」及「網路傳輸」對機體生命健康的重要影響,使我們已充分認識到「諸多疾病的根源在於脊柱」。
採納哦

9、幾種常見腰椎融合術的比較

1911年Albee與Hibbs採用脊柱融合術分別有效地治療了脊柱結核與脊柱側凸.1959年Boucher等採用椎弓根釘進行腰椎關節固定.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過對脊柱正常解剖結構和脊柱內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學研究,脊柱融合術的手術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致使脊柱融合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早期脊柱融合術以單純植骨達到脊柱融合的目的,在此基礎上結合內固定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融合率,特別是椎間融合器的出現,又大大提高了融合率.其主要優點是:①可以使運動節段的穩定性得到明顯的提高;②可以在癒合期維持畸形矯正後的形態.由於較高的腰椎疾病發病率,使得腰椎融合術開展較廣泛,老年患者是行腰椎融合術的主要人群,而牢固的腰椎融合是老年腰椎重度滑脫治療的關鍵[1].隨著世界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人類壽命的明顯提高、手術方式的改善及生物材料的研發等因素促使這種手術在老年人群中的開展迅速增加,鑒於腰椎融合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幾種常見腰椎融合術作如下綜述.

10、您好,解剖學裡面的豎脊肌的作用是什麼?

頭最長肌使伸展肌,單側收縮,使頭側屈旋轉,並在頸椎屈曲時起到控製作用。

胸最長肌和頸最長肌的功能是單側收縮時,脊柱側向同側,雙側收縮時,使脊柱伸展。當脊柱向前屈曲時,起至穩定、控制脊柱重力的作用。當大力呼吸、咳嗽和用力排便時,豎脊肌強力收縮。

頭伸展時,由頭半棘肌和頭最長肌、上斜方肌、頭夾肌協同完成;拮抗肌胸鎖乳突肌前部、頭前直肌;頸半棘肌、對側頸夾肌、和肩胛提肌、同側多裂肌和迴旋肌協同頸部旋轉運動。

伸展功能由頸半棘肌、雙側頸夾肌、頸最長肌、頭半棘肌、雙側肩胛提肌和雙側多裂肌協同完成;拮抗肌是頸前肌群。

胸、腰的最長肌與下後鋸肌、腰方肌協同完成伸展作用,拮抗肌腹肌群;腰椎旋轉主要由腹斜肌來完成,椎旁肌來協助作用,胸椎的旋轉由肋間肌來完成,多裂肌協助作用。

(10)脊柱生物力學擴展資料

豎脊肌的結構與連接:最長肌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胸最長肌、頸最長肌、頭最長肌,止於頸、胸椎的橫突 和顳骨乳突。它們是一組發育良好的豎脊肌群,肌纖維由總腱發出,胸最長肌附著第1-12肋骨後端及椎體T1-T12的橫突和關節突上。

在頸部,頸最長肌附著於胸椎T1-T4橫突上方和頸椎C2-C6橫突後結節上,而頭最長肌附著T1-T5的橫突和C4-C7橫突上方,側向外側輕度成角,附著於顳骨乳突的後緣。(總腱:骶骨背面、髂嵴後緣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與脊柱生物力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