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柱 > 幼兒脊柱發育

幼兒脊柱發育

發布時間:2020-08-21 00:10:25

1、孩子成長期該怎麼保護脊椎?

 人體脊柱是由一節節椎骨組成的,可伸可屈,隨著嬰兒學會抬頭、坐、直立、行走,垂直的脊柱便出現了四個生理性弧度:頸段前凸、胸段後凸、腰段前凸、骶椎後凸。這些彎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穩固定型。兒童年齡越小,脊柱發育越不成熟,可塑性越大。因此,兒童不宜睡過硬或者過軟的床墊。
在白天的學習、勞動、鍛煉等活動中,兒童一般都是處於直立狀態,此時,由於頭部、身體的重力作用,以及背部肌肉、韌帶的牽拉,脊柱保持著生理性的彎曲狀態。要矯正由於一天的社會生活所引起的平衡失常,最好的機會是晚上的睡眠時間--他是脊椎骨休養及矯正的最佳時間。睡覺時,兒童躺在軟硬合適的床墊上,人的脊柱從側面看是彎曲的,醫學上稱之為「生理弧度」或「生理彎曲」。人在仰卧於水平面時,背部和腰部的脊柱正好有力地支撐起身體,而長期平卧在過於柔軟的床鋪上時,身體的自重會使脊柱的「生理弧度」改變或者消失。也就是脊柱變直了(從側面來看),從而出現不適或疼痛。由於孩子的脊柱十分柔韌,且很容易定型。因此,兒童,尤其是發育期、青春期、體重過重的孩子,為了較好保持脊柱的生理弧度應選擇選擇一張能有效支撐他S型脊椎發育的益卡思兒童床墊。
過軟的床無法固定睡眠時的重心,而且因不斷的翻身,使重心改變而更感疲勞。再者,卧具過軟,全身重量壓在床上,身體下沉較嚴重,脊柱過分彎曲。這樣,側睡時,脊柱向一側彎曲,日久會形成脊柱側彎;平卧時,背部脊柱彎曲未消失,肌肉疲勞得不到消除,反而牽拉的更緊張、更不均勻,脊柱本身也恢復不到原狀。
所以,為了防止兒童脊柱變形和消除白天活動造成的肌肉、韌帶的疲勞,不宜讓兒童睡過硬或者過軟的床墊。

2、人體脊椎發育的四個階段代表嬰兒的哪些動作完成

----生長發育是有階段性和有程序的連續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量的變化,也有質的變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發育階段,各階段都有其一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再加上生活環境的不同,就把人的生長發育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胚發育期:一般從妊娠期8周起為胚發育期。從受精卵開始分化,直至大體成形,形成內胚層、外胚層、中胚層三層組織。 ----(2) 胎兒期:從妊娠8周至胎兒出生為止。此期以組織及器官的迅速生長和功能漸趨成熟為特點。在胎兒時期可以測定胎盤功能和檢查羊水內的細胞染色體、酶量及生化內容,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防治。必要時可行人工流產,以免出生後貽害家庭與社會。 ----(3) 新生兒期:從胎兒娩出開始至生後28天。新生兒適應子宮外的新環境,經歷了解剖生理學的巨大變化。全身各系統的功能從不成熟轉到初建和鞏固是此期特點。 ----(4) 嬰兒期:指生後至1周歲。嬰兒期的特點是生長特別快。1年內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身長可達到出生時的2倍。此期必須加強營養要素,才能預防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否則易發生佝僂病等。 ----(5) 幼兒前期:1-3歲。此期體格生長速度比嬰兒期漸變緩慢,但語言、行動與表達能力明顯發育。前囟閉合、乳牙出齊,能控制大小便。在斷奶後如對營養供應不加重視,往往可引起身高不增或少增。 ----(6) 幼兒期:3-6、7歲。相當於目前"幼兒園"階段。此期的特點是生長發育變慢,動作及語言能力逐步提高,能跳躍、登樓梯、唱歌、畫圖,開始識字認字。往往好奇、多問。不小心也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7) 童年期:6、7-11、12歲。亦稱小學年齡期。此期特點是腦的形態結構基本完成,智能發育進展較快,能較好地綜合分析、認識自己。此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加強體育鍛煉。 ----(8) 青春發育期(簡稱青春期):約10-18歲(女性較早,男性較晚,約相差2年).這是童年過渡到成年的發育階段.此時的特徵為:體格發育首先加速,繼而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普遍為11-12歲到17-18歲,男性則為13-15歲到19-21歲。這里存在著個體差異,且與地區、氣候、環境及種族有關。 ----(9) 青年期:約16-20歲。此期的特徵為思維活躍,智能發展,開始鍛煉獨立生活,參與比較復雜的社會活動,但情緒易多變,可發生異常心理,應當適當的誘導和教育. ----以上的各年齡期按順序銜接,不能跳越。前一年齡期的發育為後一年齡期的發育奠定必要的基礎。任何一個階段的發育受到障礙,都會對後一個階段產生不良影響

3、兒童的脊椎存在什麼問題?

小寶寶因為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所有的情緒都是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的,有時候家長早照顧小寶寶的過程中,有一些動作會對小寶寶的脊椎造成一些影響,這樣時候小寶寶會表現出哭鬧的樣子,家長一定要及時的發現引起小寶寶哭鬧的原因,如果小寶寶的脊椎受到了傷害對小寶寶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
寶寶脊椎受傷,多會出現過度哭泣現象,同時可能伴隨拒奶,嘔吐等不適症狀,需要注意觀察,如果孩子有類似症狀,應盡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嬰幼兒時期是脊柱發育的黃金時期,因為人體脊柱的三個生理彎曲都在嬰幼兒時期形成。
第一個生理彎曲發生在寶寶三個月左右。
新生兒寶寶的脊柱很柔軟,幾乎沒有彎曲,處於完全直的狀態。當寶寶到了三個月左右時,開始出現抬頭、扭頭等動作,從而強化了背部的肌肉,脊柱也開始形成第一個彎曲——頸椎前凸。
第二個生理彎曲發生在寶寶六個月左右。
絕大多數寶寶在六個月左右,就可以不需要支撐,自然的坐著。於是在這時,寶寶的脊柱就會形成第二個彎曲——胸椎後凸。
第三個生理彎曲發生在寶寶一歲左右。
寶寶到了一歲,就開始學習走路,脊柱就開始形成第三個彎曲——腰椎前凸。
會傷害寶寶的脊柱的動作:
1、過早的豎抱寶寶
過早的豎抱寶寶,會增加寶寶脊柱的壓力。新生兒的脊柱非常柔軟,若是長期承受過重的壓力,就會導致脊柱出現不正常的彎曲,最終導致脊柱發育畸形。
2、一直抱著寶寶
有的家長為了減少寶寶哭鬧,或是讓寶寶睡的更好,就會一直把寶寶抱在懷里。時間長了,就會讓寶寶產生依賴心理,非要家長抱著才能睡。這種習慣不僅影響寶寶呼吸換氣,也會使脊柱長期處於彎曲的狀態,因此就會增加寶寶駝背的可能。
3、過早的讓寶寶坐立
寶寶的生長發育都有一定的規律,家長應該讓寶寶自然的發展。因為坐姿對脊柱的要求較高,寶寶在6個月以前,脊柱都尚未發育成熟,不能很好的承受身體的重量。若是過早的讓寶寶學習坐立,會影響脊柱的發育,甚至會導致寶寶脊柱彎曲變形。

4、什麼運動對孩子的脊柱發育有作用

buy their own ship in the Planky

5、人體脊骨在幼兒期就完全成長定型了嗎?

脊柱最早的發育在胚胎時期,在母親肚子里時,脊柱發育出完整的雛形。
出生時,新生兒脊柱無彎曲且柔軟,呈現輕微後凸,出生後3個月,嬰兒抬頭動作的發育出現,形成了頸椎生理性前凸,以保持頭在軀幹上的平衡。
6個月時,幼兒能直立靠坐,出現胸椎生理性後凸。
在9個月到1歲時,幼兒學習行走時,開始出現腰椎生理性前凸。
直到6-7歲學齡時期,人體脊柱彎曲才會徹底固定下來,形成骶椎生理性後凸。
所以,ICA(國際脊骨神經科學會)認為,在嬰幼兒到學齡時期,家長應密切注意孩子的脊骨生長變化。

與幼兒脊柱發育相關的內容